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從古至今每朝每代屬於哪國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位於中國大陸東部,介於東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
夏商周
安徽分屬不同的部落和諸侯國。
西周出現了吳國、六國、舒國3個諸侯國。
東周出現了越國、楚國、吳國、蕭國、桐國5個諸侯國。
春秋、戰國
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
秦
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屬泗水郡、碭郡、陳郡。
秦末至楚漢相爭期間,增置鄣郡、衡山郡、廬江郡,並為九江、西楚、衡山等諸侯國分領。
漢
西漢,安徽先後分屬為淮南國、廬江國、衡山國、六安國、荊國、淮陽國、梁國。
東漢,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豫州。
三國至南北朝
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孫吳、曹魏二國。
東晉時期,淮北地區分屬「五胡十六國」中的劉漢、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等國,常守舊制,仍為徐、豫(含東豫)2個州分領。
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均先後收復過淮北地區,領有江南地區,並長期以江淮地區為南北紛爭的戰場。陳朝後期則以長江為限,江淮及以北地區分屬北齊、北周。南朝後期,安徽長江以北先後分屬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
隋、唐
隋統一中國後,境內分置廬江、譙郡、汝陰、淮南、鍾離、戈陽、同安、宣城、新安、歷陽。
唐分中國為十道,安徽分屬河南道、淮南道、江南東道。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分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區)先後分屬吳國和南唐國。
宋元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屬江南東路、京西北路、京東西路、淮南西路、淮南東路5個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淮南、江南。
元代實行行省制,安徽先後分屬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
明
明中都
明朝,屬南直隸,安徽分屬廬州府(合肥)、鳳陽府、安慶府、太平府、池州府、寧國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廣德府。
鳳陽府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
清
清初滅南明,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含上海)、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撫衙門駐安慶)轄廬州府(今合肥)、安慶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鳳陽府、徐州府、廣德府、和州府、滁州府。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慶、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簡稱「皖」。
太平天國在安徽境內佔領區建政是採取省、郡(州)、縣三級管理體制,改清代的府為郡。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實行省、縣二級管理,今安徽境內碭山、蕭縣仍屬江蘇省,其餘60個縣仍屬安徽省。
民國3年(1914年),碭山、蕭縣屬江蘇省徐海道;長江以北屬淮泗道、安慶道,江南屬蕪湖道。
民國21年(1932年),實行首縣制;10月10日,實行行政專員督察區(專區)制。
抗日戰爭期間,省境建政根據地分屬皖中(江)、淮北、淮南。
日偽、汪偽政權時期,今省境分屬淮海省、安徽省。
解放初期,長江以北分屬皖西邊區、江淮邊區、豫皖蘇邊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4月15日,安徽省長江以北地區解放。1949年4月20日,安徽全部解放,設皖北、皖南行署區兩個省級行政區。
1952年8月7日,皖北行署區與皖南行署合並成立安徽省政府,並將省會設在合肥。
1955年4月14日,為了更好治理洪澤湖,安徽的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蕭縣和碭山縣劃給了安徽。
