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根本目標是滿足什麼的利益需求
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根本目標是滿足人民的利益需求。這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本質要求。
『貳』 公共服務包括哪些
目前,公共服務這一措詞已被相當廣泛地使用,但是,對什麼是公共服務,卻有不同的見解,在很多情況下是含糊不清的,而概念上的混亂又助長了實踐中的混亂。
公共服務與公共管理
所有涉及到國家管理的行為與活動都在公共管理的涵蓋之內。公共服務管理屬於公共管理的組成部分。但公共服務管理與公共行政管理是不同的,是兩種不同性質與形式的公共管理。例如,對公辦教育或公立學校的管理屬於公共服務管理,但政府對教育的執法與行政管理則屬於公共行政管理。
公共服務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
這四項職能都是國家應承擔的,都屬於由公職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在廣義上,可以將公職人員使用公共權力與資源所從事的各項工作都看作是公共服務。當國家是建立在普遍的公民主權基礎之上的時候,國傢具有公共性質,國家存在的目的和職能,就是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由國家的公共性質所決定,國家體系中的所有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人們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在中國,這意味著在人大、法院、國務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國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但是,對公共服務的概念只有作狹義、具體和明確的界定才能在理論和實際操作上具有實質性意義,即提供公共服務是國家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並且可與政府或國家的其他職能相區分。也就是說,公共服務只是同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相並列的國家的又一項職能。
狹義的公共服務不包括國家所從事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一些職能活動,即凡屬政府的行政管理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監管行為,以及影響宏觀經濟和社會整體的操作性行為,都不屬於狹義公共服務,因為,這些政府行為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種具體的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則是公民活動的間接需求,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公共服務滿足公民生活、生存與發展的某種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如果教育過程中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屬於教育公共服務。但是,諸如執法、監督、稅收、登記注冊以及處罰等政府行為,雖然也同公民發生關系,也是公民從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政府工作,但這些類別的公共活動卻並不是在滿足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公民也不會從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動的間接公共需求的滿足,所以類似政府行為都不是公共服務。筆者的研究所採用的公共服務的概念是狹義的,即能夠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由國家介入的服務活動,如教育、醫療保健、社會保障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
公共服務的類別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叄』 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積極意義是什麼
1、有利於健全公共服務供給的體制機制:當前在我國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責中,沒有形成可持續的財政支持體制,沒有建立規范的政府分工和問責機制,沒有形成地區間和城鄉之間資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嚴重影響了公共服務所提供的數量和質量,並制約了公共服務基本功能的有效發揮。
2、有利於公眾參與公共服務的管理與監督:隨著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對公共服務需求越來越大、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國家之間、地方之間公共服務的差異也越來越敏感,已經不再僅僅滿足於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務上花了多少錢,更關心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對公眾的工作生活帶來了什麼切實的改善。
3、有利於提高公共資源整體配置效率:政府資源配置的職能不僅沒有削弱而且還在不斷加強。雖然2005年我國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僅為18.5%,但從政府實際能支配的資源和職能范圍看,我國屬於「大政府」國家。
4、有利於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日趨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以跨國企業為代表的國際競爭逐步演變為國家間市場、企業、政府、資源等全方位的競爭。政府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國際競爭的後台支持,而是直接走上了國際競爭的前沿舞台。
中國政府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但在操作層面必須明確界定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從中國的現實看,可以運用基礎性、廣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四個標准來界定。所謂基礎性,是指那些對人類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公共服務,它們的缺失將嚴重影響人類發展。
所謂廣泛性。是指那些影響到全社會每一個家庭和個人的公共服務供給。所謂迫切性,是指事關廣大社會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利益的公共服務。所謂可行性,是指公共服務的提供要與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公共財政能力相適應。
從上述標准判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基本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是廣大城鄉居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務,是建立社會安全網、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成為現階段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
『肆』 公共服務主要目的是什麼
公共服務不是擾民的理由
近日看到這樣一個情景:在我市某區一主幹道,一輛環衛垃圾車緩慢行駛,一輛私家車跟在後面慢慢往前移動,一著急,私家車司機鳴笛提醒了一下,這下可惹惱了開垃圾車的那位五六十歲的環衛大哥,只見他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停下車不走了,堵得後車過不去,也不得不停下。後車司機搖下車窗,問道:「你為啥不走了?」答曰:「我高興不走!」這句回答,霸氣側漏!懟得後車司機一愣,只好無奈地倒車,從旁邊繞過去!
