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黨中央當初為什麼撤離延安搬到了西柏坡,其歷史背景是什麼
黨中央撤離延安搬到西柏坡的原因有:
1、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大兵壓境並佔領延安,是促使中共中央、解放軍總部戰略轉移的直接原因。
2、1946年10月,國民黨軍佔領張家口後,晉察冀黨政軍領導機關從張家口退出再次回到阜平、平山,是中共中央向西柏坡轉移的一個重要原因。
3、1947年3月,中共中央從延安撤出後不久,在陝北棗林溝召開會議,決定中共中央由陝北向華北轉移,會後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人率領中央工作委員會,東渡黃河先期到達西柏坡,並在西柏坡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了《土地法大綱》,為中共中央的到達奠定了基礎。
4、平山縣天然優越的戰略位置、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良好的政治環境是中共中央由延安向西柏坡轉移的內因條件。平山及周圍縣皆為解放區,都已進行了土地改革,廣大農民積極報名參軍,這一帶群眾基礎好。
平山縣地處山西台地與平原的過渡地帶,文化歷史悠久。我國少數民族白狄建立的中山國被魏國滅後,曾經復國遷都於平山(今平山三汲鄉)。平山東臨獲鹿,東北為阜平,南接井陘,北靠靈壽,西北、西南分別與山西五台、盂縣接壤,地處要沖,戰略位置重要。
從地理條件上說,平山及周圍縣大多群山縱橫,層巒疊嶂,易守難攻。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曾在平山修建避難行宮。從自然條件上說,境內有滹沱河等河流,水利條件較好,河谷土地肥沃,平山被聶榮臻譽為「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烏克蘭為原蘇聯的糧倉,可見平山之富庶。
5、靠近平山的阜平是革命老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北方局、晉察冀邊區政府、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均設在阜平城南庄,但阜平不如平山富庶。平山靠近阜平,也是中共中央由延安轉移到西柏坡的一個原因。
歷史背景是:
1947年5月,我軍先後取得正太、清風店、石家莊等戰役的勝利,解放了石家莊,使晉察冀、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為中共中央的到來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Ⅱ 哪個會議呢都堅決的制定和執行革命的土地綱領
在73年前的今天,1947年7月17日(農歷1947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召開全國土地會議。
中共中央召開全國土地會議
這位分得了土地的老貧農,心中樂開了花。
1947年7月17日-9月13日,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村召開黨的全國土地會議,劉少奇主持會議並作了報告和總結。會議總結了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發布以來土地改革的情況,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是在全國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綱領。
《中國土地法大綱》共16條。其主要內容: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鄉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抽肥補瘦;在平分土地時應注意中農的意見,並允許中農保證有比一般貧農所得土地的平均水平略高的土地量;為保證土改的徹底進行和純潔黨的隊伍,提高黨的戰鬥力,會議還決定結合土改普遍整頓黨的組織。在黨內開展以三查(查階級、查思想、查作風)三整(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為內容的整黨運動。會議沒有形成綱要性總結,「左」傾錯誤也進一步得到發展。8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的決定,決定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改,進一步明確了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以及引導城鄉統籌發展的政策導向,同時明確了在土地管理中,加強對農民合理土地權益的保護,體現出對農民土地權利的尊重和保護。
新土地管理法2019
那麼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有哪些特點,它又會給開發商帶來什麼呢?《土地管理法》於1986年6月25日經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1987年1月1日實施。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管理法》與時俱進,經過了三次修改,而尤以本次改動最大,共改動四十多處。
應該說,由於社會關注度高,涉及的利益方多,法律修改協調難度大,《土地管理法》的歷次修改都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研究和討論,修改《土地管理法》一般都要有《憲法修正案》作為基礎,這也大大拉長了修改的周期。但本次修改面臨的難題以及延續的時間仍然超過了業內的預期,自《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2012年12月24日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到2019年8月26日表決通過,歷時6年半,這在另一個角度也體現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及相關各方對《土地管理法修正案》的重視和審慎的態度。
本次修改主要凸顯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以下分析基於《土地管理法修正案》):
一、強調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加強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的原則方面,在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條(以下簡稱新第某條)中明確要求,落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要求,嚴格土地用途管理;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在督查方面,新第六條規定:「國務院授權的機構對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情況進行督察。」說明以後的土地督察權是以國務院授權為主的方式,土地督察人員可能有自然資源部的人員,也可能有其他部門的人員,從而避免自然資源內部自己審批自己監督的行為
Ⅲ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內涵是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開拓進取精神。依靠群眾和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戒驕戒躁的謙虛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西柏坡精神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是這一精神的主題。
