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六曲山古墓群的古墓現狀
六曲山古墓群在1978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公元1968年在河北正定縣滿城山區發掘了中山靖王劉勝之墓,出土文物極為豐富,尤其劉勝夫婦所著的金縷玉衣,為世界考古發掘所僅見,而且證實了史書記載的可靠,根據膠東王劉寄的身份和中山靖王劉勝完全相同來判斷,劉寄夫婦的遺體也應裹在銀縷玉衣或金縷玉衣里。
『貳』 龍虎山仙水岩上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崖墓
崖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葬俗,龍虎山作為道教的發祥地,有很重要的祖庭地位,因此積淀了很多文化遺產。崖墓這個風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仙水岩在江西省的鷹潭市,那裡有各式各樣歷史悠久的崖墓群,其中多數都是通過改造天然形成的岩洞來建造的,岩洞大小不一,有些高2米,有些高58.3米,洞口都是東南朝向。崖墓的門一般是兩種構造,一種是夾板,另一種是橫串的形式。
仙水岩這里有很多重頭戲,可以看仙女岩,可以看懸棺表演,可以看鸕鶿捕魚表演,丹山碧水,風景無限。仙水岩上還有一個著名的景觀,叫大地之母。風景特別漂亮,所以游龍虎山這個景點一定要去。游龍虎山不到此處,就算枉來一趟。
『叄』 馬鞍山雞籠山游記作文
【六安】 天堂寨 壽縣 皋陶墓 南嶽山 梅山水庫 馬宗嶺自然保護區 史可法衣冠墓 七門堰 響洪甸風景區 望江寺塔 【安慶】 大龍山 天柱山 浮山 小孤山 司空山 花亭湖 白崖寨 石蓮洞國家森林公園 天仙河 妙道山 神秘谷 鷂落坪 振風塔 【亳州】 三國攬勝宮 曹操運兵道 花戲樓 湯王陵公園 曹操宗祖墓群 道德中宮 薛閣塔 華祖庵 【馬鞍山】 採石磯 太白樓 青山李白墓 朱然墓 濮塘自然風景區 雨山湖 丹陽湖 2 【巢湖】 姥山 半湯、湯池、香泉 太湖山 天門山 雞籠山 陋室 霸五祠 【黃山】 慈光閣 玉屏樓 天都峰 蓮花峰 鰲魚峰 天海 光明頂 飛來石 排雲亭 始信峰 獅子峰 白鵝嶺 芙蓉嶺 五龍潭 松谷庵 雲谷山莊 古樹三株 九龍瀑 翡翠谷 【淮南市】 八公山景區 【阜陽市】 潁上八里河風景區 【淮北】 【銅陵】 【宿州】 虞姬墓 涉故台 皇藏峪 【滁州】 琅琊山 韭山洞 醉翁亭 琅琊古剎 釀泉 【黃山市】 宏村景區 西遞古民居景區 呈坎八卦村 寶綸閣 東海大峽谷——鳳凰源 程大位故居 程氏三宅 牯牛降風景區 關麓 齊雲山 魚梁壩 歙縣古城 江南第一漂 木坑竹海 桃源洞 旌德--江村 太平湖 潯陽台 奇墅湖 老屋閣、綠繞亭 【池州】 九華山 九子岩 大王洞 蓬萊仙洞 黃岩峽谷 秋浦河漂流 【蚌埠】 珠園 龍湖風景區 張公山公園 南山兒童公園 湯和墓 錐子山森林公園 垓下 沱湖 懷遠縣 卞和洞 【合肥】 包公祠 包公墓 逍遙津 教弩台 環城公園
『肆』 八嶺山的古墓群
八嶺山古墓群南北長8公里,東西寬5公里,總面積40多平方公里。山中古墓葬密集,現封土堆尚存特大型、大型及中型古墓560餘座,其中以楚墓居多,明藩王墓次之。不少墓冢雄踞山頭,宛若山峰,構成了八嶺山的壯觀奇景。史載楚莊王墓在山中,前後陪葬有數十冢,皆列成行。明藩遼簡王及肅、靖、惠、恭、庄等諸多王墓俱在山北。山上有平頭冢、換帽台、落帽台、馬跑泉等勝跡。八嶺山現為國家森林公園,山上喬木參天,茶海松濤,煙雲籠罩,兼有雄奇幽深之勝,故有不到八嶺山,不算到荊州之說。?
