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新加坡公共文化服務

新加坡公共文化服務

發布時間:2021-08-15 22:34:49

A. 新加坡與中國的異同

到一個新的地方最主要的是注意風土人情的差異和生活習慣的不同。

風土人情

節慶活動:新加坡日歷上印有公歷、中國農歷、印歷和馬來歷4種歷法,依各種歷法有許多節日。在保留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新加坡政府鼓勵人們向新加坡統一民族文化習俗演變。
主要節慶有新年、印度族豐收節、新加坡河木筏大賽、印度族大寶森節、伊斯蘭教齋月及開齋節、耶穌受難日、哈芝節、衛塞節、端午節、新加坡美食節、國慶節、中秋節、齊天大聖誕辰、中秋賞燈會、印度族屠妖節、印度族九宵節、九皇爺慶典、印度族盜火節、印度族萬燈節、聖誕節等。
重要節日:華人新年:同中國春節。開齋節:伊斯蘭教歷10月新月出現之時。泰米爾新年:4、5月間。衛塞節:5月的月圓日。國慶節:8月9日。聖誕節:12月25日。
新加坡法定公共節日共計11天。除上述外,還有元旦、復活節、哈芝節、勞動節等。
飲食:新加坡餐飲匯集了當地的風味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佳餚,有中國菜、馬來菜、泰國菜、印尼菜、印度菜、西餐、快餐等。由於歷史的原因,新加坡在飲食方式和習慣方面融合了馬來族和華人的烹調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是「娘惹食物」。娘惹是指過去居住在新加坡、馬六甲及檳榔嶼一帶的華人女性。就口味而言,娘惹食品是最特別,最精緻的傳統佳餚之一。
旅遊者在餐廳、酒店消費,須付10%的服務費與7%的政府稅及1%的觀光稅,郊區餐廳或小吃店不收服務費和小費,集市小吃攤也不須另付小費。為了大眾健康,所有有空調的餐廳一律禁止吸煙。
購物:新加坡商品豐富,來自世界各地的貨品琳琅滿目,從古典精緻的東方手工藝品、款式新穎的歐洲高檔時裝和皮革製品到先進的高新技術電子器材等無所不有。新加坡市場上有特色的商品主要有馬來蠟染花布、珠寶、古玩、陶瓷器、玉器、字畫等。新加坡的物價水平較高。

新加坡民俗禮儀

服飾禮儀
新加坡不同民族的人在穿著上有自己的特點。馬來人男子頭戴一頂叫"宋谷"的無邊帽,上身穿一種無領,袖子寬大的衣服,下身穿長及足踝的紗籠;女子上衣寬大如袍,下穿紗籠。華人婦女多愛穿旗袍。政府部門對其職員的穿著要求較嚴格,在工作時間不準穿奇裝異服。
儀態禮儀
新加坡人舉止文明,處處體現著對他人的尊重。他們坐著時,端正規矩,不將雙腳分開,如果交叉雙腳,只是把一隻腿的膝蓋直接疊在另一隻腿的膝蓋上。他們站立時,體態端正,而不把雙手放在臀部,因為那是發怒的表現。
相見禮儀
在社交場合,新加坡人與客人相見時,一般都施握手禮。男女之間可以握手,但對男子來說,比較恰當的方式是等婦女先伸出手來,再行握手。馬來人則是先用雙手互相接觸,再把手收回放到自己胸部。
餐飲禮儀
新加坡人的主食多是米飯,有時也吃包子等,但不喜食饅頭。 馬來人用餐一般用手抓取食物,他們在用餐前有洗手的習慣,進餐時必須使用右手。飲茶是當地人的普遍愛好,客人來時,他們常以茶水招待,華人喜歡飲元寶茶,意為財運亨通。
喜喪禮儀
在新加坡人眼中,男婚女嫁是件大事,不論華人還是馬來人都很重視。馬來人的婚事要經過求親,送訂婚禮物,訂立婚約等程序。新加坡的華人講求孝道,如有老人行將去世,其子孫必須回家中守在床前。喪禮一般都很隆重。
旅遊禮儀
新加坡公共交通事業較為發達,在旅遊期間坐公車十分方便,每個車站都標有明顯記號。新加坡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商店的分布也有民族特點。如東部地區有個"馬來市場",主要出售馬來服裝食品。 新加坡政府極力阻止付小費,即便是對服務員的額外服務付小費,對方也有可能拒收。
商務禮儀
到新加坡從事商務活動的最佳月份是3月到10月,以避開聖誕節及華人的新年。當地工商界人士多講英語,見面時要交換名片,名片可以用英文印刷。在會談中盡可能不要吸煙。 新加坡人不喜歡揮霍浪費,宴請對方不要過於講排場,尤其是在商務活動中,答謝宴會不宜超過主人宴請的水平,以免對方產生其它想法。
主要禁忌
新加坡各族人民的信仰分別為:華人大都信仰佛教或道教;馬來人基本信仰伊斯蘭教;印度人信印度教;巴基斯坦人也大都信伊斯蘭教;西方人一般信基督教。 新加坡人忌7字,不喜歡烏龜。嚴禁放煙花鞭炮。

