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教育時代的2015年最新目錄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思路研究 張秀雲 工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路徑構建 胡慶宇,張蓓蓓,趙冬鳴 淺談網球教學方法的創新 李長峰 從《鴻門宴》教學中看學生膽商培養 蔡建蓉 我說說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之十三法 蔣緒英 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兒童電視依賴問題原因分析 康淑娟,Kang shu juan 基於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創新思考 張俊麗,羅俊 基於微博的多元互動教學模式研究 許劍穎 基於公共圖書館的少兒閱讀活動組織與開展研究 易元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好習慣 喻光和 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 陳新岩 提問重藝術教學更深入 杜勝娟 小學語文教學理念創新的探討 蔣曉微 改進美術教學,培養人文情懷 溫玉娟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的創新 向平 關於處理語文課堂突發事件的基本原則和對策分析 許貝 藏職院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三貼近的內涵要求和立論基礎 陳玲 高中體育籃球教學優化策略探究 楊翼凌 學生的道德水準在品德課中升華 范強 班級德育目標與行為系統建構的實踐與探索 屈彬,江山 在教學中使學生養成好習慣,使其受益終生 董風雷 淺議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 冉隆國 談新課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課教學 戴麗麗 高山滑雪後備人才培養現狀的分析與對策 馬寶發,李長柱 修德以為養身 郭政委 試論體育與健康課籃球教學中人身損失風險的管理和控制 洪江河 師愛讓孩子的生活充滿陽光 汪賀英 中國古代女子德育的淵源及啟示 許小波 體育拓展訓練對農村高中學生自信心建立的影響 鄭劍飛 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必要性 周葛洋子 淺析現代社會環境下學生思想政治管理 王宜興 數學課,孩子們的童話王國 張春鵬 民辦高等教育辦學功利化糾正對策 陳彬韜 試論如何深化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李崢薇,顧永旭 基於突發事件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析 馬麗 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提升探析 陳士奇 淺談高中歷史課程標准下的課堂教學立意與設計--以人教版《中國古代的發明和發現》為例 董志偉 新世紀大學英語課外作業的設計 陳雁 江西省研究生招生規模與經濟發展協調性的研究 陳洋子,沈卓韻 試論中職語文教科書中的情感維度 陳元翠 高校基層黨組織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丁楠 社會轉型期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黃文曦 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家庭德育現狀的分析與對策 江毅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研究 李筱 對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幾點看法 劉志朋,康陽 個性化教學設計中如何尋找教師的教育個性 陸志揚 網路安全及防火牆的應用技術 羅嘉俊 工科院校大學生藝術教育提升的高效措施研究 王斌 體育教育專業城鄉一體化教育實習模式構建 王松 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隊伍建設出現的問題與思考 張桂東 高校圖書館超期現象分析及對策 王薇,宗萍,韓放,王玉婧 大學生精神信仰與自我和諧心理關系研究 殷紅玲,梁瑛楠,郭志峰 後大眾化時期各省份高等教育區域失衡的研究 張靜 談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活動 張桂東 淺析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現實必要性 王強亮 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 張峻 《文心雕龍》進入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教改方案 張麗霞,趙曉梅,楊倩,焦俞萍 互聯網思維與大學生創新創業 魏勃 廣告設計教學中加強倫理教育的方法與措施研究 鍾正武 部隊院校學員學習倦怠現象影響因素及緩解策略研究 張志學 淺析中國法學教育未來展望 杜建偉 後現代知識觀對轉變教學理念的啟示 杜亞婷 對小學語文課改的微析 胡琴 合作學習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肖素香 論校企合作式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現狀研究及對策 楊偉橋 淺議新課改下農村高中班主任工作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 柴宗平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 張境 新課改下的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學 魯菲 新形勢下高等專科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 馬強 農村英語教改中實施教學的幾點嘗試 邢梅英 基於崗位職業能力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改革探討 熊英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初探 伊曉麗 《葯事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李見春,張勁,王秀,石慶平 試論計算機教學對學生諸多能力的培養 張魏,趙黎黎 小學語文扣題高效閱讀教學探微 榮光旭 中專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的實踐策略 黃榮娟 淺談水彩畫技法及運用教學 劉文良 課程實施在基礎教育中的影響和作用 孫懿 關於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實踐教學分析 彭艷麗 將啟發式教學理念融入高中生物教學之中 王義敏 芻議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 黃永昊 例談在小學美術教育活動中實施解放的策略 李仙波 例析小學數學教學回歸生活 秦瑛 讓學生輕松掌握定語從句 張令貴 公共藝術設計課程教學實踐性和創新性的研究 余玲 多樣訓練多元評價有效作文 岳翠榮 類比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陳寧 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陳祖喜 初中英語教學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研究 杜飛飛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方法 龔梅英 小手推開大自然的窗戶 桂海英 對初中作文教學現狀的思考與探索 何春亞 四兩撥千斤--談初中語文標題的妙用 黃義超 高中信息技術芻議 蘇梅 注重情感教育,促進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蘇維鍾 緩解中班幼兒消極性沖突現象的有效策略 田朵 注重動手操作滲透數形結合思想--《11減幾》教學實踐與思考 閆愛新 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探究教學模式的反思與對策 吳艷 《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說課與反思 顏世仲 奇怪了,沒有不完成作業的了 展召剛 分析交際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張靜 大學生網路素養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 鄭帥 激發學生動機、增強學生自信,講究糾錯策略 周衡南 多媒體教學結合啟發式案例教學在本科生教學中的應用 朱晨,孔榮,方詩元,禹德萬,ZHU Chen,KONG Rong,FANG Shi-yuan,YU De-wan 多用電表的使用 李鑫 心理輔導在信息技術課中的嘗試 周莉霞 淺議高中體育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王剛 高校教學管理質量保障體系的完善研究 郭少凱 怎樣教育的幸福 馮普 初中班主任建立有效班級管理模式的實踐探索 李祥干 加強農村小學教育管理之我見 韋珍雷 強化在職研究生班集中期間的教學管理對策 周靚 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融入於中職學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代洪利 淺談後勤管理在農村小學教育中的作用 張世澤 試談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 艾瑜紅 淺談素質教育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施 任彬彬 新課程理念下英語課堂教學的探索 王亞青 淺談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於宏艷 網路音樂在中學音樂教育中的價值探究 侯曉豐,付婷婷 中職電子電工專業課教學探討 王旖旎 中班社會實踐活動:使用環保袋去超市購物 董玲玲 農科類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教育模式探討 趙世浩,鄧艷 信息技術與中學英語課程整合探究 蔡保黨 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陳紅麗 淺析中美高中課程改革差異--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 路洋洋,路紅 淺析中職計算機教學 徐曉賢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探討 葉松華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grades for an English teacher 葉長青 淺談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的優化 李占芳 鎮安縣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的探索與思考 劉金燕 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情商教育的五部曲 劉曉霞 後進生轉化工作的幾點建議 周勇 注重農村中老年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 薛凌雲 如何將新課改理念落實到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 石志剛 基於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訓練研究 滕倫興 初中歷史教學應三注重 張春燕,吳遠富 