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知道有性蔡的,有名的人物
蔡邕、蔡文姬、蔡元培、蔡倫、蔡鍔、蔡鋌楷等等
蔡 倫:東漢宦官。他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 進造紙術,采9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時稱"蔡侯 紙"。被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 邕: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博學多才,愛好辭章, 精通音律。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定"六經"文字而著稱,世稱"熹 平石經"。而且還是東漢四大畫家(其他為:劉褒、趙岐、張衡)之 一。又工隸書,創"飛白"書。
蔡 琰:東漢女詩人,蔡邕之女,字文姬,故又稱蔡文姬。博學 有才辯,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稱。以《胡笳十八拍》著稱。 蔡 襄:北宋時傑出書法家。工書善畫。其正楷端重沉著,行書 淳淡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謂"散草"、"飛草"自成一體。與蘇軾、 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
蔡 澤:戰國時燕人。秦相國,以善辯多智著稱。
蔡錫勇:清末洋務派。他受張之洞之命,創辦湖北炮廠,織布局 ,馬鞍山煤礦局等。並精通速記術,將速記應用於翻譯,是中國速記 的創始人。
△蔡楚生,(1906-1968)電影導演。廣東潮陽人。1927年進入電影界。曾編導《都會的早晨》、《漁光曲》、《新女性》、《一江春水向東流》(與鄭君里合作)。
△蔡鍔,(1882-1916)近代軍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清宣統三年(1911)在雲南領導新軍起義,被舉為雲南都督。1915年12月,在雲南發動護國軍起義,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後任四川督軍。1916年赴日本治病,不久病逝。
△蔡和森,(1895-1931)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字潤寰,號澤膺,湖南湘鄉人。曾同毛澤東一起建立新民學會並創辦《湘江評論》。五四運動後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冬回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中共第二至六屆中央委員。1925年領導五卅運動。1931年夏在香港被捕,同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蔡廷鍇,(1892-1968)愛國將領。廣東羅定人,字賢初。廣東陸軍講武堂畢業。曾任國民黨第19路軍軍長、副總指揮。1932年1月28日率領19路軍與上海人民共同抵抗日軍侵略。1933年11月,與李濟深、蔣光鼐等發動福建事變,建立反蔣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948年在香港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建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蔡元培,(1868-1940)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字鶴卿,號子民,浙江紹興人。清光緒進士。光緒二十四年(1898)投身於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曾參加同盟會。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積極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九•一八事變後積極主張抗日。1940年在香港病逝。著有《蔡元培全集》。
② 歷史上姓蔡的名人有哪些
1、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謨,號莆陽居士,謚號忠惠,北宋福建路興化軍仙游縣(今福建省仙游縣)人。中國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茶學專家。著有《茶錄》、《荔枝譜》等書。
蔡襄為官剛直敢諫,景祐三年五月,天章閣侍制、權知開封府范仲淹以事忤宰臣呂夷簡遭貶,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閣校勘歐陽修、大理寺評事余靖、太子中允,館閣校勘尹洙皆因論仲淹事而貶黜,蔡襄為此作《四賢一不肖詩》聲援范、歐陽等人。
2、蔡倫(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他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蔡倫於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漢章帝建初年間,擔任小黃門。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
3、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北宋時期書法家、政治家,先後四次任宰相,掌權共達十七年之久。蔡京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貪官之一,窮奢無度,禍國殃民,導致北宋王朝的衰敗。
