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電子政務如何提升政府公共服務

電子政務如何提升政府公共服務

發布時間:2021-10-02 21:16:34

Ⅰ 為什麽說電子政務的實施能夠為政府提高公眾服務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首先,提高政府運作效率,降低運作成本。電子政務有利於幫助提高政府在行政、服務和管理方面效率,同時實施電子政務可積極推動政府優化辦公流程和機構的精簡等工作。政府的信息網路覆蓋面寬,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快捷、更優質的多元化服務。
其次,加強監管、促進政務公開。可以加強政府和社會公眾對各權力機構業務運行的監管,並可以實現政府相關信息和業務處理流程的公開化。實施電子政務後,政府的業務流程通過電子政務平台自動實現,其處理過程、處理的時間、處理的結果、處理的依據對上級領導、相關公眾、政府工作人員都是可知的,從而減少了傳統政務過程中可能的暗箱操作,實現了政務的公開化、透明化。
第三,改善公眾服務、提升政府形象。通過實施電子政務,可以提高為公眾的服務水平,全面提升政府形象,電子政務使政府從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
第四,促進政府改革。實施電子政務是當前政府信息化的主要形式,目前,各級內部政務的信息化已經初步形成,隨著網路化的發展,實施電子政務,即以數字網路為基礎將政府政務集成起來,向公眾開放並提供服務已經成為當前政府信息化最主要的特徵。
第五,通過政府信息化,推動社會信息化,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政府率先信息化對一個地區信息化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政府率先實現信息化才會帶動企業、社會公眾的信息化應用步伐。同時,實施電子政務也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Ⅱ 電子政務如何提升政府競爭力

