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李白是哪裡人
關於李白的籍貫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甚至有人指出他其實是吉爾吉斯斯坦人,後來才跟隨父親移民到中國的四川江油,聽到這種說法,小編笑了。
古人的籍貫確實是個很復雜的問題,有的論祖籍,有的論出生地,有的論實際居住地。其實,這種情況有點像我們現代人,遷徙是常態。
首先,看李白的祖籍。李白一直對外宣稱自己是隴西成紀人,也就是現在的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那李白是甘肅人?
其次,看李白的出生地。郭沫若曾經過考證,認為李白出生於碎葉城,位於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按照現在的習慣,一個人的出生地是判斷籍貫的重要標准。
所以,就有很多人說李白不是中國人。這種說法純粹是無稽之談!我們要注意一點,當時的碎葉城也是屬於唐朝,哪裡有什麼吉爾吉斯斯坦呀。
再說了,李白一生說的話,寫的詩全都是用漢語的,他可曾使用過所謂的吉爾吉斯語?如果李白泉下有知,聽到有人說他是吉爾吉斯斯坦人,估計他老人家晚上要找你來聊聊。
最後,看李白的居住地。五歲時,李白隨父親搬到四川江油,然後在那裡學習、長大,一直生活到二十四歲開始漫遊天下,走遍祖國大江南北。
如此一來,很多人就認為李白是四川人。可是,李白只在四川生活了二十年左右啊。我們再看看他以後的行蹤。
離開四川後,李白曾到過重慶、江蘇、河南。二十七歲時,他來到湖北安陸,並在那裡結婚,既然結婚,肯定要買房子的,也就是說他在湖北安家了。說他是湖北人也有道理咯。
然而,李白實在喜歡到處跑,在湖北呆了三年後,他又跑到長安,也就是陝西。正是在陝西,李白開始大紅大紫,走上人生的巔峰。
在陝西住了兩年後,李白又開始到處漫遊了,足跡遍及河南、山東。安史之亂後,為了避難,又曾到過浙江、江蘇、江西、湖北、貴州、四川,最後死於安徽的當塗。
看到這里,小編也有點亂。好吧,我們來梳理下李白的幾個關鍵點。
首先,他可能出生於吉爾吉斯斯坦,在四川長大,在湖北結婚,在陝西成名,至於說去過的地方就不用說了,最後死在安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肯定的說,李白首先是個中國人,這一點無需質疑。至於籍貫嘛,既然難有公論,那就讓他屬於全體中國人好了。
⑵ 馬鞍山李白塑像簡介
1、採石磯
採石磯景名勝區是以採石磯為主體,以長江為紐帶,以詩人李白活動貫穿其中的風景名勝區,是安徽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因山水風光,絕壁磯石而名聞天下,列為長江三磯之首,年接待遊人量約30萬人次,最高峰可達8000人次/日。採石磯瀕江連市,距南京約40公里,是江南旅遊網的西翼,距蕪湖約40公里,是皖南旅遊線的北端。它地處長江下游的黃金水道,和京滬大動脈的205國道、滬寧高速鐵路、滬寧高速公路、寧蕪鐵路比連。通過長江水道可與長江流域各省市溝通;通過公路,鐵路系統可從陸地上和全國各地溝通;通過祿口機場可從空中和世界各地溝通。本項目實施後,採石風景名勝區將會成為一處以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為靈魂,以逗翠螺出大江地臨江絕壁景觀和鎖溪河風光帶為主要載體,包括翠螺山、荷包山、小九華山和採石鎮、小黃洲在內的融名勝觀光、人文教育、休閑娛樂、旅遊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著名風景名勝區和二日游旅遊目的地。
門票·開放時間:
門票:80元/人。
導游費用:120元/批次。 索道服務:採石磯索道位於翠螺山中,自翠螺軒飯店至山頂三台閣,單程20元/位,雙程40元/位
遊船服務:
遊船碼頭在三元洞下,可乘長江遊船觀賞採石磯,遊船票價:20元/人次
8:30 —17:30
交通概況:
馬鞍山市距上海340公里,距南京50公里,距蕪湖40公里,經寧馬高速、馬蕪高速、長江客運港口與周邊城市相接,交通便捷。
採石風景區距馬鞍山市5公里,4路公交旅遊專線車往返市火車站與風景區,26路公交車往返旅遊汽車站與風景區。
2、青山李白墓園
青山李白墓園簡介:
位於市區東南20公里處的青山腳下。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岩壑靈秀,蜿蜓起伏,林木蔥郁,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 宣城太守謝跳酷愛其勝,謂之逗山水都地,曾築室山南。唐李白逗一生低首謝宣城地,生前既愛青山風景,又慕謝公品格,曾有逗宅近青山同謝眺地的夙願,一心想與謝眺結為異代芳鄰。
李白逝世後,原葬龍山東南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逗志在青山地的遺願,會同當塗縣令諸葛縱將李白墓遷至青山西南,即今太白鄉谷家村口。墓座北朝南,枕山面水,南距公路約300米。沿公路旁石板小道, 過小石橋,入李白墓陵園。園內左側有逗青蓮池地,柳依依,綠水泱泱,拱形逗化鶴橋地橫跨池上,連著逗十詠亭地。李白晚年在當塗寫過十首歌詠當塗山川風物的詩,謂之《姑孰十詠》,後人曾在姑溪畔建亭以志,後毀於逗文化大革命地之中。
