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採石磯作文

馬鞍山採石磯作文

發布時間:2021-09-16 19:45:45

Ⅰ 關於採石磯荼乾的作文

「採石磯」牌茶干,產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源於清朝嘉慶年間,是清造廷貢品之一。解放後,也為黨和國家一些領導人所贊許,深受廣大消費者鍾愛。產品曾遠銷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獲省、部優和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及92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中國優質保健品三項銀獎。並榮獲安徽省著名商標稱號。茶干選用優質大豆、甘草等十幾種天然材料精製而成。且色澤醬紅、細嚼味長、回味持久、有韌性、對折不斷等特色。除含豐富的植物蛋白外,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十八種氨基酸,以及鈣、鎂、鉬、錳、硒、鍶、銅等十幾種微量元素。在第五屆全國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學會上被一些著名的營養專家鑒定為色、香、味具佳、老少皆宜的營養保健食品。同時也是旅遊、飲酒、喝茶的最佳食品。採石磯茶干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在清嘉慶年間,在採石鎮的翠螺山下住著一對以賣茶為生的老夫妻,採石磯的水質極好,沏出的茶水清香四溢,深受遊客贊賞,老漢常想,如果能有一種食品供遊人佐茶,必定可以增加收入。老夫妻決定製作一種可以佐茶的小吃,於是老夫妻倆試著用當地的黃豆磨豆漿做豆腐,壓製成緊薄柔韌的豆腐乾,放入食鹽、冰糖、大茴香、桂皮、甘草熬成的醬汁浸煮,入味後晾乾,便成為甘香筋道、越嚼越香的佐茶小吃,賣茶生意也隨之興旺起來,於是甘香筋道的採石磯茶干誕生了,不僅老夫妻的茶攤生意從此越來越好,連茶干也逐漸成為了當地的名產。

Ⅱ 描寫採石磯的作文

秋遊採石磯

在這天高雲淡、秋高氣爽的日子裡,老師帶領我們來到著名景點採石磯秋遊。

採石磯,又名牛渚磯,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並稱為「長江三磯」。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水流湍急,山勢險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朝大將常遇春就曾經在這里作戰,還在岩石上留下了一隻大腳印。唐朝大詩人李白也曾經在此留下足跡,《夜泊牛渚懷古》就是李白在深秋的採石磯寫下的。

一到採石磯,我就被周圍的美景吸引住了,近處的水,清清的,遠處的山,高高的,採石磯籠罩在一片秋色之中。

今天,採石磯的人可真多!大部分都是來這里秋遊的小學生。他們和我們一樣,邊走邊唱著歡樂的歌曲。

我們上山了,山路特別險峻,看看筆陡的石級,真叫人發顫。慢慢地,我們不知不覺爬到了半山腰,這可把我們累壞了。但為了能下山後玩個夠,我們還是頑強地堅持下來了。

「噢!耶!」同學們歡呼著,「可以『秋吃』嘍!」我們興奮極了,急忙打開背包,三個一群,五個一夥,開心地分享著美味的食物。我給同學吃了很多東西,自己也收獲了不少:三顆糖果、五粒巧克力豆、一個棒棒糖……直到我把肚子吃得飽的不能再飽時,才迫不得已停止了吃。

秋遊真好啊!我不但感受到了秋天的美,還開心地玩了一場。我愛秋遊!

Ⅲ 描寫秋遊採石磯的作文400

1.重陽節期間,秋高氣爽,風和日麗,正是登高遠眺的好時節。應干休所的邀請,我和老伴隨團隊去採石磯遊玩。

採石磯離南京不遠,一個小時就到了。進入採石公園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右側一塊大大的岩石上醒目的「採石磯」三個大字。採石磯絕壁臨江,水湍石奇,面對東流的江水,站在高高的石階上一看,碧水藍天,不愧為「長江第一磯」。

這里的景點有很多,最引人注目的是太白樓,這是為紀念唐代大詩人李白而建的。太白樓高18米,三層兩進,左右迴廊,飛檐翹角,硫璃瓦覆頂,頗為壯觀。詩仙李白最終長眠於附近的青山,園內有他的衣冠冢,就在山腰,傳說太白展翅於後山上。

與李白紀念館相鄰的萬竹塢,是我國書法藝術一代宗師林散之先生的藝術館。建築古樸典雅,主館屋頂覆以茅草,又名江上草堂,四周蒼松翠柏環繞,真是別具一格。林老有」當代草聖」之稱,館內陳列了他一生中不同時期的書畫藝術精品。