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務必。兩個務必的提出,既是毛澤東同志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後對全黨的告誡,又是由黨所領導的革命即將在全國取得勝利、黨即將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的歷史課題所決定的。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兩個務必」,不僅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也是對黨的思想作風建設的基本要求,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精神,更是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深刻揭示,從而成為西柏坡精神最為重要的內涵。
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特別是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略決戰中所表現出來的革命精神。當革命勝利即將到來時,毛澤東同志強調要將革命進行到底,這種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精神,不僅表現在革命戰爭中,而且表現在黨的工作的各個方面。
在西柏坡毛澤東同志號召全黨要學會一切不懂的東西,並激勵全黨克服困難,為建設自己的美好國家而付出艱辛與努力。也就是要用事實回擊國內外敵對勢力所謂的共產黨只會打仗、不會搞建設的預言。這種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精神,是我們黨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重要法寶。
依靠群眾、團結統一的精神。堅持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是長期以來黨的群眾路線與民主作風在西柏坡時期的繼續與發展。西柏坡時期,是黨與人民群眾聯系最緊密的時期之一,黨在西柏坡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解放了廣大貧苦農民。
(3)工商局群眾路線非公西柏坡擴展閱讀;
西柏坡時期,黨所面臨的革命形勢是即將最後奪取全國政權以建立新中國,黨的工作重心將由農村向城市轉移,黨的主要任務是由革命戰爭向和平建設轉變,黨所面臨的全新課題是由革命黨和局部執政向掌握全國政權的執政黨轉變。
正是在這樣一個特殊而又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我們黨形成了西柏坡精神,西柏坡是我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是我黨從革命黨到執政黨、從農村到城市、從武裝斗爭到和平建設的重大轉折點,深刻認識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內涵,對於不斷推進黨的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Ⅳ 毛澤東提出的「兩個務必」詳細是什麼
毛澤東提出的「兩個務必」是指:一、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二、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兩個務必」是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省西柏坡召開。毛澤東在會上作報告,提出黨的工作重心應逐步由鄉村轉到城市,規定了奪取全國勝利的各項方針和勝利後中共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毛澤東同志在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指出的:我們很快就要在全國勝利了,奪取這個勝利,已經是不要很久的時間和不要花費很大的氣力了;鞏固這個勝利,則是需要很久的時間和要花費很大的氣力的事情。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4)工商局群眾路線非公西柏坡擴展閱讀
「兩個務必」實質:告誡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在長期執政環境里:不要把奪取政權看成 革命的終點,它僅僅是無產階級革命、建設的開始;人民群眾是關系我黨生命的最大優勢;和平 建設環境,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要自覺地堅持艱苦奮斗的良好作風;是否堅持「兩個務必」, 不僅關繫到新生政權能否鞏固,更關繫到黨的最終目標能否實現的大問題。
提出「兩個務必」的主要原因是: (一)以完成中國共產黨所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為目的。這個歷史使命,簡單的講就是: 推翻舊中國、建立新中國、建設有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 產主義。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需要經過若干個艱難曲折的革命過程和階段。推翻舊中國只是中 國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階級。
(二)以中國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為借鑒。從政權演變規律講,農民起義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 民起義領袖、領導集團,不懂得政權建設,因此,當他們取得了革命勝利以後,就失去了原來的革命性,失去了外在的威脅,自身又沒有制約的措施,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三)以世界政權演變的普遍規律為根據。
參考來源:網路學術——加強世界觀改造是新時期堅持「兩個務必」的根本保證
Ⅳ 中國一共進行了幾次土地改革,分別是什麼時候
五次。分別是:
1、1931年,中共制定了「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內,保護中小工容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線。
2、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1947年,中共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
4、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土地改革法》,實行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我國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
5、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農村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土改:土地改革通常是指土地所有權由人數相對較少的富有者、大量土地的所有者(如貴族、庄園、農場主,或通稱為土地主)向那些耕作者的轉讓。
(5)工商局群眾路線非公西柏坡擴展閱讀:
土改意義:
1、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
2、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
