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準扶貧一有,兩不愁,三保障,六個精準,五個一批是些什麼
一有:就是指增加收入,既是脫貧的基本前提,圍繞實現這一目標,,各地要堅持把發展生產扶貧作為主攻方向,確保貧困戶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和增收渠道。
兩不愁:與時俱進確保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
三保障:是指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扶貧中關注其享受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狀況,居住等基本物質生活。注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改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
四個切實:切實落實領導責任,才能確保扶貧規劃落到實處,切實做到精準扶貧,才能確保扶貧工作事半功倍,切實強化社會合力,才能確保扶貧工作整體推進,切實加強基層組織,才能使扶貧工作穩步發展。
五個一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六個精準:對象要精準,項目安排要精準,資金使用要精準,措施到位要精準,因村派人要精準,脫貧成效要精準」。
(1)扶貧基本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了總書記重要論述的科學性、真理性。在最後攻堅階段,必須堅決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堅持既定路線方針政策不動搖,確保焦點不散、靶心不變。要
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強化產業和就業扶貧,促進穩定脫貧、可持續脫貧。要因地制宜推進脫貧攻堅,有效調動各地積極性和創造性。要集中力量攻堅深度貧困,引導資源要素向深度貧困地區
聚焦。要充分發揮貧困群眾主體作用,增強脫貧內生動力。要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要全面加強黨對脫貧攻堅的領導,凝聚全黨全社會
力量,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關鍵在把握精準要義、念好精準「真經」、做好精準文章。脫貧攻堅蠻干不行,必須實事求是、扎實推進。圍繞「六個精準」,切實在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
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聚焦發力,才能有實效、見成效;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實施「五個一批」工程,才能吹糠見
米、水到渠成;堅持中國制度優勢,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一起抓扶貧,層層落實責任制的治理格局,才能匯聚起從上到下齊心攻堅的強大合力。
2. 精準扶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內容是什麼
精準扶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內容是什麼?精準扶貧知識解答,扶貧幹部值得收藏!
1.什麼是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2.什麼是「兩不愁」、「三保障」、「一達標」
「兩不愁」:不愁吃(含安全飲水)、不愁穿。
「三保障」:義務教育、安全住房、基本醫療有保障。
「一達標」:農民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達到國家現行扶貧標准。
3.貧困戶和脫貧戶識別有關事項
(1)識別范圍
一是將農村人口、戶籍制度改革就地農轉非的人口作為識別范圍。
二是識別以戶為單位,戶口本為基本原則,共同生活為參考依據。
三是貧困戶(整戶或單人)因搬遷、婚嫁、外遷、死亡、新生、判刑收監、出國定居的人員要及時動態調整。
四是貧困戶識別堅持以鄉鎮戶籍管理為主的原則。
(2)貧困戶和返貧戶識別標准
一是國家標准:低於國家現行扶貧標准,且「兩不愁」、「三保障」未實現的。
二是市級標准:「四進七不進」
「四進」:一是家庭人均純收入未達到國家現行扶貧標準的農戶;二是因缺資金有子女無法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農戶;三是無房且自己無能修建的農戶,或只有一套住房已經存在安全隱患,自己卻無力修建的農戶;四是因家庭成員患重大疾病或長期慢性病等,扣除各類政策補助後,自付醫療費仍然很高,導致家庭處於國家扶貧標准以下的農戶。
「七不進」:一是當年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高於當地平均水平的農戶;二是2014年以來購房或修建新房,或高標准整修現有住房(不含因災重建、高山生態扶貧搬遷或國家統征拆遷房屋)的農戶;三是家庭擁有或使用享受型轎車、船舶、工程機械及大型農機具的農戶;四是家庭辦有或投資企業,長期僱用他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並在正常經營正常納稅的農戶;五是家庭成員中有正式編制的財政供養人員、村五職幹部(有重大致貧原因的村幹部除外)家庭;六是舉家外出一年及以上,收入明顯高於當地平均水平的家庭;七是其他明顯不符合扶貧開發對象標準的情形。
(3)脫貧戶識別標准
主要依據:「一出三不出」
「一出」:當年家庭人均純收入超過國家扶貧標准,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並真正實現了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住房三保障,飲水和生活用電已經解決,不因患重大疾病、長期慢性病等大額醫療費用支出而返貧的貧困戶。
「三不出」:一是農戶家庭人均純收入沒有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准,沒有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家庭;二是雖然享受了扶貧政策,但尚未明顯見效的家庭;三是當年新識別或返貧的貧困戶原則上不能退出。
脫貧出列村識別標准:貧困村貧困發生率低於3%,統籌考慮村內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產業發展、集體經濟收入等綜合因素。
(4)識別方法
主要通過政策宣傳、業務培訓、進村入戶、信息採集、民主評議、公示公告、比對核實、全程監督等工作環節,通過「四看」(看收入、看吃穿、看保障情況、看穩定發展態勢)識別各類對象。
4.貧困戶(返貧戶)和脫貧戶識別流程
主要流程:「八步、兩評議兩公示一比對一公告」
(1)貧困戶、返貧戶識別流程
第一步,農戶申請。本著自願原則,提出書面申請,並簽字蓋手印。
第二步,村民小組評議(第一次公示)。以村小組為單位,組織農戶開展民主評議,提出初步名單並進行村民小組公示。
第三步,入戶調查。村組幹部和駐村幹部組織開展入戶核實,採集相關信息。
第四步,村級民主評議(第二次公示)。以村為單位,組織村民代表、監督人員、村級幹部、駐村幹部等對村小組公示無異議的對象進行民主評議,對評議出的對象進行第二次公示。
第五步,鄉鎮審核。針對村級無異議的名單,鄉鎮組織審核並報縣級。