一段時期以來,「兩城」創建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廣大環衛工作者為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大家有目共睹。環衛部門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其積極意義不容小覷,理應得到市民的支持。而且,絕大多數環衛師傅起早貪黑、不嫌臟不嫌累的工作態度,也值得肯定和贊揚。然而不得不說的是,還真有極少數環衛人員個人素質不高,仗著為大家提供公共服務,便以「功臣」自居,「倚老賣老」,霸氣十足,比如隨意停車擋道、逆向行駛等等行為,給大家帶來一些不便,甚至有的到了擾民的地步,多少令人感到有些遺憾。就像上述那位開垃圾車的環衛大哥,就因為後車鳴笛催了他一下,便轉眼變成了「路怒族」,明明再往前開幾米就讓出了道,偏偏停車跟人頂上了「牛」,這種行為就給整個環衛部門的美好形象抹了黑。
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只有社會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行業都很重要,誰也離不開誰。環衛部門對於一個城市尤其重要,市民生活須臾離不了他們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因為默默無聞的辛勞付出,環衛工人群體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尊重,被譽為「城市的美容師」。但是,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務並不是擾民的理由,切不可因為崗位的重要性和大家的看重而產生「驕嬌之氣」,讓人說不得、摸不得、惹不起。公共服務的目的本是為了便民,真正做到便民而不擾民,才是服務到了市民的心坎上。
古語雲:「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尊重要以心換心,「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文明和諧的涵養,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當你我他都主動伸出溫暖的雙手,由內而外地激發善意之舉,以禮相待,真誠對人,形成「合抱之力」,才能托舉起和諧社會的精神大廈。
『伍』 建設公共網路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讓普羅大眾都能免費用上無線網路,為公眾提供商務學習應用等的便利,提高公共基礎建設的多樣性。
『陸』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以什麼為目的 以什麼為主導 以什麼為支撐 以什麼為骨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
『柒』 地方政府公共服務提供與公眾滿意度方面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分別是什麼
cnki
『捌』 政府的社會服務職能具體包括什麼內容實施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具體的政策措施
推進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建設
「十一五」規劃把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放在了深化體制改革的突出重要位置,強調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強各級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這對加快我國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更好地保障和促進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總體原則
從世界市場經濟發展進程看,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職能定位也是不斷演變的,履行政府職能的模式也是不同的。
政府職能轉變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適應了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的政府職能定位正基本趨於一致,即建設一個有限政府,一個公共服務型政府。
我們要從我國國情出發,進一步把各級政府的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對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上來,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建立符合本國、本區域特點的公共服務型政府模式,探索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共服務體系,這是我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所謂公共服務型政府,就是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一個無私的、沒有私人利益的政府;一個最小化的、有限政府,必須把政府職能集中到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主要提供製度供給、確定公共政策、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總的原則是要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1、以人為本來決定服務導向。政府服務要充分體現為民服務的宗旨。這是公共服務提供從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會本位、民本位轉變的一個根本思路選擇,也是政府與社會之間正確關系的體現,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要求的體現。其主要途徑有:一是擴大政府決策的公眾參與。政府提供什麼公共服務,怎樣提供,應當事先聽取公眾的意見,以公眾意願作為第一價值取向,並建立有關了解民意、公共參與決策的渠道、規則和程序;二是政府公共服務如何應當以社會的評價為主,以服務對象的評價為主,加大公眾影響比重。
2、以市場競爭來提高服務效能。要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科學設計安排政府與市場主體的分工,擴大公共服務中市場競爭的領域,通過招投標、合同承包、特許經營等市場運作方式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公共服務的供給和需求,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這方面已經進行的改革嘗試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進行下去,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3、以社會力量來改善服務供給。在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過程中,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改善公共服務,鼓勵各種民間組織參與興辦公益事業和社會服務。要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逐步把原來由政府承擔的一些公共服務職能,轉移給非政府組織和私人部門,實現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和供給方式的多樣化,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
4、以法治化建設來強化服務保障。要大力推進公共服務的法治化建設,在國家相關立法中進一步明確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責,通過一系列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建構,為公共服務提供製度性的保障。要強化法律規章的實施,進一步加強對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規范和監督,增強政府的責任意識、法制意識。我國目前推出的監督法等已經在這方面邁出可喜的步伐。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建議
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關鍵是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步伐,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使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真正成為各級政府的核心職能,切實解決好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的「越位」、「錯位」、「缺位」問題。
