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2016普利策公共服務獎

2016普利策公共服務獎

發布時間:2021-09-20 02:38:50

A. 若貝爾獎和普利策獎哪個獎金高

諾貝爾獎獎金高

諾貝爾獎金一直在向上升,以莫言為例,他獲得8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4萬美元)的獎金,按照中國央行當日公布的匯率,114萬美元可兌換722.6574萬元人民幣。
普利策獎的公共服務獎獎品是一枚金質獎章。其他獎項的得主可獲得1萬美元獎金和證書

B. 歷年普利策新聞獎的得主都是誰

1979年 第一屆 菲利普·約翰遜 Philip Johnson 美國
1980年第二屆 路易斯·巴拉甘 Luis Barragán 墨西
1981年 第三屆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irling 英國
1982年 第四屆凱文·洛奇 Kevin Roche 美國
1983年 第五屆貝聿銘 Ieoh Ming Pei 美國
1984年 第六屆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 美國
1985年 第七屆漢斯·霍萊因 Hans Hollein 奧地利
1986年 第八屆哥特佛萊德·波姆 Gottfried B?hm 德國
1987年 第九屆丹下健三 Kenzo Tange 日本
1988年 第十屆戈登·邦沙夫特 Gordon Bunshaft 美國 和奧斯卡·尼邁耶 Oscar Niemeyer 巴西 1989年 第十一屆弗蘭克·蓋里 Frank O. Gehry 美國
1990年 第十二屆阿爾多·羅西 Aldo Rossi 義大利
1991年 第十三屆羅伯特·文丘里 Robert Venturi 美國
1992年 第十四屆阿爾瓦羅·西扎 Alvaro Siza 葡萄牙
1993年 第十五屆槇文彥 Fumihiko Maki 日本
1994年 第十六屆克里斯蒂昂·德·鮑贊巴克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國
1995年 第十七屆安藤忠雄 Ta Ando 日本
1996年 第十八屆拉斐爾·莫尼歐 Rafael Moneo 西班牙
1997年 第十九屆斯維爾·費恩 Sverre Fehn 挪威
1998年 第二十屆倫佐·皮亞諾 Renzo Piano 義大利
1999年 第二十一屆諾曼·福斯特爵士 Sir Norman Foster 英國
2000年 第二十二屆雷姆·庫哈斯 Rem Koolhaas 荷蘭
2001年 第二十三屆傑奎斯·赫佐格 Jacques Herzog 和皮埃爾·德·梅隆 Pierre de Meuron 瑞士 2002年 第二十四屆格倫·穆科特 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亞
2003年 第二十五屆約翰·伍重 Jrn Utzon 丹麥
2004年 第二十六屆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英國
2005年 第二十七屆湯姆·梅恩 Thom Mayne 美國
2006年 第二十八屆保羅·曼德斯·達羅查 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
2008年 第三十屆 讓·努維爾 Jean Nouvel 法國
2009年 第三十一屆 彼得·祖姆托 Peter Zumthor 瑞士
2010年 第三十二屆 SANAA小組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 日本

C. 普利策獎有中國人得過嗎

這是美國媒體界的最高獎,和中國不沾邊。你說會有中國人嗎?

