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商局是管不管賣高仿鞋子
經營者賣高仿品,工商部門將依據《產品質量法》中的「以假充真」定性處罰;或者依據《商標法》以商標侵權定性處罰 。
② 工商局受理投訴鞋子質量問題嗎
根據《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 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所產生的經濟、民事糾紛,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都應當依法履行職責。
因此,你購買的鞋子存在質量問題,可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撥打12315電話,向工商局進行投訴。
③ 假鞋子為什麼不會被工商局查處阿
假鞋不會要人命,工商局幹嘛玩命查它啊,除了品牌商對它恨之入骨外,沒人恨它們,畢回竟它對我們的生活沒答有影響,做假鞋這個行業它確實養活了一大批人,而且還增加了國家稅收,何樂而不為之,這都是改革開放的結果,想想在30年前中國有假貨嗎?沒有。而且有假鞋也讓買不起真鞋的人穿上名牌,這有什麼不好?我知道現在有些人看不起穿假鞋的人,他們只看重自己腳上幾百幾千塊的鞋,而不知道自己穿的是真還是假,用阿Q精神麻醉自己,我也是賣鞋的,根據我的經驗只要不是在旗艦店買的鞋都有可能是假鞋,只不過仿的程度不一樣而已,在專櫃或專賣有45%的可能性買到假鞋,在暴利面前沒幾個人能把持的住,商人永遠追求最高利益,什麼道德良心都是放屁,想自己不被騙就多研究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其實賣假鞋的也分君子和偽君子,君子就是我賣的就是假的,你愛買不買,偽君子就是拿假的當真的賣,還信誓旦旦的說:正品承諾,專櫃驗貨,假一賠十,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更別希望天上掉餡餅的事發生
④ 被工商局查到賣高仿產品,工商局叫當事人去工商局處理,如果不去會有什麼後果
高仿品本身就是侵犯其他品牌廠家的產品,所以生產商違法。銷售商如果明知是假冒偽劣的產品而予以銷售的,也是違法行為 。
被工商局查處,如果不去,也是不會影響工商局的行政處罰,如果行政處罰經過履行時間還未履行,行政機關可以申請強制執行,而且行政處罰中如果有罰款的處罰,超過履行期,會加收滯納金。
(4)工商局處理假鞋擴展閱讀:
賣高仿產品的民事責任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五十六條 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外,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
(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的;
(四)偽造商品的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篡改生產日期,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
《行政處罰法》
第四十四條 行政處罰決定依法作出後,當事人應當在行政處罰決定的期限內,予以履行。
第五十一條 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繳納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
(二)根據法律規定,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者將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款;
(三)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⑤ 賣假冒耐克鞋被工商局查到怎麼處理
可以依據商標法進行處罰。還可以依據產品質量法或者不正當競爭法進行處理,視具體案情處理。
⑥ 打了消費者熱線投訴說買到的鞋子是假的,一般工商局會怎麼處理
讓商家給你換或者退,,有關系的也就口頭警告,次數多啦就會查商家的進貨單和倉庫存貨罰款和沒收
⑦ 淘寶企業店鋪賣假鞋舉報工商怎麼處理
如果查實的話,封店處理或者罰款,這個你可以提交給淘寶看看淘寶的處罰,如果提交的淘寶,核實後淘寶會按規定來處理,嚴重情況下封店
⑧ 工商局收繳的假貨比如冒牌國外大品牌服裝,箱包,鞋,後怎麼處理的。是燒掉還是低價內部消化
對人身體健康有害的物品一般收繳後消毀。無害的一般是拍賣或捐給貧困地區。
⑨ 針車製作假冒鞋面,工商局是怎麼處理的
這是商標侵權行為。
根據《商標法》第六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時,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主要用於製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違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上的,可以處違法經營額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經營額或者違法經營額不足五萬元的,可以處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五年內實施兩次以上商標侵權行為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應當從重處罰。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並說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銷售。」
⑩ 工商局查到假貨怎麼處理
會根據情節的輕重進行停產、罰款、扣貨、情節嚴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規定, 工商部門查到的假貨按以下規定處理:
第四十九條生產、銷售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產品,下同)貨值金額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條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0)工商局處理假鞋擴展閱讀:
對賣假貨「零容忍」
賣假貨要罰到傾家盪產,對此,很多人都會有強烈的認同感。原因很簡單,制假售假泛濫成災,就與「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大有關系。打假要破困局,必須用重典,讓那些賣假「從舅舅家賠到姥姥家」,否則,利益驅使之下,假貨根本不可能絕跡。
要讓造假賣假付出代價,顯然不是靠發狠話、表決心就行的,關鍵還是要用法律——既要盤活現有的法律資源,更要通過立法及時彌補制度漏洞。
假貨泛濫,首先要反思的,是現有的法律失靈。本來,侵犯知識產權罪早在1997年就寫進刑法了,諸如假冒注冊商標罪,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非法製造、銷售非法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等等,都有明確的刑罰和問責標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種種賣假行為也有充滿細節的處罰規則。
問題是,很多時候法律沒有被很好地執行,制度文本也就變得形同虛設。當然,現在消費維權遇到困難,也與制假賣假技術手段更加高明,更加充滿迷惑性與隱秘性有關。而且,有些假貨的背後,已經形成一條固化的利益鏈。
在電商時代,這種復雜性更加嚴重,不僅銷售行為本身帶有難以識別的欺騙性,而且很多假貨跨地域,涉及多個廠家或平台,加上地方保護主義原因,都給查處追責帶來很多難題。
當前電子商務法律也相對滯後,在界定責任方面還有模糊不清的地方,需要通過更細化、更精準、更有利於執行的法律,來為打假提供製度支撐。
所以,在消費維權方面,必須網上網下並舉,來鏟除各種造假賣假現象。當前,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氣決心,以嚴格的執法對賣假貨現象真正做到「零容忍」,在完善的法律框架下,真正凈化包括電商在內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