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洛隆縣旅遊景點馬鞍山

洛隆縣旅遊景點馬鞍山

發布時間:2021-09-05 23:58:58

Ⅰ 地理地圖

西藏吧

地理位置: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接壤。北部和東部與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為鄰。
人 口:全區總人口為281萬人(2006年末數字)。人口出生率為17.4‰,死亡率為5.7‰,自然增長率為1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1人, 西藏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多數人口集中在南部和東部。平均預期壽命已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35.5歲提高到目前的67歲。
面 積:120多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西藏全區共劃1地級市、6地區、1縣級市、76縣。
氣 候:年平均氣溫為8度左右
民 族:西藏是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其他還有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未識別民族有夏爾巴人和僜人,其人數較少,只有2000餘人。
旅遊特色: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雪域風光。
西藏簡介:西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嫵媚的南國風采,而與這種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觀,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獨特的魅力。至今,還有許多藏族人的生活習俗與高原之外的現代人有著很大的距離,也正由於距離的產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觀賞價值。
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民族自治區之一,成立於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全長近4000公里的邊境線。全區土地面積為122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8%。

地形與山脈
西藏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有著「世界屋脊」之稱。這里地形復雜,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東是高山峽谷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於西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由許多近似東西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全長2400公里,寬約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邊界上;在其周圍5000多平方公里內,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河流與湖泊
在西藏自治區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條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雅魯藏布江。西藏還是國際河流分布最多的一個中國省區,亞洲著名的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這里。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組成,流量豐富,含沙量小,水質好。 雅魯藏布江為西藏第一大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仲巴縣境內的傑馬央宗冰川,經珞瑜地區流入印度,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中國境內崐)全長2057公里,流域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深達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穀穀底最窄處僅 74米,最寬處約200米,全長為370公里。
廣袤的西藏高原上點綴著大小湖泊1500多個,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和扎西南木錯�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個。納木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泊面積為24183平方公里,約佔中國湖泊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西藏高原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湖泊密集區;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圍最大、數量最多的高原湖區。這里的湖泊鹹水湖多,淡水湖少,湖面海拔超過5000米的有17個,它們的面積都在50平方公里以上。
氣候特點
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
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氣溫偏低,日溫差大
全年分為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氣候類型復雜,垂直變化大
西藏高原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除呈現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 「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諺語,即反映了這些特點。 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相比,西藏的空氣稀薄,日照充足,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西藏高原這里每立方米空氣中只含氧氣約150—170克,相當於平原地區的62%至65.4% 。西藏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三分之一�日照時數也是全國的高值中心,拉薩市的年平均日照時數達3021小時。氣溫偏低,年溫差小,但晝夜溫差大。拉薩、日喀則的年平均氣溫和最熱月氣溫比相近緯度的重慶、武漢、上海低10—15攝氏度。拉薩、昌都、日喀則等地的年溫差為18—20攝氏度�阿里地區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氣溫為10攝氏度以上,而夜間氣溫降至攝氏零度以下。 西藏自治區各地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乾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顯,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向西北遞減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僅佔全年的10%至20%;從5月至9月,雨量非常集中,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行政區劃
西藏自治區設1個地級市(拉薩市)、6個地區(昌都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那曲地區、阿里地區)和73個縣(市區)。
其中,拉薩市轄7個縣和1個縣級城關區;昌都地區轄11個縣,行署設在昌都鎮;林芝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八一鎮;山南地區轄12個縣,行署設在澤當鎮;日喀則地區轄17個縣和1個縣級市,行署設在日喀則市;那曲地區轄10個縣,行署設在那曲鎮;阿里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獅泉河鎮。
具體如下:
拉薩市(管轄7個 縣、1個縣級城關區)�拉薩市城關區、林周縣、達孜縣、堆龍德慶縣、尼木縣、當雄縣、曲水縣、墨竹工卡縣。
昌都地區(管轄11個縣)�昌都縣、左貢縣、芒康縣、洛隆縣 、邊壩縣、江達 縣、貢覺縣、類烏齊縣、丁青縣、察雅縣、八宿縣。
林芝地區(管轄7個縣) 林芝縣 、米林縣、朗縣、工布江達縣、波密縣、察隅縣、墨脫縣。
山南地區(管轄1 2個縣) 乃東縣、扎囊縣、貢嘎縣、桑日縣、瓊結縣、洛扎縣、加查縣、隆子縣、曲松縣、措美縣、 錯那縣、浪卡子縣。
日喀則地區(管轄17個縣、1個縣級市)�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江孜縣、定日縣 、薩迦 縣、拉孜縣、昂仁縣、謝通門縣、白朗縣、仁布縣、康馬縣、定結縣、仲巴縣、 亞東縣、吉 隆縣、聶拉木縣、薩嘎縣、崗巴縣。
那曲地區(管轄10個縣)�那曲縣 、申扎縣、班戈 縣、聶榮縣、安多縣、嘉黎縣、巴青縣、比如縣、索縣、尼瑪縣。
阿里地區( 管轄7個縣)�普蘭縣、札達縣、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措勤縣。�

