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徽省要劃分13個地級市,怎麼劃分的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安徽省並不是劃分為13個地級市,而是劃分成了16個地級市,8個縣級市,53個縣,44個市轄區,249個街道辦事處,1239個鄉鎮。省政府駐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
其中16個地級市分別是:合肥市、蕪湖市、蚌埠市、淮南市、馬鞍山市、淮北市、銅陵市、安慶市、黃山市、阜陽市、宿州市、滁州市、六安市、宣城市、池州市、亳州市。
(1)馬鞍山副省級城市擴展閱讀
安徽歷史沿革
解放初,安徽分為皖北、皖南二行署,皖北行署駐合肥市,皖南行署駐蕪湖市。
1949年4月15日,安徽省長江以北地區解放。1949年4月20日,安徽全部解放,設皖北、皖南行署區兩個省級行政區。
1952年8月7日,皖北行署區與皖南行署合並成立安徽省政府,並將省會設在合肥。
2011年8月,撤銷地級巢湖市。設立縣級巢湖市,原地級巢湖市所轄的一區四縣分別劃歸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管轄。
B. 中國有多少副省級城市都有那些
副省級城市為中國大陸地區城市的行政地位之稱,源自改革開放1980年代,當時由於其特有的經濟地位而被稱為「計劃單列市」,和省會等較大城市一樣,具有憲法授予的部分立法權。按照中國大陸行政區劃來劃分,「副省級城市」屬於省轄市之列的地級市。重慶是第一個副省級城市。
根據1994年2月25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文件(中編19941號)經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同意成為「副省級城市」,包括重慶共計有副省級城市16個,因重慶於1997年劃分為直轄市減少為15個。其最高行政官員(市長)對應的行政級別為副省長級(副部長級)。
副省級城市列表
副省級城市目前有十五個,分別如下:
哈爾濱 | 長春 | 沈陽 | 大連 | 濟南
青島 | 南京 | 杭州 | 寧波 | 廈門
廣州 | 深圳 | 武漢 | 成都 | 西安
#廣州是副省級城市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GDP位居大陸城市第3位;成都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位居大陸城市第4位。
#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是計劃單列市。
副省級人大常委主任聯席會議
全國副省級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聯席會議:
第一次會議:1985年2月26日~3月4日在廣州舉行
第十七次會議:2001年10月30日~11月2日在廣州召開
第十八次會議:2002年7月23日~?在哈爾濱召開
第十九次會議:2003年10月8日~?在武漢召開
第二十次會議:2004年8月31日~2004年9月6日在沈陽召開
C. 中國城市分幾線
中國城市分四線:一線:北、上、廣、深、重
二線:經濟大省省會、計劃單列市、經濟實力前50的地市
三線:其他地以上城市
四線:一般地級市
(以下是資料引用)
一線城市是指對本國的經濟和政治具有重要作用的大都市。在城市規模、基建、財政收入、消費、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力、對人才吸引力等各層面,一線城市一般均領先於其他城市。在商業活動中,企業也會將具有重要市場地位的城市稱為一線城市。
一線城市的劃分沒有固定的標准。既可按行政級別劃分,也可按城市規模、人口數量劃分、經濟發展水平和GDP總量等標准劃分。
常見說法
中國目前被普遍公認的一線城市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簡稱京滬穗鵬(或北上廣深、京滬深穗)。這幾個城市無論是金融、商貿、高科技、對人才的吸引力都位居中國大陸前四,其影響力和輻射力將帶動整個中國大陸的發展。
同時中國最常被提及的所謂一線、二線、三線城市的概念起源於房地產市場。常規或主要的指標包括經濟地位、城市規模(人口,面積等)、城市級別、影響力、輻射力、知名度等。