3、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創造了條件。
4、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
5、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Ⅵ 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提出兩個務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因為黨已經考慮到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發展到將來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問題,但黨所確立的是在革命勝利後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依據這個精神,會議所作出的各項政策規定,為黨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備,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另一項重要工作是確定黨在全國勝利後的一系列基本政策。全會指出,中國革命在全國勝利後,我們要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
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為此,全會規定了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方針政策。
(6)工商局群眾路線非公西柏坡擴展閱讀:
2013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組織部部長趙樂際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鎮調研,就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聽取基層黨員幹部群眾意見。調研期間,趙樂際瞻仰了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參觀了紀念館,重溫七屆二中全會毛主席提出的「兩個務必」的要求。
他指出,要大力弘揚西柏坡精神,切實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趙樂際指出,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繼承、堅守、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要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要求,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特別是思想、宗旨、作風、紀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要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相信群眾、發動群眾、凝聚群眾、依靠群眾,團結帶領人民群眾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促進社會和諧進步,要加強分類指導,針對不同層次、不同行業、不同部門具體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要求。要借鑒歷次黨內教育活動的成功經驗,認真總結運用各地區各部門在聯系服務群眾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使其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得到完善和發展。
各地區各部門要結合實際,搞好調研、明確任務、做好准備,需要做的事情先做起來,需要改的問題先改過來。要把教育實踐活動與正在做的事情結合起來、與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結合起來,協同推進,相互促進。
Ⅶ 慶七一演講稿
1、
我自豪,我是中國人。她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闊疆土,她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安徽黃山,奇峰險峻,風景秀麗;桂林山水,山清水秀,聞名中外;杭州西湖,綠樹成蔭,被譽為「人間天堂」;承德避暑山莊,自然山水互相輝映,園中有園,景中有景,構成了一幅千姿百態的立體畫卷。
我自豪,我是中國人。她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四大發明」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萬里長城,雄偉壯麗;西安兵馬俑,氣勢非凡;莫高窟里的壁畫和彩塑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我自豪,我是中國人。中國雖然也有過屈辱的近代史,但是今天的中國人整體素質在提高;今天的中國人生活品質在提高;今天的中國經濟文化水平在提高;今天的中國軍事地位在提高;今天的中國像一頭雄獅,屹立與世界的東方。
作為十三億中國人中的一員,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少年,我更應該把握今天的美好時光,勤奮學習,為祖國更加燦爛的明天,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我驕傲,我自豪,我是中國人!
2、
「七一」是個特別的日子,全國人民不會忘記,每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更不會忘記。在這個偉大而光輝的日子到來之際,我們情不自禁地重溫黨的光輝奮斗歷程,重溫那段披荊斬棘、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
1921年,您從嘉興南湖走來,在紅船上,用鐮刀和斧頭點燃的聖火指明前進的方向,把民族解放的旗幟高高地舉起。無數堅忍不拔的脊樑撐起您的偉岸和風骨,無數英烈的血雨染出您的鮮明和紅艷。
1949年,您從井岡山、瑞金、遵義、延安一路走來,一聲庄嚴宣告,猶如萬鈞雷霆震醒了昏睡百年的舊中國,一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中國誕生了,五星紅旗飄揚神州大地,中華民族從此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1978年,當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莊稼漢按下鮮紅的手印,包產到戶猶如一聲驚雷,震動了中國。打開國門,經濟發展的大潮澎湃,這是總設計師的大手筆。不是有一首歌嗎?「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老人們舉杯孩子們歡笑,小伙兒彈琴姑娘歌唱……」老百姓用歌聲表達了對光明前途的憧憬與希望。
1994年7月,我在紅色前舉手,舉起勞動的右手。我在自豪中閱讀鐮刀和錘頭交叉的滄桑,我是幸運和幸福的,因為,我光榮地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我是紅色中的一分子,我站在飄揚的黨旗下奉獻著,並提升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1997年7月,當五星紅旗在收復香港的儀式上冉冉升起,「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驕傲,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我們感慨萬千,紅旗飄飄,雪百年國恥就在今朝!
