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體育場館服務標准系列

公共體育場館服務標准系列

發布時間:2021-10-06 18:47:53

❶ 什麼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標准

基本公共服務的屬性在於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會公平。公共服務的范圍比較廣,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設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產品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設。

目錄
1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1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回到頂部意見反饋
相關搜索
大家都在搜
住宅使用權期限
鼓勵高學歷者生三胎
聯通董事長月薪8千
6萬噸廢物偷運中國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折疊編輯本段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上
基本公共服務的屬性在於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會公平。公共服務的范圍比較廣,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設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產品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設。這些公共服務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是政府調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社會安定有序的制度性手段和機制。在我國現階段,按照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要求,必須既要不斷增加公共服務的總量,向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又要著力優化公共服務的結構和布局。
為實現這個目標,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二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再就業,加強勞動保護,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三要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這也是構築社會安全網的需要。四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收入分配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促進走共同富裕道路。五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六要強化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包括整頓葯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加強食品、葯品、餐飲衛生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大力推進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建設。七要繼續加強道路、電力、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條件。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政府自身改革的深入,我國政府轉型開始步入「快車道」。服務型政府已成為政府轉型的核心目標與戰略重點。因此,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已成為當前各級政府面臨的一項重大而迫切的戰略任務。
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政府轉型的內在要求
構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政府轉型是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基礎。政府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並成為重要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將大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首先,政府職能轉型的核心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於服務型政府來說,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必須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其次,政府轉型的首要任務是解決當前基本公共服務的供需矛盾。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增長正在出現逐步加速的趨勢。人民群眾全面快速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與基本公共服務總體供給不足、質量低下、供給不均等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必須推進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加快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公共服務方式,完善公共服務網路,保障公共服務供給。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原則與內容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原則。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特徵及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基礎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和公正性原則。第一,基礎性原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基礎性在於它保障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健康權、受教育權等憲法規定的基本政治權利。第二,系統性原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組成元素應是一個整體,各元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雖然可能隨著經濟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而不斷擴充,但並不能改變其系統性。第三,公正性原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必須要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這是它的核心價值。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框架。根據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原則,可以確定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框架主要有四個組成部分,並構成輪輻式模型(見下圖)。
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即A)居於整個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即B)、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即C)、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即D)和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即E)的集合,B、C、D、E與A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系統。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即B)處於模型的最下方,是整個模型的基礎性模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首先要滿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後才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看,B獨立生成A的子系統。
三、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即C)位於模塊的左方,是A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二者構成對立統一的整體。從公共服務角度看,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盡管在某些領域如基礎設施等方面有所加強,但在與民眾健康相關的公共環境領域取得的成效不大,是今後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努力方向。C也是A的一個重要子系統。從我國國情看,該系統要素應包括道路、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設施建設,飲水工程、電網建設、水利建設等公共環境與基礎設施。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即D),居於模塊的右邊。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整個社會將處於無序狀態。因而維護公共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社會安定和發展的大事。從本質上來講,公共安全問題屬於公共產品范疇,是運用公共權力的政府必須向公民提供的、也必須提供好的一項服務。近幾年公共安全事故頻發,造成巨大的社會危害,給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從當前來看,D應成為A的極其重要的子系統,其子要素應包括食品、葯品、餐飲安全、社會治安、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務。
五、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即E),居於整個模型的上部,是民眾需求的最高層次。個體自身發展是指個體在身心諸方面及其整體性結構與特徵的連續不斷的變化過程。個體發展總是表現為一種變化,這種變化是在發展主體與周圍環境積極的相互作用中,通過主體的各種活動實現的。事實上,個體發展總是涉及個體自身、周圍環境以及活動等多方面因素。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差異,不同個體的具體發展總是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根據個體發展的特性,我們將E列為A的一個重要子系統。E子要素應包括師資保障、教育資源提供、公共信息發布等義務教育服務;免疫接種、兒童婦女老人保健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公立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
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路徑選擇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關鍵在於推進政府轉型,完善公共財政制度,推進以事業單位為重點的改革。
推進政府轉型,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進程。將基本公共服務職能放在服務型政府職能轉變的突出位置,努力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一是努力促使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職能復位。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民群眾對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需求大大增加,迫切要求政府加快職能轉變,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履行好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特別是要針對當前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越位、錯位、缺位」的現象,及時有效地開展相關改革,讓政府在公共就業、義務教育、公共衛生、住房保障、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公共環境等方面做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使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從越位、錯位、缺位回歸原位。二是注重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務的效率與效果。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基礎上,要改革當前政府中存在的公共服務意識淡薄、供給制度安排與設計短缺、提供主體單一、受眾面較窄、整體水平與質量較低等一系列不足,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效率與效果。三是切實轉變政府管理方式。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堅持政事分開,政企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等原則,讓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切實履行其宏觀調控等職責。要依據大部制改革的決策、執行、監督相分離原則,進一步調整政府機構設置,合理界定政府職能,打造以人為本的服務型政府,形成科學完整的公共服務能力。尤其要利用現代電子政務等政府管理技術手段,強化政府內部的協調,減少行政審批層次,讓人民群眾享受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務。
完善公共財政制度,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相當大的規模,基本財力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用於解決當前基本公共服務供求等一系列社會矛盾。要大力推行公共財政制度,讓廣大群眾享受公共財政的陽光。一是確立公共財政投入重點領域與范圍。要有效整合財力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把公共財力更多地向市場機制無法調節或不便調節的公共服務領域傾斜,加大對公共就業、義務教育、公共衛生、住房保障、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公共環境等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直接相關領域的投入力度,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二是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推進稅收返還、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加大對財力薄弱地方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規模和力度,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強化主要承擔基本公共服務職責的市縣層級的轉移支付力度,確保公共財政能力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相匹配。三是推進預算制度改革,合理分配公共財政,讓各政府層級的基本公共服務都納入公共財政預算,使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制度化、正常化。四是改革現行稅制,拓寬地方政府財源。地方政府特別是市、縣級政府的主要職責之一是供給人民群眾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務,但當前的許多地方政府特別是市縣政府缺乏相應的財政收入來源,沒有足夠能力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要改變當前的稅收征管政策,讓地方政府有更多的稅源,以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財政能力,保障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