它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如政府辦公自動化、政府部門間的信息共建共享、政府實時信息發布、各級政府間的遠程視頻會議、公民網上查詢政府信息、電子化民意調查和社會經濟統計等。 在各國積極倡導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應用領域中,「電子政府」被列為第一位,可見政府信息網路化在社會信息網路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政府內部,各級領導可以在網上及時了解、指導和監督各部門的工作,並向各部門做出各項指示。這將帶來辦公模式與行政觀念上的一次革命。在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可以通過網路實現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聯系,既提高辦事效率、質量和標准,又節省政府開支、起到反腐倡廉作用。 政府作為國家管理部門,其本身上網開展電子政務,有助於政府管理的現代化。我國政府部門的職能正從管理型轉向管理服務型,承擔著大量的公眾事務的管理和服務職能,更應及時上網,以適應未來信息網路化社會對政府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和政務透明度,建立政府與人民群眾直接溝通的渠道,為社會提供更廣泛、更便捷的信息與服務,實現政府辦公電子化、自動化、網路化。通過互聯網這種快捷、廉價的通信手段,政府可以讓公眾迅速了解政府機構的組成、職能和辦事章程,以及各項政策法規,增加辦事執法的透明度,並自覺接受公眾的監督。同時,政府也可以在網上與公眾進行信息交流,聽取公眾的意見與心聲,在網上建立起政府與公眾之間相互交流的橋梁,為公眾與政府部門打交道提供方便,並從網上行使對政府的民主監督權利。 在電子政務中,政府機關的各種數據、文件、檔案、社會經濟數據都以數字形式存貯於網路伺服器中,可通過計算機檢索機制快速查詢、即用即調。經濟和社會信息數據是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收集的寶貴資源,如果以紙質存貯,其利用率極低,若以資料庫文件存儲於計算機中,可以從中挖掘出許多有用的知識和信息,服務於政府決策。 1、電子政務的安全管理 電子政務中的安全管理,應該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從國家強制角度的安全管理,這就是立法和制定相關的技術標准,由執法機關來監督實施;另一個層次是應用系統使用單位自身的管理。從整體上看,應該在以下的幾個方面考慮電子政務的安全管理:一、電子政務體系中各層面上的安全管理;二、電子政務系統中維護的安全管理;三、證書中心的安全管理;四、安全技術與產品的安全管理。 認證中心的安全管理問題 電子政務活動中,傳統白紙黑字的認證方式已不存在,網上的身份認證是必需的。證書中心的安全管理是整個電子政務系統安全的關鍵環節。 證書中心的任務是要解決以下的問題:1.身份認證服務。為進行電子政務業務的實體定義惟一的電子身份標識,並通過該標識進行身份認證,保證身份的真實性。2.數據完整性服務。保證收發雙方數據的一致性,防止信息被非授權修改。3.不可否認服務。為第三方驗證信息源的真實性和信息的完整性提供證據,它有助於責任機制的建立,為解決電子政務中的爭議提供法律證據。 所以證書中心本身的安全,是電子政務乃至所有網上活動安全的關鍵環節。必須解決證書中心應該由誰來建,怎樣建,誰來管理的問題。因此,應該從立法的角度對證書中心的建設與運管及責任與義務作出規定。證書中心建設的立項和審批必須通過公安信息網路安全監察部門,未得到公安部門安全許可的單位不得建立這樣的認證中心。 證書中心所採用的技術,目前來說已經不是問題,但採取什麼樣的技術,採用誰的技術這是個問題。證書中心必須建立在我們自己的技術平台上,這是一個關繫到國家主權和安全的問題,也應該從立法的角度予以明確。 證書中心的安全管理是極為重要的,否則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應該由公安部門對證書中心進行嚴格的日常監管,必須有嚴格的人員審查機制和日常的管理機制。 維護中的安全管理問題 電子政務中的應用開發、系統運行、日常維護、重要設備維護等大都涉及信息安全,「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是高素質的人和技術隊伍」。 電子政務的大力加強,必然導致系統維護工作量的大大增加,但是目前的公務員隊伍只有極少數的人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技術知識,有相當多的人不懂計算機,這是目前政府實現電子政務中極為突出的矛盾。另外,從事業的發展角度來看,這些維護性工作全由政府部門自己包起來的做法也不妥當。一方面政府會增大開資,而另一方面,一個單獨的政府部門也難以在某一領域內進行深入的研究,所以也不能更好地使電子政務事業得到發展。而專業的維護公司,可根據自身的經濟與技術實力,加大研究的力度,可以更好地為電子政務系統服務,也會為政府節約相當大的開支。但這樣就會產生一個矛盾,即維護外包與信息安全之間的矛盾。 從政府的某一個部門,很難解決這樣的矛盾,但可以從行政法規進行某種規定,從立法的角度來解決這一問題。對這種從事所謂「電子物業」的公司進行相關的管理。從事這類服務的公司或其他單位應該具有以下的條件:有較強的經濟技術實力;內部有較好的管理機制;所有的員工均在接受由公安部門進行的安全培訓並在公安部門備案;由公安、服務委託方(政府的某部門)和受託公司簽安全保密協議;受託方公司的每一員工也要簽相關的安全保密協議,知道自己應該承擔的義務;公安部門對受託公司委約的不定期的檢查;制定相應的罰則。 安全產品的安全管理問題 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是實現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的技術保證,電子政務系統的建設也離不開安全產品的使用,對安全產品的管理應該在目前的水平上進行加強。 1.安全產品選擇的管理 安全產品同其他計算機產品一樣,也存在著安全漏洞、後門、隱蔽信道等問題,所以在安全產品選擇和采購等方面要進行管理。應該有明確的規定,安全專用產品的采購除了必須符合國家各方面的相關規定,如公安部的許可證,國家保密局對涉及國家秘密網路使用安全產品的規定等外,還必須選擇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安全產品。 2.經銷環節的管理 安全產品不同於網路產品或其他計算機產品,服務是非常重要的。安全體系建設應該是個性化的,要根據用戶的「應用」來制定完全個性的安全策略,並構建安全體系。對於相同的行業用戶,即使是有相同的「應用」,也要考慮採取不同的安全策略。現在有一種做法,許多行業和部門,為了降低費用,往往採取從上至下選擇同一種安全產品。這實際上存在著一種弊端,行業外的用戶攻擊我們可能會有較好的防護,但在行業內,掌握相同安全策略的人在不同的部門中會有很多。就會出現,多個防盜門用的是同樣的鎖、同樣的鑰匙,而這樣的鑰匙且掌握在多個人手中。 這種根據「應用」來制定安全策略的方針,實際上是建立在風險分析基礎上的。不同的網路應用對風險所造成後果的容忍程度是不一樣的,應該基於風險分析得出的結論來制定一個合理的安全策略。尋找風險與安全投入的一個最佳的平衡點,也就是說這種策略的制定應該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安全策略,不僅浪費了投資,同時也會造成安全隱患。 後期服務與升級。安全產品的售後服務是十分重要的,對一般的計算機產品可能有備機、備份的數據、備份的系統,就可以完成一般的災難恢復。但是,對於安全產品的後期服務來說,就不能靠單純的備機來實現,除非是硬體損壞。如果出現如黑客攻擊造成的災害時,安全策略的重新制定就是必需的。(中國計算機報) 2、關於電子政務建設的幾點思考 黨的十六大對加快推進信息化特別是電子政務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明確提出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是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政府管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以戰略眼光看待電子政務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普遍應用,電子政務建設已成為提升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我們必須以戰略的眼光看待電子政務建設,把它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電子政務建設是引領政府管理體制變革的創新工程。電子政務建設,不是簡單地將政府面向企業和公眾的服務移到網上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政務改革和政府管理體制變革的創新工程。實踐證明,在信息時代,電子政務是現代政府治理不可或缺的工具。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市場化、城鎮化、國際化、信息化相互促進,迫切要求發展電子政務,逐步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強管理,增強服務功能,全面提升行政能力。 電子政務建設是提高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挑戰能力的基礎工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政府管理體制及行為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按照世貿組織的非歧視原則、透明原則和法制統一原則,政府必須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公眾對政務的參與度,建立良好的法制環境和投資環境。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有利於更好地適應世貿組織規則,建立更加廉潔和開放透明的政府、更有效率和服務能力的政府、更負責任和依法行政的政府,從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公共職能。 電子政務建設是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龍頭工程。信息化是世界潮流,也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擁有者和電子信息技術的最大使用者,電子政務幾乎覆蓋了信息技術、信息內容、信息服務等產業的所有領域,是我國實現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和推動力量。 電子政務建設是造福群眾的民心工程。執政為民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將藉助網路手段得以實現,以更有效率的行政流程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廣泛而便捷的信息和服務,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服務者的角色將得到強化。公眾可以通過互聯網快捷方便、及時准確地了解政府機構所制定的相關政策法規以及一些重要的信息。政府在制定政策、做出決策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網路讓更多公眾參與,推動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電子政務的開放性還能大大減少腐敗現象的滋生,有效堵塞管理漏洞,進一步密切黨群和干sp; 以全局觀點發展電子政務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各級政府機構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但從總體上看,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如電子政務建設目標不夠清晰,電子與政務存在脫節現象;缺乏統一規劃,標准不統一;沒有互聯互通,安全可靠性差;資料庫建設滯後,信息共享基礎薄弱;法規、標准、培訓等基礎工作跟不上網路和應用發展的需求;等等。對此,應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立足全局和長遠,制定總體規劃,科學設計電子政務整體構架。要明確工作重點,分清輕重緩急,對那些社會需求大、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以及基礎性、全局性的項目,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快建設步伐。正確處理上下左右的關系,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確保互聯互通、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防止各自為政。 把握需求導向,以應用促發展。電子政務的生命力在於應用。必須緊密結合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體制改革,著眼於政府業務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把網上辦事、政務公開作為門戶網站建設的重點,對面向公眾服務的辦事項目,規范業務流程,簡化工作環節,讓企業和群眾享受到電子政務的便利。應加強資料庫建設,提高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咨詢服務。 強化輻射功能,拉動信息產業發展。電子政務建設為信息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各地應抓住機遇,制定相關政策,推動電子政務建設走產業化運作之路。要注意把重大建設項目與培育骨幹企業、應用開發與振興軟體產業、信息資源開發和政務系統運行維護與發展信息服務業結合起來,在符合標準的條件下,優先使用國產設備和軟體,以帶動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 注意防管結合,保障安全運行。正確處理發展與安全的關系,綜合平衡成本和效益。一手抓電子政務建設,一手抓網路與信息安全;一手抓安全技術手段開發,一手抓安全規章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根據電子政務建設的不同階段,採取相應的安全措施和手段;按照政務公開和國家安全的要求,科學合理地劃分信息保密等級(人民日報)。 電子政務 - 益派咨詢電子政務測評 電子政務是政府部門/機構利用現代信息科技和網路技術,實現高效,透明,規范的電子化內部辦公,協同辦公和對外服務的程序、系統、過程或界面。與傳統政府的公共服務相比,電子政務除了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如廣泛性、公開性、非排他性等本質屬性外,還具有直接性、便捷性、低成本性以及更好的平等性等特徵。

