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詳情

公共服務詳情

發布時間:2021-08-24 22:26:37

A. 政府服務包括哪些內容

大方向來說政府提供如下服務:

1、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2、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政府責無旁貸。

3、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路電網、公路網、水利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擔起來)。

4、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

(1)公共服務詳情擴展閱讀: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狹義的公共服務不包括國家所從事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一些職能活動,即凡屬政府的行政管理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監管行為,以及影響宏觀經濟和社會整體的操作性行為,都不屬於狹義公共服務。

因為,這些政府行為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種具體的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則是公民活動的間接需求,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

公共服務滿足公民生活、生存與發展的某種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

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如果教育過程中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屬於教育公共服務。

但是,諸如執法、監督、稅收、登記注冊以及處罰等政府行為,雖然也同公民發生關系,也是公民從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政府工作,但這些類別的公共活動卻並不是在滿足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公民也不會從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動的間接公共需求的滿足,所以類似政府行為都不是公共服務。

參考鏈接:網路--公共服務

B. 農村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農村社區基本公共服務

1、為老服務

開辦各種類型的老年大學,開展各種有利於老年健康的文體活動,興辦社會福利機構,如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保健、老年法律、老年婚介、老年心理及健康服務,為方便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提供各種服務項目

2、社會保障服務

對社區低收人家庭,根據國家政策提供社會保障和救助,落實低保政策,建立再就業基地,加強職業中介等千方百計安排下崗職工再就業

3、優撫服務

主要協助政府落實優撫政策,做好退伍安置工作,開展擁軍優屬服務,為軍人家屬和傷殘人員的生活提供方便

4、為殘疾人服務

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安置服務,醫療康復服務,基本生活服務及婚介服務

5、安全防範服務

社區居委會可以根據需要建造社區安全防範設施,如電子防盜監控系統、樓宇對講系統等

6、衛生保健服務

辦好社區衛生保健室,開展對常見病的康復醫療服務,宣傳健康防病知識,提高全民健康意識

7、為青少年服務

為青少年提供各種健康有益的文體建康活動場所,組織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

8、家政服務

為居民家庭介紹家政服務員

9、中介、信息服務逐步建立區域性求助網路體系,實現社區服務現代化、網路化,發放求助服務卡,公開服務項目、收費標准、聯系方式和服務承諾,做到民思我想、民困我幫、民求我應、民需我辦。

(2)公共服務詳情擴展閱讀:

一、農村社區概況

1、具有廣闊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以村或鎮為活動中心、以從事農業為主的社會區域共同體

2、農村社會學家對農村社區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

3、構成農村社區的基本要素

①具有廣闊的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並主要從事農業

②結成具有一定特徵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

③以村或鎮為居民活動的中心

④同一農村社區的居民有大體相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有一定的認同意識

二、農村社區結構

1、經濟結構

包括生產力結構、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

2、人口結構

包括人口的性別、年齡、職業、素質等結構

3、文化結構

各文化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與構架方式

C. 農村公共服務是什麼

1、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2、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

3、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比如電網、公路網、水利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益性的部分政府需要直接承擔起提供責任)。

4、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務。

(3)公共服務詳情擴展閱讀

著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認識,強化服務意識。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共需求,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人們的生活質量。

各級政府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效能、提高服務水平為中心,樹立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努力實現由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變。

在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農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為導向,為農民創新創業創造條件,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手,有序推進農村公共服務發展。

2、加大財政投入,突出公共服務供給重點。有力的財政支撐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基本保障。有效解決農村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問題,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要求各級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增加農村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的總量與比例。

3、創新供給方式,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方式多樣化。

D. 我國的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應包括哪四項基本內容

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居於整個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和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的集合,B、C、D、E與A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系統。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處於模型的最下方,是整個模型的基礎性模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首先要滿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後才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看,B獨立生成A的子系統。

三、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位於模塊的左方,是A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二者構成對立統一的整體。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居於模塊的右邊。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整個社會將處於無序狀態。

(4)公共服務詳情擴展閱讀

構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

政府轉型是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基礎。政府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並成為重要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將大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首先,政府職能轉型的核心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於服務型政府來說,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必須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E. 什麼是公共服務,包括哪些具體內容,越詳細越好!