Ⅱ 誰有西藏的資料 我全要!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東經78°25′至99°06′,北緯26°44′至36°32′之間。它北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北連接青海省,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和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和克什米爾等國家和地區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和地區邊境線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長近4000公里。西藏以其雄偉壯觀、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聞名。她地域遼闊,地貌壯觀、資源豐富。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
漢語中的「西藏」(藏文為bod ljong)一詞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藏自治區(藏文為bod rang skyong ljong),簡稱為西藏 西藏
。 「西藏」一詞的來歷,不僅社會大眾,甚至專門研究藏學的學者,能夠解說清楚的也不多。在現今提出的一些說法中,仍存在不少疑難之處。這是由於歷史上藏語、漢語、蒙古語、滿語對青藏高原各部分的地域名稱和對藏族的族稱曾經發生過多次變化,而且這些歷史上的名稱互相交叉和影響,使得至今對西藏和藏民族的稱呼及其含義仍然存在較為復雜的情形。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元朝】元朝統一藏族地區,扶植薩迦派建立地方政權,同時元朝在青藏高原設立了一系列的軍政機構。開初,元朝在河州設立吐蕃宣慰司,作為管理整個藏族地區的行政機構,八思巴在1272年到1274年還為此在河州居住兩年多。後來因為所轄地面太大,又在康區設置一個宣慰司,到1280年八思巴圓寂後,元朝為了施政的需要,又在衛藏設置一個宣慰司。這樣,到元朝中期時,整個青藏高原被劃分為三個行政區域:一是「朵思麻」,設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亦稱朵思麻宣慰司),管轄今青海省大部、甘肅省南部及四川省阿壩一帶;一是「朵甘思」,即吐蕃王朝時的「多康」,設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亦稱朵甘思宣慰使司),管轄今青海省玉樹、四川省甘孜、雲南省迪慶和西藏自治區昌都以及那曲專區的東部;三是衛藏阿里,設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亦稱烏思藏宣慰司),管轄烏思藏(即吐蕃王朝時的「衛藏四茹」)及其以西的阿里地區,也即是今西藏自治區所轄區域的大部。元朝在總稱藏族地區為「吐蕃」之外,在講到藏族地區的各個部分時則常用「朵思麻」、「朵甘思」、「烏思藏」等名稱。由於元代藏族地區又被歸入「西域」的范圍,元朝總稱西域各族為西蕃(或寫作西番),藏族被看作是西蕃之一,所以有時又習稱藏族地區為「西蕃」,有時又異寫為「西番」,這是在地名上第一次在稱呼藏族的「蕃」字的前面加上表示方位的「西」字。這種非正式的把「吐蕃」改換成「西蕃」、「西番」,是後來出現「西藏」一詞的第一步,但是「西藏」卻並不是從「西蕃」或「西番」演變來的。 【明朝】明朝對藏族地區基本上承襲元朝舊制。不過因入明後朵思麻一帶藏、蒙、漢、回等族雜處,明朝設西寧、河州、洮州、岷州等衛管轄,故稱這一帶為西寧衛、河州衛等,不再用「朵思麻」作為漢文地區名稱,又因這一地區鄰接青海湖,所以又習稱為「西海」。對「朵甘思」地區,明朝設朵甘衛。對於元代的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的轄區,明朝分設烏斯(思)藏都指揮使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明代的文獻中常見「烏斯藏大寶法王」、「烏斯藏闡化王」等,可見明代文獻中的「烏斯藏」是有明確范圍的地域名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建立,西藏一詞即成為西藏自治區的簡稱,單字簡稱為「藏」。 ?英文「Tibet」一詞,可能源於突厥人和蒙古人稱藏族為「土伯特」,在元代經阿拉伯人介紹到西方,也即是源於藏族的自稱bod。在民族稱謂上,Tibet對應於「藏族」;但是在地域稱謂上,Tibet有時對應於「西藏」,有時又泛指整個藏族地區,與「西藏」的含義有重大差異。在法、德、俄、日等文中也是如此,這是翻譯外文資料和將有關西藏的資料譯成外文時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注釋】 (2)安才旦《「吐蕃」一稱語源及含義述評兼論「吐蕃」源於古突厥語說》,《中國藏學》漢文版,1988年第4期。 (3)第吳賢者著《第吳宗教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23 224頁;巴俄·祖拉陳瓦著《賢者喜宴》,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上冊,151 152頁。這段記載說:「····第七由瑪桑九部(九姓)統治,故此地之名為蕃康六福之地,此時出現了箭袋、刀劍、盾牌等武器;第八由龍族統治,故此地之名為蕃康嶺古(九洲)。」 (4)王堯編著《吐蕃金石錄》所收錄的《唐蕃會盟碑》,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13、20頁。 (5)(6)顧祖成等編《明實錄藏族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二冊,1086 1087頁;1098 1099頁。柳升祺、常鳳玄教授最早注意到這一記載並進行了分析,見《中國藏學》漢文版1988年第2期發表的他們的論文《西藏名義辨析》。 (7)(8)顧祖成等編《清實錄藏族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一冊,34頁、186 187頁。 (9)此碑至今仍立於拉薩布達拉宮山下,《清實錄》康熙六十年九月丁巳條錄有碑文全文。 (10)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辛巳上諭,《清實錄藏族史料》,第一冊,259頁。 (1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131頁。 (12)安雙成主編《滿漢大辭典》,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1082 1083頁。 (13)歐朝貴、其美編《西藏歷代藏印》,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9頁、89頁、90頁。
西藏概況
簡稱:藏 地理位置: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接壤。北部和東部與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為鄰。 人口:全區總人口為281萬人(2006年末數字)。人口出生率為17.4‰,死亡率為5.7‰,自然增長率為1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1人, 西藏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多數人口集中在南部和東部。平均預期壽命已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35.5歲提高到目前的67歲。 面積:120多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西藏全區共劃1地級市、6地區、1縣級市、76縣。 氣候:年平均氣溫為8度左右 民族:西藏是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其他還有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未識別民族有夏爾巴人和僜人,其人數較少,只有2000餘人。 旅遊特色: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雪域風光。 西藏簡介:西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嫵媚的南國風采,而與這種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觀,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獨特的魅力。至今,還有許多藏族人的生活習俗與高原之外的現代人有著很大的距離,也正由於距離的產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觀賞價值。 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民族自治區之一,成立於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全長近4000公里的邊境線。全區土地面積為122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8%。
自然地理
地形與山脈 西藏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有著「世界屋脊」之稱。這里地形復雜,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東是高山峽谷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於西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由許多近似東西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全長2400公里,寬約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邊界上;在其周圍5000多平方公里內,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河流與湖泊 在西藏自治區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條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雅魯藏布江。西藏還是國際河流分布最多的一個中國省區,亞洲著名的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這里。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組成,流量豐富,含沙量小,水質好。 雅魯藏布江為西藏第一大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仲巴縣境內的傑馬央宗冰川,經珞瑜地區流入印度,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中國境內崐)全長2057公里,流域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深達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穀穀底最窄處僅 74米,最寬處約200米,全長為370公里。 廣袤的西藏高原上點綴著大小湖泊1500多個,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和扎西南木錯?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個。納木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泊面積為24183平方公里,約佔中國湖泊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西藏高原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湖泊密集區;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圍最大、數量最多的高原湖區。這里的湖泊鹹水湖多,淡水湖少,湖面海拔超過5000米的有17個,它們的面積都在50平方公里以上。 氣候特點 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 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氣溫偏低,日溫差大 全年分為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氣候類型復雜,垂直變化大 西藏高原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除呈現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 「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諺語,即反映了這些特點。 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相比,西藏的空氣稀薄,日照充足,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西藏高原這里每立方米空氣中只含氧氣約150─170克,相當於平原地區的62%至65.4% 。西藏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三分之一?日照時數也是全國的高值中心,拉薩市的年平均日照時數達3021小時。氣溫偏低,年溫差小,但晝夜溫差大。拉薩、日喀則的年平均氣溫和最熱月氣溫比相近緯度的重慶、武漢、上海低10─15攝氏度。拉薩、昌都、日喀則等地的年溫差為18─20攝氏度?阿里地區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氣溫為10攝氏度以上,而夜間氣溫降至攝氏零度以下。 西藏自治區各地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乾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顯,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向西北遞減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僅佔全年的10%至20%;從5月至9月,雨量非常集中,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行政區劃
