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認為圖書館在服務創新上有何新的措施
1、圖書館館藏從紙質資源向數字資源的轉變
2、圖書館技術方法從圖書館主導向數據商、系統商主導的轉變
3、圖書館用戶從在館向在線的轉變
❷ 如何加強縣級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服務
服務以人為本是要以到館的所有讀者(包括網路讀者)作為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尊重讀者的地位,維護讀者的權益,以優質的服務滿足讀者的需求,讓圖書信息資源能通過讀者為社會做貢獻[3]。以人為本服務方式堅持的如何,最能衡量圖書館的工作質量,是圖書館作用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充分發揮的體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社會才能和諧。所以,圖書館在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就是要不斷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為讀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務,從而為和諧社會建設添磚加瓦。
創新圖書館的管理模式
圖書館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正常運作離不開社會大環境,而圖書館如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滿足用戶需要,產生最佳績效,則很大程度上在於有效地進行自身管理。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提高圖書館的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其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必須進行管理創新。圖書館管理模式的創新,並不是修補現今的不足之處,而是從體制、理念、機制方面進行改造,是在「繼承」與「引進」的基礎上,應用現代技術創造有利於圖書館充分發揮在和諧社會建設中作用的新環境、新思想、新制度、新方法。圖書館管理創新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創新管理思想在「三網融合」的環境下,圖書館必須轉變各自獨立、各自封閉的辦館模式,向館際合作、網路一體化方向轉變,樹立競爭與協作的思想,走「內部合作、外部聯盟」的共同發展之路。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圖書館的管理者要創造條件激發全體工作人員的創新力,把組織內部的一切創新都納入自覺活動,主動探索求新的管理方式方法,才能使圖書館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創新服務方式圖書館除了繼續以傳統的服務內容、方式、方法為讀者服務,還必須進行服務創新,通過服務創新,吸引更多的讀者利用圖書館。圖書館的利用率增強了,讀者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建設和諧社會的能力也會增強,圖書館在和社會建設中的作用,也便充分發揮出來。
創新組織機構在網路時代,圖書館組織結構創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對紙制文獻的管理向電子文獻的管理發展,變面向內部管理為面向外部信息管理,擴大職能范圍,爭取信息服務的優勢地位。二是圖書館應把面向用戶解決實際問題放在圖書館工作的前沿和中心位置,突破封閉的組織體系,建立靈活的組織機構。通過創新圖書館組織機構,圖書館事業才能健康有序的發展,才能充分發揮其在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創新管理制度圖書館管理制度創新,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實現制度形式的合理化。二是圖書館職能的創新。三是有關圖書館經費保障制度的創新。圖書館管理制度創新,是以制度形式確定圖書館的設立和科學合理布局,減少圖書館重復建設和文獻信息資源的重復購置,增強圖書館服務於和諧社會建設的能力,加大圖書館在和諧社會中作用的發揮力度。
創新管理方法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圖書館管理方法的創新,應該建立在融合中西方文化之長的基礎上,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使圖書館事業體現時代的特徵,符合和諧社會的精神和內涵。
人才管理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應把人力資源放在首位。加大對圖書館人力資源的投入和培養,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不但有利於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還有利於其在和諧社會建設中作用的發揮。
豐富圖書館的服務內容
服務是圖書館工作中永恆的主題,圖書館工作的質量與服務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就是營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而圖書館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豐富服務內容,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提供精神保障,發揮其在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4]。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圖書館可以通過以下特色服務,來使其充分發揮在和諧社會中的作用:(1)可以依託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聘請專家舉辦各種科普講座、讀書報告會、學術沙龍、專題咨詢、文藝演唱會、攝影、書法、美術展覽等方式,為社會提供動態服務,以便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擴大社會影響,使圖書館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2)利用圖書館的設施,為社區提供文化交流的場所。利用圖書館的會議廳、學術報告廳、展覽廳、視聽室及先進的網路、通信、投影、放映等設備,舉辦各種文化展覽、學術會議和培訓班。通過活動不但營造了一種文化氛圍,還可以宣傳圖書館,並且充分發揮了各種設施的使用價值,增大圖書館的社會效益[5]。(3)在圖書館設立親子閱覽室,為少年兒童提供服務。兒童和父母一起讀書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減少溝通障礙,促使親子關系更加和諧。在圖書館的親子閱覽室里,母親可以坐在舒適的沙發上給孩子講故事;在游戲區父親可以和孩子玩館內提供的智力玩具。對於少年學生,圖書館不但可以為他們提供自主學習的場所和科技活動室。還可以通過自願者服務為他們進行學業上的輔導。(4)為殘障人士提供特殊的服務。為殘疾人服務的水平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社會和諧的標准也包含著對殘疾人的關懷程度。圖書館是社會服務的窗口,圖書館的服務不能因人而異,它的服務應該是開放的、包容的,這樣才能發揮其在和諧社會中積極作用。圖書館可以培訓專門為殘疾人服務的館員,使他們熟悉殘疾人的心理學知識,學習手語和盲文等技能,以便更好的為殘障人士服務。還可以提供先進的盲文書、書刊錄音唱片等等,通過一系列針對殘疾人的服務使他們享受更多的人文關懷。
