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市場主體可以提供哪些公共法律服務產品
按照法律服務市場客戶的主體特徵,中小城市法律服務市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傳統市場、中端市場、高端市場。
一、傳統市場
所謂傳統市場,相對中端、高端市場而言,也可稱之為低端市場,主要是指法律服務的層次較低,絕對量較大,但是標的額不高,所需要的法律服務技巧並不復雜,只要考取律師資格或法律職業資格,或者乾脆從事過法律工作的人,甚至是經歷過幾次訴訟的人,就可以從事的法律服務工作。這屬於傳統的法律服務項目。此類服務的特點是:
(一)主流業務的依附性
這類服務更加依賴於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主要是與民事刑事案件有關的訴訟代理、辯護等業務。為什麼在法院門口有那麼多的律師事務所辦公室和法律服務所的辦公室?究其原因,關鍵在於在法院門口可以比較方便的接到低端市場的業務。當然,這也給法律服務的接受者提供了方便,去法院辦事時,順便換個門就可以到律師或法律服務所辦公室了解一下自己的案件怎麼處理,不同的人可以出一個什麼樣的價格。曾經有一個需要法律服務的客戶,到這個律師事務所這里,咨詢了一下,問了一下價格,有人告訴他說要1000元,而到了另一個辦公室有人告訴他應當收費1500元。兩相比較,覺得他們提供的咨詢意見都差不多。然後又到了第三家辦公室,經咨詢後,先是開價1200元,經過討價還價,最後確定800元成交。
(二)服務需求的隨機性及被動性
其產生法律服務需求主要是基於無奈。比如,鄰里之間因為宅基地、排水等相鄰關系而產生的糾紛,輕傷害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數額不大權利義務關系較為清晰的債務案件,等等。對這部分市場的客戶來說,臨時抱佛腳的成分比較大。往往是後院起火了,要到法院起訴了,或者法院傳票來了,自己的親屬被拘留了,或者自己被別人打成輕傷或輕微傷了,而自己對法律或訴訟知識一點不懂,只好到法律服務市場逛一逛,了解一下行情,了解一下誰能為其提供服務。這些客戶往往拿著同樣的材料,先從這個律師事務所咨詢,再到另一個律師事務所了解,還有各種各樣的服務所、免費咨詢所等等。
(三)服務需求的暫時性
在這個層次的法律服務市場中,客戶的需求往往是一次性的,打過官司後,生活恢復正常以後,一般也就不需要律師了。所以在這個層次的市場,很難有長遠的忠誠的客戶。
經常有律師說,現在法律服務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了。細細分析就會發現,競爭激烈的法律服務市場主要是指這個層次來說的。
(四)服務需求的基礎性和服務主體的多樣性
在此層次中,對提供服務人員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實習律師、實習完畢剛剛拿到執業證的律師,往往是這個層次中提供法律服務的主體。當然,也存在不少非律師執業人員。主要有:①已考取律師資格,但沒有申領律師執業證的人員;②公檢法系統退休但無律師執業證的人員;③法院清退的部分臨時人員;④按規定只能為本企業提供法律服務的企業法律顧問;⑤企業、市場的保衛幹部;⑥其他無證非法從事有償法律服務的人員。
(五)市場競爭的無序性
在此層次中,律師之間、律師與非律師之間的不正當競爭現象嚴重。因為該層次法律服務的成本相對較低,且存在諸多法律服務主體,既存在肆意漫天要價現象,又存在胡亂壓價的不正當競爭,既損害了客戶的合法權益,又損害了法律服務市場的合法有序。
客戶在發生法律問題時,往往要對不同的服務機構進行分析比較。了解了以後,他們就可以壓低價格,挑選服務人員。還有的甚至在弄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了法律規定之後,決定不請律師了,Do it yourself!當然也有更聰明的,在經過一個案件,明白了在這個低端市場中訴訟是怎麼回事之後,乾脆就在法院周圍轉來轉去,先是給來打官司的人搭訕,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然後告訴需要法律服務的人某某法官是他的熟人,他可以擺平這個案件。一來二去,他倒是久病成醫,搖身一變,也成了「獨立代理人」了。
二、中端市場
第二個服務市場是中端市場。這一市場主要是針對在市場經濟中存在著大量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它們所形成的法律服務市場與其他類型法律服務市場相比,有其明顯的區別。
根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已超過800萬家,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以筆者所在的地區為例,本市是全國第三大小商品批發市場,專業批發市場有45個,每個企業平均擁有攤位3000餘個,平均擁有有限責任公司200餘家,這簡直是一個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汪洋大海。從生產領域看,僅蘭山區一個義堂鎮,從事裝飾用膠合板生產的小型企業就達4600餘家。
雖然這些企業規模並不很大,但其內部法律事務並不因其規模小而減少。相反,「中小企業也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特別是與大企業相比,在獲得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包括中介服務等方面遇到的困難更大,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 恰恰由於這些企業的困難,導致這些企業在發展中更容易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更應該得到更多的法律服務,成為最需要法律服務的一個階層。
但實際上,市場主體的多樣化,並沒有帶來律師業務的大發展,市場經濟的繁榮,並沒有帶來律師服務市場的繁榮。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從接受法律服務的市場主體方面看,普遍存在對法律服務的茫然。
我國的市場經濟尚處於無序狀態,我國的法治體系尚不完備,市場經濟離成熟的法治化環境還有一段距離。在全社會對法治的作用還處於努力理解、力求推進的狀態下,一般市場經濟主體對法律服務的需求存在相當程度的茫然性。中小企業的管理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法律服務的必要性,但看不到這種服務與經濟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找不到服務與需求之間的結合點。在一般經營者的心目中,知道律師的服務很重要,但是具體到自己的公司企業,究竟何處需要法律服務又不甚了解。人們還只是從表面上承認法律服務的作用,但並不了解如何去實現這種作用,有時候甚至還認為律師的意見會束縛手腳而持排斥、規避態度,直至鑄成大錯後才追悔莫及。這種茫然也往往使提供服務的律師陷入被動地位。這也是此類法律服務市場不成熟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
在這種狀態下,律師的任務顯得任重而道遠。一方面,律師肩負著為廣大中小企業解決法律困惑,處理經營中發生的種種問題。另一方面,律師還肩負著喚醒、開發、引導中小企業法律意識的重任。在律師們看來,這種任務所帶來的可能是出力不討好:一方面律師們為中小企業缺乏律師指導而憂心忡忡,另一方面卻又背著律師屬於高收費、高報酬的黑鍋。