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今廣東),罷為崇信、慶遠軍節度副使(階官,從八品),途中餓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城南五里東明寺,遂草殯於觀音殿。
4、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仲申,又字鶴卿、民友、孑民,號寉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國近代民族學研究的先驅。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游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後的思潮。
5、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
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裡,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
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③ 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個姓蔡的名人,哪幾位最有名。
蔡叔度:西周時周人。蔡國首任侯王。因「三監」之亂而被流放。後世以為蔡內氏始祖
蔡倫:東容漢宦官時耒陽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義:漢昭帝的丞相。
蔡瑁:東漢劉表幕僚領袖
蔡邕: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以定「六經」文字而著稱
蔡琰:東漢女詩人,蔡邕之女,字文姬,故又稱蔡文姬
蔡襄:北宋時傑出書法家。建洛陽橋
蔡京:北宋末年權相,書法家,「六賊」之首
蔡鍔:民國軍政界人物
蔡廷鍇:民國政治軍事人物
蔡元培:民國教育界人物
蔡和森: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
蔡命新:韓國陸軍將領、駐外大使,曾在韓戰及越戰中擔任指揮官。
④ 求三國所有人物的墓地(已知的)
張角墓
位於河北省定州市子位鎮七級村南端,在息冢以東偏南公里。本有張氏三兄弟墓,現僅存張角墓一座。據傳,該村為黃巾農民起義軍領袖張角的故里。黃巾起義軍失敗後,張角兄弟被害,其屍體被當地農民偷回故里安葬,並用傳統的喪葬習俗,祭祀七七四十九天,故稱七祭。為避官方查究,隱「祭」為「汲」,後演變為七級。
張角的墓穴已不存在,據張家後人介紹,這片老墳地原先大約7000平方米,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的炮樓曾修在高地上面;文化大革命期間,將高地的土拉去一小部分。是張家後人據理力爭才保存下來,幾十年來周圍將墳地蠶食了不少,要不是有張家後人的保護,這片墳地早已成了宅基地。
愍帝陵
位於河南許昌市東14公里張潘鄉政府院內,東望張潘故城遺址,為東漢獻帝衣冠冢。陵稱「愍」而不稱「獻」是昭烈帝所謚。獻帝禪位給魏王曹丕,丕稱帝後,封獻帝為山陽公(今河南修武縣)。獻帝死後,葬於封地。因曾居許二十五年,後人為表紀念而建陵,陵高15米,面積10000平方米,今僅存一長方形土台。
伏皇後墓
位於河南許昌市南15公里的冢劉村東北隅,是為漢獻帝的皇後伏壽之陵墓。墓高10米,佔地1730平方米,冢前有兩小墓,為二皇子墓。伏皇後在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59年)被立為皇後,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怨恨曹誅董承,與父伏完密謀曹操,事情泄漏,曹將伏後禁閉冷宮逼其自縊,二皇子亦被鴆殺。伏後死後,曹操宣稱其暴病而死,仍按皇後禮儀厚葬。
董貴妃墓
位於河南省許昌市內東北,系一土冢,有明顯被盜掘痕跡。
王允墓
位於山西省祁縣西北修善村西,墓長二十五米,寬二十米以上,今已作為重點文物保護。
華佗墓
位於河南許昌城北15公里蘇橋村南石樑河西岸,墓高4米,佔地360平方米。墓呈橢園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立石碑一通,楷書:"漢神醫華公墓"。墓地六角形,青磚花牆環繞,翠柏青松掩映,1985年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河南分會在許昌召開"華佗學術研討會",鐫立"東漢傑出醫學家華佗之墓"石碑一通。
1993年,華佗墓被許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鄭玄墓
位於山東省高密市雙羊鎮後店村西,又稱鄭公墓。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春,袁紹命其子袁譚逼鄭玄隨軍,行至今河北大名東病故。初葬劇東(今青州市鄭母鎮)。後因墓壞,歸葬故里。原封土高6米,1993年為砌護牆。
鄭公祠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有通德門、享殿、配殿等,規模頗大。後幾經毀壞倒塌,歷代多次重修重建。建國後,於1987年重修,1993年修繕,築院牆環繞。院內有祠堂3間,高8.1米,長9.6米,寬5.7米,磚石結構。從地面到祠宇門口築有台階,內有泥塑坐像。龕門上方橫批為「海岱宗師」,左右楹聯為「含海岱之純異,體大雅之洪則」。祠東南有亭,內立1987年修繕鄭公祠碑。祠前石碑兩座,東邊一座是金承安五年重修鄭公祠碑,額頭篆刻「大金重修鄭公祠記」,記述鄭康成簡歷及其功績;西邊一座是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重修鄭公祠碑。
