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問:哪個城市出台過「居住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標准及移交相關部門的規定」
您好 不知道我回答的是不是您需要的
學校、醫療衛生站等居住區配套設施應當與住宅建設項目統一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25日,記者從南寧市城建部門獲悉,《南寧市居住區配套設施建設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正公開徵求社會意見。
針對居住區開發項目應當配套建設的設施不明確問題,《徵求意見稿》規定市、縣房地產開發主管部門應當在徵求發改、國土、規劃、建設、教育、衛生等部門意見的基礎上編制居住區項目開發條件意見書,明確該居住區開發項目應當配套建設內容,同時將該配套建設內容作為居住區開發項目用地土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劃撥依據之一。
詳解
1配套設施要與住宅同步
《徵求意見稿》:居住區配套設施應當與住宅建設項目統一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居住區配套的教育設施應在整個項目開工量達到50%以前動工建設,並在項目竣工量達到80%以前竣工驗收;其他配套設施建設應在項目建設總量完成80%前優先完成。
解釋:針對部分開發商將應當建設的配套設施放到居住區開發項目建設後期進行建設,造成居民入住後長時間內無法使用配套設施的問題。徵求意見稿對配套設施的建設時序做出明確規定,對教育等重要配套設施的開、竣工計劃安排作了具體量化要求。
居住區總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以上且分期建設的項目,若物業管理用房和社區服務用房未配置在當期的,應當按當期開發的建築面積提供相應比例的臨時物業管理用房和社區服務用房,但物業管理用房應在項目建設總量完成80%前完成。
2交付承諾書加進房屋買賣合同附件
《徵求意見稿》:居住區開發建設單位應當在辦理項目施工許可之前,根據居住區項目開發條件意見書,向市、縣房地產開發主管部門提交配套設施建設承諾書。建立居住區配套設施建設動態監管制度。
解釋:開發商承諾書將包含在買賣合同附件中。《徵求建議稿》規定承諾書應當明確配套設施的建設內容、開工及竣工期限、分期交付使用的期數及期限等內容。承諾書應當在商品房銷售現場公示。所承諾的內容應當作為房屋買賣合同附件內容之一。
徵求意見稿在配套設施建設的各個環節分別做出要求。對分期建設項目首期未同步開工建設相關配套設施的,暫停辦理項目余期施工許可;對在項目預售階段不按期開工建設配套設施的,暫停辦理項目剩餘部分的商品房預售許可;對在項目竣工驗收階段不按期完成配套設施建設並通過驗收的,不予辦理項目交付使用備案手續。
3項目交付3月後移交配套設施
《徵求意見稿》:開發建設單位應當在項目交付使用備案後3個月內,將有關配套設施移交給使用、管理部門,並依法承擔移交後的保修責任。
解釋:南寧市現有法規規章或其他規范性文件沒有對住宅小區配套設施建成後產權歸屬及移交接管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因而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如配套設施建成後相關專業管理部門不願接收等。為明確配套設施產權歸屬,分清責任,徵求意見稿對業主共有或政府所有的配套設施的移交、接管、使用等都作了相應規定。
居住區內配套的物業管理用房、居住區文化活動室、公廁及業主共用設施設備用房等公共建築,依法屬於全體業主共有,由開發建設單位申請房屋所有權初始登記,登記機構在房屋登記簿上予以記載,不頒發房屋權屬證書。
居住區內配套的教育、醫療衛生、社區服務及行政管理用房等公共建築,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由政府授權的有關部門管理、使用,並申請辦理房屋登記。
在配套設施使用方面,開發建設單位不得將依法屬於全體業主共有或政府所有的配套設施轉讓、出租、抵押或挪作他用。居住區配套設施應當按照其規劃設計用途進行使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作他用。
4開發商未履行承諾將受處罰
《徵求意見稿》:開發建設單位未按開發條件意見書、配套設施建設承諾書的規定內容履行配套設施建設義務的,由市、縣房地產開發主管部門責令其改正,並處以居住區項目工程合同總價款2%以上4%以下的罰款;如配套設施用地已被佔用,無法實施建設的,開發建設單位應當支付異地建設所需費用,由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區域規劃組織建設,並由規劃主管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對建設單位進行處罰。
解釋:為有效遏制開發商不建或不按時、按質、按量建設配套設施行為,徵求意見稿對此類行為設置了相應的處罰措施。同時,徵求意見稿還增加了行業管理方面的責任,如將建設單位違反條例的行為作為不良行為記入企業信用檔案,向社會公布;對情節嚴重的,由相關部門依法降低其資質等級或者吊銷資質證書,並禁止參加土地「招拍掛」活動等。
名詞解釋
《徵求意見稿》中所指的居住區配套設施包括配套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建築。配套基礎設施是指居住區內的供水、供電、供氣、排水、電信、有線電視等管線及設施、照明系統、安防技防監控系統、消防設施等。配套公共建築是指居住區內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區服務、行政管理、物業管理、商業服務用房及配套基礎設施用房等建築。(記者韓沛)
『貳』 如何 深化村級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改革
改革是推動農村發展的不竭動力。近些年,農村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為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富裕和農村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要看到,目前農村經濟體制尚不完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制約農村發展的種種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深化農村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當前農村改革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快制訂具體辦法,確保農村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繼續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實承包地塊、面積、合同、證書「四到戶」,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范圍。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健全流轉市場,在依法自願有償流轉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堅決防止強迫命令,防止企業、個人惡意圈地,防止土地用途的隨意改變。有序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權屬明確、管理規范、承包到戶的要求,繼續推進草原基本經營制度改革。深化以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為重點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配套改革。要深化農墾體制改革,啟動國有林場改革,開展國有林區管理體制和國有森林資源統一管理改革試點。
