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目前我國鄉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中心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有哪些具體的問題解決方案
鄉鎮人社中心面臨的問題主要有:1.缺少專門的服務場所。一般都是鄉鎮政府安排1-2間房屋或租專借辦公。2,公用經費嚴屬重不足。每年預算安排2-3萬左右。3.人員結構極不合理,素質不高。每個鄉鎮正式編制1-2人,都是從其他單位劃轉的,要麼年紀大的,要麼是能力差的,其餘人員是以錢養事或公益崗位拼湊起來的,待遇低,工作積極性不高。4,人少事多。按要求每6000服務對象確定一名工作人員,不合理,假設每個對象每年的服務次數涉及就業、養老、醫療、維權等項平均4次,就是24000次,每天每個工作人員要到達100次數,就是不搞其他工作也無法承受。解決的方案有,但要領導重視,人社部201022文件,國家發改委2010762,2011761文件,都比較重視鄉鎮人社中心建設,再好的政策,領導不重視,沒用!
㈡ 如何加強鄉鎮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
一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要牢固樹立「抓黨建是本職、不抓黨建是失職,抓不好黨建是不稱職」的責任意識,切實履行「第一責任人」的職責,把黨建工作作為主業,聚精會神抓黨建,用心用功抓黨建。
作為社區基層黨組織書記還要有大局意識,要站在維護黨和政府利益的高度,站在人民群眾利益的高度,要樹立「為居民辦好事,讓居民好辦事」的思想,增強責任意識,敢於負責;增強開拓意識,銳意進取。樹立在突破中創新,在進取中創新的意識,要善於結合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聯系實際,創造性地統領社區黨建工作和社區各項工作。
二要牢固樹立「主角」意識。社區黨組織書記不僅是社區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更是社區工作的統領人、帶頭人。因此,社區黨組織書記要有黨建工作的「主角」意識,社區工作的主動意識,要用全部精力帶頭抓黨建,不僅要抓部署,而且要抓檢查、抓落實,真正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落實到位。
三是要有學習和創新意識。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發展新要求,要實現服務發展,就要把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上來,就必須確立學習主題、突出學習重點,自覺加強知識再造培養,提高用理論指導具體工作的能力,靜下心來向書本學、向同事學、相好的工作方法學,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理論修養,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研究和規劃工作的能力,提高服務社區發展和服務居民群眾的能力,增強社區發展的使命感和緊迫感。
四是要主動強化責任意識。作為基層黨組織書記,必須要堅持深入基層,勤於調查研究,善於出謀劃策。把貫徹上級黨組織精神與本社區的實際結合起來,在工作中研究和探索新形勢下黨建工作新方法新路子,敢於打破常規開展工作,不斷提升基層黨建工作水平。同時要主動增強發展創新意識,要學會用「揚棄」的觀念來消除影響工作的因素,更要增強危機意識,全面了解當前社區發展和居民群眾的要求,准確把握面臨的形式和任務,增強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五是要有自我批評的意識。要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對照自身在思想問題上、服務意識上、工作能力上、執行能力上存在的問題自查自糾;要主動與班子成員交心談心,注重征詢和吸收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杜絕盲目性和主觀性。在思想上要更加嚴於律己,對工作多用心、多用腦,做好各項工作計劃,使其有時、有序、有步驟地完成。樹立強烈的時間觀、效率觀、質量觀,謀劃在先,工作在前,促進自身能力的不斷提高。
六是要有主動增強能力意識。作為基層黨組織書記,要始終堅持以政治思想為重點,要以提高素質、增強能力為目標,擴大社區黨組織工作覆蓋面,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要以黨的建設帶動各類基層組織的建設。
㈢ 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工作存在哪些困難
有些人會不講道理
㈣ 鄉鎮公共服務中心做什麼
公共服務中心承來擔13項工作自職能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相關服務工作
▲五保戶的供養服務工作
▲農村醫療救助服務工作
▲低收入家庭認定和臨時救助服務工作
▲住房、取暖、教育、就業等專項救助服務工作
▲各類重點優撫對象補助、優待資金的發放,醫療待遇和解決住房困難等服務工作
▲救濟救災中的事務性工作
▲指導孤殘兒童監護、生活無著人員的救助、居家養老服務等社會福利工作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相關服務工作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統計、培訓、轉移及涉農法律法規宣傳、農業生產保險宣傳普及工作
▲就業服務工作
▲勞動保障宣傳咨詢等服務工作
▲農村養老保險經辦工作
㈤ 新形勢下如何加強鄉鎮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
因為無論是在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制度下,
它都會/存在著純粹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機構.
㈥ 關於對鄉鎮機構改革的思考和建議
對於鄉鎮機構改革的思考和建議主要是從鄉鎮機構的行政體制、職能配置、機構設置、運行機制以及人員編制配備等所做的調整和變革。
鄉鎮機構改革是農村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於鄉鎮機構改革的建議包括:
1、加快轉變鄉鎮政府職能。
轉變鄉鎮經濟發展方式,提高鄉鎮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切實解決鄉鎮權力與責任不對等等問題。積極為鄉鎮轉變職能創造條件。
2、嚴格控制鄉鎮機構編制。
進一步優化鄉鎮黨政機構和事業站所設置,堅決守住機構編制和實有人員「只減不增」這條底線。
3、改革鄉鎮事業站所管理體制。
繼續推進分類改革,建立健全新型農業服務體系。
4、創新鄉鎮行政運行機制。
嚴格依法行政,加快推進政務公開,轉變服務方式,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
(6)對鄉鎮公共服務中心的建議擴展閱讀:
鄉鎮機構改革的注意事項:
1、鄉鎮機構改革要走規范化路子。
要堅持黨的領導,主要是堅持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的原則,充分發揮鄉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注重發揮村民委員會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
2、鄉鎮機構改革要走走社會化路子。
對於扶貧幫弱、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鄉村建設工程等需要政府出面組織指導協調,需要藉助社會團體和民眾力量共同承擔的工作,應該弱化政府角色職能,彰顯社會角色職能。
3、鄉鎮機構改革要走走市場化路子。
要加快政企、政事分開步伐,進一步將技術性和服務性的事務交給市場,以減輕鄉鎮政府負擔。要積極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與政府主管部門的脫鉤工作。同時,要依法加強對中介組織的監管,規范其行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鄉鎮機構改革
㈦ 對鄉鎮服務能力提升有哪些意見和建議
鄉鎮既是我國行政架構中的最基層一級,也是黨在基層的執政根基所在、發展動力所在、穩定源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