5月12日,汶川發生地震。是您發動一切社會力量展開施救;黨和國家領導人冒著危險,親自趕赴災區指揮部署救援工作;人民子弟兵在交通完全阻斷之際,開山辟路,用血肉之軀拓出生命通道……就在,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中國人百年夢圓,一個充滿自信的大國屹立在世界東方。「北京歡迎你,有夢想誰都了不起。」那歌聲里有幾多喜悅、幾多自豪,唱出了炎黃子孫的心聲。
6月,我走進西柏坡。「滹沱河畔與君晤,指點江山氣象殊。南指中原屢傳捷,石門北望慶新都。」50年前,陳毅將軍正是在這里滿懷豪情地吟詩,品味那豪氣沖天的詩句。站在西柏坡石刻園的涼亭上舉目四顧,東南是南湖一樣明鏡如洗的柏坡湖,西望巍巍太行,也如井岡山一般雄偉壯麗,北望柏坡嶺上驕陽下的西柏坡紀念塔,同樣也有延安寶塔一樣的紫氣靈光。
仰望火紅的七月,是您的朝霞點亮眼眸的光,是您的星光照耀暗夜的路,是您的群山飄揚爽朗的笑,是您的江河盪漾歡快的歌。您是雄偉的紀念碑,鐫刻幾代人不懈的追求;您是壯麗的交響樂,奏響新中國挺進的步伐。「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作為您的兒子,我要說:「先輩的光榮,屬於先輩;過去的光榮,屬於過去。在今天這五彩繽紛、百舸爭流的偉大時代,我們每一個黨員,都應該唱支贊歌給黨聽。大山聳立,大道筆直,大鼓擂響,大鵬展翅,大國復興,誰與爭鋒?」七月的歌,已經唱了89年,這首歌沒有休止符。這是一首在風風雨雨中茁壯成長的歌,是一首信念不滅、激情燃燒的歌,是一首56個民族團結奮進的歌,是一首13億中國人異口同聲高唱的贊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希望可以幫到你!
請採納。
Ⅷ 你對舊中國所受的屈辱和新中國取得的成就有了哪些新的了解30個字
沒有舊的屈辱,就沒有現在的新中國。沒有西方文化的滲入,中國現代文明的到來還是一個未知數,中國封建文化太濃厚了,沒有洋人打開國門,中華民族這條巨龍可能還在沉睡。要用辯證思維看待舊中國所受到的屈辱
Ⅸ 抗戰結束後,中共的革命根據地為什麼從延安轉移到西柏坡
從延安轉移到西柏坡的原因是:
1、環境好。
西柏坡北依柏坡嶺,南臨滹沱河,是個馬蹄形山坳,即」南向山水視野遠,北靠卜嶺居安寧」。
而且,據朱德秘書潘開文回憶,」西柏坡村子外邊有一片葦地,葦地外與滹沱河之間有一條大路,可通大車,我考慮到只要可通大車,汽車就可以通過,有利於與各根據地聯系。而葦地里邊與西柏坡村間還有條路,外面人不是本村人是很少走了,這樣保密很好做」,也即」目標隱蔽宜保密,利於警戒與防空」。
當年,國民黨的情報人員偵察到毛澤東住在西柏坡一帶,就從人員往來較多的地方和而同於民房的建築物中尋找目標。敵機曾轟炸過西柏坡東南30多公里的煙堡村,也轟炸過西柏坡北10多公里的天主教堂。但就是不知道毛澤東在西柏坡的農家小院里。
有人說」毛主席洪福大,炸不著!其實,這既和西柏坡的地理位置有關,也和當地群眾對共產黨的衷心擁護有關。與此同時,西柏坡村周圍村子比較集中,正可以做到」應急進退交通便,相關村落可屯兵」。
2、西柏坡的景緻還很幽美。
1951年秋有記者到西柏坡采訪,仍然能夠看到」村莊的南邊是一大片肥沃的田地,大部分種著稻子和葦子;稻田的前邊便是日夜奔流的滹沱河。山坡兩旁栽著許多柏樹,也有一些種著穀子和棒子的耕地。
村莊中間和四圍密密地種著各種樹木,往往有黃土牆的平頂房子從蔥茂的樹叢中顯露出來。環境是很清靜的,只有悅人的鳥聲不時順風送來。」據葉子龍回憶:到西柏坡的第二天,毛澤東散步登上了柏坡嶺,坐在一塊石頭上,用手裡的木棍指著山下說道:」西柏坡果然是個好地方,這個總指揮部選得好!」
3、」人傑」,即群眾基礎好。
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平山籍黨員是粟再溫,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直到抗戰前夕,平山縣黨員達779名,基層黨支部70多個,分布在全縣121個村莊。1945年8月全縣(包括平山和建屏)黨員已有16788名,占總人數的9%,所有村莊都建立了黨支部。
截至1946年11月20日,平山(建屏)縣,共有黨支部608個,黨員總數19535個。此外,抗日戰爭時期,平山還出了威名赫赫的」平山團」、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詞曲作者曹火星等模範人物。
就西柏坡村而言,1937年冬,西柏坡貧農閻發亮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西柏坡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45年時,全村已有黨員25名。
1948年底,有黨員40名。抗日戰爭時期,西柏坡先後有8名青年參軍參戰,民工支前700多人次,做軍鞋500多雙,軍衣600多套(件),碾4軍糧200多萬斤,被稱為」抗日模範村」。
解放戰爭時期,平山還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支前民謠:」最後一把米,用來做軍糧,最後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後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後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所以,這個地方群眾基礎非常好。
4、」地靈」,主要是指物產豐富。
1947年中央工委駐居時,西柏坡村85戶,325人,686畝耕地,土地肥沃,盛產小麥、水稻、玉米,年產量27萬多斤,畝產390餘斤。這在當時,就屬於高產了,能夠提供中央機關幾千人的供給。
5、西柏坡村還有房子。村裡有300多間房子被日本鬼子燒了,但根基很好,全是石頭的,比較容易修復。
(9)工商局群眾路線非公西柏坡擴展閱讀:
抗戰勝利後,形勢的發展向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將中國的革命指揮中心東移的問題。當時的新駐地曾首選承德。承德位於冀熱遼與東北的中間地區,是連接華北與東北的主要通道,與蘇聯有著比較便利的交通,又是解放區,有利於作為中央駐地。