加強對圖書館的支持力度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圖書館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要使圖書館在和諧社會中充分發揮其積極的作用,離不開社會各個方面的支持。首先在精神方面,人們要從心底尊重圖書館的各項工作,理解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工作。轉變圖書館是清閑單位的思想,多多走進圖書館,感受圖書館,為圖書館的建設獻言獻策,這樣才利於圖書館發揮在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其次在物質方面,國家的各級政府要重視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設置專項資金用於添置圖書以及圖書館設備的改造。改善和提升圖書館的硬體條件,為讀者提供良好的閱覽環境。最後,筆者認為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只有在思想上提高對圖書館作用的認識,才能懂得如何在和諧社會中充分發揮圖書館的積極作用,才能使圖書館工作能夠可持續發展。
❸ 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都包括哪些內容
數字參考咨詢服務的內容包括:解答用戶在圖書館服務中常遇見的問題、知識講座、文獻翻譯、文獻檢索、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定題服務、科技查新等服務。
❹ 公共圖書館如何做好讀者服務工作
而要完成好這一艱巨任務,就必須做好讀者服務工作。讀者是圖書館唯一專的服務對象屬。作為公共圖書館,它所服務的對象與其它專業圖書館及廠礦、企事業單位、院校圖書館相比具有范圍廣泛、層次復雜、數量眾多及水平參差不齊等特點。如何搞好讀者服務工作,是當前各公共圖書館所面臨的難題。圖書館工作人員,每天都要與眾多的讀者打交道,「一切為了讀者」是圖書館工作的宗旨。讀者服務工作是圖書館工作的核心,是圖書館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直接體現了圖書館的性質、職能、方針、任務,反映圖書館的社會效益,並推動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以前,圖書館給人的印象只是單一收藏圖書的單位,讀者工作方式是坐等讀者的被動的封閉方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任何企業、事業部門,要想改善經營素質、提高經濟效益,就得求助於圖書資料系統,利用各種信息載體,查閱技術資料,收集有關參考數據,作出正確的決策。這種舊的,封閉式的體制是無法滿足讀者需要的。
❺ 網路環境下如何加強圖書館讀者服務創新工作
喜愛看書的人也只有周末才能去圖書館,這樣便造成了圖書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回利用的現象。那麼在這種情況答下該如何適應網路環境呢?如何使得服務理念進行創新呢?如何才能更新服務的內容呢?基於此,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就這些問題做出以下論述。1、網路環境下的服務特點隨著當代科技的發展,網路已經遍及了世界許多地方,圖書館也不斷進行數字化網路建設,於是,圖書館在這樣的環境下發生了大變化。不但使得圖書館讀者服務方法和方式產生影響,同時也影響著圖書館未來的發展趨勢。在現代環境形勢下,人們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查資料,但卻要方便而又快捷的方式來查信息。
❻ 如何利用新技術提升圖書館的服務創新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休閑活動已經成為我國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休閑與人的全面發展密切相聯,如何科學、合理的安排好休閑時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休閑活動多種多樣,應有引導的問題,體育健身屬於深受人們喜愛的休閑活動的重要內容,開展好體育健身與休閑的結合,有利於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繼2003年我國人均GDP 超過1000美元後,2004年我國人均 GDP達到1200美元,達到總體小康水平,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也從2000年的39.4%,下降到2004年的37.7%,這一系數雖然與發達國家30%以下的水平仍有距離,但已經接近日本,其中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居民恩格爾系數已降至35%以下。這表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持續的經濟增長帶來了人民大眾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充足的物質條件較大地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當社會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正是社會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人們對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的服務性消費品,尤其是與健康、娛樂直接相關的文化、體育、休閑等消費的需求將快速增長。我國人民已經日益感受到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生活方式的理解更加豐富,過去以餘暇時間「看看電影」或「逛逛商場」的單調的、淺層次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歷史,正進入一種與時代發展進步相適應的現代生活方式。今天,人們親眼目睹和親身體驗著現代生活方式這些變化,各種「迪吧」、「網吧」、「休閑」屋蜂擁而現;各色各樣的旅遊度假村、「農家樂」也如雨後春筍;網球、高爾夫、桑拿洗浴等高、中、低各檔次的消費服務場所應有盡有;一家人或幾家人、甚至一個單位集體自駕車出遊、觀光;各級各類學生的多種形式、內容的夏令營、冬令營;中、老年人以個人或集體形式騎自行車甚至徒步環游活動,已不再稀罕;國際大賽也可以招引成千上萬國人興致勃勃專程出境觀賞也不是新聞。毫無疑問,人們的休閑需求會越來越大,休閑內容會越來越豐富多彩,人們的生活方式將更加日新月異。 二、休閑成為人們生活方式中重要組成部分生活方式的變化與確立,與人們生活需求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是息息相關的。