⑴ 城市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有什麼內容
中國城市社區服務的主要內容大致概括為以下幾個重要方面: 1、面對各類弱勢人群是指在經濟、社會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因而存在著種種生活困難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殘疾人、貧困者等等。優撫對象包括現役軍人、革命烈士家屬、革命傷殘軍人、復員軍人、、因公犧牲軍人的家屬、病故軍人家屬、現役軍人家屬、軍隊離退休幹部等等弱勢人群和優撫,要麼喪失了勞動能力,或不具備勞動能、生活能力、要麼因下崗、失業等問題存在著嚴重的生活困難,要麼曾經是或現在是共和國的衛士及其家屬,這些人最有資格或最需要接受社區的幫助。把他們作為社區服務的重點對象,為他們提供福利服務,是社區服務最基本內容和最基本任務,集中體現了社區服務的福利性本質。具體地說,主要包括: (1) 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務。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務之所以成為社區服務的一項基本內容,不僅是因為我國城市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根據國際上約定俗成的標准,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的老年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了城市居民總人數的10%,即為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城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已明顯超 過了城市居民總數的10%,有些社區高達15%以上,顯然進入了老齡化時代。 (2)為殘疾人提供福利服務。殘疾人是指生理功能、肢體結構、心理狀態的異常或喪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從事活動的能力,在社會生活的某些領域中不能發揮正常作用的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語言殘疾、智力殘疾、肢體殘疾、精神殘疾等等類型。為殘疾人提供福利服務是世界各國社區服務的最基本內容之一,體著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3)為優撫對象提供福利服務。包括開展多種形式的擁軍優屬活動,幫助優撫對象解決住房、就醫和日常生活困難,經常開展軍民聯誼活動,等等。 (4)為少年兒童提供社區服務。興建和發展為少年兒童服務的祺我福利設施,如托兒所、幼兒園、少兒活動中心(室),開展寒暑假少兒服務活動,根據客觀需要發展「小學生飯桌」和「接送孩子」等服務項目。 (5)為貧困者提供福利服務。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 的特定時期,我國城市出現了一個以下崗、失業人員為主體的貧困者階層。保障這個階層的基本生活需要是社區服務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一是要通過社區組織的努力包括發展社區服務業,幫助他們達到再就業的目的;二是要不折不扣地執行政府建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要動員社區各方面力量,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濟困活動,等等,確保貧困者和貧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2、面向通居民群眾的便民利民的日常生活服務 與一般意義上的慈善事業不同,中國城市的社區服務兼有「福利服務」和「方便人民生活」雙重任務,發揮著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雙重功能。如果說面向各類弱勢人群和優撫對象的社區服務,主要體現了它的福利服務和社會保障功能的話,那麼,為廣大居民群眾提供社區服務則是它的社會服務功能的一種重要表現。從產生、發展的過程來看,面向普通居民群從的便民生活服務之所以成了我國城市社區服務的主要內容之一,根源於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的客觀現實。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社區服務剛剛起步時的1988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中服務業所佔的比後重是21%,而世界上高收入國家平均高達55%,中等收入國家亦平均達32%。 3、面向轄區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部隊的「後勤」服務 面向轄區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部隊「後勤」服務是中國城市社區服務的又一個重要內容。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 (1)由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延續下來的企事業單位和曾經承擔著為職工及其家屬提供多方面社會服務的功能,亦即存在著相當普遍、相當嚴重的「企業辦社區」、「單位辦社會」問題。導致了勞動生產率和工作效率下降,「後勤」機構龐大或經濟負擔過重,不符合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現代化對各類組織專業化、高效率的客觀要求。 (2)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新型企業,大都沒有設立龐雜的「後勤」服務機構,但卻同樣需要社區組織為其提供後勤保障服務。 (3)從社區服務主體的角度來說,為轄區內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提供後勤服務,有助於拓寬社區服務領域;有助於提高社區服務的經濟效益(因為開展這類服務基本上都屬於有償服務),促進社區服務體系的良性運行;有助於密切街道、居委會組織與轄區內單位的合作關系,促進社區整合。正是由於主體與客體的利益一致性,促使面向轄區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的後勤服務成了我國城市社區服務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還有進一步開拓的餘地。
⑵ 如何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
