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規范

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規范

發布時間:2021-09-15 09:33:01

A. 問:哪個城市出台過「居住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標准及移交相關部門的規定」

您好 不知道我回答的是不是您需要的

學校、醫療衛生站等居住區配套設施應當與住宅建設項目統一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25日,記者從南寧市城建部門獲悉,《南寧市居住區配套設施建設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正公開徵求社會意見。

針對居住區開發項目應當配套建設的設施不明確問題,《徵求意見稿》規定市、縣房地產開發主管部門應當在徵求發改、國土、規劃、建設、教育、衛生等部門意見的基礎上編制居住區項目開發條件意見書,明確該居住區開發項目應當配套建設內容,同時將該配套建設內容作為居住區開發項目用地土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劃撥依據之一。

詳解

1配套設施要與住宅同步

《徵求意見稿》:居住區配套設施應當與住宅建設項目統一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居住區配套的教育設施應在整個項目開工量達到50%以前動工建設,並在項目竣工量達到80%以前竣工驗收;其他配套設施建設應在項目建設總量完成80%前優先完成。

解釋:針對部分開發商將應當建設的配套設施放到居住區開發項目建設後期進行建設,造成居民入住後長時間內無法使用配套設施的問題。徵求意見稿對配套設施的建設時序做出明確規定,對教育等重要配套設施的開、竣工計劃安排作了具體量化要求。

居住區總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以上且分期建設的項目,若物業管理用房和社區服務用房未配置在當期的,應當按當期開發的建築面積提供相應比例的臨時物業管理用房和社區服務用房,但物業管理用房應在項目建設總量完成80%前完成。

2交付承諾書加進房屋買賣合同附件

《徵求意見稿》:居住區開發建設單位應當在辦理項目施工許可之前,根據居住區項目開發條件意見書,向市、縣房地產開發主管部門提交配套設施建設承諾書。建立居住區配套設施建設動態監管制度。

解釋:開發商承諾書將包含在買賣合同附件中。《徵求建議稿》規定承諾書應當明確配套設施的建設內容、開工及竣工期限、分期交付使用的期數及期限等內容。承諾書應當在商品房銷售現場公示。所承諾的內容應當作為房屋買賣合同附件內容之一。

徵求意見稿在配套設施建設的各個環節分別做出要求。對分期建設項目首期未同步開工建設相關配套設施的,暫停辦理項目余期施工許可;對在項目預售階段不按期開工建設配套設施的,暫停辦理項目剩餘部分的商品房預售許可;對在項目竣工驗收階段不按期完成配套設施建設並通過驗收的,不予辦理項目交付使用備案手續。

3項目交付3月後移交配套設施

《徵求意見稿》:開發建設單位應當在項目交付使用備案後3個月內,將有關配套設施移交給使用、管理部門,並依法承擔移交後的保修責任。

解釋:南寧市現有法規規章或其他規范性文件沒有對住宅小區配套設施建成後產權歸屬及移交接管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因而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如配套設施建成後相關專業管理部門不願接收等。為明確配套設施產權歸屬,分清責任,徵求意見稿對業主共有或政府所有的配套設施的移交、接管、使用等都作了相應規定。

居住區內配套的物業管理用房、居住區文化活動室、公廁及業主共用設施設備用房等公共建築,依法屬於全體業主共有,由開發建設單位申請房屋所有權初始登記,登記機構在房屋登記簿上予以記載,不頒發房屋權屬證書

居住區內配套的教育、醫療衛生、社區服務及行政管理用房等公共建築,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由政府授權的有關部門管理、使用,並申請辦理房屋登記。

在配套設施使用方面,開發建設單位不得將依法屬於全體業主共有或政府所有的配套設施轉讓、出租、抵押或挪作他用。居住區配套設施應當按照其規劃設計用途進行使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作他用。

4開發商未履行承諾將受處罰

《徵求意見稿》:開發建設單位未按開發條件意見書、配套設施建設承諾書的規定內容履行配套設施建設義務的,由市、縣房地產開發主管部門責令其改正,並處以居住區項目工程合同總價款2%以上4%以下的罰款;如配套設施用地已被佔用,無法實施建設的,開發建設單位應當支付異地建設所需費用,由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區域規劃組織建設,並由規劃主管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對建設單位進行處罰。