孔融墓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永流鄉范家村東。墓高12米,南北長13米,東西長18米。
禰衡墓
位於武漢市漢陽鸚鵡湖湖心島上。禰衡死後,黃祖懊悔,用厚禮將其禮葬於洲上,禰衡曾作過《鸚鵡賦》,後人遂稱其洲為鸚鵡洲,後原洲沉沒,真墓不存(據《清一統志》載:「湖北武昌府,鸚鵡洲在江夏縣西南二里,禰衡墓晨鸚鵡洲,今淪於江。」),光緒20年(1900年)於今鸚鵡洲重修禰衡墓,為石建,呈方形,立「漢處士禰衡墓」碑。可惜遭破壞,僅存墓碑。今湖心島上墓為新建。
劉表墓
位於湖北省襄樊市東,資料不詳。
黃祖墓
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沙河鎮聯盟村,有一古墓,碑刻「江夏黃祖之墓」。黃祖系東漢末年江夏太守,擊鼓罵曹操的彌衡就被黃祖所殺。
袁術墓
位於安徽省長豐縣楊公廟鎮西南3公里處。孤堆回族鄉蔡圩村閻家小集,有個袁氏孤堆,相傳為三國時期的袁術墓。已被考古學家證實。
袁紹墓
位於邯鄲市郊外滄縣前高龍華村,資料不詳。
顏良墓
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浚縣,資料不詳。
文丑墓
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箕山余脈過藍河是三峰山的西峰。西峰西南有寨子賈村。村南有文丑冢,村東有文丑廟,村北有興國寺。
鴻暢鄉東南寨子賈,地處磨石山與西峰山之間。村南有文丑墓,為一碩大之土冢,村東頭有文丑廟,僅有瓦房兩間,碑亭一座。近年來,村舍擴建,廟房已圈至村內,內設村辦麵粉廠。村東有大坡,號稱「白馬坡」。傳說為東漢末年關羽大戰文丑處。文丑後裔在此築寨定居,村名文家寨。地處兩崗之間窪地,聚落東西長,不規劃,面積0.21平方公里,有南北街與東西街巷相通,布局疏散。明朝末年,文姓式微。賈姓從郟縣賈樓遷來多戶,村名易稱寨子賈。
村民反映,文丑冢十分高大,文丑廟也很靈驗。民國18年夏季,霪雨連綿,山洪爆發,洪水驟至,村寨被湮。村民都跑到文丑冢上去避水,可知文丑冢形體之高大。民國14年4月,匪首魏國柱率眾千餘人,連陷坡街、鴻暢等寨。寨子賈的寨首夢見文丑向其警告。翌日寨首領眾在寨上安好「榆木噴」(即大鐵炮),向北試射,不響,向西南試射,連響兩發。誰知土匪正從西南向寨撲來,這兩炮正好落在匪隊之前。土匪見寨內早有準備,知不可攻,便向西退去。寨子賈得免於難。
張任墓
位於四川省德陽縣北外桅桿村,資料不詳。
馬騰墓
位於許昌市北10公里的蘇橋鄉冢許村。佔地半畝,冢高兩丈余,數株翠柏環生其上。馬騰,字壽成,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漢靈帝末年,邊民叛亂,州郡招兵鎮壓,馬騰應募從軍,因戰功累累遷為征西將軍。漢獻帝都許後,他接受曹操的綏撫,為保衛關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召入京師,封為衛尉。其子馬超,輾轉入蜀歸順劉備,被封為「五虎上將」,馬騰及其家屬因受到株連被殺,葬於石樑河畔。
張燕墓
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內邱縣鵲山下的吳村
張燕被東漢召降後,封為中郎將。死後,葬於鵲山下的吳村,《順德府志》和 《內邱縣志》對張燕墓均有記載:「張燕墓,在吳村西,俗稱 擀麵台」。墓前有四尊石雕神獸(俗稱四不象)。後經戰亂,現在兩尊收藏於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一尊收藏於法國巴黎吉米特博物館。一尊被當地人藏於地下;戰亂時軍閥多次挖掘均沒找到。1999年在搬遷十方村過程中,挖到這個稀世珍寶。內邱縣人民政府將這座國寶,移到扁鵲廟內供遊人覽望,並作為鎮廟之寶。
韓玄墓
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城南學府坪的現長郡中學內運動場,墓前有「漢太守韓玄之墓」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汪應銓《韓玄墓記》載;玄「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寬厚愛人,玄與三郡俱降,兵不血刃,百姓安堵,可謂知順逆之理,有安全之德。」對韓玄評價甚高,似在為其正名。
二,曹魏
曹丕墓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首陽山,資料不詳。
甄後墓
位於河南省安陽縣辛店鄉靈芝村,又稱朝陽陵。《魏書》:「四年十一月,以後舊陵庳下,使像兼太尉,持節詣鄴,昭告後土,十二月,改葬朝陽陵。」
曹睿墓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大安茄店村,於村北偏右有一不自然土山橫於田前,據說為曹丕墓,後經過考古學家證實,為魏明帝曹睿之墓。
曹 奐 墓
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城西南28公里,習文鄉趙彭村西南約三百米處,北距鄴北城三台約5公里。
現存封土南北長64米,東西寬51米,高4.6米,面積3264平方米。封土的東北角破壞一部分,此處放置一殘存半個青石柱礎,直徑約1米。封土四面皆為耕地,附近的耕地內有散亂的磚瓦碎塊,部分帶黑油的碎瓦塊。。《嘉靖彰德府志》、光緒《臨漳縣志》均明載:「曹奐墓在臨漳縣彭城村。」
1986年春,經國家考古隊(屈如忠帶隊)鑽探,封土為夯土,下有砌石,面積比現在封土大。未發掘。1992年7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曹彰墓
位於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資料不詳。