第六步,縣級數據比對。針對鄉鎮上報名單,縣扶貧辦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大數據比對,對凝似對象返回鄉鎮、村級重新核實,不搞「一刀切」。
第七步,數據錄入和清洗。
第八步,縣級對外公告。對確定的對象,通過相關媒體對外公告。
(2)脫貧戶識別流程
第一步,村民小組篩選提名(第一次公示)。村民小組組織人員直接入戶調查篩選初步名單。
第二步,村社幹部和駐村幹部組織入戶調查核實。
第三步,貧困戶認可。
第四步,村民民主評議(第二次公示)。
第五步,鄉鎮審核認定。針對村級公示無異議的名單,鄉鎮組織審核並報縣級。
第六步,縣級抽查備案(對外公告)。
5.「六個精準」的具體內容
「六個精準」指的是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幹部選派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6.貧困戶解決「八難」、貧困村實現「八有」
貧困戶「八難」指的什麼
著力解決貧困戶穩定增收難、便捷出行難、安全飲水難、住房改造難、素質提升難、看病就醫難、子女上學難、公共服務難。
貧困村「八有」指的什麼
每個貧困村有一個特色主導產業;
有一條硬(油)化村社公路;
有一個便民服務中心;
有一套落實社保政策到戶的具體措施;
有一個整潔的村容村貌;
有一個堅強有力的村級班子;
有一支穩定的駐村工作隊;
有一個有效的結對幫扶機制。
7.結對幫扶「五個一」活動和駐村幫扶「五步感恩互動」活動
(1)結對幫扶「五個一」活動:為幫扶戶落實一套「增收措施」;為幫扶戶講一堂「政策課」;到幫扶戶家中開展一次以上的「傳統節」慰問;為幫扶戶做一件「貼心事」;每月給幫扶戶打一次電話或發一條簡訊)。
(2)駐村幫扶「五步感恩互動」活動:村支兩委每季度分片召開一次院壩會,由第一書記講政策,脫貧典型講脫貧感受,貧困戶講脫貧決心,並採取知識問答或其他互動的方式答疑釋惑。
組織部幫扶集團責任清單
幫扶單位責任清單
1.幫扶單位要同鎮村加強村情民意研判,認真做好幫扶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盡量讓財政扶貧資金、項目資源、政策扶持圍繞規劃抓落實。
2.幫扶單位要明確1名分管領導,每月至少1次到幫扶村開展工作,同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研討精準脫貧工作落實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每月向幫扶集團單位和相關部門報送一條信息。
3.每季度集中召開1次群眾會或分片召開院壩會,組織幹部宣講扶貧政策,強化精神扶貧,注重在扶志和扶智上下功夫,鼓勵、引導群眾要靠勤勞脫貧致富。
4.幫扶單位要積極爭取行業部門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每年要力所能及為幫扶村解決1-2件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民生實事。
5.幫扶單位要督促機關幹部做細做實結對幫扶工作,定期收集梳理問題和建議,及時提請幫扶集團牽頭單位或鄉鎮研究討論;幫扶單位和鄉鎮負責人每季度要向幫扶集團牽頭縣領導匯報一次工作開展情況。
幫扶聯系人責任清單(10條)
1.每年初同幫扶戶一道規劃當年的增收措施,鼓勵幫扶戶要靠勤勞脫貧致富(清楚種植、養殖、勞務的規模及收益)。
2.每季度至少走訪1次幫扶戶,了解掌握其增收措施的落實情況,並對精準扶貧政策進行深度講解。
3.每季度同幫扶戶一道對房屋前後、內部的清潔衛生進行1次清理整治,確保其庭院清潔衛生。
4.每年到幫扶戶家中開展1次「傳統節」或因病因災慰問,可以送一定金額的慰問金或物品。
5.每月給幫扶戶打1次電話或發1條簡訊,了解其家庭生活生產狀況。
6.每年要詢問幫扶戶的醫療保障情況,醫療保險是否繳納、當年家庭是否有人生病,醫療費用是否按規定報銷;若存在未按規定報銷的,幫助其報銷醫療保險。
7.每年要詢問幫扶戶是否有小額信貸需求,積極引領幫助其辦理小額信用貸款,並提醒按時還息、按期還款。
8.每年要詢問幫扶戶家中子女入學情況,清楚有幾人讀書、什麼學校、教育補助是否落實到位。
9.幫扶聯系人定期收集幫扶戶的困難及建議,並向駐村工作隊或幫扶單位反映。
10.每年底同幫扶戶逐項盤算增收項目落實情況,是否與要求有差距;談談這一年家裡的情況和村裡變化。
3. 扶貧包括哪些項目
教育、醫療、產業、人員培訓、整村推進
4. 精準扶貧中的「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是指什麼
「兩不愁」:不愁吃(含安全飲水)、不愁穿。
「三保障」:義務教育、安全住房、基本醫療有保障。
「一達標」:農民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達到國家現行扶貧標准。
識別范圍:
一是將農村人口、戶籍制度改革就地農轉非的人口作為識別范圍。
二是識別以戶為單位,戶口本為基本原則,共同生活為參考依據。
三是貧困戶(整戶或單人)因搬遷、婚嫁、外遷、死亡、新生、判刑收監、出國定居的人員要及時動態調整。
四是貧困戶識別堅持以鄉鎮戶籍管理為主的原則。
(4)扶貧基本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貧困戶和返貧戶識別標准:
一是國家標准:低於國家現行扶貧標准,且「兩不愁」、「三保障」未實現的。
二是市級標准:「四進七不進」
「四進」:
一是家庭人均純收入未達到國家現行扶貧標準的農戶;
二是因缺資金有子女無法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農戶;
三是無房且自己無能修建的農戶,或只有一套住房已經存在安全隱患,自己卻無力修建的農戶;
四是因家庭成員患重大疾病或長期慢性病等,扣除各類政策補助後,自付醫療費仍然很高,導致家庭處於國家扶貧標准以下的農戶。
5. 國家的扶貧標準是什麼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
為進一步加快貧困地區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特製定本綱要。
序言
(一)扶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扶貧開發,特別是隨著《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的實施,扶貧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事業不斷進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農村居民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疆鞏固、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推動全球減貧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扶貧開發是長期歷史任務。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貧對象規模大,相對貧困問題凸顯,返貧現象時有發生,貧困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以下簡稱連片特困地區)發展相對滯後,扶貧開發任務仍十分艱巨。同時,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不斷深入,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為扶貧開發創造了有利環境和條件。我國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
