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價工作機制
我國民政部關於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社區是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人們社會生活的共同體。現代化的社區作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一個最重要的基礎部分,已經成為解決家庭因子間諸多現實問題的鈕帶,經常以小區、街道為單位成立,是現代化城市管理的必要補充手段,經常性的文化活動能夠有力促進社區健康向上發展,那麼如何完善社區文化供給呢?
一、政府部門要形成合理財政供給機制。十八大以來,國家加強了對社會公共事業的政府財政投入力度,社區文化活動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組成部分,就要求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社區文化活動的財政支持,不斷加大活動場所建設,健身器材設置,圖書和活動道具購置等投入力度,形成合理有序財政供給制度,全方位多角度為群眾提供文化活動需要的資源,讓廣大群眾分享到改革發展的紅利.
二、進一步規范參加活動者合理分攤費用。社區文化活動中必不可少產生費用,可以合理利用群眾熱情,以不盈利為目的收取一些費用,用於維持活動運行。社區負責人應經常召集健身操、廣場舞、太極拳等活動組織者了解活動費用收支情況,建立帳目定期公布制度,堅決抵制一些不合理的收費,並採取有力手段進行約束,進一步增強彼此信任感,形成促進社區文化活動的合力。
三、建立文化活動多種供給方式的健康機制。社區負責牽頭制定文化活動年度計劃,對自發形成的活動要詳細記錄在案,多角度開展豐富多彩文化活動,激活商業贊助模式,鼓勵個人慈善捐助,把社區主辦、群眾自發、商業贊助和個人捐助等供給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動力充沛、運轉良好的健康機制。
四、鼓勵加強社區間相互交流,合理共享資源設施。以組織附近社區中老年籃球友誼賽為例,某一社區籃球場場地建設好,通過相互交流活動,大家可以集中使用這種優勢資源,而且並不增加費用開支。通過這種方式,社區間可以開展類似多種多樣的友好交流活動,共享資源,增加友誼,進一步推動全民健身大氛圍的形成和發展。
B. 我國傳統的政府及公務員績效考核體系有哪些主要缺陷
近年來,我國不少地方政府和公共部門借鑒西方國家政府管理經驗,開展了對工作人員績效考核的探索和嘗試,為公務員績效考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通過對公務員目標責任的制定、分解落實、考核評價,形成一個考核制度體系,自實施以來,對機關公務員績效評估工作確實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也存在我國公務員績效考核體系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 考核目的不明確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認為,考核不僅是公務員晉升、獎懲的依據,更多的立足於通過績效考核來為員工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提高個人素質,不斷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然而我們不少幹部認識不到位,不少人在對公務員績效考核目的的認識上存在著誤區。主要存在以下誤區:認為績效考核只是打分和評價,給下屬排定名;認為績效考核只是年度、季度或月度的階段性工作;認為績效考核只是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事情;認為績效考核只是為了審查下屬的工作業績。這些認識上的誤區,導致考核陷入走過場,流於形式,沒有認認真真的去總結工作,而沒有達到公務員績效考核的真正目的。
2. 考核方法單一
現行公務員考核以平時考核與年度考核相結合,年度考核以平時考核為基礎。在實踐中,許多單位的往往忽視平時考核,或者平時考核僅僅限於對出勤情況的檢查,而對公務員完成工作的效率、質量、創新、貢獻、團隊精神等情況缺乏常態評價。另外,公務員的成績是以政策的形式產出,部分政策的制定要連續幾年,在公務員的考核方面缺乏對整個項目的考評。
3. 考核結果激勵功能失靈
考核的結果應該作為調整公務員職務、級別、工資以及公務員獎勵、培訓、辭退的依據。但在實踐中,對於考核優秀的公務員的獎勵往往太輕,與稱職的公務員的待遇區別不大。
原因分析
1. 理論和制度層面的原因
公務員績效考核這一領域屬於世界性難題,很多的內容難以量化,有的甚至不能量化,並且要求研究者有很多學科的知識背景,如政治學、管理學、心理學、統計學、經濟學、統籌學、法學等等。再加上我國對公務員績效考核的研究起步較晚,很多專家學者都是從其它學科跨入到這一領域,關於公務員績效考核的理論研究基本還處於起步階段。
2. 公共產品的特殊性
企業員工生產的產品是可見的、可數的,價值是可以立即衡量出來的。而公務員的工作成果往往是以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而公共產品通常無法分割,所有使用者無論付費與否都可以從中受益,它們具有「非排他性」,即如果向一個人提供,則所有人皆可享用。這就往往使公共產品的價格和單位成本以及公共部門的計劃結果難以衡量。比如,公共服務的質量很難用客觀具體的數據來衡量,實踐中就往往出現一些「硬指標」代替「軟指標」、「軟指標」等於沒指標而忽略的現象。
完善我國公務員績效考核體系的建議和對策
1 .完善績效考核法律體系
我國政府要從根本上改善公務員績效考核面臨的困境與問題,首要的是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和做法,加強公務員績效考核的立法工作,通過立法來保證公務員績效考核制度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道路。一方面從立法上確立績效考核的地位,保證公務員績效考核成為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環節,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從法律上樹立績效考核的權威性,保證績效考核機構在政府中應具有相應的獨立地位,享有調查、評估有關公務員績效活動的權利,不受任何行政、公共組織或個人的干擾;考核結果能夠得到有效傳遞和反饋,切實用於改進公務員績效;考核活動能引起公眾的關注,有較高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另外製定並頒布公務員績效考核工作的配套制度和規范,對考核指標、考核主體職責等問題做出詳細規定,使考核工作有法可依,有規可循,把績效考核納入一個正常發展的軌道。