西藏自治區設1個地級市(拉薩市)、6個地區(昌都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那曲地區、阿里地區)和73個縣(市區)。 其中,拉薩市轄7個縣和1個縣級城關區;昌都地區轄11個縣,行署設在昌都鎮;林芝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八一鎮;山南地區轄12個縣,行署設在澤當鎮;日喀則地區轄17個縣和1個縣級市,行署設在日喀則市;那曲地區轄10個縣,行署設在那曲鎮;阿里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獅泉河鎮。 具體如下: 拉薩市(管轄7個 縣、1個縣級城關區)?拉薩市城關區、林周縣、達孜縣、堆龍德慶縣、尼木縣、當雄縣、曲水縣、墨竹工卡縣。 昌都地區(管轄11個縣)?昌都縣、左貢縣、芒康縣、洛隆縣 、邊壩縣、江達 縣、貢覺縣、類烏齊縣、丁青縣、察雅縣、八宿縣。 林芝地區(管轄7個縣) 林芝縣 、米林縣、朗縣、工布江達縣、波密縣、察隅縣、墨脫縣。 山南地區(管轄1 2個縣) 乃東縣、扎囊縣、貢嘎縣、桑日縣、瓊結縣、洛扎縣、加查縣、隆子縣、曲松縣、措美縣、 錯那縣、浪卡子縣。 日喀則地區(管轄17個縣、1個縣級市)?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江孜縣、定日縣 、薩迦 縣、拉孜縣、昂仁縣、謝通門縣、白朗縣、仁布縣、康馬縣、定結縣、仲巴縣、 亞東縣、吉 隆縣、聶拉木縣、薩嘎縣、崗巴縣。 那曲地區(管轄10個縣)?那曲縣 、申扎縣、班戈 縣、聶榮縣、安多縣、嘉黎縣、巴青縣、比如縣、索縣、尼瑪縣。 阿里地區( 管轄7個縣)?普蘭縣、札達縣、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措勤縣。? ?
西藏首府
拉薩市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座有1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它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游北岸,海拔 3658米。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有40萬人口。其中市區面積54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萬,在藏、漢、回等民族,藏族人口佔87%。拉薩市郊區的農牧業比較發達,新建了一批蔬菜、肉食基地。自治區的骨幹工業企業也集中在拉薩,全市有商業網點一萬多個。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特別是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拉薩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市區出現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化風格的建築,如拉薩飯店、西藏人民會堂、西藏大學、西藏體育館、自治區人民醫院、拉薩電影院、群眾藝術館、拉薩少年兒童活動中心等等。拉薩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現已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建立起衛星通信地球站;青藏鐵路已歷史性通車,以拉薩為中心輻射到全西藏的公路網已經形成,市區道路都鋪設了柏油路面和上下水管道。被列入國家重點開發試驗的羊八井地熱田,面積20─30平方公里,地表天然熱能總釋放量高達10.7萬大卡/秒,預計熱能開發潛力15萬千瓦,是中國已投入開發利用的最大地熱電站。 拉薩市有古跡200多處,已開發的旅遊景點20多處,待開發的景點30多處。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羅布林卡等著名建築,都是主要的旅遊區。納木錯、德中溫泉和林周、墨竹工卡自然保護區,是主要的自然風景區。位於舊城區中心的八廓街,是旅遊者的好去處,它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傳統風貌。這里十分繁華,商店林立,香客川流不息。沿街擺滿了各種民族手工藝品以及民族服裝,豐富多彩,應有盡有。
名勝古跡
西藏名勝古跡眾多。目前,全區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地(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 (1)布達拉宮。西藏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堡建築群,位於拉薩市中心,以前是達賴的冬宮。199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大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 (3)甘丹寺。位於達孜縣。 (4)薩迦寺。位於薩迦縣。 (5)扎什倫布寺。位於日喀則市,是歷代班禪駐錫寺。 (6)昌珠寺。位於乃東縣。 (7)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於江孜縣。 (8)藏王墓。吐蕃王朝時期藏王的墓葬群,位於瓊結縣。 (9)古格王國遺址。位於札達縣。 (10)哲蚌寺。位於拉薩市西郊。 (11)色拉寺。位於拉薩市北郊。 (12)羅布林卡。位於拉薩市西郊,以前是達賴的夏宮,現為人民公園。 (13)夏魯寺。位於日喀則市。 (14)托林寺。位於札達縣。 (15)桑耶寺。位於扎囊縣,是西藏的第一座寺院。 (16)卡若遺址。位於昌都縣。 (17)扎塘寺。位於扎囊縣。 (18)白居寺。位於江孜縣。 (19)小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 (20)朗賽林庄園。位於扎囊縣。 (21)大唐天竺使出銘。位於吉隆縣。 (22)拉加里王宮。位於曲松縣。 (23)吉如拉康。位於乃東縣。 (24)桑喀古托寺。位於洛扎縣。 (25)科迦寺。位於普蘭縣。 (26)列山墓地。位於朗縣。 (27)吉堆吐蕃墓群。位於洛扎縣。
西藏食物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製品為主。在牧區一般不食蔬菜,飲食單調,從單一的飲食結構來說,牧區乃至整個西藏都屬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區。眾所周知牛羊肉熱量很高,這有助於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們抵禦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習慣,若到一些牧民或農區家中,你會看到掛到屋內或帳篷內的風乾的牛羊肉,你若去這些人家作客,主人會拿出風乾的牛羊肉叫你品嘗,這種風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嘗得到。 飲料:各種飲料是構成藏族群眾營養食品不可缺少的東西。藏族的飲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與主食糌粑同時食用外,也當作每日食用的飲料。酥油茶與甜茶分別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葉、鹽、白糖製成,酥油茶與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傳統。無論你走進牧民的帳篷,還是農民的泥土小屋,或走親訪友,主人總會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請你品嘗。藏胞出遠門,親友前來送別會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敬上一碗酥油茶,祝遠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順風。藏族的另一種飲料棗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過節前都要釀造大量的青稞酒。從藏歷四月到八月,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和非傳統節日,宗教節日和非宗教節日,拉薩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綠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種色彩的帳篷,一邊喝著青稞酒,一邊盡情歌舞,顯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酥油:在西藏隨時隨地可以見到酥油。在拉薩的八角街,牧民拿著一塊塊、一包包的酥油,擺在地上,拿在手上,到處兜售;不論城鄉,每個糧油店裡,一定斷不了酥油的供應;走進每個家庭,櫃子里擺的東西可以缺這少那,但不會沒有酥油。總之,酥油是每個藏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牧民煉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離器還沒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區,人們提煉酥油仍然是用土辦法。牧民婦女將奶汁稍為加溫,然後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再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便浮了一層談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藏族群眾,特別在牧區,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熱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老鄉們炸果子、「卡賽」,也用酥油。
西藏經濟
2006年經濟建設數據: 國民生產總值(GDP)290.05億元 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2.35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70億元 進出口總額3.28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522萬美元 國內外旅遊者251.21萬人次 旅遊總收入27.71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17.27億元 一般預算收入14.56億元 財政總支出202.29億元 一般預算支出200.20億元 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545.74億元 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04.14億元
成立歷史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通稱《十七條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1955年2月9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七次會議通過《國務院關於成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決定》。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拉薩舉行成立大會,正式成立。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擔任主任委員,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任第一副主任委員,張國華任第二副主任委員。阿沛·阿旺晉美擔任秘書長。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公開撕毀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十七條協議》,在拉薩舉行武裝叛亂。 1959年3月17日,達賴逃離拉薩。 1959年3月22日,拉薩戰役勝利結束,拉薩市區的叛亂被徹底粉碎。 1959年3月28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發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權職權。鑒於西藏自治區籌委會主任達賴喇嘛尚被劫持,由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副主任委員代理主任委員,並任命籌委會常務委員帕巴拉·格列朗傑和阿沛·阿旺晉美為副主任委員。 1959年7月17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閉幕。會議通過了《關於在西藏全區進行民主改革的決議》。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決定順應西藏人民的願望,提前進行西藏民主改革。 1965年7月24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向國務院提出了《關於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的請示報告》。 1965年8月23日,周總理親自主持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58次會議,討論了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請示報告,同意於1965年9月1日召開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並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相應的議案。 1965年8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批准國務院議案,通過關於成立西藏自治區的決議。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舉行。以國務院副總理謝富治為團長的中央代表團參加大會,並表示祝賀。大會於8日選舉產生了西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阿沛·阿旺晉美當選為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傑等7人為副主席。9日,大會舉行閉幕式,西藏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
西藏高校
西藏大學 西藏民族學院 西藏藏醫學院 西藏警官高等專科學校
經濟
西藏目前已發現101種礦產資源,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有41種,勘查礦床100餘處,發現礦點2,000餘處,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22種。西藏優勢礦種有銅、鉻、硼、鋰、鉛、鋅、金、銻、鐵,以及地熱、礦泉水等,部分礦產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萬億元以上。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前5位的有鉻、工藝水晶、剛玉、高溫地熱、銅、高嶺土、菱鎂礦、硼、自然硫、雲母、砷、礦泉水等12種。石油資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礦遠景

