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交通服務調查

公共交通服務調查

發布時間:2021-09-17 20:06:42

㈠ 求大神寫一篇 關於公共交通出行調查的總結和意義 至少500字 拜託~

由壓歲錢想到的從小我就聽說比爾·蓋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所以我就一直在想:這位世界上最有錢的人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呢?一定是買最貴的,住最豪華的,花錢如流水吧?可是有一天,我在一本書上讀到一篇關於蓋茨的文章時,我才知道,我錯了!文中講到:有一次,他到希爾頓飯店開會,停車時由於晚到了幾分鍾,已經沒有普通車位,朋友要給他安排貴賓車位,說:「錢由我來付。」可比爾-蓋次不同意,說,「那要多花12美元,這是超值消費!」他到西雅圖一家食品商店買葡萄乾麥片,被打5折的優惠吸引,確認貨真價實後,立即付錢買了下來。他說:「我今天很高興自己沒有被多掏腰包。」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深深的被打動了:原來富人是這樣花錢的!可是我們身邊的情況如何呢?遠的不說,就說我們班吧!班裡有些男生女生,學習成績不怎麼樣,可是對於穿著打扮,可都是「行家」。"Yishion"的上衣,"NIKE"的鞋子,「紐曼」的MP4„„真可謂集名牌於一身。另有一些男生,通常每天身上都會帶有好多錢,用於所謂的「吃喝玩樂」,泡網吧,打游戲,結交不良少年;班裡還有好幾個同學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手機„„這種例子在如今的校園中已不再是鳳毛麟角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經濟狀況與之前相比有了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我們過分溺愛;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而其中家長對我們的過分溺愛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國的家庭教育傳統中,父母們都會用零花錢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比如:勤儉節約、財務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點零花錢家長也不會放在心上。但這種超前消費意識是不適合我們的,這將給自製力不強的我們帶來諸多不良影響。(1)孩子之間容易產生攀比心理,從而引發一些孩子的心理失衡。(2)會使孩子形成錯誤的金錢觀,以為「金錢是萬能的」,「有錢能使鬼推磨」,不知道應認真學好知識,不懂得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3)可能會導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人儉難。"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對富裕的,但誰也不能保證將永遠富有,倘若已經養成了奢侈的習慣,將來要如何面對貧窮呢?也許有的人靠自己的意志能熬過去,但有的人卻會難以自拔。身為父母,誰不愛自己的孩子,誰不願給孩子付出呢?但是,家長們該給我們什麼?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味地給錢顯然是錯誤的,而應該給我們以知識和正確的引導。由壓歲錢想到的過大年,晚輩要給長輩磕頭,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這是幾千年沿襲下來的習俗。據說,這壓歲錢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記得小時候,我天天盼著過年。過年有好吃的,長輩還給壓歲錢。好容易盼到除夕之夜,吃罷年夜飯,爺爺端坐在太師椅上,笑容可掬,手捻胡須,好一副長者風度。我和弟弟搬來一個大蒲團放在爺爺面前。我虔誠地給爺爺磕頭,我一連磕了三個頭,爺爺笑眯眯地扶我起來。爺爺從衣兜里掏出用紅紙包好的壓歲錢,遞到我手裡。我連忙說:「謝謝爺爺,祝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弟弟也給爺爺磕了三個頭,爺爺給了弟弟一個紅包,弟弟小嘴更甜:「謝謝爺爺,祝您新年快樂,長命百歲。「我們打開紅紙,裡麵包著一張嶄新的五角錢。我和弟弟如獲至寶,笑眯眯的小臉彷彿盛開的花朵。我們小心翼翼把五角錢珍藏在貼身的衣兜里,總捨不得花。這錢雖少,卻是老人對晚輩的真誠祝福,是愛的真情表露。我們永遠銘記心中。光陰荏苒,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老百姓的日子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大家的腰包鼓了,家家過上了小康生活。現在老人給孩子壓歲錢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甚至還有幾萬的。前幾天齊魯台播放了一則新聞,一位家長過年送出的紅包就高達五萬多元,收紅包四萬多元,光紅包就賠了一萬多元。這位家長苦不堪言。這過年送紅包之風愈演愈烈,成為中國家庭的一大負擔。小小紅包不僅給家庭帶來負擔,而且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現在的孩子當拿到壓歲錢時,毫無感激之情。他們認為得到紅包是理所當然的,是無須感激的,有的孩子得到紅包連聲謝謝的話都沒有,好像老人欠他(她)的,更有甚者,如果壓歲錢給少了,撅著小嘴不高興,不理老人,真讓老人心寒啊!在他們眼裡,誰給的壓歲錢多,誰就是大好人,和他(她)最親,嘴巴也甜。現在的孩子真是小財迷,見錢眼開。他們小小年紀,卻沾滿了銅臭,多麼令人擔憂啊!孩子年幼無知,他們如同一張白紙。我們家長應該正確引導孩子看待壓歲錢。千萬別讓孩子小小年紀就見錢眼開,沾滿銅臭,這對孩子的成長不利。我衷心希望長輩在給孩子壓歲錢時不易過多,也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給孩子一個智力玩具,一本好書,一個文具盒等。這樣既討孩子歡心,又有使用性,可謂兩全其美。總之,長輩給孩子壓歲錢要有個度,不要互相攀比。要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㈡ 請問城市公共客運交通服務水平調查要調查哪些方面