解釋:為有效遏制開發商不建或不按時、按質、按量建設配套設施行為,徵求意見稿對此類行為設置了相應的處罰措施。同時,徵求意見稿還增加了行業管理方面的責任,如將建設單位違反條例的行為作為不良行為記入企業信用檔案,向社會公布;對情節嚴重的,由相關部門依法降低其資質等級或者吊銷資質證書,並禁止參加土地「招拍掛」活動等。

名詞解釋

《徵求意見稿》中所指的居住區配套設施包括配套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建築。配套基礎設施是指居住區內的供水、供電、供氣、排水、電信、有線電視等管線及設施、照明系統、安防技防監控系統、消防設施等。配套公共建築是指居住區內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區服務、行政管理、物業管理、商業服務用房及配套基礎設施用房等建築。(記者韓沛)

B. 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公共配套包括哪些

是指公共服務設施嗎?若是市級公共服務設施請查看《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 50442-2008)》,大致包括行政、文化、體育、教育、醫療、商業、金融、社區服務、綠地、市政設施等。
若是指市政公共設施,一般包括供水、燃氣、雨水、污水、供電、通信、郵政、環衛、(供暖)等。

C. 社區休閑體育服務規劃與管理的理論依據有哪些

關於加強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與管理的意見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在新時期提出的重要戰略任務,也是增強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改進社會管理方式的重要舉措。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建設和諧社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基礎。加強社區建設,科學合理配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為社區人民群眾營造一個設施完善、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根據《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加強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市委《意見》),結合實際,現就加強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和管理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根據市委《意見》,在全市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編制單元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指導下,以服務群眾為宗旨,以群眾滿意為准則,按照「區域規劃最佳、設施配置最優、服務效率最高、資源效益最大」的要求,從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出發,因地制宜,整合資源,促進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合理配置,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完善社區綜合管理和保障體系,推動社區規范化建設,逐步建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現代化社區。
二、總體目標
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城市規劃網格化管理、推進社區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和依據之一。通過科學規劃、規范管理和有效的保障機制,在中、近期建設行動計劃期限內,按照「社區有規劃、設施能落實、居民可共享」的總體目標,逐步推進社區建設,在全市范圍內,形成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合理、配套齊全、使用方便、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管理高效,適宜國內外各類人士生活、學習和創業的新型和諧社區格局。
三、基本原則
(一)統一規劃,統籌兼顧。按照社區規劃人口、社區發展需求和地區實際,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實行統一規劃、統籌安排。
(二)合理布局,便民利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服務范圍原則上以本社區居民為主,服務半徑根據不同功能的設施合理確定。
(三)因地制宜,差別配置。從實際出發,不同區域的社區,按其人口總量、人口結構及本區域內已有公共服務設施的不同情況,實行差別化配置。
(四)形式多樣,資源共享。中心城區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堅持突出重點,急需先配,分步到位。通過新建、改建、擴建和調整、共享、租賃、收購等多種形式,推進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有計劃推進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落地。
四、基本要求
(一)規劃編制中實行差別配置
在中心城區控制性編制單元規劃及郊區新城、新市鎮總體規劃等指導下,加快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暫時沒有條件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社區,先編制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用以指導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建設。控制性詳細規劃或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一經批准,必須嚴格按照實施。
在規劃編制中,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標准原則上按照上海市《城市居住地區和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設置標准》(以下簡稱《居住區標准》)執行;確實有困難的地區,參照《居住區標准》,根據本地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現狀情況以及社區網格化管理要求,在滿足社區人民群眾實際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在不同區域實行差別配置。中心城區和郊區新城建成區(老城廂地區)對執行《居住區標准》中「用地」及「建築面積」兩項指標均有困難的設施項目,按建築面積指標考核。
對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的配置,按照不同地區分為三類:
1、嚴格執行《居住區標准》的地區
浦東新區、郊區新城和城鎮人口在5萬人以上的新市鎮地區以及中心城成片改造或新建地區等。
2、可按照不低於《居住區標准》建築面積下限80%配置的地區中心城浦西內外環線之間的建成居住區,郊區新城建成區(老城廂)等。
3、可按照不低於《居住區標准》建築面積下限60%配置的地區中心城浦西內環線以內的建成居住區,地處中心城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的居住社區等。
此外,郊區城鎮人口在5萬人以下的新市鎮、中心村,可根據國家和上海市村鎮規劃編制的有關技術標准,配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二)加強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參照《居住區標准》和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社區建設擴大試點工作指導要求》等規定,各社區(街道、鎮、鄉)要重點建設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融入社區管理、文化學習、圖書閱覽、文藝活動、休閑娛樂、體育鍛煉、醫療服務、衛生保健、社區教育等其它社區服務設施。
1、整合優化行政管理職能,提高社區綜合管理和服務水平。以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為核心,歸並、調整和優化社區內的各類行政事務服務機構,合理配置行政設施,完善社區網格化管理,逐步強化社區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能力。
每個社區都要設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完善社區生活服務求助系統,落實和完善居委會和居委會會議活動用房,方便居民就近辦事,解決居民實際困難。
