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商局處罰不合格產品的幾個問題
建議你著重看看產品質量法第十七條。如果被抽檢的產品沒有嚴重的質量問題,可以不用罰款。
Ⅱ 向工商局投訴假冒偽劣產品有時限嗎
依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向工商局投訴假冒偽劣產品是有時限的,從回違法行為的發生答至投訴 舉報要在2年內。
因為,行政處罰時限是兩年,也就是說,行政執法單位對一個兩年前的行政違法行為不作行政處罰。但是,違法行為如果有延續性,則可以從最後一次被查處的違法行為時間開始一直追溯至開始違法的時間,不受兩年時間限制。
Ⅲ 工商局查扣假冒偽劣產品是依法行使什麼權力求法律人士解答。謝謝。
刑法第一百四十條 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二百萬元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銷售金額二百萬元以上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一百四十一條 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本條所稱假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
第一百四十二條 生產、銷售劣葯,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本條所稱劣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劣葯的葯品。
第一百四十三條 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一百四十四條 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的規定處罰。
第一百四十五條 生產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一百四十六條 生產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電器、壓力容器、易燃易爆產品或者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產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以上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產品,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七條 生產假農葯、假獸葯、假化肥,銷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農葯、獸葯、化肥、種子,或者生產者、銷售者以不合格的農葯、獸葯、化肥、種子冒充合格的農葯、獸葯、化肥、種子,使生產遭受較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使生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使生產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一百四十八條 生產不符合衛生標準的化妝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衛生標準的化妝品,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
第一百四十九條 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不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但是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的,依照本節第一百四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同時又構成本節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一百五十條 單位犯本節第一百四十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條的規定處罰。
Ⅳ 」請教: 工商所查處假冒偽劣產品後有沒有規定要在多久時間內做出處理結果。
:國家工商總局《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程序規定》第五十七條規定:適用一般程序處理的案件應當自立案之日起九十日內作出處理決定;案情復雜,不能在規定期限內作出處理決定的,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三十日;案情特別復雜,經延期仍不能作出處理決定的,應當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有關會議集體討論決定是否繼續延期。 據此可以看出,一般情況下,你的案件三個月內應作出處罰。當然,案情復雜的,也可以延期。至於最長可延長多久,目前沒有具體規定,由當地工商局有關會議集體決定。 對於假冒偽劣產品案件,一經立案並查實屬於假冒偽劣商品,都應追究當事人的行政責任,不存在「超過多長時間不可以再追究我的責任」之說。 以上意見供參考,不一定合乎您的願望,見諒。
Ⅳ 工商局能不能出具假冒偽劣產品證明
聯系廠家,告知有人非法銷售他們的假貨產品,侵害了廠家的利益,廠家可出具自己的防偽證明,從而說明淘寶上賣的是假貨而非正品。現在工商局也是聯合廠家打假的。
Ⅵ 工商部門處罰商家銷售不合格產品行為後能否溯罰廠家
不能溯罰廠家。
工商局負責流通領域的監管,銷售不合格產品違反《產品質量法》,工商部門可以處罰。廠家屬生產領域,責任由技術監督局追究。工商局處罰之後,可以找廠家追償。
工商局主要職責:承擔監督管理流通領域商品質量責任,組織開展有關服務領域消費維權工作,按分工查處假冒偽劣等違法行為,指導消費者咨詢、申訴、舉報受理、處理和網路體系建設等工作,保護經營者、消費者合法權益。
(6)工商局能處罰劣質商品擴展閱讀:
《產品質量法》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根據已經取得的違法嫌疑證據或者舉報,對涉嫌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進行查處時,可以行使下列職權:
1、對當事人涉嫌從事違反本法的生產、銷售活動的場所實施現場檢查;
2、查閱、復制當事人有關的合同、發票、帳簿以及其他有關資料;
3、對有根據認為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產品或者有其他嚴重質量問題的產品,以及直接用於生產、銷售該項產品的原輔材料、包裝物、生產工具,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4、對有根據認為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產品或者有其他嚴重質量問題的產品,以及直接用於生產、銷售該項產品的原輔材料、包裝物、生產工具,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Ⅶ 工商局怎樣認定商戶出售假冒偽劣商品
開白條?