分析和評價是對事物進行價值評估方法的整體。
這種方法是指依據明確的目標,
確定系統的屬性,把這種屬性轉換為主觀價值,
並通過評價指標來表達事物價值的過程。
分析的過程也就是確定系統的屬性,
並把屬性用評價指標來表徵的過程,
而評價是用價值的觀點對指標化的屬性進行描述。
由於城市公共交通現狀及現狀的反映(現狀分析)
是多屬性、並且是多層次,所以光進行分析,
很難給人一個簡潔明了的概念,
從而評價是必不可少的。

城市公共交通現狀分析屬性項目
這個涉及的類別太多了,層次也超級多
大的分類下,每個小分類也很多

給你寫個大概吧,不懂在答案評價里再問
具體的可以再寫一個給你

城市公共交通服務質量的好壞主要通過
方便性、迅捷性、准時性、
舒適性、安全性和經濟性
等6個方面內容來體現。
服務能力水平,
是指城市公共交通所具備的服務功能強弱。
主要內容包括:
①城市居民採用公交出行所需最大時耗;
②乘客換乘系數;
③線路網密度;
④站點服務面積覆蓋率;
⑤發車頻率;
⑥運送速度;
⑦日均滿載率;
⑧線路非直線;
⑨線路長度。

不知道你要做什麼用,如果只是想了解,我簡單說下評價標准
上述9項里,滿足9項,是一級
滿足8項,二級
滿足7項,三級
滿足6項,四級
少於6項,五級
一共就有五級,所以要是評了五級,就掛了
其中細化成各種指數
還有具體的分
比如二級,滿足8項吧,8項里還分出小要素打分,按%來折算成相應指數。

你要是寫匯報材料,可以給你具體建議,參看下面的書
李相勇的《城市道路服務水平的模糊綜合評判》
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2.8
《公共交通服務質量的模糊評定法》
佛山大學學報,1997.8
尹峰,李楓的《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的模糊評價》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0.34
這個比較火,
很多寫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分類型分析的都用這個評價方法,
你要是在校園內萬方應該就能查得到。

具體方法,畢竟調查分析和評價是2個概念
你指統計的辦法么?
那就完全是用各種數學辦法了。
統計學里關於這方面有專門論述,約20種左右。
但是普通評價,按我上邊說的那幾個參考就可以。
不過你要是純做統計,看統計學,從統計學出發,
而非交通服務評價~~~

㈢ 林鄭月娥要對香港公交整體狀況展開調查了嗎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0日晚在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探望嚴重巴士車禍傷者時表示,除了警方與巴士公司對事故原因的調查外,將開展針對公共交通整體狀況的獨立調查,確保香港公共交通服務安全可靠。

10日傍晚,一輛雙層巴士在新界大埔公路發生側翻事故,造成18人死亡、62人受傷。傷者被分別送往11家醫院,其中10人情況危殆、15人嚴重。

林鄭月娥當晚率特區政府多名官員前往威爾斯親王醫院看望傷者時,對車禍表示哀痛,對受影響家屬表示深切慰問。

林鄭月娥表示,鑒於此次車禍「非常之嚴重」,且香港不久前也曾發生嚴重巴士事故,除了警方和巴士公司針對此次車禍的調查外,將針對公共交通服務整體狀況開展由法官主持的更廣范圍獨立調查,以確保香港的公共交通服務、尤其是專營巴士服務安全可靠。

