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有哪些詳細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大致可分為4類:
1、基礎性公共服務。人人都可享受的。如:供水、回供電、供氣答、基本交通設施(公路、鐵路、機場、公交車等)、基本通訊設施(通訊衛星、有線電視網路、電話網、寬頻網等),郵電、氣象服務(天氣預報、地震預報等)等。
2、社會性公共服務。基本上也是人人可以享受的。如:教育、醫療、科普、普法、衛生、社會保險、環境保護、技能培訓等。
3、經濟性公共服務。主要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如:辦政務服務網站(讓國民了解辦事程序)、招商引資洽談會、高新技術交易平台、融資擔保、中小企業信貸服務等。
4、安全性公共服務。如:軍隊、警察、消防、國安等。
㈡ 公共服務必須由政府提供嗎
政府有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但並不以為著只有政府才能提供,個人和組織也可以依法提供。
㈢ 公共服務包括哪些
目前,公共服務這一措詞已被相當廣泛地使用,但是,對什麼是公共服務,卻有不同的見解,在很多情況下是含糊不清的,而概念上的混亂又助長了實踐中的混亂。
公共服務與公共管理
所有涉及到國家管理的行為與活動都在公共管理的涵蓋之內。公共服務管理屬於公共管理的組成部分。但公共服務管理與公共行政管理是不同的,是兩種不同性質與形式的公共管理。例如,對公辦教育或公立學校的管理屬於公共服務管理,但政府對教育的執法與行政管理則屬於公共行政管理。
公共服務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
這四項職能都是國家應承擔的,都屬於由公職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在廣義上,可以將公職人員使用公共權力與資源所從事的各項工作都看作是公共服務。當國家是建立在普遍的公民主權基礎之上的時候,國傢具有公共性質,國家存在的目的和職能,就是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由國家的公共性質所決定,國家體系中的所有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人們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在中國,這意味著在人大、法院、國務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國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但是,對公共服務的概念只有作狹義、具體和明確的界定才能在理論和實際操作上具有實質性意義,即提供公共服務是國家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並且可與政府或國家的其他職能相區分。也就是說,公共服務只是同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相並列的國家的又一項職能。
狹義的公共服務不包括國家所從事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一些職能活動,即凡屬政府的行政管理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監管行為,以及影響宏觀經濟和社會整體的操作性行為,都不屬於狹義公共服務,因為,這些政府行為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種具體的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則是公民活動的間接需求,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公共服務滿足公民生活、生存與發展的某種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如果教育過程中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屬於教育公共服務。但是,諸如執法、監督、稅收、登記注冊以及處罰等政府行為,雖然也同公民發生關系,也是公民從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政府工作,但這些類別的公共活動卻並不是在滿足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公民也不會從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動的間接公共需求的滿足,所以類似政府行為都不是公共服務。筆者的研究所採用的公共服務的概念是狹義的,即能夠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由國家介入的服務活動,如教育、醫療保健、社會保障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
公共服務的類別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㈣ 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意味著政府要提供實質性的服務更多的是什麼導向
問題導向
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意味著政府要提供實質性的服務更多的是問題導向
㈤ 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政府的什麼職能
應是政府的經濟職能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 與 經濟職能 中的 公共服務 的區分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公共服務」和經濟職能里的「公共服務」是不一樣的, 此處的「公共服務」指社會管理方面的公共服務,而經濟職能里的「公共服務」是指經濟方面的公共服務。 經濟職能中也有公共服務職能,強調的是為經濟活動服務。而社會公共服務,既有為經濟活動服務,也有為人們其他社會生活服務的職能。因此,社會公共服務職能 包含了 經濟職能 中的公共服務職能。如社會公共服務職能中的基礎性公共服務、經濟性公共服務是可以屬於為經濟活動服務的職能,可以屬於經濟職能。如政府修建一座橋梁,既可以為經濟建設服務,也可以為方便人民生活服務,因此,它既可以是經濟職能,也可以是社會公共服務職能。但社會公共服務職能中的其他服務職能是不能屬於經濟職能。
例: 「脫貧四五年,一病回從前;得了闌尾炎,白種一年田」,這是一位全國政協委員在「兩會」期間提供的一段描述「看病難、看病貴」的順口溜。對此,國家正在加強對醫葯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監管,積極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從政治常識看,國家的這一舉措表明 ( ① ② ) ①國家在履行管理經濟的職能 ②國家在履行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 ③醫葯衛生費用屬於國家公共財政支出 ④體現了政協在國家管理中的決策權? 解析:解答此題,要注意設問指向——政治生活,③屬於經濟生活,故排除;設問的主體是國家,而④指的是政協,並且說法錯誤;材料中的主體是國家,而從政治常識角度分析國家的做法,一般是指國家行使的職能,故①②符合題意。
☆ 如何區分這兩個「公共服務」呢? 一、含義不同
經濟職能中的公共服務職能主要指的是政府應當為企業、社會等市場主體提供經濟性服務。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是國家提供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的職能。(為國際和社會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職能)。
二、內容不同
經濟職能中的公共服務主要有五條: 第一,政府通過有效的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為社會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 第二,提出科學的中長期規劃,為企業和社會提供經濟社會發展預測; 第三,政府通過嚴格規范的市場監督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場環境,保持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 第四,經濟社會信息是最重要的經濟性公共服務,政府要及時、公開地向全社會提供經濟信息和市場信息; 第五,政府要為全社會提供水、電、氣交通等最基本的基礎設施。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包括—— A 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搞好社會治安,保護公共財物;B 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基本醫療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C 完善各種公共設施; D 保護公共環境,優化生態環境等。
三、作用的方式不同
經濟職能中的公共服務 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直接的,國家行使這些職能就是推動國家經濟建設的健康、協調、穩步發展。 社會公共服務 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間接的。此公共服務強調政府履行義務,強調政府的服務性,突出政府的主導、主動作用,強調公民的權利。
無論是經濟性公共服務,還是社會管理方面的公共服務,都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的情況下,迫切要求改變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的產物;二者都是要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㈥ 基本的公共服務都包括哪些
1、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
