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量
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專業人員培訓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繫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的應用質量。各級公衛人員通過競爭上崗擇優錄取。為保證培訓質量,建立一整套培訓機制,確保培訓質量。通過業務培訓,不斷加強提升業務水平。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將臨時性、應急性培訓逐步轉變為長期性、制度化培訓。通過專題講座、脫產進修、對口支援等形式,對基層公共衛生人員進行普及型技能培訓,培養適用型人才。
集中對全區公衛辦人員和公共衛生協理員分期分批實施全員培訓、考核。參加或承辦公共衛生領域「名醫講壇」,組織醫療衛生單位業務指導人員、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項目工作人員進行專項培訓,提升項目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多次組織管理人員到其他區、市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和做法,並組織召開全區現場會,加強工作交流,促進工作開展。
加強督導、嚴格執行各級考評機制,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落實情況作為體系建設和績效考核重要內容,核定服務數量,明確質量標准,激勵、引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轉變服務模式,變坐等式被動服務為上門式主動服務,變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為更加重視社會效益,變衛生部門內部評價為多部門及群眾共同參與評價,變按人員編制補償為績效考核補償。
制定了考評指標和體系,由各級公衛辦牽頭,組織專家組成考核組,將服務人口數量、完成質量等納入考核指標體系,同時引入群眾評價機制,對群眾知曉率、滿意度、服務利用率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對11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完成情況的分值權重並公示,考評結果作為經費核撥依據和人員獎懲、績效工資核定依據,增加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保證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的有效實施。
建立健全分級負責責任體系。區政府成立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區衛生局專門成立公共衛生管理辦公室,明確專職人員。
2. 2011年公共衛生的年度總結
2009年社區衛生工作總結市衛生局:
2009年在市衛生局的正確指導和區委、區政府正確領導下。區衛生局堅持以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基本途徑,我局圍繞全年工作目標任務和市衛生局的總體安排,加強領導、周密安排、夯實任務、層層落實,全面推進我區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促進「六位一體」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示範點的帶動作用,使我區社區公共衛生有了一個良好的發展,順利的完成了全年社區衛生各項工作任務。 現將工作情況報告如下:一、 加強領導、精心部署、落實責任、加大投入
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是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區委、區政府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把加快推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建設擺在公共服務的優先發展位置。一是根據國家和省市有關政策要求,區政府在2008年底已將2009年我區社區公共衛生補助經費42萬列入財政預算、並在年初已將落實到位。二是年初已將2008年人均9 元的社區公共衛生補助經費140萬元全部下撥到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三是已完成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標准化建設項目規劃工作。(七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擴建工程在12月份前已完成、現正在內部裝修、翠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在辦理各項有關手續、史家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已動工)。完成城鎮孕產婦預防出生缺陷增補葉酸項目工作。四是為全面推動社區衛生工作,我局組織有關人員深入社區走街串戶進行調查研究掌握居民的衛生需求,制定2009年社區衛生公共考核細則,並在2009年3月與11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簽訂了目標任務書,夯實責任、層層落實了目標任務。五是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區農合經辦中心認真落實新農合政策、大力支持社區衛生服務、已將符合條件的3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農合醫療保險定點單位。區殘聯加強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康復器械設備的投入(川口社區、桃園社區),並舉辦了100個學時的培訓,促進社區康復功能的完善。計生部門積極落實相關政策,把計劃生育宣傳和技術服務納入社區衛生服務,並給予葯具投入,促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開展;民政部門制定出台了相關政策,促進了社區衛生服務貧困人口的醫療救助工作。二、制定目標責任、強化考核
為規范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提高服務水平和能力,年初我局組織有關人員深入社區進行調查研究,掌握居民的衛生服務需求,結合去年考核情況制定2009年社區衛生公共考核細則。區衛生局和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簽訂目標責任書後,從醫療市場的變化和社區居民的健康需求入手,轉變服務理念,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貼近社區居民的服務摸式,主動開展上門服務和家庭病床服務,嚴格按照社區公共衛生考核細則的要求開展工作。一是利用門診接診,上門建檔、免費體檢等機會為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和慢病檔案,全區共建立健康檔案147671份、其中:高血壓病:4555份,糖尿病:3220 份、建檔率達81%,慢性病健康咨詢人數達20380人次,並進行了規范化管理和隨訪,掌據了社區居民的總體健康狀況,作出了社區診斷報告,制定了相應的社區衛生措施。川口、黃堡實施了電子檔案管理,方便居民就診。二是對6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了分級管理,實施了登記建卡制度,老年人的分級系統管理率達到50%以上。三是積極開展傳染病管理工作,組織相關醫務人員參加傳染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培訓班,通過培訓增強了醫務人員對傳染病的報告意識和管理意識。建立傳染病管理制度、報告制度、門診病人登記制度、疫源地處理制度。落實有專人負責,法定傳染病報告20例、及時報告率達到100%,法定傳染病漏報率為零。四是積極開展兒童計劃免疫工作,預防接種37830人次,其中強化免疫接種34524人次,七苗接種率達95%以上。