(三)深入推進扶貧開發意義重大。扶貧開發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局。深入推進扶貧開發,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是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縮小發展差距、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有效的舉措,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全國人民共同實現全面小康。
一、總體要求
(四)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扶貧標准,加大投入力度,把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主戰場,把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盡快實現脫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堅持政府主導,堅持統籌發展,更加註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註重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更加註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註重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努力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五)工作方針。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行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把扶貧開發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鼓勵和幫助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把社會保障作為解決溫飽問題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六)基本原則
——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各級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扶貧開發工作負總責,把扶貧開發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總體規劃。實行扶貧開發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
——突出重點,分類指導。中央重點支持連片特困地區。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扶持力度。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扶貧政策,實行有差異的扶持措施。
——部門協作,合力推進。各相關部門要根據國家扶貧開發戰略部署,結合各自職能,在制定政策、編制規劃、分配資金、安排項目時向貧困地區傾斜,形成扶貧開發合力。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加強引導,更新觀念,充分發揮貧困地區、扶貧對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扶貧對象的主體地位,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發展能力,立足自身實現脫貧致富。
——社會幫扶,共同致富。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完善機制,拓展領域,注重實效,提高水平。強化政策措施,鼓勵先富幫後富,實現共同富裕。
——統籌兼顧,科學發展。堅持扶貧開發與推進城鎮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相結合,充分發揮貧困地區資源優勢,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增強防災減災能力,提倡健康科學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改革創新,擴大開放。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創新扶貧工作機制。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共享減貧經驗和資源。繼續辦好扶貧改革試驗區,積極探索開放式扶貧新途徑。
二、目標任務
(七)總體目標。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
(八)主要任務
——基本農田和農田水利。到2015年,貧困地區基本農田和農田水利設施有較大改善,保障人均基本口糧田。到2020年,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明顯提高。
——特色優勢產業。到2015年,力爭實現1戶1項增收項目。到2020年,初步構建特色支柱產業體系。
——飲水安全。到2015年,貧困地區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到2020年,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來水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生產生活用電。到2015年,全面解決貧困地區無電行政村用電問題,大幅度減少西部偏遠地區和民族地區無電人口數量。到2020年,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
——交通。到2015年,提高貧困地區縣城通二級及以上高等級公路比例,除西藏外,西部地區80%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穩步提高貧困地區農村客運班車通達率。到2020年,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推進村莊內道路硬化,實現村村通班車,全面提高農村公路服務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
——農村危房改造。到2015年,完成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800萬戶。到2020年,貧困地區群眾的居住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教育。到2015年,貧困地區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有較大提高;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0%;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提高農村實用技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水平;掃除青壯年文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遠程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