二、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推動家庭經營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力,為農民提供多種有效服務。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入推進示範社建設,拓展服務功能、提升服務層次。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辦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發展農業農村各種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便捷高效、質優價廉的各種專業服務。支持龍頭企業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扶持建設標准化生產基地,建立農業產業化示範區。
三、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在深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的同時,按照政府引導、分級負責、農民自願、上限控制、財政補助的原則,探索建立新形勢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有效機制,擴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范圍。強化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立綜合服務平台,有條件的鄉鎮要設立便民服務中心、村設立代辦點,為農民提供一站式服務。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歷史債務及其他公益性鄉村債務清理化解工作。全面試行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加快建立縣鄉基本財力保障機制,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政策。
四、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互融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要加強財稅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切實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進一步完善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發放貸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大力開展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政策性信貸業務。積極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積極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和區域覆蓋范圍,加大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保費補貼力度。
五、大力推進農村社會事業改革。發展農村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兒童、留守兒童特別是女童平等就學、完成學業,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農村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把農村合作醫療的財政補助標准由80元提高到120元,這將進一步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提高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水平,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貫徹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原則,加快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擴大農村養老保險試點。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鼓勵各種社會力量開展與鄉村結對幫扶,健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下鄉支農制度,引導更多城市教師下鄉支教、城市文化和科研機構到農村拓展服務、城市醫師支援農村。
六、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農村基層民主,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健全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擴大村民自治范圍,保障農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創新,發展和完善黨領導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規范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程序。因地制宜推廣本村重大事項由村黨支部提議、支委會和村委會聯席會議商議、全村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以及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等做法。加強和改進農村社區建設與管理。認真研究和解決農村的各種問題,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叄』 養老保險經辦服務標准化
