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聯系實際論述構建服務型政府於適度政府規模的關系
從政府規模看服務型政府
來源: 互聯網
論文關鍵詞 政府 規模;服務型 政府
論文摘要 一個國家的政府到底是大了好,還是小了好呢?這就涉及到政府規模問題,政府規模適度是每個國家所追求的,文章從政府規模的角度出發,論述了服務型政府對構建適度政府規模的必要性。
一、政府規模膨脹對社會的影響及其原因
1、政府規模膨脹對社會的影響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亞洲部的指導下完成的《中國居民評價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務告》顯示,近七成的民眾認為目前政府公務員的總量應該減少。據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王健介紹,按照公務員與GDP的比例指標來看,中國公務員數量大大超出發達國家。由於政府規模過大,造成了行政機構層級眾多、機構膨脹、靈活性和應變性不夠,效率低下、行政成本過高、腐敗、財政負擔過重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損害了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不利於和諧社會的建立。
布坎南認為,導致政府機構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缺乏競爭機制、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勵機制、政府機構的自我膨脹、監督信息不完備、政府的尋租行為,而政府規模的膨脹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2、政府規模膨脹的原因
從傳統社會意義上講,造成政府規模膨脹的原因是多種的,但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政府職能及權力的不合理運用是政府規模膨脹原因之一
政府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存在物,它就有自我發育、自我成長、不斷擴大、不斷膨脹的要求。而政府是公共力量的實體化,政府把握著公共權力和代表著公共利益,政府所把握的公共權力為這種可能性向現實性的轉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其次,現實社會生活中,對政府的治理范圍沒有明確的界定,而政府又是社會公共事務治理「唯一者」,那麼一切沒人管或沒人能管得好的事務都自然而然地成了政府的治理對象,從而,形成了政府治理的事務越來越多的趨勢,也就必然造成政府的規模越來越大。
社會中介組織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也是構成政府規模膨脹的原因之一
政府對公共產品的壟斷導致社會中介組織萎縮,政府規模進一步膨脹。此外政府把握的公共權力可以成為政府謀取私利的工具,而且公共權力的范圍越大,公共權力異化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為了監督和制約公共權力,就必須設立相應的監督和制約機構,最終,圍繞著公共權力的行使和公共權力的制約也造成了政府規模的膨脹。
社會對政府的不斷要求和對政府不滿的表達也造成了政府規模的膨脹
在政府和社會之間,政府是唯一的,而社會是多樣的,來自社會的需求也是多方面,政府為了滿足社會的要求,總是通過自我規模的擴大來提高其能力。除此之外,政府職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有些職能會消失,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新的職能,而現實中,無論是統治型政府還是治理型政府都選擇了職能擴張的單項運動,這兩類政府為了不放棄即得利益,會拒絕或拖延那些已經不具有存在價值的政府職能的取消。因此政府的暫時性的職能和應當消除的職能還繼續存在,導致政府規模膨脹。
二、傳統政府無法解決政府規模膨脹問題
由於政府把握著公共權力,是主動的一方,有著統治或治理的權威,它隨時都有可能為自己謀利益也就是隨時都有擴大政府規模的可能性,無論是統治型政府還是治理型政府,它們的政府理念有兩大特點,一是政府本位主義,二是權力本位主義。政府本位主義造成了對政府的盲目崇拜,為政府的畸形發展製造了機會。權力本位主義也造成了權力拜物教,使政府有可能濫用權力,把政府規模膨脹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
從對近幾十年的研究我們看到,在政府治理職能必然擴大的前提下,主動地將一部分政府職能轉移給一些社會中介組織或第三部門,甚至於私營企業,而政府主要通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監督執行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是一種限制政府規模膨脹的途徑。但這種途徑帶有臨時性,假如政府存在的理論不發生變化,僅僅在公共產品供給上引進市場機制,會造成新的政府規模膨脹的不虞效應。
所以,要從根本上限制政府規模,就必須對政府存在的哲學理念作以重新整理,需要建立起一種全新、完全不同於傳統的統治型政府和近代的治理型政府的新型政府,即服務型政府。明確地說,這種新型政府的哲學理念是一種服務定位,而不是傳統的統治定位和近代的治理定位。
三、服務型政府能夠解決政府規模膨脹問題
1.服務型政府的基本內涵
服務型政府這個概念使用率很高,但是其真正的內涵是什麼,人們似乎並未深究,因此,在使用上其意義差別比較大,給服務型政府直接下定義的就更少,筆者所看到的定義主要有以下三種:
服務型政府是指僅擁有有限治理社會的權力、對經濟社會治理負有限責任,通過向市場主體提供公共服務等方式,實現政府對市場主體的互動式治理的政府模式。
所謂服務型政府,即政府由原來的控制者,改變為興利者和服務者。它意味著施政目標由機關和專家決定到由民眾來決定,政府以控制治理為要務轉變為以傳輸服務為要務,治理目標由經濟領域轉移到公共服務領域。
服務型政府主要指政府的職能和功能。李文良教授認為:「服務是政府的首要職能。」聞名經濟學家高尚全認為建設公共服務型的政府,因為政府的「公共服務功能沒有很好的發揮。」
由上面的定義我們看到,傳統的統治型政府是作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御民之器而存在的;治理型的政府雖然前進了一步,把政府的公共力量與社會的現實要求統一了起來,實現了對社會的治理,但政府作為治理的主體,處於治理的核心位置,驅使著作為治理客體的整個社會圍繞政府的活動而轉,表現為一種政府中心化的現象,政府成了社會的「主人」,高高在上地實施著對社會的統治或治理。服務型政府在根本性質上不同於這兩種政府類型,它將徹底拋棄舊的治民觀念或「為民做主」的觀念,而確立為民服務和「人民做主」的理念。
2.服務型政府能夠從根本上克服政府規模膨脹
從政府職能來看,服務型政府堅持以社會為本位,在市場經濟條件和民主政治的實踐中培育社會自主運行健全機制,擴大社會自治的范圍,即使存在著對社會的控制和干預也是從屬於服務的目的。服務型政府也有著自己的政府職能。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有著隨時根據社會的要求改革自我的積極性;一旦一項職能不再存在,它就會中止這項職能,與這項職能相伴生的機構也被撤銷,而不是繼續存在成為社會發展的阻力和負擔。這樣一來,就從根本上消除了治理型政府因僵化而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政府規模膨脹。
從政府權力方面,服務型政府理論認為,政府權力是其提供服務的手段,因而,它的大小隻能由提供服務的需要來確定,不能超出這個范圍,也不能用於其他目的。
從組織結構看,服務型政府可採用扁平組織結構。服務型政府是一種對下負責的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公眾能有效地控制政府為其服務,政府公務員也會積極地為公眾提供服務,因此行政機構可以採用扁平結構,有效減少公務員數量,壓縮政府規模。此外,服務型政府有利於避免行政腐敗,行政扯皮,效率低下等問題,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參考文獻
丁元竹.和諧社會需要機會――責任和社會組織.中國經濟,2005-10-05,.
羅忠桓.政府模式比較分析與中國的階段目標選擇.雲南行政學院學,2004,.
吳玉宗.服務型政府:概念、內涵與特點.西南民族大學學,2004,.
W-E哈拉爾.新資本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張康之.限制政府規模的理念.行政改革,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