三、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重點任務
(一)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各地應結合實際,以街道(鄉鎮)為基本單元,應用功能集成、界面規范、部署集中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確有需要的可依管理幅度和服務半徑向所轄社區延伸。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應兼具政務事項辦理和基礎信息採集功能,實行「前台一口受理、後台分工協同」的運行模式。統一設立電子政務辦理界面,通過與人口、法人單位等國家基礎信息資源庫的信息共享,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組織機構代碼等基礎信息為索引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管理機制,實現居民身份證辦事「一證通」。按照不同業務的具體需要優化電子政務流程,建立政府主動公開信息、政務辦理痕跡信息和公共管理狀態信息的實時共享機制,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跨部門業務協同。積極開發網上咨詢辦理、服務熱線呼叫、現場自助查詢等系統功能,為居民群眾提供網路、電話和窗口服務關聯組合的一體化社區公共服務,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整合社區公共服務信息資源。各地應依託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加快統籌社區公共服務網路和信息資源,原則上凡涉及社區居民的公共服務事項,均要逐步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集中辦理。加快社區信息系統集約化建設,推動部署在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分散孤立、用途單一的各類社區信息系統向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遷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簡基層業務應用系統、服務終端和管理台帳。在保證數據交換共享安全性的前提下,促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與現有部門業務應用系統實現互聯互通。推動政府職能部門向基層轉移職能,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范圍、共享方式和共享標准,逐步豐富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服務信息,不斷擴大社區政務事項的跨區域通辦范圍。
(三)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規劃布局。各地要充分發揮市(地、州、盟)層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作用,集中建設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和綜合信息庫,為街道(鄉鎮)及社區開展服務提供便捷渠道和技術支持。支持依託街道(鄉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統一提供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咨詢、辦理和反饋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的設施建設或改造應合理布局、科學分區、完善功能,方便居民群眾辦事。根據需要可以依託社區級綜合服務設施,為社區居民提供委託代辦服務,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的便捷性。
(四)加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各地要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機制,明確管理主體和責任,原則上實行平台獨立運行、業務歸口指導的管理模式。制定完善信息採集制度,加強社區信息資源規劃,明確社區信息採集標准,將社區場所、人員、事件等信息納入採集范圍,按照一數一源、集中採集、共享校核、及時更新的原則,實現「數據一次採集,資源多方共享」。整合街道、社區層面管理服務力量,加強社區公共服務隊伍建設,實行統一考核、調配和管理,實現同工同酬。強化服務隊伍教育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能夠較好地勝任「綜合服務」的要求,推動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建立健全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績效考核和群眾監督機制,積極引入服務對象滿意度評價和第三方評估,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和功能,優先發展針對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困難群體的系統應用,創新開發針對艾滋病人、精神病人、吸毒人員等特殊人群的特色服務。廣泛吸納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服務企業信息資源,促進社區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願互助服務的有機融合和系統集成。完善社區服務信息推送機制,主動及時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類公共服務信息和生活服務信息。加強多種網路接入手段間的結合和轉換,大力發展各類信息服務載體和信息服務終端,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網式」、「一線式」的綜合服務。
四、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支持下,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協調機制,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整體合力。各級民政部門要會同發展改革、公安、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等部門做好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統籌規劃、資源整合、設施布局和運行管理等工作,各級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指導協調利用各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開展社區公共服務應用的頂層設計、平台構建、技術保障和評測評估等工作。
