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言文《曹操「中風」》中數言之於嵩「之」的意思
『之於』一般做一個詞講
「之於」一般解釋為「諸」
也就是說「之於」=諸
『言之於嵩』解釋為『言諸嵩』
Ⅱ 太祖少好飛鷹走狗.游盪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翻譯
曹瞞傳雲:太祖少好飛鷹走狗,游盪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
翻譯為:
曹阿瞞(非曹瞞)即曹操
少:年輕時,年幼時
飛鷹走狗:指代不務正業
游盪無度:指游手好閑
其:指曹操
數:幾次三番,多次
言:告訴
患:害怕曹操傳里寫道:曹操年輕時不務正業,游手好閑,他的叔叔經常把他這些醜事告訴他的父親曹嵩,曹操因此很害怕
Ⅲ 張中丞傳後敘一文最後交代於嵩的結局有什麼作用
《張中丞傳後敘》一文最後交代於嵩的結局的作用是敘述張巡、許遠的一些軼事。
《張中丞傳後敘》
唐代 韓愈
原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得李翰所為《張巡傳》。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
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後異耳。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於賊。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
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
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所矣。遠之不畏死亦明矣!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邪?
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
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於理矣!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
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及其無救而且窮也,將其創殘餓羸之餘,雖欲去,必不達。
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於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愈嘗從事於汴徐二府,屢道於兩府間,親祭於其所謂雙廟者。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雲:南霽雲之乞救於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愛霽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霽雲坐。
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雲知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
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愈貞元中過泗州,船上人猶指以相語。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
又降霽雲,雲未應。巡呼雲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雲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雲敢不死!」即不屈。
張籍曰:「有於嵩者,少依於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圍中。籍大歷中於和州烏江縣見嵩,嵩時年六十餘矣。以巡初嘗得臨渙縣尉,好學無所不讀。籍時尚小,粗問巡、遠事,不能細也。雲:巡長七尺余,須髯若神。
嘗見嵩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於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帙以試,無不盡然。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口誦無疑。
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識者。巡怒,須髯輒張。及城陷,賊縛巡等數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其眾見巡起,或起或泣。
巡曰:「汝勿怖!死,命也。「眾泣不能仰視。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遠寬厚長者,貌如其心;與巡同年生,月日後於巡,呼巡為兄,死時年四十九。」
嵩貞元初死於亳宋間。或傳嵩有田在亳宋間,武人奪而有之,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嵩無子。張籍雲。
譯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吳郡張籍翻閱家中的舊書,發現了李翰所寫的《張巡傳》。李翰因文章而自負,寫這篇傳記十分詳密。但遺憾的是還有缺陷:沒有為許遠立傳,又沒有記載雷萬春事跡的始末。
許遠雖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張巡,打開城門迎接張巡,地位本在張巡之上。他把指揮權交給張巡,甘居於其下,毫無猜疑妒忌,最終和張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後被俘,不過和張巡死的時間有先後的不同罷了。
張、許兩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輩的志向,認為張巡戰死而許遠被俘,懷疑許遠是怕死而投降了叛軍。如果許遠真的怕死,何苦守住這尺寸大小的地盤,以他所愛之人的肉充飢,來和叛軍對壘而不投降呢?
當他在包圍中守城時,外面沒有一點哪怕極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國家和皇上,而叛軍會拿國家和皇上已被消滅的情況告訴他。許遠見救兵不來,而叛軍越來越多,一定會相信他們的話;
外面毫無希望卻仍然死守,軍民相食,人越來越少,即使是傻瓜也會計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許遠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戰死,他卻偏偏蒙受恥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願這樣做,唉!難道說像許遠如此賢明的人會這樣做嗎?
議論的人又認為許遠和張巡分守城門,城陷落是從許遠分守的西南方開始的。拿這個理由來誹謗許遠,這又和小孩的見識沒有兩樣。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內臟必定有一個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緊繩子,把它拉斷,繩斷必定有一個先裂的地方。
有人看到這種情況,就來責怪這個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達事理了!小人喜歡議論,不願成人之美,竟到了這樣的地步!像張巡、許遠所造成的功業,如此傑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誹謗,其他人還有什麼可說呢!