林鄭月娥說,香港市民出行90%依靠公共交通,因此確保公共交通服務安全可靠非常重要。

㈣ 怎麼寫公交車客流調查報告

那你就把你這次實踐的過程簡單描述下,什麼時間段統計的、什麼地點、跟誰統計的、統計了幾輛車,幾條線路,怎麼統計的等等寫寫,然後把統計結果做個表格,比如車輛滿載率是多少?每個站點上下客多少人?總計上下客多少人?哪個站點上下客比較多等等寫寫,最後再寫寫你的體會。

我之前也做過很多類似這樣的調查,一般人工做調查存在以下問題:調查周期長,組織難度大,數據整理復雜,無法提供實時數據,無法做到經常性和系統性的客流調查;但城市公共交通是隨客流、道路條件、氣候等因素不斷變化的隨機服務系統,如果信息不靈或反饋不及時、不準確,調度人員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指揮調度。所以說靠人去統計這個根本不行的,需要藉助設備,靠儀器去測量才行,實時採集公交客流信息已是目前提升公交信息化程度亟待解決的難題,也是最終實現城市智能交通的必由之路。

㈤ 關於市民出行交通工具選擇方式調查報告

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
內容提要:為了解本市市民的出行成本及對交通狀況的評價,近期,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在「上海統計」和「中國上海」門戶網站開展了一次網上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市民出行方式、時間成本和花費、對本市交通狀況的評價及購車意向等多方面內容。調查共回收總量樣本2598份,其中有效樣本2331份,樣本有效率為89.7%。調查顯示,逾四成受訪者認為本市交通出行方便,但逾三成受訪者認為高峰時段路面嚴重擁堵。逾六成受訪者上下班出行選擇公共交通,高峰時段軌道交通限流措施有爭議。受訪者上下班單程交通平均時間為50.4分鍾。近八成受訪者每天上下班的交通費用在5元以上。半數有車受訪者使用私家車上下班。逾七成受訪者年內無購車意向,使用成本高、道路擁堵是不打算購車的主要原因。
一、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通過網上調查形式,在「上海統計」和「中國上海」門戶網站發布問卷。調查收到回答問卷2598份,剔除非上海地區的IP地址及回答不全的問卷後,共獲得有效樣本2331份,樣本有效率為89.7%。從調查對象的分布看,居住在各個環線間與不同出行距離的受訪者均佔一定比重(見表1)。因此,樣本的分布情況比較符合上海的實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調查對象的基本分布
數量(人) 比重(%)
合計 2331 100.0
按居住地分
內環 440 18.9
內中環間 545 23.4
中外環間 570 24.4
外環外 776 33.3
按居住地到單位距離分
5公里以內 287 12.3
5-10公里 528 22.7
10-15公里 490 21.0
15-20公里 415 17.8
20公里以上 611 26.2

二、本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廣大市民的基本認可
1、逾四成受訪者認為本市交通出行方便
經過多年的建設,目前,上海已形成了一個功能比較齊全的道路交通網路。調查顯示,有7.3%和35%的受訪者認為本市交通很方便和方便,合計為42.3%;36.8%認為一般(見圖1)。其中,以軌道交通作為上下班交通工具的受訪者認為本市交通方便和很方便的分別佔8.2%和45.3%,合計為53.5%;認為一般的佔34.3%。這表明,市民對上海軌道交通總體評價更為積極。近年來,上海城市建設不斷發展,大力推進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廣大市民的基本認可。
調查同時顯示,仍有兩成的受訪者認為本市交通不太方便或者很不方便。主要原因是這部分受訪者居住在外環外區域,受公共交通網路布點的局限,上下班轉換車輛不便及花費時間較多。
圖1 受訪者對本市公共交通的評價

2、逾六成受訪者上下班出行選擇公共交通
公交與軌道交通成為市民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調查顯示,有26.9%的受訪者選擇乘坐公交,17.2%選擇乘坐軌道交通,21.4%選擇乘坐公交加軌道交通,合計為65.5%;另有12%上下班出行使用助動車,13.%使用私家車,9.3%使用自行車或其他(見圖2)。這表明,逾六成受訪者上下班出行選擇公共交通,這與目前上海公共交通方便快捷、花費少有著重要關系。
圖2 受訪者上下班選擇的交通工具

分區域看,居住在內環的受訪者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佔66.8%,居住在內中環間的受訪者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佔70.1%,居住在中外環間的佔71.9%,居住在外環外的佔56.9%。這表明,在公共交通較為便捷的區域,市民更傾向於選擇公共交通出行。
3、受訪者上下班交通單程平均時間為50.4分鍾
有9.3%的受訪者上下班單程耗時在15分鍾以內,16.4%耗時在15-30分鍾,18.7%耗時在30-45分鍾,24.2%耗時在45-60分鍾,22.4%耗時在60-90分鍾,9%耗時在90分鍾以上。經加權平均計算,受訪者上下班單程平均時間為50.4分鍾。按居住地到單位距離的分組來看,距離越長,相對耗時越多(見圖3)。
圖3 不同出行距離的受訪者上下班單程平均時間

