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公共需要的特徵
公共需要與私人需要。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是對應的:
公共需要的特徵:(1)社會公共需要是社會公眾在生產、生活中的共同需要,它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人人有份的個人需要或個別需要的數學加總。而是就整個社會而言,為了維持一定的社會經濟生活,為了維持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運行,也為了維持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必須由政府集中執行和組織社會職能的需要。
(2)社會公共需要是每一個社會成員可以無差別地共同享用的需要,一個或一些社會成享用並不排斥其它社會成員享用。
(3)社會成員享用社會公共需要要付出代價。
(4)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物質手段只能來自社會產品的剩餘部分,但並不是全部的剩餘產品都用於社會公共需要。
社會公共需要是共同的,但有時歷史的、特殊的。一般來說,社會公共需要在任何社會形態的更迭而消失,這是共同性。但是共同需要又具有特殊性的,即具體地存在於特定的社會形態之中。
社會公共需要涵蓋的趕為頗廣,包括政府執行某職能以及執行某社會職能的需要。如行政、國防、文化教育、衛生保健、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也包括基礎教育設施、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風險產業投資,從廣義上講,還包括為調節市場運行而採取各種措施和各項政策提供的服務等等~~
『貳』 公共服務市場化的主要特徵
我國公共服務市場化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公共服務市場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一股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面前,為有效解決公共服務領域中存在的服務質量和效率不高的現狀,近年來我國也開始邁出了公共服務市場化的改革步伐。隨著改革的向前推進,公共領域開始逐步引入競爭機制,部分國有企業實行民營化,合同出租也開始進入道路清理、後勤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社區維護等邊緣性服務領域。這些改革較好地改善了公共服務,滿足了公民的公共服務需求。但是,當前我國公共服務市場化雖已初見端倪,但市場化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並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尚未建立起來。概括起來,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務市場體系的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市場機制不完善。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相關制度不健全。觀念上存在偏差。
我國許多重要的社會指標都從低收入國家的行列躍升到了中下等收入國家的行列,表明我國政府的社會管理水平處於中下等收入國家水平;我國政府社會支出不斷增加;我國社會救助水平近年來有飛速發展;我國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險制度基本確立,並已覆蓋大部分城鎮職工;我國政府扶貧政策的成就顯著;我國在改革政府與社會關系方面,如推進社會事業社會化、加強城市社區建設、加強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培育發展民間組織等邁出了較大步伐;危機管理得到加強。近些年,我國各級政府還加快了對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改革步伐,在社會實踐中創新了許多有益的做法,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復雜化、多樣化的公共服務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結構不斷優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國許多重要的公共服務指標已經從低收入國家行列躍升到了中下等收入國家行列,諸如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等指標都不同程度地優於中下等收入國家水平;政府公共服務支出不斷增加,教育、社會保障、公共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水平迅速提高;社會救助水平近年來迅速發展,經過多次改革,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不斷強化,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了突出成效。
但是,從總體上說,我國公共服務的覆蓋面還較低,體制還不健全,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比較完善的社會。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迫切要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黨中央關於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部署,健全和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這既是構建和諧社會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現實需要。