當張、許二位剛守城的時候,哪能知道別人終不相救,從而預先棄城逃走呢?如果睢陽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麼用處?等到沒有救兵而且走投無路的時候,率領著那些受傷殘廢、飢餓瘦弱的殘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無法到達要去的地方。
張、許二位的功績,他們已經考慮得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衛天下,僅憑千百個瀕臨滅亡的士兵,來對付近百萬天天增加的敵軍,保護著江淮地區,擋住了叛軍的攻勢,天下能夠不亡,這是誰的功勞啊!
在那個時候,丟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數;擁有強兵卻安坐觀望的人,一個接著一個。不追究討論這些,卻拿死守睢陽來責備張、許二位,也可見這些人把自己放在與逆亂者同類的地位,捏造謊言來幫他們一起攻擊有功之人了。
我曾經在汴州、徐州任職,多次經過兩州之間,親自在那叫做雙廟的地方祭祀張巡和許遠。那裡的老人常常說起張巡、許遠時候的事情:南霽雲向賀蘭進明求救的時候,賀蘭進明妒忌張巡、許遠的威望和功勞超過自己,不肯派兵相救;
但看中了南霽雲的勇敢和壯偉,不採納他的話,卻勉力挽留他,還准備了酒食和音樂,請南霽雲入座。南霽雲義氣激昂說:「我來的時候,睢陽軍民已經一個多月沒有東西吃了!我即使想一個人享受,道義不能允許;即使吃了,我也難以下咽!」
於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斷一個手指,鮮血淋漓,拿給賀蘭進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驚,都感動得為南霽雲流下了眼淚。南霽雲知道賀蘭進明終究沒有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騎馬離去;
將出城時,他抽出箭射寺廟的佛塔,那枝箭射進佛塔磚面半箭之深,說:「我回去打敗叛軍後,一定要消滅賀蘭進明!就用這枝箭來作為標記。」我於貞元年間經過泗州,船上的人還指點著說給我聽。
城破後,叛軍拿刀逼張巡投降,張巡堅貞不屈,馬上被綁走,准備殺掉;叛軍又叫南霽雲投降,南霽雲沒有吱聲。張巡叫南霽雲道:「南八,男子漢一死而已,不能向不義之人屈服!」南霽雲笑道:「我本想有所作為;您既然這樣說,我哪敢不死!」於是誓不投降。
張籍說:「有一個人叫於嵩,年輕時跟隨張巡;等到張巡起兵抗擊叛軍,於嵩曾在圍城之中。我大歷年間在和州烏江縣見到過於嵩,那時他已六十多歲了。因為張巡的緣故起先曾得到臨渙縣尉的官職,學習努力,無所不讀。
我那時還幼小,簡單地詢問過張巡、許遠的事跡,不太詳細。他說:張巡身長七尺有餘,一口胡須活像神靈。他曾經看見於嵩在讀《漢書》,就對於嵩說:「你怎麼老是在讀這本書?「於嵩說:「沒有讀熟呀。「
張巡說:「我讀書不超過三遍,一輩子不會忘記。「就背誦於嵩所讀的書,一卷背完不錯一個字。於嵩很驚奇,以為張巡是碰巧熟悉這一卷,就隨便抽出一卷來試他,他都像剛才那樣能背誦出來。
於嵩又拿書架上其他書來試問張巡,張巡隨口應聲都背得一字不錯。於嵩跟張巡時間較久,也不見張巡經常讀書。寫起文章來,拿起紙筆一揮而就,從來不打草稿。
起先守睢陽時,士兵將近萬把人,城裡居住的人家,也將近幾萬,張巡只要見一次問過姓名,以後沒有不認識的。張巡發起怒來,胡須都會豎起。等到城破後,叛軍綁住張巡等幾十人讓他們坐著,立即就要處死。
張巡起身去小便,他的部下見他起身,有的跟著站起,有的哭了起來。張巡說:「你們不要害怕!死是命中註定的。」大家都哭得不忍抬頭看他。張巡被殺時,臉色毫不慌張,神態安詳,就和平日一樣。
許遠是個寬厚的長者,相貌也和他的內心一樣;和張巡同年出生,但時間比張巡稍晚,稱張巡為兄,死時四十九歲。」
於嵩在貞元初年死在亳宋一帶。有人傳說他在那裡有塊田地,武人把它強奪霸佔了,於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訴訟,卻被武人殺死。於嵩沒有後代。這些都是張籍告訴我的。