4、受訪者平均步行7.5分鍾乘上公共交通
按公共交通工具分組來看,乘坐公交車上下班的受訪者單程平均花費的交通時間為53.7分鍾,其中在車上時間為40.7分鍾;乘坐軌道交通的單程平均花費的交通時間為58.5分鍾,其中在車上時間為42.8分鍾;公交車加軌道交通的單程平均花費的交通時間為68分鍾,其中在車上時間為53.4分鍾。這表明,目前受訪者上下班兩頭的平均步行時間約15分鍾,平均步行7.5分鍾就能到達公交站點或軌道交通站點。
5、近八成以公共交通出行的受訪者每天上下班交通花費在5元以上
在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受訪者中,有20.2%每天上下班交通費用在4元以內,57.3%在5-10元,22.5%在10元以上。從居住地到單位的距離分組來看,距離越長,相對花費越多。從公共交通工具分組來看,公交車成本較低,而乘坐軌道交通的花費相對較高(見表2)。
表2 以公共交通出行的受訪者每天上下班交通花費構成 單位:%
類別 4元以內 5-10元 10元以上
平均 20.2 57.3 22.5
按交通工具分
公交車 38.8 51.4 9.9
軌道交通 8.7 67.4 23.9
公交車加軌道交通 6.2 56.7 37.1
按距離分
5公里以內 72.2 24.5 3.3
5-10公里 38.7 58.4 3
10-15公里 18.7 72.9 8.4
15-20公里 11.3 66.4 22.3
20公里以上 5.8 46.2 48

三、市民對本市交通狀況的評價差異較大
1、逾三成受訪者認為高峰時段路面嚴重擁堵
盡管世博會後上海交通更加便捷,但在上下班的高峰時段,路面的交通狀況仍不容樂觀。調查顯示,僅有7.8%的受訪者認為高峰時段的路面「很通暢或比較通暢」,56.1%認為「有點擁堵」,34.9%認為「嚴重擁堵」。高峰時段市民感受到的路面交通壓力與居住地有明顯的相關性。居住在內環與中內環間的受訪者認為路面「嚴重擁堵」的分別佔31.8%和31%,而居住在中外環間與外環外的市民認為路面「嚴重擁堵」的分別達到37.7%和37.2%(見表3)。
表3 不同居住地的受訪者對高峰時段路面交通的評價 單位:%
居住地 很暢通 比較暢通 有點擁堵 嚴重擁堵 說不清
內環 0.7 8.0 57.5 31.8 2.0
內中環間 1.5 7.7 58.5 31.0 1.3
中外環間 0.9 5.4 55.4 37.7 0.5
外環外 0.6 6.8 54.1 37.2 1.2

2、高峰時段軌道交通限流措施有爭議
世博會期間,為了緩解大客流的壓力,上海軌道交通在高峰時段會採取臨時性限流措施,封閉部分出入口。這一措施,市民如何反應?調查顯示,有43.3%的受訪者贊成這一措施,44%認為軌道交通限流給出行帶來很多不便,不贊成這種做法。在依靠軌道交通、或公交加軌道交通出行的受訪者中,反對限流措施的比重更高,分別達到48.5%和50.3%。這表明,軌道交通限流措施在市民中影響較大,是否能成為應對客流壓力的常規手段還有待考量,使用時需謹慎。
四、本市私家車擁有量逐年增加現象值得關注
1、半數有車受訪者使用私家車上下班
在所有受訪者中,有26.2%擁有私家車。從居住地分組看,居住在外環外的受訪者私家車擁有率最高,達到29.9%,比內環高6.7個百分點。
從私家車使用情況看,半數有車族使用私家車上下班。隨著居住區域的外移,使用私家車作為上下班出行工具的比重逐步提高。居住在內環的有車族中僅有40.9%使用私家車上下班;居住在內中環和中外環的有車族使用私家車上下班的比重分別為46.4%和45.1%;居住在外環外的有車族使用私家車上下班的比重最高,達到59.5%。
2、逾七成受訪者年內無購車意向
調查中,有77.2%的受訪者表示今年沒有購車意向。年內有明確購車計劃的受訪者僅佔6.7%。居住在外環外的受訪者購車意向較高,達到8.6%;而居住在內環的市民僅有5%打算購車。
使用成本高、道路擁堵是受訪者不打算購車的主要原因。在年內無購車意向(可多選)的受訪者中,有62.9%由於油費、停車費、車輛維護費等使用費用較高而放棄購車,50.4%表示道路擁堵不如乘地鐵、計程車方便,49.8%是由於牌照費較高而不打算購車(見圖4)。
圖4 受訪者不打算購車的原因