曹植墓
在山東東阿縣城南20公里魚山西麓。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才華高曠。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封東阿王,六年又徙封陳王。因受曹丕猜忌迫害,鬱郁而死。謚「思」,世稱陳思王。在東阿時常登魚山游覽,死後其子遵遺囑歸葬魚山。曹植墓始建於公元233年(魏太和7年),坐落於魚山西麓,依山營穴,封土為冢,佔地1200餘畝,東南兩側有黃河和小清河縈繞,合為襟帶。墓前有碑,為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建,高1.7米,寬1.1米,有額無題字,似有畫像,已不可辨。碑文二十二行,行四十三字。正書兼用篆隸,表現出我國書法由隸向楷過渡的特徵。碑早年堙沒大清河中,至清代始撈出,復置墓前,並建碑樓保護。
蔡邕墓
位於河南禹州,箕山入禹境之第一峰為逍遙嶺,其陰有漢中郎將蔡邕墓。嶺上有摩崖石碑一通,上刻漢隸體字,字大二寸,為蔡邕親書。此碑曾墜入潁河,現為白沙楊氏獲之。
蔡邕,東漢書法家,以隸書著稱。結構嚴整,體法多變,長於碑記。熹平四年(175),靈帝詔邕寫六經文字,部分由邕書丹於石,立太學門外,曰石經。董卓當權時,任邕為左中郎將。卓被誅後,邕為王允所捕,死葬於此。其東為白沙鎮,其北為白沙水庫,湖光瀲灧,景色一新,為旅遊勝地。
蔡文姬墓
位於西安城東南藍田縣三里鎮鄉蔡王莊村西北約100米處。墓封土高約7米,林木蔥郁。蔡文姬,名琰,東漢末年女詩人。博學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戰亂沒於匈奴達12年。曹操思賢慕才,用金璧贖回。卒後葬此。蔡王莊村就是守墓人一代代繁衍生息而成為村莊的。1991年建立蔡文姬紀念館,館內陳列著蔡文姬所著《悲憤詩》和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及《後漢書》中的《董祀傳》等。
陳琳墓
位於江蘇省鹽城市鹽都縣西郊射陽湖鎮趙家村大縱湖邊,此范圍內,墓墩數以千計,若懸盂覆釜。這里曾出土「漢銅虎」、「千斤鐙」、「雙魚銅洗」等漢代以來的銅器、陶器、玉器、鐵器珍貴文物數百件。
華歆墓
華歆墓位於高唐縣城東涸河鎮大華村北200米處,距縣城20公里。
華歆墓北邊200米為東西生產路,四周均為平地,現存封土高3米,直徑7米。墓葬保存完整,墓室頂部有1平方米的洞。從頂部缺口能看清墓室,此墓為磚室結構,上為圓形拱頂,底部呈八邊形。據當地群眾歷代相傳,此墓為華庄華姓祖墳,所以,古墓至今保存完整。據《高唐州志》記載,此為三國時期魏臣華歆之墓。
鍾繇墓
位於河南長葛縣增福廟鄉孟庄村。墓曾於晉時被盜:「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繇墓,遂得《筆勢論》,翼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傳)》」
荀攸墓
位於安徽省淮南市西壽縣,資料不明。
賈詡墓
位於河南許昌市北10公里尚集鄉崗朱村東。墓高10米,佔地3300多平方米。墓室後被破壞,出土的陶器也被砸毀,雙虎鋪首銜環畫像石墓門、墓楣現藏於許昌博物館。
毛玠墓
位於河南許昌市東16公里的五女店鎮毛王村金龜崗上,又稱毛承相墓。毛玠,字孝先,原籍陳留平丘 (今河南封丘縣)人,興平二年(195年)投奔曹操,辟為治中從事,後把家室亦遷於京郊(今五女店毛王村)。毛玠是曹操的重臣,先後任治中從事、墓府功曹、丞相府東曹掾、右軍師、魏王府尚書僕射等職,曾向曹操進迎獻帝之策。因智力超群,富有創見,多次受到曹操的誇獎和賞賜。後被免官,卒於家。葬於村南高崗上。
夏侯淵、夏侯敦墓
位於河南許昌市城西7公里河街鄉賀庄北(今市石油庫院內),二墓東西並立。東墓(敦)已毀,西墓(淵)尚存,墓高10米,佔地3300平方米,有石階小徑可達墓頂。夏侯淵,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隨曹起兵屢立戰功,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戰死於陽平關,葬於此。
張遼墓
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逍遙津公園內湖中島上,為衣冠冢,現存墓冢,張遼陳列館、逍遙閣和渡津橋。
現合肥市委、市政府決定對逍遙津公園進行全面改造,建設張遼墓、包括建碑亭、墓丘、亭廊、三國故事甌塑,更換銅質張遼塑像,使張遼墓景點成為一個完整的系列,提高景點的三國文化內涵;整治公園環境等。全部項目將在2003年上半年竣工。
徐晃墓
位於許昌市東20公里張潘鎮城角徐村東北1公里處,墓現於耕地中。
李典墓
李典因為作戰勇敢,武藝高強,很為曹操器重。被封為都亭侯,是三國戰亂時期最出名的年輕將領之一。後因病而死,年僅36歲。92年在巨野縣昌邑鄉發現一石室墓,初步推考可能為李典墓,現已原樣移建菏澤博物館一層大廳內。
鄧艾父子墓
位於四川劍閣縣城北10公里北廟鄉孤玉山,鄧艾父子被誣陷謀反在此殺害。墓為土壘,周圍砌青石,墓碑書「魏徵西將軍鄧艾墓」。墓側還有「彰順王廟」(彰順王是五代前蜀王建天漢元年給鄧艾追封的謚號)。
過去,每年二月,老百姓都要辦會和演戲。原南充專員林維干立石碑於墓前,並書《魏將軍鄧艾之墓》,還摘錄李榕著的《十三峰書屋全集》中有關評鄧艾被殺的論述刻在碑上。
現在鄧艾墓碑碣具存,廟僅存正殿。
「文革」期間,墓穴被掘,發現墓穴並列兩室用青石板修造。兩穴室中各有一座棺位,各長3米,寬1.4米,高1.8米,雙穴並列,中間距離2米。從墓的穴位看,是鄧艾父子各寢其位。
杜預墓
位於洛陽市偃師縣杜樓村北,不過如今僅保存下來一座墓碑,書「晉當陽侯杜預之墓」。其南有杜預後世子孫唐朝大詩人杜甫之墓。
郄慮墓
位於許昌市東20公里張潘鄉郄庄,南與張潘故城相望,墓高3.5米,圍100米, 佔地900平方米,現保存完整。郄慮為東漢末人,漢獻帝近臣,官至御史太夫。因與帝密謀曹操,事泄被殺,葬此。村中郄姓皆其後裔。
嵇康墓
位於安徽省渦陽縣石弓鎮東嵇山南麓。
