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鱖魚為什麼叫mandarin fish
鱖(Siniperca spp)屬鱸形目,鮨科,鱖亞科,鱖屬。俗稱:鱖花魚、季花魚、桂花魚、桂魚、鯚魚。英文名:Chinese perch 。
體較高而側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頜明顯長於上頜。上下頜、犁骨、口蓋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齒,前鰓蓋骨後緣呈鋸齒狀,下緣有4個大棘;後鰓蓋骨後緣有2個大棘。頭部具鱗,鱗細小;側線沿背弧向上彎曲。背鰭分二部分,彼此連接,前部為硬刺,後部為軟鰭條。體黃綠色,腹部灰白色,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暗棕色斑點及斑塊;自吻端穿過眼眶至背鰭前下方有一條狹長的黑色帶紋。
鱖一般棲息於靜水或緩流的水體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數量最多。冬季不大活動,常在深水處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攝食。春季天氣轉暖時,則游到沿岸淺水區覓食;此時的雌雄魚白天都有側卧在湖底下陷處的卧穴習性,夜間在水草叢中活動、覓食。主要以其它魚類為食,1-2月攝食較差,6-7月最為旺盛,生殖期採食強度稍下降。鱖魚通常長至2冬齡,在東北須至3冬齡才達性成熟,親魚於5-7月集群於夜間在平緩的流水環境中產卵。6-7月為產卵盛期,懷卵量為3-20萬粒。
常見鱖魚有2種,外形極為相似,區別在於:翹嘴鱖(S.chuatsi ,英文名:Mandarinfish , Aukua)的鰓耙為7,眼較小,頭長為眼徑的5.3-8.1倍,上頜骨伸達眼後緣之後的下方,側線鱗為110-142,頰下部有鱗,幽門垂為198-440個。而大眼鱖(S.kneri ,英文名:Bigeye mandarinfish)的鰓耙為6,眼較大,頭長為眼徑的4.7-5.1倍,上頜骨僅伸達眼後緣之前的下方,側線鱗為85-98,頰部不被鱗,幽門垂為74-98個。翹嘴鱖生長速度快,個體大,常見為2-2.5公斤,最大個體重可達50公斤;大眼鱖生長緩慢,個體較小,最大個體能長至重2公斤。
鱖魚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天然產量相當高。肉潔白、細嫩而鮮美,無小刺,富含蛋白質。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5.5-19.3克,脂肪0.4-3.5克,熱量78-109千卡,鈣79-206毫克,磷107-143毫克,鐵0.7-5.6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10毫克,尼克酸1.9毫克。鱖魚自古就被列為名貴魚類之一。1972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內的隨葬品中,就有鱖魚!鱖魚的幽門垂多而成簇,俗稱桂花魚,其味清香撲鼻,鮮脆可口,可謂「席上有鱖魚,熊掌也可舍」。
❷ 安徽為什麼鱖魚多
並不是安徽鱖魚多,而是由於多少年來耳濡目染,先入為主形成的印象!因為安徽的臭鱖魚太出名了!