從一節課例談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以《探究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徵》為例 朱慧 淺析我國當前中職院校田徑教學現狀及對策 韓志帥 分析籃球運動損傷的原因與預防 蘭星 淺談數學教師培訓的有效性 李廣德 電工學課程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 駱錚 淺談培養學生簡便計算能力的四要 彭祖棟 小學高段男女生交往問題解決策略的實踐與探究 王海英 鋼琴教學中折射出若干問題引發的思考 王妍妍 淺析高中物理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周守遠 班班通與小學英語 陳曉麗 小組合作學習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郭群 初中英語有效教學研究綜述 羅彤 礦山機電綜合實驗實訓室建設探討 穆靜強 數學教學中如何設置問題情境 陳永東 基於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中職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應用初探 歐素鳳 以人為本的小學教學管理模式探析 高淑香 淺談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互動 葛琴 如何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郝林華 中職會計教學面對的挑戰與對策 郝永明 中學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資源生活化探析 賈麗娟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 解彩俠 淺談信息技術與計算機專業課Fireworks的整合 賴春麗 淺談高中語文教學的隱性成果 李蘭芳 淺談套餐式作文教學 李小傑 教學反思 李曉兵 計算機網路故障排除理論及應用研究 梁志強 如何在地理課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劉雲波 傢具的情感化設計研究 孔祥富,路融雪 如何讓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走向生活化 馬勇 初中物理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 南俊平 文字起源及載體探究 任丹丹 如何實施小學生作業個性化 譚紫荊 巧設數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唐元聖 淺談貧困學生的資助策略 滕召文 信息技術在教育招生考試工作中的普及應用 田芳 探究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生命意義及其建構 王婷,吳少進 從校園信息化建設走向課堂信息化應用探析 王小明 談音樂在體育大課間活動中的應用 吳松茂 關於如何加強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探索 謝麗平 雲南來華留學生合作辦學項目的探索與實踐--以雲南師范大學泰國蘇拉塔尼團隊2+2項目為例 謝文婷,許光爰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曾蘭青 淺談在故事情境中進行小學英語詞彙教學 曾慶玲 扎實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張紅霞 愛的旅途--我和學生共成長 趙立英 高中歷史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探究--以山區中學為例 鍾玉娟 關於加強遠程開放教育中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 周小洪 基於故事情景下的小學英語詞彙教學 鄒益莎 新課標初中數學錯題探究 磨雪梅 課堂設問,路在何方?--例談問題解決思想在初中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蘇聖奎 初中語文教學的聽說訓練思路探索 董磊 淺議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實施策略 陳素清 拓展教育空間築牢教育根基--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高中教育 梁景玉 提高小學生漢字書寫能力之我見 吳龍麗 語文教學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樊曉婭 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輔導員的作用分析 宋欣偉 關於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思考 魏巍 高中數學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研究 王雙麗 片段作文訓練指導--如何練好細節描寫 本世瓊 數學教學應體現思維的多樣性 高建華 如何對中年級習作進行有效修改 呂慧 學業考試環境下的歷史復習過程與方法 王芳花 靈活運用生活實際,提升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王有軍 初中地理部分類型地圖的識圖指導 辛全祝 淺談對學生地理形象思維的培養 陳地祥 小學寫作教學之我見 童桂英,劉愛瓊 淺談高三英語復習 楊銘 念動教學法在高校籃球選項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 戰美迎,溫瑩 滲透中醫文化特色的籃球教學研究 車燕玲 魔鬼課程的成因及應對方法 任孝鋒,張曉冬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制教學實施探析 陳靖 心理視野下的小學生錯別字研究 馮穎茜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 郭海民 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李紅蕾 關於廣告設計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彭虹 高職化工專業《有機化學》課程的教學研究 王嵐 探究建構主義視角下主體性學生事務管理研究與實踐 王國奎,馬穎 淺談高中化學奧賽試題解題技巧 葉潤欣 新課標下數學教育的幾點建議 葉喜娟 淺談高中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 曾衍彰 Web2.0下虛擬學習社區的模型建構 張彬 基於項目教學和CAI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改革探究 張清華 挖掘--探索--創新 黃國松 多媒體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研究 吳茜 設計好導學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葉桂金 樂其所教樂其所學樂在其中淺談構建英語快樂課堂的幾點做法 王耀輝 多途徑創設初中英語課堂內外學習情境 翁秀芳 如何使得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 鄭昌戰 英語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方振軍 淺談農村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田仁峰 游戲法構建高效小學英語課堂 王世昆 如何將小學數學教學策略與數學學習有機結合 胡倫軒 詼諧幽默讓技校專業化學的課堂生動起來 郭慧敏 激發潛能,快樂學習--快樂語文,快樂課堂教學嘗試 吳慶春 物理當堂5分鍾反饋檢測的設計與實施 劉二光 生本啟發式教育35課堂教學模式下--小組合作學習一本雙表的創建與使用 劉旭 英語課堂提問的藝術 王明霞 淺析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王卓 如何打造美在身邊的校園文化--忠縣塗井鄉中心小學以種植彰顯特色 鄒劍,秦秋霞 深化民辦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高文舉,劉玲玲 民辦高校雙師型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以輔導員教師模式的培養為例 劉玉蓮 青少年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探析 何歡 簡析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培養研究 沈卓韻,陳洋子 運用多媒體手段提升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效率 陶丹 創建幼兒園閱讀教育環境的分享研究 王燕平 淺談縣級黨校教師隊伍的建設問題及對策 張君 廣播電視大學語文教師終身學習制度的建立 趙振紅 淺析如何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劉文秀 中學數學素質教育現狀 王月 淺談在韓漢語教師志願者的社會適應性 孫博藝 社會轉型期民族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 趙暢 初中英語素質教育之我見 張彬 初中歷史教學中公民意識的培養 張雪 日語外來語的發展及其原因分析 李思思 寫有生命力的語言 蓋艷輝 寓中華文化傳承於中國畫教學 程樹和 豐富多彩聲情並茂學語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初探 高富廣 目的論照應下的網站本地化翻譯--以蘋果官網為例 谷薇 從聖經讀者和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對比研究聖經和合本譯本和呂振中譯本 何恬 從丁玲筆下的女性人物形象淺析女性意識--以《莎菲女士的日記》同《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為例 牟振 基於戰略視角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研究 雷夢 職業素養培養融入《汽車市場營銷實務》課程改革的探索 龍艷 中職學校高效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技巧淺議 劉岩 試論新形勢下對煤礦政工人員的要求 程海鵬 關於高職生學習英語興趣問題的思考 唐麗 我國農村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朝魯門 汽車產業變革對汽車專業教育的影響 董澤華 解析微課情感化設計理念、內涵、模型與策略 馮雷,陳悅 重慶市在校高職學生體育消費現狀與分析 苟婷婷,符李陽 企業管理原則優化班級管理效果 古曼箏 計算機網路雲技術教學 毛捷磊 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方法現狀研究 錢渝 基於培訓模式的高職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探討 宋文平 依託於現代教育技術的旅遊市場營銷教學實踐 孫靜 中職學校學生教育管理現狀及對策 唐乾坤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學習現狀及應對策略探析 王曉芳 高職高專校內母嬰護理實訓基地建設 葉永紅 全面推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 雍永祥 新時代焊接技術人才培養對策 於永龍 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教學實踐的思考 曾茂青 淺談高職衛檢專業的《微生物檢測技術》教學 鄭丹 計算機網路管理課程實驗教學設計與實踐 朱文普 中職學校養成教育的基本途徑 王玲俐 網路輿情對黨的執政能力的挑戰 姚雪梅 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提升的必要性研究--基於傳播學理論視角 韓煦,蔣猛 淺析希里斯.