B. 新加坡的傳統文化

1、節日

節慶活動:新加坡日歷上印有公歷、中國農歷、印歷和馬來歷4種歷法,依各種歷法有許多節日。在保留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新加坡政府鼓勵人們向新加坡統一民族文化習俗演變。

主要節慶有新年、印度族豐收節、新加坡河木筏大賽、印度族大寶森節、伊斯蘭教齋月及開齋節、耶穌受難日、哈芝節、衛塞節、端午節、新加坡美食節、國慶節、中秋節、齊天大聖誕辰、中秋賞燈會、印度族屠妖節、印度族九宵節、九皇爺慶典、印度族盜火節、印度族萬燈節、聖誕節等。

2、宗教

新加坡華人多信奉佛教和道教,注重倫理道德,保留著過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中華傳統節日的習慣。馬來族多信仰伊斯蘭教,作為宗教禁忌不吃豬肉,不喝含酒精飲料,待人接物多用右手。小孩的頭被視為神聖,除長輩和父母外,他人不可觸摸。

穆斯林婦女多帶頭巾。印度族多信仰印度教,許多人是素食者,生活簡朴,但對廟宇建築十分講究,大部分印度族家庭設有祭壇或禱告室。視牛為神的動物,不吃牛肉,不能贈送以牛皮革製成的禮品。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華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底蘊,勤奮實乾的創業精神。他們與各族和平相處,積極融入、反饋於當地社會。

(2)新加坡公共文化服務擴展閱讀:

新加坡禁忌事項

1、不能吃口香糖

因為口香糖特別難清理,新加坡禁售、禁食口香糖,甚至禁止攜帶口香糖,違者會被罰款,嚴重的可能會被逮捕。

2、嚴禁在公共場所吸煙

有用黃色油漆劃分出來的特定的吸煙區,在禁煙區吸煙是會被罰款的,第一次被發現最高可罰1000。酒吧、舞廳、卡拉OK和夜間場所除外。

3、地鐵禁忌

嚴禁在地鐵站和車廂內喝水或吃東西,會被罰款。因為榴槤味道太重,所以嚴禁攜帶榴槤進入地鐵或者公交車。

4、禁止在機場付小費

新加坡不鼓勵小費,機場是完全禁止的,酒店和餐館的帳單會列出服務費(10%)。

5、不要當面拆禮物

這在新加坡,是不禮貌的行為。

C. 新加坡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1、語言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

2、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漢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准,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為英文。

3、傳承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形態。


(3)新加坡公共文化服務擴展閱讀:

新加坡的佛教與道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國第一大宗教,約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內寺廟林立,屬於北傳佛教的寺院超過一百五十所,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約有二十餘所,當中新加坡雙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

新加坡道教佔了人口的11%,境內合共有大小廟宇300餘間。早年南來謀生的華人移民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潮僑和閩幫所創建的粵海清廟和天福宮還收藏有光緒帝御賜的墨寶。

他們也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存獎狀。 此外四馬路觀音堂也是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之一。

D. 新加坡有哪些風情

新加坡的人文地理和風土人情

人文
盡管地理位置是新加坡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人民卻是其成功的支柱。這個國家缺乏自然資源,但她勤勞、樂觀、開朗的人民造就了她今天的繁榮。

