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鞍山茶葉批發市場,哪家的茶葉好質量怎麼樣
其實.我介意你,可以去鄉下那些小農戶家找,質量好,價格也不貴..(農民都比較樸素)..溫州甌海茶山那帶就有 要茶葉找我就對了,絕對給你最便宜
㈡ 歷史上姓蔡的名人有哪些
1、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謨,號莆陽居士,謚號忠惠,北宋福建路興化軍仙游縣(今福建省仙游縣)人。中國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茶學專家。著有《茶錄》、《荔枝譜》等書。
蔡襄為官剛直敢諫,景祐三年五月,天章閣侍制、權知開封府范仲淹以事忤宰臣呂夷簡遭貶,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閣校勘歐陽修、大理寺評事余靖、太子中允,館閣校勘尹洙皆因論仲淹事而貶黜,蔡襄為此作《四賢一不肖詩》聲援范、歐陽等人。
2、蔡倫(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他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蔡倫於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漢章帝建初年間,擔任小黃門。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
3、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北宋時期書法家、政治家,先後四次任宰相,掌權共達十七年之久。蔡京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貪官之一,窮奢無度,禍國殃民,導致北宋王朝的衰敗。
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今廣東),罷為崇信、慶遠軍節度副使(階官,從八品),途中餓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城南五里東明寺,遂草殯於觀音殿。
4、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仲申,又字鶴卿、民友、孑民,號寉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國近代民族學研究的先驅。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游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後的思潮。
5、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
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裡,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
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㈢ 家風家訓作文
《我的家風家訓》
很多名人都有家風家訓,我們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說也有什麼家風家訓,那一定是爸爸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百孝順為先。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愛幼,他們自己也在身體力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我們家是個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與我們合住,十多年來一直其樂融融,在小區里傳為佳話。爸爸是山東人,不喜歡甜食,但對外婆做的菜從來不挑剔,總是裝作很愛吃的樣子。媽媽現在還經常講起外婆給爸爸吃桂圓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見丈母娘,外婆按紹興習俗給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圓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著牙吃下,外婆以為爸爸喜歡吃,以後經常給他做,一吃就是兩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每次家裡有重大事項需要討論,開始大家嘰嘰喳喳發表意見,實在不能統一,最後大多是聽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話說,這就叫百孝順為先。
外公外婆年紀大了,有時會因為小事爭吵起來,爸爸媽媽總是耐心勸說,從不頂撞他們,即使有時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沒有絲毫責怪他們的意思。爸爸總是說,孝順孝敬,沒有順沒有敬,哪來孝?對長輩首先是順從,要讓他們順心,感覺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盡可以由著他們來。爸爸還常說,孝敬無底線,就是說對大人盡孝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終點,只有起點。