Ⅲ 通過電子政務怎樣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當前,各地政府都在積極建設電子政務,把政府的業務搬到網上。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我國目前只有7%的人上網,盡管上網的人數增長很快,但在相當長時間內,上網的人仍將是少數。那麼,怎樣才能使電子政務更好發揮為廣大公眾服務的功能呢?北京潤霖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田雨農提出,在電子政務建設中應把互聯網技術與在我國已廣泛普及的電話結合起來,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共服務管理系統,讓百姓盡早感受到電子政務帶來的好處。
公共服務管理是電子政務建設的重要內容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政府的職能也在改變,由過去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田雨農認為,政府的職能主要是服務、管理和保障,為企業和公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無疑是政府最重要的職責之一。
電子政務的實施為政府提高為公眾服務的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手段。首先,電子政務從根本上改變了政府與企業、社會、公眾的信息不對稱狀態,企業、公眾可以通過網路及時獲取政府的各種信息。此外,藉助現代信息網路技術,公眾不僅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一站式服務、在線服務等,而且大大加強了與政府之間的互動,從而使政府可以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
因此,公共服務管理應當成為電子政務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越是基層政府,電子政務的服務功能應越大。
把互聯網與電話結合起來建公共服務管理系統
電子政務建設是基於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但是我國的企業和公眾能直接利用網路的人卻比較少,這勢必會影響電子政務效益的發揮。而另一方面我國電話的普及率卻很高。因此,在電子政務建設中應當藉助電話來彌補這一不足。
田雨農說,不要一想到建電子政務,就是把什麼都搬到網上。其實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包括上網人數占人口51%的美國,在構建電子政務中,都普遍運用電話這種形式,建設客戶關系管理中心,作為電子政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也有一些地方建立了政府呼叫中心,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田雨農認為,簡單地建政府呼叫中心還不夠。政府和公眾聯系的渠道除了電話外還有很多,包括信件、傳真、簡訊、網路等等,而且一些社會弱勢群體,不要說上網,可能電話都沒有,需要政府的主動關懷。同時,它不應只是簡單回答公眾的問題,而應從中分析出企業和公眾的需求。
正是針對中國的實際情況,潤霖資訊公司研製出一套公共服務管理系統。它把呼叫中心和客戶關系管理整合到電子政務系統中,可以把來自電話、互聯網、傳真、信件等各種公眾的信息送達有關人員,以及時處理公共服務中的各種問題;同時它還可以自動積累和生成大量數據,分析企業和公眾對政府服務的需求,及時反饋給政府的決策部門,作為公共服務決策中的重要依據。
公共服務管理可以先行
田雨農指出,電子政務建設不是一兩年就可以完成的,它除了涉及網路和軟硬體建設外,還和政務改革緊密相關,不能等到電子政務都建好了再上公共服務管理。公共服務管理不涉及政府業務流程的重組,投資小,見效快,完全可以先建。公共服務直接和民眾利益相關,公共服務好不好,是百姓評價電子政務是否有效和政府績效的重要標准。

