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區水稻田被洪水沖毀該找哪個部門
有以下幾種辦法:如果是發包方對稻田附近的水塘布置不合理,導致一下雨就淹沒稻田,可以和發包方溝通解決;2.如果你對稻田保險了,你可以向保險公司提出理賠。像這種洪水沖毀稻田大概率是天災。供參考!
『貳』 馬鞍山雨山區水稻種植農戶被洪水沖毀該找哪個部門
歷朝歷來代,農業遭受自然自災害是少有獲救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盡管這種狀況有所改善,但杯水車薪,農民的利益無法從根本上得到保障。善於經營的保險公司看到了商機,推出了預防農作物自然災害險。農村農民在播種時只要購買此保險,農作物生長中途如遭遇自然災害,保險公司按照受損的百分比予以賠償。解決了農民後顧之憂。
山洪暴發沖毀了你的幾畝水稻,間接受損幾十畝,確屬自然災害。如果你投有保險的話,保險公司會給你一定的賠償。如果沒有投保的話,現在找哪個部門都沒有用。
『叄』 馬鞍山採石一中首任校長叫什麼
1945年春天,南京中央大學附屬中學教師曹冉功與家居採石鎮的內弟魯亞鶴經過一番精心籌劃,用日寇遺留下來的木材,在翠螺山南麓楊公祠的地基上蓋了十四間麥秸草房,並借用彭公祠、李公祠、楊公祠三公祠的房舍,創立了安徽省當塗縣私立採石中學(簡稱採石中學)。學校成立董事會,魯亞鶴任董事長兼校長,下設校務主任和教務主任負責處理行政和教學的日常事務。教師有十來人,主要聘請南京教育界有一定名望並具有較高教學水平的教師任教,使用中央大學實驗中學教材。該年9月4日學校開學,從初一到高三,為完全中學,共7個班,有學生180多人。設有公民、國文、小代數、范氏大代數、三S平面幾何、立體幾何、解析幾何、三角、物理、化學、植物、動物、生理衛生、英語、歷史、地理、美術、體育等課程。
日寇投降,抗戰勝利。1945年12月,國民政府派鄧吳明以皖南行署專員身份對採石中學進行接管。設在蕪湖縣的湖南同鄉會認為日寇投降後,復興工作應以教育為第一要義,並於1946年元月召開理鑒聯席會議,決定繼續在採石三公祠創辦一所中學,以一千多畝祠田和其他收入為辦學基金;會上選聘了校董,成立了校董會,以鄧吳明為董事長,李培雲任副董事長,魯亞鶴等為董事;推舉李君素女士為校長。由李校長建議經會議討論通過,校名定為「安徽省當塗縣私立剛直中學」。意為「培養學生有剛毅正直的品德,熱愛祖國有作為的新青年」。學校以「剛毅正直」為校訓;鄧吳明作詞,江某某作曲寫了剛直中學校歌,其詞如下:揚子江上,採石磯頭,屹立著剛直中學,這里滋生親愛精誠,且做且學。
學校設教務處、訓育處、總務處,管理日常教學、思想、生活工作。學生成立學生會。1948年是剛直中學全盛時期,從初一到高三共8個班,有300多學生,學生來源除本縣外,還有相當部分來自湖南、蕪湖、南京、上海等地。
學校籃球隊「鷹隊」經常赴南京、蕪湖、合肥比賽,甚至和當時的國家隊也賽過球,球技名震寧蕪,久盛不衰。
剛直中學時期,中共地下黨員馮介然、趙寅明在校活動。當時南京《大剛報》記者陸平經常來校逗留,躲避國民黨特務的跟蹤。
1948年12月至1949年10月,諶漢初、馬維玲、謝錦疇先後任校長、代理校長,主持學校工作。
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為了阻止解放軍渡江南下,沿江布防,在採石太白樓、觀音閣、廣濟寺等處駐軍,嚴重干擾了學校的教學。1948年底,學校遷往南京中山東路逸仙橋附近一棟樓房內繼續辦學。採石解放後,學校於1949年4月從南京遷回原址。
1949年10月至1950年3月,彭建文任校長。
解放後,校長柯育甫和周介仁同志認為「剛直」兩字是前清官僚彭玉麟的謚號,不宜用於校名,因學校傍依長江,提議改名為「大江中學」,並於 1951年元月學校易名為「皖南當塗縣私立大江中學」。撤銷董事會和訓育處。柯育甫為校長,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為推進辦學的民主化,增設校務委員會,由學校各方面代表組成,大事由校務委員會討論決定。1949年10月,解放後的第一屆學生會成立;11月學校成立了團支部,王傳舜為支部書記;成立首屆工會。大江中學時期學生驟減,初高中6個班,學生人數最少時僅有80多人,最多時也只有140多人。1951年9月,高中停辦,僅有3個初中班。這段時期,學校確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為學生的學習目的,以為工農兵服務的觀點教育學生,以擁護工人階級領導為思想教育的主要內容,並根據人民政府的指示,把時政教育作為學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內容,各班成立讀報小組,每天下午半小時讀報,定期進行時事測驗。
