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大部分集中在江南地區
可能因為江南地區的人才比較多,所以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比較多,江南地區經濟也較為發達,所以可能教育資源比較好。
㈡ 羽瀟 什麼意思
羽瀟字面意思上木有特別意思~~
不過人名有叫這個的~
清羽瀟,安徽省馬鞍山人,在校大學生,90後作家。有「90後第一詩人」之稱,因其在網易發表的詩歌而備受關注。2009年在網易開博,作品多次入選網易博客圈五星級博文,並散見於各類報刊雜志。其中《煙柳的味道》在網路影響很大,被眾多網友推選為90後第一詩人,被譽為「少年徐志摩」,並被認為是復興新月派的當代青年詩人。
編輯本段主要事件
網上有傳言稱清羽瀟要向韓寒,郭敬明發起挑戰,因此被眾多網友議論,對其褒貶不一,爭議不斷。 此外,清羽瀟還被眾多網友拿來與青年作家蔣方舟相比較,在網路上引發了「誰是新生代文壇偶像」的討論。
編輯本段社會評價
《淺談清羽瀟的詩》 近來,清羽瀟作為詩壇一顆冉冉上升的新星而備受關注,關於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清羽瀟雖然發表的詩作不多,但每首詩都能稱得上精品。他的詩風多變,但很注重詩歌的音韻美,感覺受新月派詩風影響較深,追求建築美,音樂美和詞藻美,因而清羽瀟的詩讀起來都很琅琅上口,清新自然。 清羽瀟很注重詩歌意境的塑造,他的《思念在雨季漂移》和《迷惘 碎章》堪稱意象詩的集大成之作,同時也很注重華麗詞藻的修飾和多種藝術手法的交錯運用。個人覺得清羽瀟善於博採眾長,即有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底,也對西方的意象派詩歌頗有研究,詩風有些中西合璧的味道。 古典與現代的融合,豪放與婉約的搭配,即有對周身事物細致入微的觀察,又有對莫名復雜情感的捕捉,使得清羽瀟的文字能直達讀者的心靈深處,感動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 《清羽瀟詩歌的三大特點》 1.古為今用,批判繼承。在古韻古風的背景風格下,抒現代心緒,借古諷今,托古喻今。 2.中西合璧,博採眾長。新月派詩風和西方意象派詩風的「混搭」組合,既注重詩歌的音律優美,也注重朦朧意境的塑造,雋永內涵的凸顯。更難能可貴的是,將詩歌的具象與抽象完美統一,跳出純文學的束縛,將現代藝術創作手法運用到詩歌創作中。(例如電影藝術里的蒙太奇剪切手法) 3.頹而不廢,外婉內豪。清羽瀟的詩風多變,但絕大部分屬於婉約感傷之作,因而被很多讀者認為屬於婉約派的詩人。其實不然,反復推敲清羽瀟的詩歌,便能感受到一種淡定,閑適的禪意——寵辱不驚,閑看亭前花開花落。婉約中的豪邁闊達,迷惘苦思後仍堅定的相信未來,隱隱然已有大家風范。
編輯本段作品摘要
清羽瀟的代表作品: 《斷想 華意》 蓮葉上 點點水鏡 七彩的霓虹 嵌進柔波里 月潛伏 悄悄在黃昏的隔壁 細雨潤了黑夜 思緒有水墨的氣息 曇花美意 韶華有春泥的痕跡 古鍾低鳴 偈語讓清風寧靜 雲鍍月頰氤氳 柳梢上 黃昏的約定 夢中的纖手 半盞茉莉 等你來清 《迷惘 碎章——90後路在何方》 邀風輕舞 醉蓮心縹緲 淅瀝中的翩躚 似大海的逍遙 莫言離騷 哀愁是汨羅江的波濤 回溯流光中靈魂的祈禱 勸不了那斷腸的笛音蕭蕭 錯提春曉 旖旎是衰亡的前兆 清霜醉染 楓葉飄飄 一曲芬芳消散 變徵的歌謠 聽月無聲 星星擱淺在天橋 迷惘的苦思 無目的尋找 黎明的曙光 是 太陽的冷笑
㈢ 六年六年級作文家風家教八百字
家風家規
「校有校規,家有家規」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可問到「家規是什麼?你家有什麼家規?」很多人就立刻呆住了。
家規。每戶人家的規矩都不一樣。我家在吃飯時真應了那句「食不言,寢不語」。吃完飯後,不可以將筷子放在碗的上方,要放在桌子上,這就代表你已經吃好了。如果桌子上有魚刺、骨頭等等要用筷子將它們掃入碗內。做完這些事還不能走,要等到大家都吃完才可離桌。
我們家還有一個家規—事不過三。有一次晚飯後在公園里散步,由於凳子上被人踩過,所以我掏出一張紙,將凳子擦乾凈,隨手一丟就沒了。一位清潔工人走了出來說:「你這小孩子怎麼這么沒教養,隨地亂丟垃圾。」我聽她這么一說,我的臉立馬紅了。我一邊道歉一邊跑去吧至今撿起來丟到垃圾桶里去,這才平息了清潔工的怒火。
家風,是一家子的風氣,家風一旦敗壞了,這家子的思想也就跟著敗壞了。這給壞名聲就一傳十,十傳百,到時候就沒有人願意跟這家人交往了,這時候想改就來不及了。
我家的家風是「孝」俗話說的好,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孝順父母和長輩。當我們的父母漸漸老去,就更不能頂嘴了,凡是要考慮父母。即使他們說的不對,也要和和氣氣的說話。叫我們做事,不要推辭,盡量幫父母的忙,這樣才能做到「百善孝為先」。
家風就是家規,有了好的規矩才能有條不紊,有了好的家風才能更好的立足於社會。
家風