Ⅳ 電子政務如何能夠促進監管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何謂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也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用政治學的語言表述是為社會服務,用專業的行政學語言表述就是為公眾服務。它是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的指導下,在整個社會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於服務者的角色,並通過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組建起來的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公正執法為標志,並承擔著相應責任的政府,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領域的具體體現。其主要特徵如下:

一、服務型政府是一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政府。在我國,這個核心競爭力就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就是社會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為本。這一核心競爭力是與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相一致的,是我們構築國家「軟實力」的基本要素。一個服務型政府,首要的特徵就是張揚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實現了社會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為本的「制度化形態」,並在社會實踐和改革過程中具有切實的可操作性。離開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憲法原則和我們黨的執政理念談服務型政府,這個服務型政府就可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二、服務型政府是一個民主和負責的政府。就是說,是一個人民民主和對人民負責的政府。前者是指政府的性質,後者是指政府的目的。人民民主是共和國憲法所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特別是「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它界定了政府的有限性。憲法規定的這「四個民主」權利,反映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在現實的制度安排中一個都不能少。公民通過正常程序和渠道參與國家治理,表達自己的願望,是服務型政府的本質特徵,惟其如此,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才能真正建立一個服務型政府。

三、服務型政府是一個法治和有效的政府。依法行政是現代政府的一個基本特徵,是建立合理的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公民關系的前提。我國政府就其本質來說,是依據憲法原則建立並按照憲法原則運作,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只有尊重憲法並按照憲法原則辦事,才能在全社會樹立政府的權威,確立政府的社會公信力。一個依法行政的政府必然是一個有效政府,其公共政策才能得到認真的落實。建立服務型政府,核心是政府必須尊重憲法精神,按憲法原則辦事,只有這樣,人民才會相信政府,政府服務才能為群眾所接受。依法行政是提高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關鍵環節。

四、服務型政府是一個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核心是在公共財政和預算以及財政轉移支付的導向上,要真正關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願望。把錢真正用到惠及千百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人民安居樂業、心情舒暢、生活幸福的事業上來。要真正關心社會的弱勢群體。政府必須下決心把錢投到以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關乎千家萬戶生活命脈的義務教育、公共醫療、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勞動力失業和培訓、環境保護、公共基礎設施、社會安全和秩序等方面來。這些都是一個服務型政府的最基本組成部分和核心內容,是關乎國家穩定、發展和繁榮的國家戰略產業,搞得好與不好,直接決定著我們黨和政府執政的物質基礎,決定著人心向背,決定著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要提高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建立服務型政府,就是要把這些方面作為公共財政支出和財政轉移支付基本方向,切實通過預算硬約束保證公共財政的正確使用。

五、服務型政府是一個實現了合理分權的政府。合理分權是完善政府治理、優化政府結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建立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說,分權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分權;上下級之間的權力下放;政府與社會中介組織之間的許可權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許可權劃分等。合理分權是現代政府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合理分權是我們建立服務型政府所遇到的一個最復雜的結構性難題,解決得不好,就可能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社會失序和國家混亂,這是我們在分權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但分權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合理的分權至少可以帶來以下幾點好處:第一,最大好處是可以帶來經濟上的效率;第二,可以合理地控制政府的管理幅度,不至於因為管理幅度過大而造成管理失誤;第三,可以減輕中央的財政負擔;第四,可以調動地方的積極性;第五,可以有效地平衡中央與地方的利益;第六,在政治上的最大好處是有利於建立問責制政府,轉移政府責任,明確政府核心工作,便於政府的績效評估。實現合理分權,是提高我黨執政能力、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基本前提。

提供公共服務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責。政府職責的基本領域,是在維護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前提下,滿足通過市場機制滿足不了或滿足不好的社會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務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責,包括為各種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與平等競爭的條件,為社會提供安全和公共產品,為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和社會保障服務等方面。

政府職能的轉變

全能型政府的職能模式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對象。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通過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進行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政府是全能型的。政府扮演了生產者、監督者、控制者的角色,為社會和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和角色被淡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觀主體的經濟活動交給市場調節。政府由原來對微觀主體的指令性管理轉換到為市場主體服務上來,轉換到為企業生產經營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這一重大轉變是艱難的,但卻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啃掉的「硬骨頭」。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政府與國有企業在市場中的角色混淆現象得到改變;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迫使政府管理經濟方式轉變;現代產權制度的建立也將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現象有一定改變。但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不當干預與市場競爭秩序維護「缺位」並存,政府規模的膨脹加劇,影響了市場交易的順利進行。
事實證明,把經濟決策權歸還給市場主體,同時提供各類市場主體自由競爭、公平交易的市場環境,讓市場主體分散決策並獨立承擔經濟後果和社會影響,政府專注於市場環境和市場秩序維護的有限理性思維,更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