新加坡有400萬人口,其中77%是華人,14%是馬來人,8%是印度人,1%是歐亞混血人種和其他民族。馬來漁民是當地的土著居民,但自從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爵士來到並建立英國貿易中轉站後,新加坡逐漸成為一塊吸鐵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移民和商人。為了給他們自己和家人尋覓更好的生活,許多人從中國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錫蘭和中東來到這里。盡管異族通婚早就開始了,但各個種族在融入新加坡這個整體的同時保持了自己的文化。

語言
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馬來語、華語、淡米爾語和英語。英語是商務和官方語言,使用最為廣泛。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講母語和英語兩種語言。

民族風情
華 族

中華文化最能表現在倫理道德觀念上,這種觀念在新加坡的華人社會中繼續保存。家祖宗舍的創立,可以維持鄉黨友愛的互助精神。 華人結婚要選黃道吉日,時髦的華裔新娘在婚禮中端出一隻小小的瓷製茶杯給她的父母,當公婆從新娘手中接下茶杯的時候,就表示新娘已被接納到這個家庭。

馬來族

馬來文化表現在宗教思想上,他們的風俗習慣與宗教息息相關。回教法律和蘇丹制度則維系著他們生活的安分與團結。 馬來人的婚禮幾乎邀請全村人前來參加,來賓們酒足飯飽離去時,手上都握著一個煮熟的蛋,表示多子多孫的意思。

印度族

印度的文化與他們的宗教思想關系密切,無論文學、藝術、舞蹈,都含有極濃厚的宗教色彩。印度人的生活很儉朴,但對於廟宇的建築則非常講究,各種的雕塑都精緻無比。

印度人的婚禮在廟里伴著宗教的聖歌和禱告舉行,顯得十分肅穆。新娘身上包裹著一件掛滿珠寶的絲綢,丈夫則跪在她面前悄悄地在她的腳趾上套一枚戒指。婚禮的高潮是新娘戴上用茉莉花和蘭花編成的沉重的花環時,賓客們向新人身上拋灑花瓣,在芬芳的花香中,完成了隆重的結婚儀式。宗教概況新加坡的多民族決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築各式各樣,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圓頂、哥特式教堂尖頂、帶有神秘神像的興都教寺廟以及中國寺廟。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興都教、錫克教、猶太教以及拜火教。

佛教與道教

早期的華人移民,如同其他種族的移民一樣,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不同籍貫的華人,各自興建廟宇,讓善男信女參拜。其中有一些廟宇,已成為國家古跡,如天福官、雙林寺和鳳山寺等。

佛教有「三寶」——一佛、法(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或宣揚教義的人),以引導信徒奉行他們的禮儀。

在新加坡,絕大多數的佛教徒,是屬於大乘(Mahayana)學派,其次是小乘(Theravada)、金剛乘(Vajrayana)和其他學派。不同的學派,經由新加坡佛教總會、新加坡僧伽聯合會,和世界佛教聯誼會新加坡分會聯合主辦的宗教、文化、教育與社會福利計劃等活動,有更密切的接觸與合作。

興都教

前來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們的宗教、文化和藝術帶來新加坡。他們早期的宗教事跡,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區興建興都廟,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風格為主。

興都廟成為許多印度節日與慶典的焦點。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響;而他們的生活中的不同階段,也要進行各種宗教儀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設有祭壇或禱告室。

今天,在新加坡約有24間主要的興都廟,其中在橋南路的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和在實龍崗路的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興都廟(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已被列為國家古跡。

在印度基金法令下,於1967年成立的印度基金會,專門負責馬里安曼、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西凡和維拉米瑪達拉曼等興都廟的行政與管理工作。這些興都廟都屬於基金會的。基金會也主辦一些大節日慶祝活動,如大寶森節、蹈火節和九夜祈禱節。

印度族也設有印度人咨詢委員會,對有關印度宗教和習俗,以及影響印度族社區的一般福利問題,向政府提供意見。

天主教會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歷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萊佛士發現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過境的傳教士通過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數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穩健成長並開辦了數間學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會就開辦了第一間男校,這間學校後來成為著名的聖約瑟書院。聖約瑟書院建於1852年,由拉薩爾修士主理。兩年後,修女會在維多利亞街開辦了一所女子小學——聖嬰女校。