——醫療衛生。到2015年,貧困地區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基本健全,縣級醫院的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每個鄉鎮有1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0%以上,門診統籌全覆蓋基本實現;逐步提高兒童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每個鄉鎮衛生院有1名全科醫生。到2020年,貧困地區群眾獲得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更加均等。
——公共文化。到2015年,基本建立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已通電20戶以下自然村廣播電視全覆蓋,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力爭實現每個縣擁有1家數字電影院,每個行政村每月放映1場數字電影;行政村基本通寬頻,自然村和交通沿線通信信號基本覆蓋。到2020年,健全完善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自然村基本實現通寬頻;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實現每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下簡稱重點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以公共文化建設促進農村廉政文化建設。
——社會保障。到2015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養制度和臨時救助制度進一步完善,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到2020年,農村社會保障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人口和計劃生育。到2015年,力爭重點縣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婦女總和生育率在1.8左右。到2020年,重點縣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逐步實現人口均衡發展。
——林業和生態。到2015年,貧困地區森林覆蓋率比2010年底增加1.5個百分點。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比2010年底增加3.5個百分點。
三、對象范圍
(九)扶貧對象。在扶貧標准以下具備勞動能力的農村人口為扶貧工作主要對象。建立健全扶貧對象識別機制,做好建檔立卡工作,實行動態管理,確保扶貧對象得到有效扶持。逐步提高國家扶貧標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根據當地實際制定高於國家扶貧標準的地區扶貧標准。
(十)連片特困地區。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等區域的連片特困地區和已明確實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扶貧攻堅主戰場。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強對跨省片區規劃的指導和協調,集中力量,分批實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對所屬連片特困地區負總責,在國家指導下,以縣為基礎制定和實施扶貧攻堅工程規劃。國務院各部門、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統籌協調力度,集中實施一批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工程,大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培育壯大一批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區域性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根本上改變連片特困地區面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自行確定若干連片特困地區,統籌資源給予重點扶持。
(十一)重點縣和貧困村。要做好連片特困地區以外重點縣和貧困村的扶貧工作。原定重點縣支持政策不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制定辦法,採取措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實現重點縣數量逐步減少。重點縣減少的省份,國家的支持力度不減。
四、專項扶貧
(十二)易地扶貧搬遷。堅持自願原則,對生存條件惡劣地區扶貧對象實行易地扶貧搬遷。引導其他移民搬遷項目優先在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實施,加強與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銜接,共同促進改善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充分考慮資源條件,因地制宜,有序搬遷,改善生存與發展條件,著力培育和發展後續產業。有條件的地方引導向中小城鎮、工業園區移民,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能力。加強統籌協調,切實解決搬遷群眾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十三)整村推進。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自下而上制定整村推進規劃,分期分批實施。發展特色支柱產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以縣為平台,統籌各類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源,集中投入,實施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善「六到農家」工程,建設公益設施較為完善的農村社區。加強整村推進後續管理,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鞏固提高扶貧開發成果。貧困村相對集中的地方,可實行整鄉推進、連片開發。
(十四)以工代賑。大力實施以工代賑,有效改善貧困地區耕地(草場)質量,穩步增加有效灌溉面積。加強鄉村(組)道路和人畜飲水工程建設,開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片區綜合開發,增強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夯實發展基礎。