『叄』 公共事業的基本特徵
公共事業單位存在於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有力推動了我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綜合發展,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致力於保障社會進步和發展,具有社會公益的性質。公共事業單位儀器技術和人力資源為公眾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或者產品,他需要消耗資源,而這些資源是由國家提供的。
『肆』 公共服務有哪些特性
第一,壟斷性
即社會公眾所需要的公共服務只能在公務員那裡得到和實現。一般說來,某回一政府機關的職責答和其公務員提供的公共服務是相對固定的,其他機關和其他人無法替代。無論社會公眾願不願意,都沒有選擇或者要求更換服務提供者的餘地。
第二,非盈利性
即政府機關及其公務員在提供公共服務這一「產品」時,不得有任何盈利的動機和行為,不得向被服務者收取費用。社會公眾在享受公共服務時,也有充足的理由拒絕交納費用,因為作為納稅人的社會公眾是通過稅收的方式交納這筆「費用」的,這些「費用」集中起來形成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國家又通過工資的形式把財政收入分解支付給了公務員,只是納稅與享受公共服務之間產生了時間與空間的分離。
第三,非排他性
即公務員提供的任一種公共服務,社會公眾都有資格享受。公務員在為某一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時不得拒絕或者拖延他人依法享有相同公共服務的要求,某一社會公眾在享受公共服務時也不得排斥或者阻礙他人享受相同的公共服務。
第四,多樣性
由於國家機構和公務員的數量多,又居於不同層級,每一個公務員提供公共服務的態度、水平、能力和方式方法等不同,公務員提供的公共服務就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徵。
『伍』 什麼是公共財政其基本特徵是什麼
指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政府收支活動模式或財政運行機制模式;是國家以社會和經濟管理者的身份從市場上取得收入,並將這些收入用於政府的公共活動支出,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以充分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保障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秩序,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公共財政的核心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其涵蓋的范圍主要有:行政管理、國防、外交、治安、立法、司法、監察等國家安全事項和政權建設;教育、科技、農業、文化、體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救災救濟、扶貧等公共事業發展;水利、交通、能源、市政建設、環保、生態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運行進行必要的宏觀調控等。 公共財政的特點是: (1)公共財政是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的財政; (2)公共財政是與社會主義以市場經濟有內在聯系的財政; (3)公共財政是對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的財政; (4)公共財政是面向全社會進行分配的財政。 公共財政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府為納稅人提供公共產品的法治財政。公共財政是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相對市場機制而言,政府的職能是彌補市場的缺陷,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財政則是實現政府職能的物質基礎。正是因為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存在和發展的主要依據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亦被稱為「公共財政」。 公共財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的分配活動或分配關系,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財政運行機制模式,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財政類型,是市場經濟國家通行的財政體制和財政制度。 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徵: 一是公共性。即公共財政著眼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公共財政的職能范圍是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口徑界定的,凡不屬於或不能納入社會公共需要領域的事項,財政就不去介入;凡屬於或可以納入社會公共需要領域的事項,財政就必須涉足。 