Ⅲ 想知道西藏自治區概況

西藏名稱來源
漢語中的「西藏」(藏文為bod ljong)一詞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藏自治區(藏文為bod rang skyong ljong),簡稱為西藏。
「西藏」一詞的來歷,不僅社會大眾,甚至專門研究藏學的學者,能夠解說清楚的也不多。在現今提出的一些說法中,仍存在不少疑難之處。這是由於歷史上藏語、漢語、蒙古語、滿語對青藏高原各部分的地域名稱和對藏族的族稱曾經發生過多次變化,而且這些歷史上的名稱互相交叉和影響,使得至今對西藏和藏民族的稱呼及其含義仍然存在較為復雜的情形。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西藏概況
簡 稱:藏
地理位置: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接壤。北部和東部與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為鄰。
人 口:全區總人口為281萬人(2006年末數字)。人口出生率為17.4‰,死亡率為5.7‰,自然增長率為1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1人, 西藏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多數人口集中在南部和東部。平均預期壽命已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35.5歲提高到目前的67歲。
面 積:120多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西藏全區共劃1地級市、6地區、1縣級市、76縣。
氣 候:年平均氣溫為8度左右
民 族:西藏是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其他還有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未識別民族有夏爾巴人和僜人,其人數較少,只有2000餘人。
旅遊特色: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雪域風光。
西藏簡介:西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嫵媚的南國風采,而與這種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觀,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獨特的魅力。至今,還有許多藏族人的生活習俗與高原之外的現代人有著很大的距離,也正由於距離的產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觀賞價值。
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民族自治區之一,成立於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全長近4000公里的邊境線。全區土地面積為122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8%。
自然地理
地形與山脈
西藏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有著「世界屋脊」之稱。這里地形復雜,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東是高山峽谷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於西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由許多近似東西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全長2400公里,寬約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邊界上;在其周圍5000多平方公里內,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河流與湖泊
在西藏自治區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條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雅魯藏布江。西藏還是國際河流分布最多的一個中國省區,亞洲著名的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這里。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組成,流量豐富,含沙量小,水質好。 雅魯藏布江為西藏第一大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仲巴縣境內的傑馬央宗冰川,經珞瑜地區流入印度,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中國境內崐)全長2057公里,流域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深達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穀穀底最窄處僅 74米,最寬處約200米,全長為370公里。
廣袤的西藏高原上點綴著大小湖泊1500多個,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和扎西南木錯�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個。納木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泊面積為24183平方公里,約佔中國湖泊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西藏高原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湖泊密集區;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圍最大、數量最多的高原湖區。這里的湖泊鹹水湖多,淡水湖少,湖面海拔超過5000米的有17個,它們的面積都在50平方公里以上。
氣候特點
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
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氣溫偏低,日溫差大
全年分為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氣候類型復雜,垂直變化大
西藏高原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除呈現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 「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諺語,即反映了這些特點。 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相比,西藏的空氣稀薄,日照充足,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西藏高原這里每立方米空氣中只含氧氣約150—170克,相當於平原地區的62%至65.4% 。西藏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三分之一�日照時數也是全國的高值中心,拉薩市的年平均日照時數達3021小時。氣溫偏低,年溫差小,但晝夜溫差大。拉薩、日喀則的年平均氣溫和最熱月氣溫比相近緯度的重慶、武漢、上海低10—15攝氏度。拉薩、昌都、日喀則等地的年溫差為18—20攝氏度�阿里地區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氣溫為10攝氏度以上,而夜間氣溫降至攝氏零度以下。 西藏自治區各地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乾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顯,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向西北遞減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僅佔全年的10%至20%;從5月至9月,雨量非常集中,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行政區劃
西藏自治區設1個地級市(拉薩市)、6個地區(昌都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那曲地區、阿里地區)和73個縣(市區)。
其中,拉薩市轄7個縣和1個縣級城關區;昌都地區轄11個縣,行署設在昌都鎮;林芝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八一鎮;山南地區轄12個縣,行署設在澤當鎮;日喀則地區轄17個縣和1個縣級市,行署設在日喀則市;那曲地區轄10個縣,行署設在那曲鎮;阿里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獅泉河鎮。
具體如下:
拉薩市(管轄7個 縣、1個縣級城關區)�拉薩市城關區、林周縣、達孜縣、堆龍德慶縣、尼木縣、當雄縣、曲水縣、墨竹工卡縣。
昌都地區(管轄11個縣)�昌都縣、左貢縣、芒康縣、洛隆縣 、邊壩縣、江達 縣、貢覺縣、類烏齊縣、丁青縣、察雅縣、八宿縣。
林芝地區(管轄7個縣) 林芝縣 、米林縣、朗縣、工布江達縣、波密縣、察隅縣、墨脫縣。
山南地區(管轄1 2個縣) 乃東縣、扎囊縣、貢嘎縣、桑日縣、瓊結縣、洛扎縣、加查縣、隆子縣、曲松縣、措美縣、 錯那縣、浪卡子縣。
日喀則地區(管轄17個縣、1個縣級市)�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江孜縣、定日縣 、薩迦 縣、拉孜縣、昂仁縣、謝通門縣、白朗縣、仁布縣、康馬縣、定結縣、仲巴縣、 亞東縣、吉 隆縣、聶拉木縣、薩嘎縣、崗巴縣。
那曲地區(管轄10個縣)�那曲縣 、申扎縣、班戈 縣、聶榮縣、安多縣、嘉黎縣、巴青縣、比如縣、索縣、尼瑪縣。
阿里地區( 管轄7個縣)�普蘭縣、札達縣、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措勤縣。� �
西藏首府
拉薩市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座有1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它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游北岸,海拔 3658米。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有40萬人口。其中市區面積54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萬,在藏、漢、回等民族,藏族人口佔87%。拉薩市郊區的農牧業比較發達,新建了一批蔬菜、肉食基地。自治區的骨幹工業企業也集中在拉薩,全市有商業網點一萬多個。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特別是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拉薩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市區出現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化風格的建築,如拉薩飯店、西藏人民會堂、西藏大學、西藏體育館、自治區人民醫院、拉薩電影院、群眾藝術館、拉薩少年兒童活動中心等等。拉薩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現已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建立起衛星通信地球站;青藏鐵路已歷史性通車,以拉薩為中心輻射到全西藏的公路網已經形成,市區道路都鋪設了柏油路面和上下水管道。被列入國家重點開發試驗的羊八井地熱田,面積20—30平方公里,地表天然熱能總釋放量高達10.7萬大卡/秒,預計熱能開發潛力15萬千瓦,是中國已投入開發利用的最大地熱電站。 拉薩市有古跡200多處,已開發的旅遊景點20多處,待開發的景點30多處。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羅布林卡等著名建築,都是主要的旅遊區。納木錯、德中溫泉和林周、墨竹工卡自然保護區,是主要的自然風景區。位於舊城區中心的八廓街,是旅遊者的好去處,它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傳統風貌。這里十分繁華,商店林立,香客川流不息。沿街擺滿了各種民族手工藝品以及民族服裝,豐富多彩,應有盡有。
名勝古跡
西藏名勝古跡眾多。目前,全區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地(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