D. 普利策獎是什麼方面的獎

普利策獎 (Pulitzer Prizes) 也稱普利策新聞獎,是美國一種多項的新聞、文化獎金,被視為美國新聞界最高獎項,由匈牙利裔美國著名報紙編輯和出版家約瑟夫·普利策出資創立,自1917年以來每年頒發一次。
普利策獎包括新聞獎和藝術獎兩大類,現設有14項新聞獎和7項文藝獎,其中新聞獎主要有:公共服務獎、報道獎、社論獎、漫畫獎、批評評論獎、通訊獎、特寫獎、新聞攝影獎等;文學藝術獎有小說獎、戲劇獎、詩歌獎、美國歷史作品獎、自傳或傳記獎和非小說作品獎;音樂作曲獎1項。另外,還頒發2項特別獎。公共服務獎一般授予報社,獎品是一枚金質獎章。其他獎項的得主可獲得1萬美元獎金和證書。
首屆普利策攝影獎是1942年頒發的。此後,除1946年外,每年頒發一次。從1968年開始,攝影類增設了專題新聞攝影獎,獲獎作品通常由一組照片組成。
普利策當初遺贈的基金為50萬美元,後來基金管理機構又籌措了100多萬美元。該獎由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在內的16人組成的普利策獎金評選委員會評選,每年一次,評選結果一般都是在4月份中旬的一天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宣布,5月份頒獎。
約瑟夫·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1847年4月10日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一個猶太人家庭。17歲時從家中出走,本想從軍,但因視力差、身體弱而被拒絕。後被美國軍隊招募,成為一名騎兵,1867年加入美國籍。1868年當了德文《西部郵報》記者,開始從事新聞工作。他憑借強烈的求知慾和充沛的精力,不知疲倦地挖掘各種新聞,後成為該報的全資經營者。到1878年,普利策熟練地掌握了英語,於當年12月9日出價2500美元買下了聖路易斯的《電訊報》,後與當地《郵報》合並為《聖路易斯郵訊報》。1883年,他以34. 6萬美元買下《紐約世界報》。他創造了編輯寫作制——即記者采寫的材料由編輯潤色、整理、綜合成稿件見報。這種寫作規則,至今仍是整個新聞界的普遍原則。普利策對報紙的經營與編輯獨樹一幟。他強調報紙發表新聞要真實和准確,文字要簡潔和通俗,要花力氣寫好社論。
普利策的一生對美國報紙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被人們譽為創辦現代美國報紙的先驅者和示範者。1903年,他寫下遺囑,決定出資興辦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和建立普利策獎金,由哥倫比亞大學董事會掌管他遺贈的基金。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去世。根據他的遺囑,1912年開辦了哥倫比亞新聞學院,1917年起設立了普利策獎。

E. 普利策一共有多少個獎項,分別是什麼

普利策獎包括新聞獎和藝術獎兩大類,其中新聞獎主要有:公共服務獎、報道獎、社論獎、漫畫獎、批評評論獎、通訊獎、特寫獎、新聞攝影獎等;文學藝術獎有小說獎、戲劇獎、詩歌獎、美國歷史作品獎、自傳或傳記獎和非小說作品獎;音樂作曲獎1項。另外,還頒發2項特別獎。

F. 普利策獎的分類定義


1、由報紙通過利用其新聞資源如社論、漫畫和攝影以及報道而提供的值得贊許的傑出公眾服務;
2、傑出的突發性地方新聞報道;
3、由個人或團體以單篇或系列報道方式所做傑出調查性報道;
4、闡明一個有意義並復雜的主題,展示了對主題的上佳把握,文筆流暢,表述清楚的傑出解釋性報道;
5、對特定主題或活動進行持續、富有知識性傑出專題報道;
6、全國性事務傑出報道;
7、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事務傑出報道;
8、別關注文學的高質量和獨創性的傑出特寫報道;
9、傑出的評論文章;
10、傑出的文藝批評文章;
11、清晰,有道德目的,推理扎實,在作者認為導向無誤時,具有能夠影響公眾輿論的能力的傑出社論;
12、度出版的,有獨創性和有評論效應,繪畫水平高,具有形象化效果的傑出漫畫或漫畫選輯;
13、彩色,單張或多張,相關組照或像集組成的傑出突發性新聞攝影;
14、或彩色,單張或多張,相關組照或像集的傑出特寫攝影。
金質獎章將授予公共服務獎獲得者。其他類別的獲獎者除證書外,還有於2001年提高至7500美元的現金獎勵,原來為5千美元。每年向新聞學院教授推薦的4個名額各提供5千美元普利策獎學金。這些獎學金可使3名優秀的畢業生旅行、寫報告並在國外學習,另一份獎學金頒給一名從事戲劇、音樂、文學、電影或電視評論的畢業生。
對大多數獲獎者來說,相對普利策獎給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帶來的聲望而言,現金獎勵只是次要的。有許多獎金更多的競爭,但它們在公眾的心目中都無法與普利策獎相提並論。
與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舉行的精心准備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和皇家宴會不同,每年5月在哥倫比亞大學洛氏圖書館(LowLibrary)的圓型大廳里,普利策獎獲得者只是在一個中午便宴上,從該校校長手裡接過獎金和獎狀。到場的也只有家屬、專業同行、委員會成員和新聞學院的老師們。委員會拒絕了將這項活動在電視上進行大肆宣傳的請求。