構成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包括生活活動條件、活動主體和活動形式,而活動條件又包括很多因素,從個人條件看,包括個人的勞動條件、收入水平、社會關系、閑暇時間的佔有量和利用狀況等,其中閑暇活動是重要因素。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逐步加快,餘暇、休閑時間逐漸增多。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實行了每周五天工作制和「五一」、「十一」、「春節」長假制度,使我國人民已有國家法定假日114天,這意味著人們有1/3的時間是在閑暇中度過的。「休閑」,顧名思義即休息、閑暇。馬克思認為,「休閑」實際就是「非勞動時間———「自由時間」,主要「用於娛樂和休息,休閑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全面發展自我的必要條件,是現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界的「物質」保障,是人類生存狀態的追求目標。我國休閑研究專家馬惠娣認為:「休閑是指已完成社會必要勞動之外的時間,它以縮短勞動工時為前提,勞動工時的縮短會使勞動時間更緊湊,勞動條件更好,休閑活動更豐富,對勞動產生更有益的影響。因此,休閑是一個國家生產力水平高低的標志,是衡量社會文明的尺度……」。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休閑已經成為重要的時代特徵,成為社會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一種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休閑在今天人們的生活中已經處於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越來越成為人們十分熱衷和關心的話題。同時也應看到,休閑活動也帶動和促進了我國諸多產業、尤其是旅遊業的極大的發展,旅遊節、「黃金周」越辦越火。今年是我國實行「黃金周」長假制度的第七年,據報道,出遊人數上億人次,直接經濟收入數百億元。我國人民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和體會到本來就十分重要的休閑之樂,也開始追求休閑的舒適度和自己認可的休閑方式。 三、應該倡導健康文明的休閑方式今天,休閑活動已經廣泛進入到尋常百姓家,如何安排好閑暇活動,如何使人們的休閑更健康、更科學、文明呢?由於人們的社會經濟資源的差異,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生活方式也是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休閑與社會生活方式有著緊密聯系,休閑活動內容也是多層次、多樣化的。但是應當指出,休閑內容存在著高低、雅俗之分,也存在著高級享受與低級享受之別。以休閑價值觀看,從精神文化層面給身心帶來益處的活動當然要高雅得多,是最值得加以倡導和推廣的。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開放的社會環境,富裕的物質生活,寬松的文化氛圍有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增強人們的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律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增加人們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和差異性。但是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對社會生活方式的消極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個人自由度增加,社會交往規則出現了無序化傾向,社會信任度降低,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泛濫,封建主義的落後習俗也在抬頭蔓延,色情、賭博、吸毒等社會丑惡行為成為某些人津津樂道的事情。因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條重要任務要求我們,必須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在馬惠娣的《中國公眾休閑狀況調查》顯示,從總體上看,被調查城市居民的閑暇時間有明顯的增加,但閑暇時間數量和閑暇活動質量相比,後者是薄弱環節。閑暇活動單調、活動種類不豐富、趣味不高雅,仍是當前存在的主要傾向。所以,如何開發「以閑暇時間形態存在的社會資源」,加強國民的休閑生活教育,充分認識「閑暇時間」的價值,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學會聰明地用「閑」,營造科學、健康、文明的休閑生活的社會氛圍,以共同建造我們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仍是今後相當長時期的任務。 社會生活方式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能否良性運行和充滿活力,歸跟到底取決於它能否向人們提供符合人的本性與發展的生活方式。倡導「以人為本」,強化人的重要性,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感,要遵守社會公德和公民道德,必須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國家的利益協調和結合,要弘揚文明、健康、科學的社會生活方式,抵制和批判丑惡落後的生活方式。人們喜聞樂見並熱衷參與的健身活動正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因此應當予以大力的提倡和鼓勵支持。四、體育健身活動成為人們休閑的重要內容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但更加重視身心的健康。「以人為本,健康第一」、「花錢買健康」已成為人們意識中的應有之為; 人們喜歡在休閑時間,到體育俱樂部或到社區健身場所甚至在大自然中間,參加各種健身鍛煉和各種文化娛樂體育的活動。在城市社區廣場,健身愛好者豐富多彩的鍛煉活動,儼如一道別致的城市風景線。據北京報道,今年「十一「黃金周,不少人更多地把目光從外出旅遊轉向了參與體育鍛煉,北京城區各主要體育場館均被預定飽滿,並作為節日消閑的一項重要活動。不少人認為,節、假日期間選擇同家人或同事、朋友一起參與體育活動是很好的方式。不少人熱衷野外登山,並安營紮寨,過幾天「世外桃源」的生活。全國各地的節假日登山節活動、江河漂流活動,「國際摩托旅遊節」,「國際搶渡長江挑戰賽」,國際(體育)旅遊節」和以健身與生態旅遊結合的 「自然生態強力運動邀請賽」以及全國各地越來越廣泛的「全民健身周、健身月」等等。奧運冠軍王軍霞組建了全國首家以健康、快樂為主題的「王軍霞健康跑俱樂部」,其初衷也在於此。總之,將休閑與體育健身結合已成為重要選擇。當體育健身活動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人們通過愉快地、自由地、享受體育生活,會產生愉悅感、幸福感,得到生活中健康的滿足;通過體育活動,擴大個人生活的空間,在與人和自然的溝通和交流中,可以敞開心菲表達自己的情感,體育成為一種「無限的自我發展」的手段。