五、對本市交通發展的兩點建議
1、落實「公交優先」戰略
從市民的出行的實際選擇來看,逾六成受訪者上下班出行選擇公共交通。從居住地看,在公共交通較為便捷的區域,市民更傾向於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因此,本市應進一步堅定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為市民提供一個安全、快捷、方便、經濟的出行方式。一方面,應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完善公共交通補貼機制,進一步降低市民公交出行成本。另一方面,應加大外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地鐵站點、換乘樞紐的建設,進一步優化公交線路設置,形成如內中環一樣便捷的公共交通網路。
2、適當控制私家車發展
調查顯示,上海市民目前暫無購車意向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汽油、牌照等使用成本過高。從國外做法來看,香港通過高稅率來控制私家車規模,只要買車就要根據車排氣量的大小交納相當於汽車價格40%至60%的「首次登記稅」;新加坡和倫敦通過徵收交通擁堵費來約束進入中心商業區的車輛;法國實行嚴格控制駕駛執照考試的通過率來限制司機數量。近年來,本市私家車擁有量快速增加,適當控制私家車發展勢在必行。因此,上海可通過調整各種政策如提高私家車道路使用費、停車費,以及相關稅收等來控制私家車的發展。針對居住在外環的有車族,可積極為他們提供私家車換乘軌道交通,並優惠停車收費等服務措施,還可通過各種經濟杠桿,如提高中心城區停車費、徵收交通擁堵費等來控制進入市區的機動車數量,引導和鼓勵廣大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系統出行,以緩解本市交通壓力。

㈥ 有關交通方面的調查報告

一、東港市自然情況

東港市於1993年6月18日撤縣建市。位於遼東半島東部,地處黃海與鴨綠江入海口的交匯處,隔江隔海與朝鮮共和國相望,是一個沿海、沿江、沿邊的新興港口城市。東港市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16個鄉鎮,3個農場;17個社區居委會,245個村委會。人口總數65萬,面積2495.78平方公里。境內有201國道一條,東起丹東市四道溝,西止與庄河市交界處,全長約88公里;省道大盤線一條,南起孤山鎮與201國道交接處,北至岫岩縣交界,全長約24公里;縣級道路10條,全長約314公里;鄉級公路53條,約540公里。

全市有機動車45000餘輛。201國道是連接丹東市、大連市主要幹道,平均日流量可達8000餘輛。2003年至今由於沈大高速公路封路,車流量巨增,平均日流量可達10000餘輛。縣級公路日流量為3000餘輛;鄉級道路日流量達1500餘輛。

二、東港市目前縣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狀況及存在主要問題:

1999年6月,東港市交警大隊按照公安部和省廳交管局的統一要求,在國道201線東港段開展創建平安大道活動,在88公里的路段上組建了3個公路巡警中隊,每個中隊各配備10名民警和3台警用巡邏車輛。按201國道的里程劃分了各中隊職責范圍,每個中隊約30公里。但按區域劃分,3個中隊的管轄范圍分別是919.44平方公里、662.91平方公里、669.32平方公里。按管轄范圍計算,每位民警管轄區域范圍約75平方公里。按國省道路、縣鄉道路里程算,全市共有道路966公里,按公路巡警中隊30人毛算,平均每個人管轄32.2公里,按實際上路面每個中隊8人計算(有兩名民警專門處理事故),平均每人管轄40.25公里。鑒於上述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警力不足。根據實際警力和道路里程情況看,每人平均管理30-40公里路段,很難做到管理到位。