「百孝順為先」,「孝敬無底線」,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話,把它作為我們的家風家訓,從小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還要把這幾句話告訴其他小朋友,讓他們和我一樣,大家共同做新時期的優秀少年。
二:好家風好家訓
每個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風…在每個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會因為爸爸媽媽的陪伴而溫暖,同時也伴隨著家風的和諧氣息。
一個好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很好的成長,而我就生活這樣一個很好的家風中。在家中父母難免會因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們從不會互相指責、斥罵,更多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他們理性的一面。平時在家中媽媽也會常常嘮叨在學校應該怎麼尊重老師同學,更會講一些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時間久了我腦海中也會時不時的出現這幾句話,與其說她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不如說她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導師。
每次飯桌上的話題都是最多的,我總是覺得每天的這個時候都是對一天的總結,當然飯桌上的禮儀是一定要遵循,媽媽常常對我警告的有這幾點:1、吃飯不要狼吞虎咽,嘴巴不能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2、吃飯時嚴禁邊吃飯邊大聲說話。3、不能翹腿。等等……雖然還有很多條的規矩但是正是因為有這些束縛著我讓我更好的成長。而我和媽媽之間也不僅僅只有這些法則。
「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玩的時候玩!」母親嘴中也總是掛著這句話。是的,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我和媽媽做了一個作息表,周一至周五毫無疑問的是學習,一直到周六下午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在加上課外的練習。該玩的時候玩:每個周日媽媽都會帶我出去玩,雖然名義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會遇上一些形形色色的人,這也算是讓我「長了見識了」。
常常會聽到旁邊的人會被這么贊揚「這個孩子真有修養,看上去就很乖的樣子。」我想之所以這個孩子會被人這么誇獎是因為她長期處於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一個人的修養是一時裝不來的。就好比街上的一些小混混他們何嘗不是處於一個不好的社會環境中,而且他們大多數家中都不會有一個良好的家風,才會導致他們這樣,相反如果他們的家人更多一點關愛他們,家中也沒有什麼不好的風氣,他們也不會邁出小混混的這一步。
所以我們要建構和諧家風,父母在家中要學會樹立好榜樣同樣也要與孩子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在孩子面前更要學會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學會設身處地的去理解父母,盡量做最好的自己,展現在父母眼前。
㈣ 巍山城撿得到屍嗎
文獻名邦——巍山縣,文物古跡、風景名勝薈萃,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古城還保留著較完整的明清建築風貌,是一顆待開發的高原明珠。中共巍山縣委、巍山縣人民熱忱歡迎各方客商積極參與開發、創辦實業,共謀發展。
巍山古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雲南省四個「文獻名邦」之一,是南詔(蒙舍詔)的發祥地,有不少南詔遺跡和歷史傳說。
西漢時期在此設邪龍縣,又名蒙化。是雲南省最早設置郡縣的地區之一。因縣城東有巍寶山得名巍山。現在的巍山古城,始建於元代,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擴建。
唐開元25年(公元737年),南詔第四代王皮邏閣以巍山為基地,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並了洱海地區的五詔和其他小部落,建立南詔國,傳王位十三代,歷時253年。
明清兩代,巍山實行土司制度,彝族左氏任土司,承襲18世。明代稱蒙化府,是雲南「三大土府」之一,另外兩個土府是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府,元江傣族那氏土府。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文物古跡薈萃,風景名勝眾多。有巍寶山、巍山古城、玄龍寺、圓覺寺、山龍山於圖城、雲隱寺、陳異叔石棺、慧明寺、東山蒙化靈泉、鳥道雄關、五印山等等。
