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鞍山市花山區旅遊局局長汪國慶
他們開的是普桑啊
怎麼變廣本了
馬鞍山花山區旅遊局局長毆打中學生遭群眾圍堵
6月11日傍晚6點左右,馬鞍山花山區旅遊局局長汪某某和他的情人駕駛著一輛25普桑轎車,在大潤發附近撞到了正在行走的一位中學男生,男生隨口罵了一句,副駕駛座上的汪某某(約莫40歲)不僅不賠禮道歉,反而在那個駕車女子的慫恿下,下車打了男生一個耳光,因為力氣很大,男生的臉當時就腫了,眼眶鮮血直流。與男生同行的女生攔住了車頭,不讓車子走,在場圍觀的群眾也非常憤慨,要求汪某某賠禮道歉,汪某某拒不認錯,反而出口傷人。圍觀的群眾越積越多,汪某某無法脫身,就躲在車里打電話求救,不一會來了幾十個警察,將其送入警車准備撤離現場,群眾頓時被一幕給激怒了,立即將警車也團團包圍了起來不讓帶離汪某某,群眾人數迅速集結,現場達數千人。
馬鞍山市委書記鄭為文此時也趕到現場,他向群眾許諾一定秉公處理、撤掉汪某某的職,現場群眾不信,不為所動。
於是,防爆部隊就開始抓人,他們手持警棍和盾牌沖向警車驅散人群,將人群分成兩列為警車開道,最後車子還是在防爆部隊的掩護下撤走。群眾見後更加憤怒依舊想阻攔,無奈那些士兵身強力壯手持利器,在摩擦中不少群眾被打傷。
看見警車帶著局長趁亂逃離現場,群眾將怒氣全部投向這些武警部隊,有的向其投擲石塊,有的向其投擲礦泉水瓶,凡是身邊能撿的東西全部砸向這些武警。武警也沖擊人群見人就打,最後還在人多的地方放了好多催淚瓦斯,催淚彈在馬路上擴散,特別刺眼嗆鼻,群眾終於難以忍受,逐步就散了。
據說,那個被打的男生是個單親家庭,在馬鞍山二中讀書,母親帶著兩個孩子。開車的那個女人是汪某某的情人。有最新消息稱,汪某某已經被撤職和拘留。
後續報道:
2010年6月12日上午7時許,犯罪嫌疑人汪國慶因涉嫌尋釁滋事罪被花山分局刑事拘留。 8時許,犯罪嫌疑人金佑華因涉嫌尋釁滋事罪被花山分局刑事拘留 汪國慶,男,41歲,1969年出生,安徽馬鞍山市花山區旅遊局局長 金佑華,女,44歲,1966年出生,安徽省馬鞍山市公務員。 現二人被羈押於馬鞍山市看守所XX1號房和XX7號房……
消息來源:馬鞍山日報等
2. 馬鞍山春節習俗
1、送春
新春頭幾天或立春之日,當塗鄉村人家都會迎來「送春」者。這是回一種以說唱為主的表演形式答,俗稱唱「見樣歌」。送春人一般系家傳親授、曲調獨特,以一人單獨成行居多。
送春時,送春者手持二胡、快板或小鑼等民族樂器,一邊說唱一邊伴奏。說唱內容開頭主要是以辭舊迎新,新春吉祥等唱詞作鋪墊,後面的內容則靈活多變,見到老人唱長壽,見到孩童唱聰慧。
2、凈年
為了過一個乾乾凈凈的新年,到了大年三十,每戶人家都要把院落打掃干凈;把門上的舊聯、牆上的舊畫拆下換新;將要吃的菜該煮的煮、該洗的洗干凈、該裝盤的裝盤;傍晚將水缸盛滿,並煮上滿滿的一鍋年飯(帶第二天吃)。
3. 馬鞍山藝家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馬鞍山藝家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2016-03-03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回公司(自然人答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馬鞍山市雨山區鑫福家園39-405。
馬鞍山藝家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0500MA2MTHK96K,企業法人張超,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馬鞍山藝家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組織、策劃;婚慶禮儀服務;教育咨詢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馬鞍山藝家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4. 馬鞍山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馬鞍山人的端午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一個大眾化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午陽節、艾節、夏節等。馬鞍山人傳統的端午節習俗雖然與其他地方總體一致,但從吃、穿、玩等方面來看,也還有一定的地方民俗特色。