很多媒體報道所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一線城市說法其實就是源於房地產市場。
一線城市
一線強 北京 上海 (一個政治文化中心,一個經濟中心,無爭議)
一線 廣州 深圳 (南粵雙雄,實力旗鼓相當,公認一線)
准一線 天津 (原本屬於二線強,近幾年國家重視、發展極快,步入准一線)
二線城市
二線強 南京 武漢 沈陽 西安 成都 (都屬於區域中心城市)
重慶(直轄市)
杭州(經濟發達、副省級)
青島 大連 寧波(三個經濟發達的計劃單列市)
二線中 濟南 哈爾濱 長春(剩下的三個副省級城市)
廈門(計劃單列市、規模小所以只能是二線中)
鄭州 長沙 福州(經濟發展較好的三個非副省級省會城市)
烏魯木齊 昆明(國家重點發展的邊疆國際化城市)
蘭州(西北重工業城市、蘭州軍區)
蘇州 無錫(最發達的兩個非省會地級市)
二線弱 南昌 貴陽 南寧 合肥 太原 石家莊 呼和浩特(七個實力相當的省會城市)
准二線 佛山 東莞(兩個製造業經濟強市)
唐山(環渤海重工業大城市)
煙台(環渤海重要港口、經濟強市)
泉州(閩南經濟中心城市)
包頭(重工業大城市)
三線城市
三線強
銀川 西寧 海口 洛陽 南通 常州 徐州 濰坊 淄博 紹興 溫州 台州 大慶 鞍山 中山 珠海 汕頭 吉林 柳州
三線中
拉薩 保定 邯鄲 秦皇島 滄州 鄂爾多斯 東營 威海 濟寧 臨沂 德州 濱州 泰安 湖州 嘉興 金華 泰州 鎮江 鹽城 揚州 桂林 惠州 湛江 江門 茂名 株洲 岳陽 衡陽 寶雞 宜昌 襄樊 開封 許昌 平頂山 贛州 九江 蕪湖 綿陽 齊齊哈爾 牡丹江 撫順
三線弱
本溪 丹東 遼陽 錦州 營口 承德 廊坊 邢台 大同 榆林 延安 天水 克拉瑪依 喀什 石河子 南陽 濮陽 安陽 焦作 新鄉 日照 聊城 棗庄 蚌埠 淮南 馬鞍山 連雲港 淮安 麗水 衢州 荊州 安慶 景德鎮 新余 湘潭 常德 郴州 漳州 清遠 揭陽 梅州 肇慶 玉林 北海 德陽 宜賓 遵義 大理
四線城市
剩餘的所有城市
D. 安徽省有幾個副省級城市
安徽省沒有副省級城市。
中國15座副省級市:廣州、武漢、哈爾濱、沈陽、成都、南京、西安、長春、濟南、杭州、大連、青島、深圳、廈門、寧波。
上述城市都沒有屬於安徽省轄區的,所以安徽省沒有副省級城市。
(4)馬鞍山副省級城市擴展閱讀
副省級城市歷史沿革
副省級市行政級別正式施行於1994年2月25日,其前身為計劃單列市,受省級行政區管轄。副省級市的市長與副省長行政級別相同。
根據1994年2月25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文件(中編[1994]1號),原14個計劃單列市重慶、廣州、武漢、哈爾濱、沈陽、成都、南京、西安、長春、大連、青島、深圳、廈門、寧波和濟南、杭州共16個市的政府機關行政級別定為副省級。
1995年,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關於副省級市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中編發[1995]5號),明確將前述16個市定為「副省級市」,但它們仍為省轄市,由所在省的省委、省政府領導。1997年重慶恢復為中央直轄市後,副省級市減少為15個。
E. 請問《安徽省十二五行政區劃分重大調整》蕪湖市擬升副省級城市,馬鞍山劃到蕪湖市管轄,是真的嗎
你好知道網友,關於你說的這個問題,我不是升級為副省級城市,馬鞍山,重新區劃到蕪湖市管轄,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也沒有這個說法,你可以咨詢安徽省民政部門。
F. 中國各省的市級城市
1、雲南省:昆明市
昆明是雲南省的省會,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門戶城市, 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重要的旅遊、商貿城市,也是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G. 蕪湖是副省級市嗎
蕪湖是地級市,不是副級城市。全國只有15個副省級市,分別是:廣州、武漢、哈爾濱、沈陽、成都、南京、西安、長春、濟南、杭州、大連、青島、深圳、廈門、寧波。
