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會公共服務是干什麼的
社會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貳』 公共服務與社會化服務
(一)公共服務及供給
1.公共服務及分類
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能夠促成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公共服務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是我國改革與發展進程在當前階段的迫切要求。在我國,公共服務有三種含義:一是國家是公共服務型國家,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二是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三是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
根據公共服務的方式,公共服務可分為一般公共服務與具體公共服務。如果國家的性質與職能是為全體公民及其共同利益服務,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那麼所有的國家公職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不論其所從事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如何,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所有使用了國家公共權力和國家公共資源的社會過程都屬於公共服務。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共服務。具體的公共服務則是依其內容和形式而定的。具體公共服務分為直接公共服務和間接公共服務。間接公共服務是指為滿足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如未成年子女)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間接需求而不是直接需求、使用了國家權力和國有資源的社會活動過程,如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直接公共服務則是為滿足公民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直接需求的、有國家權力、政府行為和國有資源介入的社會生產過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當談到政府職能轉變和政府主要任務之一是保證公共服務的提供的時候,就是指的這種直接公共服務。
根據公共服務的內容,公共服務可分為基礎性公共服務、經濟性公共服務、社會性公共服務和公共安全服務。基礎性公共服務是指那些公民及其組織從事經濟和社會活動、或者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有某種政府行為介入的基礎性服務,如供水、供電、供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等;經濟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或生產活動所提供的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社會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的生活、發展與娛樂等社會性直接需求提供的服務,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福利以及環境保護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的服務。
2.公共服務對象
公共服務的對象是公民及其組織。公民的各種直接需求,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組織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公民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分別表達了公民的經濟需求和社會需求。公民的經濟組織即各種形式營利性的企業,公民的社會組織即各種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這兩種組織形式構成了民間的組織。政府為滿足公民及其組織的直接需求所開展和介入的活動,即為公共服務。如果某政府機構是在為政府本身的需要而工作,其服務對象是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那麼就不屬於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滿足的是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對服務的需求可以是無限的,但卻並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務去滿足所有需求。公共服務只需保障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而其他部分的直接需求則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去決定。譬如,公共服務應該對每一個公民及其被監護人保證基礎教育的供給和基本社會保障的供給,在此之外的教育和社會保障可以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決定。也就是說,保障社會弱勢群體或者窮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權利是公共服務的目標,富人則可以通過民間供給機制去滿足其更多的或更高的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公共服務水平和優先事項安排是由該社會的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價值取向、社會經濟體制以及發展戰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3.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