二是非盈利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其行動的動機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相應的報償或盈利,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為己任。其職責只能是通過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活動,為市場的有序運轉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證和物質基礎。即便有時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活動也會附帶產生數額不等的收益,但其基本出發點或歸宿仍然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不是盈利。表現在財政收支上,財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在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籌集資金的基礎上;財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終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宗旨。 三是法制性。即收支行為規范化。公共財政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基本出發點,與全體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直接掛鉤。不僅財政收入要來自於社會成員的繳納,財政支出要用於向社會成員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事項,而且財政收支出現差額帶來的成本和效益,最終仍要落到社會成員的身上。既然大家的事情大家都有份,社會成員對於公共財政的運作便有強烈的監督意識,從而要求和決定著政府財政收支行為的規范化:以法制為基礎、全部政府收支進預算、財稅部門總攬政府收支。 公共財政是按國家(政府)提供公共商品的決策方式來劃分的類型,與此相對應的應是「家計財政」和「計劃財政」。
『陸』 公共事務具有哪些主要特徵
1、公共組織的含義、特點和作用
狹義的公共組織是指政府及其執行部門,以及具有行政授權的社會組織。我國傳統上把公共組織叫做行政組織。它是靜態結構和動態活動過程的統一。公共組織是靜態的組織實體,即政府機構;表現為動態的組織行為,即政府機構為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而進行的組織活動和運行過程;它也指行政人員心態的組織凝集。
公共組織一般由權力、機構、人員、規范、信息和物質資源等要素構成。
我國的行政組織包括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單位。
公共組織的特點:
(1)政治性。表現在政治代表和政治維護兩個方面。(2)社會性。表現在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兩個方面。(3)服務性。表現為政府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同時依法進行必要的管制。(4)權威性。表現在普遍約束和強制執行兩方面。(5)法制性。表現為自身的建設和開展的活動都要有法可依。(6)系統性。表現為它是一個比較穩定和相對封閉的系統,具有整體性、層次性、相關性。
公共組織的作用:
(1)政府是國家各種公共事務的組織者和管理者。(2)政府是人民生命財產的保護者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者。(3)政府是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捍衛者。(4)政府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定者和協調者。(5)政府是社會公平的提供者。
2、公共組織的類型來源:
(1)集權制與分權制。集權制是指行政權力集中在上級政府或行政首長手中,上級政府或行政首長有決策、指揮、監督的權力,下級處於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地位,自主權很少的公共組織類型。分權制是指上級行政機關或行政首長給予下級充分自主權,下級可以獨自進行決策和管理,上級不予干涉的公共組織類型。
(2)完整制與分離制。完整制是指公共組織的同一層級或同一組織內部的各個部門,完全接受一個公共組織或同一行政首長的領導、指揮、監督的公共組織類型。分離制是指一個公共組織的同一層級的各個組織部門或同一組織部門,隸屬於兩個或兩個以上公共組織或行政首長領導、指揮、監督的公共組織類型。
(3)首長制與委員會制。首長制又稱獨任制、一長制或首長負責,是指行政首長獨自掌握決策權和指揮權,對其管轄的公共事務進行統一領導、統一指揮並完全負責的公共組織類型。委員會制又叫合議制,是指在公共組織中,由兩個人以上掌握決策權和指揮權,按照多數原則進行決策的公共組織類型。
(4)層級制與機能制。層級制又稱分級制,是指公共組織在縱向上按照等級劃分為不同的上下節制的層級組織結構,不同等級的職能目標和工作性質相同,但管理范圍和許可權卻隨著等級降低而逐漸變小的公共組織類型。機能制又稱職能制,是指公共組織在橫向上按照不同職能目標劃分為不同的職能部門的公共組織類型。
3、公共組織的結構
公共組織結構是指公共組織各個要素的排列組合方式,是有法律確定的各種正式關系的模式。公共組織結構方式取決於公共組織的職能目標、職位和職權以及人員劃分等諸要素的構成方式。
公共組織結構方式有縱向結構和橫向結構兩種。
公共組織的縱向結構即層級結構,它是指公共組織內部按照上下層級關系有序的構成方式。它以上下關系為重點,以命令與服從為原則,職位、職權和職責從最高層向最低層沿直線分布。它是以效率為中心設計的組織結構。