❷ 誰能給我發下一下幾個關於體育場館的驗收標准啊!

提供和他如何能光天化日

❸ 什麼叫公共體育場館

公共體育場館應該是由各級體育部門負責經營管理的一種「國有資產」,而不宜視作體育部門中的一級「事業單位」。資產的經濟性質是經營,企業化經營是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必然發展趨勢,也是公共體育場館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認清其資產性質,深化體制改革,建立公共體育場館資產經營機制,盤活公共體育場館這部分國有資產,使之走出目前所處的困境,是體育場館改革所面臨的首要任務。公共體育場館改革的基本思路可概括為:轉變觀念、理順關系→內聯外引、逐步…… 自建國以來,我國在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中投入了大量資金,截止1998年底,資金總量達372億。根據1997年第四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在我國已擁有的615693個場館中,新建場館達54萬多個,其中屬於體育局(原體委)系統的公共體育場館為14410個[1]。由於公共體育場館大多數是較大規模的室內體育館、游泳跳水館和室外帶有看台的體育場,屬高規格、高檔次體育場館,因此,公共體育場館所含投資量在場館投資總量中佔有較大的比例。可以說,公共體育場館是我國體育界最大的「資本存量庫」。目前,公共體育場館均掌握在各級體育部門手中,由體育部門代理國家進行經營管理。 改革開放以後,公共體育場館在經營管理等方面有較大突破,大多數場館實現了由行政型管理向經營型管理的轉化,場館一改過去「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依靠自身的經營條件開展多種經營活動,經費來源渠道呈多元化,並逐步做到自給自足。在分配關繫上,場館打破了以往的「大鍋飯」模式,名場館擁有一定的收益分配權,利用競爭機制和利益激勵機制,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改革使公共體育場館呈現出一定的生機和活力[1]。 但是,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體育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作為我國體育市場的「主戰潮——公共體育場館,其發展的現狀較之體育產業發展的要求而言又是滯後的。公共體育場館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已經影響了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進程,甚至將影響到全民健身計劃二期工程的順利推行[5]。經過研究,筆者認為,沒有認清公共體育場館的資產性質,思想不解放,改革措施缺乏針對性,是問題的根本所在。本文擬從闡述公共體育場館的資產性質入手,對場館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剖析,提出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深化改革的基本設想,並希望藉此為有關決策部門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1公共體育場館資產性質分析 公共體育場館是指通過政府財政撥款或政府通過其他途徑籌集資金興建的,以滿足運動訓練、運動競賽和群眾健身娛樂等需要的社會公有體育場和體育館及其附屬配套設施,它是實現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目標的基礎性物質條件。 基於上述公共體育場館的內涵,我們可以把握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公共體育場館是政府所有的,即國有的;第二,公共體育場館以物產的形式存在,並且屬中間產品的范疇;第三,從公共體育場館的功能和作用來看,它是一種生產資料或稱之為資本品,即用來生產各類體育服務產品或培養人才,以滿足社會需要的生產資料;第四,公共體育場館的實質是基礎性物質條件,而不是一級組織或機構。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來定義公共體育場館,即公共體育場館是政府購買的用以生產各類體育服務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的一種資本品(或生產資料)。