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未來的住區建設中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與布局將產生哪些新的趨勢
新趨勢:
①商業服務設施的更替:大型超市的覆蓋,快餐、社區食堂的普及回等。
②教育設施規模的擴答大:教育設施除了承擔日常學校教育活動外,還應承擔不同層次的社區教育。
③體育休閑設施的完善:考慮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的需要,設立文體中心,健體俱樂部等,方便居民活動。
④老齡化設施引入:比起現在所設立的敬老院,小區內的老年設施更易為一般老年人和他們的家庭所接受,老年人在心理上減少了孤獨感,遺棄感,在物質上也能得到家庭的就進關照。
⑤停車設施的增加。
Ⅱ 市政和公共服務設施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實施棚戶區改造,完善配套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有利於改善城市環境,集約對可整治的舊住宅區和規劃保留的建築,主要進行房屋維修、配套設施和無障礙
Ⅲ 未來的社區還應增加一些什麼樣的公共設施
未來的社區還可增加一些下列公共設施:健身房的各種設備和大醫院的各種設備,如跑步機,心電監測儀,X光機,核磁共振儀,各種按摩機,網路中心和血糖監測儀等。
公共設施是指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各種公共性、服務性設施,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設施有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其中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Ⅳ 市政與公共服務設施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市政設施是指由來政府、法人自、或公民出資建造的公共設施,一般指規劃區內的各種建築物、構築物、設備等。城市道路(含橋梁)、城市軌道交通、供水、排水、燃氣、熱力、園林綠化、環境衛生、道路照明、工業垃圾醫療垃圾、生活垃處理設備、場地等設施及附屬設施。
公共服務設施是由公共、服務和設施三個詞語或者是公共服務與設施兩個詞語構成的合成詞,是這些詞語含義的整合。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以上設施的設置和數量都是有國家相關規范、規定和標準的,如果設計、布置等是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和標准進行的,對一個城市來講,會促進和加快城市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進步,以及科技化、現代化等等程度的發展。
Ⅳ 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中的問題與完善
首先,應該健全社區公共服務體系,以社區為主體,調動各方參與,增加社區內的各種社會組織。同時增加社區的現代化手段,引入數字化、信息化手段實現區域內的精細化管理,通過增加組織數量解決更多社區實際問題和困難,同時也能夠極大的提升老舊開放式社區治理服務能力,促進小區和諧發展。
其次,應該重視公共福利,關注社區內的有服務需求的群體,針對社區內的此類群體設立公益性崗位,讓其參與社區工作,使他們在社區建設中發揮作用,提升社區服務有效度。
最後,改善社區硬體環境。從硬體層面提高社區服務建設水平。
Ⅵ 小區公共服務設施包括那些
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
1、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
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
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2、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
《住宅建築規范》(GB50368-2005)規定,住宅應具有與其居住人口規模相適應的公共服務設施、道路和公共綠地。配套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公建)應包括:
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社區服務、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9類設施。配套公建的項目與規模,必須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並應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期交付。
設施需求:
(1)教育設施的配套質量需求逐步提高。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教育意識的不斷增強,居民對教育設施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於少年兒童比例的持續下降,住區內教育設施的配套面臨資源整合,提升質量、提高配套標准等潛在要求。因此,優化教育設施的資源配置,提高配套標准.提升配套質量是教育設施配套的發展趨勢。
(2}老年設施的配套需求面臨數量與質量的同步提高。老齡化程度的加重.使得社會對老年設施的需求激增。這就意味著住區將承擔更多的社會養老服務功能。因此,一方面住區內養老設施的數量需求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居民經濟條件的改善。對養老設施的配套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社區服務設施的配套需求不斷增強。社區服務性設施包括基本的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各種活動站、服務站、社區管理等,是居民R常生活必須的基本生活設施,隨著住區老齡人口的增多和全民健身、保健意識的增強,居民對上述設施的數量和服務質量的需求日益提升。
Ⅶ (一)新型城鎮化將拉動資源需求增長
基本判斷:新型城鎮化將成為保持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2014年投資仍將對經濟起重要拉動作用,新型城鎮化帶來城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擴大,拉動資源需求增長,資源供需緊張的局面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緩解。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最大不同,在於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注重保護農民利益,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規模擴張,而是強調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實現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快速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新型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必然會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帶來城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擴大。2013年多項全國性規劃發布,如《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規劃表示2030年公路總里程580萬公里;城市軌道交通審批權下放地方,審批開閘,已批准36個城市的軌道建設規劃,總里程6000多公里,所需總投資額在3萬億~4萬億之間;泛珠三角區內大能力通道總里程將超過2萬公里,新增鐵路運輸能力6億噸以上;2013~2015年期間,鐵路建設投資需求規模為1.8萬億元。2014年投資仍將對經濟起重要拉動作用,新型城鎮化及與之相匹配道路、軌道等公共設施建設將拉動對資源的需求增長,資源供需緊張的局面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緩解。
專欄12 多項全國規劃發布