從審批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有必要通過規制市場行為和規范市場秩序,維護市場競爭活動的公平、公正,降低市場經濟活動的運行成本,增進市場效率。但政府規制不應成為維持政府部門利益的手段。政府設置過多過繁的審批或檢查項目,有的甚至是亂收費、亂罰款,大大增加微觀主體的市場運行成本和制度成本,同深化市場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馳。傳統體制下的行政審批還通過設置所有制門檻,對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領域進行限制。這與新的條件下國家對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思路相左,與「非禁即入」的自由競爭理念也格格不入。因此,應當進一步大幅度削減行政審批,減少行政干預中的隨意性,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優化組合。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基礎工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原則是:對不符合政企分開和政事分開原則、妨礙市場開放和公平競爭以及實際上難以發揮有效作用的行政審批,堅決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場機制代替的行政審批,通過市場機制運作;對於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要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做到審批程序嚴密、審批環節減少、審批效率明顯提高,行政審批責任追究製得到嚴格執行。《行政許可法》的出台對轉變政府職能,改變我國「審批」過多過濫、冗長復雜的現象將產生積極的影響,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政府只有切實把行政審批的范圍減下來,實現審批行為的規范化,才談得上向服務型模式的轉變。

從高成本政府轉向高效率政府

逐步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前提。政府運作的高成本與政府服務的低效率是如影隨行的。通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經濟社會事務的管理責權,明確中央和地方對公共服務方面的管理責權,有利於降低管理成本,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社會中介服務組織也是促進政府職能轉變,降低市場交易成本特別是信息成本的有效途徑。積極發展獨立公正、規范運作的專業化市場中介服務機構,按市場化原則規范和發展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減少政府規制范圍,也有利於減低行政成本。

在逐步降低政府成本的基礎上,增強政府的回應性是提高政府服務效率的又一重要環節。政府的回應性是衡量政府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公共管理人員和機構應當定期地、主動地向公民、企業征詢意見、解釋政策和回答問題,對公眾提出的問題和要求,及時作出處置和負責的反應。具有充分回應性的服務型政府模式,導致政府在權力結構中角色的變化:政府由原來的公共權力統治者,變為市場秩序的監管者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

服務型政府是我國政府的必然選擇

我們國家的政府過去是一個管制型政府,原因是什麼呢?第一,長期的封建社會的傳統;第二,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第三,階級斗爭以及無產階級專政的觀念。

以上三個方面構成了我們政府雖然強調的是服務,但實際上對社會是一種管制,因此是管制型政府。管制型政府的基本特徵是:第一,命令行政;第二,一統行政;第三,人情行政;第四,經驗行政;第五,弱責行政。管制型政府會帶來哪些危害呢?第一,政府主導;第二,救世主觀念;第三,善權專權,失去監督;第四,全能政府職能無限擴長。管制型政府解決不了這四大問題,所以建設服務性政府是一個必然選擇,沒有別的辦法,必須走這條路。

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具體任務是:第一,觀念必須轉變;第二,政府職能必須轉變;第三,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與世貿經濟規則接軌的法規體系;第四,辦事必須公開化;第五,貫徹一視同仁的原則;第六,建立貿易工作的復審機制和失誤救濟機制;第七,要正確處理服務行政中的管制問題。

建立服務型政府模式的有效路徑

服務型政府要求政府不僅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經濟、社會等事務服務,認真履行「人民」政府的宗旨,還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世貿規則的需要,堅持公開、公正、合法、透明等原則,用市場經濟的觀點和方法解決機構設置重疊、職能交叉、政出多門、重復管制等問題,努力把政府工作重心轉移到加強市場調節、社會監管、依法行政、公共服務等職能上來。服務型政府應該是「陽光政府、創新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等模式交叉、綜合滲透的結果。它的建立與發展應遵循以下途徑:

(一)在政府行政程序上,公開透明,建設陽光政府。政務必須向公眾公開,包括政府組織的使命公開、辦事程序公開、常用法規公開以及辦事結果公開等。

(二)在政府行政功能上,建設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理念要成為政府工作的宗旨,寓管理於服務中,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公平的競爭環境,為公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

(三)在政府行政機制上,建設創新型政府。政府管理制度創新的必要性,首先是為了提高政府的活力和效率。政府是一種自然壟斷性組織,只有引入創新、激勵和競爭精神,才能提高效率。其次為了適應政治、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必須進行管理制度的創新。最後是為了解決國內經濟發展的具體問題,要求政府制度不斷創新。

(四)在政府行政技術手段上,建設電子型政府。電子政府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也是建設公共政府體制的重要基礎。電子政府的建立,不僅可以使老百姓能夠得到更廣泛、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務,而且可以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服務效率,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方式,改變政府與企業、公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做到透明化、公共化,從而減少滋生腐敗現象產生的溫床。