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公共體育場館就是一種「國有資產」。資產的經濟性質是經營,資產經營的核心目標是效益(或利潤)[3],公共體育場館作為一種「資產」同樣要服從這一規定性,把公共體育場館視作一級「事業單位」的做法就違背其經濟性質的。但是,由於我國原有的經濟體制和體育體制,再加上以前我們一直把體育看作是一種「福利性事業」或一個「純消費部門」等原因,公共體育場館便成為我國體育部門中的一級「事業單位」,並由各級體育部門及其職能部門代理政府對其進行「管理」,自此,公共體育場館的資產性質被嚴密地遮掩起來了。 其次,從公共體育場館的產業性質來看,盡管公共體育場館冠有「公共」的概念,但它所提供的體育服務(如運動競賽的觀賞、體育健身娛樂的參與、體育培訓、場地租賃等)絕大多數都和人們的興趣愛好、活動目的有關,因而這些體育服務的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的公共物品理論,即依據社會產品在消費上是否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可將社會產品分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或混合物品。其中,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私人物品由市場提供,混合物品由政府和市場共同提供。公共體育場館所提供的體育服務大多數屬私人物品或混合物品、准公共物品,那麼它就應該由市場來提供,或政府和市場共同提供[4]。所以說,公共體育場館走向市場,實現企業化經營是有其經濟理論基礎的,公共體育場館應納入狹義的體育產業(體育企業)范圍之內加以發展。 2公共體育場館現存主要問題及原因探析 由於沒有清楚地認識到公共體育場館的這種資產性質,長期將它當作一種事業單位來加以管理,盡管在改革開放後也採取了多項改革措施,但終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公共體育場館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從而使公共體育場館陷入目前的困境。 2.1產權不明,關系不順 公共體育場館同體育部門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從目前來看,這個問題處在一種模糊狀態之中。如果說公共體育場館是一種資產,則二者之間的關系有兩種可能:一則體育部門是公共體育場館的所有者,二則體育部門是公共體育場館的代理經營者。如果說公共體育場館是一級事業單位,那麼二者之間的關系只有一種情況,即體育部門是公共體育場館的上級主管單位。從現實的具體操作來看,二者之間的上述三種關系同時存在,表現在:(1)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的收益權和財產支配權屬於體育部門,意味著體育部門是所有者;(2)公共體育場館是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同時,每年仍下撥一定數量的資金到公共體育場館,由體育部門支配和管理,意味著國家(或政府)是所有者,體育部門是代理經營者;(3)體育部門可以運用行政手段對公共體育場館的具體事務(如人事、財務等)進行干預,意味著體育部門是公共體育場館的上級主管單位。結果,二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誰也說不清楚。由此可見,造成公共體育場館產權不明,關系不順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沒有清楚地認識和把握公共體育場館的資產性質,沒有把它真正當作一種國有資產來經營。 2.2體制混亂,有「改」無「革」 目前,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體制多達八種。包括經營承包責任制、經營包干責任制、全額管理、差額管理、經營管理目標責任制、委託經營責任制、租賃制、自收自支責任制等等。其中差額管理、經營承包責任制佔有較大份額,只是在廣州、北京等地出現了極少數場館採用委託經營責任制和體育場館的「物業管理」模式[7]。盡管上述多種體制並存是改革的結果,但我們從中不難看出有些體制仍然是從計劃經濟中沿襲下來的陳舊模式,帶有濃厚的,「行政管理模式」的色彩;有些體制雖然反映出市場經濟的某些特徵,但也只能作為場館改革過程中的過渡形式,要使體育場館真正走上企業化經營的道路,這些體制仍需深化改革。