❸ 晚上可以釣到鱖魚嗎,如果可以,那和白天釣鱖魚的方法一樣嗎
1)點動誘魚法
這種釣法比較簡單,可用普通釣鯽魚的釣竿,換上一個比鯽魚 鉤稍大一些的中型鉤;釣線也要換上負荷較大些的如直徑0.3~ 0.35毫米的玻璃膠絲線;若用小魚作餌,釣鉤應從魚側的腹下鉤 至脊背處,不要讓鉤尖露出,若用小育蛙為餌,鉤子要從肛門鉤入, 直鉤至嘴尖上顎,也不要露出鉤尖,再用別的線扎住青蛙的雙腿。
垂釣前不必打窩子,垂釣者只要拿著釣竿移至那些可能有鱖 魚隱裁的水下頻頻點動,以招引鱖魚出來兇猛地吞鉤。點動的動 作不宜太快,左右移動和上下點動的距離,不要超過30~50厘米, 要盡可能使活餌點動的速度像活物在緩緩游動。若間隔很長時間 還不見有魚出來攝食,就應換個水域去再作點動。
值得注意的是下鉤點動的地點,應選在有過水涵洞水泥管的 出水和人水處,這是鱖魚最喜歡的藏身之處,正是釣鱖魚的理想 釣點。
鱖魚吞鉤和別的魚不同,它不捧也不拖,只是一味貪婪地在原 地似乎很專心地吞食餌物。當出現釣竿稍微有拉動的動靜時,不 可急於拉竿,此魚在咬住釣慎吞入口時要經過2 ~3次吞食的過 程,所以要比較耐心地等待,一般要過幾秒鍾才能把鱖魚可靠地提 上岸來。
(2)多竿插地釣法
多竿插地釣法一般都在夜間進行,是一種用10根以上的釣 竿、同樣多的釣線和釣鉤全都裝上釣餌,投人鱖魚較多的水域,任 魚在夜間吞鉤,第二天早上再去收魚的釣魚方法。
釣法是:將20 ~ 50根釣竿上的釣鉤全都裝上釣餌,在天還未 黑之前,將釣餌放人靠河岸不遠的水中,任其沉沒或漂流,每兩支 竿之間的距離約為3 -5米,下鉤、插竿的釣點要選在鱖魚比較集 中的涵洞邊、橋頭和多樹根、多水蓽、有石洞的河邊,以及水底石塊 成堆、窪洞較多的水域。
垂釣者只要沿河岸一路將20-50根竿子插入土中固定好,就 可回家休息,第二天黎明時前來收魚就行。插竿的數量並無規定, 多於50根或少於20根都可以,可根據水域中的鱖魚多不多及垂 釣者的體力情況而增減。
(3)鼓式篾簍釣法
篾簍的式樣和規格已在「釣具」中介紹。垂釣開始時,將 青蚯蚓或小魚等用細線扣扎在篾簍內部的系繩上,兩頭幔口內 側也各掛一隻釣餌,其它幾只釣餌都掛在簍的中間,以便外面 的魚容易看見。鱖魚的習性中有一點是喜歡鑽洞,看見簍內有 它愛吃的食物,就會從幔口鑽人。此簍設置的妙處,就是能進 不能出,魚能很容易地鑽進去,卻鑽不出來,只等垂釣者去提 簍收魚。
篾簍的數量可由垂釣者自行酌定,一般可設10-20隻,布放 時,將放好餌的篾簍每隔5 ~ 10米安放一隻,讓其自行沉人水底,收簍時只要見浮漂收簍就行。
(4)其他釣法
除上述三種釣法外,一位釣鱖魚數十年的行家總結出一套最 適宜的釣具和做法,可能會對釣鱖魚者有所助益:
①釣鱖魚的釣鉤,採用的是無錫生產的大號丸形鉤。此鉤的 長度為3厘米,鉤尖與鉤柄的空檔為1. 8厘米,這樣的鉤可以釣 0.25 千克的鱖魚。釣鉤的鋼絲直徑不宜趄過1毫米,因為粗 鋼絲制的鉤,裝鉤時容易把活餌穿死,尤其穿小白魚鼻孔時易穿 裂。而釣鱖魚最好的釣餌就是小白魚,若將活餌穿死,就不能在水 中繼續活動,起不到強烈的誘魚作用。
②腦線要柔軟。腦線很容易被垂釣者忽略,它的長度為25 厘米,粗細應視所釣鱖魚的大小而定,不宜過相,應該用柔軟的膠 絲線,以便裝好鉤的活餌能在水中活動自如。
③集中下竿。多竿釣是釣鱖魚的好做法。在釣餌裝上鉤、釣 點選好之後,如果用的是10支釣竿,下鉤時應將10支釣竿下在一 起(各竿距離10~20厘米)。其好處是:很多活餌聚在一起,目標 大,吸引力強,容易引起魚的注意,而且還能起到撒窩子的作用。
④這位行家認為在他的經驗中最重要的是:釣鱖魚最有效的 釣具是使用竿底鉤,其效果比用手竿、海竿都好得多。
(5)泥鰍巧釣法
①這種釣法採用的釣具是硬竿、白色的粗釣線和大號的 圓鉤。