米勒的解構主義文學語言觀 陳永秀 電視節目後期製作的技巧分析 李萍萍 從生態女性主義視角淺析電視劇《紅高粱》 塗志雲 淺論商務英語函電的特點及其翻譯 葉峰 大學課堂的自我介紹 喻艷平 電視新聞采編中的細節處理探究 張雪蓮 談在德育中如何發展學生的主體性 谷安成 基於項目化教學模式下的西藏高職畜牧獸醫專業校本教材開發 顧慶雲,封家旺,金紅岩 信息化時代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研究 楊巍 淺談影響優秀舉重運動員成績的因素 易偉爽 傣族關門節的教育意蘊--以西雙版納城子村傣族關門節為例 侯妍竹,陳柳 播種美德美麗綻放--小學生養成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藍海燕 雲南陸軍講武堂文獻綜述 李宛桐 因材施教人性管理 龐兆文 思考,讓語文教學靈動而溫潤 冉友珍 學生思維訓練與能力培養的幾點嘗試 施央娣 小學低年級數學趣味性教學的途徑 謝晶晶 淺談高校試卷歸檔的規范化管理及其意義 薛興偉 手搖腳踏車的設計 張靜,吳小平 市場經濟條件下研究生價值觀的培育之探析 張俊峰 高考制約中高中語文教學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 張銳莉 北京地區西班牙語培訓機構滿意度調研 鄭斯媛,葉映芳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文化能力培養反思 朱紅華 色彩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及其功能 楊文君 從《哆啦A夢》看日本人的國民性 操然 對目前學前教育經歷、家庭環境特點與小學生學校適應的關系分析 竇素玲 關注留守兒童的幾點探索 劉漢勤 如何讓孩子順利度過幼兒園適應期 雒珺 從《告白》看日本的校園欺辱問題 唐向未 制葯工程專業實驗開發--鞣質的提取與含量測定 張延萍,牛睿祺,周冬菊 大數據環境下學習型黨組織自媒體平台使用方法探討 趙曉岑,林楠楠,李琬菀 淺談縣級圖書館在農家書屋建設中的作用 馮娟 扎實開展社區教育為宋樓鎮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 李媛 現代家族企業管理存在的問題與措施 梁曉 對電視劇《後宮甄嬛傳》的結構主義分析 李瀅歡 圖形創意在廣告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邱娜 鉗工的馬牙和淺槽技術 萬勇剛 旅行社服務質量研究動態及現狀 畢硯馨 關於提高圖書館公共服務質量的建議 陳莉萍 關於中外圖書館書刊外借規則的比較與研究 陳日光 淺談圖書管公共服務體系未來的發展趨向 崔妍文 河南農村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和生存質量調查研究 樊超超,張偉鋒 淺談圖書館公共服務的各項職能 傅勇 如何利用竹資源進行幼兒園環境創設 黃禮雲 地方院校學科帶頭人培養若干問題探討 解恆燕,陳斌 探究風險社會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社會排斥問題 李君 淺談圖書館公共服務體系的深化和完善 李偉平 學前兒童分離性焦慮的成因及其干預研究 秦文波 網路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及對策研究報告 楊磊,申逸群 企業培訓需求分析方法的介紹及探索 王倩,李帥,駱純珊 有關書刊借閱的智能化和安全化的研究 楊勇麗 人形機器腳設計模擬 王夢婕 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思路分析 杜宏華
⑵ 教育部直屬的師范大學哪一所教育質量比較好
北京師范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良校風的高等師范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北師大前身是創辦於1902年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他在改革的大潮中誕生,伴隨著革命的潮流而發展,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洗禮和以「五四」運動為開端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錘煉,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中國教育史和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優勢和特色的學科體系,凝聚了一大批具有很高學術水平的專家、教授,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成為我國培養優秀師資和各類專門人才和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七五」期間被列為國家重點投資建設的十所大學之一,1996年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序列。北京師范大學已形成從學士、碩士到博士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並設立了博士後流動站,為培養和造就高水平年輕科技人才和學術帶頭人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與條件。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是國務院1984年批准首批試辦的研究生院之一。1998年6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北師大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和生物學5個一級學科為博士、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內含22個博士點、31個碩士點,此外,北師大還有19個二級學科有博士學位授予權,53個二級學科有碩士學位授予權。38個專業可以授予學士學位。北師大現有7個國家重點學科(教育學原理、比較教育學、中國民間文學、基礎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細胞生物學、生態學);10個一級學科設有博士後流動站(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中文系、歷史系、數學系、生命科學學院、物理系、資環系、心理系先後被確定為國家人才培養基地,基地總數居全國高校第三位。北師大「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實驗室」是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模糊信息處理與模糊控制器實驗室」是國家專業實驗室,北師大的教學質量一直處於較高的水平。目前,正在進行的自然科學研究項目近300項,項目經費總額4800萬元。正在進行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300多項,項目總經費近700萬元。北京師范大學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經常性的交流協作關系。1999年接待境外來訪團組49多個;組織國際會議9個;聘請長短期外籍專家、教師104人;派出各類出國人員593人次。學校佔地70萬平方米,校園草木繁茂景色宜人,綠化面積大於50%,建築總面積52萬平方米。建有87個科研及基礎教學實驗室、11個語言實驗室;分布在各個系、所、中心,可供學生學慣用的計算機房25個,計算機2000多台。建有體育館、體操房、游泳池、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等各類體育設施。校園計算機網路已建成開通,為全校教學、科研、管理和對外交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公共服務體系。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書刊280萬冊,教育和文史類的館藏較為系統、豐富,現為全國教育中心館之一,可供學生閱覽的座位1800餘個。7幢學生宿舍樓供研究生、本科生住宿,全部實行公寓化管理,定期免費為學生洗滌床單、被罩。每個洗漱間都安裝了投幣式洗衣機,樓道設置了專門的晾衣竿。房間里除必備的桌、椅、床、燈、書架以外,還有更衣櫃,每層還備有儲藏室。每個房間都安裝了電視機、電話。學生電視台根據學生需要播放新聞、電影、外語節目,舉辦各種知識講座、形勢報告等。學生公寓還建立了團小組、臨時黨支部、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等。專家樓、留學生一公寓、留學生二公寓、新松公寓、教育管理學院培訓樓等為來校的專家學者、留學生提供食宿服務。此外,學校還有教師進修公寓、教師接待中心,接待來校進修學習的教師。學校餐飲中心專門為全校學生提供飲食服務,集中采購衛生、質高、價廉的食品。5個學生食堂、5個餐廳能滿足不同口味、不同民族習慣、不同消費能力的學生需要。為保證學生就餐利益,各學生食堂統一憑專用IC售飯卡消費。校醫院為一級甲等醫院,為學生提供免費醫療服務。書店、商店、浴池、理發店等各類生活服務設施齊全。人類社會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和海洋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管理科學的進步,不僅對社會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對擔負著傳播知識和開創未來重任的師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北京師范大學正在「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下努力奮斗。學校的建設目標是到2002年,即建校100周年,在教學改革、科學研究、學科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果;再經過10年的努力,即建校110周年,全面實現「211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即把北京師范大學建成「以培養高水平師資和各類教育人才為主,整體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居國內一流大學前列,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社會主義師范大學」。
⑶ 2020年遼寧大學的代碼是0936嗎
2020年遼寧大學的代碼不是0936,是10140。
遼寧大學,該校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遼寧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該校入選「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設有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的十三所高校之一。
遼寧大學起源於1948年11月東北人民政府在沈陽建立的商業專門學校,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專門商科高校。
1953年東北商業專科學校合入東北財經學院。1958年東北財經學院、沈陽師范學院的部分科系與沈陽俄文專科學校合並,組建成遼寧大學。1978年9月,學校首次招收碩士研究生。1984年1月,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師資與教學設施:
據學校官網顯示,截至2021年4月,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447人,其中教授315人、副教授530人,博士生導師23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2人,雙聘院士4人(特聘教授2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6人,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4人,中科院「百人計劃」2人。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3人,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入選者54人;有國家級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省級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10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30人。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6個一級學科入選遼寧省一流學科建設A類行列。
學校有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高校輔導員培訓與研修基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遼寧大學
⑷ 中護航最近好像很火啊!大家知道中護航這家公司是做什麼的嗎
中護航(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護航計劃」的發起方,旨在為海外歸國華僑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務體系以及中國留學生登記系統、綜合服務平台與線下產業集群三位一體的形式打造留學全產業鏈生態系統。
⑸ 誰有北外的簡介(含圖片)可以告訴我嗎急急急。。。。
北京外國語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首批「211工程」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之一,是目前我國高等院校中歷史悠久、教授語種最多、辦學層次齊全的外國語大學。學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於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俄文大隊,1994年正式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校主頁:http://shiny.bfsu.e.cn/
中文名:北京外國語大學
外文名:
簡稱:北外(BFSU)
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創辦時間:1941年6月
類別:教育部直屬「211工程」大學
學校類型:語言
主管部門:教育部
學校屬性:211工程
現任校長:陳雨露
知名校友:李肇星,楊瀾,吳建民等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主要院系:英語學院,俄語學院,國際商學院,外交學院,日語系,法語系
碩士點:15個
博士點:10個
學校簡介
北
北京外國語大學
[1]京外國語大學()是中央部屬高校,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
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總佔地面積49.2萬平方米,其中本部(東西兩院)佔地32.4萬平方米;學校本部房屋建築面積37.35萬平方米。
學校現設有14個學院:英語學院、專用英語學院、俄語學院、高級翻譯學院、國際商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國際關系學院、法學院、亞非學院、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網路教育學院、培訓學院;7個直屬系部:德語系、法語系、日語系、阿拉伯語系、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系、計算機中心、體育教研部;40個研究中心(所):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日本學研究中心、外國語言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歐洲語種群和亞非語種群。另有信息技術中心、圖書館等教學輔助單位。學校有全國最大的外語類書籍、音像和電子產品出版基地: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文學》和《國際論壇》三種全國核心刊物,此外還出版《英語學習》、《俄語學習》、《德語學習》、《法語學習》等刊物。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為主體,文、法、經、管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其中外國語言文學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具有傳統優勢的特色學科。目前學校開設英語、俄語、法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義大利語、瑞典語、葡萄牙語、柬埔寨語、越南語、寮國語、緬甸語、泰國語、印尼語、馬來語、僧伽羅語、土耳其語、朝鮮語、斯瓦希里語、豪薩語、波蘭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匈牙利語、羅馬尼亞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克羅埃西亞語、阿爾巴尼亞語、芬蘭語、烏克蘭語、荷蘭語、印地語、烏爾都語、波斯語、希伯來語、挪威語、冰島語、丹麥語、希臘語、菲律賓語、斯洛維尼亞語、愛沙尼亞語、拉脫維亞語、立陶宛語、愛爾蘭語和馬爾他語等共計49種外國語課程,其中17種語言是國家唯一學科點。
學校開設專業62個,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涵蓋49國語言,10個二級學科);1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即翻譯(口譯和筆譯)和漢語國際教育;1個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4個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學科),即英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日語語言文學。6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即俄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比較文學和跨文化研究、西班牙語言文學、歐洲語言文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園風光(20張)
2007年,在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實施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北外有10個項目入選:國際商學院「跨國經濟管理人才培養試驗區」被列為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英語、德語兩個一類特色專業點被批准為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歐洲語種群、亞非語種群四個二類特色專業點被批准為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法學院《國際經濟法》課程被批准為教育部雙語教學示範課程;西葡語系董燕生教授的《西班牙語口筆語實踐(精讀)》和網路學院顧曰國教授的《項目設計與論文寫作——英語教育》被評為2007年國家級精品課程。
學校有教職工1413人,其中專任教師666人,教授、副教授329人,講師261人,博士生導師70人,碩士生導師26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教育部高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6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20人。另有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外籍專家、教師159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40人;長期專家106人次,短期專家26人次,講座專家27人,兼課教師4人(未計入總人數)。
2007年,學校畢業3471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337人(博士生32人、碩士生305人),普通本科生1024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368人(本科54人、專科314人),網路教育本專科生1734人(本科1559人、專科175人);研究生課程進修班8人。招生3491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491人(博士生64人、碩士生427人),普通本科生1176人(保送生214人,非通用語種299人,統招生663人,統招生佔了本科招生總數的57%),成人教育本專科生200人(本科130人、專科70人),網路教育本專科生1624人(本科1334人、專科290人)。學校在校生總數8598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221人(博士生195人、碩士生1026人),普通本科生4465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1310人(本科583人、專科727人),網路教育本專科生1602人(本科1314人、專科288人)。留學生畢業106人(本科103人,碩士3人),招生1682人,在校2396人(來自6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長期留學生1759人,短期學生637人)。
2007年,學校普通本科一次性就業率為96.78%,研究生一次性就業率為98.5%。從1941年到2007年該校共培養了71942人,其中:抗日戰爭時期(延安)248人,解放戰爭時期(華北地區)179人,留蘇預備部(1950-1963年)11245人,博、碩、本、專科30025人,成教(1986年始)5526人,網路學院(2003年始)4706人,留學生(1953年始)20013人。
學校與世界上65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20所大學和文化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系。近三年來,接待來訪團近700個,其中包括8個政府元首級代表團。學校共承辦了15所海外孔子學院,位於亞、歐、美12個國家。它們是:德國紐倫堡孔子學院、杜塞爾多夫孔子學院、比利時布魯塞爾孔子學院、列日孔子學院、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義大利羅馬大學孔子學院、波蘭克拉科夫孔子學院、匈牙利羅蘭大學孔子學院、保加利亞索非亞大學孔子學院、捷克帕拉斯基大學孔子學院、美國夏威夷大學孔子學院、德國慕尼黑孔子學院、馬來西亞馬來亞孔子漢語學院和韓國外國語大學孔子學院和西班牙巴塞羅那孔子學院等。
全校圖書館館舍包括圖書館本部、中文分館、法律分館、高翻學院分館、香山書庫及院系資料室共計11440平方米,閱覽座位400席,自習座位(食堂座位)1384席。全校文獻總量約108萬冊,中外文電子圖書28萬余冊,中外文報刊1150餘種,各種音像資料10,000多件,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近27,000種,中外文資料庫34個,自建特色資料庫4個,形成了以語言、文學、文化為主要資料的館藏特色。近年來,隨著我校學科建設的發展,法律、外交、經濟、新聞和管理等方面的文獻逐漸形成藏書體系。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培養外交、翻譯、經貿、新聞、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為國家培養了7萬余名高質量的涉外人才。僅以外交部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的校友中,先後出任駐外大使的就有400多人,出任參贊的近1000人,北京外國語大學因此贏得了「共和國外交官搖籃」的美譽。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制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七十四。
