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還不高有何表現
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嚴重不足。當前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矛盾是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嚴重滯後於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實際需求,而關鍵問題就是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嚴重不足。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快速提高,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進入高速增長期,這個階段就需要政府和社會加大投入,但實際情況卻是政府在文化方面的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社會投入也嚴重不足,總體投入水平較低。
其次,公共文化服務缺乏剛性的政府保障標准,難以推動政府責任落實到位。從全國來看,2012年國務院下發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雖已對政府保障標准作出了明確規定,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只列入「公共文化場館開放」和「公益性流動文化服務」兩項標准,對地方政府責任、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內容、財政保障等缺乏系統的規定。一些地方黨委政府在文化投入和文化資源的配置等方面缺少「規定動作」和硬約束,存在較大的隨意性,甚至出現缺位、越位、不作為等問題。
第三,公共文化資源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配置不均衡。從城鄉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不均衡的態勢尚未根本改觀。從群體看,針對農民工、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社會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嚴重不足,對弱勢群體公共文化方面的政策措施還不完善,保障還不到位。
⑵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哪些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先進文化版理論研究服務體系、文藝精品權創作服務體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文化娛樂服務體系、文化傳承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引導性意義。
⑶ 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具體指什麼
具體指:好公益性與經營性、均衡化與個性化、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三對關系。
1、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服務的公益屬性決定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將公共利益置於首位,而不能以盈利為主要目的。
2、處理好均衡化與個性化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著眼於滿足社會成員的公共文化需求,應在區域空間、社群之間以及社會個體之間盡可能實現均衡的文化資源配置,盡力做到公平公正。
3、處理好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應用PPP模式,是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以下簡稱「PPP模式」)推廣應用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政府供給向合作供給、從單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轉變。
(3)2012年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擴展閱讀
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當前,亟須澄清模糊認識、克服不良傾向,引導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健康發展。
在PPP模式的實際運行中,受經濟利益驅動,社會資本往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缺乏足夠重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營利化傾向。如何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保證公益性的主體地位,約束社會資本過度的營利行為,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主要應用於市場化程度較高、經濟較為發達的中東部城市地區。這些地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個性化需求較強,但在個別領域出現了個性化文化服務規模盲目擴張、布局失衡的現象。
從實施情況看,一些社會資本沒有處理好公共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為提高自身效率隨意縮減服務項目和服務人群范圍,導致服務質量不同程度地下降
⑷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新思
(1)①"新四化」有利於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尤其是農業的發展,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符合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2分〕②「新四化」提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2分〕③「新四化」,同步發展,符合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根本要求,(2分〕④「新四化」提出了城鄉發展、工衣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2分) (把「新四化」與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幾方面結合,言之有理) 即可。) (2)①政府要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分〕政府要科學民主決策、審慎用權,堅持依法行政,積極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加強市場監管和社會管理,確保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2分〕 ②政府要積極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全社會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動員全體人民為打造美麗中國做出自己的貢獻;(1分〕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優化社會公共服務,憲善社會管理,為打造美麗中國 創造優美的生態環境。(2分〕 ③為了打造美麗中國,政府都必須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2分) (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以酌情給分.)
⑸ 哪位有,發改委和文化部的2012年印發的《全國地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規劃》
在建設標准上,地市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主要參照《公共圖書館建設標准》和《文化館建設標准》,根據服務人口數量確定基本建設規模。地市級博物館的建設則參照《博物館建築設計規范(JGJ66-91)》,根據館藏文物數量確定基本建設規模。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各地可根據當地的經濟實力和發展需要,遵照國家公布的建設標准,對項目規模作相應調整,但超出基本建設規模的部分中央不再補助投資。這種量體裁衣、分級確定建設規模的制度設計,既能較好地滿足不同城市對文化設施規模的差異性需求,又能有效避免資金浪費,更為人性化、科學化。
在項目管理上,為避免部分進入規劃項目被動等待規劃實施的情況出現,同時充分考慮地方政府建設的意願,《規劃》實行項目儲備庫制度。具體來說,對於現有無館舍或館舍面積未達到標准下限、且近15年未曾大修過的地市級圖書館、文化館項目可申請納入項目儲備庫,館藏文物數量不低於6000件、現有面積低於4000平方米的地市級博物館項目可申請納入項目儲備庫。經地方申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審核後,共篩選了符合申報條件的532個項目納入項目儲備庫,其中,公共圖書館189個、文化館221個、博物館122個。申報總建設規模約為45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00億元。在申請資金時,由各地從項目儲備庫中篩選前期條件完備的項目,提出年度資金安排申請,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審核平衡後,編制年度投資計劃並按規定下達。如果在「十二五」期間無法完成前期准備工作,將不予安排。
