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脊柱

馬鞍山脊柱

發布時間:2021-09-11 07:34:36

Ⅰ 醫生在電梯內被患者家屬暴打,這就是「恩將仇報」嗎

當然算恩將仇報,別人辛辛苦苦的給患者看病,家屬卻在想著怎麼打人。醫患矛盾並不是不可調和的問題,但是患者家屬毆打醫生這樣的新聞卻讓我們感到心理透涼。最近馬鞍山市人民醫院發生了一起惡性暴力傷人時間,由於官方沒有給出明確原因,所以這個事情並沒有得到大規模的傳播。根據知情人士的透漏,這是醫患矛盾事件,一生被嚴重的毆打後,全身多處軟組織挫傷,頭部外傷,而且事後多次出現意識不清晰,疑似脊髓損傷。

三、農夫與蛇的故事。

社會工種這么多,從來沒有想到過醫務人員會稱為高危群體,醫生的職責明明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但是卻淪落成為了病人家屬的出氣筒。醫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被毆打的時候還不能還手,還手就成了互毆。面對這種胡攪蠻纏的家屬,希望醫院也能剛一點,站在醫生的角度出發,以此來維護醫生的合法權益。

Ⅱ 醫生電梯內遭7名家屬圍毆,這是怎麼回事呢

醫患矛盾並不是不可調和的問題,但是患者家屬毆打醫生這樣的新聞卻讓我們感到心理透涼。馬鞍山市人民醫院發生了一起惡性暴力傷人時間,由於官方沒有給出明確原因,所以這個事情並沒有得到大規模的傳播。根據知情人士的透漏,這是醫患矛盾事件,一生被嚴重的毆打後,全身多處軟組織挫傷,頭部外傷,而且事後多次出現意識不清晰,疑似脊髓損傷。

三、農夫與蛇的故事。

社會工種這么多,從來沒有想到過醫務人員會稱為高危群體,醫生的職責明明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但是卻淪落成為了病人家屬的出氣筒。醫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被毆打的時候還不能還手,還手就成了互毆。面對這種胡攪蠻纏的家屬,希望醫院也能剛一點,站在醫生的角度出發,以此來維護醫生的合法權益。

Ⅲ 在馬鞍山腰間盤突出工傷能賠多少錢

1、工傷賠償金和個人工資、傷殘等級以及所在地的工傷保險政策法規有關,所以很難估算,建議傷者撥打12333社保服務熱線咨詢具體賠償標准後計算。
2、勞動者直接到勞動局工傷賠償窗口咨詢工作人員,順便領取各種工傷賠償金申領表格和工傷保險宣傳資料,根據標准自己計算。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

第三十七條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為:七級傷殘為13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1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9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7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勞動、聘用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聘用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Ⅳ 緊急求助!!這些是頸椎病,肩周炎,脊椎病的症狀嗎要怎麼樣

典型的頸椎壓迫症。血壓供不上造成的。解決辦法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鍛煉身體,比如,打乒乓球,羽毛球,放風箏

Ⅳ 怎麼治療腰椎盤突出,非常苦惱!

倒走是椎間盤突出的常規康復鍛煉方法,因效果良好簡便易行而備受推崇。與其它運動相比,倒走的本質特徵,是人體重心向後移動,而重心是人體姿勢的決定性因素。倒走時重心向腳跟移動,脊柱趨於挺拔,身體前傾和腰椎曲度減小,既矯正了姿勢,又是鞏固性的康復鍛煉,而且是直接針對姿勢性腰痛的病因。但因為倒走存在不安全因素,可以考慮用專利產品負跟鞋代替倒走,更安全也更容易堅持。康復鍛煉有益無害,三項國家發明專利,研發單位為用戶建立康復檔案,一對一指導。重復購買很多。

Ⅵ 安徽省近代百年地質學史回顧(~)

吳昭謙

(安徽省地質學會)

近代地質科學在我國的創建,約在19世紀中葉之後。近代以來在我國進行地理地質考察的外國科學家約在100人次以上。最早來安徽開展地質調查的要算一位英國園藝學家Robert Foutune,他於1848年11月曾到皖南休寧縣松蘿山茶區考察土壤、地質。在新中國成立前1848~1948年的100年中,來安徽省的中外地質學者,共留下近百份地質調查報告和120多篇地質文獻。

一、安徽近現代地質工作歷史

安徽近現代地質工作歷史可以劃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自1848~1926年,第二階段1927~1937年,第二階段自1938~1945年,第四階段自1946~1948年。

1.第一階段(1848~1926)

開始以外國(美、英、德、日)地質學家為主,繼之為中國地質學家為主,對省內進行路線地質調查。對地層古生物作了初步劃分,對銅陵、當塗、繁昌鐵礦、淮南、淮北煤礦開始調查。