(十五)產業扶貧。充分發揮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優勢,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培植壯大特色支柱產業,大力推進旅遊扶貧。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扶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互助資金組織,帶動和幫助貧困農戶發展生產。引導和支持企業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帶動貧困農戶增收。
(十六)就業促進。完善雨露計劃。以促進扶貧對象穩定就業為核心,對農村貧困家庭未繼續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給予一定的生活費補貼;對農村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給予生活費、交通費等特殊補貼。對農村貧困勞動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加大對農村貧困殘疾人就業的扶持力度。
(十七)扶貧試點。創新扶貧開發機制,針對特殊情況和問題,積極開展邊境地區扶貧、地方病防治與扶貧開發結合、災後恢復重建以及其他特困區域和群體扶貧試點,擴大互助資金、連片開發、彩票公益金扶貧、科技扶貧等試點。
(十八)革命老區建設。國家對貧困地區的革命老區縣給予重點扶持。
五、行業扶貧
(十九)明確部門職責。各行業部門要把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環境和條件作為本行業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在資金、項目等方面向貧困地區傾斜,並完成本行業國家確定的扶貧任務。
(二十)發展特色產業。加強農、林、牧、漁產業指導,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圍繞主導產品、名牌產品、優勢產品,大力扶持建設各類批發市場和邊貿市場。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合理開發當地資源,積極發展新興產業,承接產業轉移,調整產業結構,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
(二十一)開展科技扶貧。積極推廣良種良法。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加大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培育一批科技型扶貧龍頭企業。建立完善符合貧困地區實際的新型科技服務體系,加快科技扶貧示範村和示範戶建設。繼續選派科技扶貧團、科技副縣(市)長和科技副鄉(鎮)長、科技特派員到重點縣工作。
(二十二)完善基礎設施。推進貧困地區土地整治,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開展土地平整,提高耕地質量。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扶持修建小微型水利設施,抓好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工程和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積極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大牧區游牧民定居工程實施力度。加快貧困地區通鄉、通村道路建設,積極發展農村配送物流。繼續推進水電新農村電氣化、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和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普及信息服務,優先實施重點縣村村通有線電視、電話、互聯網工程。加快農村郵政網路建設,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
(二十三)發展教育文化事業。推進邊遠貧困地區適當集中辦學,加快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大對邊遠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標准。免除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學費,繼續落實國家助學金政策。在民族地區全面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動農村中小學生營養改善工作。關心特殊教育,加大對各級各類殘疾學生扶助力度。繼續實施東部地區對口支援中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和招生協作計劃。貧困地區勞動力進城務工,輸出地和輸入地要積極開展就業培訓。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農家書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
(二十四)改善公共衛生和人口服務管理。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保障水平。進一步健全貧困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善醫療與康復服務設施條件。加強婦幼保健機構能力建設。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繼續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組織城市醫務人員在農村開展診療服務、臨床教學、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幫扶活動,提高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加強貧困地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完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加大對計劃生育扶貧對象的扶持力度,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
(二十五)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養水平,切實保障沒有勞動能力和生活常年困難農村人口的基本生活。健全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完善受災群眾生活救助政策。加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進度,支持貧困地區加強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農村養老機構和服務設施建設,支持貧困地區建立健全養老服務體系,解決廣大老年人養老問題。加快貧困地區社區建設。做好村莊規劃,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幫助貧困戶解決基本住房安全問題。完善農民工就業、社會保障和戶籍制度改革等政策。