公共服務是指由法來律授權源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組織和有關工商企業,在純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產和供給中所承擔的職責和履行的職能,其中,政府是責無旁貸的主導者。

公共服務的社會實踐由來已久,它從最初的社會民間和宗教組織零星的自發行動,發展和演化為以政府為主的公共組織系統的自覺行動和法定職能,期間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從中可以看出公共服務實踐活動的必然性和理性主要源於公共服務的理性:公共物品的存在是公共服務實踐的客觀原因;道義、慈善是公共服務的價值基礎;公民與國家關系是公共服務的基本依據;團結與凝聚社會是公共服務的追求目標;以需求促進供給是公共服務的經濟動因。

F. 社區公共服務包括哪些越詳細越好。謝謝

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區就業、醫療衛生、文體教育、人口計生、社區治安、法律事務、社會救助

G. 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有哪些詳細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大致可分為4類:

1、基礎性公共服務。人人都可享受的。如:供水、回供電、供氣答、基本交通設施(公路、鐵路、機場、公交車等)、基本通訊設施(通訊衛星、有線電視網路、電話網、寬頻網等),郵電、氣象服務(天氣預報、地震預報等)等。

2、社會性公共服務。基本上也是人人可以享受的。如:教育、醫療、科普、普法、衛生、社會保險、環境保護、技能培訓等。

3、經濟性公共服務。主要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如:辦政務服務網站(讓國民了解辦事程序)、招商引資洽談會、高新技術交易平台、融資擔保、中小企業信貸服務等。

4、安全性公共服務。如:軍隊、警察、消防、國安等。

H. 基本的公共服務都包括哪些

1、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

2、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3、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

4、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

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8)公共服務詳情擴展閱讀: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目標

1、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

2、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再就業,加強勞動保護,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

3、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這也是構築社會安全網的需要。

4、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收入分配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促進走共同富裕道路。

5、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6、強化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包括整頓葯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加強食品、葯品、餐飲衛生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大力推進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建設。七要繼續加強道路、電力、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條件。

I. 政府組織經濟建設的職能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詳細特點指的什麼

關於社會管理。社會管理包括兩類:一類是政府對有關社會事務進行規范和制約,即政府社會管理。政府社會管理是政府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為增進公共利益,依法對社會事務實施的組織化活動;二類是社會(即自治組織、非營利組織和公民)依據一定的規章制度和道德約束,規范和制約自身的行為,即社會自我管理和社會自治管理。現代社會管理是政府幹預與協調、非營利組織為中介、市鎮自治與社區自治為基礎、公眾廣泛參與的互動過程。政府社會管理主要有三層涵義:第一,政府社會管理是對家庭、社會團體與社會自治所不能解決的社會事務的管理,這些社會事務涉及社會整體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國家權力與政府權威加以解決;第二,必須由政府管理的社會事務構成政府社會管理的主要內容,比如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協調社會利益、實施社會政策、管理社會組織、提供社會安全網、解決社會危機等;第三,政府社會管理的核心是社會政策,社會政策是政府幹預社會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決定了政府的其他社會管理手段。社會政策的核心是福利國家或福利社會政策。

關於公共服務。公共服務並不是一個新近出現的概念,不但在國內外的社會實踐中一直都有公共服務的一席之地,而且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各種理論中都有涉及。隨著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提出,國內外的學者賦予了公共服務更新更廣泛的內涵,普遍認為,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但目前國內學者對什麼是「公共服務」認識尚不統一,主要有四種觀點:1.社會公共服務一般是指依託社會公共設施或公共部門、公共資源的服務;2.公共服務是為消費者提供公共物品的服務;3.公共服務是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主要內容,為公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4.公共服務,是指用以解決公共問題,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種資源配置,其基本目的是為解決每一獨立的市場主體所不能單獨解決的許多公共問題。這些表述雖然不一,但基本內涵是一致的,政府的公共服務主要指公共部門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為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公共服務與政府職能有著本質的、內在的關系。政府的社會職能是相對於政府的政治統治職能而言的。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它的首要職能是運用公共權力以維護政治統治,但政治統治職能的實現必須以執行社會職能,為社會提供服務為基礎。在現代社會中,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范圍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一般而言,政府的統治職能將不斷弱化,社會的服務職能將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加強。
新公共服務強調公共性、回應性、可選擇性、責任性、參與性、合作性、透明性,以人文和公共利益為導向。新公共服務理論有七大核心觀點:服務而非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服務於公民而不是顧客;責任並不是單一的;重視人而不只是生產率和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公共服務的內涵因國家、地區不同而有所變化,根據社會支出與干預程度的差異,西方國家公共服務基本上分為四種基本模式,即美國模式;英國模式;大陸歐洲模式;北歐模式。