②釣點選擇在水流緩饅、水清見底的砂石段河床。垂釣前, 先要探測沿岸哪些地方有石洞或岩縫,在適於下竿的各處做好釣 點位置的記號。
③泥鰍要選不大不小、長度為7厘米左右的。太小了拉不動 釣線;太大了則游動遲緩,常在水中裝死不動,對魚的吸引力差。
④釣餌裝鉤時,左手用一塊干布將泥鰍捏住防滑,使其尾部露在外面。右手將魚鉤從正對肛門處的背部皮下鉤人(注意不要 傷及其脊骨,否則會將魚鉤死。
⑤餌鉤裝好後,將其沿石洞方向輕輕放入水中,經魚鉤刺痛 的泥鰍人水後會迅速地游向底層石洞。有時泥揪會停在洞口,垂 釣者可輕輕牽動釣線使其游進石洞少許,若洞內有鱖魚,見泥鰍游 來便會猛地將泥鰍咬住往洞內拖,此時立即起竿便可得魚。
⑥要掌握好起竿時機。若動作太慢,泥鰍被魚拖進洞內深處 甚至拐彎處卡住,就難以將魚拉出來,所以要認真觀察釣線。若發 現釣線突然拉直,就表明鱖魚已咬住泥鰍,此時應立即拉竿;有時,洞內有渾水冒出,也是魚巳咬住泥鰍的表現,應立即拉竿,才不會 誤失時機。
最後,有件重要的事情要提醒一下:鱖魚背上的硬刺有毒,在 釣到鱖魚後從鉤上卸魚時要特別小心,若手被刺著,將會紅腫,且 疼痛難忍
❹ 鱖魚是什麼魚
一般俗稱的鱖魚和桂魚都是一種魚,淡水魚。
❺ 這是什麼品種的鱖魚
從你的圖片上看,這個是翹嘴鱖 。
鱖魚 漢語拼音:guì yú是一種家常的可以食用的魚類,又名菊花魚、鱖花魚、桂花魚、桂魚、鰲魚、脊花魚、胖鱖、花鯽魚、母豬殼等。
鱖魚屬兇猛肉食性魚類,性兇猛,常以其它魚類為食,幼魚喜食魚蝦,成魚以吃魚類為主,冬季停止攝食。
❻ 鱖魚適不適合生活在秦嶺,淮河一帶
鱖魚,也叫桂魚、花脊魚。因其肉質細嫩味道佳,又多為野生,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鱖魚在我國分布廣泛,但產量不大,屬稀有魚種。黑龍江、黃河長江等水系的鱖魚的產量比較多。從20世紀末開始,人們已開始放養鱖魚。
鱖魚魚體表面是片狀的黃褐相間的花斑塊,嘴巴寬廣,鱗細密且小,牙齒尖利,性格兇猛,背部有硬刺狀的鰭。
鱖魚是肉食性魚種,主要食物來源是水中的小動物。如小蝦、泥鰍、鯰鰷魚、小鯽魚,尤其喜食泥鰍。
鱖魚多生活在水質清潔、多活水的水域。常棲息在水中的岩石邊、石洞中、有石塊的凹凸不平的地方及亂樹枝的間隙中。鱖魚的捕食方法獨特,它不是遊走覓食,而是「蹲點守候」,它身上的斑點與亂樹枝、亂石塊、樹根須的顏色相似,極有隱蔽性,不易被其他動物和魚類發現。當它發現有小魚、小動物在身前游時,便兇猛地竄過去,撲咬獵物,然後回到洞中細嚼慢咽。它可以吞食與自身身長1/2的小魚、泥鰍。因此,它也被認為是一種害魚,因為它能吞食水中的其他魚類,使魚的數量減少。但是,由於它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鱖魚肉中蛋白質近20%,比草魚、鯉魚、鯽魚、鱔魚的營養價值都高,自古以來就是人們餐桌上的珍品佳餚。鱖魚的葯用價值也很高,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鱖魚肉甘平,主治腸內惡血,去腹內小蟲,益氣力,令人健肥,補虛勞益脾胃,治腸
炎瀉血」。
鱖魚多「定居」,少洄遊。在靜水中多沉在水底不動,窺視食物。若是流水,也會游到水的中層尋覓食物。春季氣溫回升時,也會到淺水的草叢中覓食,尤其喜歡側體產卵在水底的石塊之間。
❼ 鱖魚主要分布地區
鱖魚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分別在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安徽等。特別是江蘇的十大淡水湖,更是盛產區,鱖魚也為江蘇名特優魚品種之一。鱖魚與黃河鯉魚、松江四鰓鱸魚、興凱湖大白魚齊名,同被譽為中國「四大淡水名魚」。
❽ 鱖魚都是夜行魚嗎
是的,所存鱖魚都屬於夜行魚!