(二十六)重視能源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快貧困地區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因地制宜發展小水電、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推廣應用沼氣、節能灶、固體成型燃料、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站等生態能源建設項目,帶動改水、改廚、改廁、改圈和秸稈綜合利用。提高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加強草原保護和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大力支持退牧還草工程。採取禁牧、休牧、輪牧等措施,恢復天然草原植被和生態功能。加大泥石流、山體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防治力度,重點抓好災害易發區內的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工程治理等綜合防治措施。
六、社會扶貧
(二十七)加強定點扶貧。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各單位、人民團體、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和國有大型骨幹企業、國有控股金融機構、國家重點科研院校、軍隊和武警部隊,要積極參加定點扶貧,承擔相應的定點扶貧任務。支持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參與定點扶貧工作。積極鼓勵、引導、支持和幫助各類非公有制企業、社會組織承擔定點扶貧任務。定點扶貧力爭對重點縣全覆蓋。各定點扶貧單位要制定幫扶規劃,積極籌措資金,定期選派優秀中青年幹部掛職扶貧。地方各級黨政機關和有關單位要切實做好定點扶貧工作,發揮黨政領導定點幫扶的示範效應。
(二十八)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東西部扶貧協作雙方要制定規劃,在資金支持、產業發展、幹部交流、人員培訓以及勞動力轉移就業等方面積極配合,發揮貧困地區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做好對口幫扶工作。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的行業對口幫扶,應與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關系相銜接。積極推進東中部地區支援西藏、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繼續完善對口幫扶的制度和措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根據實際情況,在當地組織開展區域性結對幫扶工作。
(二十九)發揮軍隊和武警部隊的作用。堅持把地方扶貧開發所需與部隊所能結合起來。部隊應本著就地就近、量力而行、有所作為的原則,充分發揮組織嚴密、突擊力強和人才、科技、裝備等優勢,積極參與地方扶貧開發,實現軍地優勢互補。
(三十)動員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大力倡導企業社會責任,鼓勵企業採取多種方式,推進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加強規劃引導,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扶貧開發。積極倡導扶貧志願者行動,構建扶貧志願者服務網路。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僑聯等群眾組織以及海外華人華僑參與扶貧。
七、國際合作
(三十一) 略
八、政策保障
(三十二)政策體系。完善有利於貧困地區、扶貧對象的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發揮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的綜合效益。實現開發扶貧與社會保障的有機結合。對扶貧工作可能產生較大影響的重大政策和項目,要進行貧困影響評估。
(三十三)財稅支持。中央和地方財政逐步增加扶貧開發投入。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於連片特困地區。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對貧困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貧開發事業的力度。對貧困地區屬於國家鼓勵發展的內外資投資項目和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項目,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自用設備,以及按照合同隨設備進口的技術及配件、備件,在規定范圍內免徵關稅。企業用於扶貧事業的捐贈,符合稅法規定條件的,可按規定在所得稅稅前扣除。
(三十四)投資傾斜。加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和民生工程等投入力度,加大村級公路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小流域與水土流失治理、農村水電建設等支持力度。國家在貧困地區安排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生態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設項目,取消縣以下(含縣)以及西部地區連片特困地區配套資金。各級政府都要加大對連片特困地區的投資支持力度。
(三十五)金融服務。繼續完善國家扶貧貼息貸款政策。積極推動貧困地區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鼓勵開展小額信用貸款,努力滿足扶貧對象發展生產的資金需求。繼續實施殘疾人康復扶貧貸款項目。盡快實現貧困地區金融機構空白鄉鎮的金融服務全覆蓋。引導民間借貸規范發展,多方面拓寬貧困地區融資渠道。鼓勵和支持貧困地區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新增可貸資金70%以上留在當地使用。積極發展農村保險事業,鼓勵保險機構在貧困地區建立基層服務網點。完善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針對貧困地區特色主導產業,鼓勵地方發展特色農業保險。加強貧困地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三十六)產業扶持。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各項產業政策。國家大型項目、重點工程和新興產業要優先向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安排。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貧困地區轉移。加強貧困地區市場建設。支持貧困地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完善特色優勢產業支持政策。
(三十七)土地使用。按照國家耕地保護和農村土地利用管理有關制度規定,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要優先滿足貧困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建房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鎮和產業聚集區建設用地。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在項目安排上,向有條件的重點縣傾斜。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支持貧困地區合理有序開發利用礦產資源。