今征建的逗十詠亭地,飛檐翹角,古樸典雅,亭中央石碑上鐫刻著李白《姑孰十詠》。十詠亭左側為太白祠。前後兩進,素白粉牆,灰黑瓦頂。祠內青磚鋪地,飛檐聳脊,雕梁畫棟,寬敞明亮。正庭門楣上懸林散之手書逗太白祠地橫匾。廳內迎面聳立一尊高2.47米、重約3噸的漢白玉李白塑像。塑像側身而立,左手按劍,右手後雙眸含慧,胡須飄拂,氣度非凡。塑造背景是巨幅墨綠色微版畫,以李白在當塗游蹤為寫意,版畫上方為書法家舒同所題逗李白高蹤地匾額。廳堂下中上方懸有書法家司徒手書逗詩無敵地三字匾。兩側壁上鑲嵌著6塊石碑:一塊雕刻李白全身畫像,栩栩如生;一塊刻有李白《臨路歌》;另三塊重刻唐代李華、劉全白、裴敬撰寫的碑文,最為珍貴的一塊為倖存的宋碑。該碑是宋淳二年(1242),兼權太平州事、節制軍馬孟點根據唐范傳正所撰之碑文逗重書刻石,立於墓左地的,碑高五尺七寸,寬二尺九寸,共30行,第行63字,正書,字徑六份,額題逗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地九字。此碑距今已有740多年歷史,為李白墓祠現存較早的歷史文物。
太白祠後為李白墓地。墓呈圓形,墓頂芳草萋萋,艾菊尢盛。墓前嵌立一石碑,上刻逗唐名賢李太白之墓地。墓旁新植翠竹、冬青,青翠欲滴。
門票·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8:00—17:30。
門票:30元。電話:0555-6683504。
交通概況:
地址:當塗縣太白鎮。交通:乘坐馬鞍山到大隴、黃池的中巴可達。
3、雨山湖
雨山湖簡介:
雨山湖位於馬鞍山市中心地帶,通過雨山河與長江溝通,水域面積1087畝,1959年開辟為城市公園,與臨近的佳山和雨山共同構成了馬鞍山城市景觀中山水相依的特色。
雨山湖娟秀嫵媚,周圍有9座山峰遠近錯落,環湖而立,素有逗九峰環一湖地之美稱。其因湖而開辟的公園,則景色秀美、風光旖旎。環湖皆路,環湖皆樹,環湖皆樓,其中湖北路程和紅旗橋的臨湖一帶,是遊人觀賞湖光山色的園外之園;湖西路有依湖而建的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富園貿易市場和近2萬平方米的綠色游園;湖南路則是柳岸花堤,有近萬平方米的旅遊區,天水一色,是人們休閑憩息的佳處。
近年來陸續開發的南湖、北湖街邊公園將雨山湖水系疏浚擴大,既提高了城市抗澇能力又增添了城市環境中的自然氣息,成為人們假日休憩的絕好場所。
雨山湖及南湖、北湖公園景觀的主要特點是綠草如茵,裝點著各種喬木和灌木,形態各異的小橋、迴廊和亭閣引導遊人時而凌波賞荷,時而隔岸觀景。
大湖中一個人工堆築的小島成為大雁、鷗鷺和鴛鴦等候鳥每年必來居留的宿營地。
整個馬鞍山市的中心區依雨山湖而建,四條繁華的城市街道環湖修築,沿路栽種的香樟、銀杏、迎春花和懸鈴木不僅給雨山湖增色,而且成為整個城市的綠肺。一年四季,這里秋冬有皚皚白雪覆壓香樟紅葉;初春有迎春怒放恰似黃金鋪地;夏天裡銀杏那亮綠的葉子總是帶給人們歡快的好心情,而懸鈴木則伸展開樹冠在驕陽下留出一片綠蔭。
門票·開放時間:
。
交通概況:
地址:雨山區湖南路中段29號。
交通:火車站乘10路公交車可環湖游覽。市內乘2、3、6、13、14、28、127路公交車即到公園處。
開放時間:6:30—22:00。
⑶ 馬鞍山有哪些好玩的啊求旅遊攻略
1、採石磯
採石磯景名勝區是以採石磯為主體,以長江為紐帶,以詩人李白活動貫穿其中的風景名勝區,是安徽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因山水風光,絕壁磯石而名聞天下,列為長江三磯之首,年接待遊人量約30萬人次,最高峰可達8000人次/日。採石磯瀕江連市,距南京約40公里,是江南旅遊網的西翼,距蕪湖約40公里,是皖南旅遊線的北端。它地處長江下游的黃金水道,和京滬大動脈的205國道、滬寧高速鐵路、滬寧高速公路、寧蕪鐵路比連。通過長江水道可與長江流域各省市溝通;通過公路,鐵路系統可從陸地上和全國各地溝通;通過祿口機場可從空中和世界各地溝通。本項目實施後,採石風景名勝區將會成為一處以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為靈魂,以「翠螺出大江」臨江絕壁景觀和鎖溪河風光帶為主要載體,包括翠螺山、荷包山、小九華山和採石鎮、小黃洲在內的融名勝觀光、人文教育、休閑娛樂、旅遊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著名風景名勝區和二日游旅遊目的地。
門票·開放時間:
門票:80元/人。
導游費用:120元/批次。 索道服務:採石磯索道位於翠螺山中,自翠螺軒飯店至山頂三台閣,單程20元/位,雙程40元/位
遊船服務:
遊船碼頭在三元洞下,可乘長江遊船觀賞採石磯,遊船票價:20元/人次
8:30 —17:30
交通概況:
馬鞍山市距上海340公里,距南京50公里,距蕪湖40公里,經寧馬高速、馬蕪高速、長江客運港口與周邊城市相接,交通便捷。
採石風景區距馬鞍山市5公里,4路公交旅遊專線車往返市火車站與風景區,26路公交車往返旅遊汽車站與風景區。
2、青山李白墓園
青山李白墓園簡介:
位於市區東南20公里處的青山腳下。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岩壑靈秀,蜿蜓起伏,林木蔥郁,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 宣城太守謝跳酷愛其勝,謂之「山水都」,曾築室山南。唐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生前既愛青山風景,又慕謝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謝眺」的夙願,一心想與謝眺結為異代芳鄰。