G. 普利策一共有多少個獎項,分別是什麼

普利策新聞獎

普利策獎也稱為普利策新聞獎,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的遺願設立,七、八十年代歷經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現在,不斷完善的評選制度已使普利策獎被視為全球性的一個獎項。

評選制度

普利策獎在每年的春季,由 哥倫比亞大學 的普利策獎評選委員會的十四名會員蠄定,5月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正式頒發

評獎項目

普利策獎由最初的「為公眾服務優異」一項新聞獎發展至現在的十四項新聞界獎和七項創作界獎。新聞界的獲獎者可以 任何國籍,但是獲獎條目必需在美國報(或日報)中發表的。創作界獲得必須是美國公民。唯一例外是歷史獎,只要是關於美國歷史的書都可獲獎,不必是美國人。

新聞界獎

普利策優異公眾服務獎

普利策普通新聞報道獎

普利策國內報道獎

普利策國際報道獎

普利策調查性報道獎

普利策釋義性新聞獎

普利策專業性新聞獎

普利策社論寫作獎

普利策漫畫創作獎(1922年開始)

普利策現場新聞攝影獎(1942年開始, 968年分為現場新聞和特寫)

普利策特寫攝影獎(1942年開始,1968分為現場新聞和特寫)

普利策評論獎

普利策批評獎

普利策特稿寫作獎

創作界獎

普利策傳記獎 - 1999年:《時時刻刻》—— 麥可·康寧漢

普利策戲劇獎

普利策歷史獎

普利策小說獎

普利策詩歌獎 (1922年開始)

普利策非小說類作品獎 (1962年開始)

普利策音樂獎 (1943年開始)

H. 普利策獎是什麼方面的大獎

普利策獎是新聞界的大獎。

普利策獎也稱為普利策新聞獎。 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遺願設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現在,不斷完善的評選制度已使普利策獎成為全球性的一個獎項,被稱為「新聞界的諾貝爾獎」。

一個世紀以來,普利策獎一直是新聞業的標桿,與美國社會一同經歷了戰爭硝煙、政治丑聞和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從最初的新聞獎,普利策獎現在還設立了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綜合獎項,其影響力歷久不衰。

普利策獎包括十四項新聞類獎項和七項創作類獎項組成,新聞類獎項的獲獎者不限國籍,但必須在美國媒體中發表過作品。而創作類的獎項則必須是美國公民。唯一的例外是歷史寫作獎,如果作者身為外籍人士,但寫作的作品涉及美國史,仍有機會獲得這一獎項。

(8)2016普利策公共服務獎擴展閱讀:

普利策獎包括新聞獎和藝術獎兩大類,其中新聞獎主要有:公共服務獎、報道獎、社論獎、漫畫獎、批評評論獎、通訊獎、特寫獎、新聞攝影獎等;文學藝術獎有小說獎、戲劇獎、詩歌獎、美國歷史作品獎、自傳或傳記獎和非小說作品獎;音樂作曲獎1項。另外,還頒發2項特別獎。

美國普利策獎的獎金為7500美元,但獲得公眾服務貢獻獎的報道不得獎金,獲獎的報社將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普利策當初遺贈的基金為50萬美元,後來基金管理機構又籌措了100多萬美元。該獎由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在內的16人組成的普利策獎金評選委員會評選,每年一次,評選結果一般都是在4月份中旬的一天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宣布,5月份頒獎。