(三十八)生態建設。在貧困地區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並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力度。重視貧困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三十九)人才保障。組織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行業人員和志願者到貧困地區服務。制定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為貧困地區培養人才的鼓勵政策。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對長期在貧困地區工作的幹部要制定鼓勵政策,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務、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對定點扶貧和東西部扶貧協作掛職幹部要關心愛護,妥善安排他們的工作、生活,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發揮創業人才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加大貧困地區幹部和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力度。
(四十)重點群體。把對少數民族、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的扶貧開發納入規劃,統一組織,同步實施,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加大支持力度。繼續開展興邊富民行動,幫助人口較少民族脫貧致富。推動貧困家庭婦女積極參與全國婦女「雙學雙比」活動,關注留守婦女和兒童的貧困問題。制定實施農村殘疾人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高農村殘疾人生存和發展能力。
九、組織領導
(四十一)略
(四十二)略
(四十三)略
(四十四)略
(四十五)略
(四十六)略
(四十七)略
(四十八)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根據本綱要,制定具體實施辦法。
(四十九)本綱要由國家扶貧開發工作機構負責協調並組織實施。
6. 脫貧的標准到底是什麼
我國現行脫貧標準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2014年現價脫貧標准為2800元。綜合考慮物價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現價計算的標准。按每年6%的增長率調整測算,2020年全國脫貧標准約為人均純收入4000元。折算成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
脫貧原則標准:《扶貧剛要》規定:2020年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即: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貧困縣脫貧的主要標准為:貧困縣貧困發生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等達到國家規定標准。實現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6)扶貧基本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農村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原則標准:《扶貧剛要》規定:2020年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即: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貧困戶 「八有」:一是有安全住房;二是有安全飲水;三是有基本農田;四是有增收產業;五是至少一人有技能資質證書;六是有基本社會保障;七是實現家裡有餘糧;八是實現手頭有餘錢。
打攻堅戰,實打才有勝算;啃硬骨頭,實干方能破局。這既是源於實踐的經驗,也是進一步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要求。然而,在一些地方,精準識貧、扶貧異化成了繁瑣表格,各種展板報表滿牆掛,各種評比檢查不停息,不僅基層幹部苦不堪言,許多群眾也被弄得雲里霧里。這種只顧「面子」、不要里子的形式主義之風,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加以糾正。
7. 貴州省精準扶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指的是什麼
「一達標」是指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超過當年全國扶貧標准,即為達標,也就是說該貧困戶具備了脫貧的前提條件。
「兩不愁、三保障」與基本解決生存溫飽問題相比,是一個內涵更豐富、層次要求更高的扶貧工作目標。首先,它要求鞏固溫飽成果,使扶貧對象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從基本解決到穩定解決。
最近30年,國家3次制定扶貧標准:第一次是1986年的206元,第二次是2001年的865元,第三次是2011年的2300元。國家每年根據農村低收入居民生活消費價格指數調整換算成的現價即為當年扶貧標准。比如,2016年國家扶貧標准線為2952元,貴州省扶貧標准線為3146元。
其次,它不僅僅關注扶貧對象吃飯、穿衣、居住等基本物質生活消費,而且還關注其享受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狀況。
這就要求我們在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時,既要看收入,又不能唯收入,要運用好「兩不愁、三保障」這把尺子去綜合衡量貧困群眾是否真正實現穩定脫貧。
(7)扶貧基本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貴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報告》指出:「全力解決貴州省烏蒙山片區、武陵山片區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整體貧困問題,確保到2020年全省農村貧困人口穩定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確保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摘帽,決不讓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掉隊!」
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勾畫了全國扶貧開發願景,首次提出「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