1945年10月13日,國民黨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外交特派員蔣經國和蘇軍馬利諾夫斯基元帥達成協議,蘇方允許蔣介石5個軍在葫蘆島、營口登陸進入東北,中長路及大城市將為國民黨控制。
同時,我軍10萬人進入東北後,也遇到許多預想不到的困難,東北形勢急劇變化,中共中央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已沒有可能在東北創造獨立局面並控制大城市,所以決定放棄中共中央遷移承德的決定。
不久之後,中共中央曾有過遷至離南京很近的淮陰的想法。當時的情形讓中央認為如果國共關系能夠順利地發展下去,國內和平將拭目以待,內戰似乎不會再發生,故開始考慮把中央機關的辦公地點從延安搬到南京附近。
然而,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無視國內外輿論,公然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不斷進犯解放區,多次派飛機在華中首府淮安上空盤旋、偵察和掃射。同時,極力散布「武力收復甦北」的言論。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改變了「和平民主階段已經到來」的估計,取消了南遷淮陰的設想。
中央工委決定留在晉察冀邊區。1946年6月,國民黨徹底撕毀《停戰協定》,向各解放區展開了大規模的全面進攻,第三次國內戰爭爆發。人民解放軍從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8個月共殲滅國民黨部隊71萬餘人,使蔣介石全面進攻解放區的計劃破產。
隨即,改為集中優勢兵力對陝甘寧和山東兩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面對在數量上和裝備上處於優勢的國民黨軍隊,中共中央決定主動撤離延安。1947年3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轉戰到陝北清澗縣棗林溝村舉行緊急會議,討論中央機關的行動問題。
會議經過慎重研究,作出將中共中央一分為三的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組成中央前敵委員會,率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繼續留在陝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工作,指揮全國解放戰爭。
由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由劉少奇為書記,率部分中央機關幹部前往華北,進行中央委託的工作;由葉劍英、楊尚昆、李維漢、鄧穎超等組成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以葉劍英為書記,楊尚昆為後方支隊總司令,率領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大部分工作機構到晉西北臨縣地區統籌後方工作。
中央工委最終選址西柏坡。中央工委決定留在晉察冀邊區後,經過細致的研究與慎重的考慮,決定選擇西柏坡為中央工委駐地。
Ⅹ 初中歷史 八年級的 國內幾次重要會議的比較
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
主要內容:大會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共一大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大會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2、 1922年7月的中共二大在上海`召開。大會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綱領規定,在民主革命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3、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4、1927年的八七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5、遵義會議:①召開: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②內容: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③遵義會議意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6、中共七大(1945.4):在延安召開,主要內容:總結了抗日戰爭的豐富經驗,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毛澤東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並寫人黨章;。意義: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准備了條件,並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後的奮斗方向。
7、中共八大,1956年在北京召開。主要內容:大會分析了我國形勢的新變化,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大會明確指出,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
意義: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8、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內容:這次會議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歷史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