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京津冀公共服務與人口城鎮化

京津冀公共服務與人口城鎮化

發布時間:2021-09-01 21:10:48

㈠ 京津冀一體化是什麼意思

京津冀一體化的意思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北京、天津為雙中心,臨近北京的區域成為「京津冀一體化」,從而構建「兩核多點」格局。

㈡ 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提出的「一體」是什麼意思

近日,京津冀三地共同發布了《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2017-2030年)》。這是我國首個跨區域的人才規劃,也是首個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人才專項規劃。

《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2017-2030年)》

《規劃》提出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遠期目標:到2030年,三地區域人才結構更加合理,人才資源市場統一規范,公共服務高效均衡,人才一體化發展模式成熟定型,人才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區」。

㈢ 京津冀一體化究竟難在哪

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是要解決北京的城市病問題,而城市病的引爆點是北京的霧霾。但我們不應該這樣子來看。
這次京津冀一體化上升到國家層面,不僅僅在於自身經濟的發展,它的最深層意義是推進新型的城鎮化,或者說就是城鎮化走城市群這種道路的一種表率。就像某證券分析師所說的,京津冀一體化就相當於遼沈戰役,遼沈戰役打贏了,示範力量出來了,全國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否則後面的新型城鎮化也就扯淡了。
接著來看這個一體化。1986年高層提出,到現在是頂層設計,然後真正落到實處。這種加速的落實,估計是國家看到了前兩大經濟圈帶來的實際效益。中國目前成型的經濟圈有二個:長三角和珠三角,如果再加上京津冀,這三大經濟圈能佔到國內GDP總量的40%。
這個數字大么?不算大。甚至可以說中國的經濟圈模式或許才是僅僅處於起步狀態。
看看美國的三大都會區——大紐約區、五大湖區、大洛杉磯區,總的GDP佔全美國的份額為67%。相比下,這次的京津冀很像美國的大紐約區。大紐約區城市極為集中,形成一個城市連綿帶,像"城市的海洋"。這個龐大的都市群北起波士頓、南到華盛頓綿延700公里,寬約100公里。如果從波士頓驅車前往華盛頓,就會經過紐約、費城、巴爾的摩和數不清的中小城鎮。一路上給人的感覺是:城鎮一個連一個,到處是緊張、忙碌和擁擠。這是很能給我們啟示的。
日本誇張一點,三大都市圈GDP佔到了全日本的份額的70%。法國則更加誇張,巴黎大都市經濟圈佔法國國土面積的2.2%,卻容納了法國全國人口的19%,聚集了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8%、就業人口的22%和對外貿易額的25%。
舉國外的例子,是要說明一個道理,京津冀的發展空間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中國城市群的概念遠可以比我們想像的大。但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法國,這些城市帶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基礎之上強調分工和定位。不是簡單的聯系在一起。
相比之下,這次的京津冀,最難的地方在哪?就是行政地位的不平等和從屬性關系,使得互利的前提受到制約,這讓一體化受到很大的挑戰。
但對於目前的京津冀產業格局來說,又不得不走一體化。如果不走的話,傳統的發展模式卻已經到頭了。
特別是河北,河北省計劃經濟時代的發展模式實際上就是支援北京,這一定位與天津雷同,建材、化工、紡織、食品等產業難以發揮自身優勢,勞動力和人才又處於北京產生的虹吸效應中,並沒有形成自身的產業支柱,與天津相同的經濟結構卻又不具備天津百年老港、濱海新區等模式的基礎,使得河北實際上成為了北京周邊一圈很難定位的附屬性經濟帶。看來與上海等地輻射周邊的模式完全不同,北京實際上是抽幹了河北的活力,成為了國內罕見的跨省市間的二元結構。
這種模式當然難以持續。但如果京津冀通過磨合,能夠形成互補的經濟結構,那是必須的。分析京津冀現有的模式,實際上反而可以從困局中看到亮點。
從產業結構來說,實際上三個區域恰好處於工業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北京已經進入了去工業化時代,近年來包括首鋼在內的一系列工廠的外遷,實際上成為了這一趨勢最好的寫照。而天津依託新區的優勢,正處於工業資源的聚集階段,工業化的後期。而河北,一直被北京抽離資源,目前的工業化程度較低,處於中期,傳統的產業比重較大,這也是明顯區別與其他兩地的一個特徵。
三大地區,三個階段,是有效的避免了產業的過度膨脹,如果能夠實現統一的協調,那麼在京津冀趨於實現一個自洽的產業梯隊和跨省市的產業鏈合作體系,並不困難。並且如果真的形成這種模式,那麼京津冀可以進一步對山東、山西、內蒙、東北等地形成輻射。
以上說的是結構,至於功能,京津冀實際上也可以形成較為良好的互補。北京目前正在從功能型城市轉型為服務型城市,這意味著,過去的產業群必須尋求出口,我們從近些年的規劃上看,包括開發沿北京地區城市的政策,實際上也是在從地產等方面對人口實現疏導,未來,如果能夠形成梯隊的產業結構,那麼現階段背景的產業群有望大面積的移居河北境內。這樣的話,北京則專注於教育、文化、科研這些服務型產業的建設。在這一基礎上,天津的沿海城市,有可能逐步形成養老、旅遊、休閑這些產業的集中地。所以實際上整個京津冀就實現了老中青三代產業模式的梯隊布局,這也將形成另一個人才流動的循環。
長遠來看,京津冀一體化必然成為城鎮化走城市群這種道路的表率。正常的城市群邏輯是這樣的:一個城市如果要具備較強的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它的城區人口最好是在300萬以上。這是有道理的,200萬以上規模的城市,才能以合理的稅費,提供較好的公共服務,否則服務不足或腐敗;3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才能支撐較發達的公共交通業,比如地鐵和航空等。但單個城市人口不是越大越好,超過1000萬的話,就會染上較重的城市病,對於整個城市群來說,如果人口超過5000萬時,城市廢棄物難以就近消納,就會造成較嚴重的環境問題和交通問題。
中國的13億人口,未來城鎮化的目標是至少12億人口到城鎮,留下1億在農村。怎麼能不出現上面提到的這種問題?一般來說,城市群的輻射范圍在200公里以內,有高鐵的地方可以輻射更遠一些,這樣方便群里的人能到群內任何地方辦事,而且是當日來回。全國均衡布局更多的城市群,中心城市人口能有個500萬以上,群周邊的城鎮人口能超過1000萬,但必須要少於5000萬。這樣的城市群多一些,比如全國來個20個以上,或者更多是50個,才能使中國的人口相對均衡分布,使城鎮廢棄物就近消納,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城鎮化和城市病的矛盾。