❾ 鱖魚是江魚嗎
鱖魚 淡水魚類 , 喜靜水、緩流、湖泊等
真鱸科 Percichthyidae 鱖屬 Siniperca 魚類
下圖為 鱖魚 Siniperca chuatsi, 又名桂魚、鱸桂、鰲花魚、母豬殼
性兇猛,屬肉食性,以其他魚類為食。一般生活在水草茂盛的靜水或緩流中,冬季往往游到深水越冬。
❿ 鱖魚介紹一下這種魚
鱖魚,又名桂魚、鱖花魚、鰲魚、脊花魚、胖鱖、桂花魚。是一種家常的可以食用的魚類。
體高側扁,口大,兩頜,犁骨均具絨毛狀齒,上下頜前部的小齒成犬齒狀;圓鱗甚細小;體側有不規則暗棕色斑塊。冬季在水深處越冬。春季游向淺水區,性兇猛,幼魚喜食魚蝦,成魚以吃魚類為主,冬季停止攝食。肉質細嫩,味極鮮美。體側扁,背隆起,頭大、口裂略傾斜,上下頷前有小齒,體色棕黃,腹灰白,體側有許多不規則斑塊、斑點。屬兇猛肉食性魚類,常以其它魚類為食,也食蝦類,常棲息於靜水或緩水域底層,春季天氣轉暖後常到沿岸淺水區覓食,覓食多在夜間,雨後常在急流處產卵,喜群集,鱖魚分布很廣,除青藏高原外,分布於全國各主要水系,肉質優良,為名貴品種,也是垂釣的主要對象。
「桃花流水鱖魚肥」,指的就是在農歷三月是鱖魚鮮美的時刻。鱖魚生長快,品質優良。肉嫩無小刺,是分布很廣的淡水魚,食慾極強,主要以其他小魚為食料。垂釣鱖魚一般選擇在有樹樁、木排或大亂石堆的區域。期間有小魚穿游其間,成為釣鱖魚的天然魚場。可選用常見的沙里爬,活泥鰍等小活魚作為魚餌。垂釣時,可選用魚鉤鉤在魚背處,保持魚的活性,可以在水中自由活動。鱖魚捕食兇猛,上鉤時浮漂反應劇烈,一般不會脫鉤,但要注意它的背鰭,和胸鰭,要是被刺傷是極難受的。
鱖魚還有成對活動的習性。在一條鱖魚後面往往還有一條緊隨其後。這時可把釣到的魚有意在水中溜幾個回合,觀察其後的魚跟隨而來,這時可用長把操網先把跟隨的魚撈上來,甚是有趣。
普通稱做"花鯽魚",即魚販和廚人訛稱的"桂魚"。鱖魚四時皆有,尤以三月最肥。張志和的詞:"桃花流水鱖魚肥",吳雯的詩:"萬點桃花半尺魚",可見古今文人對鱖魚的贊許。在沒刺的魚類中,鱖魚是最鮮嫩的。最妙的做法是清蒸。飯館里平日所做的整魚,常用鱖魚,醋溜、紅燒、醬汁、五柳都可。零做的如滑溜、瓦塊、糟溜、鍋塌魚、蔥椒魚、高麗魚條、抓炒魚等,全和黃魚做法相同,是北京最常用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