1966年1月,安徽省人民委員會中斷。196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復辦公。
1983年,安徽實行市管縣體制,設立合肥、蚌埠、安慶、淮南、蕪湖、馬鞍山、淮北、銅陵8個地級市。
1987年-2000年,增設黃山、滁州、阜陽、宿州、六安、巢湖、亳州市、池州、宣城9個地級市。
2011年,撤銷地級巢湖市。
2. 馬鞍山市歷史古鎮
運漕鎮位於含山縣城南端約份公里處,形成於三國東吳,發展於東晉時期,鼎盛於明清時代。 明代以來便是含山首鎮,商業發達。運糟柯上碼頭相連、欖桿林立、商船綿延數里。如今鎮上還保留了眾多的古民居、深宅大院。如東問街的程家大屋, 上大街的陳家大院, 西大街黃家大屋、何氏民居等。
古鎮保留下來的, 不僅僅是深宅大院、古民居,還有一些其他古建築, 同樣承載著古鎮的記憶。鎮上最有名的建築當屬明代嘉靖年間的三台閣,民國三年十二月,由運潛紳士曹靖夫、張韶等人捐資重修。此閣臨擁而立,共有蘭層六面, 高約12米,蔚為壯觀。登閣遠眺,運糟古鎮的喧鬧與 繁華,山水的靜謐與秀麗盡收眼底。 自古以來, 文人墨客,社會賢達, 也常常流連於此, 品若飲酒、高談闊論、吟詩唱和、潑墨丹青, 留下了一批詩詞、槌聯和書畫作品
歷陽鎮, 為和縣縣治所在地, 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文芸萃的歷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前, 項羽封范增為歷陽侯,始建歷陽城, 又名亞父城, 自古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居縣境中部,東靠南京, 與馬鞍山市區一江之隔, 已有馬鞍山跨江大橋相連, 境內有長江黃金水道和三條通江河流,水陸交通十分便捷。
歷陽鎮有春秋時期伍子胥渡江的 「漁邱渡」 和 「浣紗祠」,三國時孫權為其母做壽而建的萬壽塔,唐代劉禹錫的居所 「陋室」 及其千古名篇 「陋室銘」 ,唐代詩人張籍讀書的 「桃花塢」 ,宋代建造、朱元璋登臨賦詩的 「鎮淮樓」 ,明代建造的 「文昌塔」 、 和陽橋」 等諸多名勝古跡和遺址 位於其中,境內中部為一西向長墟,東北、南部均為平原和湖區。
3. 馬鞍山市當塗縣有多少村
姑孰鎮 東大社區 西大社區 河南社區 東營社區 城東社區 城西社區 姑孰社區 提署社區 焦家村 五一村 凌雲村 行陳村 五星村 松塘村 小橋村 藏漢村 白紵村 寺山村 寶塔村 蓮雲村 黃山村 五聯村 竹山村 章塘村 關馬村 連千村 洞陽村 靈墟村 龍華村 宗和村 當塗經濟開發區
黃池鎮 黃池居委會 亭頭居委會 殷村 勞動村 三星村 長福村 福光村 尚興村 戚橋村 三里村 楊橋村 福山村 三合村 中閘村 中渡村 漁河村 柘林村 雙溝村 西河村 南埂村
烏溪鎮 烏溪居委會 王潭村 永保村 金庄村 一心村 七房村 南廣村 勝平村
石橋鎮 石橋居委會 馬橋居委會 永新村 起壠村 黎明村 謝公村 陶村 團林村 石橋村 團月村 光華村 雙橋村 濟南村 沛東村 濟東村 萬濟村 普濟村
塘南鎮 藏皇閣居委會 邊湖村 普新村 吳村 港村 興永村 桃元村 新衛村 白馬村 邰橋村 大姜村 大高村 塘南村 鳳凰村 曹壩村 護河鎮 護駕墩居委會 青山村 園藝村 護河村 興禾村 清潭村 幸福村
太白鎮 龍山橋居委會 金塗居委會 芮港村 振興村 太白村 永寧村 龍山村 長江村 太倉村 常韋村 鑫龍村 永興村 花園村 寧西村 寧興村
丹陽鎮 彭崗村 丹陽居委會 薛津居委會 小花津居委會 丹東村 山河村 潤州村 近城村 董塘村 黃塘村 團結村 百峰村 龍山村 寶義村 八卦村 薛鎮村
博望鎮 護林村 三楊村 新博居委會 長流村 裕溪村 大溪村 三楊村 平橋村 四聯村 和平村 華富村 山泉村 友林村 橫陽村 紅星村 建設村 聯村 石家村 新隴村 鎮西村 躍進村 丁李村 馬尹村 聯心村 朝陽村 沙埂村 埂東村 永合村 新市鎮 新市居委會 新祿村 葉家橋村 聯三村 梅山村 釜山村 新河村 臨川村 張茂村 來龍村 橫山村 澄心村 劉山村 洪廟村 新農村
大隴鄉 大隴口居委會 南柘村 孫趙村 龍潭村 霍村 塘橋村 麻村 平王村 韓村 新豐村 新生村 上禾村 雙禾村 戎楚村
年陡鄉 年豐居委會 查灣居委會 年陡村 里橋村 港東村 官碾村 竹塘村 公元村 查聯村 正覺村 鍾山村 釣魚村
江心鄉 彭太村 金馬村 吉余村 黃洲村 普集村 尚錦村 新錦村 宮錦村 三聯村 聯合村
湖陽鄉 小太平居委會 西湖居委會 陶村 港居委會 塘溝村 大邢村 西峰村 彰教村 均慶村 鎮庵村
4. 求馬鞍山當塗縣的情況。經濟人文等。
沒有,只有到馬鞍山的,但是他經過當塗,要不你就直接到馬鞍山,有公交車到當塗。
5. 馬鞍山在戰國時期是哪個國的
馬鞍山市歷史悠久,市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
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在馬鞍山市現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馬鞍山山名記載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輿地誌》: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