(五)在政府行政規則上,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型政府。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WTO的規則正是建立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它們要求政府必須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經濟與社會事務,摒棄行政過程中的「暗箱」操作,提高行政效率。政府的所有權力要源於法律,源於人民的授權,使行政過程發生在法律和人民的密切監督之下。

Ⅳ 論述如何才能有效促進中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的發展

大力發展加快電子政務立法進程,保證電子政務項目實施的公開、安全與效率回
促進集成整合,答加強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提高協同辦公能力
)重視電子文件管理,建立健全政務信息資源的長期保存與開發利用制度
)發展移動政務,完善立體化電子政務服務體系

Ⅵ 如何利用電子政務更好的為民服務

從電子政務發展的大環境來說,2004年中國政府正式提出要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戰略目標。在這之後,電子政務的「公共服務」功能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正式明確了這一點——「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公民意識的覺醒和公民社會的形成,也對強化電子政務的公共服務職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電子政務自身發展的特點來說,我國電子的大規模建設階段已經結束,我國的寬頻網規模、網民總數等指標均已居世界前列。下一步的工作重心便是如何進一步深化應用,由「量」的擴張轉變為「質」的提高。去年以來的金融危機更是強調了在現有規模基礎上,深化應用、挖掘潛力的必要性。

因此,我們認為,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下一步工作重心,是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之上,以「公共服務」為指導方針,不斷深化應用。

具體來說,我們認為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應當大力加強政府網站的服務功能。

政府網站代表著一級政府的形象,而且具有 「實時性」、「交互性」、「超越地理界限」等傳統行政手段所不具備的優點,是信息時代中實現信息公開、政民互動、公共服務的重要途徑。《信息化建設》雜志所做的《2008中國電子政務發展現狀大型問卷調查》也為我們的這個判斷提供了數據支持——在回答當前電子政務建設中什麼是「最見效的項目」時,回答「政府網站」和「門戶網站」的受訪者分別有29%和15.24%,兩者相加比重高達45%。

但是,目前我國的政府網站離「服務型政府」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具體表現為:信息公開不充分,還沒有真正貫徹「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以網站為平台組織的政民互動交流數量偏少,而且不固定、沒有形成常例;基於政府網站提供的公共服務數量偏少,信息化程度有限,大都只是集中在單個部門的簡單業務辦理,包括表單下載、過程信息查詢等,還未能有效地集成多個部門的流程,實現「一站式」服務。

強化政府網站的服務功能。需牢牢樹立網站的「服務」定位,根據大部制改革、省縣直管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重新梳理服務流程,在此基礎上整合後台應用,統一對外服務平台,打造一個協同高效的「服務型政府網站」。

(2)基層政府應大力發展基於互聯網的電子政務。

我們認為,以公共服務為指導,大力深化應用的另一個切入點,是基層政府部門要注意限制「專網」、「內網」的發展,而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應用上來。

2002年中辦、國辦下發的《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中確立了我國電子政務「專網」、「內網」和「外網」三網並立模式,至今為止這一模式一直是國家級電子政務網路結構,也成為很多地方政府開展電子政務的主要參照模式。但這一模式只是規定到47個副省級以上的單位,對地級市、區縣級政府的網路結構應該如何建設沒有作統一規定。

我們認為,「三網模式」的優點市安全性好,缺點是投入比較大,維護成本高。相對而言這種模式比較適合主要擔負「宏觀調控」、「經濟監管」職能的省級以上政府部門,而對於主要擔負「公共服務」職能、平時處理的涉密信息量非常有限的地級市以下政府來說有些「浪費」。

因此,我們建議,「三網模式」可以在副省級以上的政府部門中保留,而地級市以下的政府部門由於其「涉密信息」量很少,服務職能比重很大,可以鼓勵他們直接依託互聯網上建「辦公業務資源網」,開發基於互聯網的公共服務項目,以節約社會成本。

對於電子公共服務的理解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電子公共服務就是公共服務手段的電子化。這是一種工具層面上的認識,往往出現在電子公共服務的初級階段。第二層次,電子公共服務是電子環境下公共服務的新模式。電子公共服務在本質上當然屬於公共服務。電子政府的主要目標就是順應信息化社會對政府管理的需要和要求,建立起以公眾服務為導向的政府。

作為一種新型的服務模式,電子公共服務與傳統的公共服務相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具有了自身鮮明的特點:

(1)網路化。這是最為明顯的變化。傳統的公共服務是建立在手工平台之上的,包括辦公室、窗口、櫃台,而電子公共服務則需要建立在網路平台之上,包括政府網站、政府內部的公務處理系統等,公共服務項目的申請、受理、傳遞都可以在網路上進行。

(2)便利性。與傳統的人工服務顯著不同的是,電子公共服務通過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使得政府服務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做到讓社會公眾隨時隨地享用政府的公共服務。需要獲得政府公共服務的公眾不管在何時何地,只要能夠接入互聯網,即可獲得相應的政府服務。