標准化是提高社會保險公共服務能力的有效方法
作者: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邸妍來源:《中國勞動保障報》發布時間:2009-4-2
社會保險公共服務是國家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建設服務型政府以及逐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主要內容。那麼,如何加強社會保險公共服務,進而推進社會保險領域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呢?我認為,除了當前要解決制度缺失外,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通過採用標准化方法,加強社會保險經辦工作的科學管理和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能力。
一、標准化的內涵
標准化屬於科學管理的范疇。按照有關國家標準的規定,標准化實質就是一個建立規范的過程,其主要活動包括編制、發布和實施標准。標准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最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通過修訂標准,使對象事物不斷循環、螺旋上升、持續改進。這本身就與科學發展觀的可持續發展是相一致的。
在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領域開展標准化實踐,可以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因為,通過開展標准化活動,對社會保險經辦工作中需要統一協調的事項進行規范,可以加強社會保險經辦工作的科學管理;通過對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和優化、,並制定工作標准,可以促進社會保險經辦服務能力的提升;通過對經辦服務人員的行為舉止進行要求,可以促進服務質量的改進。此外,通過開展標准化,還可以促進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可持續長效機制的建立,最終的受益者是廣大老百姓。
因此,標准化是加強社會保險經辦工作科學管理、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二、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標准化的主要內容
標准化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制定標准。在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中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標准:一是基礎標准,即對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中的基礎事項,如標準的編寫格式、術語、標志等內容制定的標准;二是技術標准,即對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所制定的標准,如相關信息技術、社會保障號碼等;三是管理標准,即對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中需要協調統一管理事項所制定的標准,如人財物資源管理、內部稽核、風險控制等;四是工作標准(業務標准),即為實現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整個工作過程的協調,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對工作崗位的工作內容、工作職責和許可權,本崗位與組織內部其他崗位縱向和橫向的聯系、本崗位與外部的聯系,服務人員的能力和資格要求等內容制定的標准;五是服務標准,即對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中的服務活動,包括服務人員的儀表、語言、態度和行為,服務設施、安全、衛生,服務質量等內容而制定的標准。
三、各地公共服務標准化的實踐經驗
近幾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黨的「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要求以來,各地都在陸續探索通過標准化的方法來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一是從其他領域來看,北京市朝陽區以標准化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運用現代財政管理的標准化思想,在建設公共財政體系中,以標准化為切入點,對政府基本支出實行標准化管理,堅持部門基本事權可測量,「財隨事走」,力求使每個老百姓都可以享受到同質的基本公共服務;上海市建立了以提供標准化公共人事服務產品為紐帶的覆蓋全市的公共服務和管理網路體系;海南省制定的質量興省服務標准化工作方案中,把公共管理、公共服務標准放到了第一位,圍繞老百姓最需要、最關心、最現實的服務需求,開展社會需求型服務標准化建設;江蘇省無錫市行政服務中心已經通過ISO9000認證;山東省新泰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建立了工作標准、管理標准和服務質量標准三大體系等。
二是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領域內來看,原人事部成立了全國人才服務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原勞動部成立了全國定員定額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各地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照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6年頒布的《關於加強社會保險經辦能力建設的意見》(勞社部發〔2006〕10號)「規范化、信息化、專業化」要求,陸續開展了以改善和提高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能力為重點的「完善和規范業務流程、建設標准化經辦服務中心、優化社會保險信息系統、提高人員業務素質、改善服務工作質量」的實踐探索:(1)陝西省社會保險管理局率先在全國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模式下開展了標准化工作的探索,圍繞養老保險經辦業務的管理事項和工作流程等建立了包括基礎標准、管理標准和技術標准等內容在內標准體系;(2)江蘇省淮安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將ISO9000管理標准體系引入社會保險服務領域,率先通過了ISO9001管理質量標准認證;(3)江蘇省無錫市為提升社會保險經辦服務能力,以改變傳統服務模式不適應社會需求的狀況,正在探索進行管理機制創新,重新梳理業務流程,建立包括基礎標准、技術標准、管理標准、工作標准和服務標准在內的標准體系;(4)吉林省積極推進業務基礎管理規范達標活動,通過明確服務標准、規范服務程序,達到全省養老和失業保險業務經辦的規范統一,並積極開展標准化經辦服務大廳、標准化檔案管理中心、標准化社區服務窗口的創建工作等。