2 .樹立系統全面的考核理念
我國公務員績效考核體系根植於我國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具有與外國公務員考核體系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和制度依託。傳統的考核只是為了檢查公務員的工作,促使他們改正缺陷,基本上是從公務員個人的角度出發,而很少考慮考核對組織甚至整個行政系統、整個社會的意義。這種狹隘的理念束縛了考核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樹立系統全面的考核理念,具有長遠和整體的眼光。考核不僅僅是監督檢查,更重要的是使公務員不斷適應組織和社會的過程,是與組織和社會交流、匹配的契機。考核也是為了組織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公務員和外界是互動的,他們不僅要達到組織的標准,也要滿足時代更高的要求。
3.建立指標標准體系
所謂考核標准,是指表達各個考核指標狀態特徵的規范化語言和數據。根據績效考核的要求和測量學的原理,筆者認為一項有效的考核標准必須達到下述要求:(1)標準是基於職位的要求,而不是針對人員的;(2)標準是多數人可以達到的;(3)標準是明晰的,可以為全體人員理解的,切忌使用模稜兩可的語言;(4)標準是通過協商制定的,領導與工作人員都認為公平、合理,才能達到激勵的效果;(5)標准應盡可能具體,並可以衡量,能夠以數據表達的決不用語言描述。所以說,績效標准在整個績效考核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工作目標是為了明確公務員該做的事情,而績效標准則是說明其必須達到的程度。
4 .結論
我國公務員考核制度、管理制度、職位分類制度、獎懲制度、薪酬制度、職位晉級制度,應該相互銜接、相互配套、相輔相成。但我國目前這些制度匹配不夠,具有離散性,妨礙了公務員考核作用的發揮。只有制定完整、系統的公務員管理制度,並使之與相關制度協調,才能保證公務員考核制度的嚴格執行。
C. 如何解決互聯網內容體系化建設的問題
設施建設仍有空白點。設施方面,雖然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實現了按行政層級「全設置」,但農村基層特別是城鄉結合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還有空白點。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仍有619個縣級公共圖書館和791個縣級文化館建築面積小於800平方米,分別占縣級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的22.8%和27%。全國有487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築面積小於300平方米,占文化站總數的14.2%。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只有1.46平方米。投入不足,全國人均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206元。投入方面,雖然各級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由於長期以來文化建設經費基數低,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發展的需求之間仍有不小差距。近年來,全國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佔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8%左右,比重偏低。2014年,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為2683億元,佔全國財政總支出(15.17萬億元)的1.77%。全國人均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為206元。隊伍方面,基層公共文化體育機構專職人員數量嚴重不足、隊伍不穩定、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比較突出,制約了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提升。服務效能不高,不少地方「重設施建設,輕管理使用」。報告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更加多樣化。但是當前公共文化產品種類數量少、質量不高的問題比較普遍,部分互聯網站內容還存在過分娛樂化和庸俗化的問題。一些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不足、效率不高。不少地方存在「重設施建設,輕管理使用」的問題,一些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閑置,公共資源沒有實現最大社會效益。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兩成縣級公共圖書館無購書經費支出。從城鄉看,縣級以下基層公共文化體育資源仍然比較匱乏。2013年在我國2712個縣級公共圖書館中,無購書經費支出的有580個,佔到縣級公共圖書館的21.4%。從區域看,中西部地區遠遠落後於東部地區。2013年,東部地區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約佔全國總量的44.15%,中部約佔22.57%,西部約佔33.25%。從群體看,當前針對老人、少年兒童、殘疾人、農民工和邊疆民族地區群眾的公共文化體育資源普遍偏少,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政策要求在不少地方尚未落實。