(3)回應性。政府提供的各項服務不是讓社會公眾來適應政府部門的設置和職能劃分的需要,以致使公眾不得不在不同的政府部門之間來回穿梭、迂迴等待,而是政府服務部門應最大限度地從公眾的需要出發,以「公眾利益為中心」設計服務項目,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改善服務品質,為社會公眾提供最大的服務效益。

(4)集成化。電子公共服務應具有很強的集成性,能把眾多政府部門的不同政府職能通過網路集成在一起,讓社會公眾享受「一站式」的政府服務,以有效地節省服務時間,提高服務效率。

(5)個性化。在電子公共服務的條件下,政府的服務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使得政府能夠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個性化的、「一對一」的服務。例如,面向個人的健康保健、教育培訓,面向企業的稅務服務都可做到按個性化的要求提供服務方案,並通過互聯網等形式主動提供相應的服務。

(6)互動性。通過網路,公眾既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在適宜的時間、地點將服務申請上傳,也可以發表對服務內容、過程、方法的意見,政府則必須對這些意見做出相應的處理,服務方式由「政府→公眾」變為「政府←→公眾」,即由單向變為雙向,由一方主動變為雙方互動。

(7)透明化。這里的透明主要是指服務事項開展過程的透明。在電子公共服務模式中,公眾只需掌握自己的需求,按照規定提交申請,並在一定的時限內查收結果,而無需掌握服務機關的內部構成,無需依靠自己的奔波來推動辦理過程。這種透明化減少了傳統公共服務提供中的「暗箱操縱」的可能性。

(8)高效化。高效意味著服務成本的降低和服務收益的提高,表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公眾獲取公共服務成本的降低,包括辦理時間的減少、地點的不受限等。此外,還可表現為政府提供服務成本的降低。

Ⅶ 怎麼通過發展電子政務完善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電子政務」的直接含義是一國的各級政府機關或有關機構以電子化的手段處理各類政府事務。電子政務是政府向社會提供服務過程中「手段」上的保障,是一種「以電子為手段、以服務為核心」的活動。信息技術在推進技術創新、體制創新、政府改革方面理應發揮重要作用,而目前政府信息化發展中「自彈自唱、自吹自擂、自以為是、自作多情」現象時有發生。惟有挖掘信息化的本源價值,視公眾和社會需求為根本,才能切實提高行政效能,促進科學決策,打造陽光政府,進而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惠及民生。

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是黨的十七大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我國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建設服務型政府,關鍵是把政府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的職能放在愈益重要的位置上。因此,需要切實以公眾需要為導向,加強資源整合,規范電子政務發展,使其成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有力支撐。

從大的概念來講,電子政務實質上是電子商務的另一種形態,即在計算機網路(主要指Internet網路)平台上,按照一定的標准開展的政府服務活動。因此電子政務的最終目標就是為社會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電子公共服務進而促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服務是電子政務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注電子公共服務,有助於更好地挖掘信息化和電子政務的本源價值,促進信息化建設的提高,轉化為惠及民生的實效。

Ⅷ 如何加強政府公共服務電子化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網路技術的普及應用,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已成為全球潮流內,電子政府容作為其中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備受世人關注,建設電子政府已經成為各國政府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對策。世界一些先進國家紛紛開始了政府的信息化進程,並把政府電子化公共服務系統放到了重要的位置。1993年,我國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擬定了《國家信息化「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啟動了「三金工程」(即金橋、金關、金卡)。此後,又先後提出和實施了一系列「金」字型大小系統信息工程,如「金稅」工程、「金農」工程、「金企」工程、「金智」工程和「金信」工程。1999年1月,開始了「政府上網」工程,拉開了全面建設電子政府的帷幕。從此,各級政府爭相在網上建立自己的網站,實現電子政務的功能,推進政府電子化公共服務的拓展和深入。