大概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吧,作為高級工程師的老爸會把「學習第一」作為口頭禪,作為教師的老娘會時常念叨「應該文質彬彬」。這兩句把我耳朵都磨出厚繭的「聖詔」也可以說成是我的家風。
從記事起,每逢來客+都會看到父母滿臉堆笑,落落大方接待客人。於是,不是一頓香甜可口的飯菜,便是一場「之乎者也」類的高談闊論。我和哥哥則不問不開口,有問必答,大人說話不插言,大人吃飯不上桌,於是博得了客人的誇獎:「你家的孩子真懂事。」「不愧是知識分子,就是與眾不同。」但是平時,淘氣的我和哥哥會時不時「犯上」的。例如給睡覺的老爸別上一隻發卡,再梳兩個標致的小辮,於是老娘手執笤帚將我們統統趕到廁所或陽台上,還能聽到老爸的怒斥:「竟敢在皇上頭上動土。」
雖說是90年代了,但由於封建意識的影響,父親總是用些封建教育方法來管制我們。但正是這些教育方法,使天生賤皮子的我和哥哥在學習上總是名列前茅。每當夜晚;家中從無嘩啦啦的搓麻將聲,也無地動山搖的音響聲,只有我和哥哥寫作業的沙沙聲和父母翻書報的聲音。有時,全家人也會為了一道數學題而爭得面紅耳赤。但畢竟是封建的教育,於是出現了一切的封閉政策!收音機不讓聽,假日不許出去遊玩,似乎想讓我和哥哥成為書獃子。不,連課外書也只能在廁所或被窩里偷看。我真想對父親說:「都90年代了,老掉牙的教育方法也該改改了。」但怯於父親的威嚴,話到嘴邊總是又咽了回去。
這就是我的家風,有利有弊。但我堅信,隨著時代的進步,新時代的家風會落腳於我家。我的家庭將變得更充實,更美好!
讓好家風成為無言的教誨
「誠朴、向上,尊老愛幼;勤勞、調和,家和萬事興」——走進馬鞍山鄉民張龍興的家,案角這塊特別的「家訓牌」很是有目共睹。這些年,楊王村鄉民鼓起的「踐行好家訓」、「培育好家風」的做法,已在奉賢蔚成風氣。
跟著媒體的宣揚和報導,家風這個詞不經意間闖入了大家的視野。盡管大家對家風並不生疏,可是終究啥是家風?恐怕不一樣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有人說家風即是誠信做人,也有人說家風即是尊老愛幼;有人說家風即是勤勞仁慈,也有人說家風即是節省文明。盡管家風有著文字上的界說,可是在每自己的心裡,家風其實有著不一樣的內在。
從前史淵源看,家風起源於農耕社會的古代文明,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家風仍是一個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內核,是一切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從的行為原則和品德規范。古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齊家」在這里即是治家的意思,而治家就必須得有好家風,家風的重要性便顯而易見。
年代在開展,家風的內在也在不斷改寫,變得愈加豐厚,多了些現代元素,少了些封建顏色,這也是前史的前進。可是咱們也大概看到,在產品經濟年代,大家的價值觀日趨多樣化,再加上因為遭到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人無視品德,不講誠信,或為了一己私益逼上樑山,或為了自己意圖不擇手段。盡管這些僅僅法令或品德層面的表象,但就實質而言卻是家風損壞、家教缺失的成果。
從表面上看,家風僅僅一個家庭的事,與社會無關,也與國家無關,其實不然。在人的生長過程中,家風對一自己的影響不容忽視。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品德力氣,家風無時無刻不在凈化著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靈。家庭具有好家風才幹為社會培育出好公民,而遭到好家風刻畫的官員更能變成公民的好公僕。
從廣義上說,家風不只僅具有宗族特點,還具有社會特點。而家庭又是社會的根本組成單位,所以作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力力氣,家風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深沉沉澱的產品。更重要的是,好家風不只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力風貌,一起也是社會主義中心價值觀的詳細表現。因而只要家風正,才幹民俗正,結尾才幹政風清、黨風端。
建立優秀的家風不用好大喜功,能夠「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為原則,從細微處著眼,從點滴小事做起,讓好家風變成無言的教導代代相傳,推進家庭的調和、推進社會的開展、推進中國夢的提前完成。
無言的「家風」
文·詹亮湞