1972年12月22日,已故教宗保祿六世頒令新加坡成為另一個主教區,不再隸屬以前的馬六甲一柔佛主教區。在1977年7月26日簽署的協議下,澳門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會管轄權移交給新加坡主教。這項協議於1981年5月27日獲得羅馬教廷的批准。當這道教令於1981年6月26日頒布後,就在7月1日生效,此後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就直接由羅馬教廷管轄。

新加坡共有30間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教會管理20所小學、17所中學、一所大學先修班和一所初級學院。

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也開辦安微尼亞山醫院、雅西西慈懷病院、5間老人院和一間兒童收容所。

基督教教會

在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後4個月,他把一塊土地贈送給倫敦宣教會。5個月後,第一位傳教士抵達新加坡。在最初的數十年裡,一些不同的團體,對新加坡的基督教教會的發展作出獨特貢獻;它們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馬六甲的海峽華人族群、海外傳教士,以及印度與中國的基督徒移民。神學院與聖經學院也隨著成立。

明飾禮儀

新加坡不同民族的人在穿著上有自己的特點。馬來人男子頭戴一頂叫"宋谷"的無邊帽,上身穿一種無領,袖子寬大的衣服,下身穿長及足踝的紗籠;女子上衣寬大如袍,下穿紗籠。華人婦女多愛穿旗袍。政府部門對其職員的穿著要求較嚴格,在工作時間不準穿奇裝異服。

儀態禮儀

新加坡人舉止文明,處處體現著對他人的尊重。他們坐著時,端正規矩,不將雙腳分開,如果交叉雙腳,只是把一隻腿的膝蓋直接疊在另一隻腿的膝蓋上。他們站立時,體態端正,而不把雙手放在臀部,因為那是發怒的表現。

相見禮儀

在社交場合,新加坡人與客人相見時,一般都施握手禮。男女之間可以握手,但對男子來說,比較恰當的方式是等婦女先伸出手來,再行握手。馬來人則是先用雙手互相接觸,再把手收回放到自己胸部。

餐飲禮儀

新加坡人的主食多是米飯,有時也吃包子等,但不喜食饅頭。 馬來人用餐一般用手抓取食物,他們在用餐前有洗手的習慣,進餐時必須使用右手。飲茶是當地人的普遍愛好,客人來時,他們常以茶水招待,華人喜歡飲元寶茶,意為財運亨通。

喜喪禮儀

在新加坡人眼中,男婚女嫁是件大事,不論華人還是馬來人都很重視。馬來人的婚事要經過求親,送訂婚禮物,訂立婚約等程序。新加坡的華人講求孝道,如有老人行將去世,其子孫必須回家中守在床前。喪禮一般都很隆重。

旅遊禮儀

新加坡公共交通事業較為發達,在旅遊期間坐公車十分方便,每個車站都標有明顯記號。新加坡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商店的分布也有民族特點。如東部地區有個"馬來市場",主要出售馬來服裝食品。 新加坡政府極力阻止付小費,即便是對服務員的額外服務付小費,對方也有可能拒收。

商務禮儀

到新加坡從事商務活動的最佳月份是3月到10月,以避開聖誕節及華人的新年。當地工商界人士多講英語,見面時要交換名片,名片可以用英文印刷。在會談中盡可能不要吸煙。 新加坡人不喜歡揮霍浪費,宴請對方不要過於講排場,尤其是在商務活動中,答謝宴會不宜超過主人宴請的水平,以免對方產生其它想法。

主要禁忌

新加坡各族人民的信仰分別為:華人大都信仰佛教或道教;馬來人基本信仰伊斯蘭教;印度人信印度教;巴基斯坦人也大都信伊斯蘭教;西方人一般信基督教。 新加坡人忌7字,不喜歡烏龜。嚴禁放煙花鞭炮。

