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主要政策主張是什麼
釋義:發揮市場機制在公共服務領域中的作用,積極借鑒私營管理的技術和方法,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
主張:
1、以顧客為導向,奉行顧客至上的全新價值理念。新公共管理完全改變了傳統模式下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政府不再是發號施令的權威官僚機構,而是以人為本的服務提供者。
2、治道變革,政府職能由「劃槳」轉為「掌舵」。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在公共行政中應該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執行政策,政府應該把管理和具體操作分開。
3、創建有事業心和有預見的政府。新公共管理認為「政府必須以收費來籌款,通過創造新的收入來源以保證未來的收入」。不僅如此,政府還必須轉變價值觀,在把利潤動機轉向公眾使用的基礎上。
4、重視效率追求。追求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新公共服務理論主張擴展閱讀
新公共管理理論要點:
1、公共政策領域中的專業化管理。這意味著讓管理者管理,或如胡德所言「由高層人員對組織進行積極的、顯著的、裁量性的控制」。對此最為典型的合理解釋是「委以責任的前提是對行為責任進行明確的區分」。
2、績效的明確標准和測量。這需要確立目標並設定績效標准,其支持者在論證時提出「委以責任需要明確描述目標;提高效率需要牢牢盯住目標」。
3、格外重視產出控制。根據所測量的績效將資源分配到各個領域,因為「需要重視的是目標而非過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公共管理理論
❷ 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什麼簡答題,無書
1. 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掌舵
2. 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
3.在思想上要具有戰略版性,在行動上要具有民權主性
4.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
5.責任並不簡單
6.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率
7.公民權和公共服務比企業家精神更重要
❸ 怎樣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論與新公共服務的理論爭辯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
新公共管理理論是相對於傳統管理理論而言,以全新的視角、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價值觀審視去和研究公共行政的現實和未來發展。其基本特徵是在公共領域引入市場機制和私人企業的管理方法,如對公有企業的私有化改造、下放管理權力、增加透明度、政府業務合同外包、政府績效評估等。主要以經濟學理論、私營部門的管理理論作為理論支撐,體現了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新格局,成為了西方國家主導性的政府公共行政實踐方式;解決西方社會現實問題的產物,也是對公共管理時代要求回應的產物,具有發展運用的現實基礎;反映政府職能定位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使得民主行政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趨勢。
(二)新公共服務理論
新公共服務是在以往各種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真正的以公民為本位的政府運作模式。新公共服務提倡公共利益、公民權利、民主程序、公平和公正、回應性等理念。它強調「公民優先」,在此基礎上明確區分了「顧客滿意」和「公民滿意」原則,表達了一種對民主價值的全新關注。主張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在思想上要具有戰略性,在行動上要具有民主性、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等。
❹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服務而不是掌舵。
2、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主要目的和任回務,但不答是由政府自己參與生產或 壟斷公共服務的提供。
3、戰略性的思考,民主的行為。
4、為公民而不是顧客提供公共服務。
5、並非簡單的責任與義務。
6、重視公民,而不僅僅將公民看成是生產力。
7、重視公民關系,將公共服務的提供臨駕於「企業家關系」之上。
❺ 新公共行政與公共選擇理論的思想主張異同
試比較傳統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三種理論模式的異同。
一、傳統公共行政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西方各國工業化的推進,為適應工業時代的政府管理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傳統公共行政模式重視行政組織的改進,注重機構、過程和程序以及行政原則的完整與統一,並以行政效率的實現作為最高目標。其基本特點包括三個方面:
1、強調行政管理的一般性或普遍性原則。該學派認為,在行政管理領域,存在著一整套與其他科學相類似的普遍性或一般性原理。傳統公共行政學者們一方面要使行政管理的研究領域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另一方面由於受科學管理學派追求管理的一般原理的示範性影響,所以大都願意致力於一般行政管理原理的研究。
2、行政官僚價值中立原則。傳統公共行政理論強調行政官僚應恪守價值中立原則,公務員不應該有明顯的政治傾向,公務員的主要任務是執行政治領導者的蕨裁決,並且相信這些裁決的正確性,行政部門處於政治領導的正式控制之下,由常任的、中立的官員任職,不偏不倚的為任何政黨服務,並執行政治官員制定的政策。
3、強調以效率原則作為公共行政的最高標准。對於傳統公共行政學者來說,效率不僅僅是手段,而是一種目的,一種價值觀,是評價政府行為的最高准則,公共行政應該圍繞「促進政府管理變得合理化合高效率」而展開。
二、新公共行政的觀點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公眾關於社會公平與人權的價值觀,1968年明諾布魯克會議主張,以參與、一致同意、共同理念、互信、甚至「人類的愛」等思想為基礎,開創美國行政學的新時代,豎起了新公共行政的旗幟。
新公共行政理論以政府及其官員公共行政管理過程中的價值觀和倫理觀作為核心內容和關鍵性問題。不僅認為公共行政應當以經濟有效的方式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服務,而且更強調把社會公平作為公共行政所追求的目標,從而把社會公平加入到傳統的目標和基本原理中。新公共行政在對傳統公共行政批判的同時闡明了自己的觀點:
1、新公共行政突破了傳統公共行政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框架。他們認為這一跨分不可能實現,現實的政治與行政總是高度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行政體系有利於政策制定之外的狀況根本不存在,因此,新公共行政主張跳出研究行政程序的狹窄圈子,致力於相關問題的公共行政研究,注重公共行政的政策研究及其政治性。
2、新公共行政學派提出了民主行政的思想,認為政治民主與行政民主並重,注重行政過程的價值和倫理因素。
3、新公共行政學批判把效率作為公共行政的頭號公理,強調應該把社會公平放在首位,同時也強調公平與效率的協調和統一。
請採納 給好評哦 祝福你取得好成績