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是採石磯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洞中有三尊神像,據史料記載,康熙年間僧人定如雲游,悅此清幽絕俗,遂率從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於此,因而名三元洞。可民間傳說有三位秀才赴京趕考,曾在此避難,化險為夷,後來三人皆金榜題名,為官一方,他們為報神仙救命之恩,捐資就洞築樓,改名為三官洞。

採石公園還建了一些新景點,如重修了三台閣,閣體呈方形,氣勢恢弘。還有沿江棧道、鎖溪河、延園等。秋遊那天,我趁身體尚好,手執拐杖,爬到了新建的沿江棧道去逛逛。棧道全長800米,沿江而建,就像一條玉帶環山繞水而行,甚是氣派。我不敢多走,就站在源頭觀賞。這里山水相連,大江東去,景色壯觀,滿目綠山紅花,空氣清新,使人流連忘返。正像當地介紹的:一代詩仙捉月地,千古畫卷採石磯。

2.在這天高雲淡、秋高氣爽的日子裡,老師帶領我們來到著名景點採石磯秋遊。

採石磯,又名牛渚磯,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並稱為「長江三磯」。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水流湍急,山勢險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朝大將常遇春就曾經在這里作戰,還在岩石上留下了一隻大腳印。唐朝大詩人李白也曾經在此留下足跡,《夜泊牛渚懷古》就是李白在深秋的採石磯寫下的。

一到採石磯,我就被周圍的美景吸引住了,近處的水,清清的,遠處的山,高高的,採石磯籠罩在一片秋色之中。

今天,採石磯的人可真多!大部分都是來這里秋遊的小學生。他們和我們一樣,邊走邊唱著歡樂的歌曲。

我們上山了,山路特別險峻,看看筆陡的石級,真叫人發顫。慢慢地,我們不知不覺爬到了半山腰,這可把我們累壞了。但為了能下山後玩個夠,我們還是頑強地堅持下來了。

「噢!耶!」同學們歡呼著,「可以『秋吃』嘍!」我們興奮極了,急忙打開背包,三個一群,五個一夥,開心地分享著美味的食物。我給同學吃了很多東西,自己也收獲了不少:三顆糖果、五粒巧克力豆、一個棒棒糖……直到我把肚子吃得飽的不能再飽時,才迫不得已停止了吃。

秋遊真好啊!我不但感受到了秋天的美,還開心地玩了一場。我愛秋遊!