編輯本段
歷史沿革
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是在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隊基礎上創辦的延安外國語學校。她是中國共產黨為了適應抗日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而成立的,從一開始就受到了黨中央和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和具體指導。新中國成立以來,她一直是我國培養外語人才,特別是培養外事翻譯的主要基地。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周恩來、朱德、陳毅、葉劍英、楊尚昆、廖承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對學校的發展極為關心並加以具體指導。1980年前學校歸外交部領導。1980年後歸國家教育部領導,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以「三個面向」為指導,對傳統的外語辦學模式進行了大膽改革和探索,逐步由以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為主的外國語學院向多語種、多學科、多層次的外國語大學發展。
校史大事年鑒:
1942年6月軍事學院俄文科調整為軍委俄文學校。
北京外國語大學
1944年6月增設英文系,俄文學校改名為延安外國語學校。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延安外國語學校師生分批離開延安,前往東北、華北解放區。
1946年1月到達張家口的部分延安外國語學校師生,在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內成立外語系。
1946年6月晉察冀軍政幹部學校的外語幹部訓練班師生轉入華北聯合大學,與華北聯大的外語系一起成立外國語學院,設英語、俄語兩個系。
1946年12月因戰爭學校轉移至冀中束鹿縣路過村。
1948年5月學校遷至河北省正定縣。
1948年6月以華北聯合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的師生為基礎成立外事學校,校址在冀中獲鹿縣南海山村。
1948年8月晉察冀的華北聯合大學與晉冀魯豫的北方大學合並,改名華北大學。聯大的外國語學院與北方大學的外文班,也合並為華大二部外語系。
1949年1月北平解放。
1949年2月外事學校進城。
1949年4月華北大學二部進城。
1949年6月華北大學二部外語系與外事學校合並,學校改名為外國語學校。
1949年10月成立北京俄文專修學校。
1950年3月外國語學校增設德文組和法文組。
1951年2月外國語學校俄文部並入北京俄文專修學校。
1952年3月北京俄文專修學校內成立留蘇預備部。
1953年2月外國語學校成立西班牙文組,與德法文組合為德西法文系。
1954年8月外國語學校經高教部呈請國務院批准,改稱北京外國語學院。
1955年6月經高教部呈請國務院批准,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改為北京俄語學院。
1955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俄文系並入北京俄語學院。
1956年8月北京大學波蘭語、捷克語班調整到北京俄語學院,成立波捷語系。
1956年9月根據中羅文化協定,北京外國語學院增設羅馬尼亞語專業。
1959年2月根據中央決定,北京外國語學院與北京俄語學院合並為新的北京外國語學院,設有六個系八個專業(英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波蘭語、捷克語、羅馬尼亞語)和一個留蘇預備部。
1959年9月成立附屬中學。
1960年9月留蘇預備部撤消,成立外國留學生辦公室。
1961年12月籌建亞非語系。
1962年8月正式成立亞非語系。外交學院阿拉伯語、日語、印尼語、德語專業分別並入外國語學院亞非語系和德語系。不久,德語系與東歐語系合並。
1963年9月附屬中學擴展成為包括中學部(高中、初中)和小學部(小學三年級以上)的附屬外國語學校。
1964年9月學校發展為全國語種最多的高等外語專業學院,設有六個系(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亞非語、東歐語),27個語種[英、俄、德、法、西、瑞典、葡、意、日、阿(拉伯)、越、老、柬、泰、印尼、馬來、緬甸、僧加羅、豪薩、斯瓦希里、波、捷、羅、匈、保、阿(爾巴尼亞)、塞-克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被迫停課,停止招生。
1970年4月遷校至湖北沙洋,辦「五七幹校」。
1971年8月恢復招生。
1971年10月第一批工農兵學員800人入學。
1972年8月全校遷回北京。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
1977年7月恢復經過考試的統一招生。
1977年10月經過考試招收的第一批新生256人入學。
1979年2月國家把聯合國總部要求培訓翻譯人員的任務交給我院,在英語系下成立「聯合國譯員訓練班」。
1979年8月建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0年2月建立「外語教學資料中心」。
1981年2月原有六個系擴展為九個系,日語、阿拉伯語專業脫離亞非語系,獨立建系。一度並入東歐語系的德語專業,又獨立建系。
1981年12月正式建立外國留學生漢語進修部。
1983年6月開辦夜大學,學制三年,設有英、俄、德、法、西、日、阿(拉伯)等語種。
1983年9月受中宣部和教育部委託,開辦「國際文化交流班」。
1984年3月成立「外國語言研究所」和「外國文學研究所」
1984年9月建立「土爾其語」專業,至此全院共設有28個語種。
1984年9月外國留學生漢語進修部與直屬中國語文教研室合並為漢語部。
1984年9月聯合國譯員訓練班獨立建制,改為聯合國譯員培訓部。
1984年9月成立北京外語音像教材出版社。
1984年10月開辦函授部,計有英、俄、德、法、日、阿(拉伯)等語種
1985年9月建立「日本學研究中心」和「出國人員培訓部」。
1985年10月由於英語系負擔的任務過重,成立英語二系。
1985年增設對外漢語和圖書館信息管理這兩個專業,並於當年開始招生。
編輯本段
科學研究
「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1995年我校申請進入「211工程」,同年6月接受教育部部門預審。1998年12月完成《北京外國語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報告》提出「九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為:英語語言文學學科、德語語言文學學科、俄語語言文學學科、校園計算機網路(1、2期)、教育技術中心建設、國際交流學院樓。計劃「九五」期間(1998-2000)投入建設經費8,466萬元,其中用於學科建設1,306萬元,占總投入經費的15.4%;用於教學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945萬元,佔11.2%;用於基礎設施建設6,215萬元,佔73.4%。同年,教育部批准我校為自籌經費進入「211工程」建設院校。
學科建設與發展
學校現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涵蓋49國語言,10個二級學科);1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即翻譯(口譯和筆譯)和漢語國際教育;1個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4個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學科),即英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日語語言文學。1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國家重點學科點(英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2個北京市重點學科點(俄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1個全國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在崗博士生指導教師60位,在校博士研究生168名,碩士研究生912名,博士研究生年招生規模為55名,碩士研究生380名。為全校研究生開設一級學科課程3門《世界文學》和《普通語言學》、《國際政治》。專業必修課400餘門,專業選修課400餘門。
國家重點學科
英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日語語言文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外國語言文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外國語言文學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
編輯本段
學校領導
現任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楊學義校長:陳雨露
黨委副書記:曹文澤、姜緒范、文君副校長:鍾美蓀、金莉、彭龍
歷任學校領導
常乾坤(1941年月—1941年12月)
盧競如(1941年12月—1942年5月)
曾湧泉(1942年5月—1945年6月)
楊尚昆(1945年6月—1946年6月)
浦化人(1946年6月—1950年3月)
劉仲容(1950年3月—1959年2月)
師哲(1949年10月—1954年6月)
張錫儔(1954年6月—1966年5月)
廖承志(1973年2月—1980年)
劉柯(1981年2月—1984年4月)
王福祥(1984年4月—1997年2月)
陳乃芳(1997年2月—2005年6月)
郝平(2005年6組織機構
院系設置
英語學院、專用英語學院、俄語學院、高級翻譯學院、國際商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法學院、國際關系學院、亞非學院、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培訓學院、網路教育學院
管理機構
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組織部、統戰部、宣傳部、校工會、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處、學生處、武裝部、團委、離退休人員工作處、保衛處、教務處、科研處、研究生處、人事處、外事處、檔案館、財務處、審計處、資產處、基建處、家委會、後勤管理處
編輯本段
專業介紹
北京外國語大學目前已形成了以文學和語言學為主導、輔以經貿、新聞、外交、法律的學科格局。其中文學和語言學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具有傳統優勢的兩大特色學科,目前學校開設英語、俄語、法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義大利語、瑞典語、葡萄牙語、柬埔寨語、越南語、寮國語、緬甸語、泰國語、印尼語、馬來語、僧伽羅語、土耳其語、朝鮮語、斯瓦希里語、豪薩語、波蘭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匈牙利語、羅馬尼亞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克羅埃西亞語、阿爾巴尼亞語、芬蘭語、烏克蘭語、荷蘭語、印地語、烏爾都語、波斯語、希伯來語、挪威語、冰島語、丹麥語、希臘語、菲律賓語、斯洛維尼亞語、愛沙尼亞語、拉脫維亞語、立陶宛語、愛爾蘭語和馬爾他語等共計49種外國語課程,其中15種語言是國家唯一學科點。校園活動剪影(11張)
