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臨汾旅的部隊榮譽
解放戰爭時期,這支部隊在山西臨汾攻堅戰作戰中,利用坑道爆破的方法,率先攻破敵號稱「銅牆鐵壁」的臨汾城,創造了我軍城市攻堅作戰的典型戰例,被中央軍委授予「光榮的臨汾旅」榮譽稱號。解放後,「臨汾旅」又在抗美援朝、國防建設、抗洪搶險等戰斗中屢立戰功,成為名震華夏的精銳部隊之一。
1970年,英雄的「臨汾旅」奉命擔負起迎外表演任務。迎外表演是我國陸軍的光榮使命,能擔負迎外表演是對「臨汾旅」部隊建設的充分肯定,同時又是對「臨汾旅」官兵素質的全面考驗。承擔這項光榮使命36年來,「臨汾旅」官兵無論是在訓練場、考核場、表演場,還是風雨冰雪天,無論面對的是將軍、元帥還是總統,從技術到戰術,從單兵到合成,從模擬到實彈,他們嚴摳細訓,千錘百煉,將我軍戰斗精神和武器性能發揮得淋漓盡致。36年來,該旅先後接待150多個國家和地區500餘批次7000多名國家元首、軍政要員和貴賓,進行戰術技術表演600餘場次,榮獲外國政要贈送的勛章1000多枚。向世界展示我軍威武、文明、勝利之師的良好形象,展示中國軍人精湛的軍事技能、頑強的戰斗作風,成為「中國陸軍的窗口」。
B. 光榮的臨汾旅的歷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某師的榮譽稱號。該師前身為1937年12月組建的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3縱隊,後改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8縱隊第23旅。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先後參加過百團大戰和上黨、運城、晉中、太原、扶乘、秦嶺、成都等戰役戰斗,攻克縣以上城市19座。1947年12月,人民解放軍攻克運城後,山西臨汾縣城國民黨守軍仗恃2.5萬余兵力和堅固城防,負隅頑抗。臨汾為晉南軍事重鎮,地勢內高外低,城牆依自然地形構築,高15米,頂寬10米,基厚30米左右;城周碉堡林立,壕溝縱橫,內外暗道相通,從城外到城內構成警戒陣地、護城陣地、城牆主陣地、城內縱深陣地等4道防線;城東關築有外城,總體設防嚴密堅固,易守難攻。1948年3月7日,臨汾戰役發起後,第23旅在晉冀魯豫軍區前線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從東面發動進攻,奪取外圍據點,一舉攻克東關外城,佔領護城陣地,控制住外壕,逼近內城。4月15日,前線指揮部針對臨汾城垣堅固,攻城部隊缺少重火器的實際情況,決定以坑道爆破為主要進攻手段。該旅接受任務後,以地面攻擊配合坑道挖掘。
解放戰爭時期,這支部隊在山西臨汾攻堅戰作戰中,利用坑道爆破的方法,率先攻破敵號稱「銅牆鐵壁」的臨汾城,創造了我軍城市攻堅作戰的典型戰例,被中央軍委授予「光榮的臨汾旅」榮譽稱號。解放後,「臨汾旅」又在抗美援朝、國防建設、抗洪搶險等戰斗中屢立戰功,成為名震華夏的精銳部隊之一。 1970年,英雄的「臨汾旅」奉命擔負起迎外表演任務。迎外表演是我國陸軍的光榮使命,能擔負迎外表演是對「臨汾旅」部隊建設的充分肯定,同時又是對「臨汾旅」官兵素質的全面考驗。承擔這項光榮使命36年來,「臨汾旅」官兵無論是在訓練場、考核場、表演場,還是風雨冰雪天,無論面對的是將軍、元帥還是總統,從技術到戰術,從單兵到合成,從模擬到實彈,他們嚴摳細訓,千錘百煉,將我軍戰斗精神和武器性能發揮得淋漓盡致。36年來,該旅先後接待150多個國家和地區500餘批次7000多名國家元首、軍政要員和貴賓,進行戰術技術表演600餘場次,榮獲外國政要贈送的勛章1000多枚。向世界展示我軍威武、文明、勝利之師的良好形象,展示中國軍人精湛的軍事技能、頑強的戰斗作風,成為「中國陸軍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