早期涉及安徽省境內地質調查的有美國地質學家龐培利(Raphael Pumpelly)、英國地質學家金斯密爾(T.W.Kingsmill),他們分別在1863年和1869年考察揚子江下游時,涉足省內。

留存在安徽省地質文獻的外國地質學家,應為德國著名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在其名著《中國》中,記述了他在1869年2月至1871年7月三次對安徽沿江及南部地區進行地理地質考察的成果。李氏第一次於1869年2月份自九江乘船至南京,途經安徽沿江兩岸,對沿途所經之地均作了考察記錄。第二次於同年10月自景德鎮至祁門,第三次於1871年7月沿東津河、青弋江至蕪湖,途經寧國、涇縣。同時調查了宣城水東、貴池饅頭山等4處煤礦。李氏之調查記錄約一半為地質,如岩層之岩性產狀、構造等,並繪制有剖面圖、目視草測圖;另一半為地理、風土、人情、旅途見聞。當時描述地層僅為岩性(岩石名稱),未劃分地質時代。如銅陵大通層則泛指皖南所有的紅色砂礫岩層。值得特別指出的是,他當時就曾推測過:「揚子江可能沿一條重要斷裂線通過。」

日木人來我省進行地質調查的最早為野田氏(野田勢次郎)。他在安徽省有兩次路線調查:第一次1915年4月26日至5月6日由武漢至安慶。所編繪之湖北安徽省界地方地質圖(1/100萬)僅分變質岩、水成岩、火成岩。其所定安慶層由石灰岩、黏板岩、砂岩等組成,並記述了安慶洪鎮為花崗岩。第二次橫穿皖南,調查了貴池、東至等縣。他將水成岩分為:祁門、歷口、櫸根岑(貴池祁門之間)、建德(葛公鎮一帶)四層。

當塗、繁昌、銅陵鐵礦是安徽省最早開展地質調查的幾個礦區。1912年,章鴻釗(我國地質學創始人之一)、梭爾格(德國礦師)即調查了馬鞍山南山鐵礦。1913年,虞和寅調查繁昌鐵礦。1913~1915年,張景光、梭爾格、章鴻釗等先後來銅官山調查鐵礦。1917年2月,國家礦業顧問英國人丁格蘭(F.R.Tegengren)到銅官山調查鐵礦。他根據章氏等前人調查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考察,估算出銅官山鐵礦儲量為319.29萬t。同年,丁格蘭又調查了當塗大凹山鐵礦。兩次調查結果均刊載於《揚子江下游鐵礦志》等地質文獻中。1918年,德人畢象賢於當塗一帶調查發現姥姥山、黃梅山、龍家山等6處鐵礦,估計鐵礦儲量不到200萬t。

我國地質學家最早調查皖北地區始於1917年。劉季辰、趙汝鈞被派往皖北調查地質礦產,首次劃分了寒武紀地層。他們在調查宿縣烈山、懷遠縣舜耕山、懷寧縣集賢關煤田時,測制有1/15萬礦區地質圖。在所測制六安霍山間地質草圖(1/20萬)中,將岩層分沖積層、紅砂岩、斑岩砂岩、結晶片岩四種。

劉、趙二君在《蘇北皖北地質報告》中還對皖西大別山的變質岩進行了研究,指出「霍山南及黑石渡西」有結晶片岩系,自龍井沖而南,為「正片麻岩」。

1922年,李捷奉派到皖北淮河流域(北緯22°以北)調查地質與礦產。1923年後,趙國賓(陝西藍田人,1898~1934),也來我省考察,著有《風陽、懷遠地質概況》。皖北的地質調查結果,後來被編入南京開封幅地質圖(李捷編1/100萬,1929年出版。)1923年(民國十二年),安徽實業廳借用農礦部地質調查所技士葉良輔、調查員李捷,計劃在全省開展地質調查,1926年增派田奇瓗參加。1923~1926年期間,他三人先後完成秋浦、貴池、祁門、黟縣、太平、歙縣、績溪、休寧、婺源、石埭、宣城、涇縣、南陵、銅陵、蕪湖、繁昌、郎溪、廣德、當塗、和縣、巢縣、無為、青陽、旌德、寧國、懷寧、東流、望江、宿松、太湖、潛山、桐城、廬江33個縣(其中江南26縣、江北7縣)的地質調查。其著述《調查安徽全省地質日記》以簡報形式刊於《安徽實業雜志》。調查內容分地質概況與礦產兩部分。在地質部分中地層劃分至紀,如泥盆紀層、石炭紀灰岩層。當時劃分地層主要以岩性為依據,所采化石經古生物專家鑒定後時有變動。對於未能確定地質時代的地層有時即以地名命名,如祁山層包括黟縣漁亭、休寧齊雲山大面積(5400km2)之紅色砂岩及砂質頁岩。簡報中礦產部分包括交通位置、地形、礦體形態、規模、圍岩及開采利用情況。