五是積極為社區居民開展形式多樣健康教育活動,普及衛生防病知識,增強群眾健康意識,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都落實了專職或兼職健康教育人員專門負責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和具體措施、舉辦健康教育講座52期,受益達4403人次;開展義診活動進行健康教育咨詢28次,咨詢人數達3萬多人;發放宣傳資料及健康處方4萬余份;免費測血糖近50餘人份;免費測血壓1萬餘人次,舉辦健康教育專欄37期。金華社區創新製作健康小推車深入社區開展宣傳、深受居民的喜愛,六是開展婦幼婦保健管理,建立了孕產婦健康檔案並進行科學管理,開展了產後訪視830人,管理率達到98%.計劃生育服務、指導、咨詢3180次。建立了兒童健康檔案,實施了兒童規范性管理,開展了0—7歲兒童保健2712人,管理率達到97%。七是為社區居民和殘疾人提供相應的康復服務,康復訓練達2650人,共7950人次。八是精神健康心理指導767人次。區衛生局先後組織人員三次進行督導檢查,確保目標責任落到實處。三、全面落實項目實施工作。社區衛生工作是黨和國家關心民生的體現,落實好項目實施工作就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把黨和國家對民生的關心傳遞到每個居民心中,是構建和諧社會、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一是我局根據陝衛發(2009)318號文件精神,及時召各社區衛生機構主要負責人會議,部署安排體檢工作。成立了以區衛生局局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制定下發了王益區《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體檢實施方案》,社區接到通知後,立即行動起來,對各自服務區域65歲老年人進行摸底造冊,全區共摸底65歲以上老年人15862 人,為了保質保量的搞好本次體檢工作,各社區對參與體檢的業務人員進行了培訓,技術力量不足的由區衛生局給予調配,區衛生局按照摸底人數的50%及時撥付資金:共計:63.192萬元,確保了體檢工作的順利開展。全區共完成體檢11117餘人;體檢率達到71%以上。二是全面實施兩苗補種工作。我區制定下發了兩苗補種實施方案,對參與補種的技術人員進行了培訓,明確職責及補種范圍。截至目前乙腦摸底14045餘人,需補種6651 人;實際接種總人數6485、接種率98%。乙肝摸底余 3874 人,第一批補種3277 人,第二批補種3158人,此項工作正在進行之中。三是為待孕婦女、早孕婦女免費發放葉酸71人,共690盒。四是針對H1N1疫情蔓延情況,我局及時召開緊急會議,培訓接種技術人員,制定下發了王益區《H1NI防控實施方案 》,並對重點人群進行了及時接種全區共接種5805餘人。四、加強人員培訓,保障功能發揮。一是積極組織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參加全科醫師培訓和適宜技術培訓,參加省、市、區組織的各種短期業務培訓,不斷提高社區衛生的專業化隊伍和社區適宜防控技術水平,全年培訓全科醫師56名、社區護士29名、適宜技術人員16人、管理人員9人。二是大力招聘人才,招聘退休的高資歷專家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力量,全區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聘用高級技術職稱 5人,中級技術職稱5人,初級技術職稱7人,為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加強對口幫扶,全面實施上級醫院對口支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上級醫院專家定期到對口幫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坐診、業務講座、查房等支援工作和接收進修人員機制,實行「傳幫帶」的作用,為社區衛生服務隊伍培養人才,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水平。
五、創新探索、搞好社區衛生基本醫療。創新服務形式、探索便民就診途徑。一是在服務形式上全面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團隊,構建以全科醫生、社區護士等組成的社區衛生服務隊伍,深入社區、深入家庭,實行劃片包干,分片負責。二是在服務內容上制定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將「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內容分解,由社區責任醫生根據服務項目,實行定點、定時、按需上門服務。三是在管理和考核上實行崗位責任管理和目標考核,建立社區醫生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其考核結果,與個人獎金掛鉤,充分調動了社區醫生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確保了「政府出錢、百姓受益」的目的,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四是積極探索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基本形成社區居民「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目前11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簽訂雙向轉診協議、全年共轉診572人次,開設家庭病床926張,上門服務1.59萬餘人次。五是積極做好社區基本醫療服務,充分提高社區衛生資源的利用率,建立對三十五歲以上人群首診測血壓制度,累計首診測血壓人數30542人。金華和建工路社區服務機構實施了三免六減服務項目。全區09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病人由2008年的 97609人次增長 157679 人次,增幅達60%,住院病人 304人次。六、加強思想教育,狠抓行業作風建設。今年以來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按照目標責任的要求,加強了對職工醫德醫風的教育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教育、嚴格要求職工,愛崗敬業,關心社區居民疾苦,以良好的醫德醫風取信於社區居民。強調外塑形象,內練基本功,引導職工積極參加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在生活上關心、愛護職工、在學習上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工作上嚴格要求,按照效能建設工作精神,制定了相關工作紀律,糾正了長期存在的工作責任心不強,不主動等現象,增強了職工的責任心和凝聚力。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還建立了領導班子成員24小時輪流值班制度,對單位工作進行經常性檢查、督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得到了社區居民的普遍好評,為建立和諧的社區醫療環境做出了積極貢獻。七、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是沒有建立長效管理機構。二是全區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功能發揮不健全,部分社區衛生機構六大職能沒有全面得到體現。三是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不高,數量不足,基礎工作簿弱、人才缺乏。四是企業轉型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型後失去企業支持,僅靠政府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基本醫療收入不足以維持社區衛生工作的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