I. 求近些年的普利策獎

普利策獎也稱為普利策新聞獎。 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遺願設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現在,不斷完善的評選制度已使普利策獎成為全球性的一個獎項。 約翰·肯尼迪(John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是唯一獲得這個獎項的美國總統。2012年4月16日,2012普利策新聞獎獲獎名單公布。普利策獎分為兩類,新聞界和創作界。普利策獎也是一個鼓勵美國的獎。新聞界的獲獎者可以是任何國籍,但是獲獎條目必需在美國周報(或日報)中發表的。創作界獲得者必須是美國公民,唯一例外的是歷史獎。只要是[2]關於美國歷史的書都可獲獎,作者不必是美國人。
獎項分類
普利策獎包括新聞獎和藝術獎兩大類,其中新聞獎主要有:公共服務獎、報道獎、社論獎、漫畫獎、批評評論獎、通訊獎、特寫獎、新聞攝影獎等;文學藝術獎有小說獎、戲劇獎、詩歌獎、美國歷史作品獎、自傳或傳記獎和非小說作品獎;音樂作曲獎1項。另外,還頒發2項特別獎。
美國普利策獎的獎金為7500美元,但獲得公眾服務貢獻獎的報道不得獎金,獲獎的報社將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普利策當初遺贈的基金為50萬美元,後來基金管理機構又籌措了100多萬美元。該獎由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在內的16人組成的普利策獎金評選委員會評選,每年一次,評選結果一般都是在4月份中旬的一天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宣布,5月份頒獎。
首屆普利策攝影獎是1942年頒發的。此後,除1946年外,每年頒發一次。從1968年開始,攝影類增設了專題新聞攝影獎,獲獎作品通常由一組照片組成。
2012年
2012年4月16日,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公布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聞獎的獲獎名單,具體名單如下: 公共服務獎
獲獎者:《費城詢問者報》
獲獎理由:因其對費城普遍存在的校園暴力的探究授予此獎,《費城詢問者報》以有力的書面描述及視頻材料詳細描述了校園內孩子欺負孩子的現象甚至罪行,激發了改善教師和學生安全的改革。
突發新聞獎
獲獎者:亞拉巴馬州《塔斯卡盧薩新聞》記者。
獲獎理由:該報記者對一場致命的龍卷風進行了有膽識和魄力的報道,採用社交媒體及傳統報道方式提供了實時新聞更新,幫助定位失蹤人員,並在電力中斷迫使其前往50公里外印刷廠印刷時,仍作出了深度的印刷版。
調查性報道獎
獲獎者:美聯社記者馬特-阿普佐,亞當-高曼,艾琳-蘇利文,克里斯-霍利及《西雅圖時報》記者邁克爾J。貝倫斯、肯-阿姆斯特朗
獲獎理由:《西雅圖時報》記者邁克爾J。貝倫斯、肯-阿姆斯特朗揭露了華盛頓州一個鮮為人知的政府部門擅自更換脆弱病人的用葯,將便宜但危險的葯物替換了安全但稍貴的葯物,報道引發了美國全國范圍的衛生警報。
美聯社記者馬特-阿普佐,亞當-高曼,艾琳-蘇利文,克里斯-霍利揭露了紐約警方在秘密監視穆斯林社區的日常生活,報道引發了國會調查,並激起了關於國內情報搜集的角色辯論。
釋義性報道獎
獲獎者:《紐約時報》記者大衛-科西恩尼維斯基。
獲獎理由:《紐約時報》記者大衛-科西恩尼維斯基以一系列清晰的報道,穿過復雜的法律叢林,清楚地揭露了美國最富裕公民及公司是如何經常鑽法律漏洞、如何避稅的。
地方新聞報道獎
獲獎者:賓夕法尼亞州首府哈里斯堡的薩拉-加寧及《愛國者新聞》的記者。
獲獎理由:薩拉-加寧及《愛國者新聞》的記者勇敢揭露了涉及前足球教練傑里-桑達斯基的性丑聞。
國內報道獎
獲獎者:網路媒體《赫芬頓郵報》記者大衛-伍德。
獲獎理由:《赫芬頓郵報》記者大衛-伍德對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嚴重受傷的美國士兵們在身體和情感上面臨的挑戰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國際報道獎