八嶺山地處荊州城、紀南城、萬城三大古城之間,其人文景觀極為豐富,每一座大型古冢都有一篇神奇的故事,每一個景點都有一段動人的傳說。據史書記載:「楚莊王葬於古龍山。前後陪葬十冢,皆成行列。」此冢高大似山,陪冢成行,氣勢非凡。位於八嶺山中部的平頭冢亦為八嶺山特大封土堆古墓,相傳蜀國名將關羽得到青龍偃月寶刀後,欣喜若狂,躍身上馬,揮舞寶刀,當馬馳過此冢時,關羽興起,對准冢子上部平削一刀,此冢即成平頂,「平頭冢」因此得名。類似這樣與關羽生平業績有關的還有系馬冢、落帽冢等古墓葬。
『伍』 考古學家在仙水岩崖墓群里都發掘出了什麼東西
考古學家對仙水岩崖墓群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清理崖墓18座,發掘棺木37具,保存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陶器、青瓷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工具、古樂器等共235件。
其中,有由細如發絲的竹絲紡織而成的竹器製品,非常精緻,陶器中多為印紋硬陶,也有磨光黑陶、夾砂紅陶和原始青瓷,造型非常奇巧。尤其是十三弦和紡織工具物件的出土,為我國的音樂史和紡織史的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史料。
『陸』 邙山陵墓群到底埋葬了多少陵墓
邙山下的24位帝王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確邙山,地勢起伏平緩,高敞而空曠,中間高而四周低,黃土土層深厚,黏結性好,堅固緻密,滲水率低,周圍河流潺潺,是理想的營塋之所。歷代達官貴人以能在此安葬為榮。邙山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號稱「無卧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之一,是中國帝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5月,國家文物局批准「洛陽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立項。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承擔了此項任務,該文物隊隊長史家珍說,經過文物工作人員五年的艱苦工作,已初步確定「洛陽邙山陵墓群」埋葬著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史家珍說,陵墓群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東漢帝陵分別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帝陵為文帝首陽陵;西晉帝陵分別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帝陵分別是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靜陵;後唐帝陵為明宗徽陵。這24位帝王有的在歷史上曾叱吒風雲,其中有大名鼎鼎的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以遷都促進民族大融合而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也有的一閃而過,僅在歷史中留下一個模糊的背影,如漢沖帝劉炳,他2歲即位,3歲即崩,在位還不到一年。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研究室主任嚴輝介紹說,整個陵墓群佔地面積750餘平方公里,所在區域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20公里,包括了孟津和偃師以及洛陽市的西工區、老城區、洛龍區等5個區,涵蓋了20多個鄉鎮,360多個自然村。