阮籍墓
位於江蘇南京市城內西南角花盝北崗19號四十三中學內。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建。系衣冠冢。現有墓冢,墓碑。碑為清光緒二十四(1898年)年立。
⑤ 蔡氏有哪些歷史名人
有:蔡邕、蔡倫、蔡襄、蔡文姬、蔡京等。
1、蔡邕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早年拒朝廷徵召之命,後被徵辟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後因罪被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為祭酒。
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董卓被誅殺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於獄中,年六十。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於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
唐張懷瓘《書斷》評蔡邕飛白書「妙有絕倫,動合神功」。他生平藏書多至萬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全後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
2、蔡倫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3、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今福建省仙游縣)人。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茶學家。
天聖八年(1030年),蔡襄登進士第,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贈少師,謚號「忠惠」。
蔡襄為官正直,所到之處皆有政績。在福州時,去民間蠱害;在泉州時,與盧錫共同主持建造萬安橋(洛陽橋);在建州時,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驛道松,主持製作北苑貢茶「小龍團」。
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驗,而《荔枝譜》則被稱贊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 。其詩文清妙,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傳世。
4、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
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裡,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
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歷史上記載蔡琰的事跡並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歷朝歷代被廣為流傳。
5、蔡京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權相之一、書法家。北宋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東宅村)人。
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年),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
蔡京先後四次任相,共達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蔡京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
⑥ 歷史上姓蔡的名人
蔡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三十四位姓氏,尤盛於東南沿海各省份。當今蔡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52%,總人口大約近650萬。
蔡澤,戰國時燕國綱成(今河北懷安)人,善辯多智,游說諸侯,秦昭王拜為客卿,後代范雎為秦相,曾為秦王政出使於燕,使太子丹入質於秦。
蔡倫(61~121)字敬仲,漢族,東漢桂陽郡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改造者(非發明者)。作為一名古代宦官,他曾在昂貴的絲綢和竹板上書寫過,但是,他改造了造紙術,用樹皮、魚網和竹子壓製成紙。造紙術的發明徹底改寫了後世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也使蔡倫屹立於古今中外的傑出人物之列。
蔡順,字君仲,東漢汝南安陽(今屬河南)人,以至孝稱。自幼喪父,少孤養母,嘗出求薪,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嚙齒,順即心動馳歸,太守召為東閣祭酒,後又舉孝廉,不就,終於家。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權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後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蔡文姬(約174年-約239年)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精於天文數理,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