從1985年中共中央在《關於進一步發展體育事業的通知》中明確要求「體育場館要逐步實現企業化和半企業化經營」至今,已歷時17年之久,為什麼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管理體制改革卻無實質性進展呢?關鍵在於我們沒有從公共體育場館的「國有資產」性質出發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而是一直把公共體育場館視為「事業單位」,其改革大多按行政部門或事業單位改革的模式進行套轉,從而使改革缺乏針對性,自然是「改」而無「革」。 2.3觀念錯位,職能不清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體育場館的職能到底是什麼?要回答此問題,首先應該分析公共體育場館的性質。如果說公共體育場館是國有資產,那麼它的主要職能應該是經營,如果說公共體育場館是一級事業單位,那麼它的主要職能應該是服務。現階段,我國公共體育場館肩負產業經營、為訓練競賽服務和向社會開放三重任務,同時履行經營和服務雙重職能。並且,政府和體育部門要求公共體育場館必須把服務(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在有餘力的情況下開展經營活動。由此可看出,在觀念上我們仍然把公共體育場館當作事業單位,將其服務職能凌駕於經營職能之上。同時,在公共體育場館的運行過程中,著重強調「管理」的作用,強調經營為管理服務。其實,這種觀念也是違背公共體育場館的資產性質的。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體育場館作為一種國有資產,它的首要職能就是經營,一切管理活動都應該為經營服務,只有經營好了,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如果一味地強調公共體育場館的服務職能,勢必造成公共體育場館在資產消耗過程中缺乏必要的資金注入,結果只能維持在低資產水平下運行。目前,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普遍存在的場地條件差、設備老化、技術裝備水平低等現象,就是過分強調服務職能的觀念和做法直接造成的。 2.4經營不活,管理不善 當前,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普遍存在經營不活、管理不善的現象,具體表現為:(1)資產水平較低,缺乏市場競爭能力;(2)經營條件有限,市場開發無力;(3)經營觀念陳舊,經營方式落後;(4)內部機制運轉不靈,管理效率上不去;(5)缺乏經營管理人才,創新不足,潛力不大。造成以上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1)運用管理「單位」或「部門」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來管理國有資產,方法不對路;(2)公共體育場館由於職能不清導致任務過多、過雜、過重,面對多重壓力而忙於應付;(3)公共體育場館的手腳被縛,難以充分發揮自身的經營職能[5]。說到底,還是對公共體育場館的資產性質認識不清的問題。 3公共體育場館改革的基本設想 3.1總體思路 公共體育場館可參照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模式和具體辦法,分類別進行改革,具體分三步進行。第一步,轉變觀念、理順關系;第二步,內聯外引,逐步脫鉤;第三步,自主經營,快速發展。 3.2措施和步驟 3.2.1轉變觀念,理順關系首先,政府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並樹立以下新型的資產觀念:(1)公共體育場館是國有資產的一部分,政府是這部分資產的所有者,並擁有收益權、佔有權和支配權;(2)作為公共體育場館這部分國有資產的代理經營者,體育部門不是最佳選擇對象,也不是惟一的選擇對象;(3)公共體育場館存在資產閑置或資產流失問題,政府應負主要責任,同時,政府應該承擔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風險;(4)公共體育場館與體育部門分離,既不會影響其功能的發揮,更不會影響「奧運爭光計劃」和「全民健身計劃」的順利實施。 其次,各級體育部門要轉變觀念。