2、無牌照車輛多。尤其是兩輪摩托車無牌照佔有較大比例,據不完全統計,無牌照摩托車將近1萬台,約占摩托總數的1/3。

3、無證駕駛機動車人隨處可見。由於警力不足,管理不到位,農村不少人購買摩托車後,不能及時考取駕駛證,無證到處亂騎。

4、農用車、兩輪摩托車違章載人。尤其是農村集市,農用車、兩輪摩托車載人現象比較嚴重。

5、交通安全意識差。由於交通安全宣傳沒有形成社會氛圍,只限於交警自身,因此,覆蓋面受到局限,交通安全宣傳工作不到位。

6、自我保護意識不強。農村人不能自覺遵守交通法規,任意橫穿道路、騎自行車突然猛拐等。

7、交通安全設施不足。縣鄉道路,尤其是鄉級道路無交通標志、標線。

8、公交車輛少。有不少村無公共汽車,既使有的村通公共汽車,也只限於每天一個往返。

9、鄉鎮無交通安全委員會,交通安全無人問津。

10、科技管理手段差,缺乏先進設備,主要靠人管。

三、縣鄉道路交通違章和交通事故的特點分析

(一)交通違章:

在縣鄉道路交通管理中,違章現象較為突出的行為有:

1、無證駕駛;2、酒後駕駛;3、農用車載人;4、貨車超載;5、拼裝車、改型車上路;6、報廢車上路;7、逆向行駛;8、超速行駛;9、不按規定超車;10、不按規定會車;11、夜間行車不按規定使用燈光;12、乘騎摩托車不戴安全頭盔。

(二)交通事故特點分析:

2003年,我市縣鄉道路上共發生一般以上交通事故51起,死亡14人,受傷30人,直接經濟損失在7.4萬元。交通事故主要特點是:

1、從時間分布看,12時至24時為高發時段,共發生交通事故38起,佔75%,零時至12時發生交通事故13起,佔25%。

2、從路段分布看,鄉路事故突出,共發生30起,佔59%,縣道發生21起,佔41%。

3、從肇事車輛分布看,兩輪摩托車21起,佔41%,農用車15起,佔29%,大小貨車10起,佔19.6%,出租轎車5起,佔9.8%。

4、從事故發生形態看,正面相撞、側面相撞、尾隨相撞是全年交通事故形態的主要表現,以上三種形態共發生一般以上交通事故45起,死亡12人,分別佔全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的88.2%和85.7%。

5、以事故的性質分析,肇事後,不報案逃逸的佔多數。

事故主要原因是:

1、無證駕駛無牌兩輪摩托車和兩輪摩托車違章載人,是發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兩輪摩托車在農村發展較快。據統計,我市有兩輪摩托車3萬余台。不少農民因交通意識差,購買摩托車不上牌照,不考駕駛證就到處騎,加之不少農村不通公共汽車,兩輪摩托車便承擔起接送任務。在縣鄉道路的臨時車站處,常常聚集了一些兩輪摩托車搞出租。在21起兩輪摩托車事故中,無證、無牌10起,佔47.6%。

2、農用車違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另一個原因。由於農用車價格低廉,發展較快,一些農用車駕駛員缺乏交通安全常識,不能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加之車況差,導致發生交通事故比例高。

3、貨車超載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個原因。在10起貨車事故中,因超載引發的交通事故6起,佔60%。

另外,車輛超速、違章超車、違章會車、酒後駕車、不按規定讓行、行人橫穿車行道也是引發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四、意見和建議

為加強縣鄉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我們認為:

1、增加警力。根據縣鄉道路情況看,我市縣鄉道路近900公里,應設置3個中隊,每個中隊設10人左右為宜,以強化縣鄉道路的管理能力。

2、戶籍化管理。在鄉鎮、村設立交通管理警務室,交通民警實行駐村責任制,負責交通安全教育、車輛管理等,並進行跟蹤考核。

3、建立群防制度。實行專門力量與群眾力量相結合,鄉鎮、村都要建立由交警參加的專門組織,抓好群眾的交通安全教育。

4、在鄉鎮成立交通安全管理機構,使鄉鎮政府把交通安全工作納入日程,把交通安全工作納入文明村、文明戶評比中,作為一票否決內容。

5、縣鄉道路要增加交通安全設施。

6、發展公共交通事業,增加農村公交車線路和班次,解決農民乘車難問題,杜絕農用車、兩輪摩托車違章載人問題。

7、增加科技管理投入,設置電子監控設備、電子提示設備和自動監測設備和無線電通訊設備。

五、幾年來道路交通管理的具體做法

1、強化公路巡警中隊建設。1999年6月,組建了3個公路巡警中隊,每個中隊10人,3台巡邏車,組建了中隊黨支部,每個中隊配備3名領導,修建均為二層樓的辦公用房1000餘平方米,建立了食堂、浴池、小洗衣房等,實行了警營化管理。