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來我省進行地質調查的國內地質學家主要還有:丁文江、李四光、葉良輔、王竹泉。1916年初,丁文江曾在皖南浙西一帶作過地質考察。1919年丁文江、葉良輔曾調查了蕪湖以東長江下游地質,編寫有專題報告。1922年,李四光在淮南研究了安徽北部寒武奧陶紀石灰岩之不整合接觸關系。1923年,劉季辰等再赴烈山、施工鑽探13孔,計算3500萬t煤。1924年,王竹泉調查了懷遠縣西南部及宿松、太湖、安慶集賢關煤田地質。他在懷遠縣西南調查,估算含煤7層,全區煤藏量約6020萬t。葉良輔1925年發表之《中國接觸鐵礦帶閃長岩之研究》、1926年發表之《安徽南部鐵礦之類別及成因》均曾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四屆年會宣讀,顯示當時研究水平較高之成果。

2.第二階段(1927~1937)

國內知名地質學家繼續在沿江、皖南地區開展基礎地質調查及礦產勘查工作。這一時期地質科學水平明顯提高,方法手段也有更新,出現了一些科研成果,重點是在皖南的冰川和造山運動。

可以說明安徽地質調查工作興盛的是:在當時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19年度20篇報告中,竟有6篇是在安徽境內的調查成果。如孟憲民、張更對蕪湖、繁昌、銅陵的調查,劉祖彝對貴池的調查,孟憲民對宣城水東的調查。李毓堯、李捷的《皖南地質志略》則總結了銅陵、青陽、石埭、太平、歙縣、休寧、黟縣等7縣的地質成果。此外,1929年,朱森、李捷調查了和縣、含山,王恆升調查了宣城水東煤田。

在基礎地質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如李毓堯、許傑對皖南地史及造山運動之研究。朱森於1931年對安徽南部古生代後期造山運動的研究表現為:在貴池曾發現二疊系龍潭組與孤峰層有明顯的不整合。阮維周(1937)研究安徽南部海西運動。許傑(1930)發表長江下游各省筆石化石之初步研究。他在太平縣內發現中國最高筆石層以Monograptus sinicus為主,其地層定名為太平頁岩,屬中志留世。徐克勤(1934)調查了巢縣北部地質。李四光考察了九華山(1934)、黃山(1936)第四紀冰川遺跡,對論證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九華山一帶之地質也由王恆升、孫健初(1937)作過調查。

這段時期基礎地質方面的成就突出的表現在地層方面。如l935年李毓堯、許傑在皖南創立了「休寧砂岩」並確定了冰磧岩的存在。同年,丁毅在調查銅陵、休寧間地質時,又將震旦系作了三分(上、中、下)。隨後,李毓堯、許傑又正式將冰磧岩命名為藍田冰磧層,同時把原稱的「頁岩灰岩系」命名為「休寧系」,歸屬震旦寒武紀。藍田冰磧層更名藍田組,並一直沿用至今。

礦產地質勘查工作也有很多成果。1931~1933年,中央地質調查所謝家榮、孫健初、陳愷、程裕淇、孟憲民、張更等先後來當塗、銅官山調查鐵礦。1928年、1933年,翁文灝兩次對宿縣烈山煤礦進行地質調查,並進行鑽探普查。1933年,計榮森調查廣德大、小牛頭山煤礦。1935年,計榮森匯編了皖浙間之地質礦產。同年,程裕淇調查了廬江明礬石礦。1936年,南延宗調查休寧縣里廣山銻礦。1927~1930年間,安徽省建設廳為加強礦業開發,曾修訂官礦章程,制定采礦、探礦辦法。1928年成立礦質探驗處,購買M-3式Calyx鑽機一台,在宣城水東煤田鑽探。1929年成立礦業調查團,到宣城、涇縣、寧國、蕪湖、當塗、繁昌、銅陵、青陽等8縣調查礦業,為皖省地方力量正式進行礦產勘查之始。

地質勘查的新技術、新領域也在這時期有所應用。1936年發表的丁毅的《電力探礦在當塗之初步試驗》,為我國最早開始應用物理探礦之文獻。張文佑於1937年調查研究發表了《安徽盱眙縣女山火山口》,為省內開創了研究古火山之端倪。

3.第三階段(1938~1945)

抗日戰爭時期,國內僅個別地質學者曾來本省調查過,省內淪陷區日本侵略者為掠奪礦產資源在沿江、皖北某些地區開展地質調查,使用鑽探和物理探礦手段,留下了一些殘缺不全的地質資料。但這期間發生了兩件震驚中外的地質找礦事件。