其次,從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來看,存在被動應付的消極性法律服務的狀態。
我國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相對淡漠和對法律服務方式缺乏了解的現狀,導致人們尋求法律服務時往往處於一種消極求助的被動狀態。也就是,人們只知道滅火,而不知道預防。形成這種局面的具體原因大概有四個方面:一是人們還看不到法律問題與社會生活聯系的普遍性,因此只有當問題暴露時才開始尋求法律服務,這種現象在各種經營活動中反映尤其明顯。二是人們尚未完全擺脫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思維方式,往往習慣於用行政手段和利用人際關系代替法律手段,受到挫折後再回過頭來轉向法律途徑。三是人們往往把復雜的法律問題簡單化,認識不到專業化法律服務的必要性。自以為經過普法後一般的法律問題也可以自行解決。四是由於人們對法律服務的內容與方式缺乏了解,往往把訴訟方式當成解決法律問題的唯一手段而不是最後手段,因而嚴重地忽視了非訴訟法律服務的重要性。而正是由於非訴訟法律服務的嚴重缺失,致使一系列本可以防範的法律問題不得已被推向了訴訟階段,從而又不得已被動地求助於法律服務。
這樣做的後果是,一方面如汪洋大海般的中小企業在遇到法律問題時,並不知道這屬於法律問題,應當由律師提供法律服務,另一方面很多律師在抱怨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不強,沒有給律師服務提供充足的天地。如何實現法律服務需求的意識覺醒,如何加強律師宣傳自己法律服務價值的自覺性與系統性,以實現法律服務需求與法律服務的對接,是所有律師,尤其是中小城市執業律師急需考慮的首要課題。
在這個市場中,單兵作戰已顯得十分單薄,團隊的合作成為提供滿意服務的保障。既保持律師事務所的靈活,又開發與滿足中小企業的法律服務需求,成為中小城市律師服務業的當務之急。
三、高端市場
第三個法律服務市場是高端市場,這個市場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一些規模比較大的集團企業、股份公司。其特點是:
(一)法律服務需求的必然性
在這個層次的市場上,市場主體的法律服務需求不但是一種自覺,同時還具有一種必然性。眾多的集團企業、股份企業,在其組成過程中,從報批、籌建,到規范運作,各個部門、各個機關都在給這個層次上的企業灌輸一種觀念:你的企業、你的發展,一定離不開法律,離不開律師,律師對你的企業的壯大與輝煌不可或缺。尤為重要的是,在企業改制、股票發行上市過程中,都有法律法規或者規范性文件把律師法律意見書作為上報審批的必備材料,把律師對董事會等會議的見證作為信息批露的必經程序。這也就使得任何一個改制企業、上市企業在其資產運營、企業運轉等方面離不開專業的律師服務。
(二)法律服務需求的綜合性
在這個市場上,市場經濟主體對法律服務的需求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即服務者必須具有在訴訟與非訴訟的各個領域提供全方位服務的綜合能力。這種綜合服務能力應當體現在兩個不同階段:一是在企業運營過程中提供綜合的服務,即通過全方位的論證、咨詢、參謀、分析、判斷、把關,幫助企業防患於未然,消除隱患;二是在事後救濟中能夠全面迅速地應對各種法律問題。
(三)中小城市律師事務所一般無緣高端市場律師業務
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服務意識的片面的高度覺醒,以及對法律服務質量的高要求,反倒不利於中小城市律師法律服務。在意識到法律服務的重要性,而自己的重大利益又在很大程度上懸於律師意見一線的時候,我們的企業家們突然意識到:原來法律這么重要,原來律師對我的事業膨脹有這么大的作用,我一定不惜代價,聘請最好的律師,讓他們為我提供最好的法律服務。在這時候,對中小城市的律師們來說,並不見得就是一件好事。因為對其利益的重大影響,大型企業在請律師的問題上又有著各種各樣的考慮,本地的律師,他們又開始信不過了。於是,北上北京,南下上海,目的只有一個,請一個全國最好的律師。
結果就是,在一個中小城市,請來的是北京、上海等某某大所的知名律師。盡管他們可能資深閱廣,能力超群,而且不乏做過成功案例。但由於路途遙遠不說,他們對當地資源的認識,對當地法制環境的感知,對本地各種人脈資源的拓展和利用,均顯得並不十分得心應手,而律師服務費反倒多出當地的五倍、十倍甚至幾十倍,再加上由於市場環境的不成熟而出現的違規操作與法律隱患、由於法治環境的不完善形成的法律約束與保護的相對缺失、由於法律服務的缺乏與滯後,使得諸多法律隱患難以消除一並爆發,而形成滅頂之災。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對律師的普遍抱怨。對外地大律師的抱怨,逐漸又強化為對本地律師的不屑一顧:連大城市的律師服務都有這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中小城市的律師能怎麼樣?而事實上,在股票發行、公司上市、國有企業出售等領域,中小城市律師事務所也培養了大量的合格的人才。不考慮業務特點、服務水平,不考慮從事服務的便利與快捷,不考慮對當地人文、法制環境的感知與認識,一味地追求大城市的律師事務所提供法律服務,並不是一種成熟、理智的市場行為。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法律服務市場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決定了律師法律服務在中小城市呈現一個多元化的趨勢。
在低端市場,人數少、規模小的律師事務所,致力於低端法律服務市場的法律服務,成本較低,所需知識與技巧並不苛刻,服務對象的法律服務需求也並不復雜,反倒更容易滿足市場的法律需要。比如為一個輕傷的自訴案件,標的額一般不會超過十萬元或五萬元,請一位收費低廉、認真負責的律師,倒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這時,如果要求律師事務所的專業化、規模化,無疑會增加客戶的成本。在低端市場永遠不會消失的判斷下,發展低端市場的服務主體,完善操作規程,指導律師們對客戶事務的理解與從容,反倒顯得比一味要求發展成規模所、大所要更能提高律師提供服務的水平,更能刺激客戶對法律服務的信任與依賴。
在中端市場,採取適當措施,提高律師的專業化水平、綜合性能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加律師法律服務的附加值,盡可能全面、系統的滿足中小企業的法律服務需求。同時,增強律師之間的合作,開發、喚醒市場主體的法律意識,讓廣大的中小企業的經營者管理者認識到,律師是「完成法律事務的助手,是解決法律問題的專家」。在每一艘中小企業的航船上,都飄揚著律師法律服務的旗幟,在每一個中小企業的管理活動中,都活躍著律師的身影,是我們永遠的追求目標。
在高端市場,我們仍然要高舉律師事務所規模化、專業化的大旗,通過政府的重視與推介,使中小城市律師事務所提供高層次的法律服務成為可能;或者通過中小城市律師事務所與大城市律師事務所的聯合與合作,運用自己各自的優勢,為客戶提供盡可能完善、周到的法律服務。
那麼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最終形成的市場狀況是:大所、小所、中等所各盡其責,各得其利,把市場經濟的各個層次主體的需求,均予以開發與滿足,整個法律服務市場呈現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和諧局面。倘如此,則律師幸甚,社會幸甚!