陵墓群西至孟津縣常袋鄉酒流凹村—洛陽市郊紅山鄉楊冢村一線,東至偃師山化鄉南遊殿村—山化鄉忠義村一線,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布。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確歷史上洛陽13朝為都,邙山又是風水極佳之地,除了帝王,無數的文臣武將也埋藏在這里,曾有「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的形容。這也造成了陵墓群和古墓群集中在一起,相互交叉,難以分辨的麻煩。盡管24位帝王的陵墓都有歷史記載,但真正找起來並不太容易。嚴輝說,經過此次調查,邙山陵墓群可分為4個區:西段(北魏陵區)、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西晉、曹魏陵區)和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出居成周,子朝居於王城,敬王以後11王均居於成周,這些周王的葬地應在成周附近。其陵墓區位於洛陽市郊白馬寺鎮金村附近。公元25年,劉秀定都洛陽,東漢5帝葬於邙山。東漢陵區主要位於孟津縣送庄鄉三十里鋪村及其附近地域,漢魏故城的西北方。面積近40平方公里,墓冢的年代和規模與《帝王世紀》、《古今注》等文獻記載的邙山五陵的方位一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國都。曹魏、西晉陵區,位於東漢陵區以東,漢魏故城的東北方,邙山東段首陽山南北兩側。據文獻記載,曹文帝首陽陵、西晉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分布在這里。1982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發現了位於偃師市南蔡庄北的晉武帝峻陽陵和位於後杜樓西北的文帝崇陽陵,並對兩處帝陵陵園遺址進行了鑽探和發掘。目前其餘帝陵的准確方位還沒找到。公元494年北魏遷都洛陽。北魏陵區位於東漢陵區的西側,洛陽瀍河東西兩岸,漢魏故城的西北方,分布在孟津縣朝陽鄉、洛陽市郊的紅山鄉等7個鄉鎮的50餘個村莊。公元907年至960年為五代時期,其中後梁、後唐、後晉均曾建都於洛陽。孟津縣送庄鄉的護庄村西南有一座覆斗形大冢,地望和文獻記載相符,覆斗式封土又是唐以來帝陵通常採用的形制,可以確定此即後唐明宗徽陵。和此前依靠文獻文字記載陵墓位置不同,此次考古調查採取了很多現代科學技術,如GPS衛星定位、RS遙感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等,調查人員實地探查發現墓冢,然後利用衛星定位,將調查地點的坐標標注在電子地圖上,同時進行現場考古考察、測繪、照相、錄像等。嚴輝說,這樣的調查一勞永逸,陵墓在哪兒一目瞭然,不會再出現僅僅知道大致范圍而難以確定具體位置的問題。光武帝原陵的新發現在已知曉的24位帝王陵中,光武帝劉秀無疑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劉秀從王莽手中奪回了漢家天下,開創了東漢的基業。長期以來,劉秀的埋葬地一直被認為在孟津縣白河鄉鐵榭村,那裡有一座人稱「劉秀墳」的陵墓,並已經開發成了頗具規模的旅遊景點,該陵因枕河蹬山的墓葬方式還被賦予了很多神奇的傳說。但事實上,考古界和史學界對光武帝陵墓的具體位置一直有爭議。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研究室主任嚴輝認為,邙山東漢陵區的核心區域是在孟津縣送庄鄉三十里鋪村及其附近地域。其間的古代墓冢不僅密集,而且大小冢結合,要件齊全。墓冢的年代絕大部分為東漢時期,其形制規模也相對較大。整個邙山地區別無第二個如此規模龐大而又布局結構完整的漢墓區,所以此即東漢帝陵核心區域無疑。「光武帝劉秀的陵墓也應該在這里。」嚴輝說。該陵區現存有5座獨立大冢。其中有4座大致成南北一線,它們是三十里鋪村的大漢冢、平樂村的二漢冢、三漢冢、劉家井大冢,另外還有1座位於上述4座的西側,即東山頭村東南的玉冢。從清代開始,人們雖然對它們的歸屬、年代一直存在著分歧,但均認為是帝陵。