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治所今當塗縣丹陽鎮)。
東晉咸和四年(329 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徙,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
永和元年(345 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於牛渚(今採石)。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 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
隋開皇九年(589 年),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徙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並迄今相沿未變。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 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
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 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明清府治隸屬不變。
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
1949年4月,當塗解放。
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
1955 年8 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
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其間,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鄉外)劃屬馬鞍山市。轄縣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
2011年8月22日,原地級市巢湖市所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2012 年,撤銷金家莊區、花山區,設立新的花山區;設立博望區,將當塗縣博望、丹陽、新市3 個鎮劃歸博望區管轄。
6. 我國古代安徽叫什麼 古代地名
我國古代一些地名
1.政區和治所
政區,是指某一級的行政區域;治所,是指某一級政區的官署所在地。縣以上政區名稱和治所所在地名稱,往往是不一致的。如《赤壁之戰》中的荊州,治所在襄陽。
2.城市和村鎮
城市是大地名,如咸陽、邯鄲;村鎮是小地名,如石壕村、大澤鄉。
3.山川、關塞、宮殿、廟宇等
這類名稱,古文中涉及的較多。如天姥、雁盪、雲夢澤、函谷關、光祿塞、阿房宮、慧空禪院、武侯祠等。
4.古代一些地名的特殊稱謂
有些地名還有古稱、別稱,如南京稱金陵,揚州稱江都,杭州稱武林。有些地方又有以名山大川為標志的特稱,如江左、江右,是指長江下游以東、以西地區;山 東,是指餚山以東地區;河西,則是指黃河以西地區等。又有些地名,用數字表明是統稱,如三輔,是指漢的京城長安和左馮翊郡、右扶風郡;五嶽,則是指東岳泰 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等。
由此看來,古代地理名詞是相當復雜的。閱讀文言作品遇到地名時,就應弄清它是政區名,還是具體的城鎮名,或是其他什麼名稱;同時還要弄清某一地名是現在的什麼地方。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九州
傳說中我國上古的行政區劃,具體州名說法不一。《尚書》作冀(相當於現在河北南部和山西東南部一帶)、兗(音,相當於現在河北北部和山東西南部一帶)、青 (相當於現在山東東部和北部)、徐(相當於現在河南東南部、安徽東北部、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揚(相當於現在安徽南部、江蘇中南部、江西東部以及浙江、 福建部分地區)、荊(相當於現在湖南、湖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部分地區)、豫(相當現在河南東部、安徽北部一帶)、梁(相當於現在陝西南部、四 川東部地區)、雍(相當於現在陝西、甘肅、寧夏和青海部分地區)。
八荒
「八」指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荒」指荒遠地區。「八荒」與「九州」相對。「九州」泛指中原地帶,「八荒」指離中原極遠的地方。在《過秦論》中,「八荒」則泛指天下。