E. 新加坡的文化特別是管理文化方面的特點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中華文化精髓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獨特的生活型態。如農歷新年、清明節,以及傳統藝術,如景泰藍、瓷器和書法等,還有風行於華人文化的風水之說,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項建築設計里。馬來人,以自身豐富的文化遺產,使新加坡更為多彩多姿。馬來人受到早期阿拉伯商旅的影響,改信伊斯蘭教,最為人稱道的民族特性是堅強和團結,樂於助人的心胸和對宗教信仰與傳統的堅定不移。印度人,在許多方面,被冠以「新加坡建設者」的美譽。新加坡草創初期,印度人扮演著契約勞工的角色,參與各項建設工程,例如沼澤疏浚和道路建築等。他們更參與許多新加坡著名公共建築物的興建,其中包括聖安德烈大教堂。除勞工外,學有專精的人士接踵而至,其中不乏具有教育、農業和商業等素養的專業人才。一如華裔和馬來裔民族,印度族裔也在飲食、藝術、宗教方面盡力保留其特色,更突顯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特質。
除上述三大民族外,新加坡人口另有約1.4%的其它少數民族,包括歐亞通婚的後代,例如來自馬來西亞馬六甲的葡萄牙裔後代和來自印度的戈亞族。此外尚有少數阿拉伯、亞美尼亞人和猶太人後裔。這些民族在新加坡歷史中,曾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地位。例如舉世聞名的萊佛士酒店是由亞美尼亞裔的沙克士兄弟出資興建;新加坡的國花—卓錦萬黛蘭,是為紀念一個受人敬仰的亞美尼亞裔家族的女兒而命名;座落於禧街的亞美尼亞教堂,興建於公元1835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猶太人在1830年來到新加坡,並且在法律、醫學、商業和教育領域有傑出的表現;阿拉伯人則以商旅身份出現於新加坡歷史,人數並由1834年的66人,成長至1947年的二千人,著名的阿拉伯裔家族有阿沙可夫、阿裕尼與阿卡夫家族。
歐洲族裔包括新加坡殖民時期開拓先驅的後裔和近代視新加坡為祖國的開創者。新加坡名副其實是外國專業人才薈萃的理想家園。

F. 請簡要分析新加坡的文化特點及成因

新加坡的文化特點及其成因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文化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華語、英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四種官方語言。官方語言是英語,各民族保留自己的語言;華語、馬來語、印度語及泰米爾語。大多數的新加坡華人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

二、文字文化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漢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准,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為英文,因此公函、商務往來和其他經濟業務性質的書信通常以英語為主。

三、傳承文化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華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底蘊,勤奮實乾的創業精神。他們與各族和平相處,積極融入、反饋於當地社會。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形態。如歡欣多彩的農歷新年,或慎終追遠的清明節和傳統祭祖普渡的中元節。

四、宗教文化

新加坡提倡宗教與族群之間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實行宗教自由政策。新加坡佛教是全國第一大宗教,約占人口的33%,新加坡基督教徒(新教和天主教)占總人口的18%,新加坡伊斯蘭教教徒占總人口的15%,教徒約有65萬人,新加坡印度教的信徒約10萬人,占總人口的5%。

有大約30座印度寺廟,大部分以南印度的風格為主,新加坡錫克教教徒合計只有2萬餘人。錫克教在新加坡有7間錫克廟,比如:中央錫克廟。

(6)新加坡公共文化服務擴展閱讀

新加坡禁忌事項

1、不能吃口香糖

因為口香糖特別難清理,新加坡禁售、禁食口香糖,甚至禁止攜帶口香糖,違者會被罰款,嚴重的可能會被逮捕。

2、嚴禁在公共場所吸煙

有用黃色油漆劃分出來的特定的吸煙區,在禁煙區吸煙是會被罰款的,第一次被發現最高可罰1000。酒吧、舞廳、卡拉OK和夜間場所除外。

3、地鐵禁忌

嚴禁在地鐵站和車廂內喝水或吃東西,會被罰款。因為榴槤味道太重,所以嚴禁攜帶榴槤進入地鐵或者公交車。

4、禁止在機場付小費

新加坡不鼓勵小費,機場是完全禁止的,酒店和餐館的帳單會列出服務費(10%)。

5、不要當面拆禮物

這在新加坡,是不禮貌的行為。

G. 新加坡有什麼風俗習慣

1、娘惹文化

娘惹是數百年前中國移民和馬來女性所生的女性後代,主要在檳城、馬六甲、新加坡和爪哇一帶。娘惹保存的中國傳統習俗加入了馬來文化習俗的影響,所以不等同於中土文化。

2、宗教文化

新加坡的宗教文化種類眾多,實行宗教自由政策,新加坡為多宗教國,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佔了人口的83%。新加坡的宗教包括佛教與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等等,其中新加坡佛教是全國第一大宗教,約占人口的33%。