5座大冢中無論封土直徑還是規模,都要數大漢冢,因此嚴輝認為,大漢冢極有可能是光武帝原陵。嚴輝說:「光武帝原陵為東漢的祖陵,構建宏大的陵園和陵冢乃情理之中,陵區內唯有大漢冢能與之匹配。我們在大漢冢封土附近發現了規模宏大的建築基址和建築遺址群,另外還採集到了一些重要的漢代碑刻,上面有『漢室中興』字樣,這些證據表明大漢冢極有可能就是光武帝原陵。」如今的大漢冢前豎立一通今人的碑刻,上寫該陵墓為安帝恭陵。經過這一次的調查,這個碑刻可能要重寫,光武帝原陵的字樣要刻到這里。邙山帝陵曾普遭盜毀一般認為,帝王陵不但規模宏大,而且陪葬品價值連城,如秦始皇陵打開後出土的隨葬品轟動世界。那邙山上的24位帝王陵的價值有多大呢?嚴輝說,邙山上的帝王陵不可能像秦始皇陵那樣,一是這些帝王沒有像秦始皇那樣傾全國之力來造陵墓;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邙山上陵墓盜毀嚴重。從歷史上的記載看,由於各種原因,邙山陵墓群破壞甚重,墓冢數量減少,墓室被盜掘,封土和陵園遺址遭毀壞。東漢末年社會混亂,軍閥飢民發掘帝陵及其陪葬,掠奪財寶。對皇室新陵舊冢的大規模盜掘,起於董卓,他八月入洛陽,九月即趁喪葬之際,打開位於城北的文陵,墓中珍物一掃而光。後曹操設置機構與官員,專司刨墳挖金,可謂空前絕後,洛陽城外的皇家陵園也難以倖免。唐末五代戰亂之際,洛陽的帝王陵墓普遭盜挖。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在中國搜刮古物,洛陽首當其沖。1904年汴洛鐵路動工經過邙山南麓,毀壞了一批古墓,出土的隨葬品使歐美競相購求。最痛心的一段是1928年~1932年間,位於邙山腳下的東周金村大墓曾遭到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和美國人華爾納脅迫當地村民的瘋狂盜掘,出土珍貴文物數以千計,後來大都流失海外。洛陽數十年來曾發掘大量古墓,後以北魏宣武帝陵為依託,再選出26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墓葬建起了洛陽古墓博物館,並於1987年建成對外開放。北魏宣武帝是孝文帝的兒子,陵墓地面上保存有高大的封冢,草木萋萋,雄渾肅穆,地下幽宮深邃,氣象森森。雖歷經千年,仍依稀可見帝王生前的威儀與身後的排場。上世紀80年代,北魏宣武帝景陵經國家批准後進行了科學發掘,但墓室中基本被盜空。考古人員發現了兩個盜洞,其中一個大約開鑿於宋金年間的盜洞准確地打在石門內。嚴輝說,目前對帝陵的考古調查,主要是為了了解帝陵、陪葬墓的布局、墓葬形制、埋葬制度以及保存狀況和各個時期陵寢制度的發展演變情況等。如2004年2月28日~5月26日,該隊先期對北魏孝文帝長陵進行了重點調查和鑽探,基本清楚了長陵陵園遺址的布局、機構、文化內涵和保存狀況。2006年3月,他們還對孟津縣東山頭村的玉冢進行了調查和勘探,這個墓冢的直徑94米,屬於帝陵級別的墓冢,處於東漢陵區和北魏陵區的結合點,其性質對於解決邙山東漢和北魏陵墓的布局至關重要。「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的任務繁重,無論從文物保護的角度,還是考古工作本身需要,真正發掘帝陵的時機還不成熟。」嚴輝說。但這不代表邙山帝陵不存在震驚的新發現。
『柒』 龍虎山穴棺是什麼時候的墓群
多少年來考古工作者對這一洞穴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他們通過對其中幾個穴棺的考察,發現它們是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留下的,在這些木棺中所存在的木乃伊及其隨葬品,如:青銅劍、帛畫及一些小工藝品等稀世文物都已成為研究戰國時期江西文化的珍貴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和古代文獻的記載,考古學家初步肯定,出現在這里的「穴棺群」是當時居住在這一帶的畲族人的墓群。
