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共文化服務可以提升文化產業的效能嗎
據報道抄,2017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施行。11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將於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優質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日趨豐富,與此同時,各地積極開展服務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大大提高,積極推動活動的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湖南「公共大戲台」「鄉村大舞台」等群眾文化品牌,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案例。
希望文化產業可以持續繁榮發展!
⑵ 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有哪些
公共文化服務的對抄象有襲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益文化場所提供的文化服務。
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
從傳統上看,我們的傳統文化主要是一種人文倫理厚重的文化。這其中有大量的優秀的東西,值得我們好好地繼承和發揚。同時,我們的文化傳統中,科學文化是相對缺乏的。
(2)普及公共文化服務擴展閱讀:
公共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公共科學服務體系的建設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包括器物層次、制度層次和精神層次。服務於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的公共科學服務體系的建設,需要相應地全面考慮到不同層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在制度層次上,要形成良好服務方式以及服務體系的運行機制,有效的科技傳播和普及的機制。在精神層次上,要把握好公共科學服務的內容,普及科學知識,提倡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念。
⑶ 創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開展有哪些內容
一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引入市場機制,激發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使之成為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二是推進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運營社會化。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准入、監督和考核體系,探索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方式,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以各種形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確保公共文化設施更好發揮效能。
三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群眾參與制度化。建立健全群眾能參與、好參與、樂於參與的工作機制,激勵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使群眾自主參與、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真正成為公共文化的建設主體和服務主體。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調動一切可用資源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應著眼於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探索數字服務、流動服務、特色服務等新方式。
⑷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哪些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先進文化版理論研究服務體系、文藝精品權創作服務體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文化娛樂服務體系、文化傳承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引導性意義。
⑸ 公共文化服務包括啥
公共文化服務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即鼓勵、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
⑹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出哪些主要措施
構建現復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制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路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
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
⑺ 公共文化服務包括哪些
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益文化場所提供的文化服務。
⑻ 公共文化服務理念和原則包括哪些
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源設的六個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規。即鼓勵、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指政府財政預算投入的各種文化設施和設備,也包括社會自願參與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務功能的設施設備等。三是公共文化組織機構和人才。組織機構是指從事文化管理和服務的各級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人才即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輔助人員等,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動主體。作為大眾文化建設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動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技術手段、方法和設備。六是公共事業經費。包括政府撥款、貼息、集資、社會捐助、贊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常運轉、各種文化服務得以順利開展的資金保障。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四性原則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⑼ 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具體指什麼
具體指:好公益性與經營性、均衡化與個性化、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三對關系。
1、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服務的公益屬性決定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將公共利益置於首位,而不能以盈利為主要目的。
2、處理好均衡化與個性化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著眼於滿足社會成員的公共文化需求,應在區域空間、社群之間以及社會個體之間盡可能實現均衡的文化資源配置,盡力做到公平公正。
3、處理好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應用PPP模式,是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以下簡稱「PPP模式」)推廣應用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政府供給向合作供給、從單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轉變。
(9)普及公共文化服務擴展閱讀
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當前,亟須澄清模糊認識、克服不良傾向,引導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健康發展。
在PPP模式的實際運行中,受經濟利益驅動,社會資本往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缺乏足夠重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營利化傾向。如何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保證公益性的主體地位,約束社會資本過度的營利行為,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主要應用於市場化程度較高、經濟較為發達的中東部城市地區。這些地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個性化需求較強,但在個別領域出現了個性化文化服務規模盲目擴張、布局失衡的現象。
從實施情況看,一些社會資本沒有處理好公共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為提高自身效率隨意縮減服務項目和服務人群范圍,導致服務質量不同程度地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