(1)承認公共體育場館的國有資產性質,還公共體育場館的本來面目,並將其所有權返還給政府;(2)公共體育場館不是自己的下級事業單位,也不是自己的後勤服務部門,更不是一塊「肥肉」,脫離與公共體育場館之間的直接管理關系等於扔掉一個沉重的包袱;(3)沒有了公共體育場館的佔有權,並不影響各體育部門體育事業目標的實現。 再次,公共體育場館部門自身要轉變觀念。(1)既不依靠政府,也不依靠體育部門,到市場上去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前景更為廣闊[6];(2)自身的實質是資產,經營才是主要職能,實現國有資產增值保值是首要任務;(3)充分發揮自身的經營職能,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是最高經營目標。 轉變觀念的實質是還公共體育場館「國有資產」的本來面目。同時,觀念的轉變也是理順場館關系的前提條件。改革後,政府、體育部門和公共體育場館三得之間的關系是:政府是公共體育場館的所有者,有權委託某一部門負責公共體育場館經營或控股經營股份制改造後的公共體育場館;各級體育部門與公共體育場館之間無任何隸屬關系,只存在業務上的往來;體育場館以合適的經營組織形式成為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充分履行自身的經營職能,完成國有資產增值保值的重任。 3.2.2內聯外引、逐步脫鉤內聯,是指體育部門內部的資產聯合,如場館聯合、場館與職業俱樂部聯合、場館與體育企業聯合等,其實質是資產重組。外引,是指通過引入體育部門以外的資金對場館進行改革,包括引進企業資金,引進其他經營組織資金和引進外資。逐步脫鉤是指公共體育場館逐步從各級體育部門的隸屬關系中分離出來,以一定的經營組織形式成為市場主體。公共體育場館與體育部門脫鉤應結合場館的實際情況,將場館進行資產級別劃分後逐步進行。 (1)公共體育場館資產級別劃分。第一級別:特大型、大型體育中心和部分新建的質量好、資本含量高、技術裝備水平高,設備狀況好、配套設施完善、地理位置好的綜合性體育中心。第二級別:修建年限較長,設施條件較差的中、小型體育中心和規格較高的單獨設置的大型多功能化體育場館。第三級別:其他中、小型體育場館。 (2)公共體育場館分類改革的措施。第一級別公共體育場館宜進行股份制改造。在股份制改造過程中,可進行資產重組,即此類場館可兼並對自己經營有利的其他低級別的場館,也可合並同等級別的場館。改造後的公共體育場館與其他企業一樣受《公司法》規范,並以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參與市場競爭,以法人資格承擔責任[2]。第二級別公共體育場館,可考慮實行股份合作制或通過拍賣或股權轉讓改造成民營企業或被其他非國有企業所兼並。同時,還可考慮引進外資進行改造[2]。第三級別公共體育場館可租賃給私人或法人機構經營,或實行「委託經營責任制」委託給體育部門或其他部門經營。 3.2.3自主經營、快速發展經過改革後的公共體育場館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充分享有自主經營的權利。在此基礎上,各主體應構建資產經營機制、經營決策機制、利益激勵機制、預算約束機制和內外協調機制,自主經營、快速發展,在市場中充分履行其經營職能,實現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 4公共體育場館改革後應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1)國家每年按原計劃下撥和增撥至各體育部門屬公共體育場館部分的資金,用以設立「運動訓練、競賽專項基金」、「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專項基金」和「公益性群眾體育活動專項基金」。由體育部門統一管理和支配,確保「奧運爭光計劃」和「全民健身計劃」實施過程中的場館費用開支。 (2)體育部門與改革後的公共體育場館之間的所有業務往來均按市場行為操作,即場館使用按有償付費方式進行,從各專項基金中列支。 (3)體育部門原有的不對外開放的專用競賽、訓練場館仍保留在體育部門,用以服務於「奧運爭光計劃」的需要。 (4)改革後,體育事業(體育場館部分)的公益性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社區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是公益性的直接實現形式。公共體育場館盡管是市場化模式運作,但它仍需通過公益性(社會效益)來吸引體育消費者,提高市場佔有率。以社會效益促進經濟效益,並通過經濟效益提升社會效益的層次,實現雙效互動和良性循環,這是公益性實現的間接形式。