安徽自1938年開始淪陷。省內所知的地質調查活動的有三次:1938年,黃汲清曾來寧國港口調查煤礦。1940年,邊兆祥在宣城水東調查煤礦。1945年,喻德淵發表了《淮陽山脈之主要造山運動——淮陽運動》。

侵華戰爭後,日本人為了掠奪開采礦產,派來我省進行地質調查的主要單位有:滿鐵調查部、興亞院、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主要地質人員有:神山昌毅、金鍾遠、小林冶夫、室木隆三郎、福島時雄、筱田恭三等。他們遺留下的礦產調查報告資料約有80多份。主要調查了銅陵、當塗、繁昌、宿縣、滁縣、全椒、安慶、貴池、淮南、懷遠等地的鐵、銅、煤、金、銀、鉛等礦產。重點是銅官山鐵銅礦、馬鞍山、當塗、繁昌的鐵礦、淮南煤礦。在這些礦區,除了進行較大比例尺的礦區地質填圖方法外,還使用鑽探手段,並根據鑽探結果計算儲量。另外,還在銅陵、當塗及滁縣破山口銅礦區開展物理探礦(主要是電法)探測硫化銅銅礦床。現在留存下的日文地質資料一百零幾篇,礦種包括鐵、煤、銅、鉛、鋅、金、錳、磷、硫鐵礦、重晶石等10 種。

1939年秋,日本人神山昌毅隨侵略軍到銅官山地表調查,一直將銅官山作為鐵礦開采。後來在運送回國的礦石樣品中發現含銅量高(0.5%),引起了注意,又掠奪開采銅礦。「銅官山復活」傳聞於此事。

4.第四階段(1946~1948)

此時期僅有幾位地質學家來皖工作,突出的成果是淮南八公山煤田和鳳台磷礦的新發現。地質力學在我省開始應用。

抗日勝利後,原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謝家榮根據1926年李捷等編制的中國百萬分之一地質圖南京開封幅,推測淮南八公山前坡平原之下可能有煤層。後來,謝家榮、燕樹檀、柴登榜在八公山麓發現了石炭系太原群的石灰岩,進一步推測應有煤層。1946年,經鑽探證實共發現24層煤,可採煤層厚達25m。經過「慧眼識寶」的淮南新煤田,傳頌一時,開采至今,成為國內找礦史的佳話。

早在1939年夏,日本地質學家班德田員一等在《安徽省懷遠縣舜耕山煤田調查報告》中,即提出了「大淮南盆地」詞語,並劃定了大體區域。1942年9月,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島倉已三郎在《淮南煤田洞山地區調查概要》中也認為「大淮南煤田之向斜構造,益趨明顯。」但當時日本人把找煤的注意力過於集中在舜耕山至上窯間,而對洞山以西地區,以及更大的范圍,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

1946年下半年,謝家榮在八公山發現了新煤田後,次年7月,他很快地提交了煤礦勘查臨時報告後,又專門寫了一篇《如何發現新煤田》的文章。1947年,在台灣舉行的中國地質學會第23屆學術年會上,謝家榮理事長又作了《古地理研究為探礦指南針》的專題報告。在前一報告(後刊入《地質論評》第十二卷第五期)中,「大淮南盆地」一詞已出現於文章的標題中。並劃定其范圍為:「指懷遠鳳台縣境內,南為舜耕山、八公山,北為明龍山,東為上窯武店所包限之淮河平原也。」「大致言之,此盆地為西西北東東南之長方形,南北相距自10~20km,東西兩方,山形湮沒,構造上是否環抱之勢,尚難斷定,倘以鳳台至九龍崗之距離,為此盆地之長度,則至少在50km以上」。

「大淮南盆地」作為一個煤田地質區域構造單元概念的明確樹立,無疑是淮南煤田認識過程的飛躍,有著重大貢獻。1952年後,煤田專業地質隊伍建立後,煤田普查勘探主要沿著證實、擴大「大淮南盆地」的格架進行。幾十年來,「大淮南盆地」的外延在不斷擴大延伸,現已擴展到東起定遠,西過阜陽的廣大地域,新找出的十幾個大型井田都在其內,可知它是何等大的聚煤盆地了。

1947~1948年,謝家榮、趙家驤、車樹政等發現了鳳台寒武系底部之磷礦層,並於1948年進行鑽探。此外,尚有申慶榮、楊博泉、董南庭、劉之遠對懷遠大通、宣城、寧國、涇縣煤田繼續調查。1947年,韓金桂曾對懷遠、鳳陽間開展地質礦產調查。

此時期在基礎地質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孫殿卿、徐煜堅於1948年發表兩篇文章論述皖西長山一帶淮陽弧之脊柱與東西向構造帶之反接現象,開始了用李四光地質力學觀點具體研究我省地質構造的先導。此外,喻德淵1948年發表了《大別山南麓的冰礫泥及其地形》(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叢刊8號),發現論證了大別山第四紀冰川遺跡。