2、發揮社區文化、體育設施功能,努力提高社區文明程度。社區文化活動設施建設是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載體,要加強基層群眾文化陣地建設,整合社區圖書館、文化館(宮)、群藝館、青少年宮(中心)和少科站等文化設施資源,構建以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為主體,惠及未成年人、中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等群體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要保障公益性文化設施的投入,採取多種渠道,加快社區文化設施建設,加強管理,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要充分利用所在社區的學校、單位體育場(館)向社區開放。重視室外公共體育活動設施建設。室外公共體育活動設施可與公共綠地建設結合起來,實行統一規劃、同步建設、綜合利用。
3、完善社區衛生服務設施配置,方便居民群眾就近看病求醫。原則上,每個社區配置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若干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點),並設置醫療保險定點零售葯店,為居民提供基本、綜合、公平、可及的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服務。
4、重視基礎教育設施配置,進一步完善中學、小學、幼兒園教育設施。新建居住區必須嚴格按照《居住區標准》,配置基礎教育設施。中心城區中學、小學、幼兒園設施配置不足的,要按照批準的規劃,逐步完善和提升學校教育設施水平;已列入舊區改造的,要就近安排,先建設後拆遷。按規劃建設的中學、小學和幼兒園等教育設施,未經規劃許可,不得任意改變使用性質。
5、加強社區福利設施建設,尤其重視老年服務設施配置。
要加強社區福利設施建設,完善社會救助網路,切實保障困難群體的權益。尤其要重視老年服務設施的配置,每個社區(鎮、鄉)至少設置1個養老設施。到2010年,中心城浦西內環線以內的建成區以及地處中心城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的居住社區,按照不低於本社區老年人總數的1.5%配置床位;中心城內外環線之間的建成居住區以及郊區新城老城廂地區,按照不低於本社區老年人總數的2%配置床位;浦東新區、郊區新城和城鎮人口在5萬人以上的新市鎮以及中心城成片改造地區或新建地區,按照高於本地區老年人總數的2.3%配置床位。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和社會團體創辦不同標準的敬老、養老設施,以調節、補充養老床位,切實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在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中,要特別充實完善為老年人、殘障人服務的內容。
6、加強菜市場規劃、建設和管理,保障社區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要切實加強菜市場規劃和管理,按規劃配置建設的菜市場,不得挪作他用;已挪作他用的,要恢復原有功能。
社區菜市場配置不足或不達標的,要按照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結合舊區改造,採取收購、改建或置換等措施逐步解決,切實保障社區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7、按照《居住區標准》及社區需求,合理配置其他社區服務設施。新建居住區要嚴格按照《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配置停車泊位。中心城已建成居住區,要充分利用現有地上地下空間資源,合理配置社會停車場(庫)。鼓勵有條件的單位開放自用停車場地,為社區服務,緩解中心城停車難的壓力。要按照社區網格化管理要求,合理配置社區安全防範設施,提高防災應急能力,為社區居民營造管理有序、安全舒適、環境優美的生活環境。各區縣要結合實際,按照《居住區標准》合理配置其它社區服務設施。
(三)充分挖掘、綜合利用社區資源,為社區人民群眾服務。中心城社區要依託區內的市級、地區級的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社區服務體系;採取購買、置換、改建、租用等方式,實行綜合利用、餘缺調劑,資源共享,為社區人民群眾服務;要採取多種方法和形式,鼓勵社區內一些有條件的單位在節假日期間,將內部的服務設施面向社區開放,增加社區公眾活動空間。
五、具體措施
(一)加強改建引導,優先配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中心城區及郊區新城建成區要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凡現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不足或缺口較大(達不到配置標准50%)的社區,要嚴格控制存量土地的開發建設,並按照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確定的規劃指標,優先建設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要集約使用土地,盡可能綜合配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鼓勵在中心城區及郊區新城建成區結合建設項目,配套建造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對增建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部門在審核規劃指標時給予一定獎勵;對經營性建設項目中增加建設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經區縣政府認定,可向建設方返還因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而增加部分的土地出讓金。
(二)加強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管理,禁止擅自改變使用性質。按照規劃配置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其產權除已有明確規定的外,一律歸區縣政府所有,明確國資監管責任主體,納入國有資產管理范疇。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實行餘缺調劑、綜合利用、合理使用,屬公共服務設施范圍內調劑的,須經區縣政府批准,按照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有關規定,辦理有關手續。按照規劃建設(配置)的各類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不得改變設施用途,確需更改作為非公共服務設施用途的,須經區縣政府同意後,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報市或區縣規劃等相關部門辦理手續。未經批准,擅自變更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用途的,一經查實,按照《上海市城市規劃條例》和《上海市住宅物業管理規定》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三)增加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財力投入,保障公共服務設施有效運行。構建政府公共財政框架,將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經費納入市、區縣兩級預算管理體制。區縣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財政支出用於社區建設,實現社區建設的均衡保障。建立和形成多元投入的機制,鼓勵和支持各種社會力量投入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在用地、用房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四)發揮街道(社區)、鎮(鄉)的作用,加強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使用和管理。以社區為基本網格,實行區縣、街道(社區)分級負責管理。街道要參與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優化和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項目的規劃驗收,並受區縣政府委託,對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日常管理和使用,不得擅自改變其使用性質。
(五)制定配套政策,加強組織領導。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領導、統一管理、統一協調。
區縣政府是推進社區建設的責任人。各區縣政府要積極推動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科學制定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各區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制定具體實施辦法,有效加強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與管理,充分發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效能,更好地為社區人民群眾服務。