Ⅸ 如何通過電子政務的建設促進政府治理能力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發展電子政務,目的在於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塑造一個管理更高效、服務更完善的電子政府。進入21世紀以來,電子政務正逐步成為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政府創新的一條重要途徑。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了電子政務在推進政府改革和構建服務型政府進程中的重要作用,這標志著中國電子政務建設已經進入與政府改革同步並進的新階段。電子政務以其特有的便捷性、開放性、互動性等特徵,為改進政府服務提供了新途徑,是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不可或缺的手段。
一、政府能力的內涵與結構
政府能力是指一國國家機關通過公共權力的行使,在實現和維護政治統治、推動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或體現出來的能力[1]。通過對概念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到,政府能力包含兩個方面的能力體系,一是政府為了實現和維護自身統治地位所具有的政治統治能力體系,二是政府在改造自然和推動社會進步過程中所具有的社會發展能力體系。
政治統治能力是政府最基本的能力體系,也是實現社會發展能力的前提,政治統治能力體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能力:合法化能力、公共行政能力、政治秩序調控能力。[1]社會發展能力是指政府在促進社會進步,實現社會公平過程中所體現的能力,社會發展能力體系主要包括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增加社會資源的能力、配置社會資源的能力。[1]政府自身的能力建設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升政府能力就是在增強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國家的政府能力建設與該國的人力、科學技術、組織、體制、資源等因素密切相關,其提升和改善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二、電子政務對政府能力的重要影響
(一)國外電子政務的實踐
發達國家把推進電子政務與政府改革有機結合在一起,獲得了十分明顯的效果。以新加坡為例,在新加坡電子政務中,個人所得稅的納稅服務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每處理完一筆簡單的業務就可節約費用1.54美元。目前,新加坡的電子政務估計每年可為政府節省2300萬美元,按要求今後每年節約的資金可達到4600萬美元。新加坡的案例表明,推行電子政務不僅有利於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也有利於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是帶動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
電子政務在重塑政府的組織與管理方面也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戰略工具。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政府改革運動,這場運動隨著英國撒切爾和美國里根政府的改革的進行,很快擴展到了澳洲和歐洲,形成了20世紀80年代全球范圍的政府改革浪潮。進入90年代後,這股改革的浪潮絲毫沒有減弱,英國每屆政府都要推動「公民憲章運動」,加拿大的政府提出「公共服務2000計劃」,美國的柯林頓政府在1992年的「政府重塑計劃」中把推行「電子政務」作為重要戰略工具,在全球率先倡導發展「電子政務」。
近年來,許多國家政府把建設電子政務作為推進政府創新的一項重要國策。2007年,韓國司法部的移民智能服務獲得聯合國公共服務獎,國際社會對韓國政府的創新給予極大贊譽;另外,作為韓國政府創新最具代表性成果的On-nara業務處理系統,更是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新加坡的政府創新也同樣得到了國際認可,新加坡在7個領域制定了全國性的創新計劃,其中包括經濟和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新,其目的是提高政府與私人部門合作的透明度和效率。[2]
(二)國內電子政務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期間,中國電子政務取得明顯成效,也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電子政務在加強管理、轉變職能、提高效率、方便群眾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推進「金關」「金稅」「金卡」等工程建設,以及打擊走私、防堵偷漏騙稅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Ⅹ 如何利用電子政務 打造服務型政府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發展電子政務,目的在於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塑造一個管理更高效、服務更完善的電子政府。進入21世紀以來,電子政務正逐步成為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政府創新的一條重要途徑。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了電子政務在推進政府改革和構建服務型政府進程中的重要作用,這標志著中國電子政務建設已經進入與政府改革同步並進的新階段。電子政務以其特有的便捷性、開放性、互動性等特徵,為改進政府服務提供了新途徑,是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不可或缺的手段。 一、政府能力的內涵與結構 政府能力是指一國國家機關通過公共權力的行使,在實現和維護政治統治、推動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或體現出來的能力[1]。通過對概念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到,政府能力包含兩個方面的能力體系,一是政府為了實現和維護自身統治地位所具有的政治統治能力體系,二是政府在改造自然和推動社會進步過程中所具有的社會發展能力體系。 政治統治能力是政府最基本的能力體系,也是實現社會發展能力的前提,政治統治能力體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能力:合法化能力、公共行政能力、政治秩序調控能力。[1]社會發展能力是指政府在促進社會進步,實現社會公平過程中所體現的能力,社會發展能力體系主要包括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增加社會資源的能力、配置社會資源的能力。[1]政府自身的能力建設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升政府能力就是在增強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國家的政府能力建設與該國的人力、科學技術、組織、體制、資源等因素密切相關,其提升和改善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二、電子政務對政府能力的重要影響 (一)國外電子政務的實踐 發達國家把推進電子政務與政府改革有機結合在一起,獲得了十分明顯的效果。以新加坡為例,在新加坡電子政務中,個人所得稅的納稅服務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每處理完一筆簡單的業務就可節約費用1.54美元。目前,新加坡的電子政務估計每年可為政府節省2300萬美元,按要求今後每年節約的資金可達到4600萬美元。新加坡的案例表明,推行電子政務不僅有利於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也有利於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是帶動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 電子政務在重塑政府的組織與管理方面也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戰略工具。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政府改革運動,這場運動隨著英國撒切爾和美國里根政府的改革的進行,很快擴展到了澳洲和歐洲,形成了20世紀80年代全球范圍的政府改革浪潮。進入90年代後,這股改革的浪潮絲毫沒有減弱,英國每屆政府都要推動「公民憲章運動」,加拿大的政府提出「公共服務2000計劃」,美國的柯林頓政府在1992年的「政府重塑計劃」中把推行「電子政務」作為重要戰略工具,在全球率先倡導發展「電子政務」。 近年來,許多國家政府把建設電子政務作為推進政府創新的一項重要國策。2007年,韓國司法部的移民智能服務獲得聯合國公共服務獎,國際社會對韓國政府的創新給予極大贊譽;另外,作為韓國政府創新最具代表性成果的On-nara業務處理系統,更是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新加坡的政府創新也同樣得到了國際認可,新加坡在7個領域制定了全國性的創新計劃,其中包括經濟和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新,其目的是提高政府與私人部門合作的透明度和效率。[2] (二)國內電子政務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期間,中國電子政務取得明顯成效,也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電子政務在加強管理、轉變職能、提高效率、方便群眾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推進「金關」「金稅」「金卡」等工程建設,以及打擊走私、防堵偷漏騙稅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閱讀全文

與電子政務如何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