蔡謨(281~356年)字道明。東晉大臣。
蔡京,字元長,北宋權相之一、書法家,以貪瀆聞名。
蔡松年(1107~1159)字伯堅,因家鄉別墅有蕭閑堂,故自號蕭閑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代文學家。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學者稱西山先生,建寧府建陽縣(今屬福建)人,蔡發之子。南宋著名理學家、律呂學家、堪輿學家,朱熹理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被譽為「朱門領袖」、「閩學干城」。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即今邵陽市)人。蔡鍔曾經發動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遺著被編為《蔡松坡集》。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中國紹興山陰人,原籍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蔡和森(1895~1931),中國無產階級傑出的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動家、理論家、宣傳家。
⑦ 中國歷史上的女才人的故事和她的死因 生死年份
武則天http://ke..com/view/2225.html?wtp=tt
李清照http://ke..com/view/3066.htm
⑧ 姓蔡的名人
蔡 邕:陳留圉(今河南省杞縣南)人,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博學多才,通經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詞賦,又工隸書,曾創「飛白」書,且善畫,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蔡 倫:桂陽(今湖南省郴州)人,東漢宦官,改進了造紙術,他總結西漢以來用汀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被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 襄:興化仙游(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傑出書法家,工書善畫,其楷、行、草書皆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錄》、《荔枝譜》等。
蔡 鍔:湖南省邵陽人,自幼聰明好學,立志獻身我國民族事業,早年積極參加民主革命運動,反對封建專制,為我國的共和事業奉獻了終生。
蔡 暢:湖南省雙豐人,我國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黨員,早年積極參加民主救國運動,歷任全國婦聯主席、中央政府委員、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陳留圉人,蔡邕之女,東漢時著名女詩人,她天生麗質,博學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稱。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茄十八拍》尤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陽人,南宋著名理學家,自幼學習孔孟和「二程」理學,博學而聰悟,在理學、易學與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詳說》、《皇極經世》、《八圖陣》傳世。
蔡元培:浙江省紹興人,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積極倡導科教育人,實行先進辦學方針,提倡民主、科學,曾先後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長等職。
蔡和森:湖南省雙豐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早年積極倡導並參加革命運動,歷任我黨重要職務,後因被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
蔡廷鍇:廣東省羅定縣龍岩鄉人,著名的愛國將領,早年從軍,積極投入革命斗爭事業,曾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中奮勇抗擊日軍進攻,給予其沉重打擊,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寫下光輝篇章。
蔡錫勇:清末洋務派。他受張之洞之命,創辦湖北炮廠,織布局 ,馬鞍山煤礦局等。並精通速記術,將速記應用於翻譯,是中國速記的創始人。
⑨ 馬鞍山哪有菩提樹
尉 繚 戰國時期,開封尉氏人,鬼穀子的門生,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著有兵書《尉繚子》。他曾獻計秦始皇「捐金反間諸侯」,助秦統一天下。
蔡 邕 東漢末年,尉氏蔡庄人,博學,好辭章,精音律,善鼓琴,通天文、數術,以焦尾琴知名於世,工書法尤擅八分書,創「飛白書」;與楊賜等審定《六經》;著有《述行賦》、《郭有道碑》、《九嶷山碑》等詩、賦碑銘,書記四百餘篇。