(3)馬鞍山於嵩擴展閱讀:
《張中丞傳後敘》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唐憲宗元和二年,這年韓愈正四十歲,已召回京師任國於博士。此時距安史之亂已有四十多年了,唐朝在恢復生產,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面都初見成效。韓愈政治主張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反對藩鎮割據和維護中央集權。《張中丞傳後敘》即表達了這一思想。
《張中丞傳後敘》作者簡介:
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
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Ⅳ 《張中丞後敘》文章最後交代了於嵩的結局,這有什麼作用
《張中丞傳後敘》是韓愈的一篇議論與敘事相結合的散文。文中表彰張巡、許遠抗擊安史叛軍的功績,駁斥對張、許的誣蔑、中傷,以此來歌頌抗擊藩鎮作亂的英雄人物。元和元年(806年)憲宗開始制裁藩鎮。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之下,韓愈重新闡揚張、許功績,無疑是有意義的。
結局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而且非常能引起人的共鳴。
Ⅳ 韓愈的《張中丞傳後敘》文章最後交待了於嵩的結局,這有什麼作用
《張中丞傳後敘》是中國唐代文學家韓愈所創作的一篇散文。其中表現了安史之亂中間的守將張巡、許遠的高尚品德,最後交代了「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嵩無子。張籍雲」的結局。
Ⅵ 唐代有名將士
張巡(公元709-757年),南陽鄧州市人。安史之亂中因抗擊叛軍出名,被後人譽為「唐代岳飛」,與張衡、張仲景合稱「南陽三張」。
張巡幼年資質聰慧,才智過人;壯年後,志氣豪邁,待人豪爽,。他曾博覽群書,通曉天文地理,行文灑脫,往往一揮而就;處事則沉著冷靜,足智多謀。其兄張曉,曾任監察御史,兄弟二人都以文行知名。
張巡身長七尺有餘,蓄一口黑須,慈眉善目,很容易讓人接近。有一次,他看到手下人於嵩在讀《漢書》,就問:「你怎麼翻來覆去讀一本書呢?」於嵩回答說沒有讀熟嘛。張巡說:「我讀書不過三遍,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於嵩不信,張巡當場背了一卷,竟然一字不錯。於嵩很是驚奇,便隨手又抽了一卷來試張巡,結果仍是一字不錯。由此可見張巡非同一般的才智和記憶。據說在守睢陽時,士兵近萬,城裡百姓也將近幾萬,只要張巡問過一次姓名,以後便沒有不認識的。這一切為他在艱苦歲月中,團結力量堅守狐城,抗擊叛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薛仁貴,(614年—683年),名禮,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唐朝貞觀年間的著名將軍。
年少時,家境貧賤,以農耕為業,娶妻柳氏。貞觀末年,因為唐太宗下令遠征高(句)麗,將軍張士貴招募士兵,所以薛仁貴應募從軍。在安市城(今遼寧海城南)阻擊援軍時,驍勇善騎射,穿上異於眾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擊敗了高麗莫離支將領高延壽的20萬大軍。自此得到太宗賞識,升為游擊將軍,賜馬二匹,絹40匹。
Ⅶ 翻譯題以巡初嘗得臨渙縣尉,好學,無所不讀。籍時尚小,粗問巡、遠事,不能細也。
翻譯:
由於張巡的緣故,當初曾當上了臨渙縣的縣尉,喜歡學問,沒有什麼書不讀。張籍那時還小,粗略地打聽過張巡和許遠的事情,了解得不夠詳細。
Ⅷ 翻譯:太祖少好飛鷹走狗,放盪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這一段.