『貳』 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是哪個單位牽頭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首次提出了「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為我們加強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指明了方向。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是惠及民生的工程,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加強領導,構建全面覆蓋、布局合理的結構網路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要進一步拓展和提升縣級法律服務功能,健全各鎮區法律服務的組織機構、人員編制和管理制度,在各村建立法律服務站,延伸法律服務觸角。目前,如東縣率先在213個村建起了法律服務站,由村(居、社區)政法專干任站長,村(居、社區)常年法律顧問任副站長,律師、基層法律工作者、村(居、社區)專職調解員、專職社工、普法志願者、村級聯防隊員和大學生村官共同參加,服務村(居、社區)群眾。為適應廣大群眾法律需求的新趨勢與新特點,法律服務網路要從以「建」為重點向「建、管、用」並重轉變,要在「管」和「用」上下功夫。推行點對點的服務,目前,該縣相繼為村配備法官並出示服務的范圍及聯系電話,提升服務的質效。在服務形式上,要從「傳統型」向「數字型、科技型」轉變。利用互聯網覆蓋廣泛的特點,加強法律服務信息化建設,推進法律服務在線咨詢、網上化解矛盾糾紛等信息平台建設,使群眾享受到及時便利、專業優質的法律服務。
2.整合資源,建立快捷高效、功能完善的運行機制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要面向基層、面向企業、面向群眾,堅持資源整合、協調並舉、運作有序。筆者認為要做好系統內縱向資源整合和系統外橫向部門聯動兩方面。比如,政法系統對內要建立健全法律宣傳、提供法律服務、法律保障工作網路,把法官、律師、公證員和普法志願者等隊伍有機地組織起來,發揮法律服務的獨特功能。其次,要對外善於橫向借力,政法系統要探索與信訪、工會、婦聯等部門的工作對接模式,共同促進公共法律服務事業的發展。
3.注重培養,打造結構合理、專兼互補的人才隊伍注重挖掘和培養法律服務人才資源。一方面,提高專職法律服務人員素質,通過專業培訓、以會代訓等形式,提高法律服務人員的專業素養,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專業法律服務人員的指導和管理,培育一批高端復合型法律人才和品牌化、專業化法律服務機構,積極拓展知識產權、醫療、教育、資產重組等領域的業務,確保適應目前沿海開發、經濟轉型升級等復雜形勢的需要。另一方面,積極引導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法律援助、法制宣傳、矛盾調解等公共法律服務。如東縣有近百家的民間文藝團體活躍在全縣各鎮村,為此,該縣著手對每編排演出一個法制文藝節目發放補貼200元,調動廣大文藝演出者的積極性,確保有演出就有法制節目,擴大法律宣傳的輻射效應。積極動員和組織具有一定法律知識的在職和離退休的法官、檢察官、警察、律師、公證員等積極參加公共法律服務活動,發揮他們就近、人員情況熟悉的特點,隨時解決群眾遇到的法律問題,用身邊人解決身邊事。加大投入,形成政府主導、保障有力的供給模式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需要強有力的財政支撐,所需經費要列入財政預算。要把公共法律服務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范疇,加大以法律援助、矛盾調處等為主的政府公共法律服務供給,要為城鄉統籌服務,加大對基層法律服務的投入,制定傾斜政策,全面推行村(社區)法律顧問制度,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逐步建立在村(社區)專職從事法制宣傳、法律咨詢、矛盾糾紛調處等工作的法律服務社工隊伍,實現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的常態化、專業化。
『叄』 臨海市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對經濟社會發展有何積極意義
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保障
『肆』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具體包括哪些
公共法律服抄務體系建設具體包括:
一是推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均衡配置城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加強欠發達地區公共法律服務建設,保障特殊群體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權益。
二是促進公共法律服務多元化專業化,積極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黨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行職能、促進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正義、國家重大經貿活動和全方位對外開放提供法律服務。
三是創新公共法律服務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健全管理機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評價機制。
四是加大保障力度,推進制度建設,加強隊伍建設,強化經費保障,加強科技保障。
五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擔當,加強督查指導,注重宣傳引導。
『伍』 採取哪些措施,提高人民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滿意度
群眾是黨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司法行政工作好壞的唯一標准,是做好司法行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去年全市司法行政機關滿意度測評中,對我縣司法行政工作的不滿意率為7.71%,為全市最高。與全市最低的水城縣4.40%相比高出3.31%。一下子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滿意度低的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筆者進行了系列調查,總結分析了問題存在的原因和症結,提出幾點建議和對策。
影響我縣司法行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去年,全縣司法行政機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認真履行職能職責,各項工作成效是顯著的,但民意調查測評結果卻很不理想,經過深入客觀調查分析,影響我縣司法行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問題有:
一、宣傳不到位,群眾對司法行政知曉率、認知度不高,致使群眾評價偏頗。一是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宣傳較多,但對縣鄉司法行政機關的職能職責系統、全覆蓋地宣傳卻沒有,導致群眾對公檢法司的職能職責混為一談,加上平時的業務往來也使群眾誤認為司法局就是所有司法系統的總合,還有群眾認為司法局就是管公、檢、法的,或者把司法行政機關和公檢法機關等同起來,有的群眾還到司法局來投訴公檢法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把對公檢法的不滿意算在了司法局的名下。二是缺乏專門的宣傳手段和機制。沒有獨立的門戶網站、沒有專門的刊物及其他載體,更沒有專門的宣傳機構、人員和相關制度,致使群眾知曉率、認知度都較低,更導致群眾評價隨意性高。三是宣傳不到位致使群眾認知脫節。司法行政的法律援助、律師公證、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制宣傳和法律服務等機構都具有服務性職能,常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但是群眾卻不知曉,對這些部門服務職能的認知度,不能統一到對司法行政的良好評價上來,是間接導致司法行政民意調查不理想的原因。四是司法行政許多為民服務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進人物沒有得到較好的宣傳,沒有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好評。