『捌』 安徽馬鞍山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濮塘風景區】 位於馬鞍山市東郊的濮塘風景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雖然與市區相去不遠,但清幽靜謐,有如世外桃源,竹海、古樹、清泉、鍾鼓被稱為濮塘「四絕」,新近發現的怪坡更為罕見,現被列為安徽省省級風景名勝區。 【採石磯風景名勝區】 位於馬鞍山市西南約5公里處的長江東岸,因集;雄、奇、陷、秀;於一體而居於;長江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底蘊深厚的文化遺存使其成為聲聞遐邇的江南名勝,建有太白樓、三台閣、三元洞、林散之藝術館、廣濟寺等景點,現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採石磯【青山李白墓園】 李白墓園背倚的大青山,因李白多次來此停留游覽,亦名為李家山,山高372米對徑20餘公里,山上鳥道迂迴,林木蔥郁,面臨長江,地理位置顯要,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青山文物古跡豐富,北麓有著名的晉墓群及明代琉璃瓦窯址。朱元璋建都南京古城時曾用此窯琉璃瓦。南齊著名詩人謝?曾在山南築室而居並修一池(謝公池)此井至今甘甜,終年不枯。在其舊址旁有一石佛庵,大雄寶殿等眾多寺廟,每年香火很旺,青山主峰有始建於宋代的雲霧禪林寺廟。登上主峰可以遠眺長江,近觀層層林海,視野開闊,是旅遊登山的絕好去處。 【朱然陳列館】 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區南部的雨山鄉境內,為三國東吳大將朱然之墓。朱然墓發掘於1984年6月,出土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漆器填補了三國美術史的空白,也是已發掘東吳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規模最大的、時間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為80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三國朱然文物陳列館,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南雨山區,距六朝古都南京只有40多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本館始建於1987年,經歷年擴建,佔地面積已達110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一組仿漢風格的古典建築群。目前有朱然墓室陳列廳、出土文物陳列廳、朱然生平浮雕長廊、仿古兵器館、朱然家族墓陳列廳、望樓鍾鼓等場館對外開放,輔助設施,休息場所也十分完備。館外群山遙峙,館內綠草成蔭,春天櫻花爛漫,八月丹桂飄香。它既是一座展示三國東吳歷史文化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也是一處探古尋幽,休閑娛樂的絕佳旅遊勝地
『玖』 「洞溝古墓群」中哪些古墓最為宏大
在我國吉林省集安市周圍的平原上,分布了10000多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洞溝古墓群」。其中,以太王陵、將軍墳和千秋墓等規模最為宏大。
太王陵位於集安城東的禹山南麓崗地上,是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始建於391年,是高句麗王陵中唯一確知年代、葬者的典型墓葬。
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壇階梯夫妻合葬石室墓,墓高達15米,由山礫石和花崗岩混築,四周護放護墳石。太王陵幾經兵燹戰亂,陵墓變得十分破爛。光緒年間,墓上還有大量的蓮花紋瓦當和文字磚。