㈣ 京津冀一體化,會不會把北京的郊區和四個城區劃到河北。

截至2020年3月28日沒有相關規劃表面會將北京的郊區和四個城區劃到河北,京津冀一體化強調的是交通、生態、產業、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一體化。

京津冀一體化基礎性工作要抓住重點,特別是要在交通、生態、產業、公共服務等方面進一步明確一批現實急需、具備條件且符合協同發展目標的重點項目。

2014年07月23日,北京市發改委向北京市人大匯報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情況時表示,北京市針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研究部署了年內重點推進的9大類58項工作任務,將在交通一體化、大氣治理、產業合作三方面實現突破。

(4)京津冀公共服務與人口城鎮化擴展閱讀:

京津冀協同發展目標舉措:

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區域一體化交通網路基本形成,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產業聯動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取得積極成效,協同發展機制有效運轉,區域內發展差距趨於縮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利共贏新局面。

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區域經濟結構更加合理,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公共服務水平趨於均衡,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區域,在引領和支撐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㈤ 新版總規是如何體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

據報道,9月29日第七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正式發布,新版總規體現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規劃和目標,包括生態保護、區域交通建設和科技創新角度,總歸都分門別類給予了安排和考慮。

總規在京津冀全域的范圍裡面,在生態、基礎設施、交通、公共服務上,也是採取了一個全面協調的體系,在這次規劃里「一核雙城、比翼雙飛」的空間結構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全新體現,北京總規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結合起來是一個必然。

希望新規的出台可以促進京津冀的協同發展!

㈥ 京津冀一體化具體內容

據2019年最新半年報統計,京津冀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河北建設與發展形勢大好,GDP高達17700億元,比2018年上半年漲了7.1%,高出全國平均值0.8%,北京GDP總量15212.5億元,增速6.3%,和全國平均增速持平,而天津盡管上半年首超萬億元,但增速只有4.6%,幾乎是全國最低建設與發展速度。

京津冀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資源優勢十分明顯,但經濟活躍程度卻和兩者相比差別很大。那麼,究竟如何促進京津冀區域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才能翻盤,趕上長三角、珠三角的步伐呢?