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必須有政府介入,但卻並不一定須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與手段是多樣的,其所依託的組織機構也是多種形式的。譬如,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可以是公共行政機構,即正式的政府機構,可以是專門的公共服務機構,如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等;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民間服務組織。所謂公共性的民間組織,是指私人企業和各種形式的社會組織,如非營利公共服務組織和社區組織等。私人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共同特性是非政府,它們都不屬於公共組織。但是,如果有了政府行為的某種介入,如政府通過特許經營、合同承包、無償資助或者優惠貸款、共同投資等方式介入了民間組織的活動,那麼這些私人和社會組織在保持其民間性質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成為貫徹國家意志、提供公共服務的組織工具。在實現公共服務的整個過程中,政府必須承擔最終責任,保障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績效,但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卻可以根據情況靈活選擇和組合。
(二)公共服務社會化的現實條件
在世界各國的公共服務改革過程中,公共服務社會化是一個較有共性的發展趨勢。所謂公共服務社會化,就是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鼓勵各種非營利公共服務組織和社會公眾參與興辦公益事業和社會服務,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公共服務社會化的內涵主要有:在政府與社會關系的認識上,政府不再作為唯一的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而更多地轉為社會主體活力的持續釋放提供製度保障這一角色上來:在政府與公民關系的認識上,公民作為政府行政行為的相對方,享有參與權和發言權。政府行政的效果取決於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有賴於行政相對人的合作與支持。政府和公民之間不僅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同時還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服務與被監督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在公共服務社會化方面進行了多樣化嘗試,並在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當前推動公共服務社會化的有利條件有以下幾點。
1.隨著經濟體制轉軌社會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強,「第三部門」日漸壯大成熟,為公共管理社會化奠定了一定的社會條件
政府和社會組織體系之間開始建立新型的夥伴關系,為非政府組織在公共服務社會化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了空間。行政手段在弱化,社會漸漸從行政的一元化中分離出來,各種社會中介組織進一步發育、發展,它們正在逐漸成為民間社會自我調節的重要力量。社會關系分化速度加快,各種新的利益群體重新組合、構造,正尋找新的利益表達途徑。廣泛的社會參與要求已經動搖了 「單位」和 「部門」在某些領域中的特權。
2.政治體制改革為公共服務社會化創造了體制條件
通過改革,政府逐漸轉變了管理方式,管理的觸角正從微觀管理領域收回而轉向宏觀管理領域,變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變單一管理為多元管理、變過程管理為目標管理。政府管理方式的轉變使得公共服務社會化在管理制度層面上成為可能。
3.行政文化環境的演變為公共服務社會化提供了文化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行政文化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精華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新文化不斷整合、相互滲透,對公共行政系統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社會心理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民主、公平、效率、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已成為行政文化的主流。
『叄』 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區別
社會管理,就是通過制定社會政策和法規,依法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化解內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容正、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這既是彌補「市場失靈」的必然要求,也是協調各種矛盾與沖突的必要前提。社會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強制為基礎,以法律為保障,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和約束,政府在其中起主導作用。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管理與服務,一面與兩面。公共服務的目的為了社會管理而好管理。
『肆』 「社會公共服務」的內容是什麼
社會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專活動直接需要所屬提供的服務。
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伍』 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有什麼區別
1、社復會保障體系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制而制定的社會保險、救助、補貼等一系列制度的總稱。現代國家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一。作用在於保障全社會成員基本生存與生活需要,特別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的特殊需要。
2、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產品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設。
3、由此可見,社會公共服務體系范圍更廣,它包含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只是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一部分。
4、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團體和私人機構等為補充的供給主體,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關服務內容、服務形式、服務機制、服務政策等的制度安排。