二、安徽省近現代地質工作歷史特點

縱觀安徽省近現代100年地質工作的歷史,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1)地質工作史的過程,反映出安徽省地質科學技術水平由初級到高級、由粗略到詳細,不斷深化和提高發展的過程。

中外地質學者在安徽省的地質調查,開始都是地理-地質調查,其內容常約有一半為地理(含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地貌)部分,後來才逐漸減去地理部分,成為真正的地質調查。開始多為大面積、跨省際的路線調查,比例尺都很小(1/100萬~1/200萬)。所填地質圖只有岩性(岩石)的粗略劃分,以後才有地層的劃分、地質構造的標志,文字的描述記錄也較為簡單。後來的礦區地質調查,比例尺大,內容也較細,地層按紀(系)劃分,岩石名稱及地質構造形跡也分別劃分。

在方法手段方面,開始都是肉眼、望遠鏡、放大鏡、羅盤等觀察、測量,作目視草圖、剖面圖;後來才用顯微鏡、化學分析、鑽探機、物理探礦儀器。礦產勘查的方法手段也是由地表觀察、揀塊取樣、實測或估計礦體形態計算儲量,發展到後來根據鑽探圈定礦體計算儲量。

2)在地質工作中,礦產資源的調查與勘查佔有很大比重,顯示其實用性及與經濟建設關系的密切性。

新中國成立前的地質工作,通稱地質調查。它包括區域地質調查和礦區地質調查兩大類。即使在區域地質調查報告中,也有相當的內容是關於礦產的調查。至於礦區地質調查更是為了礦區的開發生產所需,直接與經濟建設有關。只是由於當時技術方法和設備條件的限制,在地質報告(資料)中對礦產的分布、礦石質量、礦床成因等,都敘述得很少。對礦區的儲藏量有的未能計算,有的雖計算,但數字都偏低。如銅官山鐵礦,多次計算,都不超過500萬t,日本人後來雖發現了銅礦,估算的銅礦石也不過508萬t(按銅品位1%~2%算)。馬鞍山地區鐵礦、淮南煤礦的儲量都算得很少,與新中國成立後探明的巨大儲量數字不能相比。

現在留存的200多份(篇)地質報告、論文、專著中,有140多份(篇)都是礦產方面的調查研究成果,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全部地質文獻資料的70%,可以說明當時地質工作的重點還是礦產。

在留存的100多篇地質文獻中,目錄名稱中可見礦產的就有100多篇,中文與日文的各佔一半。另外20多篇區域地質文獻資料中也有礦產部分。當然,日本人的資源調查是為了掠奪和戰爭的需要,但有些資料又為我們利用。

3)在第二階段的興盛時期,劃分了很多地層時代,並出現一批科研成果,在國內外產生過深遠影響。

地層劃分是地質調查中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工作。20世紀30年代前後,國內知名地質學家來安徽省調查定名或重新劃分的地層最多。

此時期李毓堯、許傑對皖南震旦系層序與冰磧層、皖南造山運動,許傑對奧陶系地層的劃分與命名等,都是國內較重大的科研成果,並對後來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

此外,如孟憲民、謝家榮等對銅官山鐵礦床的研究,(收輯於《揚子江下游鐵礦志》等專輯中),以及李四光對黃山、九華山第四紀古冰川的研究,都顯示了當時國內的最高水平,對後來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4)新中國成立前積累的地質資料文獻,盡管為數很少,也為後來的地質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佐證了地質工作和地質科學繼承性的重要作用。

地質工作和地質科學的特點之一是繼承性,即重視繼承前人的工作成果。新中國成立前,留存下的地質報告、論文、資料共200多份,有的還有些殘缺。但對於新中國成立後,特別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展地質勘查時仍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銅陵地區銅礦、馬鞍山地區鐵礦、皖北閘河煤田、淮南大煤田的巨大儲量,都是新中國成立後探明的。但這些礦區的地質工作歷史悠久,資料不斷積累,認識不斷深化和飛躍,才能產生突變。謝家榮1946年發現淮南八公山新煤田,1947年提出了「大淮南盆地」的新概念,新中國成立後在他的新概念基礎上不斷擴大淮南煤田的范圍和儲量。皖北閘河煤田的發現全過程,也可上溯到1917年劉季辰、趙汝鈞對烈山煤礦的調查(報告刊《地質匯報》第1號)和翁文灝1928年再次調查,並繪制1/100萬地形地質圖(報告刊《地質匯報》18號)。據原省地質局嚴坤元總工程師回憶,1955年布置325隊普查找煤時,即主要根據翁氏的地質資料作出推測,後來則發現了閘河大煤田。省內這四個大成礦區,過去都只有「點」的資料,後來由「點」發展到「面」,從已知到未知,不斷擴大礦區范圍,並在外圍發現新礦區(表1)。

