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白的墓為什麼在馬鞍山
李白在晚抄年(60歲)病困交加,投奔到馬鞍山當塗的族叔李陽冰門下,一年後就因病故世,所以就在馬鞍山當塗的龍山建墓安葬的。
直到解放後的60年代才被民眾發現,但是棺槨已經遺物,只有一「李墓」的磚石;後經考古界考證才認定馬鞍山當塗的,是古代著名詩人李白的墓地。
㈡ 馬鞍山有哪些名人他們有哪些事跡
馬鞍山有陶謙,周興嗣,耿詢等等。
陶謙:東漢末年割據群雄之一。擢升陶謙為徐州牧加安東將軍,封溧陽侯。一時割據今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一帶,氣勢很盛。三國演義中寫到,「太守陶謙,字恭祖,為人溫厚純篤」。
周興嗣:南朝梁人,《千字文》作者。 《千字文》是封建社會集識字、書法和教化為一體的問世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幼兒啟蒙教材,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耿 詢:隋人,創造渾天儀,不假人力,以水轉之,施於暗室,候天時皆合。611年為太史丞。著有《鳥情占》。
郭祥正:北宋詩壇主將之一。頻出且有李白遺風,北宋詩壇主將梅堯臣稱其為「天才如此,真太白後身」。轉承議郎,階至朝請大夫。
潘庭堅:翰林院學士。帥府教授。慎密謙約,為太祖所稱。擢中書省博士。同知府事。主會試。
潘黼:官至江西按察使。會修律令,留為議律官。
陶安:翰林院學士,終為江西參知政事。朱元璋十分寵渥於他,御制門帖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朱元璋親致祭文,遣使弔唁,謚封「姑孰郡公」。著述頗豐,有《周易集粹》、《陶學士集》(20卷)存世。
邢珣:官至江西右參政。邢因堅持正義,抨擊權臣巨璫惡舉,終被罷官。
蕭雲從:畫家,姑孰畫派始祖。畫《太平山水圖》43幅,此畫是超凡的傑作,鄭振鐸稱其「幅幅皆精」,全部收入《中國版畫史圖錄》。另有長達五丈的畫《歸寓一元圖》,畫上有馬鞍山景觀22處和自題詩24首。此畫被人稱為「極品」。
㈢ 求關於馬鞍山的神話故事
廣濟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於北宋,已有900多年歷史。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碑。版蛾眉亭據險而臨深,權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前左前方臨江之處,是一塊平坦巨石為聯璧台,此石嵌在蔥郁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民間傳說詩人李白是在這里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故又稱捉月台或捨身崖。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
另,馬鞍山採石磯公園里還有李白的衣冠冢。
㈣ 馬鞍山採石磯大腳印背景故事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
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朱元鄣攻打採石,誰先登上採石磯者為先鋒官。
大將常遇春,勇不可擋,他手持寶劍,拔開不斷射來的飛箭,用竹篙在江上一撐,縱身躍上採石磯,殺死驚魂未定的元兵,沖入敵營,元軍望風披靡,立即潰散而逃。常遇春登上採石磯留下了千載不滅的腳印,這就是採石磯古跡中著名的:大腳印!
(4)夜的詩人馬鞍山擴展閱讀
採石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5公里處的長江南岸,南接著名米鄉蕪湖,北連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尋,突兀江流,歷史悠久,名勝眾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譽。
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陳運和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這里飲酒賦詩,相傳最後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名山得詩仙李白而益著,詩仙則望名山而流連忘返! 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㈤ 來自馬鞍山的有什麼名人
有「江東第一城」之稱的馬鞍山山水資源豐富,景色秀麗,歷代皆有名人與其結緣,尤其是在唐代大詩人李白長眠於當塗青山腳下之後,馬鞍山更是文人墨客的仰慕之地。
兩千多年前,垓下之戰後,楚霸王項羽南逃至烏江,將自己的坐騎烏騅送過江後,就自刎在江邊,而已渡過江的烏騅看到主人身亡,遂翻滾自戕,落地的馬鞍化為一山,馬鞍山即由此得名。
南朝梁武帝時,一篇優秀的啟蒙教材——《千字文》誕生了,它的作者正是當時官拜員外散騎侍郎的當途人周興嗣,周興嗣用一夜時間將從王羲之的碑文上拓的一千個不重復的漢字編輯成文,不僅通順可誦、條理清楚,而且合轍押韻,句式整齊,《千字文》是此後歷朝歷代一直沿用的啟蒙課本。
馬鞍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終老之地,李白自25歲第一次造訪了當塗之後,此後38年間又曾先後7次游歷當途,留下了50餘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李白病逝54年之後,後人遵照他的遺囑「悅謝家青山」,將他移葬到了當塗青山腳下,與南朝詩人謝眺成為了「異代芳鄰」。此後,當塗青山西麓的太白墓、太白祠一直是名人墨客拜謁憑吊李白之地。
明朝,當途人邢珣官拜江西右參政,因抨擊權貴而被罷官,回歸鄉里後,致力慈善事業,贍養族中老人,其兩子也相繼為官,並以清廉傳世,父子三人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得到了朝廷「恩榮」的「濟美坊」,而「濟美坊」至今仍屹立於當塗縣湖陽鄉大邢村。
在採石磯風景區內的太白樓旁有一座博物館,它正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書法家林散之先生的「林散之美術館」,林散之先生也是安徽人,號三痴,別號左耳、散耳、聾叟、江上老人,人稱「當代草聖」、「一代宗師」、「詩、書、畫」三絕;林散之美術館正是根據林散之先生的遺囑所建,主館「江上草堂」也是根據先生的別號命名的。