5、最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建立對於社會和諧、穩定,對於企業的健康發展、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對於節約社會資源、提高服務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陸』 公共服務機構包含哪些啊
社會公共服務復機構包制括教育機構、公共衛生機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
主要有政府機構、醫院、學校、郵局、研究機構、文化宮文化館、體育館影院、工會、社會保健救助慈善機構如福利院孤兒院救助站、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職業協會和商業協會以及許多其他機構。
廣義的社會公共服務機構還包括供電、供水、供氣等部門
『柒』 社會公共服務這種很賺錢嗎
不一定。。。。
『捌』 黃島區社會勞動保障局在哪坐幾路車能到
黃島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長江中路369號。 臨近公交站: 區政府(開發區)站,開發區18路,開發區22路,開發區2路,開發區3路。 黃島區政府站,黃島1路,黃島26路,黃島30路,開發區4b路,開發區4路,隧道3路。 區政府站,22路。 問題已解決記的採納。
『玖』 黃島區社會治理手機客戶端如何下載
治理、社會治理,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真問題。人們對於治理,尤其是社會治理這個現實問題的關注和研究,比較遲於或少於對「社會統治」和「社會管理」問題的關注和研究,而且政界對於治理、社會治理問題的關注和研究要大大遲於學界。所謂政界關注治理、社會治理問題,是以2013 年11 月12 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標志的。目前,人們對治理理論與實踐問題的關注和研究盛況空前,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洋洋大觀。然而,這些成果總體說來至少存在兩個方面偏向:其一,對治理問題的關注和研究還比較停留在「碎片化」層面,尚缺乏總體性的升華;其二,對治理問題的關注和研究還比較側重於「治道」而較少從「政道」著眼或著手。比如說,注意到了創新性地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問題;注意到了政府治理問題;注意到了把「社會管理」轉變為「社會治理」,明確了由「管理」到「治理」雖只有一字之差,卻體現了更深刻的含義,更豐富的內容,更明確的要求,等等。筆者以為這些認識不可缺少,但只是初步的,還有待提高。我們應當在對我國社會特質進行再認識的基礎上,從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高度,從正確處理政道與治道相統一的高度,從著眼於把「共同治理」升華為「相互治理」的高度來關注和研究社會治理問題。 一、多質態社會與社會治理 一般生活的常識告訴人們,任何一種社會都是需要治理的。可問題往往不在於要不要治理或為什麼要治理,而在於要什麼樣的治理或怎樣治理。要什麼樣的治理或怎樣治理,通常也不是由治理者或治理組織所能決定的,能夠決定一種社會採取什麼樣的治理或怎樣治理的,歸根結底是該社會自身,即社會治理是由社會決定的,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治理。進一步說,一定社會所決定的一定的社會治理又直接決定著該社會的存續狀態甚至發展前途和命運,這里根本問題還是在於「社會決定」。我國的社會治理是由我國的社會情境或「社情」決定的。因此,比較全面地認識我國的社會性質、發展階段及其狀態,就成為我國能否進行有效社會治理的前提。 目前,對我國社會的認識比較集中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我國處於並繼續處於社會轉型期,即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另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現正處於並還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兩種觀點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聯系主要是指他們都直接面對我國的社會現實,對其本質給予一定程度的揭示和認知;其區別主要是指他們從各自的側面對我國社會現實給予本質的探索,不具有同質性或趨同性。作為自成體系的理論,它們能夠單獨成立,但都不能直接用來作為指導我國社會治理實踐的理論支撐,甚至還有可能產生某種程度的誤導。如,前一種觀點對我國社會實現何種現代化,尤其是對我國社會向何處去的問題沒有給予清晰而又正確的回答;後一種觀點則對我國社會現實中客觀存在著的非社會主義問題,尚未給出足以令人信服的、更為坦率的理論闡明。因此,這兩種觀點還需要在民主、自由、平等基礎上對話、互動,互助包容從而不斷創新。為著創新社會治理,我們必須首先在認知我國的「社會」特質問題上達成基本共識。 經過近20 年的初步研究,筆者對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方位及其特質主要持有的基本觀點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基本原理,根據一脈相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我國的社會是堅持以社會主義為發展定向的社會,現正處在並還將長期處在「後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這是一種多質態社會亦即各種主義、價值並存的社會。在社會治理的整個歷史進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導向,才能保障我國社會的長治久安。如果我的這些體認能夠成立的話,那麼,我國的社會治理至少要涉及到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其一,人類社會治理。我國的社會治理不僅限於「社會」。這里的社會主要是相對於「自然」而言,不限於狹義的社會。一方面,社會治理的最大空間是基於「天人合一」理念,著眼於環境友好、生態文明建設,處理好社會治理與自然治理的關系。另一方面,社會治理也是基於廣義的社會治理,不限於具象層面的、為治理而治理的具體社會事務的治理。換言之,就是要積極處理好廣義社會治理與狹義社會治理的相互關系。 其二,全球社會治理。我國的社會治理不限於國家(內) 社會。如果說基於天人合一理念的社會治理是基於構建人類社會的命運共同體,那麼,不限於一國層面的社會治理,就是著眼於全球化視閾中的全球社會治理,即基於世界眼光,積極處理好國家( 內) 社會治理與國際社會治理的相互關系。 其三,國家社會治理。我國的社會治理首先應該是整個國家層面的社會治理。社會先在於並孕育了國家。社會治理先於國家治理,國家治理產生於社會治理並最終回歸於社會治理。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換位思考,在謀求國家統一社會治理的歷史進程中,要積極處理好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的相互關系。 其四,區域社會治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之一就是區域社會特色。