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張家灣

馬鞍山張家灣

發布時間:2021-08-24 20:08:42

Ⅰ 張家灣是哪裡

地球上。叫中國的位置

Ⅱ 張家灣屬於哪個區

張家灣屬於北京市通州區

Ⅲ 張家灣村的村情概況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3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6萬元,占總收入的13%;畜牧業收入41.6萬元,占總收入的1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10頭,肉牛1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4.4萬元,占總收入的0.6%;林業收入1.50萬元,占總收入的0.3%;第二、三產業收入79.74萬元,占總收入的12%;工資性收入2.40萬元,占總收入的0.6%。農民人均純收入45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8人(占勞動力的35%),在省內務工38人,到省外務工0人。

Ⅳ 張家灣的歷史資料

秦漢時期,潞河(今北運河)自今張家灣東折流,形成近乎直角彎,兼之渾河(今永定河)東支西來匯此,使此處灣流寬闊而深,又兩岸土質堅硬,故為天然良好河港。遼建陪都於薊城(今北京宣武區一帶)長南京,調運遼東糧餉,於統和晚期自南京向東開鑿一條運河,因蕭太後主持此事而名之為蕭太後運糧河,其河口即在此處港灣,海船至此,易小船駁運,此灣成為朝廷漕運碼頭。元世祖立首都於薊城稱大都,糧用依賴江南。至元二十二年(1285),萬戶侯張瑄首次指揮海般運輸漕糧自渤海溯海河而駛,再沿潞河(時稱白河)逆般至此灣,於此調用大車陸運至大都城,此處二作碼頭,直至清嘉慶七年(1802)潞河(北運河)改道止,形成巨大村落,因張瑄督海運至此而名張家灣,作大運河北端碼頭達七百餘年。
今張家灣以蕭太後河為界分為二行政村,北部有城稱張家灣村,南部有市稱張家灣鎮,古跡尚余不少。張家灣村南口兩側有張家灣城址,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為保衛北京、保護運河而創建,今僅余南垣殘段,1995年被公布為北京文物保護單位;又村南口蕭太後運糧河故道上,有一座三券平面石橋,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由木橋改建,兩側護欄望柱頭雕獅,各具情態,欄板內外浮雕寶瓶,為北京地區獨見;南口內十里街西側有花枝巷,其中部南側曾有曹雪芹家當鋪,今當鋪門市台基尚存;花枝巷西部北側有小花枝巷,曹雪芹家染坊曾設在巷口西側,一口曹家井尚在;村中西側元代建有廣福寺(今小學校處),寺中鐵佛數尊明初被徐達所率討元軍拉倒棄於寺前塘中,後塘淤為平地,鐵佛尚埋原處(今小學操場);村東有元郭守敬所開通惠河故道(今名玉帶河),河上尚保存明代所建兩座獨券石橋,一名東門橋,在原城東門外,一稱虹橋,在原城東便門外;村西南有大片葦塘,是大運河北端碼頭——客船碼頭遺跡;張家灣鎮十里街東側,曾有曹雪芹家所開鹽店,尚有幾間舊房遺存;鎮之十字街西南側有小關帝廟一座,俗稱蘆廟。因布局平面形似葫蘆故名,《紅樓夢》第一回中所寫葫蘆廟之生活源泉即此;鎮西口南側有清真寺一座,明建清修,禮拜殿勾連搭四券,圓形嵌山窗六處,其窗欞木製為阿拉伯文,每窗一字,即「仁、義、禮、智、信、孝」六字,為世界獨有,年久失修朽爛,今重修時未復。

Ⅳ 張家灣附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大蝦們介紹哈

張家灣古城牆遺址

張家灣古城建於明代,明清時城內商號林立,有「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稱。通運橋坐落在張家灣古城牆邊,

迢迢從南方通過京杭大運河運抵京城的。1998年,修築京沈高速公路時,在皇木廠 村東南舊村處取土修築路基時,從地下挖掘出土的。據史料記載,大運河古河道西岸是石廠舊址,明朝永樂年間,營建北京城的石料,從南方運抵張家灣碼頭都存儲在那裡,這些巨石就是石廠的舊存。