傳統節日一般都帶有人們良好的祈願,端午節也不例外。
除紀念屈原外,每年的這一天,馬鞍山人大都將艾葉及菖蒲擺放在正堂、香案之上或插於門楣。以艾葉為神器、菖蒲作神劍,祈求驅魔祛鬼、避邪清毒。不少人家還懸掛鍾馗像,以鎮宅驅邪,祈求平安。遇上有的人家當年有長者仙逝,這一天,晚輩們還得帶上粽子等物品上新墳祭祀,以祈願家人平安。
端午節,在當塗縣還有「大送小」的習俗。節前或過節當天,長輩們主動給小孩送來「端午線」、「端午龍」、夏令衣物等禮物,以求晚輩少兒健康成長。
每逢節日,豐盛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塗人對端午節的「吃」一直頗有講究。
這一天清晨,當塗人用綠豆糕、蜜餞糕當點心,品茗著早茶。早餐以粽子為主食,午餐則盛行吃「五紅」。
「綠豆糕」以綠豆為主料(沒有綠豆則以蠶豆代之),顏色黃綠,味道香甜而酥;「蜜餞糕」則以糯米為主料,外撒芝麻,色澤圓潤,味道甜而黏。「粽子」千姿百態,味道各異。從形狀上分,有「小腳形」、「枕頭形」、「菱角形」、「牯牛形」等;從原料上來看,均以糯米為主料,因配料不同而分為棗子粽、赤豆粽、火腿粽、雞絲粽、白米粽等。
所謂「五紅」:一是紅心咸鴨蛋,二是黃鱔,三是河蝦,四是莧菜,五是雄黃酒。「五紅」之中,有葷有素,有吃的有喝的,有腌制的有新鮮的,均為時令佳餚,美味無窮。
端午節這天,當塗人的穿戴也富有一定的節日特徵。
這一天,傳統的當塗婦女都在手腕上戴著「端午線」,孩童們則將「端午線」系戴在手腕、腳腕上,胸前掛「香袋」,背背「布老虎」,腳穿「老虎鞋」,手握「端午龍」,以示驅邪避疫。「端午線」是用數十根五色絲線環繞而成,帶著清香。「香袋」是用五彩絲線穿連的飾物,一般呈「紅心」形,內填五穀及香料。「端午龍」及「布老虎」在製作方法上與「香袋」大體相同,只是外形上略帶誇張,色彩鮮艷花哨。
據明《山堂肆考》記載,端午佩香袋是明代以後的事。如今,人們從科學角度認為:端午節前後天氣開始悶熱,梅天將至,佩戴「香袋」則有消除汗臭、霉味,清爽神志之功效。
賽龍舟是端午節傳統上最熱鬧的一項大眾化游藝活動。姑孰大地,江東澤國,歷史悠遠,地介吳楚,襟江帶湖,龍舟競渡,傳統亦久。採石、大信於江,姑溪、黃池於河;博望、湖陽尚勇捷,丹陽、新市尚文巧。端午時節,四鄉八鎮龍舟競渡,視先後為勝,熱鬧非凡。屆時,水面龍舟彩繪、旌旗招展,兩岸標桿懸彩、人頭攢動。重炮開鳴,眾舟齊發,循爆竹聲聲飛馳,奔錦壱彩桿而去。擊鼓指令節奏,掌舵把握方向,劃槳奮力前行,一鼓一漿,整齊有力,如離弦之箭,破浪前沖,以摘得「彩頭」為先。岸邊人家及水上船家,忽東忽西、忽左忽右,或遠或近、或前或後,升起「彩頭」,引得龍舟們爭先恐後,來回奔騰,奮力爭「彩」。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好不熱鬧。
緊張過後,大家賽唱船歌,《劃龍船》成為當塗民歌優秀曲目,入選安徽百首民歌、上海市、安徽省中學音樂教科書、全國初中義務教育讀本。在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的鑼鼓聲、劃槳聲中,一人高亢領唱,眾槳手時而伴唱、時而幫腔、時而吆喝號子,唱腔和韻律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大公圩等地流傳的《龍船調》民歌這樣唱道:清水河長又長,兩岸人海又人山;老年人拄著龍頭杖,姑娘們穿起了花衣裳;要問今天做什麼事,端陽佳節賽龍船;青龍黃龍來競賽,賽得江河翻浪花;賽得小孩子蹦蹦跳,賽得姑娘笑斷了腸……
改革開放以來,馬鞍山人的端午習俗年年有龍舟賽事,當塗龍舟全省屢屢奪魁,全國大賽也取得過第三、第四的好成績。近年來,當塗縣連年在護城河上舉行龍舟大賽。護城河整治,還專門修建了民俗味濃厚的龍舟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