在投資安排上,地市級三館建設的責任主體是當地人民政府,中央視各地財力予以適當補助。中央安排專項投資,重點補助新建項目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建設項目。對西藏自治區、四省藏區和南疆三地州(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農十四師)項目,按核定總投資由中央投資全額安排。西部地區(含中部地區享受西部政策的區域)項目,新建項目中央按核定總投資的70%予以補助,改擴建項目按49%(相當於新建項目補助資金的70%)予以補助。中部地區(含東部地區享受中部政策的區域)項目及西部省會城市,新建項目中央按核定總投資的50%予以補助,改擴建項目按35%(相當於新建項目補助資金的70%)予以補助。「十二五」期間,約需中央補助投資70億元。
在項目建設管理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將建立規劃實施情況監測報告制度,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對建設情況進行抽查和評估,並根據各地工作積極性和項目實施成效,對規劃項目庫和中央投資安排做出相應調整。對切實重視文化建設、積極加大投入、實施效果顯著的省份,將予以傾斜扶持。
《規劃》指出,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地市級三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在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中引入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落實運行經費,探索多樣化的經費扶持方式,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的長效服務機制,不斷增強地市級三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能力、服務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激發其生機和活力。同時,要不斷改善地市級三館的服務條件和服務手段,豐富服務內容、服務層次和服務內涵,健全和完善三館的服務功能。加強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完善裝備設施、加強服務管理,充分發揮地市級三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
《規劃》實施完成後,全國地市級城市將基本實現市市有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文物資源特別豐富的地市文物館藏及展示條件將得到明顯改善。3億多城鎮居民和大量流動人口讀書看報、進行文化鑒賞、參加大眾文化活動的基本文化權益將得到有效保障。地市級三館的完善,將為加快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⑹ 材料一 我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成果顯著。 截至2012年底,全國3076個公共圖書館、 3301個 文化館 、40575個
(1)①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產業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 ②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發展公共文化項目,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社會和人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④文化的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共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每要點1分,共4分) (2)①文化離不開一定的物質載體,文化影響人來自於一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博物館、紀念館等公益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有利於用優秀的文化塑造人,提高居民的文化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保障群眾的文化權益。(2分) ②重點文物和大遺址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也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見證,保護國家重點文物和大遺址可以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有利於保護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夯實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2分) ③大眾傳媒是現代社會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我們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加強新聞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有利於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2分)
⑺ 中國文化報告學術論文
《文化藍皮書: 2010 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新聞發布會
新聞通稿
《文化藍皮書: 2010 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和文化 部、 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合作共同編寫的第九本年度性國家文化 產業報告。
本書秉承一貫的編輯方針, 將產業分析與政策分析相結合, 既有對 2009 年發展形勢的評估, 又有對 2010 年發展趨勢的預測。本書也延續了以往的欄目安排,既有對全國文化產業宏觀 形勢的評估,又有對文化產業不同行業的權威年度報告;既有政策解讀,也有專家視點。
2009 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形勢
由總課題組提供的 「 總報告 」 依然構成全書的核心內容。總報告認為, 2009 年堪稱是中國文 化產業發展的 「 轉型之年 」 。在宏觀經濟復甦的大背景下, 文化產業不負人們的高度期待,在 多數領域實現了超常增長, 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為亮眼的領域。 文化體制改革繼續保持強 力推進態勢;數字新媒體受到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替代性選擇的影響,在 3G 拉動下出現了 多業聯動的發展態勢, 繼續高速增長; 文化產業和傳統產業實現聯姻, 開始展現出了一個文 化經濟大融合的美好前景。 總之, 國際金融危機凸顯了文化產業的特殊優勢, 文化產業已經 登上了國家戰略性產業的位置。
文化產業的市場規模:從私人需要、公共需要和出口三個方面的分析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和課題組的估算, 2009 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文化娛樂用品及服 務支出總額約 6076 億元,政府公共財政文化消費支出 1095.74 億元,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約 700 億元人民幣左右。上述三項相加, 2009 年我國文化產業國內外市場規模大約為 8000 億元人民幣。
文化體制改革:存量和增量領域出現聯動,改革取得突破
2009 年,宏觀經濟形勢的要求,數字和網路技術的進步,文化消費需求的釋放,以及民間 創業激情的迸發,對體制改革形成 「 倒逼 」 機制,引發了存量和增量領域出現聯動態勢, 推動 體制改革走向突破。 出版體制改革走在了前列,到 2009 年底, 已有 268 家地方出版社、 100 多家高校出版社、 101 家中央部委社完成了轉企改制。在民間出版准入問題上的破冰之舉是 對於人民群眾文化權利的一次空前的落實, 實際上是增量改革的偉大實踐, 並客觀上推動體 制內存量出版機構改革進入快車道。 2009 年,在最高決策層的多次推動下,地方電信和廣 電部門已經行動起來, 打破了當地廣電和電信互不進入的政策壁壘。 圍繞三網融合這一重大 發展課題將出現一輪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高潮, 廣電行業將聯手電筒信行業在市場化改革方面 邁出新的步伐。
與2012年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啥叫擔保物權
發布:2025-01-30 06:42:49
瀏覽:60
信息化成果總結
發布:2025-01-27 11:49:51
瀏覽:9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