李白逝世後,原葬龍山東南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會同當塗縣令諸葛縱將李白墓遷至青山西南,即今太白鄉谷家村口。墓座北朝南,枕山面水,南距公路約300米。沿公路旁石板小道, 過小石橋,入李白墓陵園。園內左側有「青蓮池」,柳依依,綠水泱泱,拱形「化鶴橋」橫跨池上,連著「十詠亭」。李白晚年在當塗寫過十首歌詠當塗山川風物的詩,謂之《姑孰十詠》,後人曾在姑溪畔建亭以志,後毀於「文化大革命」之中。
今征建的「十詠亭」,飛檐翹角,古樸典雅,亭中央石碑上鐫刻著李白《姑孰十詠》。十詠亭左側為太白祠。前後兩進,素白粉牆,灰黑瓦頂。祠內青磚鋪地,飛檐聳脊,雕梁畫棟,寬敞明亮。正庭門楣上懸林散之手書「太白祠」橫匾。廳內迎面聳立一尊高2.47米、重約3噸的漢白玉李白塑像。塑像側身而立,左手按劍,右手後雙眸含慧,胡須飄拂,氣度非凡。塑造背景是巨幅墨綠色微版畫,以李白在當塗游蹤為寫意,版畫上方為書法家舒同所題「李白高蹤」匾額。廳堂下中上方懸有書法家司徒手書「詩無敵」三字匾。兩側壁上鑲嵌著6塊石碑:一塊雕刻李白全身畫像,栩栩如生;一塊刻有李白《臨路歌》;另三塊重刻唐代李華、劉全白、裴敬撰寫的碑文,最為珍貴的一塊為倖存的宋碑。該碑是宋淳二年(1242),兼權太平州事、節制軍馬孟點根據唐范傳正所撰之碑文「重書刻石,立於墓左」的,碑高五尺七寸,寬二尺九寸,共30行,第行63字,正書,字徑六份,額題「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九字。此碑距今已有740多年歷史,為李白墓祠現存較早的歷史文物。
太白祠後為李白墓地。墓呈圓形,墓頂芳草萋萋,艾菊尢盛。墓前嵌立一石碑,上刻「唐名賢李太白之墓」。墓旁新植翠竹、冬青,青翠欲滴。
門票·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8:00—17:30。
門票:30元。電話:0555-6683504。
交通概況:
地址:當塗縣太白鎮。交通:乘坐馬鞍山到大隴、黃池的中巴可達。
3、雨山湖
雨山湖簡介:
雨山湖位於馬鞍山市中心地帶,通過雨山河與長江溝通,水域面積1087畝,1959年開辟為城市公園,與臨近的佳山和雨山共同構成了馬鞍山城市景觀中山水相依的特色。
雨山湖娟秀嫵媚,周圍有9座山峰遠近錯落,環湖而立,素有「九峰環一湖」之美稱。其因湖而開辟的公園,則景色秀美、風光旖旎。環湖皆路,環湖皆樹,環湖皆樓,其中湖北路程和紅旗橋的臨湖一帶,是遊人觀賞湖光山色的園外之園;湖西路有依湖而建的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富園貿易市場和近2萬平方米的綠色游園;湖南路則是柳岸花堤,有近萬平方米的旅遊區,天水一色,是人們休閑憩息的佳處。
近年來陸續開發的南湖、北湖街邊公園將雨山湖水系疏浚擴大,既提高了城市抗澇能力又增添了城市環境中的自然氣息,成為人們假日休憩的絕好場所。
雨山湖及南湖、北湖公園景觀的主要特點是綠草如茵,裝點著各種喬木和灌木,形態各異的小橋、迴廊和亭閣引導遊人時而凌波賞荷,時而隔岸觀景。
大湖中一個人工堆築的小島成為大雁、鷗鷺和鴛鴦等候鳥每年必來居留的宿營地。
整個馬鞍山市的中心區依雨山湖而建,四條繁華的城市街道環湖修築,沿路栽種的香樟、銀杏、迎春花和懸鈴木不僅給雨山湖增色,而且成為整個城市的綠肺。一年四季,這里秋冬有皚皚白雪覆壓香樟紅葉;初春有迎春怒放恰似黃金鋪地;夏天裡銀杏那亮綠的葉子總是帶給人們歡快的好心情,而懸鈴木則伸展開樹冠在驕陽下留出一片綠蔭。
門票·開放時間:
免費。
交通概況:
地址:雨山區湖南路中段29號。
交通:火車站乘10路公交車可環湖游覽。市內乘2、3、6、13、14、28、127路公交車即到公園處。
開放時間:6:30—22:00。
⑷ 李白的生平事跡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也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 「辭親遠游」,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後卒於當塗,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沖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夢游天姥吟留別》: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邱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而當大夢初醒來,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對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這種想落天外的特點,大大發展了莊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現手法,也融匯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代「詩仙」的贊譽。