(1)布達拉宮。西藏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堡建築群,位於拉薩市中心,以前是達賴的冬宮。199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大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
(3)甘丹寺。位於達孜縣。
(4)薩迦寺。位於薩迦縣。
(5)扎什倫布寺。位於日喀則市,是歷代班禪駐錫寺。
(6)昌珠寺。位於乃東縣。
(7)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於江孜縣。
(8)藏王墓。吐蕃王朝時期藏王的墓葬群,位於瓊結縣。
(9)古格王國遺址。位於札達縣。
(10)哲蚌寺。位於拉薩市西郊。
(11)色拉寺。位於拉薩市北郊。
(12)羅布林卡。位於拉薩市西郊,以前是達賴的夏宮,現為人民公園。
(13)夏魯寺。位於日喀則市。
(14)托林寺。位於札達縣。
(15)桑耶寺。位於扎囊縣,是西藏的第一座寺院。
(16)卡若遺址。位於昌都縣。
(17)扎塘寺。位於扎囊縣。
(18)白居寺。位於江孜縣。
(19)小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
(20)朗賽林庄園。位於扎囊縣。
(21)大唐天竺使出銘。位於吉隆縣。
(22)拉加里王宮。位於曲松縣。
(23)吉如拉康。位於乃東縣。
(24)桑喀古托寺。位於洛扎縣。
(25)科迦寺。位於普蘭縣。
(26)列山墓地。位於朗縣。
(27)吉堆吐蕃墓群。位於洛扎縣。
西藏的食物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製品為主。在牧區一般不食蔬菜,飲食單調,從單一的飲食結構來說,牧區乃至整個西藏都屬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區。眾所周知牛羊肉熱量很高,這有助於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們抵禦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習慣,若到一些牧民或農區家中,你會看到掛到屋內或帳篷內的風乾的牛羊肉,你若去這些人家作客,主人會拿出風乾的牛羊肉叫你品嘗,這種風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嘗得到。
飲料:各種飲料是構成藏族群眾營養食品不可缺少的東西。藏族的飲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與主食糌粑同時食用外,也當作每日食用的飲料。酥油茶與甜茶分別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葉、鹽、白糖製成,酥油茶與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傳統。無論你走進牧民的帳篷,還是農民的泥土小屋,或走親訪友,主人總會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請你品嘗。藏胞出遠門,親友前來送別會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敬上一碗酥油茶,祝遠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順風。藏族的另一種飲料棗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過節前都要釀造大量的青稞酒。從藏歷四月到八月,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和非傳統節日,宗教節日和非宗教節日,拉薩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綠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種色彩的帳篷,一邊喝著青稞酒,一邊盡情歌舞,顯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酥油:在西藏隨時隨地可以見到酥油。在拉薩的八角街,牧民拿著一塊塊、一包包的酥油,擺在地上,拿在手上,到處兜售;不論城鄉,每個糧油店裡,一定斷不了酥油的供應;走進每個家庭,櫃子里擺的東西可以缺這少那,但不會沒有酥油。總之,酥油是每個藏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牧民煉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離器還沒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區,人們提煉酥油仍然是用土辦法。牧民婦女將奶汁稍為加溫,然後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再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便浮了一層談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藏族群眾,特別在牧區,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熱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老鄉們炸果子、「卡賽」,也用酥油。
西藏經濟
2006年經濟建設數據:
國民生產總值(GDP)290.05億元
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2.35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70億元
進出口總額3.28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522萬美元
國內外旅遊者251.21萬人次
旅遊總收入27.71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17.27億元
一般預算收入14.56億元
財政總支出202.29億元
一般預算支出200.20億元
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545.74億元
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04.14億元
西藏自治區成立歷史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通稱《十七條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1955年2月9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七次會議通過《國務院關於成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決定》。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拉薩舉行成立大會,正式成立。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擔任主任委員,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任第一副主任委員,張國華任第二副主任委員。阿沛·阿旺晉美擔任秘書長。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公開撕毀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十七條協議》,在拉薩舉行武裝叛亂。
1959年3月17日,達賴逃離拉薩。
1959年3月22日,拉薩戰役勝利結束,拉薩市區的叛亂被徹底粉碎。
1959年3月28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發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權職權。鑒於西藏自治區籌委會主任達賴喇嘛尚被劫持,由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副主任委員代理主任委員,並任命籌委會常務委員帕巴拉·格列朗傑和阿沛·阿旺晉美為副主任委員。
1959年7月17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閉幕。會議通過了《關於在西藏全區進行民主改革的決議》。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決定順應西藏人民的願望,提前進行西藏民主改革。
1965年7月24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向國務院提出了《關於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的請示報告》。
1965年8月23日,周總理親自主持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58次會議,討論了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請示報告,同意於1965年9月1日召開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並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相應的議案。
1965年8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批准國務院議案,通過關於成立西藏自治區的決議。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舉行。以國務院副總理謝富治為團長的中央代表團參加大會,並表示祝賀。大會於8日選舉產生了西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阿沛·阿旺晉美當選為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傑等7人為副主席。9日,大會舉行閉幕式,西藏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
西藏高校
西藏大學: http://www.utibet.e.cn/
西藏民族學院: http://www.xzmy.e.cn
西藏藏醫學院
西藏警官高等專科學校
經濟
交通:
青藏鐵路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之初做出的戰略決策,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對加快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鐵路已於2006年7月1日9:00全線通車。
青藏鐵路由青海省西寧市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全長1956公里。其中,西寧至格爾木段長814公里,1979年建成鋪通,1984年投入運營。正在修建的格爾木至拉薩段,自青海省格爾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全長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爾木至南山口既有線改造32公里。
青藏公路,從青海省省會西寧市,經茶卡、都蘭、格爾木到拉薩,全長1214公里,全線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包括海拔4837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柏油公路,全年暢通,是我國四條進藏公路中唯一有客運班車營運的線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路程最短、路況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
新藏公路,從新疆葉城到拉薩的新藏公路全長2841公里,大部分公路處於無人區內,無加油站,當地的司機都要多備幾桶油,而且交通和通訊也十分不便。路途所需時間至少在半個月以上。
川藏公路,川藏公路始於四川成都,經雅安、康定,在新都橋分為南北兩線,南北兩線間有昌都到邦達的公路(169公里)相連。
滇藏公路,從雲南省下關市出發,經香格里拉,北至西藏芒康縣,全長800公里。
中尼公路,從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出發,經樟木友誼橋,進入中國西藏自治區的聶拉木縣,過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市,到達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全長2415公里。

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去西藏客旅遊論壇問問那裡的專家和驢友們,
裡面的攻略和游記對你應該有用
http://www.aroundtibet.com/luntan/index.asp

Ⅳ 打算今年10月下旬去西藏,自助游求詳細攻略!!!