2、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3、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
4、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
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6)公共需要和公共提供服務擴展閱讀: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目標
1、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
2、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再就業,加強勞動保護,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
3、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這也是構築社會安全網的需要。
4、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收入分配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促進走共同富裕道路。
5、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6、強化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包括整頓葯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加強食品、葯品、餐飲衛生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大力推進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建設。七要繼續加強道路、電力、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條件。
㈦ 基本公共服務都包括哪些內容
公共服務的范圍比較廣,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設的能力大小而專定,但基本上屬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產品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設。
(7)公共需要和公共提供服務擴展閱讀: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
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
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㈧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包括哪些內容,繼續教育
應是的經濟職能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 與 經濟職能 中的 公共服務 的區分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公共服務」和經濟職能里的「公共服務」是不一樣的, 此處的「公共服務」指社會管理方面的公共服務,而經濟職能里的「公共服務」是指經濟方面的公共服務。 經濟職能中也有公共服務職能,強調的是為經濟活動服務。而社會公共服務,既有為經濟活動服務,也有為人們其他社會生活服務的職能。因此,社會公共服務職能 包含了 經濟職能 中的公共服務職能。如社會公共服務職能中的基礎性公共服務、經濟性公共服務是可以屬於為經濟活動服務的職能,可以屬於經濟職能。如修建一座橋梁,既可以為經濟建設服務,也可以為方便人民生活服務,因此,它既可以是經濟職能,也可以是社會公共服務職能。但社會公共服務職能中的其他服務職能是不能屬於經濟職能。
例: 「脫貧四五年,一病回從前;得了闌尾炎,白種一年田」,這是一位全國政協委員在「兩會」期間提供的一段描述「看病難、看病貴」的順口溜。對此,國家正在加強對醫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監管,積極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從政治常識看,國家的這一舉措表明 ( ① ② ) ①國家在履行管理經濟的職能 ②國家在履行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 ③醫衛生費用屬於國家公共財政支出 ④體現了政協在國家管理中的決策權? 解析:解答此題,要注意設問指向——政治生活,③屬於經濟生活,故排除;設問的主體是國家,而④指的是政協,並且說法錯誤;材料中的主體是國家,而從政治常識角度分析國家的做法,一般是指國家行使的職能,故①②符合題意。
☆ 如何區分這兩個「公共服務」呢? 一、含義不同
經濟職能中的公共服務職能主要指的是應當為、社會等市場主體提供經濟性服務。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是國家提供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的職能。(為國際和社會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職能)。
二、內容不同
經濟職能中的公共服務主要有五條: 第一,通過有效的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為社會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 第二,提出科學的中長期規劃,為和社會提供經濟社會發展預測; 第三,通過嚴格規范的市場監督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場環境,保持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 第四,經濟社會信息是最重要的經濟性公共服務,要及時、公開地向全社會提供經濟信息和市場信息; 第五,要為全社會提供水、電、氣交通等最基本的基礎設施。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包括—— A 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搞好社會治安,保護公共財物;B 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基本醫療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C 完善各種公共設施; D 保護公共環境,優化生態環境等。
三、作用的方式不同
經濟職能中的公共服務 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直接的,國家行使這些職能就是推動國家經濟建設的健康、協調、穩步發展。 社會公共服務 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間接的。此公共服務強調履行義務,強調的服務性,突出的主導、主動作用,強調公民的權利。
無論是經濟性公共服務,還是社會管理方面的公共服務,都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的情況下,迫切要求改變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的產物;二者都是要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㈨ 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具體指什麼
具體指:好公益性與經營性、均衡化與個性化、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三對關系。
1、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服務的公益屬性決定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將公共利益置於首位,而不能以盈利為主要目的。
2、處理好均衡化與個性化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著眼於滿足社會成員的公共文化需求,應在區域空間、社群之間以及社會個體之間盡可能實現均衡的文化資源配置,盡力做到公平公正。
3、處理好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應用PPP模式,是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以下簡稱「PPP模式」)推廣應用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政府供給向合作供給、從單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轉變。
(9)公共需要和公共提供服務擴展閱讀
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當前,亟須澄清模糊認識、克服不良傾向,引導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健康發展。
在PPP模式的實際運行中,受經濟利益驅動,社會資本往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缺乏足夠重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營利化傾向。如何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保證公益性的主體地位,約束社會資本過度的營利行為,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主要應用於市場化程度較高、經濟較為發達的中東部城市地區。這些地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個性化需求較強,但在個別領域出現了個性化文化服務規模盲目擴張、布局失衡的現象。
從實施情況看,一些社會資本沒有處理好公共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為提高自身效率隨意縮減服務項目和服務人群范圍,導致服務質量不同程度地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