二、司法行政職能作用發揮不太好,為民服務的好事實事做得不夠好。一是在普法為基礎和依法治理為目標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只注重普法卻偏廢了依法治理。在協調整合社會力量資源開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還未全面到位,致使普治整體水平還不高,因而有政協委員建議加強此項工作。普法創新方式方法不多,形式模式老套,基本處於傳統普法的狀況,普法針對性、實用性、新穎性差,致使群眾難於接受吸收,效果不太好。在依法治理工作中,僅限於單一的行業治理或單位治理,綜合治理、基層治理、專項治理還不很到位,效果也不很理想。群眾在普法依法治理中感受到的好處實惠還不多,也不深刻。二是在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中,雖然採取了一系列新做法,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糾紛得到了就地化解。但由於調解員的綜合素質能力不強和工作積極性不高以及調解員補助難到位等問題,導致出現化解矛盾糾紛不及時、調解偶有不公正、文書檔案不齊備、協議履行率不很高等問題,也是群眾不滿意的一大重要因素。三是部分當事人中還未能得到法律援助,特別是在指定辯護中,由於補助少,被指派的律師例行義務性出庭辯護,工作積極性不高,深入實際調查取證做不到位致使辯護效果不佳等等,也讓一些群眾不滿意。四是在辦理公證服務中,由於公證體制機制原因、公證員奇缺、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差異、辦公條件不好等因素,導致群眾辦證不能及時獲證,辦證中沒有休息場地,辦事環境不好等,都導致了群眾不滿意。五是在法律服務中,部分律師或法律服務工作者只注重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誠信建設還不是特別到位,服務群眾的思想、作風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個別人員誇大其詞、私自受案,甚至還有一些冒充律師的黑律師更是作虛假承諾,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律師聲譽,也是他們對司法行政機關不滿意的一個因素。六是在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中,由於服刑人員很多都受好逸惡勞思想的影響,不肯吃苦,還想掙大錢,結果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釋解後,仍然挑挑揀揀,長時間不能就業。刑釋解教人員由於其特殊經歷,社會對他們存有偏見,致其就業困難、生活舉步維艱。也致使一些人員不滿意。
三、諸多客觀因素長期制約司法行政各項工作的更好開展,也是導致群眾不滿意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人員編制少且事務繁多。37個司法所中一人編制所還有19個,一人所的現狀嚴重影響著基層司法行政工作的開展。依照《人民調解法》和社區矯正工作的要求,調解糾紛、案件調查、走訪矯正對象必須兩人以上才能開展工作,否則,就是違法行為。現在我縣各司法所普遍只有兩名甚至一名同志,一旦出去工作,司法所就得關門,群眾來辦事就得吃閉門羹。群眾找不到人,辦不成事,滿意度自然不高。二是不能專人專職。由於司法行政管理體制多年沉澱的原因,大部分鄉鎮黨委政府把司法所當作內設機構,把司法所人員當作鄉鎮人員使用,從事很多與司法工作無關的事務如行政包村、計劃生育、禁燒防火、合作醫療收款等,不能專職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司法所業務成了附帶和捎帶。三是工作經費不足,工作保障難以到位。由於缺乏車輛編制和經費,致使22個司法所沒有車輛,出現了處置糾紛趕赴現場不及時的問題,也嚴重製約著司法所各項工作的開展,也直接導致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不滿意。四是司法行政機關待遇差,難以激發幹部職工工作積極性。法庭、派出所、財政所都已是副科級機構,但司法所還是股級,在工作協調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司法所當前承擔著監管四種罪犯的職能職責,但卻沒有轉警,沒有賦予其相應職權,履行職能職責存在許多困難;縣級司法行政機關人員經常到一線處置群體性問題和化解糾紛,但卻沒有崗位津貼,嚴重挫傷幹部職工工作積極性。
四、幹部隊伍服務能力、水平、質量整體還不夠高。主要體現在:一是部分幹部職工綜合素質不夠高。思想政治、科學文化、法律素養、宣傳能力、科技信息化技術應用和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水平不高,也致使工作中慢作為的現象出現或者少數不作為、個別亂作為的現象。二是不善於缺乏「面對面」做群眾工作,不善於接近群眾,不會講群眾語言,不會用群眾的方法思考問題,不會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與群眾的需求、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更好、更有效地為群眾服務。三是不會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雖然法律援助、法律服務、公證、安置幫教、法制宣傳等都是事關群眾利益和好處的事。但由於不講究做事的方式方法,作風不細致、態度不和藹、工作不扎實,好事辦不好,實事辦不實。沒有盡最大可能地應用司法行政資源更多地幫助辦好群眾關心的,亟待解決的困難事。沒有把群眾要求解決的瑣事、雜事和群眾關注的「小事」辦好辦實。四是沒有做到心裡裝著大眾,遇事想著群眾。司法行政每項職能職責都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但還沒有把「心裡一定要裝著群眾,做什麼事、開展什麼工作,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處處關心群眾的疾苦,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群眾的知心人和貼心人。」的理念溶入血液里,變成每個幹部的實際行動。
五、社會管理創新不夠,群眾感受到的實惠還不多。主要是在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律援助、公證事項辦理、律師和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管理、指導人民調解、司法鑒定等工作中的創新舉措還不很多,群眾感受到的實惠還不很多;在促進和維護公平正義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強大和明顯,在促進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方面還做得不是特別到位;在實施民生改善和保障工程還沒有做到通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實現最大化、無縫隙、全覆蓋、無盲點地服務好群眾。
提高人民群眾對司法行工作滿意度的建議和對策
一、深入實際加強調查研究,切實准確了解掌握群眾之所需、之所盼,增強群眾滿意度工作針對性、時效性
經過調查研究,新形勢下,群眾對於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很多,但總體來說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需要穩定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希望解決好治安突出問題,生命財產得到保障,工作、生產、生活更加安全。二是公正執法方面。希望司法行政幹部嚴格執法、秉公辦事,切實增強法律保障力度和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三是社會管理服務方面。希望司法行政機關辦事更快捷、更方面、更高效,對社會管理更加人性化,對社會服務更熱情、更到位、更文明,社會更加安定有序。具體來說主要反映在:一是對普法的希望是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方法和途徑宣傳,將法律規定融入法制文藝節目演出或通俗易懂、易記、易掌握的形式宣傳,積極從傳統普法模式向創新性現代化普法形式轉變;二是期望人民調解更多地及時化解矛盾糾紛,盡可能讓矛盾糾紛不出村、不出鄉鎮;期望在社區矯正監管改造和安置幫教工作中,在嚴格管理的同時融入人性化因素,多幫助被監管對象解決生產生活難題;期望在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工作中,切實幫助當事人調查取證,切實從事實認定、法律適用、法律程序上維護其合法權益,切實維護公平正義。三是群眾期望幹部職工的思想理念更加先進、作風更加優良、履職能力更強、工作質量更好和效率更高,隨時能夠獲得更好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務。
二、全方位加大宣傳力度,切實提高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知曉率、認知度。一是組建宣傳機構,引進高素質寫作人才,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宣傳隊伍。二是抓緊建設獨立的門戶網站、在電視、報刊、廣播等媒體上開辟專題宣傳欄目,辦好簡報信息、工作動態、刊物等載體。三是加強全系統人員宣傳工作能力的培訓提升,把全系統人員都培養成宣傳能手。四是大力宣傳司法行政為民服務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進人物,大力宣傳本系統求真務實、便民利民、創先爭優、幹事創業的做法、經驗和成效,更多地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好評。
