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督察組和督查組的區別
督察組是以監督為主的;督查組是以檢查為主的。
1、督察組職責是監督視察為主(有很強的官方性,監管,視察職責,職權范圍大)
2、督查組職責是檢查為主(只是單純檢查職責,職權范圍小,比如檢查衛生是否干凈,執行一種檢查行為)
(1)馬鞍山市環保督察組擴展閱讀:
國務院督查組
2015年6月1日起,國務院派出11個國務院督查組赴35個國務院部門和單位、18個省(區、市)開展實地
部級領導領銜11個督查組
11個國務院督查組中,前5組重點「督部門」。組長分別由國務院副秘書長肖亞慶、江小涓、丁向陽、王仲偉、江澤林擔任,重點督查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交通運輸部、人民銀行、國資委、海關總署、稅務總局、食品葯品監管總局、證監會、民航局等國務院部門和單位。
後6組重點「督地方」,全部由部委「一把手」帶隊。組長分別是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海關總署署長於廣洲和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督查地點涉及東中西部地區,既有東北三省、河北、山西等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地區,也有上海、廣東等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地區。
❷ 督察組環保電話
0531-86902038
❸ 環保督察組舉報電話
環境保護舉報熱線電話
12369
❹ 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進駐什麼時候結束
第四批8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於2017年8月至9月對吉林、浙江、山東、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團)等省(區)開展督察。截至9月15日,8個督察組全部完成了督察進駐工作。
目前,第四批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已進入督察報告階段。對已經轉辦、待查處落實的群眾舉報問題,督察組已安排人員繼續督辦,確保群眾舉報的環境問題能夠查處到位、整改到位、公開到位、問責到位。
環保督察有利於督促地方不作為懶作為的行為,更利於環境保護。
❺ 中央環保督察組舉報電話
中央環保督察組舉報電話為:12369。可以到環境保護部進行網上舉報或微信公眾平內台「12369環保容舉報「。中央環保督察組由環保部牽頭成立,中紀委、中組部的相關領導參加,是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開展的環境保護督察。
❻ 安徽省環保督察組舉報電話
你可以直接撥打12345投訴的。就不到省里的12345,就是12345,前面加上合肥的區號就可以了。打電話之前整理一下文字,舉報需要有真實材料或者證據的。
❼ 環保督查組由哪些部門組成
環保部門的執法權包括以下10種:
審批權
「環境保護法」和國家《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規定,建設污染環境的項目,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其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表必須依照規定程序報環保部門批准。環保部門履行的是第一審批權。
根據國家《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規定,建設項目初步設計環保篇章也須報環保部門審查同意。否則,有關部門不予辦理施工執照。
許可權
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一切直接或間接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要向環保部門申報登記,環保部門對不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及國家規定的企業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的,發給排污許可證。排污單位必須按排污許可證的規定排放污染物,禁止無證排污。
驗收權
「環境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實行「三同時」制度,防治污染的設施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保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限期治理是我國的一項重要環境管理制度,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決定由政府下達。但有關單位到期是否完成限期治理任務,還得通過驗收來說明,而這個驗收權只能由環保部門具體行使。
收費權
收費權是我國「環境保護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同時「水污染防治法」也規定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單位還應繳納排污費。目前,國家又決定排放二氧化硫的單位要繳納二氧化硫排污費。環保部門據此可按照國務院發布的《徵收排污費暫行辦法》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向當地物價部門辦理《收費許可證》行使收費權。
限期治理權
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對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決定一般由各級人民政府根據管理許可權做出。但環保部門也有限期治理部分污染的決定權。如「環境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內造成嚴重環境雜訊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對小型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可以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國務院規定的許可權內授權其環保部門決定。因此,只要同級政府授權,環保部門就能以自己的名義責令有關單位限期治理。
檢查權
「環境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環保部門有權對管轄范圍內的排污單位進行現場檢查。檢查范圍為本行政轄區或法律規定的管轄范圍,對管轄范圍以外和與污染排放無關的單位無權檢查。檢查內容包括污染物、污染防治設施及其運行、操作、管理情況,建設項目執行「環境影響評價」與「三同時」制度情況,限期治理情況。環保部門的現場檢查具有強制性、隨機性,被檢查單位不得拒絕,而且應當如實反應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不能弄虛作假。同時環保部門也有義務為被檢查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調查權
「行政處罰法」規定,行政機關發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的,有權進行調查。調查人員不得少於二人。調查時應出示證件,製作筆錄並交被詢問人核對簽名。在收集證據時,可採取抽樣取證的辦法。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記保存。調查必須全面、客觀、公正。
處罰權
根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環保部門對違法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排污申報登記制定、現場檢查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的單位,違反規定貯存、堆放、棄置、傾倒、排放污染物、廢棄物的單位,違反危險廢物特別規定的單位,以及發生污染事故的單位,視不同情節,可依法給予警告、罰款、吊銷許可證和責令停止施工、停止生產、停止使用等行政處罰。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履地亮證、告知、送達、出具罰款收據等法定程序。實施重大行政處罰前還應履行聽證程序,當事人要求舉行聽證的,環保部門應舉行聽證。沒有法定依據或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動處罰無效。
調節權
「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一條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個人賠償損失。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保部門或者其他環境監督管理部門調節處理。調節應堅持自願的原則,被申請人負責舉證。環保部門的調節屬居中協調解決,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不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這種公訴是民事訴訟,是就原污染賠償糾紛提起的,環保部門不是被告。當然,當事人也可以不經環保部門調節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監督權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環保部門同意監督管理與有關部門分別監督管理相結合的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根據「環境保護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保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門和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農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保護實施監督管理。因此,環保部門對同級政府的上述有關部門的環境保護監督活動有監督權。
❽ 環保督察組屬於行政監督系統中的哪個部門
環保督察組目前是隸屬於生態環境部,是屬於行政監管系統的環保監督管理部門。
❾ 中央環保督察組回頭看第二批有哪些省份
截至6月15日,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6個督察組均完成第一階段省級層面督察任務。督察組共計與126名領導幹部進行個別談話,其中省級領導50人,部門和地市主要負責同志76人;累計走訪問詢省級有關部門和單位100個;調閱資料3.5萬余份。 據介紹,6個督察組於2018年5月30日至6月7日陸續對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東、廣西、雲南、寧夏等省(區)實施督察進駐。截至6月14日,6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共收到群眾舉報12817件,受理有效舉報10608件,經梳理合並重復舉報,累計向被督察地區交辦轉辦9995件;各被督地區已完成查處3206件,其中立案處罰641家,罰款5807萬元;立案偵查75件,拘留58人;約談365人,問責630人。 為發揮督察震懾效果,6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按照有關要求和程序,陸續向社會公開了一批督察整改不力,特別是「表面整改」「假裝整改」「敷衍整改」的問題,曝光了一些地方在整改中弄虛作假、表裡不一、敷衍應對的行為。根據「回頭看」安排,目前各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正在開展第二階段下沉地市督察,並繼續受理人民群眾生態環境信訪舉報,下沉時間15天左右。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