3、脫鞋習慣

很多新加坡人在家裡都不穿鞋,如果你有要去拜訪新加坡人家裡的話,若是看到他們的家門口放著腳墊,四周還有幾雙人字拖,則需要入鄉隨俗脫掉鞋子。在新加坡,有些寺廟與清真寺也會有脫鞋才能進入的規定。

4、「安哥」與「安娣」

在新加坡,老年人統稱為「樂齡人士」,你在街上總會聽到有人在稱呼他們「安哥」與「安娣」,這種叫法來自於英文單詞「uncle」和「auntie」。

5、香煙的管制

新加坡對於香煙的管制十分嚴格,日漸擴大的禁煙區域、越來越復雜的法律法規,甚至連本地人有時候都不太確定到底能不能抽煙。所以新加坡大多數的公共場合、橋上、醫院外甚至巴士站5米范圍內,都不允許吸煙。

6、消費稅

在餐廳或咖啡店消費過後,你會發現賬單上有兩個數字,7%和10%。其中「GST 7%」表示7%的消費稅,而「SVC 10%」則表示10%的服務費。所以,所謂的小費就以服務費的形式,已經被計算在你的賬單里。

H. 新加坡的文化產業有哪些

新加坡主要文化產業概況

(一)演出展覽業

在過去的 10 年裡,新加坡的藝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2000 年政府《文藝復興城市報告》提出將新加坡建設成世界級文化城市,決定在未來 5 年內增撥 5000 萬新幣,使藝術團體和公司有更多的資源發展藝術精品,提高藝術專業水平。 1993 年與表演藝術有關的演出總數為 1915 場, 2003 年增加到 4654 場,增長 143 %。售票演出由 1993 年的 1609 場增加到 2003 年的 2437 場,增長 52 %。視覺藝術展覽由 1993 年的 150 起增加到 2003 年的 537 起,增長 258 %,累計展覽天數由 1441 天增加到 11380 天。據 2003 年統計,新加坡共有 247 個藝術團體、 302 個藝術公司。

(二)媒體業

新加坡政府希望把新加坡發展成為亞太地區主要媒體中心之一,在媒體發展方面形成自己的優勢。近幾年,新加坡在媒體發展方面採取了幾個重大的措施,進一步推動媒體業的發展。 1995 年引進付費電視。 2000 年,政府通過政策允許兩大媒體集團———新加坡報業控股和新傳媒集團互相進入對方的業務領域,同時進軍互聯網業務,新加坡媒體開始進入全面競爭階段。在此之前,新加坡報業和廣播電視業分別由新加坡報業控股和新傳媒集團控制。 2002 年,新加坡政府推出「媒體 21 」計劃,進入全面打造世界媒體城階段。 2003 年 7 月,新加坡政府在「媒體 21 」論壇上宣布將在未來 5 年內投資 1 億新元,致力於出口新加坡製造的媒體產品,培養高素質媒體人才,發展數字媒體及擴展海外市場。 2004 年 7 月,新加坡爭取到美國盧卡斯電影公司 (LUCASFILM) 在新加坡成立數碼動畫工作室。這將推動新加坡媒體業的發展,為新加坡創意人才走向國際舞台提供新的平台,有助於新加坡從信息經濟轉型為創新經濟。

從 1990 年至 2000 年,新加坡媒體業年增長率為 7.7 %。新加坡政府計劃媒體業產值到 2012 年能夠佔到 GDP 的 3 %,從業人員增加到 5 萬人。

電視廣播方面:新加坡擁有 2 家免費電視公司,提供 7 個電視頻道; 5 個免費廣播電台,提供 18 個電台頻道。免費廣播機構包括:新傳媒電視私人有限公司、新加坡報業控股報業傳訊、新傳媒廣播、新加坡聯盟傳訊私人有限公司、新加坡武裝部隊電台、國家藝術理事會、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服務 (BBC WORLD) 。在新加坡經營的國際衛星廣播公司有 AXN 、 BBC 、 CNBC 亞洲、亞洲探索頻道、 ESPN 體育台、 HBO 亞洲電影、亞洲 MTV 和迪斯尼國際電視。付費電視由新加坡星和電視電纜公司獨家經營。截止到 2003 年,新加坡付費電視用戶為 38 萬戶。

