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商局企業雙隨機抽查是什麼意思
雙隨機抽查就是工商管理機關在開展市場監管中建立和實施的「隨機抽取檢查回對象、隨機選派答檢查人員」的日常監督檢查制度。
Ⅱ 工商所信息公示抽查,被抽查企業需帶什麼資料去
法人代表身份證復印件,聯系人身份證復印件,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2014年12月財務報表,房照復印件,公司章程復印件。公章。
Ⅲ 工商所信息公示抽查,被抽查企業需帶什麼資料去
法人代表身份證復印件,聯系人身份證復印件,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2014年12月財務報表,房照復印件,公司章程復印件。公章。
Ⅳ 工商局抽查企業聯系不上還會找企業嗎
還會找企業,再找不到就會列入黑名單,後期就會有限制政策出台的。
Ⅳ 工商局會對公司進行哪些檢查項目
對公司的年檢材料各級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審查下列內容:
1、各個公司是否按照規定使用公司名稱,改變名稱是否按照規定辦理變更登記。
2、各個公司改變住所是否按照規定辦理變更登記。
3、各個公司變更法定代表人是否按照規定辦理變更登記。
4、各個公司有無虛報注冊資本行為;股東、發起人是否按照規定繳納出資,以及有無抽逃出資行為。
5、各個公司經營范圍中屬於企業登記前置行政許可的經營項目的許可證件、批准文件是否被撤銷、吊銷或者有效期屆滿經營活動是否在登記的經營范圍之內。
6、各個公司股東、發起人轉讓股權是否按照規定辦理變更登記。
7、各個公司營業期限是否到期。
8、各個公司修改章程、變更董事、監事、經理,是否按照規定辦理備案手續。
(5)工商局抽查企業擴展閱讀
總局研究制定《關於落實〈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2年行動計劃〉任務分工的意見》,明確工作責任和任務分工,切實抓好落實工作。
制定並印發《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測辦法》,進一步明確了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測的范圍和性質,規范監測工作基本程序,對檢測結果的利用和處理方式、信息發布規范、分析報告的利用等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統一制定了監測工作相關文書表格參考式樣,為各地工商部門規范開展監測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定並印發《關於深入開展重點商品質量專項執法檢查的通知》,就深入開展家用電器、汽車配件、服裝和裝飾裝修材料等重點商品質量專項執法檢查有關工作進行了再部署,提出具體要求。
通過最新國務院機構改革和部門職能調整方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能將由新組建的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統一管理。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將加掛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的牌子。
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職責有以下:
1、依法實施合同行政監督管理,負責管理動產抵押物登記,組織監督管理拍賣行為,負責依法查處合同欺詐等違法行為。
2、指導廣告業發展,負責廣告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
3、負責商標注冊和管理工作,依法保護商標專用權和查處商標侵權行為,處理商標爭議事宜,加強馳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工作。負責特殊標志、官方標志的登記、備案和保護。
4、組織指導企業、個體工商戶、商品交易市場信用分類管理,研究分析並依法發布市場主體登記注冊基礎信息、商標注冊信息等,為政府決策和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
5、負責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經營行為的服務和監督管理。
6、開展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7、領導全國工商行政管理業務工作。
8、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Ⅵ 工商局企業雙隨機抽查是什麼意思
「雙隨機」抽查就是建立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的「雙隨機」抽查機制,嚴格限制監管部門自由裁量權。
建立健全市場主體名錄庫和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通過搖號等方式,從市場主體名錄庫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從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中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推廣運用電子化手段,對「雙隨機」抽查做到全程留痕,實現責任可追溯。
配合「雙隨機」抽查的,還有一公開政策。「雙隨機、一公開」需要在監管過程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
「雙隨機、一公開」是國務院辦公廳於2015年8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廣隨機抽查規范事中事後監管的通知》中要求在全國全面推行的一種監管模式。
「雙隨機、一公開」的全面推開將為科學高效監管提供新思路,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戰略部署提供重要支撐。
(6)工商局抽查企業擴展閱讀:
「雙隨機、一公開」推行背景
從根本上說,市場機制本身無法解決自然壟斷、外部性、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和信息不對稱等「市場失靈」問題。
政府監管,即政府為矯正市場失靈在市場機制框架內,基於法律制定相關規范標准,對市場主體經濟活動及伴隨其經濟活動而產生的社會問題進行的干預和調控行為。然而,政府監管可能存在以下幾種「失靈」風險:
首先,過度監管可能導致監管成本(主要指監管機構運行成本和企業因此增加的成本)大於監管收益(如市場環境改善),從而導致整體福利降低。
例如,我國當前監管工作存在著檢查任性、執法擾民等問題,企業疲於應付各種檢查,負擔大大增加,一些小規模創新型企業甚至因此被扼殺。
其次,企業、監管機構及各級政府間復雜的利益博弈,可能導致「監管俘獲」。
例如,有些執法人員與企業形成了「貓鼠共謀」的利益鏈條,監管人員利用執法尋租,企業利用處罰行賄,造成人情監管、選擇性執法,嚴重損害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最後,企業相對於監管機構的「信息優勢」,可能導致監管部門無法實現有效監管。
目前,我國監管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受困於信息缺失,但在信息收集方面又面臨著技術、方法、人力、物力等條件限制,使得高水平、高效率的監管幾乎不可能實現。
同時,尚未完善的監管信息系統也使公眾難以全面獲得企業信息,難以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政府監管「單打獨斗」局面也因此難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