學校開設專業62個,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涵蓋49國語言,10個二級學科);1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即翻譯(口譯和筆譯)和漢語國際教育;1個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4個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學科),即英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日語語言文學。4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即俄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比較文學和跨文化研究。可以培養從學士、碩士、博士直至博士後、聯合國譯員的各類高級外語人才。
⑹ 211工程的建設成效
「九五」期間,「211工程」在99所高校中實施建設,主要安排了602個重點學科和兩個全國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項目。
「十五」期間,「211工程」在107所大學中實施建設,主要安排了821個重點學科和三個全國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項目。
到2005年,中國共計75個學科進入了ESI的資料庫中前1%,涉及到21所高校,而這些高校全部都是「211工程」的學校,而且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學、化學、物理學、工程學和計算機學科,這些學科都是「211工程」的重點建設的學科。
根據ESI所提供的統計結果,清華大學材料學科在1995年到2005年期間發表的SCI論文總數為3677篇,排在世界大學的第二位,這個學科在世界排在第二位。
根據ESI數據統計結果,1995到2005年的「211工程」建設十年當中,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在SCI發表的論文數是4526篇,列世界大學的第15位,論文引用數是23778位,排在世界大學的第103位。
中南大學發揮有色金屬資源與材料領域長期積淀的學科特色,以先進的有色稀有金屬與粉末有金材料,有色金屬資源快速勘察與可持續發展等「211工程」建設項目為紐帶,然後建成了在地質、采礦、選礦、冶金、材料、機械六大領域,以國家重點學科為支撐,完備的有色金屬材料與資源學科創新體系。
清華大學就面向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對信息能源、材料等學科進行了布局調整,推進學科群的建設。
南京大學採用學科特區的建設模式,這對某一些學科非常重要,由於高校內部的體制不一定整體上能夠到位,可以在有局部建立一些學科布局,這吸取了中國經濟建設像深圳特區的一些發展和經驗。 1995-2005年裡,211工程學校總共引進的教師是43711人,2005年的教師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數是51211人,是1995年的5.8倍,45歲以下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是1995年的2.8倍。
在人才培養方面,累計培養本科生有242萬人,研究生達到了62.3億萬人,留學生達到了11.27萬人,2005年的在校研究生人數是1995年的6.2倍。在「211工程」學校,研究生培養規模2005年是1995年的6.2倍。這些「211工程」學校承擔了4/5的博士生培養,承擔了2/3的研究生培養,1/2的留學生培養,1/3的本科生培養。
西部的「211工程」學校,總共引進人才5544人,新增兩院院士4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人數由95年的1194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6112人,有361名青年學者入選教育部的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有94位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的資助。 「211工程」學校承擔了全國1/2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973」項目,1/3的「863」項目;2003-2013年,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一、二等獎的數量佔全國的1/3。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了一大批有一定價值的決策咨詢報告。
「211工程」學校承擔了全國4/5的博士生、2/3的碩士生和1/2的留學生的培養任務,擁有85%的國家重點學科和96%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佔有70%科研經費。
「十五」期間的科研經費當時達到1019.82億元,是「八五」的1.3倍。「十五」期間發表的論文數是「八五」期間的7.9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物理學科,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的實現了量子博弈實驗。
在復旦大學,利用國際上先進的技術,研製了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可形成二千餘年中國疆域政區變化的所有地圖。
中南大學的材料學科,通過建設以後,在高性能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方面獲取了國家科學技術一等獎。
同濟大學的橋梁工程,通過「211工程」建設,解決了眾多特大型橋梁的抗風穩定性等等難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結合控制自動科學與自動化技術與重點學科項目的建設,通過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信息科學、材料學科等學科之間的深度的交叉,在網關集群網路構架體系,飛行器隱身技術研究,包括微型飛行器的仿生流體力學等領域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並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⑺ 留學享英免費醫療將終止
留學生享有的英國免費醫療時代即將成為歷史。從4月6號起,包括留學生以及來自歐洲以外的簽證六個月以上的全部非永久居民,在英國就醫均需繳納「醫療附加費」。
醫療附加費用為每年200英鎊,留學生為每年150英鎊。在提交在線簽證申請表格時,申請人應同時支付此筆費用。簽證申請人需要預先支付覆蓋整個英國簽證有效期的附加費方可獲得簽證。
對於這項政策變化,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Barbara Woodward CMG OBE)解釋說「英國對於其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感到自豪,該體系給其所有居民提供世界一流的醫療服務。前往英國生活或學習的人士對其享受的公共服務體系做出資金貢獻是十分公平的。因此,我們推出了此次政策。我們認可那些前往英國學習和工作的人員對英國的整體經濟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因此,我們有意將該附加費設定在具有競爭力的水平——即低於大多數私人醫療保險費用。」
⑻ 中國留學生信息服務網是北京民科院主辦的
北京民教信息科學研究院(簡稱民科院)成立於2010年,是教育部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規劃全國重點課題科研單位,是圍繞著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信譽體系提供第三方公共服務的綜合性科研機構。研究范圍涵蓋教育投融資、教育信用體系、師資培訓、職業課程體系設計、大學生就業、管理創新、品牌培育與評估、教育信息化與軟體研發等20多個領域,現擁有42項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專利。2011年被教育部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評為「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單位」。
北京民科院以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和國際化交流為宗旨,以建設成為「政府智庫、業界智囊、學術高地」為目標,針對教育信息資源不對稱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重點開展教育公共服務平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分析教育信息化對教育發展的促進趨勢和評價行業領先群體;定期發布中國主要城市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指數;實時監測教育信息化市場的變化,為產業發展提供客觀真實的資料庫和理論依據。完成了中國教育信息化上市公司10強研究、中國教育信息化百強企業研究、中國城市教育信息化開發投資潛力研究等多項專題研究。同時,承接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委託的相關工作。
⑼ 青島科技大學對違法犯罪的老師採取包庇,並且通過給官做的方法處理,青島科技大學太腐敗了
原黨委書記高青有問題,學校領導護犢子。
⑽ 有關現代史的歷史問題
洋務運動是封建運動
維新變法是資產階級運動
辛亥革命是學習美國
半植民地半封建社會是社會性制
大資產階級
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壟斷資
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買辦資產階級。壟
斷資產階級是「自由資產階級」的對稱。19世紀末20世紀
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即發展到
帝國主義階段,從此產生了壟斷資產階級。這個階級掌握
國家經濟命脈和國家政權。壟斷資產階級活動的根本目
的和動機,就是佔有生產資料,剝削僱傭勞動,最大限度
地榨取剩餘價值,以保證獲得高額的壟斷利潤。壟斷資產
階級通過壟斷組織,如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等,不僅在本國加強剝削和掠奪,而且在世界范圍內爭奪
市場和原料產地,輸出資本,向外擴張,力圖控制、奴役和
掠奪其他國家和地區。壟斷資產階級是寄生的、腐朽的、
垂死的階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買辦資產階級,適應
帝國主義商品傾銷、資本輸出和掠奪資源的需要,成為帝
國主義的代理人。這個階級,直接為帝國主義國家的資本
家服務並為他們所豢養,是國際資產階級的附庸。這個階
級還和農村中的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舊中
國,買辦資產階級即官僚資產階級,壟斷了全國的經濟命
脈,控制著國家政權。它對內殘酷地剝削和壓迫人民群
眾,實行獨裁統治,對外出賣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它和
封建地主階級一樣,代表著最落後、最反動的生產關系,
嚴重地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買辦資產階級是中國新民主
主義革命的對象之一。消滅買辦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
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轉型