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面提升司法行政新形象。一是把握主旨,提高認識,把人民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作為根本價值取向。首先是准確把握群眾滿意在司法行政工作領域的深刻內涵和具體表現。群眾滿意度就是群眾對司法行政機關工作和社會形象整體的評價,是對司法行政的信任、理解、支持、配合,是對司法行政的崇尚、尊重。其次是深入理解群眾滿意這一目標的現實意義。司法行政工作是否落到實處、幹部職工作風是否轉變、是否保持良好精神狀態,最重要的是讓群眾來評、看工作結果、看工作成效。再次是充分認識不顧群眾是否滿意,脫離群眾思想的嚴重危害以及在司法行政實踐中貫徹群眾路線的重大意義。必須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服務,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為群眾謀利益,決不能用來謀取個人或小團體的私利,不能只考慮自身工作的方便而漠視群眾的方便和利益。最大限度地提高群眾滿意度。二是立足本職,多辦實事,讓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和熱情服務,讓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得到公平公正及時有效地解決。首先要把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作為檢驗和衡量工作的根本標准,認真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切實增強罪犯監管改造工作的針對性、主動性、有效性。積極參與「打黑除惡」、「兩搶一盜」等專項斗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治安突出問題,鞏固和擴大嚴打整治斗爭成果,確保社會治安持續穩定,確保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其次要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把執法活動作為維護公平正義的具體實踐,不斷完善和創新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體系,讓人民群眾從我們承辦的每一起案件、處理的每一起糾紛、解答的每一次咨詢、化解的每一個矛盾中,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再次要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把方便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司法行政機關發揮職能作用、強化社會管理的主要方向,把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作為司法行政機關社會管理改革的重點,積極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最大限度地增進群眾信任感、幸福感。最後要圍繞黨委中心工作,妥善解決群眾實際問題。針對當前新農村建設工作,通過普法依法治理和法律服務,幫助群眾提高法律素質,增強群眾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利益的能力。結合平安建設工作,利用司法行政資源優勢幫助群眾抓好平安鄉村、平安社區等基層創建活動,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三是拓寬渠道,貼近群眾,使群眾更多地了解和更廣泛地參與司法行政工作 ,讓群眾感受到更多實惠。首先是要進一步深化政務公開,讓群眾更多地了解司法行政工作職責。通過設置政務公開欄、網站、宣傳櫥窗等方式深化政務公開,讓群眾更多的了解司法行政職責,增強參與、支持、配合司法行政機關工作的自覺性。其次是要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徵求意見表、與群眾談心等方式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深入鄉鎮村組,主動貼近群眾,廣泛徵求意見,並對征詢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分類整理,針對工作的薄弱環節及時完善制度,擴大工作成果。再次是要依託服務等「窗口」部門的工作,樹立良好機關形象,讓更多的群眾了解、支持和參與司法行政工作。從小處著手,貼近群眾,方便群眾來訪咨詢。如在辦公樓大廳設置科室公告牌,辦事流程圖等方便群眾來訪、預約等,避免群眾重復來訪,節約辦事成本。最後在咨詢解答中,盡可能地告知群眾權利義務,保障群眾合法權益。可以利用告知書、明白卡、宣傳冊等,明確告知當事人享有的權利以及救濟途徑。在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一視同仁,實現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目標。
四、全面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更多地滿足廣大群眾的渴求。一是強化監管和幫教,扎實做好社區矯正和刑釋解教工作。刑釋解教人員是一個特殊、敏感群體,這個群體的問題解決不好,將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實施整體聯動;要有新舉措,創造新載體,要根據當前釋解人員的特點,在不斷拓寬就業途徑,教育其適應形勢,轉變就業觀念,努力提高就業安置水平的基礎上,盡可能根據釋解人員的就業技能和水平進行安置。加強教育培訓,加強對釋解人員的就業觀念教育和就業技能培訓,引導他們摒棄好逸惡勞思想,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努力學得一技之長,靠誠實勞動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以人為本,積極為釋解人員辦實事。能夠實現再就業的幫助安置就業,符合低保條件的解決低保問題,不符合低保的,予以臨時救濟。二是全面加強普法方式方法創新,切實增強宣傳效果。加快從傳統普法向現代普法的轉變,積極開展靶式普法、訂單式普法、聯合普法、文化普法、樓宇電視和政務微博等新媒體普法,加大法治縣鄉創建力度,管在關鍵點、避免形式化,切實有效開展。三是加大人民調解法貫徹執行力度,強化網路建設,全面提升調解員隊伍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積極爭取政府解決調解員補貼,爭取設立專職調解員,大力加強矛盾糾紛預防和排查化解,確保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四是積極探索和拓展法律援助措施,積極推進「點援制」,深入總結人民滿意法律援助新模式。加強法律援助義務值班解答法律咨詢正常化管理,積極將疑難糾紛調解和刑事和解納入法律援助試點,總結經驗推廣實施,真正實現應援盡援。五是全面堅強律師、公證員、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管理,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教育引導他們統籌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切實履行應盡義務和職責,真正維護好實現好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公平正義。六是全面加強協調溝通力度,爭取人財物支持,大力加強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樹立司法行政新形象。積極爭取人員編制和車輛編制,解決好司法所人員和交通工具問題。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支持,努力解決好乾部隊伍待遇問題,切實提高幹部工作積極性。全力打造辦事大廳,努力為群眾辦事提供良好的環境,最大限度地讓群眾滿意。
五、全面加強幹部隊伍能力建設,為大幅提升群眾滿意度提供堅強保證。一是要全面提升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教育引導幹部要時時處處用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這面鏡子對照自己,始終堅持親民、愛民、為民。經常地自覺從幹部隊伍自身找原因,群眾觀念是否淡漠了,是否缺乏做群眾工作的方法、經驗,是否是喪失了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優良作風,化解矛盾、處理問題是否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幹部是否是浮在上面、沉不到一線,與群眾打交道少了、心理距離遠了,是否做到感情上與群眾「心連心」,工作中與群眾「面對面」,為群眾辦事「實打實」,向群眾宣傳「情牽情」,真正把群眾工作做實、做好,實現人民群眾滿意。三是要扎扎實實辦好事、辦實事。首先要教育幹部要經常捫心自問,將心比心,多做換位思考,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來對待,把群眾的事情作為自己的事情來辦理。自己在這個崗位上為群眾到底做了什麼,還有什麼沒有做到,可不可以做得更好。其次要深入群眾、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當好群眾的貼心人。每個幹部職工必須在實踐中鍛煉和提升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善於接近群眾,會講群眾語言,會用群眾的方法思考問題,會把法律法規、黨的方針政策與群眾的需求、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更好、更有效地為群眾服務。