Ⅵ 張家灣大集

每個月初八和帶三的時候

Ⅶ 張家灣村的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商品蔬菜,主要銷售往本縣。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1.2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商品蔬菜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商品蔬菜產業。

Ⅷ 張家灣鎮的歷史文化

秦漢時期,潞河(今北運河)自今張家灣東折流,形成近乎直角彎,兼之渾河(今永定河)東支西來匯此,使此處灣流寬闊而深,又兩岸土質堅硬,故為天然良好河港。遼建陪都於薊城(今北京宣武區一帶)長南京,調運遼東糧餉,於統和晚期自南京向東開鑿一條運河,因蕭太後主持此事而名之為蕭太後運糧河,其河口即在此處港灣,海船至此,易小船駁運,此灣成為朝廷漕運碼頭。元世祖立首都於薊城稱大都,糧用依賴江南。至元二十二年(1285),萬戶侯張瑄首次指揮海般運輸漕糧自渤海溯海河而駛,再沿潞河(時稱白河)逆般至此灣,於此調用大車陸運至大都城,此處二作碼頭,直至清嘉慶七年(1802)潞河(北運河)改道止,形成巨大村落,因張瑄督海運至此而名張家灣,作大運河北端碼頭達七百餘年。
今張家灣以蕭太後河為界分為二行政村,北部有城稱張家灣村,南部有市稱張家灣鎮,古跡尚余不少。張家灣村南口兩側有張家灣城址,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為保衛北京、保護運河而創建,今僅余南垣殘段,1995年被公布為北京文物保護單位;又村南口蕭太後運糧河故道上,有一座三券平面石橋,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由木橋改建,兩側護欄望柱頭雕獅,各具情態,欄板內外浮雕寶瓶,為北京地區獨見;南口內十里街西側有花枝巷,其中部南側曾有曹雪芹家當鋪,今當鋪門市台基尚存;花枝巷西部北側有小花枝巷,曹雪芹家染坊曾設在巷口西側,一口曹家井尚在;村中西側元代建有廣福寺(今小學校處),寺中鐵佛數尊明初被徐達所率討元軍拉倒棄於寺前塘中,後塘淤為平地,鐵佛尚埋原處(今小學操場);村東有元郭守敬所開通惠河故道(今名玉帶河),河上尚保存明代所建兩座獨券石橋,一名東門橋,在原城東門外,一稱虹橋,在原城東便門外;村西南有大片葦塘,是大運河北端碼頭——客船碼頭遺跡;張家灣鎮十里街東側,曾有曹雪芹家所開鹽店,尚有幾間舊房遺存;鎮之十字街西南側有小關帝廟一座,俗稱蘆廟。因布局平面形似葫蘆故名,《紅樓夢》第一回中所寫葫蘆廟之生活源泉即此;鎮西口南側有清真寺一座,明建清修,禮拜殿勾連搭四券,圓形嵌山窗六處,其窗欞木製為阿拉伯文,每窗一字,即「仁、義、禮、智、信、孝」六字,為世界獨有,年久失修朽爛,今重修時未復。

Ⅸ 張家灣村的介紹

張家灣村隸屬於鳳儀鄉楊家灣村委會,屬於半山區。位於鳳儀鄉東邊,距離楊家灣村委會2公里,距離鳳儀鄉政府14公里。國土面積1.12平方公里,海拔2200米,年平均氣溫13℃,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有耕地151.4畝,其中人均耕地0.81畝;有林地614.5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2戶,有鄉村人口132人,其中農業人口132人,勞動力7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0 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4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業為主。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9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52萬元,占總收入的44.9%;畜牧業收入8.6萬元,占總收入的45.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9頭,肉牛9頭,肉羊8頭);第二、三產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6.9%;工資性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 6.9%。農民人均純收入1084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8人(占勞動力的24.3%),在省內務工18人。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32戶通自來水。有32戶通電,有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5.6%和78.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戶(分別占總數的31.2%和9.3%)。

Ⅹ 張家灣小區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武漢張家灣小區

城市:武漢

樓盤位置:武昌-水果湖-東三路20號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2%,共0棟樓,停車位50個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多房產信息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張家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