Ⅳ 寫馬鞍山採石磯的作文,有說明順序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這是詩人對大明宮唐皇帝早朝的描寫。 大明宮是中國唐代長安城最大的一處皇宮,在陝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龍首原上。因位於太極宮東北,又名「東內」。始建於貞觀八年(634 )。名永安宮,次年改名大明宮。龍朔二年 (662)重加修建,改名蓬萊 宮。咸亨元年(670)又改名含元宮,長安元年 (701)復名大明宮。自高宗以後大明宮成為帝王居住與朝會的主要場所。中和三年 (883)、光啟元年 (885) 與乾寧三年 (896) 連遭兵火,遂成廢墟。 大明宮宮城平面呈南北向不規則長方形。南寬北窄,城垣周長 7公里余。面積約 3.2平方公里。城垣為夯土版築,底寬 10.5米,牆基寬 13.5米。城角處向外加寬 2米多,東北城角向內外各加寬 2米多。城門和城角內外均砌磚 面。共有城門 9個,南面正中有丹鳳門,其西有建福門, 東有望仙門;北面正中有玄武門,西有青霄門,東有銀 漢門;東面1個,名左銀台門;西面2個,南為右銀台門, 北為九仙門。正門丹鳳門已發現 3個門道,其餘各門均 1個門道。丹鳳門前為丁字形大街,向南的丹鳳街,寬 約176米。宮城東、西、北3面,築有與宮牆平行的夾城。 北夾城正中設重玄門,正對玄武門。 宮城內有三道平行的東西向宮牆,把宮內分為 3個區。依據其功能分屬前朝與內庭二部分。前朝包括前二區。南北中軸線上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據記載:「龍朔二年造蓬萊宮含元殿」(《長安志》卷六),高宗於龍朔三年四月「幸蓬萊宮新起含元殿」(《舊唐書·高宗記》),可知含元殿建造工期最多不過一年。 含元殿是丹鳳門內正殿,稱「外朝」,位於龍首原南沿,高於南面平地15米。殿面闊11間,進深4間,間寬5.3米。東、西、北 3面為夯牆。東南有翔鸞閣,西南有棲鳳閣,各有廊道與含元殿相連。兩閣前側各有一處朝堂遺址。殿前有長78米的「龍尾道」,磚石砌築,階梯與漫坡相間,三條並列,中間御道寬25.5米,兩側道各寬 4.5米。殿前百餘米有門址遺跡,可能為牌坊式建築。門左右有橫貫宮城的隔牆。門前面是一大廣場。 大明宮的正殿含元殿,經常舉行各種國家儀典而屢屢出現於歷史典藉中。據史載唐王朝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外事來往,每有外使朝會,皇帝端坐殿上,顯示出大唐王朝的威嚴。 含元殿座落在龍首山東部的南端,也就是《六典》原注所謂 「即龍首山之東趾」。其大台基是因就南坡鏟削並夯築增補而成,含元殿建在這高出地面10米以上的台基上,前面用磚砌成高大的墩台,設三條坡、平相間的道路登上,稱龍尾道。台頂又建二層殿基,下稱「陛」,上稱「階」。墩台、龍尾道、陛、階四周都有雕刻精緻的石欄桿環繞。殿即建在最上層台基上,為重檐廡殿頂建築,總寬近 58米。殿身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四周加一圈深一間的廊,形成面闊十三間、深六間的下檐。含元殿東西側各有廊十一間,至角矩折向南通向翔鸞、棲鳳二閣。二閣作三重子母闕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磚砌墩台。二闕下左右外側有各長十五間的東朝堂和西朝堂。含元殿居高臨下,兩翼開張,包括二閣在內,建築群總寬約 200米,氣勢弘大,大朝會時數萬人列於殿下廣場,李華在《含元殿賦》雲:「左翔彎而右棲鳳,翹兩闕而為翼。」足見其壯觀。含元殿是最能反映唐代氣魄的宮殿。 含元殿一直使用到唐朝末年,自興建至唐末被毀的二百餘年當中, 歷經了德宗貞元四年(788年)的地震和幾次大風、大雨的自然損害,不斷有所維修,但始終未見有重大拆改或重建的記錄。含元殿毀於唐末兵火。 宣政殿在含元殿北約 300米,稱「中朝」,為皇帝臨朝聽政處,亦為舉行朔望冊拜宣制等大典之所。殿基東西長約70米,南北寬40多米。殿前130米處,為3門並列的宣政門。宣政殿前東廊日華門外(東)有門下省、宏 文館、史館。宣政殿前西廊月華門外(西)有中書省、御史台、殿中內院、殿中外院等宮署建築。 紫宸殿在宣政殿北約95米處,位於內庭,稱「內朝」,是皇帝召大臣 議事之所,有時也舉行朝會或大典。殿基南北寬近50米。 內庭是帝王後妃起居遊憩的場所,中心地區有太液池,又名蓬萊池,位於龍首原北坡下低處,分東西二池,總面積約10餘萬平方米。大池內偏東處有一土丘,磚石堆積其上,為蓬萊山遺跡。其上原有太液亭。沿岸有迴廊遺址。池的周圍及內庭他處,有夯土殿址多處,是當 時內庭的殿宇廳堂、樓台亭閣的建築遺存。 內庭西部有皇帝舉行宴會、觀看舞樂和接待外國使臣用的麟德殿。殿基夯築,四周砌磚,南北長 130餘米,東西寬80餘米,上建前、中、後毗連三殿,周圍繞以迴廊,兩側建對稱的亭和樓。整個建築布局規正嚴密,左右對稱,主從分明,規模十分宏偉。

Ⅳ 我愛家鄉的採石磯茶干 作文

「採石磯」牌茶干,產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源於清朝嘉慶年間,是清造廷貢品之一。解放後,也為黨和國家一些領導人所贊許,深受廣大消費者鍾愛。產品曾遠銷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獲省、部優和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及92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中國優質保健品三項銀獎。並榮獲安徽省著名商標稱號。茶干選用優質大豆、甘草等十幾種天然材料精製而成。且色澤醬紅、細嚼味長、回味持久、有韌性、對折不斷等特色。除含豐富的植物蛋白外,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十八種氨基酸,以及鈣、鎂、鉬、錳、硒、鍶、銅等十幾種微量元素。在第五屆全國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學會上被一些著名的營養專家鑒定為色、香、味具佳、老少皆宜的營養保健食品。同時也是旅遊、飲酒、喝茶的最佳食品。