我國幅員遼闊,由於自然地理、歷史文化的差異,沿海、東、中、西部社會梯度發展極不平衡。我國的社會治理應當基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區域社會的區情、社情出發,遵循共同但有區別原則,分工協作,謀求區域社會有效治理。既要強調守土有責,謀福一方,又要防止和克服區域社會治理中的負外部性及鄰避現象,並且積極處理好區域社會治理與國家社會治理的相互關系。 其五,領域社會治理。社會是一個巨大的系統,由經濟社會、政治社會、文化社會等子社會系統構成。社會治理是由經濟社會治理、政治社會治理、文化社會治理等有機構成。各子系統的社會治理各有其相應的內容、形式、方式、方法及其規律,並呈現出輕、重、緩、急等不同情形。不同領域的社會治理互為條件、互為目的,既不能相互割裂,也不能相互替代。應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分工協調,積極處理好總體社會治理與領域社會治理的相互關系。 其六,基層(社區) 社會治理(自治)。社會治理除了應該分區域、分領域治理外,還應該分層次或層級治理。相比較而言,目前關於社會治理的研究相對集中在基層社會治理,特別比較集中在社區(農村社區、城市社區、轉型社區等)層面的社會治理,這是應該的和必須的。社會治理的基礎在基層,社會治理的最美花朵開在基層。基層社會治理不好,地動山搖。但是,除了基層社會以外,還有中層社會、高層社會。各層次的社會治理各有其不同的功能與作用,在整個社會治理系統中,也應當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積極處理好不同層次社會治理的相互關系。 以上各種社會治理的情形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因而在具體社會治理的歷史進程中,都應當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此外,還有實體社會治理、虛擬社會治理,等等。其中,虛擬社會亦即時空實體社會交織的網路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一個對現實世界發生重大影響的虛擬社會已經形成,它極大地推進了全球社會一體化的進程,促進人類社會從未有過的發展與進步,但也帶來從未有過的新的社會問題。這勢必要求世人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積極處理好實體社會治理與虛擬社會治理的關系。 二、政治體制改革與社會治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最為關鍵、核心的概念或關鍵詞是「全面深化改革」。從特定意義上說,這一核心概念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另一種表達法,它宣告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新時期的到來。所謂政治體制改革新時期,主要是指以《決定》為標志,我們開始「啃政治體制的硬骨頭」時期。我之所以有如此感悟,主要基於兩點體認。 從「全面深化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看,因政治現象所具有的特性所決定,沒有哪項改革是與政治及政治體制不發生關系和聯系的。人們一般認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從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此後,我國的改革之路是「先」經濟體制改革,「後」政治體制改革,或「重」經濟體制改革,「輕」政治體制改革,認為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總體說來是「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的,甚至認為黨的十三大以後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倒退」的。對此,學術界當然有些不同的看法。其實,改革開放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鄭重或審慎的做法應當分輕、重、緩、急。筆者以為,我國真正的改革開放是從解放思想開啟的,解放思想究其實質是一場「思想改革」;我國的整個改革是以思想改革先行的,爾後才有其他改革跟進。根據列寧關於「經濟方面的政治」的思想,我們應當用有別於「傳統政治」或「西方政治」的「新政治觀」來關注、考量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中的「政治」。結合《決定》的基本精神,筆者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是:所謂「全面」是相對於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比較不全面或不那麼全面而言的,側重於改革的高度、廣度;所謂「深化」是相對於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比較不深化或不那麼深化而言的,側重於改革的高度、深度。而且,從改革的比較不全面、不那麼全面到全面,也是一種「深化」;從改革的比較不深化或不那麼深化到深化,也是一種「全面」。根據《決定》精神,所謂全面深化改革,主要集中在六個方面的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政黨體制(黨的建設制度)。其中,全面深化既體現在「六大體制際」橫向之間的全面和深化,又體現在每一大體制自身內部縱向的全面和深化。比如,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公有制、國資、國企改革,既是全面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和新的起點,又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和新的起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第一,六大體制改革中的政治體制、黨的建設制度,首先應該是屬於政治、政治體制的,但是它們的有效改革和建設具有鮮明的經濟性、文化性、社會性、生態性意義,甚至它們的改革是否有效或建設能否成功,直接關乎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的改革是否有效和能否成功;第二,六大體制改革中的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應該是分別屬於經濟性、文化性、社會性、生態性的,但是它們的有效性改革和建設也同時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意義,甚至它們的改革是否有效或成功,直接關乎政治體制改革是否有效、黨的建設制度的改革是否有效與成功。由此可見,全面深化六大體制改革,所謀求構建的是一種當代中國長治久安的命運共同體! 從「政治體制改革」與「社會治理」的關系看,由於社會是人們各種治理行為過程的「載體」或「底盤」,因而沒有哪項政治及政治體制改革是與社會治理不發生關系和聯系的。《決定》中創造性地提出「三個治理」即: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並明確指出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究其本質而言,「三個治理」都同國家體制、政府體制和社會體制的改革密切相關。