通過體育擁有完美的人性和完美的生活,這對提高和改善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是生活質量提高最好的體現。關心健康,熱衷健身,積極投身豐富多彩的體育健身活動,已經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種健康時尚追求。因此,研究和探討休閑體育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應當是一項重要和有意義的任務。人們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健康文明的體育健身活動不僅有利於增強人的體魄,而且有利於建立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創造文明進步、友好和諧的社會環境;有利於增強國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體育健身活動由於它的廣泛性、多樣性、趣味性等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們投身其中,已經或正在悄然占據著我們的閑暇時間,成為人們生活方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嚴格的講,體育不等於健康,但屬於體育范疇的全民健身活動,卻與健康息息相關,這正是人們的根本需求。五、科學健康的休閑活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曾說過:自由時間是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的時間,它包括個人受教育的時間、發展智力的時間、履行社會職能的時間、進行社交活動的時間、自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時間,與之相適應,給所有人騰出時間和創造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方面得到發展。馬克思很早就研究了休閑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並強調科學健康的休閑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人們在現在緊張生活之餘,可以通過休閑,放鬆身心來獲得自己的一種精神解放,而精神的自由與人的創造力是相關的,沒有心馳神往的境界,難以發揮出創造力。由此可見,人們對休閑應當有新的認識,對閑暇活動的安排應該有一種更高尚的、精神的、身心的、文化的需求,因此可以說,休閑與人的全面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應當受到高度重視。休閑已經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我國一種新興的社會文化現象。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當休閑娛樂越來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時,政府就必須承擔相關的責任,提供形式多樣、內容健康的休閑,致力於創造出一種良好的社會氛圍。在我國提出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尤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尤顯重要。《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符合這種要求。從政府有關部門來說,引導、組織、服務好群眾的休閑生活,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社會安定,推進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❼ 現代圖書館應當具備哪些服務理念
公共圖書館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是我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一種特有的社會組織形式,集中體現了傳統社會體系的「一體化」和「單體化」的基本特性,對外沒有競爭性,依然實行著計劃經濟時代的平均主義。缺乏明確的分工、分權、分責。員工工作壓力較小,再加上內部管理缺少競爭機制,工作氛圍死板,缺乏生機與活力。普遍存在著人浮於事,人不幹事,人才匱乏,人才閑置,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等現象。市場經濟時代,藉助於城市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建設,現代圖書館從服務方式到服務內容,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公共圖書館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管理機制,適應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要求,以提高整體效率,維護公眾基本文化權利,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❽ 創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開展有哪些內容
一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引入市場機制,激發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使之成為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二是推進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運營社會化。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准入、監督和考核體系,探索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方式,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以各種形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確保公共文化設施更好發揮效能。
三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群眾參與制度化。建立健全群眾能參與、好參與、樂於參與的工作機制,激勵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使群眾自主參與、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真正成為公共文化的建設主體和服務主體。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調動一切可用資源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應著眼於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探索數字服務、流動服務、特色服務等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