此外,馬鞍山的名人還有昭明太子、謝眺、樊若水、郭祥正、虞允文、陶主敬、蕭雲從、徐文靖、黃左田、夏炘、夏炯、夏燠、夏燮等,他們之中有些雖為客籍,但也在此或著書立作、或建功立業、或寄情山水,深深地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
㈥ 馬鞍山的作者簡介
胡銓(1102—1180年),字邦衡,號澹庵,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建炎內二年(1128年)中進士,後任樞密院容編修官。宋紹興八年(1138年),秦檜主和,金使南下稱詔諭江南,他上疏請斬秦檜因而被貶謫新州。之後,他因憤懣填「好事近」詞一首,因末句「欲賀巾車歸去,有豺狼當道」被新州太守張棣告發,秦檜為此大怒,於1148年再把他流放至吉陽軍(今三亞市)謫居海南。八年後,秦檜死,胡銓才得以遷回衡州,孝宗就位,被召任兵部侍郎。宋淳熙七年(1180年)胡銓逝世,享年78歲,遺著有《胡澹庵文集》。
㈦ 李白在馬鞍山東西梁山寫的詩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復斷楚江開,碧水東制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品評】
天門山,就是安徽當塗縣的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合稱。兩山夾江對峙,象一座天設的門戶,形勢非常險要, 「 天門 」 即由此得名。詩題中的 「 望 」 字,說明詩中所描繪的是遠望所見天門山壯美景色。歷來的許多注本由於沒有弄清 「 望 」 的立腳點,所以往往把詩意理解錯了。
㈧ 「馬鞍山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大詩人李白長眠於此。」翻譯成英文
Ma on shan is a beautiful city, and great poet li reposing in here ..
謝謝採納
㈨ 馬鞍山有過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陶謙:東漢末年割據群雄之一。擢升陶謙為徐州牧加安東將軍,封溧陽侯。一時割據今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一帶,氣勢很盛。三國演義中寫到,「太守陶謙,字恭祖,為人溫厚純篤」。
周興嗣:南朝梁人,《千字文》作者。 《千字文》是封建社會集識字、書法和教化為一體的問世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幼兒啟蒙教材,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耿 詢:隋人,創造渾天儀,不假人力,以水轉之,施於暗室,候天時皆合。611年為太史丞。著有《鳥情占》。
郭祥正:北宋詩壇主將之一。頻出且有李白遺風,北宋詩壇主將梅堯臣稱其為「天才如此,真太白後身」。轉承議郎,階至朝請大夫。
潘庭堅:翰林院學士。帥府教授。慎密謙約,為太祖所稱。擢中書省博士。同知府事。主會試。
馬鞍山,簡稱「馬」,中國安徽省地級市,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1956年10月12日設立,現轄3區3縣,總面積4049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戶籍人口227.7萬人,常住人口222.9萬人。
馬鞍山橫跨長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早在六朝時期,許多名公巨卿、賢達雅士就流連駐足馬鞍山,留下眾多古跡和文化遺存。
馬鞍山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門戶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建設試點城市、全國科技興市試點城市、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首批國家信息消費示範城市等殊榮。
馬鞍山是中國十大鋼鐵基地之一,馬鋼所在地,馬鞍山港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皖江第一港口,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流通基地,馬鞍山鄭蒲港繼上海、南京兩個深水港後,長江最後一個萬噸級深水岸線碼頭。
㈩ 李白和馬鞍山有什麼關系
一是馬鞍山系李白一生中多次游歷之地和終老之鄉,詩人與此地的關系千絲萬縷,應該進行研究和探討,其詩文也值得探驪和鑒賞,沒有這些研究與探驪,整個李白研究便大不完整;二是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由於儒家溫順敦厚的教條始終處於被崇尚和占統治的地位,故而李白研究遠不如杜甫研究,一直顯得薄弱和滯後。現在,在學術研究領域,這些束縛沒有了,厚積薄發,於是便不斷出現新的浪潮。而由於李白墓在青山是千古以來文人嚮往之地,故其時時成為研究浪潮的發源地和旋流中心,也就不足奇怪。三是李白詩歌藝術成就確如唐代當塗縣令李陽冰所說:「自三代以來,風騷之後,馳驅屈宋,鞭撻揚馬,千載獨步,唯公一人。」「唯公文章,橫被六合,可謂力敵造化與欠。」不唯如此,李白在詩歌和其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同樣可稱為「千載獨步」。著名已故學者裴斐教授《在紀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大會暨馬鞍山李白紀念館新館開放典禮上的講話》有一段精彩的表達。他說:李白是我國歷史上個性最鮮明的詩人,是同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聯系最緊密的詩人。同時他也是全面繼承了我們民族文化遺產的詩人。正因為這樣,他才能夠超越自己的時代和民族,成為今天深受世界人民喜愛的偉大詩人。李白的鮮明個性,其顯著的特點就在於思想解放,熱愛人生,積極進取,對於追求理想有獨特的熱情。所以我覺得李白的思想性格是非常符合我們今天時代精神的。這大概也是近年來李白研究特別活躍、李白紀念活動特別興旺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