❻ 新公共管理理論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區別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1、建立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型政府2、借鑒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來版管理政府權3、以市場為調節機制,優化社會資源配置4、以目的為導向,建立有效的責任機制與績效評估體系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其理論基礎與以往的行政理論有很大的區別。如果說傳統的公共行政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行政二分論和韋伯的科層制論為其理論支撐點的話,新公共管理則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公共管理是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公共事務是公共管理的起點,決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態勢。近年來,國內學界對公共管理的一些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總體上看,公共管理對我們還是一個新課題,公共管理學科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
❼ 新公共服務理論與新公共管理理論相比有哪些不同其基本觀點如何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不同:
(一)理論基礎不同
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是經濟學基礎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經濟學理論是以公共選擇理論中的 「委託-代理」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理論為重點的。經濟學理論的這些共同特徵是強調市場機制的優越性,提倡政府應該減少對市場的干預,所以,新公共管理理論崇尚大量地依靠市場機制去引導公共項目。20世紀以來,隨著信息化、知識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加劇,對西方國家的私營部門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私營部門為了適應環境,很快進行了管理變革,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公共管理者認為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不存在本質區別,在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上,私營部門還要比公共部門更勝一籌,因此,私營部門中的一些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戰略管理、目標管理、靈活且具有彈性的組織模式、顧客至上、結果控制等方法都卓有成效,並紛紛被引入公共部門的管理之中。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一個理論基礎是民主公民權理論。公民權被看作是一種包含對社區及其成員的承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水平以及把公共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的生活方式。新公共服務理論重視民主公民權,實際上是對更加積極和更多參與的公民權的復興。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另一個理論基礎是社區與公民社區理論越來越受到關注。西方社會日益多元化,社區被視為促進統一和利益綜合的重要途徑。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社區的形成和發展。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第三個理論基礎是組織人本主義思想。基於傳統的官僚層級制限制了人類活動的視野,不利於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因此,人本主義試圖把公共組織改變為更少的受權威控制和支配的、更利於個人積極性和靈活性發揮以及自我實現、自我滿足的組織。
(二)價值取向不同
新公共管理有眾多不同的名稱,但其核心價值取向是共同的,即市場化是新公共管理的首要價值取向。「新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組織的運作中,即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新公共管理主張用市場的力量改革政府,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部門,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展開競爭,縮小政府規模,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效率。新公共管理認為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主要途徑是民營化和合同制。市場化成為新公共管理理論倡導改革、緩解政府壓力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新公共管理的另一個價值取向是顧客導向。政府不是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官僚機構,而是由責任感的企業家,公民即為其顧客和消費者。只有以顧客為取向,才能提供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並提高政府服務質量。
新公共服務理論對公民權利更是倍加重視。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在公共組織尊重公民的基礎上,只要通過合作和分享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實現公民權利的手段是公民參與。
❽ 什麼是新公共服務
「新公共服務」指的是關於公共行政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理念。也就是說,它重點闡述公共行政與公民的關系、公共行政與公共治理系統的關系。
「新公共服務」理論源於四個基礎理論,即民主社會的公民權理論、社區和公民社會模型理論、組織人本主義和組織對話理論及後現代公共行政理論。
(8)新公共服務理論主張擴展閱讀
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建立社會遠景目標的過程並不能只委託給民選的政治領袖或被任命的公共行政官員,廣泛的公眾對話和協商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的作用將更多地體現在把人們聚集到能無拘無束、真誠地進行對話的環境中,共商社會應該選擇的發展方向。這樣才能建立具有廣泛基礎的社區、國家或民族的遠景目標,才能為未來提出指導性的理想。
相比之下,通過這種協商過程來形成一系列簡單的目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該過程促使行政官員、政治家和公民處於思考社區和國家預期發展前景的過程之中。此外,政府還肩負著道義責任,即確保經由這些程序而產生的解決方案完全符合公正和公平的規范。
換言之,政府的作用將是確保公共利益居於主導地位,確保解決方案本身和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符合公正、公平和平等等民主價值准則。政府應當積極地提供這樣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公民能夠通過對話清楚地表達共同的價值觀念,並形成共同的公共利益觀念。
公共行政官員不應該僅僅通過促成妥協而簡單地回應不同的利益需求,而應該鼓勵公民採取一致的行動。這樣,他們就可以理解各自的利益,具備更長遠、更廣博的社區和社會利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