採石磯茶干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在清嘉慶年間,在採石鎮的翠螺山下住著一對以賣茶為生的老夫妻,採石磯的水質極好,沏出的茶水清香四溢,深受遊客贊賞,老漢常想,如果能有一種食品供遊人佐茶,必定可以增加收入。老夫妻決定製作一種可以佐茶的小吃,於是老夫妻倆試著用當地的黃豆磨豆漿做豆腐,壓製成緊薄柔韌的豆腐乾,放入食鹽、冰糖、大茴香、桂皮、甘草熬成的醬汁浸煮,入味後晾乾,便成為甘香筋道、越嚼越香的佐茶小吃,賣茶生意也隨之興旺起來,於是甘香筋道的採石磯茶干誕生了,不僅老夫妻的茶攤生意從此越來越好,連茶干也逐漸成為了當地的名產。

Ⅵ 介紹採石磯茶乾的作文450字

「採石磯」牌茶干,產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源於清朝嘉慶年間,是清造廷貢品之一。解放後,也為黨和國家一些領導人所贊許,深受廣大消費者鍾愛。產品曾遠銷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獲省、部優和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及92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中國優質保健品三項銀獎。並榮獲安徽省著名商標稱號。茶干選用優質大豆、甘草等十幾種天然材料精製而成。且色澤醬紅、細嚼味長、回味持久、有韌性、對折不斷等特色。除含豐富的植物蛋白外,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十八種氨基酸,以及鈣、鎂、鉬、錳、硒、鍶、銅等十幾種微量元素。在第五屆全國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學會上被一些著名的營養專家鑒定為色、香、味具佳、老少皆宜的營養保健食品。同時也是旅遊、飲酒、喝茶的最佳食品。

採石磯茶干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在清嘉慶年間,在採石鎮的翠螺山下住著一對以賣茶為生的老夫妻,採石磯的水質極好,沏出的茶水清香四溢,深受遊客贊賞,老漢常想,如果能有一種食品供遊人佐茶,必定可以增加收入。老夫妻決定製作一種可以佐茶的小吃,於是老夫妻倆試著用當地的黃豆磨豆漿做豆腐,壓製成緊薄柔韌的豆腐乾,放入食鹽、冰糖、大茴香、桂皮、甘草熬成的醬汁浸煮,入味後晾乾,便成為甘香筋道、越嚼越香的佐茶小吃,賣茶生意也隨之興旺起來,於是甘香筋道的採石磯茶干誕生了,不僅老夫妻的茶攤生意從此越來越好,連茶干也逐漸成為了當地的名產。

望採納

Ⅶ 求一篇關於馬鞍山採石磯春夏秋冬四季描寫的作文。(500字左右)

國慶節,我和妹妹一家到馬鞍山去玩,並去了長江第一磯———採石磯.遠遠地從山腳下抬頭望:只見蜂頂那麼高,山上隱隱約約可見一座塔.去山的路上還有兩座廟,廟里有兩個大水缸,大家都往裡面扔硬幣.進了廟,廟里有唐朝大詩人李白的雕像和一些唐朝的文物古跡.離開了廟,我們走了好多路,通往山頂的路彷彿沒有盡頭,正當我厭煩時,一條波濤滾滾雄偉壯觀的大河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啊,長江,我終於看見長江了!」我激動地大喊,大家也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只見長江之水彷彿從天的盡頭奔涌而出,流向另一個天的盡頭,怪不得她是中國第一條江河呢!我們繼續沿著一些台階往上走,山可真夠高啊!還沒到半山腰,我就累得踹不過氣來,但我還是和妹妹互相鼓勵著往前走,經過近一個小時的奮戰,我們終於來到了李白衣冠冢,據說李白生前非常喜歡來到這里游覽吟詩,最後他的衣冠就埋在這里,於是,這里就叫做李白衣冠冢.離開李白衣冠冢,到山頂還有一半路,我和妹妹走走停停,終於來到了山頂.從高外往下看,此時的長江更美了!在江的中心還有一個小島,島上的房子隱隱約約的展現在眼前,空中不時地飛來幾群鳥,遠處彷彿籠罩著一層薄紗……採石山水甲江南,果真是名不虛傳