希望給分

D. 如何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

三、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重點任務

(一)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各地應結合實際,以街道(鄉鎮)為基本單元,應用功能集成、界面規范、部署集中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確有需要的可依管理幅度和服務半徑向所轄社區延伸。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應兼具政務事項辦理和基礎信息採集功能,實行「前台一口受理、後台分工協同」的運行模式。統一設立電子政務辦理界面,通過與人口、法人單位等國家基礎信息資源庫的信息共享,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組織機構代碼等基礎信息為索引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管理機制,實現居民身份證辦事「一證通」。按照不同業務的具體需要優化電子政務流程,建立政府主動公開信息、政務辦理痕跡信息和公共管理狀態信息的實時共享機制,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跨部門業務協同。積極開發網上咨詢辦理、服務熱線呼叫、現場自助查詢等系統功能,為居民群眾提供網路、電話和窗口服務關聯組合的一體化社區公共服務,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整合社區公共服務信息資源。各地應依託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加快統籌社區公共服務網路和信息資源,原則上凡涉及社區居民的公共服務事項,均要逐步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集中辦理。加快社區信息系統集約化建設,推動部署在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分散孤立、用途單一的各類社區信息系統向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遷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簡基層業務應用系統、服務終端和管理台帳。在保證數據交換共享安全性的前提下,促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與現有部門業務應用系統實現互聯互通。推動政府職能部門向基層轉移職能,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范圍、共享方式和共享標准,逐步豐富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服務信息,不斷擴大社區政務事項的跨區域通辦范圍。

(三)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規劃布局。各地要充分發揮市(地、州、盟)層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作用,集中建設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和綜合信息庫,為街道(鄉鎮)及社區開展服務提供便捷渠道和技術支持。支持依託街道(鄉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統一提供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咨詢、辦理和反饋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的設施建設或改造應合理布局、科學分區、完善功能,方便居民群眾辦事。根據需要可以依託社區級綜合服務設施,為社區居民提供委託代辦服務,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的便捷性。