實際上,在京津冀區域城市群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兩極分化現象還很嚴重,中型城市的聯系和支持相對薄弱,特大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不能充分發揮,中小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滯後。因此,建設與發展中等城市是提高京津冀區域城市群建設與發展質量、優化城市群結構的重點和關鍵。

6 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打破區域協同建設與發展的壁壘,形成開放建設與發展格局

要解決整個地區經濟建設與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就必須支持形成經濟協調建設與發展的協同作用和動力的機制和體系。在京津冀協調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機制和體制不協調的現象。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是激發各地區建設與發展活力和動力的重要保障。

加快區域的開放融合建設與發展,協同建設自貿區,協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合作建設與發展相關機構和機制的建設。建立產業轉移與合作利益共享機制,構建法治條件下的多方利益相關者參與商業機會制度。尤其要推動市場一體化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促進要素資源的充分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㈦ 如何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

目前,京津冀面臨著重大的歷史機遇:北京奧運使首都經濟發展走上快速車道;天津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使天津發展如虎添翼;國家對河北曹妃甸港的建設提供大量資金支持,曹妃甸港的啟動也為河北的發展構築了巨大引擎。為在更高層面上認識和把握這一歷史機遇,我們以如何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為題,采訪了多年從事京津冀發展理論和戰略研究的知名專家學者。下面將專家的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對京津冀一體化的認識與判斷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已初步處於要素一體化階段,目前正在向政策一體化階段邁進。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區域經濟研究所孫久文所長指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演化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即貿易一體化,取消對商品流動的限制;要素一體化,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政策一體化,實現區域內政策的統一和聯動。目前京津冀地區原則上已不存在商品流動的限制,人員自由往來,基礎設施共建,產業轉移已開始進行,空間布局上的對接已經開始……因此可以判定:京津冀一體化已初步處於要素一體化階段,下一階段應向政策一體化階段邁進。政策一體化問題包括整合目前各區域發展目標,以實現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制定京津冀生態環境的建設和補償方案以及產業發展區帶動其他區域發展的方案;在產業規劃協調方面,促進技術合作與轉讓,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在區域空間一體化方面,進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網和城際交通網,把城市間「點對點」的交通以及統籌規劃和建設區域基礎設施(港口、機場)網路作為未來的建設重點。

京津兩市在發展條件、產業結構、城市功能、發展階段以及輻射范圍等多方面存在互補性和錯位性,是京津合作共贏的重要基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祝爾娟教授提出,在城市發展上,京津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北京已經邁向後工業化社會,而天津正處於工業化進程加快、重化工業大發展階段,工業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在輻射范圍上,北京和天津事實上處於不同層面,北京更多的是面向全國乃至世界,而天津則是面向區域,面向環渤海乃至整個北方。京津之間多方面的互補性、錯位性和差異性,正是京津合作、共贏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最佳利益結合點。

平等、互利、共贏是區域合作的基點。河北經貿大學原書記於刃剛教授風趣地將京津冀關系,比喻為「雙黃蛋」和蛋清的關系:京津好比「雙黃蛋」,河北省好比「蛋清」,「蛋清」與「蛋黃」山水相依、緊密相連。河北省人口6800多萬人,18.8萬平方公里,占整個京津冀地區面積21萬平方公里的89.5%。真正的區域一體化,應當是京津冀城市群、港口群、產業群的聯合。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楊連雲研究員從促進京津冀持續協調發展中河北的貢獻與代價的角度,強調應加大國家對河北生態區、貧困帶的生態補償和扶持力度。京津冀一體化,不能以抑制一方來發展另一方,必須站在平等互利共贏的基點上。

區域經濟興,則地方經濟興。濱海新區不只是天津的,也是京津冀的。天津濱海綜合發展研究院邢春生副院長重點分析了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可能給北京和河北帶來的機遇及產生的影響。他指出,濱海新區作為區域增長極,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主要應發揮四大作用:產業傳導、技術擴散、功能服務和創新示範。濱海新區的開發,不僅有利於天津建成北方經濟中心,而且有利於促進京津冀協調發展。濱海新區的開發可為北京服務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促進北京科技研發與天津製造優勢的結合,促進天津與河北省的經濟融合,推動京津冀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體化,帶動京津冀對外開放,並對全國改革起到示範作用。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史利國副主任認為,濱海新區要成為京津冀的龍頭,必須把大家的利益融合進去,需要不斷挖掘和擴大利益共同點。就北京來說,應更加積極地研究如何藉助濱海新區促進自身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優化,使自身及區域在發展上能夠相互汲取源源不斷的能量。