五湖 近代指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古代則專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
四海 一說,泛指海內之地,與「天下」同義;一說,指環繞中國四面的海。《禮記》中指的是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具體所指,不同時代有所不同。
赤縣神州 中國的別稱。《史記》載,戰國時齊人鄒衍創立「大九州」學說,把中國叫做赤縣神州。
郡、縣
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春秋末年以後,各國在邊地設郡,面積較縣為大。秦曾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後又增至四十多郡。漢高祖劉邦則分為六十二郡,郡的規模小了。隋代改郡為州。
國
周代分封諸侯,每個諸侯都建立一個國。秦代行郡縣制,不再有國。西漢郡、國並存,國是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國的大小與郡相當,所以通常連稱「郡國」。
道
地方一級行政單位。唐代分全國為十道,後又增至十五道,大略相當於漢代的州,隸屬於中央的監察區。北宋初沿襲唐制,分全國為十三道,不久廢除,改道為路。清代又恢復道,比唐時范圍小,但比府、州大,屬於省管轄。
路
北宋廢道為路,為的是徵收賦稅、轉運漕糧方便,後來逐漸帶有行政區劃和軍區的性質。先後分全國為十五路、十八路、二十三路。南宋偏安後,仍把勢力所及之地 分為十六路,如福建路、廣東路、廣西路、湖南路等,和現在省名相同,轄區大小也相當。元代也有路,但比宋代小,相當於州府。
省
本為中央官署名,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設行中書省(相當於中書省的駐各地辦事處),簡稱行省。後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區劃名,簡稱省,沿用至今。
州
相傳堯時分天下為九州;舜時增加了幽、並、營三州為十二州;漢代又增交州、朔方;三國時有十八州;晉初改為十九州,後又增至二十一州。從漢到南北朝基本上 是監察區,有時也是行政區。從南北朝起,州逐漸變小,與郡無甚差別。到唐代共有三百多個州,是行政區,但大的州也可稱為府。明清時統一改州為府。
府 唐制,大州稱為府,隸屬於道。宋代府隸屬於路。元代的府有的隸屬於路,有的直屬中央。明清改州為府,可轄幾個縣。
軍 宋代行政區劃名。約等於一個州或府,隸屬於路。
山東
戰國、秦、漢時代,指華山或崤山以東地區,泛指戰國時秦以外的六國。春秋時的晉國、建都平城的北魏、五代時的晉,都地處太行山以西,所以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金代開始,指現山東半島一帶,成為行政區域名。
山西 戰國、秦、漢時,指崤山或華山以西,即關中(今陝西一帶),後來指太行山以西。元代開始,山西成為行政區域名。
江東
一名江左。長江在蕪湖、南京之間成西南偏南、東北偏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來北往的主要渡口所在。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今蘇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區),習慣上稱為江東。三國時這個地區是孫吳的根據地,所以又稱孫吳統治區為江東。
江表 泛指長江以南地區。在中原人看來,該地區在長江之外,所以稱江表。在《赤壁之戰》中與「江東」同義。
河東 戰國至漢時指今山西西南部,唐以後泛指今山西省。因黃河經河套後,流向由北向南,本地區位於黃河以東而得名。
東吳 三國時吳因地處江東,所以又叫東吳。古代也泛指太湖流域全境,或專指舊蘇州一府。
關內、關外
秦、漢、唐等定都陝西的王朝,稱函谷關或潼關以西都域附近叫關內,兩關以東地區叫關外。明清稱山海關以西地區為關內,以東地區為關外。今四川康定縣以東地區也稱關內。
關西 漢、唐時泛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
西垂 殷、周時對約今甘肅東南部一帶的泛稱。
中原、中土、中州 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及其附近地區。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中土」、「中州」與「中原」同義。
秦中、關中 秦中相當於今陝西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區,因春秋、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關中」與「秦中」同義。
劍外 四川北部有劍門關,關南的蜀中地區稱劍外,因在唐代京都長安看,上述地區在劍門關之外。