(四)加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各地要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機制,明確管理主體和責任,原則上實行平台獨立運行、業務歸口指導的管理模式。制定完善信息採集制度,加強社區信息資源規劃,明確社區信息採集標准,將社區場所、人員、事件等信息納入採集范圍,按照一數一源、集中採集、共享校核、及時更新的原則,實現「數據一次採集,資源多方共享」。整合街道、社區層面管理服務力量,加強社區公共服務隊伍建設,實行統一考核、調配和管理,實現同工同酬。強化服務隊伍教育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能夠較好地勝任「綜合服務」的要求,推動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建立健全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績效考核和群眾監督機制,積極引入服務對象滿意度評價和第三方評估,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和功能,優先發展針對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困難群體的系統應用,創新開發針對艾滋病人、精神病人、吸毒人員等特殊人群的特色服務。廣泛吸納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服務企業信息資源,促進社區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願互助服務的有機融合和系統集成。完善社區服務信息推送機制,主動及時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類公共服務信息和生活服務信息。加強多種網路接入手段間的結合和轉換,大力發展各類信息服務載體和信息服務終端,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網式」、「一線式」的綜合服務。

四、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支持下,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協調機制,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整體合力。各級民政部門要會同發展改革、公安、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等部門做好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統籌規劃、資源整合、設施布局和運行管理等工作,各級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指導協調利用各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開展社區公共服務應用的頂層設計、平台構建、技術保障和評測評估等工作。

(二)完善籌資機制。建立社區信息化建設多元化籌資機制,加快實施《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各地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整合政府各部門信息化建設資金項目,逐步提高社區信息裝備條件和社區服務信息化水平,採取財政補助等方式解決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建設經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信息化建設,發揮通信運營商、信息服務商和軟硬體供應商在技術、人才、資金和信息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降低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和維護成本,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適合社區需求的信息系統及終端產品。

(三)健全制度標准。加快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標准,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設施建設、技術支撐、運行管理和監督考核,切實提高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質量。研究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標准體系,規范社區公共服務項目、服務流程、服務方式、服務質量和服務評價,切實提高服務社區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居民滿意度評價體系,推動社區信息化建設健康快速發展。及時清理不利於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規章制度,逐步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電子化辦理。

(四)強化信息安全。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網路、綜合信息庫和各部門業務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建設,充分利用依法設立的電子認證服務機構,實現面向電子政務內外網與各級各類業務應用的身份認證、訪問授權和責任認定等安全管理,為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提供安全保障。制定實施與系統應用緊密結合、技術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決方案,加大安全可靠軟硬體產品應用力度,配備相關技術力量,定期組織開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確保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信息安全。加大對違章違法泄密行為的責任追究和懲罰力度,保護國家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五)堅持試點推進。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長效運行機制,以社區居民最關心和最急需的公共服務為抓手,依託信息惠民國家示範省市建設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試點工作,著力推進體制機製革新和制度標准創新。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加大推廣力度,逐步擴大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地域覆蓋和項目覆蓋,將社區居民全員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服務范圍。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要率先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工作。

E. 新建住宅同步配建設施 河北省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

從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網站獲悉,居住社區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針對當前我省居住社區還存在規模不合理、設施不完善、公共活動空間不足等問題和短板的實際情況,日前,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13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以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區為目標,以完善居住社區配套設施為著力點,大力開展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提升居住社區建設質量、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實施意見》明確,到2021年底,社區智慧安防設施及系統建設完成率達到100%;到2023年,60%的既有居住社區基本補齊設施短板;到2025年,既有居住社區基本補齊設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區同步配建各類設施,城市居住社區環境明顯改善,地級及以上城市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顯著提升。

《實施意見》明確了《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准(試行)》及住建、發改、教育、公安、商務、文化旅遊、衛生健康、稅務、市場監管、體育、通信管理、郵政管理、殘聯等13個部門的職責分工,並提出6方面工作任務。

合理確定居住社區規模。以居民步行5—10分鍾到達幼兒園、老年服務站等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為原則,以城市道路網、自然地形地貌和現狀居住小區等為基礎,與社區居民委員會管理和服務范圍相對接,因地制宜合理確定居住社區規模,原則上單個居住社區以0.5—1.2萬人口規模為宜。要結合實際統籌劃定和調整居住社區范圍,明確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的實施單元。