Ⅷ 關於怎麼寫採石磯作作文文

今天,我們來到了馬鞍山市採石磯遊玩。
一到那兒,我就興奮的跑了過去。內一眼望去,看見了一容條大江。是長江呀!說起來長江在這里也流淌這一個真實的故事那:古時候,有三個考生坐船去趕考,突然聽見有人大聲呼喊他們的名字,便把船停在岸上。剛靠岸,江面上烏雲滾滾,下起了大雨。雨越下越大,過了一會兒,大雨傾盆,江面上驚濤駭浪。所有的船隻都沒能逃過這一劫。他們便認為是神仙搭救,就在一個洞中躲起來了。第二天繼續趕考,同時連中三元:狀元、榜眼、探花。所以他們當了官以後,把當年在洞中避雨的洞造成樓閣。命名「三元洞」
看完了三元洞,我們來到了捉月台。傳說詩仙李白喝醉後在捉月台往下望,發現月亮掉進了水裡,就跳下去捉月亮。想知道後事如何,自己去看看吧!

Ⅸ 採石磯秋遊作文

1.重陽節期間,秋高氣爽,風和日麗,正是登高遠眺的好時節.應干休所的邀請,我和老伴隨團隊去採石磯遊玩.
採石磯離南京不遠,一個小時就到了.進入採石公園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右側一塊大大的岩石上醒目的「採石磯」三個大字.採石磯絕壁臨江,水湍石奇,面對東流的江水,站在高高的石階上一看,碧水藍天,不愧為「長江第一磯」.
這里的景點有很多,最引人注目的是太白樓,這是為紀念唐代大詩人李白而建的.太白樓高18米,三層兩進,左右迴廊,飛檐翹角,硫璃瓦覆頂,頗為壯觀.詩仙李白最終長眠於附近的青山,園內有他的衣冠冢,就在山腰,傳說太白展翅於後山上.
與李白紀念館相鄰的萬竹塢,是我國書法藝術一代宗師林散之先生的藝術館.建築古樸典雅,主館屋頂覆以茅草,又名江上草堂,四周蒼松翠柏環繞,真是別具一格.林老有」當代草聖」之稱,館內陳列了他一生中不同時期的書畫藝術精品.
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是採石磯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洞中有三尊神像,據史料記載,康熙年間僧人定如雲游,悅此清幽絕俗,遂率從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於此,因而名三元洞.可民間傳說有三位秀才赴京趕考,曾在此避難,化險為夷,後來三人皆金榜題名,為官一方,他們為報神仙救命之恩,捐資就洞築樓,改名為三官洞.
採石公園還建了一些新景點,如重修了三台閣,閣體呈方形,氣勢恢弘.還有沿江棧道、鎖溪河、延園等.秋遊那天,我趁身體尚好,手執拐杖,爬到了新建的沿江棧道去逛逛.棧道全長800米,沿江而建,就像一條玉帶環山繞水而行,甚是氣派.我不敢多走,就站在源頭觀賞.這里山水相連,大江東去,景色壯觀,滿目綠山紅花,空氣清新,使人流連忘返.正像當地介紹的:一代詩仙捉月地,千古畫卷採石磯.
2.在這天高雲淡、秋高氣爽的日子裡,老師帶領我們來到著名景點採石磯秋遊.
採石磯,又名牛渚磯,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並稱為「長江三磯」.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水流湍急,山勢險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朝大將常遇春就曾經在這里作戰,還在岩石上留下了一隻大腳印.唐朝大詩人李白也曾經在此留下足跡,《夜泊牛渚懷古》就是李白在深秋的採石磯寫下的.
一到採石磯,我就被周圍的美景吸引住了,近處的水,清清的,遠處的山,高高的,採石磯籠罩在一片秋色之中.
今天,採石磯的人可真多!大部分都是來這里秋遊的小學生.他們和我們一樣,邊走邊唱著歡樂的歌曲.
我們上山了,山路特別險峻,看看筆陡的石級,真叫人發顫.慢慢地,我們不知不覺爬到了半山腰,這可把我們累壞了.但為了能下山後玩個夠,我們還是頑強地堅持下來了.
「噢!耶!」同學們歡呼著,「可以『秋吃』嘍!」我們興奮極了,急忙打開背包,三個一群,五個一夥,開心地分享著美味的食物.我給同學吃了很多東西,自己也收獲了不少:三顆糖果、五粒巧克力豆、一個棒棒糖……直到我把肚子吃得飽的不能再飽時,才迫不得已停止了吃.
秋遊真好啊!我不但感受到了秋天的美,還開心地玩了一場.我愛秋遊!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採石磯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