「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由於一些地方黨委、政府還存在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傾向,導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實際工作中不受重視。」雒樹剛說,同時,政府在公共文化領域還存在「越位」「缺位」現象。一是公共文化服務行政管理職能條塊分割、項目設置交叉重復的現象還比較突出;二是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績效考核評估機制尚待完善,特別是對黨政領導履行責任情況的評估評價還有待加強;三是社會力量參與的動力不足,渠道不暢,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機制尚未形成。雒樹剛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把落實政府責任、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能力、促進效益發揮作為主要任務,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是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優秀文藝作品的創作為中心環節,把黨的文藝方針政策落實到創作、表演、研究、傳播等各個環節。繼續組織「中國夢」主題創作展示活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改進文藝評獎,解決文藝評獎過多過濫問題。加強對網路文學、網路視聽節目的引導扶持和審核把關,做到正導向、提品質。二是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路。加強城市公園、廣場等設施的管理和使用,鼓勵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學校文體設施向社會開放。積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向互聯網延伸,大力加強網路文化建設。三是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指導各地盡快制定實施標准,以縣為單位推進實施。把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與集中連片扶貧開發、與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編制專項規劃,謀劃實施重大項目,加快推進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四是加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增加產品和服務總量,使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的重要推手。推動互聯網與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的融合,進一步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可及性。五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運行機制。推動基層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參與式管理,健全民意表達和監督機制。採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定向資助等措施,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對群眾自發開展的文體活動給予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評價工作機制,健全考核評價體系。研究制定公眾滿意度指標,創新績效考核方式。六是加強基層公共文化隊伍建設。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機構人員編制標准。設立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崗位,配置由公共財政補貼的工作人員。將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大力發展文化志願服務隊伍。
D. 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之我見
一是要以推進標准化實施為重點,以「利用率、參與率、滿意率和導向性」回為主要內容,答建立健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機制,明確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重點服務指標和服務標准,探索制定文化志願服務標准化。
二是要以打造服務品牌化為重點,精準制定文化志願服務項目,開展分類、分群文化志願服務,推動文化志願服務品牌專業化發展;充分挖掘基層特色文化服務資源,發揮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陣地作用,鼓勵群眾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當主角、唱大戲」,形成村(社區)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要以提速數字化建設為重點,利用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設和數字化資源,建立起高效的服務供需對接渠道,進一步豐富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服務形式與服務內容;依託文化志願者網站和管理平台,加強文化志願者信息資料庫的建設,對專業分類與人才結構進行數據分析,使服務、培訓工作從「面」向「點」轉變,疏通文化志願服務發展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