蕪湖,別稱江城,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7°40′至118°44分、北緯30°19′至31°34′之間,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北與合肥市、馬鞍山市毗鄰,南與宣城市、池州市接壤,東與馬鞍山市、宣城市相連,西與銅陵市交界。
(7)馬鞍山副省級城市擴展閱讀
蕪湖市歷史沿革
1949年4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三十軍八十八師解放蕪湖。
1949年5月10日,成立蕪湖市人民政府。從此蕪湖市、縣分置。
1950年撤銷蕪當專區,蕪湖縣直屬皖南行署。
1958年2月27日,和縣裕溪口鎮劃入蕪湖市。6月21日蕪湖市改屬蕪湖專區領導,同年11月27日專區和市合並,以蕪湖專區名義出現,直屬安徽省。
1959年3月12日,並蕪湖縣入蕪湖市。1960年1月14日,專區和市分開設置,市屬省和專區雙重領導。1961年4月26日,蕪湖市直屬安徽省。同年12月5日復置蕪湖縣,屬蕪湖專區,專區與縣仍駐蕪湖市。
1973年2月25日蕪湖市直屬安徽省。1980年1月29日,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行署移駐宣城,蕪湖縣屬蕪湖市。
2011年8月22日,無為縣、和縣沈巷鎮劃歸蕪湖市管轄。
H. 省級會城市名單
省份 簡稱 省會
北京市 京 北京
上海市 滬 上海
天津市 津 天津
重慶市 渝 重慶
黑龍江省 黑 哈爾濱
吉林省 吉 長春
遼寧省 遼 沈陽
內蒙古 蒙 呼和浩特
河北省 冀 石家莊
新疆 新 烏魯木齊
甘肅省 甘 蘭州
青海省 青 西寧
陝西省 陝 西安
寧夏 寧 銀川
河南省 豫 鄭州
山東省 魯 濟南
山西省 晉 太原
安徽省 皖 合肥
湖北省 鄂 武漢
江蘇省 蘇 南京
四川省 川 成都
貴州省 黔 貴陽
雲南省 滇 昆明
廣西省 桂 南寧
西藏 藏 拉薩
浙江省 浙 杭州
江西省 贛 南昌
廣東省 粵 廣州
福建省 閩 福州
台灣省 台 台北
海南省 瓊 海口
香港 港 香港
澳門 澳 澳門
-------------------------------------------------------------------
副省級城市
副省級城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名之一,受省級行政區管轄,副省級市的市長與副省長行政級別相同。最初的十六個副省級城市是根據1994年2月25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的發文(中編[1994]1號)經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同意成為副省級城市的。
副省級城市與地級市或地級行政區一起納入各省的直接管轄之下,沒有被單列。
副省級城市目前有十五個,分別如下:
哈爾濱 | 長春 | 沈陽 | 大連 | 濟南
青島 | 南京 | 杭州 | 寧波 | 廈門
廣州 | 深圳 | 武漢 | 成都 | 西安
重慶曾經一直是副省級城市,1997年成為省級的直轄市。
廣州在這些城市中的規模最大,人口超過千萬,全市的GDP位居中國第三。
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是計劃單列市。
I. 中國城市大小排名
最權威中國城市面積排行榜,(包括總面積與市區面積排行)
一.中國城市、副省級城市、特別行政區轄區,總面積排行榜。
1 重慶: 82300.00平方公里
2 哈爾濱:53775.00平方公里
3 大慶: 22161.00平方公里
4 長春: 20532.00平方公里
5 麗水: 17300.00平方公里
6 北京: 16800.00平方公里
7 杭州: 16596.00平方公里
8 鹽城: 14983.00平方公里
9 大連: 13237.00平方公里
10 沈陽: 12942.00平方公里
11 成都: 11939.00平方公里
12 溫州: 11784.00平方公里
13 徐州: 11258.00平方公里
14 青島: 11026.00平方公里
15 天津: 11000.00平方公里
16 金華: 10918.00平方公里
17 淮安: 10072.00平方公里
18 西安: 9983.00平方公里
19 台州: 9411.00平方公里
20 寧波: 9365.00平方公里