1951年9月,大江中學的高中各班並入當塗中學,學校易名為皖南區當塗縣私立大江初級中學。由地方主管學校行政部門任命周介仁同志為校長。1952年有4個初中班,150名學生。地區團組織派徐瑞麟任學校專職團干。由於私立學校經費十分拮據,教學質量下降,多次報告要求改為公辦。1953年11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蕪湖專區專員公署發文通知學校改為公辦,學校易名為安徽省當塗縣第二初級中學。從此,學校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學校改為公辦後,屬蕪湖專區專員公署教育行政部門管轄。顧非任校長。1954年成立團總支,徐瑞麟同志任第一任團總支書記,協助黨支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學校有了初步發展,相繼蓋了六棟平房,增加了教室,改善了辦公和住宿條件;建立了物理、化學實驗室和動植物標本室。1955年有學生480多人,7個班,教職員工38人。
這其間,學校以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都得到發展作為學校教育方針。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生產技能,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新一代。學校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祖國前途教育和加強自覺紀律教育;教導處、共青團、少先隊、班級通過班會、周會、報告會、故事會、座談會等形式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重理輕文」、「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讀初中就是為了上高中進大學」等思想展開批判。1953年下半年,根據全國中學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對學生加強愛祖國、愛勞動教育,校長和上級團組織向學生作了「熱愛祖國、熱愛勞動」的報告,組織學生學習方誌敏烈士的《可愛的中國》、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等文章,學習了毛主席的兒子上勞動大學,徐建春、呂根澤中學畢業後回鄉務農等事跡。利用課余時間,開墾荒地種向日葵,進行公益勞動,給植物園、花圃澆水、除草,修理課桌板凳,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
1954年上半年,學校組織師生學習過渡時期總路線,學習憲法,組織師生參加抗議美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台灣的活動。該年夏,長江發生罕見的洪水,給學校帶來嚴重困難。下半年,學校開展抗洪救災教育和遵守《學生守則》教育。全校師生員工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戰勝了災荒,克服了困難,堅持了教學。