報紙方面:新加坡有 10 份日報,其中英文報紙 5 份,華文報 3 份及馬來文報紙《每日新聞》和淡米爾文報紙《淡米爾日報》。 10 份報紙中除《今日報》是由新傳媒報業出版,其他報紙都屬於新加坡報業控股集團。 2002 年日報發行量 153 萬份,英文報發行量最大約 103 萬份,華文報約 43 萬份,馬來文報約 6 萬份、淡米爾文報約 1 萬份。

電影方面: 1998 年新加坡電影委員會成立,以種子基金扶持新加坡電影業發展,培養新加坡在電影製作、生產方面的人才。新加坡的電影主要靠進口。 2000 年至 2002 年,新加坡每年進口的影片數量分別為 950 部、 832 部和 928 部。新加坡本地製作的電影數量極少, 1995 年新加坡本地僅生產出 l 部影片, 2002 年生產 5 部電影,根本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本地影片製作成本不高,最高達 250 萬美元,最低的一部只有 3 萬美元。本地最賣座的影片是新加坡導演梁志強執導的《小孩不笨》。該片製作成本只有 100 萬新元,票房達 380 萬新元。目前新加坡共有 5 個主要院線,共 147 家電影院,可容納 3.8 萬人。 2003 年電影觀眾上座率達 1460 萬人次。

(三)藝術培訓

新加坡政府認為創意產業將在未來社會的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為使新加坡在未來經濟中更具競爭力,新加坡政府認為有必要培養具有技術技能和創新思維的人才。 2002 年,初級學院 ( 相當於我國的高中 ) 和初中教育審查委員會建議政府有必要建立體育、數學、科學和藝術專科學校。隨後,「再造新加坡委員會」也建議政府設立中等教育水平的藝術學校。

目前,新加坡高等教育中設有藝術及與藝術有關的課程。新加坡國立大學設有楊秀桃音樂學院並設置戲劇、建築和工業設計等學位課程;南洋理工大學設有大眾傳媒學位課程。此外,一些理工學院和藝術學院也設有與藝術、設計和媒體有關的文憑課程。私立的南洋藝術學院和拉薩爾——新航藝術學院也設有與藝術有關的課程。對比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似乎並沒有為那些早期對藝術感興趣或顯露藝術天分的孩子提供進一步發展的途徑。對藝術感興趣的孩子可以在初中和高中階段選擇學習藝術課程並作為會考科目,但大多數學校在藝術教育方面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藝術與音樂精選課程」也僅限於特選中學和幾所初級學院。因此,一些有天分的學生在這一階段的發展受到影響。