2、強化了交通安全村、交通安全學校的建設。全市在201國道沿途建立交通安全村21個,交通安全學校14所,民警實行包村(校)責任制,做到了組織落實,活動時間落實,活動內容落實。2001年黃土坎中心小學被省公安廳、教育廳評為「交通安全文明學校」。

3、強化公路巡警中隊值班備勤和事故處理工作。晚上和節假日、雙休日,中隊都有2人值班,其餘警力備勤,對201國道進行24小時監管,做到了白天見警車,夜間見警燈。另外,我們在中隊配備兩名事故處理員,對發生在轄區內的交通事故,先期進行現場勘查。中隊對一般以下事故直接進行處理,保證了快速、高效。

4、強化各種預案的演練和培訓。大隊制定了《群體性突發事件處置預案》、《惡劣氣候條件下的處置預案》、《交通事故現場處置預案》、《交通事故快速救援預案》、《治安、刑事案件先期處置預案》、《各警種聯系制度》等,並每年組織1-2次對相關預案進行演練和培訓,提高公路巡警中隊的實戰能力。

5、強化交通安全的宣傳教育。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先導作用,在市電視台、電台設立專欄,以交通安全村、交通安全學校、交通安全社區為平台,利用典型事故案例圖板、掛圖、宣傳單、宣傳車、交通安全知識講座、交警杯少兒書畫展、交通安全知識競賽、萬人簽名等形式,宣傳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交通文明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達到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目的。

6、強化事故黑點的排查治理。在每年事故分析的基礎上,對事故易發點段進行排查,積極向政府提出整改建議,主動協調其他部門進行治理,2003年以前排查出的黑點治理率達100%。