曹操少年時,喜歡放盪游俠的生活,他的叔父幾次打小報告給他爸。曹操很煩他,於是有一次見到叔父時,假裝眼歪嘴斜,倒在地上。叔父問他怎麼了,曹操說:「我中風了。」叔父去告訴他爸,他爸來了,曹操便不假裝中風,站立如常。他爸問:「叔父不是說你中風嗎,怎麼回事?」曹操說:「我沒有中風啊,可能因為叔父煩我,才說我壞話吧。」經他一挑撥,以後叔父再告他爸曹操的壞話,他爸都不聽了,曹操就更加放盪自在了。
Ⅸ 《張中丞傳後序》韓愈中的人物簡介(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雲,於嵩等)
張巡:
為捍衛國家的統一和拯救民族的危亡而艱苦卓越、英勇頑強地與敵人決戰到最後一息的忠勇品質
慷慨悲壯、寧死不屈的英雄氣節,洋溢著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精神。
雷萬春:
雷萬春在唐明皇寵愛楊妃引起的「安史之亂」中,曾守衛雍丘,站立城頭面中六箭而不動,叛軍將領令狐潮懷疑是木偶人。後隨太守張巡守衛中原重鎮睢陽城,以不足一萬兵力抗擊叛軍尹子奇十萬賊兵。在「外無蚍蜉蟻子之援」,「將其創殘餓羸之餘」,孤軍堅守十月之久,城破時原本七萬人的睢陽只剩下四百多人。雷萬春和張巡等三十六名將士慘遭殺害。
南霽雲:
南霽雲是關羽式的人物,箭法超群,有膽略,重義氣
生於魏州頓丘(今河南省清豐縣)南寨村農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稱「南八」。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建奇功。南霽雲青少年時代勤勞能幹,喜愛學習,平時收工後總要習文練武。傳說他會七十二路槍法,善騎馬射箭,能左右開弓,百步之內箭無虛發。因家境貧寒,不得不棄家外出謀生,後投奔張巡部下被委以重任。
於嵩:
張籍說:「有個叫於嵩的,年輕時跟張巡;等到張巡起兵,於嵩經常在圍城中。我大歷年間在和州烏江縣見到於嵩,那時他已六十多歲了。因為張巡緣故起先曾得到臨渙縣尉的官職,好學習無所不讀。
Ⅹ 韓愈在張中丞傳後敘中交待了於嵩的結局有什麼作用
以此來歌頌抗擊藩鎮作亂的英雄人物。
文中表彰張巡、許遠抗擊安史叛軍的功績,駁斥對張、許的誣蔑、中傷,以此來歌頌抗擊藩鎮作亂的英雄人物。元和元年(806年)憲宗開始制裁藩鎮。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之下,韓愈重新闡揚張、許功績,無疑是有意義的。
補敘張巡的讀書、就義,許遠的性格、外貌、出生年月,以及於嵩的有關軼事。材料不像第四段那樣集中完整,但作者娓娓道來,揮灑自如,不拘謹,不局促。人物的風神笑貌及其遭遇,便很自然地從筆端呈現出來,同樣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這年韓愈正四十歲,已召回京師任國於博士。此時距安史之亂已有四十多年了,唐朝在恢復生產,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面都初見成效。韓愈政治主張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反對藩鎮割據和維護中央集權。《張中丞傳後敘》即表達了這一思想。
張中丞,即張巡(709—757),鄧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唐玄宗開元末進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縣令,調真源縣令。安史亂起,張巡在雍丘一帶起兵抗擊,後與許遠同守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肅宗至德二載(757)城破被俘,與部將三十六人同時殉難。
亂平以後,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張許降賊有罪的流言,為割據勢力張目。韓愈感憤於此,遂於元和二年(807)繼李翰撰《張巡傳》(今佚)之後,寫了這篇後敘,為英雄人物譜寫了一曲慷慨悲壯的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