我靠!
什麼年代了?政府部門還敢搞這玩意兒?
你那兒工商局丫的專太JB有狗膽子屬了!
根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程序規定》(一般叫做28號令)
() 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八條的規定,
工商部門進行處罰
首先要向當事人(涉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商戶)出具《聽證告知書》,聽證期限過後,在出具《處罰決定書》,然後才應當由當事人自收到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到指定銀行繳納罰沒款。
當事人在銀行繳納罰款之後,銀行會給你《省級政府非稅收入單據》的,你還可以要求工商部門出具發票。
根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程序規定》第六十九條的規定,只有在當場處以二十元以下罰款的,或者對公民處以二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不當場收繳事後難以執行的; 又或者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以及其他原因,當事人向指定銀行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當事人提出的。
工商部門的辦案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應當出具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
Ⅷ 求問工商部門處罰商家銷售不合格產品行為後能否溯罰廠家
某縣工商局根據抽檢結論和相關證據,依法對轄區的一家經銷不合格復合肥的銷售公司作出了沒收庫存不合格復合肥,並處罰款的行政處罰。繼而順藤摸瓜,調查取證,對該批不合格復合肥供應商——該縣某復合肥生產公司也作出了行政處罰。該案在兩級工商、法院案件研討例會上曾作過專門研討。大多法官和工商執法人員認為:權責相當。理由是,生產企業既是生產者又是銷售者。產品出了廠門,就進入了流通領域,根據國務院的「三定」方案,工商部門就有權進行監管。也有個別持異議觀念的。認為出了廠門的產品,沒有改變所有權性質,不應屬流通領域,但一時拿不出權威的理論依據相佐證。此案卷宗後來被省工商局抽閱評比,終以越權管轄為由被定性為錯案。一時間,兩級工商執法人士相繼找出部分法院的若干相似判例提供給省工商局,以達到讓其改變觀念、將錯案重新認定為合法案件之目的。但始終沒能獲准。
我們注意到,這是對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的概念理解不清形成的觀念問題。事實上,國務院和其他相關機構至今也未有對此類概念的權威的嚴密釋義,致使讓很多人形成「產品一出廠門就進入流通領域,就屬工商管轄」的錯誤理念。
近期,我們再回首上述案件,認真學習對照相關規定和論著,與一些資深法律專家作進一步深入研討,認為省工商局認定該案為錯案的定性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工商部門在處罰商家銷售不合格產品行為後無權溯罰廠家。
第一、是由流通領域的經濟意義決定的。國務院的「三定」方案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流通領域的商品監管。這一職能界定,把工商行政管理的監督范圍確定在流通領域之內。我們認為,工商部門要實行監管職能的到位,就要弄清流通領域的含義。而事實上,流通領域作為一個經濟名詞已被廣泛使用,對其概念的詮釋,目前還沒有一個准確的權威的定義。從經濟意義上看,「流」是指商品的轉移。其中,又包含三層意思:一是轉移,轉移的目的是實現交換,交換的目的是實現交換雙方所需的價值;二是這種轉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物品的移動。它必須是商品所有權的轉移;所有權未發生轉移時,物品只在生產者手中發生空間的移動,如將產品從車間移至廠外倉庫進行倉儲;三是轉移的對象是商品。在經濟學上,只有用來交換的產品才稱之為商品。未用作交換,就不屬商品。這里必須強調的是,只有商品所有權發生了轉移即與他人交換,即發生了流通行為,才屬於工商部門的監管范圍。與此同時,還必須考慮一個「通」字。「通」為通達,到達,是指為實現商品從生產者到流通者的轉移,需要經過各個流通環節。一般地說,商品的基本流通環節包括采購、運輸、儲存和銷售。當生產者將原材料采購進來,加工成產品賣出後,對於購買者來說,可能不是終端消費者,或許是中間批發商。只有當廠家將產品交付批發商時,所有權才發生了轉移。運抵途中,即產品出了廠門,只要尚未發生物的交接,都屬於生產領域。