好太王名安,也稱談德,391年即位,412年去世,在位22年。好太王統治時期是高句麗國家政治、經濟、軍事重要發展時期。好太王碑記載:恩澤洽於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掃除不佞,庶寧其業,國富民殷,五穀豐熟。好太王一生東征西討,開拓疆土,是高句麗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代表性人物。好太王陵的方壇構築前曾下挖0.8米的基槽,奠基0.9米,由於1600多年的地層變化,方壇基部變動較大,邊長66米,近於正方形,殘高14.8米,方向近於正西方。
太王陵有16級階梯,第一級階壇由修琢工整的石條壘砌,頂部修築墓室,東西2.95米,南北3.25米,藻井上部石條稍內收,蓋頂石是一整塊長圓形石板,長徑8.4米,短徑5米,厚0.8米,墓室高3米,墓道長5.3米,寬1.85米。
墓室內置一座兩坡水硬山式的石槨,長2.4米,寬2.7米,高2.05米。石槨內並排兩座石棺床,長2.2米,寬1.2米,中間無空隙,四周邊緣突起。
石槨用沉積頁岩精磨而成,呈綠、藍、紫三色,各部由榫卯結構結合,西側槨山牆開門,兩扇石門,通向墓道墓門。
距太王陵300餘米處是好太王碑,好太王碑是我國最大的石碑之一,被譽為「海東第一古碑」。在好太王碑上刻有「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由此推斷此碑是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好太王的記功碑。
將軍墳位於集安市東北的龍山腳下,因其造型頗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因此被譽為「東方金字塔」,推算為4世紀末5世紀初高句麗王朝第二十代王長壽王之陵。
將軍墳整座陵墓呈方壇階梯式,高13.1米。墓頂面積270平方米,墓底面積997平方米,全部用雕琢的花崗岩砌成。墳階7層,每層由石條鋪砌而成,每塊條石重達幾噸。
第五階有通往墓室的通道,蓋棺石板重50多噸,每面3個護墳石各重10餘噸,其勢宏偉壯觀。
在陵墓的第五階正中,有早年打開的甬道,可通墓室。墓室呈方體,邊長5米,高5.5米,四壁用6層石條砌築,墓頂覆蓋一塊巨大而完整的石板,平面達50平方米。墓室內的地面上並排置放著兩個石棺床,棺木及隨葬品早已盪然無存。
墳的上下到處都是巨大石條,光是墳的外緣石條就用了1100多塊。這些巨大的石條,都是從22千米以外的採石場運來。
1500多年前,缺乏運輸和起重工具,高句麗工匠運用滾木、填土斜坡等土辦法,把石條一塊一塊運來,又一塊—塊地壘砌上,需要付出極大的艱辛和努力。將軍墳的建造,充分反映出高句麗人民的聰明和才智。
在墳的頂端,四邊的石條上留有排列整齊的圓洞,墓頂的積土中有板瓦、蓮紋瓦當和鐵鏈一類構件,可以看出是亭閣建築的遺跡,這與北方其他民族的喪葬習俗極為吻合。
「將軍墳」之稱是清末當地老百姓叫起來的,前人有《別金相登將軍墳》一詩寫道:
將軍墳墓幾千秋,墳外年年江水流。
桂酒椒漿傷往事,荒煙蔓草賦閑游。
三輔霸業今何在,百濟名邦早已休。
獨有英雄埋骨處,峨峨高峙龍山頭。
將軍墳曾有一個很廣闊的陵園和墓域,南面一角下有長長的水道,將墓頂和墓室的滲水排出。
在將軍墳的後面,有一排陪墳,原有4座,形制與將軍墳相似,只是規模要小許多,應該是長壽王妃子們陪葬的墓。
臨江墓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區東側龍山南麓一座小山丘上。西側460米為好太王碑,900米處為太王陵。是高句麗政權的早期王陵,因地處臨江的台地邊緣而得名。
臨江墓是一座大型階壇積石石壙墓,其外形呈圓角方丘狀。南北約76米,東西約71米,高約10米。
臨江墓基本沒有經過加工修整的大塊石條,也沒有見到整齊規矩的大塊基石。墓葬邊緣和階壇均以較大山礫石砌築。石材多數保留著自然斷面,擺放也不很規則。
由於山頂地勢落差不等,墓葬四面砌築的階壇級數也不同。東南角與西南角分別為21級至23級,地勢相對較低的北面為30級至33級。
當時,確定墓的范圍後用較大的山石擺砌出墓壇,內部填充稍小的碎石。鋪平後內收0.4米至0.6米再砌築第二層階壇。臨江墓的四面階壇高寬並非全部整齊劃一,走向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弧度較大,階壇分岔的現象普遍存在,砌築也似乎較為隨意。