⑸ 馬鞍山市順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馬鞍山市順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8月01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軟體開版發等。權
法定代表人:劉順全
成立時間:2014-08-01
注冊資本: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50000017397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馬鞍山市花山區信息路48號2棟102-201室
⑹ 唐朝的李白是怎麽死的
李白的死有兩種說法,一說在安徽馬鞍山採石醉酒跳江而死,一說是病死在安徽當塗附近
一、採石遺跡
(一)牛渚磯
又名採石磯,在當塗縣城西北17公里的採石鎮西翠螺山西南部(今馬鞍山市雨山區境內)。高約50米,峭壁臨江,山石嶙峋,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早在1500多年前,南朝蕭梁詩人王僧儒在《至牛渚憶魏少英》詩中,就贊譽牛渚磯如「懸石」、「危島」,磯上「楓林暖如畫」,水邊「江岸凈如掃」。
(二)聯璧台
原名捨身崖,又名捉月台,位於採石磯頭燃犀亭右前方臨江處,為一嵌於峭壁上巨石,翹首凌空,突兀江干,險峻異常。上鐫刻「聯壁台」3字,字徑1尺2寸,題字下方刻有明嘉靖三十一年自稱天台狂客蔡景堯、關中東州紀元凱的詩句:「峨嵋峭孤絕,遊子往不歇。又見謫仙人,空江自明月」。
(三)望夫山
望夫山又稱小九華山,位於採石鎮西北1公里濱江處,海拔157米,周圍7.5公里,山形似棗狀。又稱棗子磯。
(四)白壁山
又名石壁山,位於當塗縣城西北23公里左右濱江處(今馬鞍山市雨山區境內),北鄰馬鞍山,南連小九華山。山有三峰,中峰最高,海拔165.8米,呈白色似龜狀,俗名龜山。南峰峭峻如壁,巍峨壯觀,北峰下有一洞,洞內怪石如佛形,故名千佛洞。唐天寶六年(747)秋,李白乘舟自金陵溯江而上,過慈姥山,至白壁山賞月吟詩,寫下《自金陵溯流過白壁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簿》一詩。詩中以清新、形象的語言,細致而生動地描繪了白壁山一帶的月夜秋景。
(五)慈姥山
原名鼓吹山,又名慈母山,位於馬鞍山——和縣汽車輪渡北約1.5公里,瀕臨長江。山高59.4米,從江中望去,山形頗似頭枕江流,身卧江畔的大貓,俗稱貓子山。《括地誌》曰:慈姥山積石臨江,岸壁峻絕,山上出竹堪為簫管,屑樂府,名為鼓吹山。慈姥山所產的慈姥竹,體圓節疏,是專供宮廷作簫管之用的貢品。干百年來,慈姥竹曾為許多文人名士所景慕吟頌。梁吳均、宋沈括、明周忱等,都有題詠慈姥竹的詩作。唐天寶十三年(754),李白游當塗時作《姑孰十詠》,中有《慈姥竹》一詩,把慈姥竹簫管之樂比作「龍吟」、「鳳曲」,為後人交口傳誦,慈姥竹今已絕生。
(六)太白樓
又名謫仙樓、青蓮祠,位於當塗縣城西北古鎮採石(今馬鞍山市雨山區屬地)西南1公里處,背倚翠螺山,面臨長江,濃蔭簇擁,是一座金碧輝煌、宏偉壯觀的古建築。
(七)李白衣冠冢
位於翠螺山南麓。冢基用青石壘砌,基高2米,直徑5米,周長約40米,形體為圓籠屜狀,四周有石欄圈圍,松柏簇擁,芳草菲菲,環境幽靜。冢前立一漢白玉大理石碑,上鐫隸書「唐詩人李白衣冠冢」,系書法家林散之手書。
(八)橫江館
原在採石鎮下江口,即今鎖溪河旁橫江街一帶,與古歷陽橫江浦(今和縣縣城東南13公里處)隔江相望,是古代官府傳遞文書時更換馬匹與休息、住宿之所。唐天寶年間,李白欲在此渡江前往歷陽,被風濤阻隔,詩人遂寫下著名的《橫江詞六首》。其中一詩雲「橫江館前津吏迎」即指此橫江館。宋元以後,橫江館幾易其名。明為皇華驛,清改為採石驛,後地毀不存。1978年,採石公園在三元洞上方半坡處(玉皇殿遺址)重建橫江館。新館坐東面西,磚木結構,古雅大方。「橫江館」三字匾額懸掛大門上方,館前地勢開闊平坦,為青石鋪砌,館周圍綠樹交映,環境敞朗幽靜。
橫江館因李白詩而名聲大振,歷代文人途經採石,無不到館一游。唐杜牧、宋柯芝、明王世貞、張弼等均有《橫江館》詩作。
二 龍山青山遺跡
(一)龍山
坐落在當塗城南青山河畔,距縣城6公里。主峰海拔107米,周圍5公里。山勢頭北尾南,怪石蜿蜒,形如卧龍仰首,故名。昔日山上林木參天,廟宇遍布,「丹楓紅葉,遍滿岩谷」之「龍山秋色」,素為姑孰八景之一。
相傳「孟嘉落帽」的故事就發生於此。山上的歷史古跡較多,傳有東晉時吏部郎畢卓和元末翰林學士、工部侍郎侯祚等墓葬。李白曾幾次登臨龍山,有《九日龍山飲》、《九月十日即事》詩二首。後病死於龍山故宅,初葬龍山東麓,後遷葬青山。唐劉全白的《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墓碑曾立於龍山太白墓前,今無存。相傳當年李白的兩孫女,就嫁在龍山西側的荊山附近的農家。故此,歷代的墨客騷人紛至沓來,對龍山的優美景色大加頌贊。
(二)青山 謝公宅 謝公池