當前京津冀發展中的幾個重大問題

怎樣解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北京市發改委楊開忠副主任認為,京津冀地區水資源極度稀缺,經濟進一步發展面臨著水資源的制約。專家預計,京津冀人口承載上限為1.1億。然而,按照目前的人口發展趨勢,2027年左右,京津冀人口將達到1.26億。目前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對人口依賴度相當高,未來發展應以地區經濟增長與人口依賴脫鉤為方向,轉變發展方式,降低人口依賴系數,推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怎樣加強戰略合作,由無序競爭走向競爭合作?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肖金成副所長認為,京津冀產業結構趨同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最典型的就是鋼鐵行業和石化產業。於刃剛教授認為,天津與北京主要是產業關系問題,天津與河北則主要是港口關系問題。天津與河北同處渤海西岸,在雙方共同擁有的640公裏海岸線上,分布著天津港、秦皇島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和黃驊港等五大港區。其中天津港是百年老港、綜合性大港,在諸港中處於龍頭地位,而河北的四大港區也各有優勢。天津港在「十一五」期間要投資270億元,2010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000萬標箱,作為綜合性港口仍不放棄煤炭的運輸。曹妃甸港是渤海海域唯一不需要開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設多個25萬噸級乃至30萬噸級大型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現在正加快速度建設,也要搞綜合性港口。黃驊港的優勢是有很長的海岸線可建碼頭,周邊還有鹽場、農場,有3000平方公里可供開發。津冀諸港擁有大致相同的腹地,港口功能定位有較大程度的重疊,港口之間缺乏協作。這既不利於港口群整體實力的提高,也不利於各港口的發展。解決上述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推進冀津港口間的戰略合作,形成合理分工、有序競爭的港口集群,在渤海西岸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導致京津冀一體化程度低、進展慢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什麼?綜合專家們的分析和看法,制約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沒有擺脫立足行政區劃,倚重非市場手段謀求發展的套路。行政主導型經濟,存在各種行政性限制,產業調整不能跳出行政區劃界線,要素市場發育滯後,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流動不暢,區域合作不能上升到產業融合的高度和層次,市場化進程緩慢,產業配套能力差。如北京電子產業規模大,但因周邊的配套能力遠不如廣東,配套基地大都選在了廣東。專家們認為,應當把掃除市場障礙作為推動京津冀區域合作發展的著力點,在提高市場化水平上,不遺餘力地促進資源合理配置,促進要素充分流動。

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思路與建議

構建京津冀新型產業分工格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魏後凱研究員認為,建立新型產業分工是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內容。產品和功能差異化是未來區域合作的基礎和利益結合點。建議構建京津冀新型產業分工格局。一是實現三地融合、聯動發展、互利共贏。二是錯位發展,包括行業錯位、產品錯位、功能錯位,共同打造京津冀一體化主導優勢產業鏈。三是整合各方資源,共建一體化的共享平台,如基礎設施一體化,大型科研設備和圖書資料共享,產權、技術交易和人才市場一體化,投資信息發布和相關政策協調。四是完善產業配套體系,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實現基礎設施配套、生產配套、生活配套、創業環境配套。五是加大對河北壩上地區的生態補償。

實施創新型發展戰略,由製造經濟向創造經濟轉型。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劉剛教授認為,驅動未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決定要素不再是資源加投資,而是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的知識創造。區域經濟未來發展的關鍵不在於更大,而在於更強,即擁有高端輻射力和帶動作用。京津冀應圍繞創新型企業,構建新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機制。具體建議:促進區域內現有主要產業的高端化,增強區域主導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有條件的地區,選擇若乾重要新興產業,建立平台,整合區域內的資源共同攻關和發展;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機制等。