1955年,學校組織師生參加農業合作化活動,組織教職員工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這一時期,為提高教學質量,學校組織教師積極改革教學方法,倡導直觀教學法,教師人人動手自製教具,共製作教具204件。自然學科教研組自製的動物標本被選送到合肥參加安徽省教育展覽。組織教師積極開展持久的聽課活動,教師一般每周聽1節課,教研組長聽2節課,分管教學的領導聽3節課。通過聽課、看教學筆記、查學生作業和試卷,開學生座談會等方法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扎實、全面檢查。這一階段,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有明顯提高。1955年畢業生116人,各科平均成績80分以上的有38人,佔32.8%,70分到80到的有52人,佔44.8%。1956年初三學生不僅全部畢業而且都考取高中。
1956年6月尤建國任校長。同年10月,馬鞍山建市。1957年三月學校易名為馬鞍山市第二初級中學。因無第一而「第二」不妥,7月份始定名為安徽省馬鞍山市第一中學。
1964年5月16日,郭沫若同志游覽採石公園,時任校長吳廉生請其為學校題校名,現有「安徽省馬鞍山第一中學」校牌字體即郭沫若手跡。
『肆』 安徽省當塗縣入夏來的洪澇災害情況
提升為防汛Ⅰ級響應 當塗萬名干群眾志成城戰洪澇
據皖江在線消息,面對有記載以來的第二大汛情,當塗縣萬名干群投入到防汛抗洪第一線。截至7月4日14時,投入排水機械290台套、2.6萬千瓦,共儲備草袋2.095萬條、麻袋 7.25萬條、編織袋 41.442 萬條 、彩 條 布 6.435萬平方米 、土工布9002平方米、鐵絲17.57噸、樁木963立方 米 、塊 石 24000 噸 、砂石料35000噸。全縣從7月3日9時起提升為防汛Ⅱ級響應,7月3日10時起大公圩地區提升為防汛Ⅰ級響應。
6月30日20時至7月4日14時,當塗縣城區降雨量387毫米,各鄉鎮降雨量均超過 330 毫米,其中超過 400 毫米的有太白鎮(441毫米)、護河鎮(486毫米)、石橋鎮(403毫米)、大隴鄉(423毫米)。姑溪河當塗站水位11.68米,超警戒水位1.36米;黃池河水位13.16米,超保證水位0.53米;大隴河水位13.02米,超保證水位0.66米;長江大堤(全長24.7公里)水位11.23 米,超警戒水位0.93米。
目前,全縣共轉移安置人口1362人,沒有出現人員傷亡和潰壩險情,居民用水用電正常,衛生防疫工作到位。內澇受災人口 167108 人,農作物受災面積 31.15萬畝,成災面積 19.48 萬畝,絕收面積11.02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31億元。
據了解,該縣大小圩口14個,其中萬畝以上圩口9個,堤防總長280.848公里,其中江堤20.0公里。防汛Ⅱ級響應條件為大公圩、南圩、北圩、湖陽圩、一五圩、陳焦圩水位超警戒水位1.6米,下六圩、連千圩、江心圩水位超警戒水位1.0米,萬畝以下圩口水位超警戒水位0.8米。全縣15支專業應急搶險隊、132支群眾性搶險隊(含打樁隊)已集結待命,當防洪工程、設施出現險情時,全力組織搶險。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當塗縣農委強化措施積極應對洪澇災害
目前,面對嚴峻的防汛救災形勢,當塗縣農委科學應對、狠抓措施落實,迅速開展抗災救災和生產自救,切實減輕災害影響和損失。
實時開展災情監測。縣農委落實領導班子成員包保鄉鎮(園區)責任制,確定專人定時核實匯總農業受災情況,及時上報,為縣防指和上級農業部門掌握災情、科學決策提供支撐。同時,根據災情變化,制訂針對性措施,提升抗災救災能力。
迅捷開展救災行動。縣農委組織農業專家編印《當塗縣災後農業生產自救技術指導手冊》,發放至每個鄉鎮、村居和各農業經營主體、種養殖戶,並在農業信息網等網站上公布,方便群眾查閱。針對降雨、汛情、台風等情況,及時編發避險減災簡訊30餘條,發送20000多人次。
全力保障農資供應。縣農委多方與供種、農資生產經銷企業聯系對接,現已聯系落實100萬公斤早稻良種以及玉米、豆類等經濟作物種子,在全縣設立11個救災種子供應點,保障受災群眾恢復生產需要。組織農業執法人員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全面排查不法商販借機抬價以及銷售假冒偽劣農資等行為,堅決防止坑害受災農戶現象發生。
深入開展技術服務。縣農委組織種植、水產、畜牧、林果等方面農技人員成立10支生產技術指導組,深入農業受災一線,指導經營主體和農戶加強受災農作物田間管理和補種改種,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指導督促動物防疫和因災死亡畜禽無害化處理,確保不發生重大或較大動物疫情。