再次是要認認真真為群眾更多地解決具體問題、更多地辦實事,把群眾工作落到實處。群眾利益無小事,不但要做好維護穩定和促進發展經濟這件大事,也要把群眾要求解決的瑣事、雜事和群眾關注的「小事」辦好辦實。最後是要善用群眾語言和群眾樂於接受的形式與之進行溝通,注重面對面的溝通、心與心的交流。無論是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還是宣講法律法規,幫助群眾學法、懂法、守法,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學會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都要把解決群眾思想困惑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把話說到點子上,努力解開思想疙瘩,在宣傳中建立感情,在宣傳中形成互信,在宣傳中贏得民心。三是要全面提升維護公平正義的能力。首先要強化幹部職工核心價值觀和社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首要價值追求;其次加強法律法規以及各項方針政策的學習培訓,熟練掌握程序性、實體性和時效性規定,自覺從實體、程序和時效上維護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感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再次是加大對不維護公平正義的人和事的處理力度,全面促進公平正義得到最廣泛的維護。四是全面提升幹部職工在新媒體時代引導能力。要最廣泛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司法行政重大決策部署、司法行政在維護穩定、社會管理、服務群眾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以及司法行政戰線英雄模範人物的感人事跡,最大限度地增加輿論的「正能量」。堅決杜絕「大丑惡」事件發生。五是全面提升幹部隊伍科技信息化應用能力。落實「誰擁有先進科技手段,占據信息優勢,誰就掌握主動,贏得未來」的理念,牢固樹立向科技要效率、人力和向信息化要戰鬥力的理念,大力推進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建設,加強幹部隊伍科技信息化能力的培訓提高。六是全面提升幹部隊伍拒腐防變能力。要深刻認識拒腐防變的重要性、緊迫性,毫不動搖地堅持從嚴治警的方針,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努力促進幹警清正、隊伍清廉、司法清明。抓住用制度管人管事這個根本,圍繞容易滋生腐敗問題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重點崗位,健全制度規定,強化廉政風險防控,從源頭上預防腐敗問題的發生。學會在法治軌道上用權,保持清廉本色,堅守精神高地。(轉)
『陸』 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有哪些方面的需求
群眾是黨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司法行政工作好壞的唯一標准,是做好司法行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去年全市司法行政機關滿意度測評中,對我縣司法行政工作的不滿意率為7.71%,為全市最高。與全市最低的水城縣4.40%相比高出3.31%。一下子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滿意度低的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筆者進行了系列調查,總結分析了問題存在的原因和症結,提出幾點建議和對策。
影響我縣司法行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去年,全縣司法行政機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認真履行職能職責,各項工作成效是顯著的,但民意調查測評結果卻很不理想,經過深入客觀調查分析,影響我縣司法行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問題有:
一、宣傳不到位,群眾對司法行政知曉率、認知度不高,致使群眾評價偏頗。一是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宣傳較多,但對縣鄉司法行政機關的職能職責系統、全覆蓋地宣傳卻沒有,導致群眾對公檢法司的職能職責混為一談,加上平時的業務往來也使群眾誤認為司法局就是所有司法系統的總合,還有群眾認為司法局就是管公、檢、法的,或者把司法行政機關和公檢法機關等同起來,有的群眾還到司法局來投訴公檢法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把對公檢法的不滿意算在了司法局的名下。二是缺乏專門的宣傳手段和機制。沒有獨立的門戶網站、沒有專門的刊物及其他載體,更沒有專門的宣傳機構、人員和相關制度,致使群眾知曉率、認知度都較低,更導致群眾評價隨意性高。三是宣傳不到位致使群眾認知脫節。司法行政的法律援助、律師公證、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制宣傳和法律服務等機構都具有服務性職能,常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但是群眾卻不知曉,對這些部門服務職能的認知度,不能統一到對司法行政的良好評價上來,是間接導致司法行政民意調查不理想的原因。四是司法行政許多為民服務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進人物沒有得到較好的宣傳,沒有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好評。
二、司法行政職能作用發揮不太好,為民服務的好事實事做得不夠好。一是在普法為基礎和依法治理為目標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只注重普法卻偏廢了依法治理。在協調整合社會力量資源開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還未全面到位,致使普治整體水平還不高,因而有政協委員建議加強此項工作。普法創新方式方法不多,形式模式老套,基本處於傳統普法的狀況,普法針對性、實用性、新穎性差,致使群眾難於接受吸收,效果不太好。在依法治理工作中,僅限於單一的行業治理或單位治理,綜合治理、基層治理、專項治理還不很到位,效果也不很理想。群眾在普法依法治理中感受到的好處實惠還不多,也不深刻。二是在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中,雖然採取了一系列新做法,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糾紛得到了就地化解。但由於調解員的綜合素質能力不強和工作積極性不高以及調解員補助難到位等問題,導致出現化解矛盾糾紛不及時、調解偶有不公正、文書檔案不齊備、協議履行率不很高等問題,也是群眾不滿意的一大重要因素。三是部分當事人中還未能得到法律援助,特別是在指定辯護中,由於補助少,被指派的律師例行義務性出庭辯護,工作積極性不高,深入實際調查取證做不到位致使辯護效果不佳等等,也讓一些群眾不滿意。四是在辦理公證服務中,由於公證體制機制原因、公證員奇缺、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差異、辦公條件不好等因素,導致群眾辦證不能及時獲證,辦證中沒有休息場地,辦事環境不好等,都導致了群眾不滿意。五是在法律服務中,部分律師或法律服務工作者只注重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誠信建設還不是特別到位,服務群眾的思想、作風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個別人員誇大其詞、私自受案,甚至還有一些冒充律師的黑律師更是作虛假承諾,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律師聲譽,也是他們對司法行政機關不滿意的一個因素。六是在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中,由於服刑人員很多都受好逸惡勞思想的影響,不肯吃苦,還想掙大錢,結果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釋解後,仍然挑挑揀揀,長時間不能就業。刑釋解教人員由於其特殊經歷,社會對他們存有偏見,致其就業困難、生活舉步維艱。也致使一些人員不滿意。
三、諸多客觀因素長期制約司法行政各項工作的更好開展,也是導致群眾不滿意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人員編制少且事務繁多。37個司法所中一人編制所還有19個,一人所的現狀嚴重影響著基層司法行政工作的開展。依照《人民調解法》和社區矯正工作的要求,調解糾紛、案件調查、走訪矯正對象必須兩人以上才能開展工作,否則,就是違法行為。現在我縣各司法所普遍只有兩名甚至一名同志,一旦出去工作,司法所就得關門,群眾來辦事就得吃閉門羹。群眾找不到人,辦不成事,滿意度自然不高。二是不能專人專職。由於司法行政管理體制多年沉澱的原因,大部分鄉鎮黨委政府把司法所當作內設機構,把司法所人員當作鄉鎮人員使用,從事很多與司法工作無關的事務如行政包村、計劃生育、禁燒防火、合作醫療收款等,不能專職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司法所業務成了附帶和捎帶。三是工作經費不足,工作保障難以到位。由於缺乏車輛編制和經費,致使22個司法所沒有車輛,出現了處置糾紛趕赴現場不及時的問題,也嚴重製約著司法所各項工作的開展,也直接導致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不滿意。四是司法行政機關待遇差,難以激發幹部職工工作積極性。法庭、派出所、財政所都已是副科級機構,但司法所還是股級,在工作協調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司法所當前承擔著監管四種罪犯的職能職責,但卻沒有轉警,沒有賦予其相應職權,履行職能職責存在許多困難;縣級司法行政機關人員經常到一線處置群體性問題和化解糾紛,但卻沒有崗位津貼,嚴重挫傷幹部職工工作積極性。