7、強化農用車違章載人的管理。針對農村集市農用違章載人的問題,每逢鄉鎮集市轄區中隊集中警力,嚴格查處農用違章載人,一經發現,堅決予以取締。保證了轄區內連續6年未發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㈦ 關於交通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我參加了校學生會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和民警共站馬路,為維持城市交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雖然六天的時間活動讓我覺得很累很辛苦,但我從中鍛煉了自己,並且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也通過多天的站崗,使我有了些關於城市交通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心得體會。
近年來,上海城市建設飛速發展,道路交通硬體設施明顯改善。然而,行人亂穿馬路、騎車超越停車線、騎車闖紅燈、機動車違章變道、亂停亂放等交通違章現象,也積重難返,它與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形象極不相稱。交通行為不文明現象所產生的交通事故居高不下。僅今年一季度,全市因亂穿馬路等行人、非機動車的違章就造成了108人死亡。
城市交通問題,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陳良宇同志在今年上海城市交通專題會議上指出,文明交通行為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管理部門提出,要以法治交通,加大管理力度和處罰力度,以逐步實現「三縱三橫」主幹道、33個文明示範標志區、郊區城鎮道路上違章行為基本消除,交通結點明顯緩解,交通秩序明顯改善。
創造一個良好、暢通、高效的交通環境,是廣大市民的共同心願。上海精神文明建設市民巡訪團來信希望市文明辦轉達他們的倡議:全體市民積極行動起來,響應市委、市政府的號召,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文明走路、文明行車,遵守交通法規,自覺告別陋習,積極投入到「與文明同行」活動中來,不斷提高自身交通文明素質,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盡自己一份責任。
從許多市民的來信來電中可以看出,對部分市民交通行為中存在的「行人亂穿馬路」、「自行車闖紅燈」、「地鐵和公交車輛上下車無序」、「計程車上下客亂停車」等不文明現象提出了批評。來信來電紛紛指出,這些現象的存在,加劇了交通擁堵,也損害了上海城市形象。他們呼籲迅速改變部分市民中存在的這些不文明現象。
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市長xxx前不久指出,上海人要做可愛的上海人,要做能夠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上海人,要做能夠體現城市的國際化、信息化、市場化、法治化水平的上海人,要做能夠體現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形象的上海人。
共青團上海市委、市青聯的委員們,在倡導「七不」的基礎上,此次又推出了「七要」:要尊重每個人、要按規則辦事、要盡心做好每件事、要說到做到、要微笑待人、要學會勤儉生活、要時刻准備幫助別人。
如果說「七不」是一個市民的基本素質要求的話,顯而易見,「七要」將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層次和水平又進一步地提高了。委員們認為,上海是全國的上海,是個開放而且越來越國際化的城市,現代文明社會已經形成了許多規章制度和約定俗成的規則,如遵守交通規則,不隨意停車和亂穿馬路,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在自動扶梯靠右站立,在銀行、郵局要保持1米距離,不亂拋生活垃圾等等,上海的每一個人都應該「與國際接軌」。
在「七要」中,「要微笑待人」這一條看起來尤其充滿了人情味,委員們認為,這一條可以說是最容易,也是最難的,通過微笑使人們更加友善、態度更為和藹、社會更具溫情,使每個人都成為上海這座城市的一張可愛、可親的「名片」。
要塑造上海的城市精神,就要培養高素質的城市居民,否則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建議要通過「鋪天蓋地」的媒體公益廣告強化市民意識,同時加大對不文明行為的打擊處罰力度。
同時,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應利用自己的優勢,大量製作生動、貼近生活的公益性動畫廣告,現在雖然也有類似的公益廣告,但數量上還遠遠不夠。這些廣告不用很長,但要連續不斷地播放,在公共場合要樹立廣告宣傳牌。
2002年12月,台盟上海市委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請市民選出最痛恨的十種不文明現象,統計結果顯示:隨地吐痰、隨地扔雜物、亂穿馬路、公共場合吸煙、上下車不排隊、公共場合說臟話罵人、搶占公交車座位等行為名列榜首。可以說與「七不」相當一致,委員們表示,之所以市民文明行為養成見效還不大,與處罰力度也有一定程度的聯系,目前的處罰力度還不足以起到警戒作用。因此,他們建議要加大處罰力度,已有的關於不文明行為的處罰規定,要立即全面執行,尚未做出規定的,要加快制定相關處罰規定,並盡快予以實行。
塑造城市精神要隨著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而不斷培育,逐步升華,在蓬勃發展的新的實踐中,不斷賦予上海的城市精神以新的內涵。
那麼如何讓上海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保持「可愛」的面貌呢?就象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一樣,唐祖德委員對學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建議市教委可在第二輪中小學課改中將提高人的文明素質的要求進一步納入到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等課程中,並加強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從走路、乘車、講話等細微的小事做起。
同時,要在社區中加強宣傳、教育、實踐活動,發揮離退休人員的積極作用,使活動能深入到千家萬戶,要制定一個五年規劃,通過各方面的努力爭取在世博會前期達到上海城市建設與市民素質的整體提高。
對於以下的鏡頭,很多人都會覺得膩了,是老調重彈,但只要這些不文明的現象還存在於上海的街頭巷尾,我就要一直老調重彈下去。去年11月,我遇到了荷蘭人賽德先生和他的妻子沈女士,當時他們帶著兩個孩子來上海旅遊兩周。他說,上海的現代化水平已經和阿姆斯特丹不相上下,但他也同樣驚訝於亂穿馬路、亂丟紙屑等現象在上海街頭的泛濫。「這在歐洲是不可想像的,我的兩個孩子經常會對闖紅燈的行人喊『stop』,把紙屑果皮撿起來丟到馬路上的廢物箱去。」今年1月5日和25日,我們市民巡訪團帶著市西中學和二醫大衛校的學生來到淮海中路陝西南路口進行實地考察,結果發現每分鍾都有20到50個人闖紅燈,回來的時候沒有一個同學不臉紅的。今年春節,我們又來到南京路步行街的三處交叉路口,那裡的紅綠燈也形同虛設,不要說行人不看,就連旅遊觀光車也是「勇往直前」。這些鏡頭似乎已經成了上海的「標志」,人們已經習以為常,這是多可怕的一件事呀!
城市精神不是虛空的,它必須體現於城市人的行為,同時城市精神作為一種時代要求的表達,需要藉助城市生活的重大時刻來展現自己。這一展現過程不是城市精神簡單地從潛在轉變為顯在,而是原有的城市精神激發城市人的超常行為並在這種行為中得到再生的過程。從這一意義上說,城市精神與城市人的行為是一個互動過程,一個雙向激發過程。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市長陳良宇強調的那樣,上海要十分注重培育自己的「城市精神」。他指出:「在推進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進程中,硬體能夠花錢買,軟體用錢買不到,軟體比硬體更重要。在加強硬體建設的同時,要花大力氣加強軟體建設,加快國際化、信息化、市場化、法制化步伐,加強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塑造新世紀上海城市精神,進一步提高廣大市民的文明素質。」
今年年初,一位網友給東方網發來電子郵件,將他早上乘坐地鐵時看到的眾多乘客擠搶的不文明一幕記了下來,建議東方網就此展開討論。東方網接受了這位網友的意見,全文發表了這封電子郵件,並由此引出了一個「如何做可愛的上海人」的討論。

閱讀全文

與公共交通服務調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