上述情況證明,在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領域採用標准化方法是可行性,並且這些實踐都為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領域的標准化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四、對今後開展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標准化工作的建議
按照有關國家標準的規定,「標准化」中的「標准」有其法定含義,與一般意義上的「標准」有所不同。其中,顯著的區別是「標准化」中的標准對象具有「重復性」的特徵,也即同一事物反復多次出現的性質。在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領域開展標准化活動,首先就需要在分析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現狀並預測今後一段時期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確定本領域應該標准化的對象事物。
針對當前各地在經辦服務機構名稱和設置上差異較大的現實狀況,即有些地區是按社會保險險種「分散」設立,有些則是「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將部分險種集中設立其他分散設立,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實現「五險合一」等,建議當前在社會保險公共服務領域開展標准化可以採取「國家統一」和「地方差異」相結合的方式逐步推進。
一是國家可以考慮研究制定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的基礎標准、技術標准和服務標准。主要包括:對於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名稱、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所使用的術語以及標志等內容可以考慮制定基礎標准;對於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涉及未來提高統籌層次目標中社會保險關系可轉移、可接續的相關信息技術等內容可以考慮制定技術標准;對於涉及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活動的服務人員儀表、語言、態度和行為,服務設施、安全、衛生,以及服務質量等內容可以考慮制定服務標准。
二是各地可以結合具體的工作實際探索制定管理標准和工作標准。由於各地的管理體制和經辦服務機構設置存在較大差異,而這些情況又決定著社會保險經辦工作的業務管理和工作流程,對這部分內容目前還不適宜制定全國統一的標准,但國家應該指導並鼓勵各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對經辦體系中需要協調統一的管理事項、業務流程中的關鍵環節和服務人員的資格能力等內容探索制定管理標准和工作標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肆』 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准化試點包括哪些
試點單位來應當具備下列基自本條件:
(一)具有明確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能夠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二)具有一定的標准化工作基礎,有標准化管理機構及專兼職標准化人員,主要負責人具有較強的標准化意識;
(三)三年內未發生重大服務質量、安全、環境保護等事故,未受到相關部門的通報批評、行政處分,以及被媒體曝光造成嚴重社會影響;
(四)所在地政府重視標准化工作,能夠為試點創建提供政策、資金及其他支持。
參考資料:http://www.nmgzjj.gov.cn/news/2013/11/12/8161
『伍』 新公共服務的質量是評價電子政務是否有效的重要標准
隨著我國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不斷深入和發展,智慧政務在履行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社會應急職能方面作用愈發重要,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政府社會治理能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地位日益凸顯,尤其是國家提出網路強國戰略以來,加快智慧政務發展已成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為此,我國要深化智慧政務改革,不斷適應新形勢,謀劃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構建新模式,發掘新途徑,滿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態。
一、工程導向到問題導向
智慧政務發展容易陷入誤區:以工程建設為導向,認為簡化審批、加快建設一大批信息化系統,就能較好地提高政府履職能力。這種以工程為導向的建設模式,不能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突出重點,增強智慧政務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當下,智慧政務建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建立以需求為主導的建設機制。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需求為目標,切實提高政府履職能力為出發點,合理規劃智慧政務建設項目,有效提高社會管理和公眾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的時效性、規范性和權威性。
二、分散建設到集約化建設