三、旅行

1、西藏旅遊出行方式

(1)跟團游:跟團游價格相對比自由行便宜一些,也相對安全,但是遇到黑心購物團那就不好說了,其次只能玩相對固定的景點,自主性較差,住宿飲食情況不能 保證。

(2)拼車旅行:由於西藏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特徵,拼車成為一種大眾都普遍接受的藏遊方式,其時間自由,遊客自主性較大,價格根據車型決定,選擇性強,價格適中。但是也要選擇一個靠譜的司機,否則被扔到無人區,就只能仰天長嘯了。

(3) 定製品質游:根據個人身體狀況及個人興趣愛好,根據客戶的需求,以旅遊者本人為主導進行旅遊行動流程的設計。即高端旅行策劃機構根據客戶的特定需求,從路線、方式和服務著手為客戶量身打造的具有濃郁個人專屬風格的旅行,比如穿越四大無人區、神山冰川探索、徒步轉山、直升機高空游及其它配套服務。

(4)乘車自由行:價格相對便宜,也相對自由,但是有些站點離景區較遠,少則幾公里,多則幾十公里,在西藏沒有嘗試過,如果時間充裕且有興趣可以嘗試一下。詳細乘車路線如下(下述資料僅供參考,具體請詳細查詢)

1、徒步路線簡介

在此為您總結了西藏10條徒步路線,供徒步發燒友進行交流

1、拉薩—甘丹寺(甲瑪溝)—青朴—桑耶寺時間:4-5天

2、岡仁波齊轉山 2天

3、拉薩——楚布寺——羊八井 時間:2-3天

4、日喀則 嘎瑪溝徒步 時間:10-15天

5、下察隅(察瓦龍鄉)—雲南貢山(丙中洛鄉) 時間:20-25天

6、徒步墨脫 時間:5-7天

7、山南地區洛扎縣:色鄉-白瑪林措 時間:1-2天

8、墨竹工卡縣:德仲溫泉-直貢替寺 時間:1天

9、扎日轉山 措嘎湖 時間:3-5天

10、徒步納木措 時間:7-10天

2、騎行路

線簡介

騎行西藏有11條線路

新藏線、青藏線、川藏南線、川藏北線、滇藏線、唐蕃古道、丙察公路、中尼友誼公路、羌塘線、老新藏線(克里雅古道)、阿里線。

驢友最愛的有3條經典線路

川藏南線、滇藏線、青藏線。

川藏南線:成都——雅安——瀘定——康定——新都橋——理塘——巴塘——竹笆籠——芒康——左貢邦達——八宿——然烏——波密——通麥——林芝——工布江達——墨竹工卡——拉薩全程約2140公里。

滇藏線:昆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德欽——鹽井——芒康——左貢——邦達——八宿——然烏——波密——通麥——林芝——八一——工布江達——墨竹工卡——拉薩全程約2361公里

青藏線:西寧——湟源——青海湖——茶卡——格爾木——昆侖山口——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堆龍德慶——拉薩。全程:1164KM

3、登山要求及注意事項

不想說太多,如果真的想登山,請先經過專業的訓練、及專業的登山領隊,遵守登山條例,莫拿生命開玩笑,且行且珍惜。

希望這篇攻略可以給那些心向西藏的朋友一些建議,使你的西藏旅途更加愉快,攻略僅供參考,你所邁向的每一步都是新的攻略,有任何問題歡迎大家相互交流,隨時私我。謝謝~~

如果你到西藏旅行可以選擇我們西藏大昭旅行社。

西藏大昭旅行社專注於為遊客提供創新的私人定製、商務定製、主題定製一系列旅行服務,涵蓋了大美西藏的商務接洽、資源共享、旅遊攻略、純玩自由行等經典項目!

西藏大昭旅行社是幹嘛的?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大昭旅遊經營客棧,旅遊線路,汽車租賃,還有最頂級的旅行管家服務,很多第一次旅行的也不用擔心,我們可以給你詳細的行程安排,預算服務。

一個人來也不要擔心,西藏大昭旅行社的專業旅行管家可以給你找到小夥伴,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我們豐富的防坑防騙經驗會給你西藏之行提供安全保障。在遊玩過程中,我們的旅行管家隨時在線跟蹤遊客遊玩情況,對所遇到問題能及時,快速處理,

Ⅳ 洛隆縣的特產美食

邦達草原、馬鞍山、加玉大峽谷、五指山、卓瑪朗措、八東措湖、翁西伍中山、丁達拉普巴(溶洞)、媽康珠普巴(溶洞)、尼桑普巴(溶洞)、達龍普巴(溶洞)等。
註:洛隆風景名勝圖冊來源 昌都戰役洛宗戰斗遺址、十八軍154團碩督宿營地遺址等。