塞外、塞北、朔北、漠南 「塞」指長城要塞,塞外指今內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帶。「塞北」、「朔北」、「漠南」同義。
隴西 縣名,戰國時亦為郡名,在今甘肅東部。
西洋 元代把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岸地區(包括印度、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部)統稱西洋。明清以後泛指大西洋兩岸即今歐、美各國。
華陽 即「華山之陽」,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南、雲南、貴州、四川一帶。
三吳 古地區名,說法不一。《水經注》指吳郡、吳興、會稽,相當於今江蘇宜興、蘇州以南及浙江北部地區。
兩淮 宋代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二路,簡稱淮東、淮西,合稱「兩淮」元代以後,指江蘇長江以北的淮南、淮北二鹽場。
三楚 秦、漢時分稱戰國楚地為三楚,即西楚、東楚、南楚。秦亡後,項羽曾於西楚的彭城(今徐州)建都,國號就是「西楚.」。
三輔 漢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馮翊和右扶風三個相當於郡的政區,因為轄區是京都及附近地區,故合稱三輔。
三都、兩都
「三都」,東漢時指東都雒陽(今洛陽市)、西都長安、南都宛(在今河南南陽市);唐代指東都洛陽(三國魏時改「雒」為「洛」)、北都晉陽(今太原市)和京 都長安;左思《三都賦》指三國時蜀都成都、吳都建業(今南京市)和魏都鄴(在今河北監漳縣附近,故城早已毀棄)。「兩都」,班固的《兩都賦》指東都雒陽 (東漢國都)和西都長安,唐代亦同;五代則指東都開封府和西都河南府。
五京、兩京
唐代「五京」,指東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南京成都府、西京風翔(今陝西鳳翔縣)府、中京京兆(今陝西西安市)府。東漢的「兩京」,指首都雒陽和西漢舊都 長安;宋代則指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今洛陽市);明代永樂以後,指京師順天府(今北京)和南京應天府(今南京市)。
五嶺 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和大庾五嶺(一說有揭陽嶺而無都龐嶺)。
五嶽 指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崤函 古代崤山和函谷關的合稱。
易水 在河北西部,有中、北、南三條支流。源出易縣境,流入南拒馬河,最後注入大清河。
陽關 西漢置,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如:「西出陽關無故人」。
華容 古縣名,在今湖北潛江市西南。東漢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戰敗後,曾經此北歸。
赤壁
山名,在湖北嘉魚縣西的長江南岸(今屬蒲圻縣),與洪、湖隔江相望。三國時周瑜曾率孫劉聯軍,在此大破曹兵,是為「武赤壁」。湖北黃崗市城外也有赤壁,宋 代蘇軾曾到此,作有前、後《赤壁賦》,誤認為這里是「火燒赤壁,大敗曹兵」處,後人稱此處為「文赤壁」。
長安
我國古都之一,西漢、新、東漢(獻帝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和唐均定都於此。該城在唐未曾被毀,現在的西安城為明時所建。
姑蘇 蘇州市的別稱,因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維揚 一名廣陵,舊時江蘇揚州府的別稱。
京口 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蘇鎮江市,曾為三國孫吳的京城。因城憑山(城東有峴山)臨江(長江),故習慣上稱「京口」。
7. 中國有多少個城市帶有陽字的,分別是哪個
中國有117個城市帶有陽字。其中地、縣級市中帶「陽」字的地名有37個:
沈陽市、遼陽市、朝陽市、洛陽市、 安陽市、濮陽市、南陽市、信陽市、滎陽市、衡陽市、邵陽市、岳陽市、益陽市、陽江市、揭陽市、德陽市、綿陽市、資陽市 、簡陽市、貴陽市、咸陽市、慶陽市、阜陽市等。
中國古代城市多建在水流的北岸,「水南為陰。水北為陽」,故我國城市多名「陽城」。其中,舉例來說:河南省的洛陽市,作為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一,就處在洛水之北,因此得名洛陽;湖南省的益陽市,經流益陽之大江資水,古或為益水。
街市在江北向,故稱益陽;四川省的綿陽市,因為城址位於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貴州省的省會城市桂陽,因為其附近有個山叫貴山,該城市在山的陽面所以就叫貴陽。凡此種種,基本上和山南水北為陽的命名方法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