(二)完善籌資機制。建立社區信息化建設多元化籌資機制,加快實施《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各地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整合政府各部門信息化建設資金項目,逐步提高社區信息裝備條件和社區服務信息化水平,採取財政補助等方式解決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建設經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信息化建設,發揮通信運營商、信息服務商和軟硬體供應商在技術、人才、資金和信息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降低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和維護成本,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適合社區需求的信息系統及終端產品。
(三)健全制度標准。加快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標准,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設施建設、技術支撐、運行管理和監督考核,切實提高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質量。研究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標准體系,規范社區公共服務項目、服務流程、服務方式、服務質量和服務評價,切實提高服務社區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居民滿意度評價體系,推動社區信息化建設健康快速發展。及時清理不利於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規章制度,逐步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電子化辦理。
(四)強化信息安全。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網路、綜合信息庫和各部門業務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建設,充分利用依法設立的電子認證服務機構,實現面向電子政務內外網與各級各類業務應用的身份認證、訪問授權和責任認定等安全管理,為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提供安全保障。制定實施與系統應用緊密結合、技術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決方案,加大安全可靠軟硬體產品應用力度,配備相關技術力量,定期組織開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確保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信息安全。加大對違章違法泄密行為的責任追究和懲罰力度,保護國家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五)堅持試點推進。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長效運行機制,以社區居民最關心和最急需的公共服務為抓手,依託信息惠民國家示範省市建設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試點工作,著力推進體制機製革新和制度標准創新。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加大推廣力度,逐步擴大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地域覆蓋和項目覆蓋,將社區居民全員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服務范圍。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要率先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工作。
⑶ 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中的問題與完善
首先,應該健全社區公共服務體系,以社區為主體,調動各方參與,增加社區內的各種社會組織。同時增加社區的現代化手段,引入數字化、信息化手段實現區域內的精細化管理,通過增加組織數量解決更多社區實際問題和困難,同時也能夠極大的提升老舊開放式社區治理服務能力,促進小區和諧發展。
其次,應該重視公共福利,關注社區內的有服務需求的群體,針對社區內的此類群體設立公益性崗位,讓其參與社區工作,使他們在社區建設中發揮作用,提升社區服務有效度。
最後,改善社區硬體環境。從硬體層面提高社區服務建設水平。
⑷ 如何創新城鎮社區建設和社會管理
(一)逐步完善「多元共治」的善治格局
全面梳理社區工作,合理劃分城市社區黨組織、居委會、服務站的職責任務,細化具體工作和服務內容。完善社區黨組織牽頭、居委會和服務站參加的例會制度;建立健全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居民委員會以及其他社區自治組織、業主委員會、物管公司、社區代表聯絡員(即社區准人大代表)多方參與的社區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討論社區社會管理中的重大問題和事項,協調溝通相關工作,尤其抓好以下四個著力點,推動社區「多元共治」善治格局的建立和完善。
1.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在我國基本完成了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現階段,基層政府應該從微觀的經濟活動中退出來,整合和增強社會管理的職能。
一是要切實轉變基層政府職能。城市區(街道)和鄉鎮一級的基層政府應該加快調整職能,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把經濟職能剝離出來,交由上一級政府處理。讓基層政府不再有經濟指標的壓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去,使社區與基層政府發生的互動被限制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