今年春節期間,央視發起了一場以「你的家風是什麼」為主題的采訪活動,在全國各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家風」是一個很中國化的詞語,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身體力行傳承優良家風的典範。只是,近年來在商品經濟大潮的猛烈沖擊下,人們對「家風」的關注已經逐漸淡了。這次,我們隨著央視記者的鏡頭,得以重溫這個帶著中華民族體溫的詞語。
我們看到了許多諸如張存浩、莫言、馮驥才、姚明等名人對於「家風」的理解和傳承,也看到了很多普通老百姓那質朴而崇高的家風。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神回復,一位重慶的小朋友說,家風就是「爸爸每個星期天打我一次」;一位天津小朋友說,家風就是「不能泄露家裡人的秘密」;一麻辣店主的家風是「錢必須全部交給老婆」„„這些受訪者五花八門,甚至有些叫人忍俊不禁的「家風」,其實就是咱們中華民族的「家風」。
熱鬧過後,我們該做的是重新審視和思考。有時候我就在想:如果我在大街上遇到央視記者的采訪,又該怎麼回答呢?我大概會啞口無言吧!因為我的家族沒有厚實的人文積淀,父母又都是農民,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時間來「提煉」所謂的「家風」,實在不知道該怎麼用語言來表達。
我的家風是無言的,有時候只是一個眼神。我的父親是一位老實巴交的農民,平時不苟言笑,總是給人一副難以接近的樣子,因此我們兄弟幾個都很懼怕他。父親很少跟我們說話,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從父親的眼神里去揣測他的意思。只要我們做錯了事情,父親的眼神便晦暗無色,那眼神直透我們的心底,讓我們不得不馬上檢討自己的錯誤,並及時改正;如果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父親的眼睛便顯得光彩照人,那眼神里溢出的除了自豪,還有贊賞和勉勵,使我們不敢翹起尾巴;如果我們一家人關上門坐著聊天,父親的眼神里便滿是溫柔的父愛,這時候是我們兄弟幾個最放鬆的時候,甚至還可以在父親面前撒撒嬌,或者與他拌幾句嘴。
父愛無言,從父親的眼神中,我們可以讀到很多很多,有對家庭的責任,有對家人的關愛,有對社會的奉獻,有對家國的關切;有知錯就改,有誠實守信,有戒驕戒躁,有寬容忍讓。我想,天下的父親都一樣。只要讀懂了父親的眼神,也就讀懂了社會和人生。
我的家風是無言的,有時候只是一個動作。母親做事風風火火,是一個雷厲風行的農村婦女,我們兄弟幾個隨時都必須嚴陣以待,好跟上母親的節奏。母親從來不打罵我們,不管我們做錯什麼,母親都只是高高揚起巴掌,又輕輕落在我們身上;母親也從來不表揚我們,就是當年我考上大學,母親也只是高興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然後就下地幹活去了;母親也從來不指使我們做什麼,或者親手教我們些什麼,她只是用她忙碌的身影告訴我們她正在做什麼,我們又該學會什麼,又該如何配合她。
母愛是細膩的,母親從來不吝惜她對我們的關心和愛護。只是因為母親太忙,她沒有太多的時間用言語來教導我們,只能用自己的行動,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她想要讓我們學會的東西。看著母親的舉手投足,我們必須自己學會反省,學會謙虛,學會自力更生,學會團結互助。
我的家風是無言的,有時候只是一個物件。爺爺奶奶是過慣了苦日子的人,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我們為什麼要花上大幾千塊錢去健身房裡跑步,也無法理解我們為什麼衣櫃里還有一大堆的衣服,又還要不斷買新的。因此,我們每次回家給爺爺奶奶買東西,只要他們問起價格,我們都要打上五折,有時還得更低。爺爺奶奶的每件衣服都要穿得領口起毛,每件衣服都洗得發白,鞋子也是破了就補,直到實在補不了了才換掉;爺爺奶奶房裡的沙發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買的,早已沒了當初的顏色和舒適度,可他們就是不肯換;爺爺奶奶吃完飯,碗里從來都是乾乾凈凈,他們說不說干凈了,來年地里的糧食就會歉收。
當今社會,隔輩愛多是寵愛,甚至是溺愛。爺爺奶奶沒念過什麼書,不會講大道理,他們不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的名言,也不知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他們只能以他們身邊的每一件物件,來告誡我們:何為勤勞致富,何為勤儉節約。
人說,當下的中國人是一群沒有信仰的人。當然,家風或許只能說是一種風氣,一種行為准則,談不上信仰。但是,良好的家風是人生的一堂德育課,是紮根在每一個人心底的「信仰」。社會是大家,家庭是是大家的細胞,只有每一個小家都風正氣順,整個大家才能有滿滿的正能量。