青山位於當塗縣城東南7.5公里處,主峰海拔372米,東西寬約6公里,南北長約7.5公里,周圍36.7公里。山勢險峻,四季常青,又名青林山。南齊謝脁任宣城太守時,曾築室於山南。唐天寶十二年(753),敕改謝公山,後人又稱謝家山、謝家青山。東晉大司馬桓溫墓在山北麓,故又曾稱桓墓山。李白墓前後范圍還稱李家山。青山北臨姑溪河,東帶丹陽湖,西濱青山河,南望平野極目。山中藏有鐵礦、磷礦、泥煤,並產多種林木、葯材,現為國營青山林場的生產基地。如今山上修復了雲霧寺、觀音殿、謝公祠、石隱庵、百靈廟等寺廟。青山古為屯兵之所,郭祥正「重岡復嶺控官道,北望金陵真國門」詩句,點出了青山的戰略地位。青山,古跡甚多,山陽有唐代大詩人李白墓、太白祠以及謝公祠、謝公池遺址、宋代書法家米芾所書「第一山」碑,還有白雲寺、巢雲亭、五賢樓(五賢即謝脁、李白、郭祥正、王居岩、王逢,樓已不存);山陰除桓溫墓外,還有明代琉璃瓦窯址;東麓有晉墓群;東南山腳下,是新石器時代的鄭家遺址。南齊謝脁任宣城太守時,酷愛青山,曾雙旌五馬來遨遊吟詠,稱譽青山為「山水都」,並築室於山南,即謝公宅。人們為了紀念謝脁,將其宅改建為謝公祠。後雖毀於兵燹,至今遺址猶存。謝公宅佔地十多畝,環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宅後巒岫參差,蒼松林立。山頂有座小亭,名謝氏山亭(今已廢)。宅前一小池,石壘四壁,約一畝多面積,傳說為謝脁所鑿,人稱謝公池,又叫謝公井。池水滃然,水味甘冷,終年不竭,曾有姑孰八景——「元暉古井」之美稱。
「一生低首謝宣城」的李白,對青山懷有特殊感情,生前多次登臨青山,攬勝抒懷,尋訪謝脁遺跡,憑吊謝公故宅,留下《謝公宅》、《游謝氏山亭》等詩篇,死後埋骨青山,與謝跳結為異代芳鄰。
(三)李白墓 太白祠
坐落在當塗縣城東南15公里青山西麓谷家村旁,現屬太白鎮太白行政村。唐寶應元年(762),李白來當塗投靠縣令李陽冰,後病故,初葬龍山。元和十二年(817)正月,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遺願,會同當塗縣令諸葛縱遷墳於此。李白墓自唐迄清,12次修葺。墓前原有祠,民國27年(1938)毀於日軍炮火中,墓亦坍塌。1979年,人民政府撥款重修李白墓和復原太白祠。隨之徵地50畝,擴建李白墓園。李白墓園坐北朝南,枕山面水,南距當塗至大公圩的公路300米。沿公路邊石板小道,過小石橋入李白墓園,左側有「青蓮池」,垂柳依依,綠水澄澄,拱形「化鶴」橋橫跨池上,連著「十詠亭」。李白留連當塗時寫了十首歌詠當塗山川風物的詩,謂之《姑孰十詠》,後人曾於當塗姑溪河畔建亭以志。原亭已毀,今重建的「十詠亭」,飛檐翹角,古樸典雅。亭中央石碑上鐫刻著李白的《姑孰十詠》詩,為安徽國畫家畫竹高手黃葉村手書。十詠亭側有一冬青樹道通太白祠。今存太白祠為1979年後重建。全祠被高出人頭的黑瓦粉牆所環衛,建築格局與清代宗族祠堂相近,前後兩進,素白粉牆,黑灰瓦頂,青磚匍地,聳脊飛檐,畫棟彩梁,寬敞明亮。太白祠正庭門楣上懸著名書法家林散之先生寫的「太白祠」橫匾。廳內迎面聳立著一尊漢白玉李白塑像,高2.47米,重約3噸。塑像側身而立,左手按劍,右手後垂,雙眸含慧,胡須飄逸,再現了詩人氣度非凡的形象。塑像背景是幅巨型墨綠色徽派版畫屏風,屏風的格局以李白在當塗游蹤為寫意,版畫上方由著名書法家舒同親筆題書「李白高蹤」的匾額。著名書法家司徒越書寫的「詩無敵」的匾額高掛廳堂正中頂上方。兩旁抱柱上懸刻書法家趙朴初手書楹聯「揚波噴雲雷,筆落搖五嶽;舉杯邀明月,垂輝映千古」。祠內兩側牆壁上鑲嵌著六塊石碑:一塊刻著李白的全身畫像,栩栩如生;一塊刻的是李白《臨路歌》;另外三塊是重刻唐代李華、劉全白、裴敬撰寫的碑文;還有一塊是倖存的宋碑。這塊宋碑是淳佑二年(1242),兼權太平州(治當塗)事、節制軍馬孟點「更葺其祠宇,得碑(指范傳正碑)之文於其集中,仿重書刻石,立之墓左」的。此碑高5.6尺,寬2.9尺。唐范傳正撰文,宋孟點重書刻跋,共30行,每行63字,正書,字徑6分。碑額「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9字,分3行篆書,字徑2.1寸。碑身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只有碑的上端在「文化大革命」中損碎了一角。此碑距今已有740多年歷史,為李白墓前現存的較早文物,對今人研究李白有可貴的價植。
太白祠後面是李白墓地。李白墓由170塊青石壘起一米多高的墓圈,周長20多米。墓上芳草萋萋,艾菊尤盛。墓前嵌立一塊石碑,上刻「唐名賢李太白之墓」,碑高1.42米,寬o.64米,楷書,字徑14.5厘米,碑邊有簡單的花紋,沒有記年,系清代所刻。墓旁新植翠竹、冬青,青翠欲滴,四季常青。墓之西北200米處,新建「青蓮書院」一座兩進,前進朱棟飛檐,大屋頂式建築,檐下三面設「吳王靠」。後進古宅式建築,軒高寬敞。兩室陳列著啟功、鄧力群、李一氓、常任俠,李准等當代諸多名家紀念李白的詩書畫數十幀,供游覽者觀賞。李白墓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塗縣最著名的旅遊勝地。
三 橫山遺跡
(一) 橫山石門
橫山,又稱橫望山,因四望皆橫而得名,位於縣城東30公里處,主峰太陽拱海拔459米。山勢威嚴,峰巒疊起,蒼翠亘天,林壑幽美,橫列若屏障,方圓40公里,東北與江蘇省的江寧、溧水兩縣交界,南與石臼湖、丹陽湖相連。橫山歷史上曾作衡山,春秋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即此。