本文來源: 新華網
『伍』 當塗大肉面的來歷
當塗相傳唐朝李陽冰曾任當塗縣令,因發洪水導致瘟疫流行,正值數九隆冬,他看見老百姓飢寒交迫,全身凍傷,病死的人很多。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他把豬肉、辣椒和驅寒的葯材放在鍋里,熬到火候時再把豬肉和葯材撈出來切碎,用其鍋中水將面煮熟,之後連湯帶面贈送給窮人。百姓吃後抵禦了寒冷,治好了凍傷。從此後爭相效仿,延續千年,時至今日,稱之為「大肉面」。
『陸』 姑浦生寒是什麼意思
這是姑父母去世時人們常用的挽幛用語,比喻失去了姑母或姑父的溫暖照顧。
姑浦,即姑溪河,是當塗境內的重要河流。傳說當年大禹巡治洪水,走遍九洲,至三十而未娶。治水途中與塗山氏女嬌相遇於台桑(今當塗境內),大禹與女嬌在台桑結婚後,在家僅待了四天,就離家又忙著治水去了,其間三顧家門而不入。
幾年後大禹治水至台桑,才得以與女嬌相聚。台桑之山曰塗山,古丹陽湖被塗山所圍擋,洪水無法流入長江,導致古丹陽湖以東洪澇泛濫。大禹決心將塗山鑿開,引古丹陽湖水入長江。大禹治水到了家門口,女嬌親自照顧丈夫的飲食起居。那時汛期即將到來,治水正處於關鍵時刻,為了把奔流肆虐的洪水引入長江,大禹衣宵食旰,吃住都在工地。大禹與女嬌約定,在工地上設張鼓,聽見鼓聲就來送飯,否則勿來。
有一天,化作黑熊的大禹在奮力地開山,鑿的山石亂飛,碎石落到鼓上呯呯直響。女嬌聽到鼓響,就連忙帶著食物來到了工地。卻看見一頭巨大的黑熊,一爪操釺,一爪執斧,在河中浪頭跳躍,專注地開鑿塗山。原來自己的丈夫竟然是一頭面目猙獰的黑熊,女嬌大驚失色,慌忙扔下手中的食物,驚恐地奔逃而去。大禹見狀,趕緊追了上去,想向妻子解釋清楚。他心急如焚,忘了變回人形,邊追邊喊,可是越是大喊,女嬌越不敢停留。就這樣,一追一逃間,女嬌終於力竭而止化成了一塊大石。
大禹見妻子俱化為石,悲痛不已。此時的女嬌已經懷有身孕,隨即趕來的伯益發現,女嬌化作的石頭中傳來空洞的聲音。伯益一直隨大禹四處治水,他比大禹和女嬌小十多歲,與女嬌以姑侄相稱。細心的伯益提醒大禹:「姑孰,可索子也。」(姑母孕滿,可要兒子。)大禹於是對石頭大聲喊道:「還我兒子。」說來也怪,石頭中間立即裂開一條縫,一個男嬰從中而出。大禹給從石縫之中而生的兒子取名「啟」,也就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的開創者夏啟。(資料參考網路網頁鏈接)
『柒』 當塗的水很大嗎英語怎麼說
flood最常見了,其它的不是書上的就是一般不用的,inundation,deluge通常不用於口語,其它的幾乎沒有出現
『捌』 朱正廷的家鄉是哪裡
朱正廷的家鄉是安徽省馬鞍山市,據說是當塗縣人。此次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因洪水受災嚴重,朱正廷第一時間挺身而出,為當塗縣太白鎮鑫隆村送來物資,受到廣泛同鄉和網友們的好評和感謝。
朱正廷經常為家鄉做貢獻:2019年3月15日下午,「振興鄉村閱讀之朱正廷書鄉扶智計劃」馬鞍山市示範區8所朱正廷公益圖書室捐贈儀式在藝人朱正廷的母校當塗縣新橋中心學校舉行。
活動中朱正廷的全體珍珠糖聯合畢業後公益基金共捐贈了8所圖書室,10000冊高精準閱讀讀物及圖書室配套設施,為進一步推動和加強鄉村青少年閱讀習慣形成,實施振興鄉村閱讀計劃做出了極大貢獻;這也是首個振興鄉村閱讀計劃藝人示範區。
(8)馬鞍山當塗洪水最新擴展閱讀:
從安徽馬鞍山走出來的4位明星
1、焦俊艷,出生於安徽馬鞍山,中國內地女演員。2009年,出演電影處女作《肩上蝶》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2、王皓禎,出生於安徽馬鞍山,中國內地男演員。2014年,出演自己的首部作品《美妙的春天》,正式開始進入演藝圈。
3、洪倩,出生於安徽馬鞍山,中國內地女演員。2013年,出演自己的處女作《莫陌》,開始正式進入演藝圈。
4、張東朗,出生於安徽馬鞍山,中國內地男歌手,音樂代表作《兄弟辛苦了》,廣受網友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