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村公共事務服務所職責
農村公共事抄務服務所工作人員的主要職責是擔任「八員」:即新農村建設的指導員、農村政策的宣講員、村小組長的組織員、民事糾紛的調解員、群眾事務的代辦員、創業致富的信息員、社情民意的聯絡員、精神文明的操作員。服務所基礎設施建設上必須達到「六有」:即有辦公場所,方便群眾辦事;有生活設施,便於幹部吃住;有留言板,外出辦事時方便群眾留言;有宣傳欄,便於公布政策信息、反饋社情民意;有寬頻網路,便於上網搜集信息資料、溝通上下;有文化活動室,便於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㈡ 農村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農村社區基本公共服務
1、為老服務
開辦各種類型的老年大學,開展各種有利於老年健康的文體活動,興辦社會福利機構,如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保健、老年法律、老年婚介、老年心理及健康服務,為方便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提供各種服務項目
2、社會保障服務
對社區低收人家庭,根據國家政策提供社會保障和救助,落實低保政策,建立再就業基地,加強職業中介等千方百計安排下崗職工再就業
3、優撫服務
主要協助政府落實優撫政策,做好退伍安置工作,開展擁軍優屬服務,為軍人家屬和傷殘人員的生活提供方便
4、為殘疾人服務
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安置服務,醫療康復服務,基本生活服務及婚介服務
5、安全防範服務
社區居委會可以根據需要建造社區安全防範設施,如電子防盜監控系統、樓宇對講系統等
6、衛生保健服務
辦好社區衛生保健室,開展對常見病的康復醫療服務,宣傳健康防病知識,提高全民健康意識
7、為青少年服務
為青少年提供各種健康有益的文體建康活動場所,組織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
8、家政服務
為居民家庭介紹家政服務員
9、中介、信息服務逐步建立區域性求助網路體系,實現社區服務現代化、網路化,發放求助服務卡,公開服務項目、收費標准、聯系方式和服務承諾,做到民思我想、民困我幫、民求我應、民需我辦。
(2)村公共服務站制度擴展閱讀:
一、農村社區概況
1、具有廣闊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以村或鎮為活動中心、以從事農業為主的社會區域共同體
2、農村社會學家對農村社區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
3、構成農村社區的基本要素
①具有廣闊的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並主要從事農業
②結成具有一定特徵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
③以村或鎮為居民活動的中心
④同一農村社區的居民有大體相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有一定的認同意識
二、農村社區結構
1、經濟結構
包括生產力結構、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
2、人口結構
包括人口的性別、年齡、職業、素質等結構
3、文化結構
各文化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與構架方式
㈢ 什麼是"1+6"村級公共服務體系
"1+6"村級公共服務體系:指將村兩委和便民服務中心、綜治維穩中心、讀書閱覽中心、遠程教育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網路服務中心集中在一起的綜合項目。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整合社會事業項目,鞏固和發展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成果,滿足農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
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政府主導,整合資源,規劃先行;二是因地制宜,便民實用,分類指導;三是堅持標准,保證質量,體現特色;四是群眾參與,完善機制,可持續發展。
(3)村公共服務站制度擴展閱讀
"1+6"村級公共服務體系制定的意義:
統籌兼顧,提高效益:
1、規劃先行。把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集鎮建設和土地利用總體發展規劃。
2、統籌兼顧。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的規劃建設應注意與城鄉風貌改造、精神文明建設、新農村建設等工作結合進行;在強調政府主導、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同時,要充分發動群眾,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在強調統一標准、保證質量的同時,要堅持因地制宜,便民實用;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加強長效管理制度建設和人才培訓工作;要注意與農村長遠發展相結合,既滿足當前需要,又預留發展空間。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制:
為確保按時按質完成,鄉政府全面落實建設任務,負責本鄉建設工程實施工作,承擔建設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工作的直接組織領導責任。
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落實人員,切實加強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要具體抓,協調解決有關問題,統籌工作進度。
將項目建設作為對領導班子年度業績考核和幹部獎懲的重要依據。組織村黨支部等基層組織、幹部參與到建設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工作中,制定有力可行的措施,切實提高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㈣ 農村公共服務是什麼
1、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2、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
3、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比如電網、公路網、水利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益性的部分政府需要直接承擔起提供責任)。
4、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務。
(4)村公共服務站制度擴展閱讀
著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認識,強化服務意識。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共需求,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人們的生活質量。
各級政府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效能、提高服務水平為中心,樹立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努力實現由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變。
在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農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為導向,為農民創新創業創造條件,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手,有序推進農村公共服務發展。
2、加大財政投入,突出公共服務供給重點。有力的財政支撐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基本保障。有效解決農村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問題,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要求各級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增加農村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的總量與比例。
3、創新供給方式,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方式多樣化。
㈤ 如何 深化村級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改革