獲獎者:《紐約時報》記者傑弗里-蓋特曼。
獲獎理由:《紐約時報》記者傑弗里-蓋特曼不顧危險,對東非這個被人忽視但在戰略上越來越重要的地區的飢荒和沖突進行了生動的報道。
特稿寫作獎
獲獎者:西雅圖周刊《陌生人》的伊萊-桑德斯。
獲獎理由:西雅圖周刊《陌生人》的伊萊-桑德斯根據一名在殘忍攻擊中倖存的女子的勇敢證言及案件細節,以令人難忘的方式寫出了該女子及其不幸遇害男友的遭遇。
評論獎
獲獎者:《芝加哥論壇報》的瑪麗-施米奇。
獲獎理由:《芝加哥論壇報》的瑪麗-施米奇以其切實和內容廣泛的專欄文章,展現了芝加哥這座城市的性格及文化。
批評報道獎
獲獎者:《波士頓環球報》的韋斯利-莫里斯。
獲獎理由:《波士頓環球報》的韋斯利-莫里斯的電影批評智慧而又別出心裁,行文精確,其評論穿透於藝術影院與票房之間。
社論寫作獎
獲獎者:空缺
社論性漫畫獎
獲獎者:《政客》的馬特-伍爾科爾。
獲獎理由:《政客》的馬特-伍爾科爾的社論漫畫新鮮、有趣,並以令人難忘的形式諷刺了席捲華盛頓的黨派沖突。
突發性新聞攝影獎
獲獎者:法新社的馬蘇德-侯賽尼。
獲獎理由:2011年12月6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一處擁擠的宗教聖地遭自殺人彈襲擊,法新社的馬蘇德-侯賽尼拍攝了一張女孩在屍體上哭泣的照片。
特寫攝影獎
獲獎者:《丹佛郵報》的克雷格F. 沃克。
獲獎理由:《丹佛郵報》的克雷格F. 沃克以一組引人動容的圖片,記錄了一名伊拉克戰爭士兵回國後,經歷的創傷後遺症痛苦,這組圖片讓觀眾能更好地理解這樣一個國家問題。
2013年
《紐約時報》獲得獎項包括調查性報道獎、解釋性報道獎、國際報道獎和特稿寫作獎。其中包括John Branch關於雪崩的特稿《下雪了》;以及知名調查記者戴維·巴斯托(David Barstow)對沃爾瑪在墨西哥行徑的調查;《紐約時報》記者們就蘋果所做的解釋性報道,揭示了全球化過程中的黑暗面;以及David Barboza所做的國際報道。
2013年獲獎作品(11張)當地時間2013年4月15日,2013年普利策獎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揭曉評選結果。
突發新聞獎
獲獎者:美國阿拉巴馬州《塔斯卡盧薩新聞報》的全體職員。
獲獎理由:表彰他們在致命龍卷風襲來時的一系列敬業報道。
突發新聞圖片獎
獲獎者:法新社攝影記者馬蘇德侯賽尼。
獲獎理由:侯賽尼因記錄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發生的一起自殺炸彈爆炸事件的一幅新聞圖片獲得此獎。
小說獎
小說作者亞當·約翰遜
獲獎者:亞當·約翰遜(Adam Johnson)
獲獎理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作家亞當·約翰遜撰寫的描寫朝鮮居民生活的小說《孤兒院院長的兒子》(The Orphan Master's Son,又譯《孤兒領袖的兒子》),詳細描述了一個虛構人物的生活,這個人物從小生長在其父親運營的一家朝鮮孤兒院,在成長過程中歷經種種磨難,最後因與一名女演員相愛,心靈得到治癒的故事。[8]
公共服務獎
獲獎者:《費城問訊報》。
解釋性報道獎
獲獎者:《紐約時報》
獲獎理由:因關於這個國家富人及集團如何尋找漏洞避稅的系列報道。[8]
地方新聞獎
獲獎者:《愛國者新聞》
獲獎理由:賓州的《愛國者新聞》因為對於賓州州立大學橄欖球隊性丑聞的揭露性報道獲獎。[8]
國際報道獎
獲獎者:《紐約時報》
獲獎理由:因對於東非飢荒的生動報道。
特寫獎獲獎者:西雅圖周刊《陌生人》
評論獲獎者:《芝加哥論壇報》
批評獲獎者:《波士頓環球報》
社論獎空缺。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16日公布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聞獎的獲獎名單,此次獎項名單中罕見出現了一家美國之外的媒體。