四、幹部隊伍服務能力、水平、質量整體還不夠高。主要體現在:一是部分幹部職工綜合素質不夠高。思想政治、科學文化、法律素養、宣傳能力、科技信息化技術應用和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水平不高,也致使工作中慢作為的現象出現或者少數不作為、個別亂作為的現象。二是不善於缺乏「面對面」做群眾工作,不善於接近群眾,不會講群眾語言,不會用群眾的方法思考問題,不會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與群眾的需求、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更好、更有效地為群眾服務。三是不會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雖然法律援助、法律服務、公證、安置幫教、法制宣傳等都是事關群眾利益和好處的事。但由於不講究做事的方式方法,作風不細致、態度不和藹、工作不扎實,好事辦不好,實事辦不實。沒有盡最大可能地應用司法行政資源更多地幫助辦好群眾關心的,亟待解決的困難事。沒有把群眾要求解決的瑣事、雜事和群眾關注的「小事」辦好辦實。四是沒有做到心裡裝著大眾,遇事想著群眾。司法行政每項職能職責都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但還沒有把「心裡一定要裝著群眾,做什麼事、開展什麼工作,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處處關心群眾的疾苦,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群眾的知心人和貼心人。」的理念溶入血液里,變成每個幹部的實際行動。
五、社會管理創新不夠,群眾感受到的實惠還不多。主要是在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律援助、公證事項辦理、律師和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管理、指導人民調解、司法鑒定等工作中的創新舉措還不很多,群眾感受到的實惠還不很多;在促進和維護公平正義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強大和明顯,在促進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方面還做得不是特別到位;在實施民生改善和保障工程還沒有做到通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實現最大化、無縫隙、全覆蓋、無盲點地服務好群眾。
提高人民群眾對司法行工作滿意度的建議和對策
一、深入實際加強調查研究,切實准確了解掌握群眾之所需、之所盼,增強群眾滿意度工作針對性、時效性
經過調查研究,新形勢下,群眾對於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很多,但總體來說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需要穩定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希望解決好治安突出問題,生命財產得到保障,工作、生產、生活更加安全。二是公正執法方面。希望司法行政幹部嚴格執法、秉公辦事,切實增強法律保障力度和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三是社會管理服務方面。希望司法行政機關辦事更快捷、更方面、更高效,對社會管理更加人性化,對社會服務更熱情、更到位、更文明,社會更加安定有序。具體來說主要反映在:一是對普法的希望是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方法和途徑宣傳,將法律規定融入法制文藝節目演出或通俗易懂、易記、易掌握的形式宣傳,積極從傳統普法模式向創新性現代化普法形式轉變;二是期望人民調解更多地及時化解矛盾糾紛,盡可能讓矛盾糾紛不出村、不出鄉鎮;期望在社區矯正監管改造和安置幫教工作中,在嚴格管理的同時融入人性化因素,多幫助被監管對象解決生產生活難題;期望在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工作中,切實幫助當事人調查取證,切實從事實認定、法律適用、法律程序上維護其合法權益,切實維護公平正義。三是群眾期望幹部職工的思想理念更加先進、作風更加優良、履職能力更強、工作質量更好和效率更高,隨時能夠獲得更好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務。
二、全方位加大宣傳力度,切實提高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知曉率、認知度。一是組建宣傳機構,引進高素質寫作人才,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宣傳隊伍。二是抓緊建設獨立的門戶網站、在電視、報刊、廣播等媒體上開辟專題宣傳欄目,辦好簡報信息、工作動態、刊物等載體。三是加強全系統人員宣傳工作能力的培訓提升,把全系統人員都培養成宣傳能手。四是大力宣傳司法行政為民服務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進人物,大力宣傳本系統求真務實、便民利民、創先爭優、幹事創業的做法、經驗和成效,更多地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好評。
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面提升司法行政新形象。一是把握主旨,提高認識,把人民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作為根本價值取向。首先是准確把握群眾滿意在司法行政工作領域的深刻內涵和具體表現。群眾滿意度就是群眾對司法行政機關工作和社會形象整體的評價,是對司法行政的信任、理解、支持、配合,是對司法行政的崇尚、尊重。其次是深入理解群眾滿意這一目標的現實意義。司法行政工作是否落到實處、幹部職工作風是否轉變、是否保持良好精神狀態,最重要的是讓群眾來評、看工作結果、看工作成效。再次是充分認識不顧群眾是否滿意,脫離群眾思想的嚴重危害以及在司法行政實踐中貫徹群眾路線的重大意義。必須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服務,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為群眾謀利益,決不能用來謀取個人或小團體的私利,不能只考慮自身工作的方便而漠視群眾的方便和利益。最大限度地提高群眾滿意度。二是立足本職,多辦實事,讓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和熱情服務,讓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得到公平公正及時有效地解決。首先要把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作為檢驗和衡量工作的根本標准,認真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切實增強罪犯監管改造工作的針對性、主動性、有效性。積極參與「打黑除惡」、「兩搶一盜」等專項斗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治安突出問題,鞏固和擴大嚴打整治斗爭成果,確保社會治安持續穩定,確保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其次要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把執法活動作為維護公平正義的具體實踐,不斷完善和創新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體系,讓人民群眾從我們承辦的每一起案件、處理的每一起糾紛、解答的每一次咨詢、化解的每一個矛盾中,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再次要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把方便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司法行政機關發揮職能作用、強化社會管理的主要方向,把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作為司法行政機關社會管理改革的重點,積極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最大限度地增進群眾信任感、幸福感。最後要圍繞黨委中心工作,妥善解決群眾實際問題。