二是要把公共服務盡量下沉到社區。政府的社會管理和服務事務要按照「費隨事轉、權隨責走」的原則下沉到社區,把社區服務站建設好,把公共服務送到居民的身邊。通過嚴格設定專職崗位、規范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等,逐步實現社區居委會和社區服務站的分設,強化社區服務站的政務服務職能。
三是要規范政府部門與社區自治組織的關系。進一步理順政府部門和社區組織的關系,逐步理清社區自治組織承擔的行政事務,規范政府部門設置的各類行政考核活動,對凡屬於基層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職責范圍內的事項,不得轉嫁社區居委會。市、區(縣)各部門進入社區工作,應由市、區(縣)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領導小組)分級審批。各部門經審批允許進入社區的事項,在堅持「權隨事轉、費隨事轉、事費配套」原則下,明確授權內容、對象、許可權、時限和撥付的經費。通過基層政府職能的調整,讓城市社區從受到的行政束縛中解脫出來,成為一種相對獨立、充滿活力,與基層政府有著明顯分界的社會實體。
2.積極發展各類社區社會組織。社會組織是現代社會社會管理的重要一級,沒有充分發育的各類社會組織,就不可能讓城市社區的社會管理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不斷強化社區居委會引領社區自治的功能。要做實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和社區議事會,組織居民開展民主自治;推行社區「准人大代表」機制,實現社情民意的有效傳遞;擴大社區直選范圍,強化新型社區自治組織保證;鼓勵社區居委會扶持和發展其他社區自治組織,壯大自治組織隊伍。
1.明確社區工作人員身份和待遇。
針對當前社區崗位留不住優秀人才的現實問題,省政府應進一步明確社區工作者的身份待遇等基本問題,建議將社區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定性為政府雇員,實行公開招錄,工作待遇參照公務員管理,考核主體以職能部門和社區居民為主,推行崗位述職和民主評議方式。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定性為社會工作者,以社區選舉和政府統一選聘專業社會工作者兩種錄入形式,待遇享受同等職級的公務員薪酬,考核主體為社區居民。
2.規范社區工作者管理。
一要妥善定崗定編。要根據社區規模,明確各種類型社區工作者的配備標准,嚴格控制社區崗位職數。建議社區規模在1000~2000戶以內,社區居委會和社區服務站配備工作人員分別不超過5人、3人,2000~3000戶社區居委會和社區服務站工作人員配備不超過7人、5人,總體規模宜控制在3500戶以內。
二要切實規范管理。按照專業化、職業化要求,通過在崗培訓、轉崗安排等方式,逐步實現社區工作隊伍的規范管理。對於不適合社區崗位要求的人員,進行有序置換,對於同一崗位不同職級、待遇的管理行為,進行有序規范和統一。
三要增強崗位穩定性。建議社區居委會任職期限延長至5年,保持社區崗位的穩定性。
3.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
一要加快落實「一社區一名大學生」計劃。不斷改善社區工作人員專業化結構。嚴格社區服務站工作人員的招錄標准,其中年齡控制在40歲以下,學歷為大專以上,具有相關服務經驗。
二要實行社區工作者全員培訓。建立3年一度輪訓制度,明確培訓時間和內容。鼓勵和引導我省社區工作者參加國家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取得職業水平證書的將給予每月定額補助。
三要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待遇。經濟上要增加社區工作者的收入,政治上要在公務員錄用、幹部選拔等方面給予優待。
(四)加強以增強社區歸屬感和凝聚力為宗旨的文化建設
社區文化是社區居民在共同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區域性、群眾性等特點的文化,包括社區意識、社區情感、社區人文環境等。加強社區文化建設,除了能夠提高社區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社區居民的相互了解,增強彼此的信任。新型社區是一個由「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共同體,同一社區居民構成越來越復雜,人們可能具有不同的職業、來自不同的階層,甚至是暫居社區的流動人口,由於沒有「單位制」條件下一起工作的交流機會,同一社區的居民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來」。同時,由於城鄉社區之間社會流動的加快,社區新成員還面臨著有效融入社區的問題。只有通過文化的形式才能把社區居民凝聚起來,增強對社區的歸宿感。
1.加強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社區文化重在建設。要把社區文化建設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統籌規劃社區文化設施建設,加大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尤其要建設好社區文化中心。整合社區文化資源,爭取社會的廣泛支持,走「共建、共享」之路,發揮住社區單位在文化活動中的積極作用。
2.大力支持群眾性的文化活動。社區要配備有文藝專長,熱心於社區文化事業的專職工作人員,參與社區各類文藝團體的管理工作。政府要把為社區培訓文藝人才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常組織社區文藝骨幹進行培訓,使之成為社區文化活動的主力軍和社區文化活動的帶動人。支持社區居民自發的群眾性文化活動。
3.致力於培育社區的文化特色。每一個社區應根據本社區的地理位置、人員構成、文化層次等,創建本社區文化活動的品牌,形成本社區文化建設的特色。在內容和形式上要堅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從社區實際和居民需求出發,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活動載體,增強社區居民的認同度和參與的積極性。
⑸ 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就是要找准切入點、運用結合點、把握著力點,抓住著重點,千方百計解決影響社會和諧德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
(一)要加強社會矛盾化解,有力維護社會穩定.一是建立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相關制度。按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需要,健全完善矛盾糾紛定期排查、定期報告、