表1 1948年前安徽地層命名簡史表

續表

註:①省內外沿用至今的地層名稱。

劉季辰、趙汝鈞(1919)對宿州市烈山及淮南舜耕山進行過煤田地質調查,將含煤層劃歸石炭紀,並歸屬「北系」。

王竹泉(1924)和翁文灝、計榮森(1923)分別在上述地區尋找到植物化石,證實煤系時代屬石炭二疊紀。

Ⅶ 脊椎動物化石的環境記錄

本節由同號文、袁寶印執筆。同號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袁寶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脊椎動物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因素,它們可以很好地反映當時的氣候、地貌、水文等環境特徵。脊椎動物又是古人類的狩獵對象,因此動物群也是分析古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依據。雖然動物化石能夠比較直接地、具體地反映環境條件,但是由於所發現的動物化石只能反映當時很少一部分動物,而且動物化石缺乏在地層中的連續性,因此只能部分地、模糊地反映當時環境的片斷景象。

泥河灣盆地各時代地層中都有脊椎動物化石發現,根據這些脊椎動物繁衍的生態條件,下面簡要地分析它們代表的生態環境以及它們與古人類活動的關系。

一、上新世

泥河灣盆地上新世地層中發現脊椎動物化石很少,只有紅崖剖面下部含砂礫透鏡體的紅土中發現三趾馬 (Hipparion sp. )和大唇犀 (Chilotherium sp. )。它們是華北上新世動物群中常見的成員,生存環境為亞熱帶—暖溫帶稀樹草原,氣候比較炎熱而乾燥。但是由於發現化石很少,難於恢復當時的生態環境特徵。根據華北其他地區研究結果看,上新世總體比第四紀時期乾熱。

二、早更新世

早更新世 (2. 6 ~0. 78 Ma)泥河灣層下段沉積發現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它們集中於兩個地區,一是壺流河下游紅崖—東窯子頭一帶的湖積台地,一是泥河灣盆地東側桑乾河兩岸湖積台地,對兩個地區哺乳動物化石所反映的生態環境都做過較深入的研究。

(一)壺流河下游兩岸台地

壺流河下游兩岸為泥河灣層出露較好的台地,發現哺乳動物化石的剖面有老窩溝剖面、洞溝剖面、牛頭山剖面、大南溝剖面、花豹溝剖面、紅崖南溝剖面、茺子溝剖面、後溝剖面、小水溝剖面、連接溝剖面、將軍溝剖面、台兒溝剖面等 (王安德,1982; 蔡寶全等,1987,2004,2007; 杜恆儉等,1988; 鄭紹華等,1991,2006; 楊子賡等,1996;張兆群等,2003; 閔隆瑞等,2006; 李強等,2008),研究較多的動物群有花豹溝動物群、東窯子頭動物群、稻地動物群和大南溝動物群等。發現上述動物群的剖面主要由上新世紅黏土侵蝕後在山麓再堆積而成,夾有湖濱相砂礫石層和湖沼相沉積,它們反映了當時為離山麓較近的湖濱地區,水分條件較好,植被比較茂盛。李強等綜合研究了這些哺乳動物群生活時的生態環境,認為動物群主要由食蟲類,兔形類,嚙齒類,食肉類、奇蹄類和偶蹄類組成,缺失異手類、長鼻類、大型肉食類、犀類和鹿類等棲居於森林的類型。兔形類和嚙齒類中的倉鼠亞科,鼠軍亞科、鼢鼠亞科,犬科,鼠亞科,河猩科反映森林或森林灌叢環境。跳鼠科,沙鼠亞科和駝駱科生活於荒草原環境,長頸鹿反映稀樹草原環境。其中只有鼩鼱屬 (Soriculus sp. )、鼩鼱 (Blarinella sp. )和靈貓 (Virerra sp. )是我國南方亞熱帶森林分子,由此判斷當時以溫帶草原為主,間有樹林和乾草原的溫帶森林草原環境。

從上述動物群中各類動物成分的組合中可以看出,草原類型的動物約占總數的 60%以上,反映出以草原環境為主的景觀。有些層位中森林灌叢類型的動物占 20% 以上,說明有的時期林地較發育。安氏大河狸的出現顯示有時氣候冷濕,有些層位發現鼩鼱與靈貓說明有的時期氣候處於亞熱帶環境 (李強等,2008)。