1、強化支撐,推進公共財政體制建設。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要加快建立公共型財政體制,構建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制度基礎。要通過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促進政府職能從經濟建設主導向公共服務主導轉變。財政支出結構的轉型要做到「兩降五增」。「兩降」即降低財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費的比重、降低財政支出中經濟建設費的比重;「五增」即增加五大公共領域的財政投入。一是公共安全;二是公共衛生,不斷提高公共衛生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加強公共衛生和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和完善統一有效的醫療保障體制,重建農村的合作醫療體系;三是公共的教育與職業培訓;四是轉向公共的救濟體制;五是公共便利,加大對包括交通、電力、橋梁、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切實提高全體人民的公共便利程度。
2、加強保障,推進政府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要著力克服體制性障礙,進一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強化政府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能力的體制保障。總的是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進一步理順部門分工,合理設置機構,加強綜合協調,改進和完善政府事務綜合管理。推進我國行政機構設置法治化的進程,盡快制定頒布機構編製法規,將機構改革和編制管理納入法律規范范疇進行依法管理,增強公共財政預算對機構編制的硬約束作用。
3、夯實基礎,加強公民監督。必須強化和完善對行政權力的全方位監督機制,進一步增強監督的獨立性、公開性和民主參與。擴大基層民主,完善基層政權、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堅持和完善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辦事公開制度,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建立保護公民權利的行政執法制度,行政機關要做到權力與責任相統一,公民應做到義務與權利相統一。
4、優化結構,建立穩定高效的公共服務人才隊伍。要加強對政府公務員的培訓,建設學習型政府,著力推動政府部門成為一種精簡、扁平、網路化、有彈性、能夠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創新的組織。要鼓勵公務員終身學習,重視發揮公務員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重視建立科學的激勵制度,吸引集聚優秀人才進入公務員隊伍。
5、科學決策,提高公共政策的服務水平。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保證公共政策符合民意、科學有效。各項重大決策,都要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保證基層幹部群眾和下級組織的意見能及時反映上來。進一步提高決策透明度,建立決策項目的預告制度和重大事項的社會公示制度、公開聽證制度,激發群眾參政議政的熱情,保證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6、完善評估,修改和完善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的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必須盡快按照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並認真實施以公共服務為取向的,能夠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政府政績考核體系,尤其是調整縣鄉級政府和公務員政績考核的指標體系,使其真正反映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玖』 什麼是公共服務
在中國,這是創造性的新事業,也是中國所面對的重大挑戰,從而也就存在著許多未知的和不確定的東西。因此,很有必要明確弄清關於公共服務的含義。公共服務可以有三種含義公共服務的第一種含義:國家是公共服務型國家,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關於國家,有很多定義。在每一個社會中,都存在著社會整體的權力,它是壟斷的和最有權威的,並以強制性力量為依託。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社會整體的權力,是由決策或立法、審判或司法、以及行政執行機構構成的權力體系。本文中所謂的國家,即是指這一社會整體的權力體系。當國家是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的時候,國傢具有公共性質,國家存在的目的和職能,就是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由國家的公共性質所決定,國家體系中的所有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人們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在中國,這意味著在人大、法院、國務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國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上述機構也都是或者都應是公共服務機構。公共服務的第二種含義: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本文中所謂的政府,是指國家的執行機構。雖然有人將國家稱作廣義的政府,但從邏輯關系和實際運用的角度看,將國家的行政機構或者國家意志的執行機構視為政府將更明確和易於理解。國家是一種社會權力體系,而政府則是一種組織機構;國家確定權力運作的方向和重大決策,政府則負責實施貫徹。政府是國家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國家的性質決定著政府的性質。當國家權力體系具有公共性質的時候,作為國家主要執行機構的政府應該成為公共服務型政府,通過貫徹國家意志、執行公共職能、提供公共服務。在這個意義上,各種形式的政府部門和機構都是公共服務機構,政府的各項職能都具有公共服務的性質,政府的工作人員也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公共服務的第三種含義:即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並且可與政府的其他職能相區分。在這個意義上,即使在公共服務型國家和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條件下,國家公職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所從事的並不都是公共服務,他們中只有部分人才從事公共服務活動。近年來,在政府職能轉變的改革中,通常提到「中國政府的職能應轉變到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在這里,公共服務是同其他三項政府職能相並列以示區別的。公共服務:具體、直接、公共性具體的直接的公共服務,是能使公民(包括其被監護人如未成年的子女)及其組織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的社會生產過程。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雖也是公民活動所需的,但那都是間接的,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能夠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除衣食住行外,有教育、醫療保健、社會關照以及環境等。公共服務是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的社會生產過程。公民及其組織的各種直接需求,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生產過程予以滿足。在這些社會生產過程中,通過資源的配置和組合而達到產出。這些社會生產過程就是提供服務的過程(這里所指的服務同產出是否實物形式無關)。