J. 《女不強大天不容》有哪些看點


六六編劇、海清主演的《女不強大天不容》是一部以新聞媒體記者生涯為主線的行業劇。劇集記錄了鄭雨晴(海清飾演)從小記者到媒體老總的勵志成長過程。記者、媒體人向來有「無冕之王」的美譽,而人們也往往只能看到TA們所擁有的鮮花與掌聲,鮮見其背後的磨礪與血淚。《女不強大天不容》以女性為視角,以女記者女媒體人的坎坷經歷為中軸,全景、真實具現了「無冕之王」們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劇集一開始,海清飾演的鄭雨晴還是報社的實習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說干就乾的執拗性格,為其在競爭激烈的記者群中贏得了良好際遇,並正式成為報社一員。不過,記者工作遠非鄭雨晴初想的那麼容易、簡單,不被人理解是常事,有的時候甚至還會付出生命。不過,正是在這一顛一簸的崎嶇道路上,鄭雨晴以踏踏實實的每一步,闖出了其記者生涯的春天,也為報社贏得了轉型的良機。期間,鄭雨晴經歷了各種磨難,包括在社會大背景下的再造、重組,變革、重生。而伴隨著事業的磕磕絆絆、蒸蒸日上,其情感、家庭所源生的問題也接踵而至。生活與工作,家庭與事業,孰輕孰重?面對人生最艱難也最具挑戰性的抉擇,鄭雨晴該何去何從?

經過《王貴與安娜》《雙面膠》《蝸居》《心術》等經典口碑、收視大劇的不斷磨合,六六與海清在《女不強大天不容》中的默契已完美到極致。說鄭雨晴這個角色是六六專為海清「私人訂制」,度身打造,也不為過。而對於鄭雨晴這樣一個在成長過程中飽受折磨、苛責、蹂躪的女性勵志角色,其難度與高度,廣度與厚度,都被海清拿捏得精、准、透。而這,正是劇集備受歡迎、熱議、辣評的關鍵所在。

以記者行業為主線的影視劇集並不鮮見。比如很多年前那部由高曙光、周海媚主演的《新聞小姐》,當年曾引發過不小的轟動。而《搜索》《求求你,表揚我》《頭號人物》等也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記錄了媒體人的人生軌跡和職業生涯。在好萊塢,「無冕之王」成為影視劇主角更是常事,比如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就深度打造了一組記者、媒體人的群像。

與這些作品相比,《女不強大天不容》顯然更具說服力,也更有震撼力。這主要源於劇情的真實性,和演員的精湛表演。《女不強大天不容》製作團隊中,有不少女性都從事過媒體、記者行業,對劇情的鋪排、架構可謂有感而發。而海清、陳小藝、高明、秦海璐、張譯等戲骨級演技實力派,為演好記者、媒體人、職場人的命運歸途,深入基層,體驗生活,從而為觀眾奉獻了一個個鮮活淋漓的媒體群像。

尤為重要的是,《女不強大天不容》在內容上也是尺度大開,其最大程度地應景了審查規則,將地溝油等異常敏感的黑心事件全程曝光,將調查記者的艱辛、艱難全程奉上,既讓人看的心驚肉跳,又叫人感佩萬千,算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以新聞記者為主線的影視作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劇集藉助於影像鏡頭,有聲語言,還深入揭露、批判了調查記者在調查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不公和刁難,對某些公檢法的不作為,對部分報社高層,政府高官的不作為、難作為等現象更有所觸及。除此之外,劇集還呈現了真正媒體人對公眾知情權的堅守,現實性與批判性的共生共存,在很大程度上都飛升了劇集的厚重感。