2013年3月發布《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編制,這是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行動綱領。《規劃》總結了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做法,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新形勢新特點,提出將振興工作由前期以東北地區為主向鞏固深化東北、統籌推進全國老工業基地振興轉變,把工作重點放在老工業城市調整改造上。規劃范圍是95個地級老工業城市和25個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的市轄區,涉及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2013年6月發布《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到2030年,我國將完成4.7萬億元投資,使國家公路網總規模擴大至40.1萬公里,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蓋廣泛、安全可靠的國家公路網路,實現首都輻射省會、省際多路連通、地市高速通達、縣縣國道覆蓋。截至2011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410.6萬公里,其中普通國道10.6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6.4萬公里。
《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
2013年10月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組織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提出到2020年建成旱澇保收的高標准農田8億畝,畝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間建成4億畝。《規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制定,會同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等部門共同組織實施。根據各部門形成的「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的共識,國土資源部牽頭起草了《規劃》中建設目標任務、建設標准等核心內容。此外,國土資源部還牽頭編制了國家標准《高標准農田建設通則(送審稿)》,目前該《通則》已經進入報批程序。
2013年11月發布《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本規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等編制,是指導全國各類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編制相關規劃的重要依據。規劃范圍包括262個資源型城市,其中地級行政區(包括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等)126個,縣級市62個,縣(包括自治縣、林區等)58個,市轄區(開發區、管理區)16個。
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布。規劃要求積極穩妥扎實有序推進城鎮化,目標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它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同時要量力而行,嚴防城市「攤大餅」式擴張。
新型城鎮化無疑將帶動對土地資源、礦產資源需求增長,對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國內重要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型城鎮化對我國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無論是樓市調控,征地拆遷矛盾,還是城鄉收入差距拉大,都與土地管理制度有密切關系。如果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新型城鎮化就難以推進。
Ⅷ 我們身邊有哪些常見的公共設施
常見的公共設施:城市廣場、城市路燈、路標路牌、城空防空設施、城市綠化、城市風景名勝區、城市公園等。
新興服務型商業設施的需求多元化。由於生活閑暇化和消費結構的升級轉化。居民對新興服務型商業消費的需求凸顯並增強。如:對娛樂、休閑、養生保健、投資理財,信息服務等新興服務型商業消費的需求。對美容美體、康體保健、洗浴(汗蒸)、健身鍛煉等休閑服務性消費的需求等。
而且這些需求將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加強、拓展和提升。因此,增強住區服務性設施的配套。一方面要求增加配套項目的數量,另一方面要求增強其服務功能,滿足住區居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8)對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增加擴展閱讀
施擴大化趨勢,由於交通、通訊手段的進步使得空間和時間的影響逐漸弱化,極大地提高了公共服務設施的可達性。加上居民出行空間尺度感的變化,使得對公共設施的配套需求不再局限於組團、小區乃至居住區,而趨向於在更大的范圍內選擇。
其次,設施配套的綜合化趨勢,是由於居民購物方式的變化趨向於選擇性組合後而進行綜合消費,因此.需要提高設施綜合配套能力。一方面可滿足人們更多方面、更多層次的物質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能提高設施使用效率.節約用地,便於管理。
由於住區開發形式和規模的變化導致住宅組團的解體、消失以及居民出行空間尺度的變化。使得設施配套的服務半徑有所擴大,從而打破了公共設施原有按人口規模分級配套的格局,使分級變得模糊。因此,取消組團、簡化分級結構必將成為未來的趨勢。
同時,根據住區居民的實際需要和住區的差異,靈活彈性地選擇配套設施的類型、項目,標準是未來發展的又一趨勢。
Ⅸ 什麼是8項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8項公共設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給社會公眾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築或設備。
1、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
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2、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
(9)對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增加擴展閱讀
設施需求
1、教育設施的配套質量需求逐步提高。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教育意識的不斷增強,居民對教育設施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於少年兒童比例的持續下降。住區內教育設施的配套面臨資源整合,提升質量、提高配套標准等潛在要求。因此,優化教育設施的資源配置.提高配套標准.提升配套質量是教育設施配套的發展趨勢。
2、老年設施的配套需求面臨數量與質量的同步提高。老齡化程度的加重,使得社會對老年設施的需求激增。這就意味著住區將承擔更多的社會養老服務功能。因此,一方面住區內養老設施的數量需求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居民經濟條件的改善。對養老設施的配套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社區服務設施的配套需求不斷增強。社區服務性設施包括基本的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各種活動站、服務站、社區管理等,是居民R常生活必須的基本生活設施,隨著住區老齡人口的增多和全民健身、保健意識的增強,居民對上述設施的數量和服務質量的需求日益提升。
Ⅹ 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設施是指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各種公共性、服務性設施,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設施有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其中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