落實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准。按照《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准(試行)》,結合地方實際,細化完善居住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建設的內容和形式,作為開展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的主要依據。

制定行動計劃。按照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准,開展居住社區建設情況調查,摸清居住社區規模和數量,找准各類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短板,制定居住社區設施建設補短板行動計劃,明確行動目標、重點任務和推進時序,並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計劃等相銜接。根據行動計劃,按照「實施一批、謀劃一批、儲備一批」的原則,區分輕重緩急,以居住社區為單元,科學制定2021-2025年社區配套設施建設計劃,並納入政府重點工作統籌推進。

因地制宜補齊既有居住社區建設短板。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改造工作,通過補建、購置、置換、租賃、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補齊既有居住社區建設短板。優先實施排水防澇設施建設、雨污水管網混錯接改造。充分利用居住社區內空地、荒地及拆除違法建設騰空土地等配建設施,增加公共活動空間。統籌利用公有住房、社區居民委員會辦公用房和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閑置鍋爐房等存量房屋資源,增設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便民商業服務設施。要區分輕重緩急,優先在居住社區內配建居民最需要的設施。推進相鄰居住社區及周邊地區統籌建設、聯動改造,加強各類配套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共建共享。加強居住社區無障礙環境建設和改造,為居民出行、生活提供便利。

確保新建住宅項目同步配建設施。新建住宅項目要按照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准,將基本公共服務、便民商業服務等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建設作為開發建設配套要求,明確規模、產權和移交等規定,確保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和同步交付,並按照有關規定和合同約定做好產權移交。規模較小的新建住宅項目,要在科學評估周邊既有設施基礎上按需配建;規模較大的,要合理劃分成幾個規模適宜的居住社區,按照標准配齊設施。地方相關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履行監督職責,確保產權人按照規定使用配套設施,未經法定程序,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用途和性質。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機制。按照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多方參與治理要求,推動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組織、業主參與、企業服務」的居住社區管理機制。鼓勵引入專業化物業服務,暫不具備條件的,通過社區託管、社會組織代管或居民自管等方式,提高物業管理覆蓋率。推動城市管理進社區,將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台與物業管理服務平台相銜接,提高城市管理覆蓋面,依法依規查處私搭亂建等違法違規行為,協助開展社區環境整治活動。支持物業服務業與郵政快遞業融合發展,創新服務模式,建設郵政快遞等便民服務設施。

F. 如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一、創新運作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創新思路,尋求文化活動開展的新模式,如通過政企合作、資源共享的方式,聯合舉辦文化活動,藉助企業冠名等方式提高文化活動影響力。用各區各型各類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我省各地公共文化產品的數量和種類,構築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大小節點,不斷充實和擴展文化活動的滲透力和覆蓋面。

鼓勵企業或個人投資建設公共文化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資助公益性的文化創作、演出、展覽、交流、節慶、網路文化內容等項目;以博物館、群藝館、文化館等文化機構的工作人員等為骨幹,培養街鎮(社區)的公共文化積極分子。

吸引和利用社會力量組織公共文化產品生產。採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委託生產等形式,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質優價廉、安全適用的公共文化產品,滿足群眾多層次的文化需要。採取購買服務、委託承辦、項目外包等形式,吸引社會文化團體、非盈利文化機構在政府部門的引導、監督下向群眾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務。採用政府補貼、資助的辦法,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的文化場館向公眾免費或者優惠開放。

二、充分利用民辦非企業機構開展服務。相對於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各類民辦非企業機構、社會團體更有開展公益性文化服務的願望與潛力,要關注其日常業務工作的社會公益面和服務面,加強引導和支持,利用政府資源搭建平台,使其在服務市民的同時自身得到發展壯大。

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鼓勵和支持群眾團體和社會組織各展所長,發揮社會各界人士的獨特作用,共同推動文化建設。在全省各地發展公共文化服務輔助隊伍,簡化行政審批程序,鼓勵成立各類民間文化社團,壯大社會文化力量。加強對各類文化社團的管理和監督,引導其朝自我約束、行業管理、規范運行的方向發展,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強大後備力量。