I. 新加坡的文化習俗

在新加坡,進清真寺要脫鞋。在一些人家裡,進屋也要脫鞋。由於過去受英國的影響,新加坡已經西方化。但當地人仍然保留了許多民族的傳統習慣,所以,打招呼的方式都各有不同,最通常的是人們見面時握手,對於東方人可以輕輕鞠一躬。
新加坡人接待客人一般是請客人吃午飯或晚飯。和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馬來人吃飯時,注意不要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裡吃飯,可以帶一束鮮花或一盒巧克力作為禮物。談話時,避談論政治和宗教。可以談談旅行見聞,你所去過的國家以及新加坡的經濟成就。
由於新加坡居民中華僑多,人們對色彩想像力很強,一般對紅、綠、藍色很受歡迎,視紫色、黑色為不吉利,黑、白、黃為禁忌色。在商業上反對使用如來佛的形態和側面像。在標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詞句和象徵性標志。喜歡紅雙喜、大象、蝙蝠圖案。數字禁忌4、7、8、13、37和69.
新加坡市位於全國最大的島——新加坡島南端,南臨新加坡海陝,距赤道僅136.8公里。面積約98平方公里,約佔全島面積的六分之一。人口200多萬,約佔全國人口83%,其中華人約佔四分之三。盡管城市人口密度很高,但並沒有擁擠和雜亂之感。相反,卻給人一種美麗而整潔的印象。其港口為馳名世界的天然良港,從港口儲貯噸位到年吞吐能力均超過荷蘭鹿特丹港,為世界第一大港。新加坡樟宜機場是繁忙的國際航空運輸中轉站。
新加坡獨立前,四面野草叢生,蚊蠅遍地。26年後的今天,被譽為「美麗的花園城市」。旅遊業十分發達,每年到這里觀光的遊客達四五百萬。在高層建築物之間,都留有較大的空地布置綠化,設有花架、花壇,並廣植花草。因此,市區地面除了柏油馬路和鋪磚的便道以外,均以花草樹木覆蓋,可以說做到了「黃土不見天」。新加坡除了園林綠化舉世矚目外,城市環境衛生也很出色,空氣清新宜人。市內街道非常清潔,馬路上根本看不到垃圾,就連建築物上也極干凈,確是一塵不染。街頭嚴禁亂扔煙頭及雜物,亂扔紙屑、煙頭罰500新加坡元。隨地吐痰的現象根本沒有。新加坡政府規定,市民中凡是種花較好的,可以享受減免房租的優待。因此,新加坡人人愛花,家家養花,不但地上種花,連屋頂也栽花,真是一片花的海洋。所以,新加坡還有「花園之國」、「花園之都」、「公園國家」的美譽。
國會議員民選,任期5年。新加坡是一個文明的國家,講究禮貌已成為他們的行動准則。在新加坡進行貿易談判時,不要翹二郎腿,否則將破壞成交機會。假如不知不覺把一隻腳顛來顛去,以至鞋底朝向了對方,這筆買賣就要告吹了。哪怕是無意中稍微碰了對方一下,也會被認為是不可忍受的。

服飾禮儀
新加坡不同民族的人在穿著上有自己的特點。馬來人男子頭戴一頂叫「宋谷」的無邊帽,上身穿一種無領,袖子寬大的衣服,下身穿長及足踝的紗籠;女子上衣寬大如袍,下穿紗籠。華人婦女多愛穿旗袍。政府部門對其職員的穿著要求較嚴格,在工作時間不準穿奇裝異服。
儀態禮儀
新加坡人舉止文明,處處體現著對他人的尊重。他們坐著時,端正規矩,不將雙腳分開,如果交叉雙腳,只是把一隻腿的膝蓋直接疊在另一隻腿的膝蓋上。他們站立時,體態端正,而不把雙手放在臀部,因為那是發怒的表現。
相見禮儀
在社交場合,新加坡人與客人相見時,一般都施握手禮。男女之間可以握手,但對男子來說,比較恰當的方式是等婦女先伸出手來,再行握手。馬來人則是先用雙手互相接觸,再把手收回放到自己胸部。
餐飲禮儀
新加坡人的主食多是米飯,有時也吃包子等,但不喜食饅頭。馬來人用餐一般用手抓取食物,他們在用餐前有洗手的習慣,進餐時必須使用右手。飲茶是當地人的普遍愛好,客人來時,他們常以茶水招待,華人喜歡飲元寶茶,意為財運亨通。
喜喪禮儀
在新加坡人眼中,男婚女嫁是件大事,不論華人還是馬來人都很重視。馬來人的婚事要經過求親,送訂婚禮物,訂立婚約等程序。新加坡的華人講求孝道,如有老人行將去世,其子孫必須回家中守在床前。喪禮一般都很隆重。
商務禮儀
到新加坡從事商務活動的最佳月份是3月到10月,以避開聖誕節及華人的新年。當地工商界人士多講英語,見面時要交換名片,名片可以用英文印刷。在會談中盡可能不要吸煙。新加坡人不喜歡揮霍浪費,宴請對方不要過於講排場,尤其是在商務活動中,答謝宴會不宜超過主人宴請的水平,以免對方產生其它想法。
旅遊禮儀
新加坡公共交通事業較為發達,在旅遊期間坐公車十分方便,每個車站都標有明顯記號。新加坡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商店的分布也有民族特點。如東部地區有個「馬來市場」,主要出售馬來服裝食品。新加坡政府極力阻止付小費,即便是對服務員的額外服務付小費,對方也有可能拒收。

閱讀全文

與新加坡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