壺流河下游兩岸發現的哺乳動物群,根據新的磁性地層學研究結果,確定地質年代大約為 2. 0 ~1. 77 Ma,該階段以草原環境為主,山麓地帶為森林灌叢植被。有的時期氣候較乾冷,出現荒漠環境。有時氣候轉為暖濕,甚至可以出現亞熱帶稀樹草原。由於泥河灣盆地處於中緯地區,早更新世的氣候變化使得本區植被在亞熱帶稀樹草原-溫帶森林灌叢-乾草原-荒漠草原等類型中轉換,而以溫帶森林灌叢和乾旱草原環境為主。

(二)泥河灣盆地東緣台地

泥河灣動物群發現於盆地東緣的下沙溝剖面,以後在桑乾河南岸台地上發現多處舊石器遺址,主要有馬圈溝遺址,小長梁遺址和東谷坨遺址等,其中也發現數量可觀的哺乳動物化石。泥河灣動物群 (狹義)中嚙齒類、兔形類、奇蹄類和偶蹄類種屬占總數的 55%左右,反映了草原景觀。食肉類占 3% ,而且以在草原或森林草原活動的狼、狐、鬣狗為主,所以總體顯示乾旱草原-溫帶森林草原的環境。泥河灣動物群中當時鑒定的Palaeoxodon namadicus應為草原猛獁象 (Mammuthus trogontherii),它是由熱帶、亞熱帶的南方象 (Mammuthus neridionalis)向中緯乾旱草原遷移形成的類型,代表了溫帶森林草原或乾旱草原環境 (Wei Guangbiao et al. ,2006)。

草原猛獁象在馬圈溝遺址中也有發現,其時代為距今 1. 66 Ma,因此認為華北是該種的起源地 (Wei Guangbiao et al. ,2006)。馬圈溝遺址中發現動物化石 86% 為嚙齒類、奇蹄類和偶蹄類等乾旱草原的動物,但又有喜暖的鼩鼱和乾旱地區的鴕鳥化石,所以總體反映了較暖的乾旱草原或森林草原環境。

這個地區重要的早更新世舊石器遺址還有小長梁遺址,發現的動物化石有 58% 為嚙齒類,奇蹄類和偶蹄類草原動物,反映的生態環境與馬圈溝遺址類似,但已發現有披毛犀化石,說明氣候有向寒冷方向發展的趨勢。東谷坨遺址中發現 8 種哺乳動物化石,其中有6 種為生活於草原的動物,另外還發現有披毛犀化石,說明當時的環境為乾旱草原或森林草原,氣候也比較乾冷。

泥河灣盆東緣台地早更新世哺乳動物群和遺址中發現的化石基本顯示了乾旱草原或森林草原環境,與壺流河下流兩岸早更新世動物群反映的生態環境基本一致。由於壺流河兩岸早更新世動物群的時代總體上比泥河灣東緣台地的動物群老,它們反映的氣候環境如下: 從距今 2. 6 Ma 起,氣候向變干變冷的方向發展,2. 5 ~1. 8 Ma,大體以森林草原環境為主,氣候向暖濕方向轉化時,可有短暫時期的亞熱帶氣候環境。從 1. 8 ~ 0. 78 Ma,氣候明顯變乾冷,以乾旱草原環境為主,間有森林草原環境。早期古人類在這樣的生態條件下,有充足的食草動物作為狩獵對象,有了在此繁衍生息的條件。

中更新世 (0. 78 ~0. 128 Ma)為泥河灣層上段地層,其中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不多,主要有郝家台化石地點和馬梁遺址、皮襠褲遺址、雀兒溝遺址等。在這些地點或遺址中,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主要為桑乾河大角鹿 (Megaloceros sangganhoensi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馬 (Equus sp. ),此外還有鴕鳥化石。它們反映了比早更新世乾冷的環境,應以草原環境為主。附近還有荒漠草原存在,但這個時期古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已大有提高,能夠抵禦比較嚴酷的環境。

許家窯遺址代表了中更新世末期、晚更新世初期古人類的生存環境,遺址中發現哺乳動物化石 24 個屬種,除兩三種外,其餘全部為生活於乾旱草原的動物,反映許家窯人已能適應乾冷的氣候條件,在乾旱草原或荒漠草原環境中生存繁衍。

晚更新世 (0. 128 ~0. 011 Ma B. P. )的化石地點很多,如上沙嘴化石地點、板井子遺址、白馬營遺址、馬鞍山遺址、大底園遺址、摩天嶺遺址等,其中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主要為披毛犀、野馬、河套大角鹿、羚羊等,還有鴕鳥化石,已無森林草原動物化石,反映了晚更新世典型的乾旱草原和荒漠草原環境,然而在這個時期卻有許多舊石器遺址被發現,顯示當時古人類的生產力較高,已能完全戰勝乾冷環境。