南梁時,「山中宰相」陶弘景曾在此隱居煉丹,並鑿龍泉井,井水清澈甘冽,大旱不涸。構有讀書堂,後為寺院,即澄心寺。殿宇堂皇,樹木參差。歷代高官名士先後到此遊憩,觀景吟詠。山中「龍井寒泉」、「叢林夜月」、「石門古洞」、「絕壁垂松」為橫山四景。然而,幾經滄桑,古柏、寺院、碑刻文物,多已廢圮。唯龍泉井、月牙池、石獅、石桌、石凳遺址遺物殘存。橫山西南麓有一石門,為安徽省72處古跡之一。內一古洞,傳為陶弘景煉丹處。唐人摩崖題刻楷書「石門」二字,至今尚存。字徑直1.2米,橫2.1米,為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門摩刻的上側極高處石壁上有明代刻的「壁立萬仞」四字,今仍可辨識。李白生前酷愛石門山水,多次到此,或攬勝,或隱居,或訪友,每有題詠。有《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下途歸石門舊居》等詩篇。
(二)靈墟山
位於當塗縣城東15公里,山麓平緩,竹木扶疏,高133米,北靠龍泉山,西鄰圍屏山。相傳古時遼東人丁令威來此修真煉丹,化鶴仙去,故稱靈墟山。山上遺有丹井、丹洞諸跡;又有修真觀、望湖亭等建築。山頂平坦,修真觀前有煉墩,上置壇,如今均不存。李白膜拜仙道,蟄居當塗時,寫有《靈墟山》一詩,為《姑孰十詠》中一詠。
四 城關城郊遺跡
(一)化城寺清風亭
坐落在當塗縣城西北隅(今縣人民醫院院址)。三國吳大帝赤烏年間,康里國僧選場3處建佛場,一在秣棱長干,一在海鹽金粟,一為姑孰化城,姑孰化城基址最廣。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南巡時,駐足於此,擴建28院。化城寺高閣偉樓,飛檐雕棟,雄麗壯觀。有鍾鼓樓,放生池、觀音閣、地藏殿等諸多勝景。唐天寶年間,僧升朝造舍利塔,主壇戒。宋代景德年間,化城寺改為萬壽寺。建炎中,金兵攻陷姑孰城,化城寺毀於兵燹。清風亭,系化城寺僧升朝建於寺西蓮湖上,故又名升公清風亭。北宋熙寧年間,化城寺僧道新重修,又名新公清風亭。南宋建炎中,與化城寺同時毀於兵燹。明代正統初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撫江南,駐節姑孰,欲擇勝地重建清風亭。由於年深日久,湖已成陸,傍城西北隅盡為溝壟之地而未果。正統五年(1440),周忱委託採石廣濟寺僧人修惠建亭於採石磯上,揭以「清風」之額。清咸豐年間毀於兵燹。近年來在採石李白紀念館內重建。
李白於天寶年間數次游化城寺、清風亭,寫有《陪族叔當塗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詩和《化城寺大鍾銘》文。
(二)黃 山
位於當塗縣城北2.5公里,海撥54米,山如初月形,相傳浮丘公曾牧雞於此,又名浮丘山。唐時長江水流直達山下,故又名黃江山。山上林木蔥蘢,名勝古跡甚多。東麓原有東岳廟、廣福寺等。東岳廟棟宇雄偉,有殿堂、經樓、廚庫、僧舍共172間。廣福寺原為壽聖院,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詔書改額。原有房舍二十多間,清康熙十五年(1676)重修佛殿,增建了觀音閣、孔雀殿、地藏殿、天王殿、山門等。寺後萬松掩映,松林深處有深雲館、懷古亭、誓清堂等古跡。誓清堂為宋嘉定九年(1216)營建,取祖逖「中流擊楫,誓清中原」之意而名之。淳佑六年(1246)復修誓清堂,以米芾所書「極目亭」三字易之,故又稱之為「極目亭」。上述這些古建築都盪然無存,唯有黃山塔和凌歊台遺址至今猶存。李白游當塗,曾乘舟泊黃山腳下,寫有《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等詩。
(三)黃山塔凌歊台
黃山塔因建在黃山頂上而得名。塔高26米,為磚石結構。塔身八角形,檐為蓮花瓣,五層,每層有4個拱門,塔中空,2米見方,底周17.6米,基厚1.8米,相傳為南朝宋武帝劉裕所建,李白登黃山送族弟詩有「長嘯倚天梯」之句,可見塔之歷史甚久。清代康熙、光緒年間,曾兩次修繕。1984年,縣人民政府撥款對塔底進行加固維修,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姑孰溪
姑孰溪又作姑熟溪,即今姑溪河,又名姑浦。東起丹陽湖口小花津與運糧河相接,西至當塗城西金柱關注入長江。全長23.4公里,流域面積約394平方公里。姑孰溪縈繞當塗腹地,為重要水運河道。東可由丹陽湖過銀淋堰達太湖流域,南通水陽江、青弋江經宣州、徽州可達浙中。西經青山河、長江可往南京、蕪湖等地。
(五)白紵山 桓公井
白紵山位於當塗縣城東2.5公里姑溪河北岸,為姑溪河與青山河匯合之處,高123米,山勢南高北低,形若卧獅。山中林木蔥郁,山水青秀,素為攬勝狩獵之所。山巔舊有蒼松七株,姑孰八景謂之「白紵松風」。
(六)天門山
當塗縣城西南長江兩岸東、西梁山的合稱。東梁山又名博望山,海拔81米,在當塗縣城西南15公里的江東岸,今屬蕪湖市。西梁山又名梁山,海拔65米,在和縣城東南30公里的江西岸,今屬和縣。兩山夾江對峙如門,故合稱天門山。自江中遠望,兩山色如橫黛,宛似蛾眉,又名蛾眉山。兩山聳於江畔,若二虎雄踞,又稱二虎山。
參考資料:當塗政府網