三、拓寬服務渠道,延伸公共文化服務。以公共文化服務為導向,拓寬服務渠道,以政府補貼的形式鼓勵社會力量幫助開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並形成激勵機制,引導社會民間力量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主體,拓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渠道,並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和優質化。

四、積極吸引社會捐助。落實《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民政部關於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通知》等國家和省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私營企業和個人對公共文化事業的捐贈,暢通社會力量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渠道,加強對捐贈款項的監督管理,形成全社會捐助公共文化的良好氛圍和有效機制。

五、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打造文化企業融資新模式。建議由各市金融辦牽頭提供服務和信息,信用擔保機構作為中介和紐帶、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三方聯手為中小文化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同時,建設一批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扶持一批骨幹文化企業和重點文化基地,實施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和對外文化產業工程,推出一批文化品牌、產品,構建積聚優勢資源和品牌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業項目集群,使幾個重點城市成為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文化中心。

六、加快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人才關繫到社會力量辦文化的實際效果和質量,甚至關系其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對民辦公益文化單位業務人員,要加強業務培訓,實行資格認證制度,幫助提高整體素質。政府部門要對有突出貢獻的民辦文化經營管理、藝術創作和工程技術人才設立獎勵基金,採取文化技術、創作成果等要素參與分配的辦法,調動民辦各類文化人才的積極性。在強化社會文化人才建設的同時,民辦公益文化單位也要建立、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和承諾服務制度,規范自身行為,提高服務質量,以增強社會責任和社會公益意識,提高社會公信力。

G. 社區配套用房現有的配建標准或相關規定有哪些

1、社區配套用房是指社區居委會開展工作所需用房,包括辦公用房、社區服務用房、文化活動用房及配套基礎設施。
2、社區配套用房原則上按照每百戶居民30平方米的標准規劃、配置,根據社區規模大小,每個社區的配套用房總面積一般控制在300—700平方米。
3、各社區辦事機構對外原則上只懸掛社區黨組織、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服務站三塊牌子和民政部統一的社區標識,內部功能場(室)根據其主要功能或通用功能只懸掛一塊識別牌。各部門不得以條線規定為由,要求社區增掛其他牌子。
4、社區配套用房產權屬區政府,使用權屬社區居委會,日常管理由所屬街道辦事處負責,監督指導由區社區建設管理局負責。
5、對規劃建設的社區配套用房,區社區建設管理局負責做好移交協調工作,區行政事務管理局負責辦理接收手續,區財政局負責籌集回購資金。
(7)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規范擴展閱讀:
個別地區對社區用房的不同要求:
新建社區
1、城市新建及改建住宅小區、小城鎮居民區的社區用房,由開發建設單位按規劃設計和土地出讓合同要求同步建設並根據約定提供,產權歸屬當地政府。
2、小區規模在300戶以下(或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以下)的,社區用房建築面積至少按150平方米的標准提供;每遞增100戶(或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社區用房建築面積至少相應增加50平方米。
3、社區用房應位於住宅小區中方便群眾辦事的位置,臨近出入口或小區幹道。社區用房的設計應符合規范要求,應當是地面以上具備水、電、採光、通風等基本使用功能的房屋。若附建於住宅,應位於建築的一至二層(不得提供地下層和架空層),應有獨立的出入口、樓梯間及公廁等。
4、各縣(區)、開發(新)區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社區用房的選址、協調和驗收工作。要按照規劃部門的批復對社區用房進行開工確認,對施工過程進行跟蹤監督。
老城區社區
5、老城區社區用房建築面積應不少於150平方米,並採取置換、購買、新建等方法逐步達到300平方米以上。
6、對符合城市規劃要求新建的社區用房,國土、規劃等部門應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要求規劃及劃撥土地。
7、對原經批准自建的臨時建築作為社區用房,並符合城市規劃要求的,可按程序向房管、國土部門申請權屬登記,產權歸當地政府。
8、已正常使用的社區用房因各類建設需要拆建的,由建設部門統一協調,按照「拆一還一」的原則,由拆建單位負責在原社區區域內整體還建或購置。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南昌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用房建設和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社區用房
參考資料來源:東港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東港區城市社區配套用房使用管理

閱讀全文

與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規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