關於國家治理,將其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突出國家治理的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注重國家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當然突出了全局性的政治及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作用和決定意義。關於政府治理,《決定》強調了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等問題。基於政治與行政、政府與政治的關系(政府一定是政治的,政治的不一定是政府的),政府治理是離不開政治及政治(政府) 體制改革的。關於社會治理,《決定》強調了社會治理創新,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等問題。在我國,社會治理即社會體制改革,應當凸顯社會性,而社會性亦即人民性,人民具有至上性,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一切,是我國社會治理最鮮明的特色,也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政治。應當指出的是,在中國現行體制下,社會治理是以國家和政府治理為前提的,其間,國家、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是社會治理創新的根本問題,因而社會治理創新必會指向政治和政府體制改革。「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這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普遍聯系、辯證發展著的。我們應當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國家及政府關系的一般原理,唯物又辯證地處理好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三者之間的關系,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理體系。 三、政道與治道統一中的社會治理 一般說來,不同的文明時代,不同性質的社會、國家和政府,會有不同性質的治理,但是不管什麼性質的治理,都應當在總體上體現政道與治道的統一。政道決定治道,有什麼樣的政道就有什麼樣的治道,而治道體現政道,為政道服務———當然,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也難免出現短暫的治道偏離政道的情形。此外,無論是政道還是治道都會隨著社會的變遷或發展而發生變革。 所謂「政道」,是指相應的政治、政權或政治制度,主要回答和解決為誰、為什麼人的問題。如資本主義社會的政道就是為資本,社會主義社會的政道就是為人( 民)、為社會。所謂「治道」是指相應的吏治、治權,即組織政府和管理機構,處理公共事務,解決公共問題,提供公共服務,主要回答如何為誰、如何為什麼人的問題。 在人類歷史上,傳統的治道的制度平台包括無限政府、人治政府、專制政府、極權政府、封閉政府等。現代治道的制度平台包括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分權政府、開放政府等。從前者向後者的變化即為治道變革。我國的治理不僅體現著治道的變遷,而且更體現著政道的變革。《決定》中闡述的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政黨治理、軍隊治理、民族區域治理、多元治理、司法治理、依法治理、以德治理、網路治理、協同治理,綜合治理等等,都是為著或圍繞著我國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文化制度、基本社會制度等進行和的,充分體現了我國政道與治道的有機統一。如果偏離政道,一味追求所謂治道的變革,為了治理而治理,勢必會走上老路或邪路。然而,全部的問題可能在於:如何確保我國政道的選擇和堅守符合國情實際,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怎樣提高這種符合的程度。 在此基礎上,就其中的社會治理而言,政界和學界已經有很多思考與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魏禮群提出,我國的社會治理要在社會治理理念、主體、方式、體系、制度、機制和能力等七個方面創新,要著力把握政府善治、合作共治、基層自治、社會法治和全民德治等五個關鍵環節。對社會管理、社會治理的初步研究,主要側重於政道問題上的政治主體與治道問題上的治理主體的「二合為一」,認為我國的社會治理事實上經歷著從「治理社會」到「社會治理」過程。治理社會主要體現為黨、國家和政府的「三位一體」的獨家治理或「獨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治理社會的局面已大有改觀,由治理社會開始轉變為社會治理,由獨家治理發展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多元社會主體的「合作治理」、「協同治理」、「共同治理」。 這里的合作、協同、共同治理的「共治」,主要是針對具體的公共事務、公共問題、公共服務等各主體參與者的共同治理,尚未涉及到各參與主體(際)之間的治理問題,或者說只是體現治道的「共治」,尚未真正體現政道的「共治」。相對於治道的共治而言,政道的治理應當稱為「互治」。因此,早在2002 年,筆者提出和論證了「官民互治」問題。「社會治理」中的社會,不僅要成長為自治、自理的政治主體,還要成長為名副其實的治黨、治國、治政府或治官的政治主體。一項基本原理是:治理者必須首先接受治理。哪有不接受社會( 人民、公民) 治理的治理者? 當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這種「互治」已在我國社會政治生活中初見端倪,也必將成為我國未來理想的社會治理前景。
『拾』 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哪些內容啊
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包括教育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會福利體系等。
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團體和私人機構等為補充的供給主體,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關服務內容、服務形式、服務機制、服務政策等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建立對於社會和諧、穩定,對於企業的健康發展、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對於節約社會資源、提高服務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iHbShCGK_7UV4WnQRvWiufJRa-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