⑺ 馬鞍山介紹資料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與六朝古都南京毗鄰,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眾所周知,萬里長江自天門山起折為北上,「碧水東流至此回」,江南變為江東。馬鞍山由此得名為「江東第一城」。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屬越國和楚國;秦統一時,屬丹陽。馬鞍山悠久的歷史積淀了璀璨的文化,歷代名人薈萃。1956年馬鞍山建市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當我們以國家衛生城,全國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為榮的同時,還要自豪地強調:地處「江東第一城」的馬鞍山還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歷史悠久
馬鞍山地處和縣猿人、湯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處。古人類遺址的中心位置,屬長江流域中華文明搖籃的中心地帶。通過市內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可以把歷史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37處文物保護單位和1000多件珍貴的出土文物,准確地展示了馬鞍山地區悠久的歷史。
(一)馬鞍山地區早期遺址豐富多彩,文化信息豐富。
煙墩山、七畝塘、高個山、鄭家等新石器時期遺址表明,馬鞍山地區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發達的農業文明。煙墩山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證明了馬鞍山地區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顯赫。五擔崗、鄧家、船墩、荒廟墩等遺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時期,馬鞍山地區手工業文明已達相當高度,人們開始使用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物品,根據五擔崗遺址出土的文物類別和遺址布局,可以初步判斷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馬鞍山市的源頭可以上溯到三國的姑孰城和東晉的牛渚誠。
公元222年,三國孫權築城姑孰。347年,東晉鎮西將軍謝尚築城牛渚(今採石一帶)。雖然,這「城」與現代的「市」內涵有別,但是,其軍事地位、政治地位顯赫,且有較大的地域規模(牛渚城達10多平方公里),別處無可比擬。由此,我們可以把這兩城視作馬鞍山城市的源頭。
(三)採石磯為群雄逐鹿之地。
馬鞍山市與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採石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時成為著名的古津渡、古戰場,此地曾發生過數十次戰爭,史冊中載有許多劍影刀光、金戈鐵馬的採石大戰故事。
(四)館藏文物類別齊全。
馬鞍山文物管理部門珍藏著豐富多彩、類別齊全的珍貴文物,其中經過鑒定的珍貴文物1028件(套),這些文物絕大部分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准確,文化內涵豐富。其中春秋勾連紋大鐃,三國青瓷雞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 孟府 君墓誌磚、季扎掛劍圖漆盤等一、二級文物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馬鞍山地區勞動、生息,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這一地區以太白墓、朱然墓為代表的墓葬,廣濟寺為代表的寺廟,太白樓為代表的樓台亭閣等古文化資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轟動全國。
馬鞍山地區曾先後出土大量三國、兩晉時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國東吳名將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為目前已發掘的300多座三國東吳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結構與墓中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令世人矚目。尤其是60多件精美的漆器及其繪畫作品,填補了漢代至三國時期漆器工藝及美術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間,曾引發「三國熱」。此墓的發掘,被列為80年代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二)廣濟寺名冠江南。
位於翠螺山南麓的廣濟寺,又名資福院,始建於三國時間,後毀於戰火。清光緒年間,重新建造山門、大雄寶殿和觀音閣,氣勢壯觀,為江南名剎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譽。
(三)黃山塔鎮守市口。