在研究「十一五」時期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中,提出了「社會轉型」的問題。關於 「社會轉型」的含義,在我國社會學學者的論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體制轉型,即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二是指社會結構變動,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社會轉型的主體是社會結構,它是指一種整體的和全面的結構狀態過渡,而不僅僅是某些單項發展指標的實現。社會轉型的具體內容是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三是指社會形態變遷,即「指中國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專家學者關於「社會轉型」含義的論述,對於正確把握社會轉型期的形勢和任務,無疑有著有益的啟示。
轉型期間的中國社會充滿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以政府轉型為重點建設和諧社會
--------------------------------------------------------------------------------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
改革走到今天,全面協調利益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同政府改革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鑒於此,我院於 2005年6月25-26日在海口舉辦了「政府轉型與建設和諧社會國際論壇」。中外專家就以人為本與公共政策的轉型,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中的公平與效率,社會責任、公共利益與公共治理,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轉型等議題展開了討論。我院參照專家的觀點,提出以下建議。
一、我國正步入公共需求快速增長和利益關系深刻變化的重要時期,實現以公共服務為目標的政府轉型對建設和諧社會至關重要
我國進入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利益主體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重要變化,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日益突出,並已成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較大,城鄉差距比較嚴重,就業、公共醫療、義務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務方面問題比較突出的國家之一。這一現實,給改革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帶來許多不穩定因素,給政府擴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出嚴峻而迫切的課題。
1、面對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必須擴大和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國際經驗表明,一國的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過渡時期,也是該國公共需求快速擴張的時期。我國正處在從一般溫飽社會向全面小康社會加快發展、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加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發展與轉型的特定時期,已開始形成全社會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現實基礎。
從我國經濟體制轉軌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看,我們面臨著公共產品供給的雙重壓力:一方面要承擔改革成本,解決歷史欠賬問題;一方面又要著眼於發展,並為中長期發展創造條件。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長與公共產品供給的短缺以及公共服務的不到位,已是一個相當突出的問題。但是,現實的主要問題是,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相當薄弱,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財力還沒有用到社會事業發展和公共產品供給方面。因此,必須從建設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擴大和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改革攻堅階段,要有效地解決利益博弈與利益分享的矛盾,必須關注多數人的利益,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經過26年多的市場化改革,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不僅形成,利益博弈也日益明顯化,如何實現利益分享的矛盾和問題越來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當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使多數人能夠不斷地分享改革的成果。一是政府本身要以公共服務為主要職能,確保自身行為的公共性,把守護公平和正義作為政府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原則;二是要建立市場經濟調節下的利益均衡機制,通過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安排體現和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三是以人為本,要為廣大弱勢群體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3、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轉型對建設和諧社會具有決定性影響。隨著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社會結構進一步分化,社會矛盾更加復雜,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不可避免,並將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加大社會風險程度。因此,政府轉型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拉美一些國家的實踐告訴我們,這些矛盾和問題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激化社會矛盾,並會由此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斷或倒退。因此,適應全社會公共需求的變化,擴大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是保持經濟持續增長、解決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和實現社會穩定發展的重大舉措。
二、按照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從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出發,實現政府公共服務理念創新
快速增長的公共需求與基本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不足,已對政府轉型提出越來越迫切的要求。政府積極回應人們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最重要的是實現公共服務理念的創新,加快推進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職能轉變。
4、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本質是公共服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建設的主體是企業、是社會,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無論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督,還是社會管理,其本質都是公共服務。這就要求把政府對經濟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主要限定在公共服務的范圍。強化公共服務理念和公共服務職能,是市場化改革新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政府作用的客觀要求。
5、擴大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是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的基礎和前提。隨著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人們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為他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人們越來越期望建設一個公開、透明和沒有腐敗的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初步建立的條件下,政府應當把自己的基本職能定位為公共服務,把主要注意力轉移到加快解決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積極促進社會事業的發展。這樣,才能有效地緩解社會矛盾,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問題。
6、政府要鼓勵和倡導先進文化,使經濟增長伴隨文化繁榮,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歷史經驗表明,財富的增長可以使人民富足和社會安定,也可能使人民不滿,造成社會不穩定。因此不能認為經濟增長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缺乏文化和信仰,就會使功利主義盛行,對財富形成過高的預期,加劇人們心理的不平衡和各種社會資源的緊張程度,降低人們的幸福程度。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無論是政府還是市場,在文化不健全的情況下,都不能擺脫物質利益的誘惑,從而形成政府和市場雙失靈的狀況。文化具有超越功利的獨特品質,可以通過個人的自律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彌補政府和市場的缺陷,從而有效地緩解社會沖突和人與人之間的緊張程度。
7、樹立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發展戰略理念,為人的生存發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諧的環境與條件。在過去的20多年中,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社會發展緩慢,政治發展嚴重滯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有的地方演變為以GDP為中心,並為此付出了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的代價。因此,要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維,重新審視我國的現代化戰略目標和相關的指標體系,並且要為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國家發展戰略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礎。