蔡文姬 東漢末期三國初期,尉氏蔡庄人,蔡邕之女,善鼓琴,精音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詩人,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等。
阮 瑀 東漢末年,陳留尉氏人(今尉氏小陳人),當時文學名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與陳琳齊名,擅長書檄等文體的寫作,代表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等。
阮 籍 魏晉時期,陳留尉氏人(今尉氏小陳人),當時名士,字嗣宗,阮瑀之子,為當時著名的「竹林七賢」人物之一,行為怪誕,不交當世,蔑視權貴,與嵇康齊名。其代表有散文《大人先生傳》,八十二首《詠懷詩》等。
阮 咸 魏晉時期,陳留尉氏人(今尉氏小陳人),阮籍之侄,阮瑀之孫,「竹林七賢」之一,行為怪誕,不交當世,蔑視禮法,精通音律,擅長古琴製作及音律研究。至今以其姓命名的古琴「大阮」、「小阮」到今天還一直使用。
高僧神秀 唐朝武則天時期高僧,尉氏張市沙門人,我國佛教禪宗北宗創始人。他的詩作《菩提樹》至今留傳海內外,詩曰:「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當時,神秀很受武則天皇帝、中宗皇帝的器重。
陳 越 宋朝初期,尉氏人,他與劉筠、陳從易共同主持了《冊府元龜》的纂修,一生清貧,學識淵博,為我國斷代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
望採納
⑩ 古代姓蔡的名人
蔡 邕:陳留圉(今河南省杞縣南)人,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博學多才,通經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詞賦,又工隸書,曾創「飛白」書,且善畫,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蔡 倫:桂陽(今湖南省郴州)人,東漢宦官,改進了造紙術,他總結西漢以來用汀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漁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被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 襄:興化仙游(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傑出書法家,工書善畫,其楷、行、草書皆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錄》、《荔枝譜》等。
蔡 鍔:湖南省邵陽人,自幼聰明好學,立志獻身我國民族事業,早年積極參加民主革命運動,反對封建專制,為我國的共和事業奉獻了終生。
蔡 暢:湖南省雙豐人,我國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黨員,早年積極參加民主救國運動,歷任全國婦聯主席、中央政府委員、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陳留圉人,蔡邕之女,東漢時著名女詩人,她天生麗質,博學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稱。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笳十八拍》尤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陽人,南宋著名理學家,自幼學習孔孟和「二程」理學,博學而聰悟,在理學、易學與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詳說》、《皇極經世》、《八圖陣》傳世。
蔡元培:浙江省紹興人,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積極倡導科教育人,實行先進辦學方針,提倡民主、科學,曾先後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長等職。
蔡和森:湖南省雙豐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早年積極倡導並參加革命運動,歷任我黨重要職務,後因被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
蔡廷鍇:廣東省羅定縣龍岩鄉人,著名的愛國將領,早年從軍,積極投入革命斗爭事業,曾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中奮勇抗擊日軍進攻,給予其沉重打擊,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寫下光輝篇章。
蔡錫勇:清末洋務派。他受張之洞之命,創辦湖北炮廠,織布局 ,馬鞍山煤礦局等。並精通速記術,將速記應用於翻譯,是中國速記的創始人。
蔡雄:(1907—1927),大革命時期溫州地區的學運先驅,浙江瑞安人。 1924年參加青年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溫州學生救國聯合會領導人和共青團溫州支部書記。1927年5 月在溫州被捕,拒不招供,遭受毒刑後雙臂和大腿全被打斷,仍一身傲骨,視死如歸。5 月23日,血肉模糊的蔡雄被敵人裝入籮筐,抬往刑場就義,死時年僅20歲。
蔡斌:(1966—今),浙江慈溪人,排球運動員、教練員,97年擔任上海女排主教練,99年開始執教國青隊,2009年當選國家女排主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