Ⅵ 有關西藏的地理位置

簡 稱:藏
地理位置: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接壤。北部和東部與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為鄰。
人 口:全區總人口為281萬人(2006年末數字)。人口出生率為17.4‰,死亡率為5.7‰,自然增長率為1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1人, 西藏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多數人口集中在南部和東部。平均預期壽命已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35.5歲提高到目前的67歲。
面 積:120多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西藏全區共劃1地級市、6地區、1縣級市、76縣。
氣 候:年平均氣溫為8度左右
民 族:西藏是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其他還有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未識別民族有夏爾巴人和僜人,其人數較少,只有2000餘人。
旅遊特色: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雪域風光。
西藏簡介:西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嫵媚的南國風采,而與這種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觀,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獨特的魅力。至今,還有許多藏族人的生活習俗與高原之外的現代人有著很大的距離,也正由於距離的產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觀賞價值。
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民族自治區之一,成立於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全長近4000公里的邊境線。全區土地面積為122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8%。
自然地理
地形與山脈
西藏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有著「世界屋脊」之稱。這里地形復雜,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東是高山峽谷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於西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由許多近似東西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全長2400公里,寬約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邊界上;在其周圍5000多平方公里內,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河流與湖泊
在西藏自治區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條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雅魯藏布江。西藏還是國際河流分布最多的一個中國省區,亞洲著名的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這里。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組成,流量豐富,含沙量小,水質好。 雅魯藏布江為西藏第一大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仲巴縣境內的傑馬央宗冰川,經珞瑜地區流入印度,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中國境內崐)全長2057公里,流域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深達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穀穀底最窄處僅 74米,最寬處約200米,全長為370公里。
廣袤的西藏高原上點綴著大小湖泊1500多個,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和扎西南木錯�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個。納木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泊面積為24183平方公里,約佔中國湖泊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西藏高原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湖泊密集區;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圍最大、數量最多的高原湖區。這里的湖泊鹹水湖多,淡水湖少,湖面海拔超過5000米的有17個,它們的面積都在50平方公里以上。
氣候特點
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
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氣溫偏低,日溫差大
全年分為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氣候類型復雜,垂直變化大
西藏高原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除呈現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 「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諺語,即反映了這些特點。 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相比,西藏的空氣稀薄,日照充足,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西藏高原這里每立方米空氣中只含氧氣約150—170克,相當於平原地區的62%至65.4% 。西藏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三分之一�日照時數也是全國的高值中心,拉薩市的年平均日照時數達3021小時。氣溫偏低,年溫差小,但晝夜溫差大。拉薩、日喀則的年平均氣溫和最熱月氣溫比相近緯度的重慶、武漢、上海低10—15攝氏度。拉薩、昌都、日喀則等地的年溫差為18—20攝氏度�阿里地區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氣溫為10攝氏度以上,而夜間氣溫降至攝氏零度以下。 西藏自治區各地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乾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顯,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向西北遞減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僅佔全年的10%至20%;從5月至9月,雨量非常集中,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行政區劃
西藏自治區設1個地級市(拉薩市)、6個地區(昌都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那曲地區、阿里地區)和73個縣(市區)。
其中,拉薩市轄7個縣和1個縣級城關區;昌都地區轄11個縣,行署設在昌都鎮;林芝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八一鎮;山南地區轄12個縣,行署設在澤當鎮;日喀則地區轄17個縣和1個縣級市,行署設在日喀則市;那曲地區轄10個縣,行署設在那曲鎮;阿里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獅泉河鎮。
具體如下:
拉薩市(管轄7個 縣、1個縣級城關區)�拉薩市城關區、林周縣、達孜縣、堆龍德慶縣、尼木縣、當雄縣、曲水縣、墨竹工卡縣。
昌都地區(管轄11個縣)�昌都縣、左貢縣、芒康縣、洛隆縣 、邊壩縣、江達 縣、貢覺縣、類烏齊縣、丁青縣、察雅縣、八宿縣。
林芝地區(管轄7個縣) 林芝縣 、米林縣、朗縣、工布江達縣、波密縣、察隅縣、墨脫縣。
山南地區(管轄1 2個縣) 乃東縣、扎囊縣、貢嘎縣、桑日縣、瓊結縣、洛扎縣、加查縣、隆子縣、曲松縣、措美縣、 錯那縣、浪卡子縣。
日喀則地區(管轄17個縣、1個縣級市)�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江孜縣、定日縣 、薩迦 縣、拉孜縣、昂仁縣、謝通門縣、白朗縣、仁布縣、康馬縣、定結縣、仲巴縣、 亞東縣、吉 隆縣、聶拉木縣、薩嘎縣、崗巴縣。
那曲地區(管轄10個縣)�那曲縣 、申扎縣、班戈 縣、聶榮縣、安多縣、嘉黎縣、巴青縣、比如縣、索縣、尼瑪縣。
阿里地區( 管轄7個縣)�普蘭縣、札達縣、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措勤縣。� �
西藏首府
拉薩市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座有1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它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游北岸,海拔 3658米。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有40萬人口。其中市區面積54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萬,在藏、漢、回等民族,藏族人口佔87%。拉薩市郊區的農牧業比較發達,新建了一批蔬菜、肉食基地。自治區的骨幹工業企業也集中在拉薩,全市有商業網點一萬多個。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特別是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拉薩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市區出現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化風格的建築,如拉薩飯店、西藏人民會堂、西藏大學、西藏體育館、自治區人民醫院、拉薩電影院、群眾藝術館、拉薩少年兒童活動中心等等。拉薩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現已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建立起衛星通信地球站;青藏鐵路已歷史性通車,以拉薩為中心輻射到全西藏的公路網已經形成,市區道路都鋪設了柏油路面和上下水管道。被列入國家重點開發試驗的羊八井地熱田,面積20—30平方公里,地表天然熱能總釋放量高達10.7萬大卡/秒,預計熱能開發潛力15萬千瓦,是中國已投入開發利用的最大地熱電站。 拉薩市有古跡200多處,已開發的旅遊景點20多處,待開發的景點30多處。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羅布林卡等著名建築,都是主要的旅遊區。納木錯、德中溫泉和林周、墨竹工卡自然保護區,是主要的自然風景區。位於舊城區中心的八廓街,是旅遊者的好去處,它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傳統風貌。這里十分繁華,商店林立,香客川流不息。沿街擺滿了各種民族手工藝品以及民族服裝,豐富多彩,應有盡有。
名勝古跡
西藏名勝古跡眾多。目前,全區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地(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
(1)布達拉宮。西藏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堡建築群,位於拉薩市中心,以前是達賴的冬宮。199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大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
(3)甘丹寺。位於達孜縣。
(4)薩迦寺。位於薩迦縣。
(5)扎什倫布寺。位於日喀則市,是歷代班禪駐錫寺。
(6)昌珠寺。位於乃東縣。
(7)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於江孜縣。
(8)藏王墓。吐蕃王朝時期藏王的墓葬群,位於瓊結縣。
(9)古格王國遺址。位於札達縣。
(10)哲蚌寺。位於拉薩市西郊。
(11)色拉寺。位於拉薩市北郊。
(12)羅布林卡。位於拉薩市西郊,以前是達賴的夏宮,現為人民公園。
(13)夏魯寺。位於日喀則市。
(14)托林寺。位於札達縣。
(15)桑耶寺。位於扎囊縣,是西藏的第一座寺院。
(16)卡若遺址。位於昌都縣。
(17)扎塘寺。位於扎囊縣。
(18)白居寺。位於江孜縣。
(19)小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
(20)朗賽林庄園。位於扎囊縣。
(21)大唐天竺使出銘。位於吉隆縣。
(22)拉加里王宮。位於曲松縣。
(23)吉如拉康。位於乃東縣。
(24)桑喀古托寺。位於洛扎縣。
(25)科迦寺。位於普蘭縣。
(26)列山墓地。位於朗縣。
(27)吉堆吐蕃墓群。位於洛扎縣。
PS:我是復制的。目前系西藏大學學生