巍山古城築有城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中心建星拱樓,古城形方如印。城內為棋盤式街道格局。有25條街,18條巷,街道縱橫交錯。
巍山北城樓名拱辰樓,建於明洪武年間。在高大的城牆上,有五間重檐歇頂式的古老建築。城樓南面掛「魁雄六詔」,北面掛「萬里瞻天」橫匾。氣勢雄威。古樓高23.5米,下舌城牆高8.3米。樓架由28棵大柱支撐,由東、西兩道小門登級而上。登上樓頂,舉目四望,東西南北四條街道向四方延伸,屋舍儼然。整個巍山壩子全收眼底,十分壯觀。
巍然屹立的拱辰樓和星拱樓,成為古城的標志性建築。古城內民居基本保留了明、清風貌的中式結構。有的是「三坊一照壁」,有的是「四合五天井」,古樸典雅。在古城內外,有眾多明、清古建築,如文廟、文華書院、玉皇閣、東岳宮等。一些專家學者考察巍山古城後贊嘆不已,認為「巍山古城風貌如此完整,在雲南乃至全國均屬少見」。
巍寶山是全國14座道教名山之一。為雲南省第一批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85.2%。山體像一大青獅,正回頭俯瞰古城和瓜江;山下水庫和大壩好似其梳妝台,白雲浮游的水面宛若其穿衣鏡。山勢起伏雄偉,蒼松翠柏挺拔,曲徑通幽,景色迷人。在全國14座道教名山中,巍寶山的道觀殿宇最多、最宏偉、建築風格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其中的長壽洞八卦建築風格、大殿門上的八仙過海鏤空浮雕、大殿頂部的八對藻井鏤空龍圖,在全國道教名山中絕無僅有。巍寶山上依山就勢建有22座清代道觀,規模宏大,建築工藝精湛。山上、殿宇中保留著「松下踏歌」壁畫等大批有價值的碑文、石刻、壁畫、楹聯、匾額、雕刻等。
巍寶山古建築群、巍山古城拱辰樓、南詔龍嶼山圖城遺址,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巍寶山是南詔發祥地,是南詔始祖細奴邏耕、牧、發跡之地。山前土主廟(又稱「巡山殿」)相傳為其家廟。南詔土主廟是國內最早、規模最大的土主廟,是彝族土主崇拜的中心和源流。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兩天,彝族群眾均到土主廟殺豬宰羊,祭祀開國先祖細奴邏。據《蒙化縣志》記載,蒙舍詔,俗名土主廟,蒙化十三代為郡中十三土主。又據《南詔野史》載:「開元二年,唐授邏皮為特進,封台登郡王……開元二年,立土主廟」。大殿上塑有身著彝服的細奴邏及二侍者的像。每年9月14日,是南詔始祖細奴邏生日,屆時新村男子要來巡山殿祭祀。土主廟附近,方圓數十里內道教系統的名勝古跡,星羅棋布。
巍寶山是集自然風光、南詔根源文化和道教文化為一體的名山。
圓覺寺林木掩映,風景秀麗,是游覽勝地,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明代學者楊慎曾寓居於此,在大殿上題了兩副對聯,一副是:「一水抱孤城,煙靄有無,拄杖僧歸蒼茫外;群峰朝殿閣,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一副是:「高閣高懸,低閣低懸,僧在畫中看畫;遠峰遠刊,近峰近刊,人來山上觀山」。圓覺寺前的參天古柏林中,有雙塔聳立,高約15米,有九層,上有寶頂,是方形密檐式磚塔。圓覺寺背山面城,從山門拾級而上,一進三院,步步登高,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大雄寶殿兩側建有側殿。整個寺建築結構嚴謹,安排得體。這里林深樹密,流水潺潺,環境幽靜,遊人不絕。
巍山縣城北約20公里的山龍嶼山圖城山上,有一面積約三百多平方米的緩坡,傳說是南詔國的第一代都城——龍嶼山圖城。龍嶼山山旁,有一名叫「火燒松明樓」的地方,是傳說中的南詔王「火燒松明樓」的遺址。蒙舍詔主皮邏閣,逐漸強盛,想吞並五詔,於唐開無26年(公元738年)6月24日,用松樹明子建一幢樓,叫「松明樓」,邀請五詔主來祭祖。邆賧詔主皮邏登妻白潔夫人,感到南詔王居心叵測,打一隻鐵鐲戴在丈夫手臂上,正當五詔主在松明樓作樂時,皮邏閣放火燒松明樓,五詔主均被燒死。五詔妻子無法辨認燒焦的屍體。只有白潔夫人認出丈夫手臂上有鐵鐲。後,白潔夫人起兵抵抗,以身殉情。後人為紀念白潔夫人,每到6月25日,就在各村點起火把,各家扎小火把,村裡村外遍地火把。據說,這就是彝族「火把節」的由來。
古城東,有一奇特的石棺,建於清初。據雲是明將陳異叔之墓。石棺長13米,寬10米,前高2米,後高3米。石棺前立大理石墓碑,碑前有一長石桌,碑後10米年有石亭一座。石棺兩側各立石方桌一張,距離方桌左右各30米處,各立5米高的石燭一根。這奇特的石棺,為陳異叔晚年所鑿,並在石棺上鐫詩明志。石棺建成,陳異叔即邀親友前來觀看,於是陳含笑入棺,長眠在此。陳是明末一位武將,明亡避居山中。
巍山的民族風情也獨具特色。彝族打歌,舞姿粗獷豪邁,熱情奔放。巍山彝族打歌隊曾到北京參加會演,還曾到日本獻藝。巍山民間的「洞經音樂」,也受到好評。
巍山的扎染具有民族傳統工藝特色,曾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扎染藝術之鄉——巍山」。巍山扎染出口日本、歐美、東南亞等國。
巍山的蜜餞、果脯,是遠近馳名的土特產。名特小吃「粑肉餌絲」,不油不膩,清香可口。遊人到此,總要品嘗一番。
全縣轄4個鎮、6個鄉:南詔鎮、廟街鎮、大倉鎮、永建鎮、巍寶山鄉、馬鞍山鄉、紫金鄉、牛街鄉、青華鄉、五印鄉。
縣人民駐南詔鎮,郵編:。代碼:。區號:0872。
㈤ 馬鞍山茶葉批發市場,哪家的茶葉好質量怎麼樣
華飛路太古廣場的小丁茶行,他家許多品種的茶葉。而且價格可以優惠哦
㈥ 雲南省大理州巍山縣馬鞍山鄉青雲江邊村的郵編
雲南省大理州巍山縣馬鞍山鄉青雲江邊村的郵編
67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