以冀津港口協作帶動渤海西岸協調發展。於刃剛教授提出,為避免重復建設造成的浪費,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個港口的優勢,應以冀津港口協作來帶動渤海西岸協調發展。具體建議:第一,統籌規劃,建立包括天津港、曹妃甸港和黃驊港在內的「渤海西岸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將國家給予天津濱海新區的優惠政策惠及曹妃甸港和黃驊港。第二,運用市場經濟手段,組建渤海西岸港口集團。在合理協調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考慮建立統一管理五大港口的渤海西岸港口集團總公司。以產權為紐帶,對五大港口的規劃和建設進行統籌協調。第三,建立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冀津相關政府部門參加的行政協調機構,就功能規劃和利益分配等難點問題展開協商,並通過制定相應政策,引導企業按市場規律加強合作。

引導要素流動,促進產業融合。天津社會科學院韓士元研究員提出,一個城市群或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在經濟互利的前提下,生產要素遵循市場規律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匯聚組合,形成規模產業或產業集群,以此提升區域整體經濟實力和帶動、輻射力。為了加速京津冀城市群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進而促進產業融合,具體建議:第一,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推動作用。可通過建立政府間橫向通報會商制度的方式,將各個城市的產業發展規劃、空間布局規劃、重大建設項目、重要政策決定等內容及時通報其他城市,組織、引導各個城市的市場行為主體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實施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優化組合,迅速形成產業規模。第二,積極拓展要素流動和產業融合的有效方式,包括產業轉移式、行業協調式、產品協作式、聯合開發式、組建集團式。第三,合理解決要素流動和產業融合過程中的經濟利益問題。如各城市聯合開發的產業項目,不論項目所在地或注冊地在哪裡,形成的稅收應按要素投入的比例由各方共享;因產業調整、產業鏈延伸等原因,某些產品或生產工序由一地轉入另一地的,轉入地新增的稅收應按一定的比例返還給轉出方;跨城市組建的企業集團或其他生產經營組織,新增利稅也不能由總部所在地獨享,而應在要素投入各方之間合理分配;用有效的制度保障合作各方的權益等。第四,深化改革,優化要素流動和產業融合的社會環境。如對外招商引資要盡可能統一優惠政策,嘗試採用城市群聯合招商的辦法;城市群內部人才流動允許只辦理人事調動手續,不變更戶籍屬地;高速公路收費由分段收取改為統一收取,實行「一卡通」制度等等。此外,還可以積極申請試行生產型增值稅轉化為消費型增值稅的新稅制,即對城市群之間生產要素流動、組合而融生的產業項目,納稅人在計算增值稅時,允許扣除購買生產資料所含的稅款等。

推進政府合作,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史利國副主任提出,要建立京津冀的政府合作機制,為各方一起商討、確定、研究問題,尋求共同利益所在及其實現途徑,制定並落實相應措施,為引導、推動三地企業和行業組織開展區域合作提供製度保障。推進政府合作,應把握三個原則:一是循序漸進、從易到難;二是平等協商、求同存異;三是尊重市場、依靠企業。政府要改進經濟調控方式和手段,將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集中於市場機制培育和障礙破除,為降低生產要素流動成本創造條件。區域合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放在構建區域統一市場,為企業充分發揮追逐利潤的天性,加速區域產業布局和地區分工形成,實現地方經濟與區域經濟緊密關聯、相互促進,為增強整個區域經濟活力提供保障。楊開忠副主任提出,在繼續深化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等四大區域協調機制的同時,京津冀應重點推進三大機制建設,即金融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社會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

(作者分別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本刊主任編輯)

㈧ 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實施中提出的重要抓手是設立雄安新區嗎

設立雄安新區,是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對於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以促進北部地區的區域和經濟發展,並彌合首都與周圍的工業農村地區的經濟差距。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雄安新區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新區,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作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兩項戰略舉措,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將形成北京新的兩翼,拓展京津冀區域發展新空間。雄安新區在起步之初,就要加強同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城市的融合發展,特別是要同北京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在功能上有所分工,實現錯位發展。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示範區,雄安新區將充分發揮京津冀各自比較優勢,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建設雄安新區是一項歷史性工程,是我們這代人留給子孫後代的歷史遺產,尤其需要保持歷史耐心,有計劃分步驟推動新區建設。我們要按照黨中央要求,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高標准高質量組織規劃編制,科學規劃空間布局、功能定位,規劃好再開工建設,不留歷史遺憾;以改革開道,發揚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建立體制機制新高地;以民生為本,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補齊環京津冀周邊地區社會事業發展、公共服務水平短板;以實干鋪底,堅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一件件事認真辦,一茬一茬踏實干,一張藍圖干到底,讓雄安新區建設經得起歷史檢驗。