在一個社會中,由公民及其組織產生對服務的總需求。這個社會的總服務供給是由民間服務和公共服務兩部分構成的。公共服務只是社會總服務中與民間服務相對的一個部分。如果一個社會生產過程沒有使用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是純粹民間行為,屬於民間服務而不是公共服務。政府體現和行使的是公共權力,公共資源則是由國家所有的各種資源和資金。如果一個社會生產過程中有政府以某種方式的介入,如財政資金、產權或特許等,並在某種程度上貫徹著國家意志,那麼就屬於公共服務。譬如,不僅政府和公立機構提供的教育是公共服務,民間教育機構如果有政府特許或者使用了公共資源,那麼也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公共服務一定是公民所需的,能夠使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的,使公民受益的和得到享受的。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公共服務的對象是公民及其組織。公民的各種直接需求,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組織起來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公民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分別表達了公民的經濟需求和社會需求。公民的經濟組織即各種形式營利性的企業,公民的社會組織即各種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這兩種組織形式構成了民間的組織。在中國,目前分別被稱作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政府為滿足公民及其組織的直接需求所開展和介入的活動,即為公共服務。如果某政府機構是在為政府本身的需要而工作,其服務對象是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那麼就不屬於公共服務。公共服務滿足的是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對服務的需求可以是無限的,但卻並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務去滿足所有那些需求。公共服務只須保障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的滿足,而其它部分的直接需求則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去決定。譬如,公共服務應該對每一個公民及其被監護人保證基礎教育的供給和基本社會保障的供給,在此之外的教育和社會保障可以留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決定。也就是說,保障社會弱勢群體或者窮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權利是公共服務的目標,富人則可以通過民間供給機制去滿足其更多的或更高的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公共服務水平和優先事項安排是由該社會的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價值取向、社會經濟體制以及發展戰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公共服務的種類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性公共服務;經濟性公共服務;社會性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性公共服務是指那些公民及其組織從事經濟和社會活動、或者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有某種政府行為介入的基礎性服務,如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等。經濟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或生產活動所提供的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社會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的生活、發展與娛樂等社會性直接需求提供的服務,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福利以及環境保護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的服務。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必須有政府介入,但卻並不一定須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與手段是多樣的,其所依託的組織機構也是多種形式的。譬如,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可以是公共行政機構,即正式的政府機構,可以是專門的公共服務機構,如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等,在中國稱作事業單位;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民間服務組織。 所謂公共性的民間組織,是指私人企業和各種形式的社會組織,如非營利組織和社區組織等。私人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共同特性是非政府,它們都不屬於公共組織。但是,如果有了政府行為的某種介入,如政府通過特許經營、合同承包、無償資助或者優惠貸款、共同投資等方式介入了民間組織的活動,那麼這些私人和社會組織在保持其民間性質的同時還具有了一定的公共性,成為貫徹國家意志、提供公共服務的組織工具。在實現公共服務的整個過程中,政府必須承擔最終責任,保障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績效,但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卻可以根據情況靈活選擇和組合。公共服務不同於公共行政公共服務不同於公共行政,但卻屬於公共管理。公共服務是有政府行為介入的一種服務機制,而公共行政則是以政府為主體的一種權力機制。公共服務可以使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如教育和醫療保健。公共行政則是規范公民開展社會活動的行為以及公民的其他間接需求。公共服務可以由公民根據個人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選擇,公共行政則要求公民必須接受。公共服務涉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公共行政則是自上而下的等級式的。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等是專門的公共服務機構,政府則是專門的公共行政機構。公共管理則涵蓋公共服務和公共行政,包括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管理。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公共服務可分為一般公共服務與具體公共服務。如果國家的性質與職能是為全體公民及其共同利益服務,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那麼所有的國家公職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不論其所從事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如何,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所有使用了國家公共權力和國家公共資源的社會過程都屬於公共服務。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共服務。具體的公共服務則是依其內容和形式而定的。具體公共服務分為直接公共服務和間接公共服務。間接公共服務是指為滿足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如未成年子女)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間接需求而不是直接需求、使用了國家權力和國有資源的社會活動過程,如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直接公共服務則是為滿足公民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直接需求的、有國家權力、政府行為和國有資源介入的社會生產過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