此塔位於寧蕪路東側的黃山之頂,為當塗進入市區的標志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劉裕建造。原塔前有凌敲台,後有懷古亭,為武帝避暑離宮,李白有「長嘯倚天梯」詩句贊其雄姿。
(四)謝公宅爭輝青山。
謝公宅位於當塗青山,為南朝宣城太守謝脁故宅。環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謝脁詩、書、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詩,有山水詩祖之稱,李白對其推崇備至,曾明確表示死後要與謝脁結為「異代芳鄰」,留下了文壇千古佳話。
(五)太白墓古樸典雅。
太白墓園位於當塗青山西麓,佔地6公頃。李白逝後初葬龍山,後人遂其「與謝脁為鄰」之願遷葬青山。園前立挺拔的牌坊,園內有李白墓、太白祠、青蓮池、十詠亭等古跡,其古樸典雅的布局與李白曠達的情懷、浪漫的詩風相得益彰。啟功、趙朴初、林散之、舒同、司徒越等書畫大師的題額更使墓園增色。宋碑「大唐翰林李公新碑」2000餘字,是今人研究李白最重要的資料。
(六)謫仙樓輝煌壯美。
謫仙樓,太白樓別稱。因李白人稱「謫仙人」而得名。此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合稱「長江三樓一閣」,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美譽,為歷代文人雅士所鍾情。李白祠、清風亭,同風閣等建築與太白樓相互呼應,構成了別具特色的太白樓古建築群。
(七)昭明閣遺跡猶存。
昭明,南朝梁武帝蕭衍長子蕭統謚號。蕭統博覽群書,編纂現存最早的詩文選集《昭明文選》。昭明閣,系昭明太子讀書處,位於慈姥山,原有閣、廳、樓和碑刻,現留殘碑一塊,上刻有昭明讀書的形象。
(八)三元洞臨江欲飛。
三元洞原為採石江邊懸崖絕壁中的天然石洞,清康熙年間,一僧人依崖造屋,設天、地、水三官神位於內,三元洞由此得名。整修後的三元洞,三面臨江,躍躍欲飛。遊人入洞後,可直達江底;返登其上,既可極目遠眺,也可俯視江流。三元洞的有關傳說,折射著中國文化人的道德追求、政治想往和價值取向。
(九)峨眉亭江月盡攬。
峨眉亭與三元洞緊鄰,因亭飛檐如峨眉而得名。北宋沈括詠其「雙峰秀山兩眉彎,翠黛依然鑒影間」。此外,文天祥、趙孟兆頁等人均登亭攬勝,留下佳作名篇。現亭內存碑五塊,元碑《過采江詩》尤為珍貴,郭沫若稱其為不可多得之物。
(十)翠螺山古跡薈萃。
翠螺山一面臨江、三面環河,其山上的燃犀亭、醉月齋、赤烏井、懷謝亭等文物古跡隨處可見,尤其是與李白有關的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更具文化韻味。更值得一說的是翠螺山的自然景觀十分幽美。長江三磯之首的採石磯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稱,是如今長江下游唯一的岸蝕景觀。歷代文人孟浩然、劉禹錫、王安石、陸游、蘇軾……均到此漫遊。李白曾多次登磯游覽,寫下《橫江詞》、《牛渚磯》等不朽詩章。
(十一)明皇窯遙傳輝煌。
當塗青山有兩座窯場遺址。南窯專制琉璃,北窯專制磚瓦,是明洪武年間為燒制鳳陽皇陵而特建的皇家窯場。現此窯已廢,但透過窯址隨處可見的琉璃瓦碎片及斷磚,不難發現其昔日的輝煌。
(十二)古詩文爭奇斗艷
馬鞍山地區的山水為歷代文人雅士推崇備至。著名南齊山水詩人宣城太守謝朓迷戀當塗青山,稱其為「山水都」並築室鑿井,作《治宅》《游山》詩作,當為名人為馬鞍山地區留下的較早的佳作。李白一生酷愛山水,尤其鍾情馬鞍山地區,給馬鞍山留下了60多首(篇)詩文。其中的《登天門山》、《姑孰十詠》、《橫江詞六首》、《夜泊牛渚懷古》等成為千古絕唱,廣為傳誦。李白逝世後,劉禹錫、白居易、賈島、李紳、杜牧、韋庄、梅堯臣、杜荀鶴等一大批詩人即到馬鞍山拜謁李白墓,李白祠和李白衣冠冢,留下了大量的華章佳句。其中劉禹錫的《泊牛渚》、白居易的《李白墓》、杜牧的《牛渚》等詩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李白的仰慕之情。截止清末明初,馬鞍山地區已積淀了贊詠李白及其勝跡的詩文1100餘首(篇),楹聯130多幅,各類碎文、序文、祭文數百篇,涉及文化名人和文臣武將600多人。
(十三)古碑刻豐富多彩。
大量的古碑刻散落在城鄉各地。其中太白墓內的李白全身像碑、唐李華《古文翰林學士 李 君墓誌》、劉全白《唐古文翰林學士 李 君碣記》和裴敬的《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以及范傳正撰寫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為考證李白生平創作與思想提供了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採石峨眉亭內的宋碑、元碑、明碑,被 郭沫若 先生稱之為「不可多得之物」。此外,橫山「石門、慈姥山「昭明太子碑」、太白樓內的重修太白樓記碑、梅花碑、虎字碑、然犀亭碑等均有極高的文化價值。馬鞍山麓的「江東第一城」雖然為當代人所刻,但其社會價值也絕不可小視。
⑻ 李白……
我這個是復最詳制細的:
http://www.chinali.com/
中國李白網,請提問者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