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路運輸成本包括哪些
《企業產品成本核算制度(試行)》第十五條規定:交通運輸企業以運輸工具從事貨物、旅客運輸的,一般按照航線、航次、單船(機)、基層站段等確定成本核算對象;
從事貨物等裝卸業務的,可以按照貨物、成本責任部門、作業場所等確定成本核算對象;從事倉儲、堆存、港務管理業務的,一般按照碼頭、倉庫、堆場、油罐、筒倉、貨棚或主要貨物的種類、成本責任部門等確定成本核算對象。
完成單位運輸產品或旅客應分攤的運輸支出。運輸成本的特點是不包含原料費,而燃料、工資、折舊以及修理等項支出占的比重較大在各種不同的運輸工具或者運輸方式之間,運輸成本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也存在著各種比價關系。
例如,鐵路運輸中貨運有貨物種類、整車、零擔和集裝箱等運輸成本,客運有硬座、硬卧、軟座、軟卧等運輸成本;水運有內河、沿海運輸成本,也有按不同的航線計算的拖駁、油輪等運輸成本。
2. 報銷的公共交通費用計入主營業務成本嗎
都是計入成本的啊,收好票據就OK
3. 城市公共交通服務定價低於運營成本的城市有哪些
營運成本包括汽車的維修費,油費人工工資,汽車的折舊費,包括,辦公費用,起到了一些,費用。丶
4. 如何推行公交成本規制
去年年底國務院發布指導意見,再次明確「公交優先戰略」,為落實公交優先戰略,各地紛紛出台多項措施,包括公交成本規制的有益探索,實施公交成本精算,做到補貼有的放矢。類似消息令人欣慰,公交行業的改革又前進了一小步。
自2006年深圳首推公交成本規制以來,上海、常州、烏魯木齊及武漢等地陸續出台《成本規制管理辦法》,許昌、寧波、海口及珠海等地也已陸續著手進行公交成本規制的前期研究工作。全國的公交行業改革在經歷了「國有化-市場化-國有整合」過程,最終「回到原點」後,也在思索中前行。
公交成本規制是公交行業改革經歷風雨曲折後,前行中摸索出的一塊「墊腳石」。有了這塊「墊腳石」,未來的公交行業改革將逐步邁入「快車道」。成本規制是指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建立成本標准,合理界定公交行業成本范圍,測算、審核和評價公交企業經營狀況,並將運營成本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開,以促進公交企業進行成本控制、規范營收。規范、透明的成本規制,一方面有利於政府監管,提高補貼補償資金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有利於督促公交運營企業加強管理,提升公交服務的安全與質量水平。
筆者認為,充分借鑒供水、供熱及污水處理等公用事業改革的成功經驗,循序漸進建立一套政府購買公交服務的財政體系,是未來公交行業改革的可行之道。
公共交通是一個面向社會、面向群眾,為廣大市民提供出行服務的公益性事業,公交票價為政府核定,公交線路、班次和運營車輛亦為政府指令,即公交企業的經營收入是被嚴格管制的,而公交企業經營成本是由市場調節。因此,公交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能力有限,離開了政府的財政補貼補償,公交企業很難生存。而政府購買公交服務的財政體系的建立,不但較為准確地測算出政府補貼補償金額,而且提高了政府補貼補償資金的使用效率,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公交運營企業加強管理,提供更讓市民滿意的公交服務。
建立政府購買公交服務的財政體系最為關注的是公交服務的價格和質量,成本規制和相配套的服務質量考核給出了答案:一是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公交行業成本規制辦法,明確哪些成本是相關且合理的,應由政府來承擔;哪些成本是不相關或不合理的,應該由企業自行消化,以此確定公交服務的價格。二是通過制定公交企業服務質量考核辦法,規范公交企業提供公交服務的行為,以此明確公交企業提供公交服務的質量。上海市閔行區政府已在進行「政府購買公交服務」的有益探索。
公交成本規制是基礎性、規范性工作,各地陸續探索的成本規制工作對公交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公交行業改革需要公交行業同仁共同思考,共謀行業前行之道。
5. 公交車的成本
價格要看車型。不過公交全是定製車型正常來說是買不了的。
6. 公交和地鐵哪個運營成本高
地鐵屬於前期投入費用遠遠大於公交車,但是後期的運營費用要比公交車低,更重要的是地鐵的綜合經濟效益要比公交車高,比如說地鐵更低的污染排放、更高的運行速度、不佔用地面資源、更高的旅客運送能力等等。
7. 城市公共交通定價應該低於運營成本嗎
應該,至少要財政補貼一部分,才能體現公共交通的意義。
8. 公交車的收費標準是怎樣的
公交車是市民的福利為主的交通工具,它收的票價是低廉的,當然政府會給每輛車補貼費。
目前公交收費的標准主要有兩種:
1)按人次,即不管乘多少站,換多少次車,只要出站就算一次,每次全程的車站,不管從哪個站到那個站都是幾元/人收費。
2)按距離,即,乘車距離越遠,收費越高,即分段式收費,比如1公里1元。1-2公里2元。
有些國家為了緩解交通壓力,還把高峰和非高峰時段作為收費的一個標准,比如倫敦,高峰時段票日票價格為8.8英鎊,非高峰時段日票價格為7.3英鎊。