㈨ 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如何充分頭揮在河北省的區位優勢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已初步處於要素一體化階段,目前正在向政策一體化階段邁進。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區域經濟研究所孫久文所長指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演化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即貿易一體化,取消對商品流動的限制;要素一體化,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政策一體化,實現區域內政策的統一和聯動。目前京津冀地區原則上已不存在商品流動的限制,人員自由往來,基礎設施共建,產業轉移已開始進行,空間布局上的對接已經開始……因此可以判定:京津冀一體化已初步處於要素一體化階段,下一階段應向政策一體化階段邁進。政策一體化問題包括整合目前各區域發展目標,以實現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制定京津冀生態環境的建設和補償方案以及產業發展區帶動其他區域發展的方案;在產業規劃協調方面,促進技術合作與轉讓,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在區域空間一體化方面,進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網和城際交通網,把城市間「點對點」的交通以及統籌規劃和建設區域基礎設施(港口、機場)網路作為未來的建設重點。

京津兩市在發展條件、產業結構、城市功能、發展階段以及輻射范圍等多方面存在互補性和錯位性,是京津合作共贏的重要基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祝爾娟教授提出,在城市發展上,京津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北京已經邁向後工業化社會,而天津正處於工業化進程加快、重化工業大發展階段,工業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在輻射范圍上,北京和天津事實上處於不同層面,北京更多的是面向全國乃至世界,而天津則是面向區域,面向環渤海乃至整個北方。京津之間多方面的互補性、錯位性和差異性,正是京津合作、共贏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最佳利益結合點。

平等、互利、共贏是區域合作的基點。河北經貿大學原書記於刃剛教授風趣地將京津冀關系,比喻為「雙黃蛋」和蛋清的關系:京津好比「雙黃蛋」,河北省好比「蛋清」,「蛋清」與「蛋黃」山水相依、緊密相連。河北省人口6800多萬人,18.8萬平方公里,占整個京津冀地區面積21萬平方公里的89.5%。真正的區域一體化,應當是京津冀城市群、港口群、產業群的聯合。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楊連雲研究員從促進京津冀持續協調發展中河北的貢獻與代價的角度,強調應加大國家對河北生態區、貧困帶的生態補償和扶持力度。京津冀一體化,不能以抑制一方來發展另一方,必須站在平等互利共贏的基點上。

區域經濟興,則地方經濟興。濱海新區不只是天津的,也是京津冀的。天津濱海綜合發展研究院邢春生副院長重點分析了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可能給北京和河北帶來的機遇及產生的影響。他指出,濱海新區作為區域增長極,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主要應發揮四大作用:產業傳導、技術擴散、功能服務和創新示範。濱海新區的開發,不僅有利於天津建成北方經濟中心,而且有利於促進京津冀協調發展。濱海新區的開發可為北京服務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促進北京科技研發與天津製造優勢的結合,促進天津與河北省的經濟融合,推動京津冀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體化,帶動京津冀對外開放,並對全國改革起到示範作用。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史利國副主任認為,濱海新區要成為京津冀的龍頭,必須把大家的利益融合進去,需要不斷挖掘和擴大利益共同點。就北京來說,應更加積極地研究如何藉助濱海新區促進自身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優化,使自身及區域在發展上能夠相互汲取源源不斷的能量。

推進政府合作,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要建立京津冀的政府合作機制,為各方一起商討、確定、研究問題,尋求共同利益所在及其實現途徑,制定並落實相應措施,為引導、推動三地企業和行業組織開展區域合作提供製度保障。推進政府合作,應把握三個原則:
一是循序漸進、從易到難;
二是平等協商、求同存異;
三是尊重市場、依靠企業。
政府要改進經濟調控方式和手段,將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集中於市場機制培育和障礙破除,為降低生產要素流動成本創造條件。區域合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放在構建區域統一市場,為企業充分發揮追逐利潤的天性,加速區域產業布局和地區分工形成,實現地方經濟與區域經濟緊密關聯、相互促進,為增強整個區域經濟活力提供保障。楊開忠副主任提出,在繼續深化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等四大區域協調機制的同時,京津冀應重點推進三大機制建設,即金融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社會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

閱讀全文

與京津冀公共服務與人口城鎮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