協調會議、首問負責制等制度,實現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使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二是注重矛盾糾紛的源頭治理。要堅
持以人為本,在改革措施出台、管理方式改變、重大項目引進、重要活動舉辦等重大決策之前,充分徵求群眾和有關專家的意見,增加透明度,減少因決策不當帶來
的社會各方的利益沖突。三是健全完善調處機制,及時有效地化解矛盾糾紛。健全完善鎮(街)調解中心和村(居)調處工作站的組織體系建設和各項制度建設,運
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形式,及時有力地化解和處理矛盾糾紛,嚴防其升級、激化或轉化。四是建立社會風險評估機制。加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不僅
要進行經濟效益評估,看要不要干,而且要進行社會風險評估看能不能幹五是建立積極預防穩妥處置社會公共危機事件機制。加強預防、穩妥處置。六是健全完善處
置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快速有序反應機制,防止和應對群體性突發事件。制定處置群體性突發事件預案,定期進行修訂和完善,確保處置穩妥有效、協調有序。
(二)要加強社會治安重點地區的整治,實現社會平安和諧。加強社會治安重點地區、重點部位排查整治,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改善民生、保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推進基層基礎建設和平安建設工作的一項重要措施,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任務。
(三)要加強和改進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實現人口的有序流動。如何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隨著新的戶籍管理規定出台,就需要我們探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辦
法。一是把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流動人口的公共服務體系。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不僅是人口問題、經濟問題,同時也是
社會問題、政治問題。要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以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為目標,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設公用設施等方面,以為流動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
為目標,統籌考慮長期在城市就業、生活的流動人口的利益和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流動人口的公共服務體系。要逐步完善保障流動人口合法權益的體制機制,
努力為流動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親情化服務,人性化管理,逐步實現流動人口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計生服務、子女就學、住房保障等方面與本地居民享有平等
權益。二是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進一步完善流動人口管理的組織建設和機制建設。要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創新機制、加強管理、優化服務、促進發展」的
根本要求,將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擺上經濟建設、社會管理的重要議程,著力鞏固各級管理體系;完善各級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的服務管理機構,設立定級定編的專
職機構,配備專職人員,進一步完善流動人口組織建設和機制建設。三是以出租屋為重點,強化暫住登記,為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抓手。
(四)解決社會組織管理服務問題,提升社會組織的管理服務能力。我國社會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深刻社會變革中,社會生活多樣化、多元化、多變化的特徵日益凸
顯,出現了一些新社會組織、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階層。在當前新的形勢下,解決好社會組織管理服務問題,提升社會組織管理服務能力。一方面,要加強境內社會
組織。對境內社會組織,堅持培育發展與管理監督並重的方針,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加強依法准入、依法管理和執法監督。明確有關部門管理、監督職能,明確社
會組織開業條件、審批程序、職責任務、活動宗旨,規范其行為。
(五)加強基層墓礎建設,全面夯實基層基礎。一是進一步加大平安建設的經費投入。要將平安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並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投入,以保證綜
治各項工作和平安建設的順利開展。二是健全完善基層政法綜治組織機構。配齊配強市區、鎮街綜治辦專職副主任和工作人員,明確責任,確保市區綜治辦和鎮、街
道綜治辦有足夠數量的專職工作人員。進一步加強鎮(街)綜治工作中心及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中心、村(居)綜治工作站及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站建設和村(居)
委會、治保會、調解會,以及基層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的建設,確保基層政法綜治組織機構運行正常。
(六)發揮綜治委成員作用,積極推進齊抓共管。要落實綜治委各成員單位工作目標管貴任制,層層簽訂責任書;要建立和完善綜治委各成員單位以及綜治委「五個
專門工作小組」綜治工作述職報告制度、聯絡員制度、平安創建聯系點制度,充分發揮部門職能作用,促進綜治工作的全面協調發展;要進一步增強參與社會治安綜
合治理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