Ⅶ 西藏的位置

簡 稱:藏
地理位置: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接壤。北部和東部與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為鄰。
人 口:全區總人口為281萬人(2006年末數字)。人口出生率為17.4‰,死亡率為5.7‰,自然增長率為1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1人, 西藏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多數人口集中在南部和東部。平均預期壽命已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35.5歲提高到目前的67歲。
面 積:120多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西藏全區共劃1地級市、6地區、1縣級市、76縣。
氣 候:年平均氣溫為8度左右
民 族:西藏是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其他還有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未識別民族有夏爾巴人和僜人,其人數較少,只有2000餘人。
旅遊特色: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雪域風光。
西藏簡介:西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嫵媚的南國風采,而與這種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觀,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獨特的魅力。至今,還有許多藏族人的生活習俗與高原之外的現代人有著很大的距離,也正由於距離的產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觀賞價值。
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民族自治區之一,成立於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全長近4000公里的邊境線。全區土地面積為122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8%。
自然地理
地形與山脈
西藏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有著「世界屋脊」之稱。這里地形復雜,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東是高山峽谷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於西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由許多近似東西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全長2400公里,寬約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邊界上;在其周圍5000多平方公里內,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河流與湖泊
在西藏自治區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條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雅魯藏布江。西藏還是國際河流分布最多的一個中國省區,亞洲著名的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這里。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組成,流量豐富,含沙量小,水質好。 雅魯藏布江為西藏第一大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仲巴縣境內的傑馬央宗冰川,經珞瑜地區流入印度,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中國境內崐)全長2057公里,流域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深達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穀穀底最窄處僅 74米,最寬處約200米,全長為370公里。
廣袤的西藏高原上點綴著大小湖泊1500多個,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和扎西南木錯�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個。納木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泊面積為24183平方公里,約佔中國湖泊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西藏高原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湖泊密集區;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圍最大、數量最多的高原湖區。這里的湖泊鹹水湖多,淡水湖少,湖面海拔超過5000米的有17個,它們的面積都在50平方公里以上。
氣候特點
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
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氣溫偏低,日溫差大
全年分為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氣候類型復雜,垂直變化大
西藏高原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除呈現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 「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諺語,即反映了這些特點。 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相比,西藏的空氣稀薄,日照充足,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西藏高原這里每立方米空氣中只含氧氣約150—170克,相當於平原地區的62%至65.4% 。西藏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三分之一�日照時數也是全國的高值中心,拉薩市的年平均日照時數達3021小時。氣溫偏低,年溫差小,但晝夜溫差大。拉薩、日喀則的年平均氣溫和最熱月氣溫比相近緯度的重慶、武漢、上海低10—15攝氏度。拉薩、昌都、日喀則等地的年溫差為18—20攝氏度�阿里地區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氣溫為10攝氏度以上,而夜間氣溫降至攝氏零度以下。 西藏自治區各地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乾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顯,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向西北遞減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僅佔全年的10%至20%;從5月至9月,雨量非常集中,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行政區劃
西藏自治區設1個地級市(拉薩市)、6個地區(昌都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那曲地區、阿里地區)和73個縣(市區)。
其中,拉薩市轄7個縣和1個縣級城關區;昌都地區轄11個縣,行署設在昌都鎮;林芝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八一鎮;山南地區轄12個縣,行署設在澤當鎮;日喀則地區轄17個縣和1個縣級市,行署設在日喀則市;那曲地區轄10個縣,行署設在那曲鎮;阿里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獅泉河鎮。
具體如下:
拉薩市(管轄7個 縣、1個縣級城關區)�拉薩市城關區、林周縣、達孜縣、堆龍德慶縣、尼木縣、當雄縣、曲水縣、墨竹工卡縣。
昌都地區(管轄11個縣)�昌都縣、左貢縣、芒康縣、洛隆縣 、邊壩縣、江達 縣、貢覺縣、類烏齊縣、丁青縣、察雅縣、八宿縣。
林芝地區(管轄7個縣) 林芝縣 、米林縣、朗縣、工布江達縣、波密縣、察隅縣、墨脫縣。
山南地區(管轄1 2個縣) 乃東縣、扎囊縣、貢嘎縣、桑日縣、瓊結縣、洛扎縣、加查縣、隆子縣、曲松縣、措美縣、 錯那縣、浪卡子縣。
日喀則地區(管轄17個縣、1個縣級市)�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江孜縣、定日縣 、薩迦 縣、拉孜縣、昂仁縣、謝通門縣、白朗縣、仁布縣、康馬縣、定結縣、仲巴縣、 亞東縣、吉 隆縣、聶拉木縣、薩嘎縣、崗巴縣。
那曲地區(管轄10個縣)�那曲縣 、申扎縣、班戈 縣、聶榮縣、安多縣、嘉黎縣、巴青縣、比如縣、索縣、尼瑪縣。
阿里地區( 管轄7個縣)�普蘭縣、札達縣、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措勤縣。� �
西藏首府
拉薩市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座有1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它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游北岸,海拔 3658米。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有40萬人口。其中市區面積54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萬,在藏、漢、回等民族,藏族人口佔87%。拉薩市郊區的農牧業比較發達,新建了一批蔬菜、肉食基地。自治區的骨幹工業企業也集中在拉薩,全市有商業網點一萬多個。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特別是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拉薩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市區出現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化風格的建築,如拉薩飯店、西藏人民會堂、西藏大學、西藏體育館、自治區人民醫院、拉薩電影院、群眾藝術館、拉薩少年兒童活動中心等等。拉薩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現已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建立起衛星通信地球站;青藏鐵路已歷史性通車,以拉薩為中心輻射到全西藏的公路網已經形成,市區道路都鋪設了柏油路面和上下水管道。被列入國家重點開發試驗的羊八井地熱田,面積20—30平方公里,地表天然熱能總釋放量高達10.7萬大卡/秒,預計熱能開發潛力15萬千瓦,是中國已投入開發利用的最大地熱電站。 拉薩市有古跡200多處,已開發的旅遊景點20多處,待開發的景點30多處。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羅布林卡等著名建築,都是主要的旅遊區。納木錯、德中溫泉和林周、墨竹工卡自然保護區,是主要的自然風景區。位於舊城區中心的八廓街,是旅遊者的好去處,它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傳統風貌。這里十分繁華,商店林立,香客川流不息。沿街擺滿了各種民族手工藝品以及民族服裝,豐富多彩,應有盡有。
名勝古跡
西藏名勝古跡眾多。目前,全區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地(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
(1)布達拉宮。西藏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堡建築群,位於拉薩市中心,以前是達賴的冬宮。199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大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
(3)甘丹寺。位於達孜縣。
(4)薩迦寺。位於薩迦縣。
(5)扎什倫布寺。位於日喀則市,是歷代班禪駐錫寺。
(6)昌珠寺。位於乃東縣。
(7)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於江孜縣。
(8)藏王墓。吐蕃王朝時期藏王的墓葬群,位於瓊結縣。
(9)古格王國遺址。位於札達縣。
(10)哲蚌寺。位於拉薩市西郊。
(11)色拉寺。位於拉薩市北郊。
(12)羅布林卡。位於拉薩市西郊,以前是達賴的夏宮,現為人民公園。
(13)夏魯寺。位於日喀則市。
(14)托林寺。位於札達縣。
(15)桑耶寺。位於扎囊縣,是西藏的第一座寺院。
(16)卡若遺址。位於昌都縣。
(17)扎塘寺。位於扎囊縣。
(18)白居寺。位於江孜縣。
(19)小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
(20)朗賽林庄園。位於扎囊縣。
(21)大唐天竺使出銘。位於吉隆縣。
(22)拉加里王宮。位於曲松縣。
(23)吉如拉康。位於乃東縣。
(24)桑喀古托寺。位於洛扎縣。
(25)科迦寺。位於普蘭縣。
(26)列山墓地。位於朗縣。
(27)吉堆吐蕃墓群。位於洛扎縣。

閱讀全文

與洛隆縣旅遊景點馬鞍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