❹ 體育場館為什麼要提供公共服務

體育抄場館是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基礎,它屬於政府提供的基本體育設施,是實現體育公共服務制度化供給的物質前提和體育活動開展的重要中介。
體育場館的公共服務職能體現為體育場地設施服務、健身指導服務、國民體質監測服務、體育信息服務、體育文化服務、體育組織服務、應急避險服務。體育場館有公共服務標准,公共服務購買制度,以提高大型體育場館的利用率。

❺ 室內體育場館的標准層高是多少

排球場:國際排聯的要求,不低於12.5m。

羽毛球場:國際標準是9m,部分場地會達到10m。

籃球場:最標準的是12m如果是單獨的籃球場,一般也就是5m左右,

乒乓球場無需其他要求,可放下球桌,地面要求整潔,無坑窪。

體育館基地的規劃布點要合理,大型體育館的設計中應考慮人流和車流同城市交通之間的矛盾,包括在城市交通高峰負荷時的矛盾和與急救車輛行車路線之間的矛盾。

(5)公共體育場館服務標准系列擴展閱讀

體育館,室內進行體育比賽,體育鍛煉亦或是舉辦演唱會的建築。體育館按使用性質可分為比賽館和練習館兩類;按體育項目可分為籃球館、冰球館、田徑館等;按體規模可分為大、中、小型,一般按觀眾席位多少劃分,中國現把觀眾席超過8000個的稱為大型體育館,少於3000個的稱為小型體育館,介於兩者之間的稱為中型體育館。有時,體育館也作為演藝中心進行各種表演活動。

❻ 如何看待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的標准化要求

如何看待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的標准化要求?體育場館標准化運營管理的要求是很好的,這樣能夠讓體育場發展壯大下去。