21 衢州: 8836.50平方公里
22 宿遷: 8555.00平方公里
23 蘇州: 8488.00平方公里
24 武漢: 8406.00平方公里
25 紹興: 8332.35平方公里
26 濟南: 8177.00平方公里
27 南通: 8001.00平方公里
28 連雲港: 7444.00平方公里
29 合肥: 7266.00平方公里
30 廣州: 7263.00平方公里
31 揚州: 6638.00平方公里
32 南京: 6421.00平方公里
33 上海:5800.00平方公里
34 深圳: 2050.00平方公里
35 廈門: 1638.00平方公里
36 香港: 1101.00平方公里
37 澳門:25.80平方公里
二.中國省級城市、副省級城市、特別行政區轄區版圖面積排行榜
位次 城市名稱 級別 隸屬關系 面積(平方千米)
1 重慶市 省級 中央 82300
2 哈爾濱市 副省級 黑龍江 53775
3 長春市 副省級 吉林 20532
4 北京市 省級 中央 16800
5 杭州市 副省級 浙江 16596
6 大連市 副省級 遼寧 13237
7 沈陽市 副省級 遼寧 12942
8 成都市 副省級 四川 11939
9 青島市 副省級 山東 11026
10 天津市 省級 中央 11000
11 西安市 副省級 陝西 9983
12 寧波市 副省級 浙江 9365
13 武漢市 副省級 湖北 8406
14 濟南市 副省級 山東 8177
15 廣州市 副省級 廣東 7263
16 南京市 副省級 江蘇 6421
17 上海市 省級 中央 5800
18 深圳市 副省級 廣東 2050
19 廈門市 副省級 福建 1638
20 香港 特別行政區 中央 1101
21 澳門 特別行政區 中央 25.8
三.市區建成區面積
1 北京 Beijing 1182.3
2 上海 Shanghai 781.04
3 廣州 Guangzhou 670.48
4 東莞 Dongguan 649.67
5 深圳 Shenzhen 551
6 天津 Tianjin 500.14
7 南京 Nanjing 484.27
8 重慶 Chongqing 430.68
9 杭州 Hangzhou 302.39
10 哈爾濱 Haerbin 292.97
11 沈陽 Shenyang 291
12 大連 Dalian 248
13 西安 Xian 221.74
14 武漢 Wuhan 218.22
15 濟南 Jinan 217.16
16 汕頭 Shantou 192.93
17 長春 Changchun 192.74
18 昆明 Kunming 190.24
19 無錫 Wuxi 188.14
20 鄭州 Zhengzhou 187.69
21 唐山 Tangshan 187.38
22 蘇州 Suzhou 177.17
23 太原 Taiyuan 177
24 烏魯木齊 Urumuchi 173.26
25 淄博 Zibo 169.7
26 吉林 Jilin 165.63
27 伊春 Yichun 157.95
28 石家莊 Shijiazhuang155.1
29 青島 Qing 154.82
30 福州 Fuzhou 153.76
31 煙台 Yantai 151.09
32 包頭 Baotou 150
33 大慶 Daqing 148.42
34 合肥 Hefei 148.32
35 長沙 Changsha 144.85
36 蘭州 Lanzhou 141.06
37 鞍山 Anshan 136.33
38 呼和浩特 Huhehaote 135
39 南昌 Nanchang 134.97
40 洛陽 Luoyang 131.84
41 佛山 Foshan 126.34
42 南寧 Nanning 125
43 臨沂 Linyi 122.96
44 撫順 Fushun 121.95
45 濰坊 Weifang 115
46 寧波 Ningbo 114.7
47 溫州 Wenzhou 114
48 台州 Taizhou 111.8
49 廈門 Xiamen 111.5
50 本溪 Benxi 106.5
註:
1 數據引自《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4》、《中國城市年鑒2004》
2 本排名選取中國大陸GDP總量排名前100位城市進行「市區建成區面積」排名
3 城市數據統計范圍不包含縣、縣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