改革是推動農村發展的不竭動力。近些年,農村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為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富裕和農村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要看到,目前農村經濟體制尚不完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制約農村發展的種種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深化農村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當前農村改革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快制訂具體辦法,確保農村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繼續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實承包地塊、面積、合同、證書「四到戶」,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范圍。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健全流轉市場,在依法自願有償流轉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堅決防止強迫命令,防止企業、個人惡意圈地,防止土地用途的隨意改變。有序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權屬明確、管理規范、承包到戶的要求,繼續推進草原基本經營制度改革。深化以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為重點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配套改革。要深化農墾體制改革,啟動國有林場改革,開展國有林區管理體制和國有森林資源統一管理改革試點。
二、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推動家庭經營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力,為農民提供多種有效服務。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入推進示範社建設,拓展服務功能、提升服務層次。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辦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發展農業農村各種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便捷高效、質優價廉的各種專業服務。支持龍頭企業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扶持建設標准化生產基地,建立農業產業化示範區。
三、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在深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的同時,按照政府引導、分級負責、農民自願、上限控制、財政補助的原則,探索建立新形勢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有效機制,擴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范圍。強化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立綜合服務平台,有條件的鄉鎮要設立便民服務中心、村設立代辦點,為農民提供一站式服務。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歷史債務及其他公益性鄉村債務清理化解工作。全面試行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加快建立縣鄉基本財力保障機制,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政策。
四、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互融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要加強財稅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切實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進一步完善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發放貸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大力開展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政策性信貸業務。積極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積極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和區域覆蓋范圍,加大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保費補貼力度。
五、大力推進農村社會事業改革。發展農村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兒童、留守兒童特別是女童平等就學、完成學業,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農村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把農村合作醫療的財政補助標准由80元提高到120元,這將進一步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提高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水平,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貫徹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原則,加快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擴大農村養老保險試點。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鼓勵各種社會力量開展與鄉村結對幫扶,健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下鄉支農制度,引導更多城市教師下鄉支教、城市文化和科研機構到農村拓展服務、城市醫師支援農村。
六、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農村基層民主,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健全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擴大村民自治范圍,保障農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創新,發展和完善黨領導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規范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程序。因地制宜推廣本村重大事項由村黨支部提議、支委會和村委會聯席會議商議、全村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以及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等做法。加強和改進農村社區建設與管理。認真研究和解決農村的各種問題,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㈥ 2017年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站
1.公共服務項目。
(1)代理失業和求職、新生兒、兵役、出租房屋登記;
(2)代理最低生活保障金、代理無社會保障老年居民福利養老金、無喪葬補助居民喪葬補貼、困難人員臨時救助、重殘生活困難補助、特困人員醫療救助、低保和優撫對象廉租房申請;
(3)代理流動人口婚育證明驗證登記、借讀證明;
(4)代辦生育服務證、獨生子女證、獨生子女父母各類獎勵與幫助、老年優待證、暫住證、殘疾證;
(5)代辦黨團組織關系接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一老一小」醫療保險參保手續;
(6)代發避孕用具、除「四害」葯品;
(7)代收愛心捐贈物品;
(8)聯系法律援助、幫助民事調解、幫助維護消費者權益;
(9)代向有關部門、單位、組織提意見、講困難、講建議;
(10)代向政府部門咨詢政策、辦事手續;
(11)開具居民居住、殘疾、流動人口、養犬、政審、居民是否健在和在家正常死亡證明;
(12)開具申請最低生活保障金、撫恤金、子女助學金、減免學雜費等手續的證明。
2.公益服務項目。
(1)志願服務:志願服務登記、志願服務時間儲蓄證明、培訓及安排社區服務項目、組織開展鄰里互助服務;
(2)文體服務:組織合唱隊、秧歌隊、興趣活動小組、圖書借閱等;
(3)設施服務:提供棋牌、閱覽、娛樂、健身、聚會、輪椅、市民學校、醫療保健服務、社區單位資源共享服務。
3.便利服務項目。主要包括法律咨詢、心理咨詢、求助咨詢、家政服務、為老服務、婚喪服務、配送服務、社區繳費等。此類服務是實施社區市場准入、依靠調配各類服務資源來完成的項目,實行中介免費、服務優惠。農村社區服務站要結合本村實際和群眾需求,通過調配本村服務資源或依託96156品牌加盟服務商資源,自行設定服務項目,滿足居民的生活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