第二、是由流通領域的監管主體職責決定的。眾所周知,參與流通活動的主體有三個,即:商品的生產者(不通過中間商直接銷售商品時)、商品的轉賣者(批發商或零售商)、商品的消費者。商品的生產者銷售其產品給轉賣者,一旦發生產品質量責任,轉賣者有權追究生產廠家的責任,而這一職責應當由質檢部門履行。消費者購買該商品,有權對該商品提出質量保證要求。一旦發生質量問題,消費者有權對轉賣者或產品的製造者追究責任。這與《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相吻合。但產品的生產者有證據證明其質量問題屬非生產環節引起而由轉賣者引起的除外。消費者則不對商品的質量承擔保障性的責任。因此,消費者絕對不屬於監管的對象。而商品的轉賣者不論是批發商還是零售商,都與商品生產者一樣,承擔著保證商品質量的責任。如果追究其行為造成的商品質量責任,追究的應是轉賣者未能在購時審查把關、運時未能按規定要求運輸、儲時未能按規定要求倉儲、銷時未能按要求陳列擺放等環節應當履行而未能履行的質量保障責任。而這些不屬於生產者的責任。因此,這類主體的活動才屬於工商監管的流通領域活動。包括商場、超市、各類市場、展銷會、經營型倉冷庫、街頭食品攤點等。所以,工商部門在對各類商品經營主體的商品進行抽樣化驗,有證據證明其質量為不合格商品時,只能對經營該商品的經營主體追究其法律責任,無權溯罰該產品的生產者。經營主體因質量問題被工商部門處罰後的損失,可依法要求生產者給予補償或賠償。
第三、生產領域由質監部門監管是由國家規定的。只有屬於流通環節,才由工商部門履行監管職責。流通環節說到底就是商家,既然商家歸工商部門監管,那麼在現實中檢查發現商品質量存在問題,只能對商家作出處理,對貨源的提供人——生產者,工商部門就束手無策嗎?如果是這樣,市場的假冒偽劣商品將愈演愈烈,何日能斬盡殺絕?對此,國辦發[2001]57號這樣規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在實施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中查出的屬於生產環節引起的產品質量問題,移交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處理」。生產者賣出的存在質量問題的產品,或經抽樣查出產品質量有問題的產品,是因生產環節所引起,歸屬於質監部門,不屬於工商部門的監管職責。這也就是說,工商部門不負責監督和管理生產者的賣出行為。如果說工商部門對上述復合肥案件有權查處,那麼,國辦發[2001]57號文件中又有何必作出「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在實施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中查出的屬於生產環節引起的產品質量問題,移交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處理」的規定呢?至於對那些已生效的類似該案判例如何理解,我們認為,我國是法制國家,不是以判例為執法依據的國家。我們應以法律為准繩,堅持依法行政,堅持有錯即改的實事求是的原則。
總之,判斷一個物品究竟屬於生產領域還是流通領域,我們認為,應以該物品的所有權是否發生轉移作為衡量標准。產品的所有權從生產者手中轉移給生產者以外的對象(消費者除外)即屬流通領域,工商部門只能對流通領域內該產品(即轉化為商品)的經營者進行管轄。工商部門在流通領域檢查中發現屬於廠家生產的質量問題的產品,應依法移交質監部門查處,工商部門則無權追溯廠家的產品質量責任。
Ⅸ 工商局處罰不合格商品
你當地工商部門應該是依據《湖北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 第二十七條第(三)項的規定進行處罰的,「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監督檢查部門處以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三)銷售對商品質量作虛假表示的商品和偽造、擅自製造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質量標志的;」
其中,重點在於「毒死蜱成份未檢測出」,是《檢驗報告》中明確指出沒有「毒死蜱」成分么?
《檢驗報告》的檢驗結論有沒有明確指出這一點?
另外,你有沒有申請復檢?因為農葯里完全沒有一種成分的情況很罕見的。除非是假農葯。
如果情況的確是沒有「毒死蜱」成分,你當地用這個《湖北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 第二十七條第(三)項進行處罰,我認為也是合法的。
但是,我個人意見,
傾向於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 經營者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處罰。」
對這種農葯的處罰,
適用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產品質量法》第五十條的規定去處罰,「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而不是適用湖北省的地方性法規《湖北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 進行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