家風助我成長900字作文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家風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風氣,國家就是人民的家,這家風就更為重要了。它要靠人民地努力,遵紀守法,互幫互助,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不僅僅是物資上的豐富。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它的風氣,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風氣決定了它的衰與勝,只有社會風氣好的國家,才能國富民強,才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強國。
一天晚上,我去同學們家玩,媽媽和我約定的時間是七點半回家,要尊重別人家的休息時間。我和同學在電腦上玩CS槍戰,心裡也一直惦記著和媽媽的約定時間。還有五分鍾到七點半了,我趕快和寧琛說再見,沖下樓回家了。媽媽一開門,就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誇獎我守時。這一次,媽媽不但給了我一個吻,還獎勵了我下個周末一小時的玩電腦的時間。我開心極了!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為人父母有義務、有責任把家庭料理好、把孩子教育好。盡管使孩子具有高尚品質的責任未必完全在父母身上,但為人父母在心甘情願當「牛」做「馬」的同時,樹立良好的家風,用好家風培養好孩子,責無旁貸。如果因為家風不好而使自己的孩子不象「愛德華」而象「珠克」,不僅會讓父母傷心失望,對社會也將貽害無窮。
「堂前教子,枕邊教妻」,把嚴於管教作為培育良好家風的重要環節。家庭給人以歸屬感,成為人們內心情感最柔軟的一部分。正因為此,家庭容易成為人性弱點的避風港,原則易在親情面前變通,底線易在親情面前突破。對家屬子女管理不嚴,常常導致家庭不幸。黨員幹部要自覺把好作風貫穿於家庭生活之中,經常向家人宣傳政策法規,幫助他們劃清是非、美醜、榮辱的界限,對枕邊風善而從,惡而棄;對子女的不正當要求,要堅決予以拒絕。同時,「身教重於言教」,要求子女家庭和睦,自己首先要感情專一;要求家人潔身自好,自己首先要遠離低級趣味。只有這樣,才能把家庭打造成一個追求進步的家庭,一個經得起風浪考驗的家庭,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
希望家家戶戶都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家風,讓家風幫助我們學會做人的道理,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風氣!
我家的家風800字作文
家庭是藍天,我是小鳥,沒有它我將無法飛翔;家庭是雨點,我是小草,沒有它我將無法生長;家庭是陽光,我是樹苗,沒有它我將無法成長。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家有家風。
在美國,一個調皮的孩子拿著爸爸給他的一把漂亮的小斧頭後,砍倒了他父親的一顆櫻桃樹。父親見心愛的樹被砍,很生氣。孩子見闖了禍,他雖然害怕,但他是個不說謊的孩子,就在盛怒的父親面前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父親被感動了,高興地說: 「我的好兒子,爸爸寧願損失一千棵櫻桃樹,也不願你說一句謊話。爸爸原諒誠實的孩子。不過,以後再也不能隨便砍樹了。」這個誠實的孩子就是喬治·華盛頓,也許就是這樣誠實的性格讓華盛頓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偉大總統。
在我家,父母經常教導我做一個拾金不昧、不貪圖錢財的人,這句話深深在我心裡,可小時候的我卻不懂得什麼是拾金不昧。
六歲的一天,一個叔叔家的小妹妹來我家玩,玩了許久,叔叔便把她拉著走了。在家裡的沙發上,一個玉像項鏈落在了那裡,眼尖的我馬上跑到哪裡坐下假裝看電視,一隻手拿著遙控板,另一隻手卻一直往後面拿項鏈。摸到項鏈後我就馬上往房間跑,偷偷把它藏了起來。在吃晚飯的我,雖然臉上平靜,但心中卻忐忑不安。爸爸和媽媽似乎看穿了我的心,反復地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我吞吞吐吐地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的告訴了爸爸媽媽,爸爸首先把碗「砰」地一聲放在桌子上,大聲喊道:「馬上把項鏈拿來!」我被爸爸的怒吼嚇哭了,連忙跑進家裡拿了出來。媽媽拿過項鏈,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做人要拾金不昧,不論是在哪裡撿的也要還給東西的主人,不然主人會擔心,要設身處地的為別人想一想。」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媽媽把項鏈還給了那個小女孩,她連聲道謝,那位叔叔也對我贊不絕口,而我卻羞愧地低下了頭。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