在頌揚以鄭雨晴為代表的女性記者、媒體人力排千難萬險,勇於犧牲獻身的同時,劇集還對女性慣常遭遇的人生矛盾即家庭與事業,工作與生活,進行了極致描述,並對其做出了深刻反思與自省,這對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特別是女性觀眾來說,借鑒意義非凡。

《女不強大天不容》看似講述的只是女新聞記者、媒體人的人生沉浮,但其點滴記錄的則是時代的變遷與變化,是大時代如何變革、發展的一個縮影。因此,鄭雨晴並非個體的獨立存在。報社也絕不單單只是媒體的代表。就這個角度看,《女不強大天不容》在對主旨的構建上,對內核的深掘上,都是頗見深意的。

僅就片名來看,《女不強大天不容》似乎多少都有些女權意味。的確,一直以來,女人的強大往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更大的犧牲。這些付出不僅體現在身體、生理上,更灼現於心理、情理中。以「無冕之王」為例,特別是那些以生命為代價揭真相,搏公理,為正義的突發事件的深度調查記者,很多人都認為那是男人乾的事。其實,這種俗腐觀點、論調又何止出現在記者、媒體行業中。在其他很多行業里,包括在國外,女人就應該在家相夫教子,做家庭煮婦這樣頗具歧視性的論調還是頗有普遍性的。在這種大背景下,鄭雨晴的存在,方顯得尤有必要性和現實性。所以,從本質上講,這並非什麼女權主義的吶喊,而是對女性在就業、職場等方方面面,平等平等再平等的一次能量的釋放,和心聲的述說——女人只有自強,才能強大!

不久之前,美聯社記者Esther Htusan、Martha Mendoza、Robin McDowell 獲得了2016年普利策公共服務獎。這是為了表彰她們冒著生命危險,潛伏於危險境地中,報道出印尼、泰國捕魚業使用苦役勞工為全世界的餐桌提供海鮮的驚天駭聞。據悉,該調查報道促使超過兩千名被囚禁工人得到釋放。報道一經發出,瞬間震驚全世界。看來,《女不強大天不容》中的鄭雨晴,不僅只出現在六六筆下,也不單單鮮活於海清的演技之中。在普常人的現實生活里,乃至全球、全世界的角角落落里,她們都是一種強大的存在。而面對這些靠生命危險刷出存在感的「無冕之王」,除了點贊與撒花,感動與佩服之外,我還強烈感受到了汩汩勵志正能的撲面襲來,沁心潤肺,悅目怡神。

無論對男性受眾還是女性觀眾而言,《女不強大天不容》無疑都是一碗激人鬥志,昂人心氣的心靈雞湯。但這絕對是一道微火燉出的好雞湯,色香味美,濃淡相宜。就劇情而言,劇集巧妙地將高起高落的職場糾葛,大開大合的情場磕絆,風起雲涌的家庭危機,揉碎了,掰開了,融入到記者、媒體人的家長里短、柴米油鹽中,因而有著淳厚、濃郁的生活氣息。雖然未必每個觀眾都是記者、媒體從業者,但依舊能深深感到劇情接地氣、近生活的樸素范兒,淳實風兒,情感共鳴與心理共振的源源不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海清、陳小藝、張譯、高明、杜淳、秦海璐等新老演技實力偶像派的韌勁兒十足,力道兒豐盈的精彩演出,也讓這碗雞湯得以鮮盈潤口,味美養心。陳小藝、高明等戲骨級演員,一出場分分鍾都是戲,卻又將克制拿捏的游刃有餘,鮮活立體卻不搶戲,甘願做一片稱職的小綠葉。作為劇集的絕對一號,海清對鄭雨晴的演繹,無論情表、體態,還是眼神、心境,都掌控的張弛有序,疾徐有度,幾乎沒有什麼刻意表演的痕跡。力微而不羸弱,力強而不生硬,堪稱教科書級的表演。

閱讀全文

與2016普利策公共服務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