全新世 (0. 011 Ma B. P. 至現在)氣候逐漸轉暖,泥河灣盆地哺乳動物化石種屬上也有所反映。虎頭梁遺址中發現哺乳動物化石達 15 種,其中有納瑪象 (palaeoloxodon nama-dicus)化石,顯示氣候比晚更新世更為暖濕,另外有蛙化石發現,也是多水環境的反映。丁家堡動物群中發現亞洲象 (Elephas maximus)等 7 種脊椎動物化石,其中除亞洲象外,原始牛 (Bos primigenius)也是喜暖動物,白䴉 (Threskiornis cf. aethiopicus)生活於湖邊或沼澤地環境。該化石地點還發現厚美帶蚌 (Lepidodesma langvilati)、巴氏麗蚌 (Lamprotu-la bazini)和杜氏珠蚌 (Unio deuglasiae)等軟體動物化石,它們都是生活於長江以南的現生種。產化石地層年齡為距今 3830 ±85 a B. P. ,說明在三四千年以前,泥河灣盆地的氣候環境與現今華南地區一樣 (賈蘭坡等,1980)。

綜上所述,泥河灣盆地發現了上新世末至全新世各個時代的脊椎動物化石,它們較直接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態環境,並可大致概括如下:

上新世末,泥河灣盆地的氣候環境乾熱,應為亞熱帶或暖溫帶稀樹草原環境。2. 6 Ma以後,氣候開始變冷,但與上新世差異不大。2. 6 ~1. 8 Ma 哺乳動物化石反映了以溫帶森林草原為主的環境,主要依據是古麟化石的存在。在全球氣候轉向濕熱的階段,這里可以出現短時期的亞熱帶稀樹草原環境。1. 8 ~0. 78 Ma,泥河灣盆地的古環境相對較為穩定,湖邊以中溫帶草原為主,因為動物群主要由鼢鼠、草原猛獁象、三趾馬、三門馬、披毛犀及各種羚羊組成; 但氣候明顯變干,以溫帶乾旱草原環境占優勢,間有森林草原環境。0. 78 ~ 0. 128 Ma 比上一階段更為乾冷,主要為乾旱草原環境,附近還有荒漠草原存在。晚更新世 (12. 8 ~11. 5 ka B. P. )為典型的乾旱草原和荒漠草原環境,森林草原完全退出本區。動物群以馬、披毛犀和羚羊類草原動物為主。不過在周邊可能還會存在一些叢林環境,因為鹿類和猞猁等動物生活於叢林環境。全新世以來,氣候轉暖,全新世中期氣候環境與現今華南地區一樣,此後又向乾冷方向轉變,呈現今天的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植被為半乾旱灌叢草原。

泥河灣盆地離北京周口店直線距離只有 100 多公里,但兩地的動物群所反映的古環境卻十分不同,在周口店各化石點中,普遍存在能反映較為溫暖環境的動物,例如獼猴、豪豬、雙角犀、水牛、獵豹、果子狸及豬獾等。而泥河灣盆地只發現過一顆豪豬的牙齒(Teilhard de Chardin,1942),並且其層位尚不十分確定。

不過,在泥河灣盆地也從未出現過很寒冷的時候,因為至今未發現真猛獁象、駝鹿、馴鹿、麝牛及野牛等典型的寒冷型動物組合。在泥河灣盆地出現的最耐寒冷的動物也只有披毛犀。在歐亞大陸,耐寒動物主要指猛獁象-披毛犀組合,包括北極兔、旱獺、北極狐、洞熊、洞獅、大角鹿、駝鹿、馴鹿、麝牛及野牛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泥河灣盆地,鴕鳥出現的幾率相當高,尤其是晚更新世,這說明本地區也存在沙地或草地沙化現象。

總之,泥河灣盆地更新世是以中溫帶乾草原環境為主,周邊有少量叢林。

Ⅷ 13周胎兒做b超能看到脊椎是男孩女孩

您好,這個跟寶寶的性別是沒有關系的,跟寶寶在肚子裡面的發育情況有關系。要知道寶寶的性別是直接看寶寶的性器官的。

Ⅸ 左後背腰上邊靠近脊柱的位置偶有放射性疼,是什麼原因

脊椎移位.增生.拍片檢查

Ⅹ 花都區馬鞍山公園悠然瑜伽培訓中心位置在哪裡

花都區馬鞍山公園悠然瑜伽培訓中心位置在廣州市花都區鳳凰北路馬鞍山公園停車場向右往山裡走幾十米就見到,開了十年,專業
特色課程:瑜伽教練培訓班、一對一針對性調整、小班教學、企業課、孕婦班、肝膽排毒、松解術等... ...
瑜伽功能: 肩頸調理、脊柱調整、減肥、增肥、增高、內分泌調理、產前調理、產後修復、塑形、纖體、腸胃、改善失眠等等... ...
瑜伽是寶藏,體式只是其中的一顆珍寶,還有呼吸法、冥想等等……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脊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