希望可以幫到你
望採納 謝謝
㈣ 所見皆為美好人 不將詩酒作閑身意思
意思是說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遇見的都是一些品質很好的人。既然志同道合,那麼應該把酒言歡。
光陰無情,歲月無意,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不過只是一個過客,於紅塵間,不過只是一粒微塵。在浩盪的宇宙空間里,我們所努力的往往只是重復的滄桑和虛空,無論多麼愛,還是拼盡全力,都無法保留,真正能餘下的,唯有內心那份淡出的味道。
說到底,世間萬物是美好還是丑惡,從來沒有一個可以冷靜旁觀、理智丈量的標准,主要取決於我們的內心。當你心存美好時,所見皆為風景。
心境淡泊時,一蔬一飯就是歲月安然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宋·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試一碟春筍,品一盞清茶,生活就此變得有滋有味。
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可謂道盡了生活真諦,幸福就是這么簡單,歲月安然不過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蔬一飯而已!
心態平和時,午睡小憩就是美好時光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宋·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酸溜溜的梅子,綠油油的芭蕉,漫天飛舞的柳絮,嬉戲的孩童,這些都是天地間最尋常的事物,但在初夏午睡後的楊萬里看來卻別有一番風味,令人歡喜。
當心中沒有負擔,沒有過多的雜念,所見一切便都十分美好,這樣的時光亦是十分美好。
㈤ 求《落次後賦菊》的古詩鑒賞,還要有作者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是黃巢當年在長安科舉考試落榜之後寫的《不第後賦菊》。能將花寫出這樣的霸氣,豪傑之詩與文人之詩的區別一目瞭然。「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 遍身穿就黃金甲。」這是許多年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詠菊詩,不知道是不是受了當年黃巢這首詩的影響。詩味上比黃巢的《不第後賦菊》淡,而殺氣更濃。古人說「文如其人」,在生活中卻常常出現文與人風格迥異的情況,不過詩如其人倒是基本不會落空。可能因為好詩往往是思緒一瞬間的自然迸發,來不及作假。
黃巢一生愛菊,其現存可確定的所有詩句均為詠菊之作。宋代張端義《貴耳集》記載:黃巢5歲時,其父與祖父以菊花為題聯句。祖父苦思冥想,無以續接,一邊的黃巢隨口應道:「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其父大驚失色,想要教訓他一頓。祖父忙道:「孫子能詩,但不知輕重,可令其再賦一篇。」他應聲詠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此即黃巢另一首載入《全唐詩》的七絕《題菊花》。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視為國花。唐人李肇《國史補》載:「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黃巢一反潮流,對菊花格外青睞,似乎骨子裡就有與生俱來的叛逆基因。
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黃巢當了皇帝,國號大齊。他終於實現了「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理想,可是長安卻經歷了一場浩劫。黃巢的部隊燒殺搶掠、無所不為。黃巢在第一次被小股唐軍趕出長安之後殺了個回馬槍,重新掌握長安控制權的黃巢對於百姓歡迎唐軍切齒痛恨,下令屠城。屠城之後,黃巢的部隊失去了食品來源。在唐軍四面合圍下,只得「以人為食」,持續了一年多。
敗退出長安後,黃巢一度圍困陳州,陳州刺史趙死守不退。黃巢的軍隊缺糧嚴重。最後將擄掠到的百姓、戰俘、以及戰死的士兵屍體,都作為了「軍糧」吃了。公元883年6月,黃巢起義慘遭失敗。在泰山狼虎谷,犯下反人類罪行的黃巢揮劍刎頸自盡。
菊花在無數文人筆下是人格高潔的象徵,比如陶淵明田園詩里的菊,黃巢卻賦予它氣勢逼人的殺氣。滿城盡帶黃金甲之後,黃巢的一生也走到了盡頭。
參考資料: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70111/230511504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