長期以來,智慧政務建設中缺乏頂層設計,分散、低水平、重復投資現象普遍存在。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全國省級和副省級城市、地市級、區縣級設有獨立機房的部門平均比例分別為70%、32%、22%;省級、地市級、區縣級政府網站分散建設的比例分別平均為78%、32%、30%。智慧政務基礎設施建設分散狀況嚴重,粗放式的建設模式沒有得到根本遏制,給業務系統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帶來各種困難。因此,亟需切實加強智慧政務規劃、建設、運營的統籌協調,加快實現從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設,向集約化、高績效的協同發展轉變,從部門獨立建設、自成體系,向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轉變。
三、政府獨導到社會共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參與「治理」的主體包括了各類權力部門、公共部門,以及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他們在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過程中是平等關系。「社會治理」彌補了「社會管理」內涵的局限,使社會治理體製得以創新和拓展。智慧政務是社會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智慧政務建設模式要始終適用於、服務於社會治理模式的變動和演化。
1、規范社會共建機制,打造以政府主導為一體,企業和社會廣泛參與為兩翼的社會共治模式。
2、規范監督和保障機制,規范參與方的權、責、利。
3、鼓勵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快形成統一有效的購買服務平台和機制,釐清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明確政府購買的服務種類、性質和內容,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加快促進政府獨導到社會共治模式的轉變。
四、由數據割據到數據開放共享
據統計,政府擁有社會信息資源總量的80%之多,但有關部門調研的38個部委涉及的80個專網里,實現橫向交互的比例尚不及0.1%。這對數據尷尬刻畫了目前政府數據共享面臨的數據壁壘日益加重之窘境:政務業務數據成指數量級增長,但由於各業務系統技術標准、開發環境、系統架構等存在巨大差異,客觀上對政府部門數據共享造成了技術屏障。大數據時代,要徹底消除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羈絆,
1、開放數據。要盡快規劃政府數據開放的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推進開放數據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2、落實數據共享機制,明確數據共享的權、責、利,根據「一數一源」原則保證數據的真實性、鮮活性、權威性。
3、加快制定應用規范和技術標准,藉助信息技術和手段打通各異構業務系統。
五、數據支撐到輔助領導決策
從發展歷程看,中國智慧政務經歷了辦公自動化、系列「金字」工程、政府上網到「三網一庫」的發展階段。伴隨著智慧政務的發展,社會保障、社會治安、電子口岸、社會信用、食品和葯品監管、應急指揮、智能交通、環境保護、安全監管等重點信息系統項目不斷展開研究、設計、立項和建設工作。這些信息系統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部門內部辦公、管理和協調,但如何有效整合利用有關業務系統和各部門的相關信息資源,完善綜合分析、統籌協調和督促檢查等業務應用系統,為領導決策指揮提供全面、准確、及時的信息服務,在大數據時代已日顯迫切。當下,這些信息系統需要通過整合智慧政務網路,以提高應用水平、發揮系統效能為重點,深化智慧政務應用,推動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資源整合,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智慧政務輔助領導決策體系,提高政府宏觀管理與科學決策能力,加速推進我國政府信息化輔助決策的進程。
六、履行政府職能轉向提供公共服務
長期以來,智慧政務建設主要是從政府內部需求角度推進的,主要考慮的是如何方便監管,對民眾需求的考慮顯然不夠。《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智慧政務建設,打造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基礎教育、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安全的智慧政務公共服務設施,促進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不斷創新優化完善公共服務,不斷將公共服務電子化,使智慧政務由流程規范化自動化,提高服務效率,轉變為有效為社會公眾提供最終交付品,為公眾提供更便捷的服務,滿足公眾的個性化需求,有效提高服務效能和水平。
七、傳統模式到新興形態
作為新興技術,物聯網、雲計算、智慧城市和大數據潛在的價值逐漸得到挖掘,關注度不斷得以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大力推進國家智慧政務建設,推動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和在重點領域的應用示範,加強雲計算服務平台建設;《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指出,利用多種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智慧政務公共服務體系。工信部在2013年已完成「十二五」規劃的中期評估並進行了適當的調整,目前針對雲計算的「十三五」規劃也已經啟動。未來發展中,智慧政務應繼續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撐,藉助物聯網、雲計算、智慧城市和大數據等新技術進一步擴展政務信息來源,構建異構信息資源整合方式,提高政務信息化資源利用效能,深化業務應用,擴大服務范圍,提升服務質量。
八、核心技術設備國產化
目前我國的信息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體系逐漸完善,但是整體來看,國產設備佔有率低,核心設備差距明顯,潛在的戰略風險、數據泄漏風險和情報監控風險,嚴重威脅著信息安全乃至國家安全。「棱鏡門」事件之後,信息安全被提升到了重要高度,「去IOE」成為多個領域的共識。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智慧政務設備國產化的帷幕正式全面拉開,國產晶元、操作系統、資料庫、中間件等基礎信息技術攻關有望加速,應用牽引、平台重構、分階段實施的國產化新思路將全面鋪開。
金鵬信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