公共組織的橫向結構即部門結構,它是指公共組織同級部門之間平衡分工的構成方式。一級政府除領導決策機關之外,按照行政目標、權力責任、專業性質或管轄區域的不同劃分若干平行的職能部門。公共組織結構部門化是適應社會公共事務日益增長和擴大政府管理職能的需要,它是公共組織層級化的基礎。其最大的問題是有可能發展為全能政府。
管理層次與管理幅度之間的關系:公共組織結構層級化和公共組織結構部門化的基本問題是處理好管理層次與管理幅度之間的關系。管理層次是指公共組織內部劃分管理層級的數額。管理幅度亦稱管理寬度、管理跨度,是指領導機關或領導者直接領導下屬的部門或人員的數額。一般來說,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成反比例關系,即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層級越少;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層級越多。公共組織的層級化應控制管理層次,盡量減少中間環節。管理幅度既不能過寬,也不能過窄。
4、公共組織理論和西方公共組織理論的新發展來源:
(1)傳統公共行政學時期的組織理論主要有:泰勒的科學管理組織理論;法約爾行政管理學派的組織理論;韋伯的官僚制組織理論。
『柒』 服務的特徵主要有
服務具有四個基本特徵:
1.服務的無形性
商品和服務之間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被提到的區別是服務的無形性,因為服務是由一系列活動所組成的過程,而不是實物。
2.異質性
服務是由人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行動,而且員工所提供的服務通常是顧客眼中的服務,由於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員工,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顧客,那麼就沒有兩種完全一致的服務。
3.生產和消費的同步性
大多數商品是先生產,然後存儲、銷售和消費,但大部分的服務卻是先銷售,然後同時進行生產和消費。
4.易逝性
服務的易逝性是指服務不能被儲存、轉售或者退回的特性。
服務一般只是指社會成員之間相互提供方便的一類活動,通常可分為有償的、直接或間接的提供方便的經濟性勞動服務。
服務推廣:
1、高接觸性服務:是指顧客在服務推廣過程中參與其中全部或者大部分的活動,如電影院、娛樂場所、公共交通、學校等部門所提供的服務。
2、中接觸性服務:是指顧客只是部分活在局部時間內參與其中的活動,如銀行、律師、地產經紀人等所提供的服務。
3、低接觸性服務:是指在服務推廣中顧客與服務的提供者接觸較少的服務,其間的交往主要是通過儀器設備進行的,如信息,有點野等提供的服務。
『捌』 公務員公共服務能力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公共服務的三大特徵:公共服務是一種大眾化的服務;;公共服務是一種基本服務;公共服務是專一種屬非營利性的服務 。
公務人員的公共服務能力的結構規定了六個方面:誠信能力、聯系群眾的能力、為群眾辦實事的能力、自我規范的能力、高效行政的能力、應用電子政務的能力。
『玖』 什麼是公共服務領域
比如,信息抄提供服務中國國際公共求襲購公司資訊論壇質礦產、火葯爆炸、能源水利、探測、放射性防護、科研機構、經貿等應用領域的總,廣州市迪士普音響科技迪士普簡介迪士普,公共廣播,廣泛性。金融IC卡不但可以滿足銀行業需要,也可以滿足其他行業特別是公共服務領域的金融要求,龐大、先進和益完善的銀行卡受理網路可以為公共服務領域的金融IC卡應用,金融IC卡。
三、商業服務業組織的共同特點是什麼這類組織如何協調其公共關系 是指商業、郵電、文化、鐵路、交通、民航、旅遊、銀行、保險、醫院等行業,是公共產品,醫療服務能市場化,但不能偽市場化,政府不想買單的話就重監管。,英國傳播學家丹尼斯麥奎爾將公共廣播電視歸納了七個特徵服務的普遍性、內容的哈氏所謂公共領域,指的是介乎於國家與社會即國家所不能觸及的私人或民間活動,醫療費是越來越高房子是越來越貴高等教育完全商業化你說還有什麼做得好的?國家機關福利越來越好,說實話,我們國家的這幾個公共領域做得比較差的,,為了。
『拾』 公共管理的特徵
公共管理是指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為了應對財政危機和政府的信任赤字、績效赤字而開始的大規模的政府改革。即政府管理的運作發生了變化,由傳統的、官僚的、層級節制的、缺乏彈性的行政,轉向市場導向的、因應變化的、深具彈性的公共管理。法漢姆及霍頓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的特徵,具體如下:
(1)採取理性途徑的方式處理問題。指在設定政策目標及闡明政策議題時特別強調戰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
(2)重新設計組織結構。其目的在於使政策制定與執行相分離,並且必須對服務的傳輸建立起一個賦予責任的行政單位。
(3)改變組織結構。使官僚體制更為扁平化,授權給管理人員,以利績效目標的實現。
(4)依據經濟、效率、效能等標准來衡量組織成就。發展績效指標,使組織的成就能夠被加以比較和測量,並據此進一步提供信息來作為未來決策的參考。
(5)改變現行的政策。使公共組織能在被傳統公共服務價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轉換成為「新公共服務模式」,強調與市場及企業價值相適合的文化。
(6)運用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其目的在於淡化集體主義的色彩而採取個人主義的途徑,包括尋求動員員工的支持和承諾來持續地進行結構與組織的變革等。
(7)試圖建立一種彈性、回應性及學習的公共組織,並發展一種將大眾視為顧客、消費者及市民的「公共服務導向」。公共服務不再由專業的供給者來支配,而是以回應人民真正的需求來提供公共服務。
(8)以契約關系來取代傳統的信託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