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的脫貧標准。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將「一達標」和「兩不愁、三保障」正式作為貴州省檢驗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標准,既有定量的收入指標,又有定性的基本生活指標,簡單明了,全面完整,便於掌握。
「一標准兩不愁三保障」作為綜合衡量貧困群眾是否真正實現穩定脫貧的標准,丹霞鎮緊盯此標准,精準發力補短板,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緊盯「一達標」。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超過當年全國扶貧標准,是貧困戶才具備脫貧的前提之一。2017年貴州脫貧的標准線是3335元。
丹霞鎮多措施並舉,因村因人制定對策,確保貧困戶增加收入。一是針對殘疾和長期患病以及缺乏勞動力的人員實施低保兜底,4408戶6395人;二是因人設崗,對有勞動能力,不願出去務工的人員,設置衛生清潔、道路養護等崗位,穩定增加農戶收入。
三是優先使用,各村合作社在實施產業種植管護、人居環境改造等工作中,優先使用貧困戶中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四是以「三變」改革為契機,以「村級合作社+平台公司」為抓手,農戶把閑置的土地、荒山等資源入股合作社種植特色產業,農戶通過「保底+效益」分紅的模式增加收入,布置農業特色產業53364.21畝。
二、緊盯「兩不愁」。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不愁吃不愁穿,生存和溫飽問題已經從基本解決到穩定解決,「兩不愁」已經得到根本性解決。
三、緊盯「三保障」。住房、教育、醫療三保障比不愁吃不愁穿的層次更高,實施難度也更大。丹霞鎮分類施策,確保三保障順利實現。
住房保障。一是大力爭取上級政策,通過實施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生態移民搬遷等政策,改善農戶居住條件。
2015至2017年共實施危房改造2720戶,易地扶貧搬遷219戶752人;二是以村為單位,由各掛村領導、工作隊、駐村工作組、幫扶責任人成立工作組,逐村逐戶進行老舊房屋排查,填報盤州市老舊瓦房整治台帳,進行集中整治。
教育保障。一是確保不輟學。幫扶責任人負責幫扶對象中不存在輟學或者未上學的情況,若有,幫扶責任人必須動員去上學,保障其受教育;二是確保享受教育扶貧。幫扶責任人負責幫扶對象中的學生受教育扶貧情況,若未享受到,要及對接匯報,確保教育扶貧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醫療保障。一是確保參合率,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二是加大宣傳,宣傳合作醫療報銷相關政策,動員生病要去正規醫院就醫,報銷比例能夠達到最高。
8. 扶貧政策有哪些
2016年11月23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規劃》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要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從8個方面實化細化了相關路徑和措施:
1、產業發展脫貧,主要包括農林產業扶貧、旅遊扶貧、電商扶貧、科技扶貧等方面,提出了13項產業扶貧工程或具體措施;
2、轉移就業脫貧,主要從組織開展職業培訓和促進轉移就業等方面,提出了6項就業扶貧行動;
3、易地搬遷脫貧,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4、教育扶貧,主要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降低貧困家庭就學負擔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動計劃和措施,不斷提升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和就業技能,逐步消除因學致貧問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5、健康扶貧,主要從醫療衛生服務、醫療保障、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等方面,提出了6大健康扶貧工程,加快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有效緩解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6、生態保護扶貧,主要從生態保護修復、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個方面,提出了11項重大生態扶貧工程和4項生態保護補償方式,使貧困群眾通過參與生態保護實現脫貧;
7、兜底保障,主要從社會救助、基本養老保障、農村「三留守」人員和殘疾人等方面,提出了社會保障兜底措施,通過築牢社會保障安全網,解決好特殊困難群體和弱勢群體的脫貧問題;
8、社會扶貧,主要從東西部扶貧協作、定點幫扶、企業幫扶、軍隊幫扶、社會組織和志願者幫扶,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關措施和要求。
(8)扶貧基本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扶貧方式:
1、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合理地開發礦業,有計劃地進行能源建設,發展交通運輸業。
2、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把貧困地區開發和發達地區發展結合起來,引進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
3、組織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和中等專業學校、高等院校等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對口支援;組織能工巧匠和技術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培訓科技人才。
4、國家在資金、稅收等方面採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分別情況減免一定的稅收,資金適當集中,統籌安排,配套使用。
扶貧的基本內容與特點:
1、有近期、遠期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並有為實現規劃要求而制訂的具體計劃、步驟和措施。把治標和治本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治本為主。
2、不僅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產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
3、把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調動起來,互相配合,共同為貧困戶和貧困地區開發提供有效的幫助。
9. 1十9扶貧內容是什麼
扶到正點上,1+9=10,就是要做到一點都不差,不偏,不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