臨江墓頂部較為平坦形狀大致呈長方形,中間有一個大坑,長17米,寬10米,深2米,幾乎占據了整個墓頂。坑內外均未發現整齊的石條或加工過的較大石板,推測其墓室為不加封蓋的壙室。
臨江墓上發現有大量筒瓦、板瓦和少量脊瓦殘片,推測其墓頂可能原來有建築。
臨江墓的規模較大,獨居於臨江的山頂上,顯示出卓爾不群的風范。墓上用瓦,有祭台和祭祀用的金器和車具,由此可以表明其身份地位的尊貴。
根據臨江墓所用石材、砌築方式及出上遺物等綜合分析,臨江墓的墓葬年代最晚不超過3世紀末。
千秋墓位於集安城西麻線河東岸200米的坡地上,是高句麗中晚期的一個王陵。墓上發現有「千秋萬歲永固」字樣的漢字銘文磚而名之為「千秋墓」。可能是高句麗第十八代王故國壤王的陵墓。
故國壤王姓高,名伊連,是高句麗第十七代王小獸林王的弟弟。小獸林王沒有兒子,死後由其弟弟即位。但在位只有短短的8年。
千秋墓為方壇階梯石室墓,近正方形,邊長60.5米至71米,殘高11米。
墓頂較平坦,約20米見方。墓上存有大量的筒瓦和板瓦殘片及文字磚殘段,其文為「千秋萬歲永固」、「保固乾坤相畢」等。
千秋墓佔地5000多平方米,形制浩大,宛若山嶽。使用石材數萬立方米,修築方式與將軍墳相同,僅殘存體積就相當於將軍墳的7倍多。工程量也大於將軍墳數倍,規模堪稱高句麗王陵之冠。
西大墓是高句麗中期的王陵。清末中原人在此墾荒時,就發現了此墓,並稱其為西大墓。根據墓葬形制及墓內遺物推測,這是高句麗第十五代王美川王的陵墓。
美川王姓高名乙弗,是高句麗第十四代王烽上王之弟的兒子。烽上王即位次年,懷疑其弟有野心,將他賜死,乙弗心裡害怕而逃跑了。
300年,烽上王因驕逸而多疑,被群臣謀廢而自殺。此時,逃亡的乙弗又被接回來立為高句麗王,就是美川王。美川王在位32年。
西大墓的形制為階壇積石石壙,實測東、北兩側邊長53.5米,西側邊長56.7米,南側邊長62.5米,殘高約11米。
西大墓的墓內部以大小不一的碎山石和河卵石堆砌,外部用修琢整齊的階壇面石包砌。尚存有14級階壇。墓北側第一級階壇之外有排水溝,墓北側40.5米處,有一條與階壇相平行的河卵石牆遺跡。
西大墓東側40米處,有一處平面近長方形的台狀遺跡,邊長與西大墓東邊略等,寬約17米,殘高0.6米,方向基本與墓東邊平行,台上發現鎏金步搖殘件。
西大墓周圍發現銅、鐵、陶、石器等各類遺物38件,並有卷雲紋銘文瓦當。
禹山992號墓是高句麗中期王陵,它位於太王鎮禹山村村北,墓內隨葬品多而精美,此墓上曾出土「戊戌」紀年瓦當,這是高句麗王陵所見難得的文字史料,根據墓葬建造年代及高句麗年表,「戊戌」年應是338年,因此墓主很可能是高句麗第十六代王故國原王。
故國原王姓高,名斯由,是高句麗第十五代王美川王之子,在位41年,死後葬於故國之原,所以謚號為」故國原王」。
禹山992號墓為階壇積石壙石墓,邊長38米,高度約6.5米,墓的外觀為方台狀或稱覆斗形。此墓可以確定的階壇有7級。
992號墓上曾有相當規模的敷瓦,因此或許有墓上建築。東西兩側各有一座表面低平、周邊整齊的石砌台形建築,可能是用於祭掃獻牲的祭台或陪葬墓。
禹山墓區2110號墓是高句麗政權的早期王陵,位於禹山南麓中段緩坡與平野的交界處,北依禹山,面臨平野,墓形巨大,位置獨立,又有多座貴族墓葬拱衛於其左右,形成以此墓為中心的大型陵墓群。
2110號墓為長方形階壇積石基,因破壞嚴重,現存墓葬南北長66.5米,東西寬45米,高35米至55米。
墓葬砌築前並未下挖基槽,而是直接構築在黃土層上,以簡單加工後的山礫石砌築階壇。可能是先砌築第一級階壇,然後在階壇內填充山石和河卵石。當填石與階壇平齊時,再砌築第二層階壇。
墓葬階壇石所剩不多,只有東西兩面還部分存在。墓葬東側階壇級數最多,可辨識13級。
在墓葬中部砌有兩道東西走向的隔牆,使南北兩側分為兩座墓葬。這表明禹山2110號墓應是雙墓並列,各有壙室。
墓上有大量的瓦礫存在,瓦是直接覆蓋於墓葬頂部的階壇和封石之上。
禹山2110號墓發現有鍋鏤空三翼銀箍鐵鏃和青銅人形車轄,這些均屬貴重物品。由此推測,這應是一座高句麗王陵,其建造年代約在2世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