針對當前新農村建設工作,通過普法依法治理和法律服務,幫助群眾提高法律素質,增強群眾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利益的能力。結合平安建設工作,利用司法行政資源優勢幫助群眾抓好平安鄉村、平安社區等基層創建活動,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三是拓寬渠道,貼近群眾,使群眾更多地了解和更廣泛地參與司法行政工作 ,讓群眾感受到更多實惠。首先是要進一步深化政務公開,讓群眾更多地了解司法行政工作職責。通過設置政務公開欄、網站、宣傳櫥窗等方式深化政務公開,讓群眾更多的了解司法行政職責,增強參與、支持、配合司法行政機關工作的自覺性。其次是要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徵求意見表、與群眾談心等方式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深入鄉鎮村組,主動貼近群眾,廣泛徵求意見,並對征詢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分類整理,針對工作的薄弱環節及時完善制度,擴大工作成果。再次是要依託服務等「窗口」部門的工作,樹立良好機關形象,讓更多的群眾了解、支持和參與司法行政工作。從小處著手,貼近群眾,方便群眾來訪咨詢。如在辦公樓大廳設置科室公告牌,辦事流程圖等方便群眾來訪、預約等,避免群眾重復來訪,節約辦事成本。最後在咨詢解答中,盡可能地告知群眾權利義務,保障群眾合法權益。可以利用告知書、明白卡、宣傳冊等,明確告知當事人享有的權利以及救濟途徑。在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一視同仁,實現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目標。
四、全面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更多地滿足廣大群眾的渴求。一是強化監管和幫教,扎實做好社區矯正和刑釋解教工作。刑釋解教人員是一個特殊、敏感群體,這個群體的問題解決不好,將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實施整體聯動;要有新舉措,創造新載體,要根據當前釋解人員的特點,在不斷拓寬就業途徑,教育其適應形勢,轉變就業觀念,努力提高就業安置水平的基礎上,盡可能根據釋解人員的就業技能和水平進行安置。加強教育培訓,加強對釋解人員的就業觀念教育和就業技能培訓,引導他們摒棄好逸惡勞思想,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努力學得一技之長,靠誠實勞動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以人為本,積極為釋解人員辦實事。能夠實現再就業的幫助安置就業,符合低保條件的解決低保問題,不符合低保的,予以臨時救濟。二是全面加強普法方式方法創新,切實增強宣傳效果。加快從傳統普法向現代普法的轉變,積極開展靶式普法、訂單式普法、聯合普法、文化普法、樓宇電視和政務微博等新媒體普法,加大法治縣鄉創建力度,管在關鍵點、避免形式化,切實有效開展。三是加大人民調解法貫徹執行力度,強化網路建設,全面提升調解員隊伍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積極爭取政府解決調解員補貼,爭取設立專職調解員,大力加強矛盾糾紛預防和排查化解,確保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四是積極探索和拓展法律援助措施,積極推進「點援制」,深入總結人民滿意法律援助新模式。加強法律援助義務值班解答法律咨詢正常化管理,積極將疑難糾紛調解和刑事和解納入法律援助試點,總結經驗推廣實施,真正實現應援盡援。五是全面堅強律師、公證員、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管理,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教育引導他們統籌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切實履行應盡義務和職責,真正維護好實現好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公平正義。六是全面加強協調溝通力度,爭取人財物支持,大力加強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樹立司法行政新形象。積極爭取人員編制和車輛編制,解決好司法所人員和交通工具問題。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支持,努力解決好乾部隊伍待遇問題,切實提高幹部工作積極性。全力打造辦事大廳,努力為群眾辦事提供良好的環境,最大限度地讓群眾滿意。
五、全面加強幹部隊伍能力建設,為大幅提升群眾滿意度提供堅強保證。一是要全面提升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教育引導幹部要時時處處用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這面鏡子對照自己,始終堅持親民、愛民、為民。經常地自覺從幹部隊伍自身找原因,群眾觀念是否淡漠了,是否缺乏做群眾工作的方法、經驗,是否是喪失了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優良作風,化解矛盾、處理問題是否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幹部是否是浮在上面、沉不到一線,與群眾打交道少了、心理距離遠了,是否做到感情上與群眾「心連心」,工作中與群眾「面對面」,為群眾辦事「實打實」,向群眾宣傳「情牽情」,真正把群眾工作做實、做好,實現人民群眾滿意。三是要扎扎實實辦好事、辦實事。首先要教育幹部要經常捫心自問,將心比心,多做換位思考,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來對待,把群眾的事情作為自己的事情來辦理。自己在這個崗位上為群眾到底做了什麼,還有什麼沒有做到,可不可以做得更好。其次要深入群眾、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當好群眾的貼心人。每個幹部職工必須在實踐中鍛煉和提升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善於接近群眾,會講群眾語言,會用群眾的方法思考問題,會把法律法規、黨的方針政策與群眾的需求、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更好、更有效地為群眾服務。再次是要認認真真為群眾更多地解決具體問題、更多地辦實事,把群眾工作落到實處。群眾利益無小事,不但要做好維護穩定和促進發展經濟這件大事,也要把群眾要求解決的瑣事、雜事和群眾關注的「小事」辦好辦實。最後是要善用群眾語言和群眾樂於接受的形式與之進行溝通,注重面對面的溝通、心與心的交流。無論是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還是宣講法律法規,幫助群眾學法、懂法、守法,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學會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都要把解決群眾思想困惑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把話說到點子上,努力解開思想疙瘩,在宣傳中建立感情,在宣傳中形成互信,在宣傳中贏得民心。三是要全面提升維護公平正義的能力。首先要強化幹部職工核心價值觀和社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首要價值追求;其次加強法律法規以及各項方針政策的學習培訓,熟練掌握程序性、實體性和時效性規定,自覺從實體、程序和時效上維護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感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再次是加大對不維護公平正義的人和事的處理力度,全面促進公平正義得到最廣泛的維護。四是全面提升幹部職工在新媒體時代引導能力。要最廣泛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司法行政重大決策部署、司法行政在維護穩定、社會管理、服務群眾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以及司法行政戰線英雄模範人物的感人事跡,最大限度地增加輿論的「正能量」。堅決杜絕「大丑惡」事件發生。五是全面提升幹部隊伍科技信息化應用能力。落實「誰擁有先進科技手段,占據信息優勢,誰就掌握主動,贏得未來」的理念,牢固樹立向科技要效率、人力和向信息化要戰鬥力的理念,大力推進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建設,加強幹部隊伍科技信息化能力的培訓提高。六是全面提升幹部隊伍拒腐防變能力。要深刻認識拒腐防變的重要性、緊迫性,毫不動搖地堅持從嚴治警的方針,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努力促進幹警清正、隊伍清廉、司法清明。抓住用制度管人管事這個根本,圍繞容易滋生腐敗問題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重點崗位,健全制度規定,強化廉政風險防控,從源頭上預防腐敗問題的發生。學會在法治軌道上用權,保持清廉本色,堅守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