8、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實現民主與法治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多元與公正的統一。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發展人民民主,並使這種民主能夠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是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和根本實現途徑。民主要與法治相結合,要在立法過程中體現人民意志和利益,進而使社會各種行為主體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使整個社會在法治軌道上正常運轉。其次,和諧社會應是一個充滿朝氣、充滿活力的社會,不能把它理解為「一潭靜水」的社會。一是要發展先進生產力,這是社會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二是要推進市場化改革,為社會充滿活力提供製度支撐。要通過政府轉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重建社會秩序,形成社會規范,從而達到「活而有序」。經過26年多的改革,我國社會已經由過去一個結構比較單一的社會轉變為多元並存的社會,這是社會的巨大進步。但也要看到,多元社會主體之間既有價值一致的一面,也有價值差別甚至是價值沖突的一面。這里的關鍵在於制定、採取以「社會公正」為靈魂的社會政策。為此,政府要擺脫、超越新老既得利益集團的束縛,站在社會公正的立場來處理問題。
三、按照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政府應當有明確的社會發展目標,確保社會管理的有效性
當前,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在多元利益主體初步形成和分化的前提下,運用現代制度、現代機制和現代文明來解決社會領域的矛盾和問題,建立現代公共治理最基本的框架和基礎,加快社會事業的發展。
9、政府要樹立新的社會管理理念。建設和諧社會,首先需要完善與和諧社會目標相適應的社會管理,這是保證和諧社會的制度和組織基礎。社會發展嚴重滯後於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制約我國下一步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國際經驗表明,市場經濟本身可以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但是也伴隨著收入差距拉大、失業等嚴峻的社會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並不能隨著GDP的增長而自動得到解決。因此要從戰略上高度重視社會管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與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相比,我們面臨的社會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必須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轉變社會管理理念,用全新的觀念來完善社會管理。傳統體制下的社會管理依靠政府的權威實現社會控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擁有較多自由選擇的權利,通過法律、規范、以及文化來形成和諧的秩序。
10、有效地推進傳統的社會管理體制向公共治理轉變,按照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要求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我們提出的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基本前提是承認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發展范疇,有其各自獨立的內涵、特徵、目標、規律和衡量標准。在過去的20多年中,我們樹立了清晰的經濟增長指標,但是對社會指標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在「十一五」期間,要確保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就必須把社會目標逐步清晰起來,納入整個發展規劃當中。不能把社會管理簡單地看成是政府單一的行政控制。事實上,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也不可能再掌握和分配一切社會資源,也不可能插手所有的社會領域。因此,在社會管理中,企業和民間組織都有責任,要在政府、企業、民間組織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中形成有效的公共治理。
11、要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民間組織之間的關系。在公共治理的框架下,政府要積極穩妥地發展社會民間組織,逐步把一些傳統意義的社會管理職能以多種形式下放給一些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承擔。要在政府、企業和非政府公共組織之間建立起一種取長補短的平衡關系,為社會整體的進步提供推動力。伴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進程,社會開始從單一中心向多元中心過渡。在這個時期,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建立一個利益均衡機制,通過利益的表達和博弈來消除社會矛盾。從這個角度看,有組織的理性比非組織的理性更有效。在社會矛盾和社會危機因素不斷加大的情況下,積極穩妥地發展各類社會民間組織,形成在黨領導下的協商對話制度,遠比非理性的個體行為要好得多。
四、按照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加快推進政府轉型的實際進程
當前,加快推進政府轉型有兩個大的背景:一是經濟發展中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都同政府職能轉變相聯系;二是社會生活中突出的矛盾和潛在的風險,要求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在這種特定的背景下,我們要把政府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政府轉型的實質性突破。
12、把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轉型作為改革攻堅的重點。政府改革滯後,事實上越來越制約著其它領域改革的進程,並由此增加了改革的復雜性和難度。未來幾年,我國的改革有可能發生幾個重要的轉變,例如:第一,由微觀體制改革向宏觀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和轉變;第二,由競爭性領域的改革向壟斷性領域改革的推進和轉變;第三,由經濟體制改革向社會體制改革的推進和轉變。這三方面改革的推進和轉變,在相當大程度上依賴於政府轉型。因此,「十一五」時期以政府轉型為重點,各項改革才會有新的進展。
13、以公共服務為主要目標,加快行政體制改革。從關注公共需求變化和擴大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出發,是新階段行政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這就要特別強調明確劃分和嚴格規范各級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責任和權利,在此基礎上深化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當前,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盡量減少我國政府的行政層級,逐步探索取消地(市)行政層級,撤消市管縣體制,加強縣級財政功能。要盡快試點從鄉財縣管入手,把鄉鎮政府變成縣(市)政府的派出機構。此外,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為目標的公共治理結構與公共服務體系,並按照這一目標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14、建設和諧社會,要實現公共政策的轉型和創新。隨著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的變化,實現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轉型和創新已經成為黨和政府提高建設和諧社會能力的當務之急。首先,實現公共政策由封閉和半封閉向公開透明的轉變。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面臨新的變化:一是隨著市場化和對外開放的深入,以人為本已經成為國際國內社會的共識;二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和信息的作用超過了以往歷史上所有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公共政策的效果更加取決於社會公眾的認同和參與程度。這就需要政府從分化了的社會利益現狀出發,賦予老百姓更多的知情權、選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公共利益的實現機制、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有效的利益整合機制,以及改革過程中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等。
其次,以人為本,要實現由單一、嚴格的行政控制向人性化的公共治理轉變。公共政策的執行是政府直接面對廣大老百姓,其手段的選取決定著政府的形象,關繫到政府同老百姓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必須更加註重公共政策執行手段的轉型,要使公共政策的執行以尊重公民的基本權利為前提。
15、建設責任政府,對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決策失誤和不作為的政府官員追究責任。公共服務體系涉及大量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必須加強監管、審計和問責。要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實現公共服務體系的有效分工,適當引入競爭,提高公平與效率,同時也便於問責。
16、推進政府轉型,需要建立改革統籌協調機制。隨著改革的深化,某些政府部門本身成了改革的對象。從去年的宏觀調控看,政府部門的某些行為,不僅具有部門局限性,還具有較強的自身利益的特點。這樣,就有可能產生各種形式的假改革、不改革,使改革在實踐中大打折扣,並容易使人們對改革產生某些誤解。因此,要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高層次的改革協調機構,以統籌協調繼續推進改革中各部門以及中央與地方的利益關系,並由此進一步形成對改革的共識和改革的合力,營造良好的改革氛圍,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製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