二、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特點與重點領域

關於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特點。這是與會代表討論的焦點。有學者從三個層面對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進行了分析:首先,從基本特點比較看,社會管理主要體現現代公共行政管理整合性的特點,而公共服務則主要體現現代公共行政管理公眾性的特點;其次,從核心內容比較看,社會管理主要體現在規范性上,主要管理和規范各種社會事務,包括社會公眾、社會穩定、社會治理,而公共服務主要是提供和滿足公共需求的服務,包括公共設施、公共事業、公共信息等;再次,從行為模式比較看,社會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強制為基礎,以法律、法規為保障對社會進行調整和約束,強調政府履行義務,突出政府主導、主動作用,而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公民權利。根據以上特點的比較,與會代表認為:必須要建立健全政府與社會共治機制或官民協同治理機制,既發揮政府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又要形成政府、社會、公民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的模式,最終實現「市場自由、社會自主、政府自律」。

關於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點領域。有學者提出,政府的公共管理領域重點是由公共經濟范圍決定的。現階段對中國公共經濟范圍的界定是界定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前提,發揮好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又將有力促進公共經濟的發展。因此,正確分析當前國情,借鑒西方國家公共經濟體制理論和實踐的經驗,以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理論為指導,以克服市場失靈和防止政府失靈為原則,科學界定公共經濟的活動范圍,從而准確界定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為了在能力受限的條件下實現公共經濟整體效率最大化,對公共經濟范圍的界定必須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優先考慮直接成本較少而間接效益最大的公共經濟事項,而對那些混合物品只能保證提供最必需的部分,其他則需通過市場提供或由既非政府又非企業的社會組織承擔。這就決定了政府的社會管理重點領域和職能:維護國家主權,確保國家政治經濟安全;建立一整套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原則相適應的、完備的法律制度;制定實施正確的政策、保證經濟、生態、人口協調可持續發展;適時進行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建設重要的基礎設施,提供基本的社會服務;調節收入分配,保護弱勢階層;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增強其生存競爭的能力;堅持健康的輿論導向,增強社會的心理凝聚力。

公共服務的主體主要由政府、NGO、私人企業構成,政府有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但政府並不是惟一主體。公共服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布公共信息等,為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提供保障和創造條件。在政府治理中,為了保證和維持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對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與控制,可視為政府提供的一種公共服務。在民間,為了協調行業內或行業間的經濟行為,有自發形成的行業公會或行業聯盟、行業協會之類的民間組織,以協調行業內的生產流通及共同問題,這也可視為一種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實際上是一個比公共產品更寬泛的范疇,即通過公共服務可以提供公共產品,也可以提供混合產品或私人產品。有學者提出,政府公共服務領域應把重點領域放在以下五個方面: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務的水平,普及12年制的義務教育;提高政府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政府公共醫療服務水平;提高政府科技服務的公共服務水平;投資戰略性的公共基礎設施等。

當前我國政府公共服務的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務提供上的城鄉失衡、地區失衡、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投入失衡以及人與自然的不協調、與發達國家相比職能的薄弱等方面。還有學者認為,造成我國公共服務低效的原因,根本在於我國的法制建設尚不完善,市場經濟發育不完全,資本、人員等方面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社會中間組織不完善,政府職能轉變沒有到位,公共服務體制單一等,手段落後等原因。此外,單純依靠增加機構和人員、進行道義勸告等傳統落的後公共服務提供方式也是造成公共服務低效,低質的重要原因。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當前我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更加重視我國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大力推進政府社會管理創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非典疫情的發生和蔓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要使政府發展的理念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社會全面健康均衡發展」上來,要在繼續加強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更加重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具體來說,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特別要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二是要更加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教育、文化、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三是要創建一套科學的政績評價體系,引導官員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公共管理中應該強調公民和社會處於主導地位而不是政府為主導地位,主張要實現由管理本位、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公民本位的方向轉變,要根據公民社會發展的需要來提供公共服務。其次,要推進電子化政府建設是改善政府公共服務的有效手段。
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實施目標就是要建設一個公共服務型政府。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實現由管制型政府和經濟建設型政府行政模式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行政模式的轉變。基本任務是實現八個轉變:由暗箱行政向透明政府轉變;由壟斷行政向競爭政府轉變;由封閉行政向開放政府轉變;由全能行政向有限政府轉變;由權力行政向責任政府轉變;由專制行政向民主政府轉變;由人治行政向法治政府轉變;由低效行政向高效政府轉變;由經濟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主要內容有以下15個方面: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理論(包括理念);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理順政府與企業關系;理順政府與社會關系;理順上下級政府關系;確定服務型政府職能;加強責任政府建設;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加強透明政府建設;加強高效政府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規范化;建設公共服務型機關;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建立政府效能評價體系等。隨著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推進,內容還可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這就在進一步加強政府經濟建設服務職能前提下,重點強化了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功能。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詳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