❼ 體育設施的國家公共體育設施基本配置標准

一、 市、地「五個一」工程
市、地級應建設一個綜合體育場、一個綜合體育館、一個大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一個游泳館、一個體育公園(簡稱市、地「五個一」工程)。其中,綜合體育館、全民健身活動中心、游泳館可合建為一體。
(一)綜合體育場
基本配置包括標准跑道、標准足球場和田徑場、適量的觀眾看台及附屬配套用房。
跑道為周長400m的標准9道環形跑道及10道直道跑道,面層材料採用合成塑膠;田賽場地包括跳遠和三級跳遠、跳高、推鉛球、擲鐵餅和鏈球、撐桿跳高場地;足球運動場地尺寸為105m×68m,可採用天然草坪或人工草坪。
應適當設置衛生間、更衣室、辦公室、會議室及商業服務等附屬配套用房,面積不宜小於4000平方米。
(二)綜合體育館
要具備多種功能,能開展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術等多項體育運動,同時可進行文藝演出、大型集會等文化活動。
體育場地面積50m×25m,面層宜採用木地板。
應設置衛生間、更衣室、辦公室、會議室及商業服務等附屬配套用房,建築面積不宜小於3000平方米。
(三)大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
體育場地設施不少於12項,如乒乓球室、多功能館(籃球、排球、羽毛球綜合)、多功能房、器械健身房等。
建築面積8000-12000平方米,室內、外體育場地面積不宜小於5000平方米。
場地設施宜以室內運動項目為主,場地設施相對集中;運動場地面層可採用木地板、合成材料、人造天然草坪等環保材料。
應當設置衛生間、淋浴室、更衣室、辦公室、體測醫務室、接待區及商業服務等附屬配套用房。
(四)游泳館
基本配置為一個標准室內游泳池和一個准備池。
標准泳池為50m×25m,並應符合國家標准《GB 19079.1-2003體育場所開放條件與技術要求第1部分:游泳場所》有關要求。
應適當設置衛生間、更衣室、辦公室、會議室、接待區及商業服務等附屬配套用房。
(五)體育公園
建設類型包括郊野體育公園、城市體育公園、可新建,也可在原有公園基礎上改造,添加體育設施。體育設施不少於8項,以戶外運動項目為主。
二、縣(市、區)「五個一」工程
應建設一個田徑場、一個綜合體育館、一個中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一個室內游泳池、一個體育公園(或健身廣場)(簡稱區、縣「五個一」工程)。其中,綜合體育館、全民健身活動中心、游泳池可合建為一體。
(一)田徑場
基本配置包括標准跑道、標准足球場和部分項目的田賽場地、適量的觀眾看台及附屬配套用房。
跑道周長為400m的標准8道環形跑道及100m的10道直道跑道,面層材料採用合成塑膠;田賽場地包括跳遠、跳高、推鉛球、擲鐵餅和鏈球、撐桿跳高場地;足球運動場地尺寸105m×68m,可採用天然草坪或人工草坪。
應適當設置衛生間、更衣室、辦公室、會議室及商業服務等附屬配套用房,面積不宜小於3000平方米。
(二)綜合體育館
要具備多種功能,能開展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術等多項體育運動,同時可進行文藝演出、大型集會等文化活動。
體育場地面積不小於1000平方米。根據不同運動項目特點,體育場地面層可採用合成材料、木地板等材料。
應適當設置衛生間、更衣室、辦公室、會議室及商業服務等附屬配套用房,面積不小於600平方米。
(三)中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
體育場地設施不少於8項,如乒乓球室、多功能館(籃球、排球、羽毛球綜合)、多功能房、器械健身房等。
建築面積4000-8000平方米,室內、外體育場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
體育場地設施宜以室內運動項目為主;運動場地面層可採用木地板、合成材料、人造天然草坪等環保材料。
應適當設置衛生間、淋浴室、更衣室、辦公室、體測醫務室、接待區及商業服務等附屬配套用房。
(四)室內游泳池
基本配置包括一個標准室內游泳和一個兒童戲水池。
標准泳池為50m×25m,兒童戲水池為10m×10m。
應當適當設置衛生間、更衣室、辦公室、會議室、接待區及商業服務等附屬配套用房,面積不宜小於400平方米。
(五)體育公園(健身廣場)
體育公園建設類型包括郊野體育公園、城市體育公園,可新建,也可在原有公園基礎上改造,添加體育設施。體育設施不少於8項,以戶外運動項目為主。
健身廣場要有一定數量的體育場地和健身器材。
三、街道體育設施
基本配置為一個室內體育場地為主的小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其中體育設施不少於5項,包括乒乓球室、多功能房、器械健身房等;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其中室內、外體育場地面積不小於500-1000平方米。
體育場地建設應考慮到當地群眾喜好的體育活動,並與文化、衛生等設施相結合。
四、鄉鎮體育設施
基本配置為一個戶外體育健身廣場、一個帶看台的燈光籃球場、一套健身器材,以及其他場地設施。
體育場地建設應考慮到當地群眾喜好的體育活動,並與文化、衛生等設施相結合。
五、社區、行政村體育設施
(一)社區
基本配置為一個建有室外健身設施的多功能健身點,其中室外健身器材不少於10件;也可是一個配備健身器材設施的體育活動室。
(二)行政村
基本配置為一個室外籃球場、兩個室外乒乓球台(或乒乓球活動室)。

❽ 國標GB/T 22517《體育場地使用要求及檢驗方法》

GB/T 22517 體育場地使用要求及檢驗方法,系列標准目前為止已發布7個部分,具體有多少部分不明,下表是系列標准里所列的20個分部名稱,但後面帶省略號(高深莫測),已發布的7個部分網上都能找到(網路去),當然沒有什麼新老版本,本來就首版沒發布完整。

❾ 公共體育場館建設標准 為什麼只有徵求意見稿

沒有實施,所以沒有正式版。

❿ 我們如何看待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的標准化要求

體育場館的要求一定按照標准質量去建造。

閱讀全文

與公共體育場館服務標准系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